1. 法律程序的功能是什么
功能是指事物或方法所发挥的有利作用。一般来说,包括两层含义:即部分对于整体的维持所发挥的作用及其活动效果。法律程序的功能是指程序对于整个法治社会及其秩序的建立与维持所发挥的作用及其活动效果。
关于法律程序的功能,过去一度盛行法律工具主义,认为程序的意义仅在于实现实体化的手段,上世纪90年代以来,这一观点不断受到法治理论和实践的挑战,有不少论者从法律程序的自身价值及其对法治的意义出发,阐述法律程序的意义。如日本民事诉讼法家从诉讼对实体权益实现的意义之角度,提出了“程序法乃实体法之母”的观点;英美法学家中的“程序本位主义”者则将“正当过程”和“自然正义”推到一个比实体结果更为重要的地位,提出“目的是无关紧要的,意义在于过程之中”。我国法理学者在研究法律程序的意义时,有学者提出现代法律程序具有以下功能:①对于恣意的限制;②理性选择的保证;③“作茧自缚”的效应;④反思性整合。还有人认为,“法律程序具有抑制、导向、平衡、感染的功能”,应该说,这些观点对于我们正确认识法律程序的功能很有启发意义。当然,重视程序的价值并非要将程序的价值推向极至。我们比较赞同应松年先生的观点:“对于程序之间义的把握,不仅需要通过对程序结构之剖析而进行的‘微观作业’,更需要将法律程序置于法治的‘大尺度’背景下进行宏观考察。”
1、程序对法治社会的一般作用
程序从其产生到现在,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其对社会作用日益重要,成为现代法治社会的枢纽。程序对现代法治社会的作用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作用:
(1)程序对于宪政制度的落实有着重要意义。在现代法治国家,都有相应的民主化、法制化的宪政制度,但要保证宪政制度的实现,必须从程序上建立一套保证各国家机关依法行使权利的法律制度。立宪决不等于仅仅起草一份国家的最高纲领,重要的是“建立一种基于理性选择基础之上的可变化的而又可调控的法律产生和再生产的有序结构”。因此可以说,宪政的历史很大程度上就是一个权力的行使理性化、程序化的历史。任何一种宪政都是以人民的热情而理性地参与为其现实基础的,开放而富有理性的选择精神的程序系统不仅可以保证人民的参与和选择,而且可以使人民在参与和选择中接受熏陶,促进宪政精神的增长。宪政的核心内容即“权力一权利”的良性互动关系只有通过程序才可能现实化,没有程序制约或规范的权力可能等于恣意和专断;没有程序保障的权利则可能流于形式。
(2)法律程序有利于市民社会的生长。我国在传统上是“乡民社会”,而市民社会是法治国家的社会基础,是法治存在和发展的社会土壤。市民社会对于市民社会的生长来说具有以下意义:在社会成员和国家机关权利与权力行使上,保障全体社会成员选择自由的同时又限制国家机关恣意;在处理社会成员相互之间关系,程序作为相互交涉、对话的制度性工具,可以在理性对话和相互必要妥协的基础上寻求社会共识;在处理个人与国家的关系上,程序作为个人与国家交涉的途径,可以在社会成员反映参与中,促使“国家—社会”良性关系的形成;程序的规范、导引教化与感染的功能可以使社会成员在参与程序活动的过程中受到民主与法治理念的熏陶,提升市民社会的精神品质。
(3)法律程序对市场经济的发育、发展有重要的意义。市场经济需要一个自身的生长和发育过程,在这一过程中,需要建立一系列相应的机制,如平等竞争、自由选择、理性决策等,机制的建立主要依赖于契约与程序法律制度。契约使主体在意思自治的基础上将选择与承诺结合起来;程序在主体平等参与的基础上将选择与承诺结合起来,具有“异曲同工”之妙。正如杜可海姆所说,程序是契约的非契约性基础,没有程序,“契约化”就不可能,市场经济也就失去了内在的生长机制。
(4)法律程序对于社会法治精神的培育有重要的作用。法治是一个发展的过程,即包括制度层面的完善,也包括法治理念和法治精神的进化。社会法治精神和品质的提升最重要最有效的途径乃是社会成员对法治实现过程的参与,在参与中感受“活的法律”,理性思考和体味法的精神,“思想在讨论和对话中得以进化,法治精神得以培育,从而推动法治在理念和制度层面上的不断发展”。
2、程序对中国的特殊意义
长期以来在我国学界有一个基本的共识:中国法律传统中“重实体,轻程序”。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国法律传统中没有程序。我国上古时期,有关程序的规定颇为可观,仅诉讼在《礼记·王制》中就有管辖等级、审理手续、裁量标准等方面的记载。到近代,已经有一套自成体系的制度。然而,“程序法一直没有独立于实体法之外,其内部分化也很不充分,根本不存在几种诉讼程序并立的现象……20世纪初,中国在内外压力下开始变法,于召集议会、设立法院、刷新行政的同时,现代西方程序的理论和规范也随之导入。民国时期,程序系统已经森罗万象,意在追先。尽管如此,中国的反程序化的倾向仍然十分有力,立法上意欲简化程序,实务中试图松弛程序的现象屡见不鲜。”近年来中国的程序建设长足发展,主要的程序制作已经建立起来。如三大诉讼法、仲裁法、立法法等等,可以说已经具备程序制度的基本法律体系,当前,正着力于司法体制改革,且已初见成效。然而,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距离法治社会的秩序化要求还相差很远,还有一些固有的缺陷需要我们花大力气予以克服。
中国法律程序的缺陷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法律程序的体系仍然不完备,程序的衔接、呼应等方面依然欠缺。其中最突出的就是规范行政权行使的、在现代法治国家中具有突出意义的行政程序法仍然是一个空缺;②一些已有的法律程序也因为忽视程序要件的规定而缺乏可操作性,从而难以发挥其功能;③对法律程序作用的理解相当程度上带有程序工具主义色彩,过分强调程序对于实体的意义,因而或多或少地轻视了程序自身的价值和程序正义;④法律程序赋予程序当事人的权利不够充分,使程序所要求的民主性和平等性难以得到满足,当事人在程序活动中的积极性不能得到充分发挥;⑤通过法律程序而产生的结果的确定性不足,例如,审判制度尽管确立了“两审终审”原则,但审判监督程序的规定表明,通过诉讼程序而作出的判决仍然缺乏既判力和终决性,当事人申请再审和信访申诉的规定都使得判决的确定性时时处在“不确定”之中。尽管其动机可能是出于对案件“实事求是”地解决,但却牺牲了程序的功能;⑥程序的简化欠缺明确化的条件,有相当大的自由载量空间,可能为选择砸序的恣意大开方便之门;⑦程序操作者的程序意识不强,实际操作中不按程序办事的情况仍然比较普遍;⑧对于违反程序行为所规定的法律责任不够明确,有些甚至没有规定程序违法责任等。
正因为我国法律程序上仍然存在以上缺陷,加强法律程序理论的研究和程序法律制度建设尤为重要。我们必须从宏观的层面、从整体的角度来设计、把握我们的程序制度。换句话说,即使采用循序渐进的方式进行改革,也必须统筹设计未来的整体程序制度的构建,从这个意义上说,即使某些制度限于社会环境、各种条件等的影响不能立即进行改革,也必须将其纳入整个程序制度体系中予以通盘考虑,而不能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首先,应该从主观层面上解决纠正和消除对法律程序的误解和偏见。其次,要提高法律程序设计的技术水平,使程序的设计设置不断科学化、合理化、人性化。第三,严格贯彻法律程序,切实保障程序的有运作。在程序制度建设中,有学者提出程序再铸的构想也是很有意义的。
2. 日本有哪些制度
日本的主要制度包括:
1. 宪法制度:日本宪法是日本的最高法律,明确了国家的基本政策和公民的基本权利。日本宪法于战后制定并多次修订,强调议会民主制度、法治原则和人民主权。它建立了基本的政治制度框架和社会权利保障机制。
2. 内阁制度与立法制度:日本采用责任内阁制,总理作为国家首脑负责领导政府各部门的工作。立法权归属于国会,国会由参议院和众议院组成。国会制定法律、预算等重要政策。内阁成员对国会负责,执行国会的决议。
3. 司法制度:日本的司法系统独立于行政和立法部门,最高法院是最高审判机关,对法律进行解释并作出判决。日本的司法制度重视公正和效率,实行严格的审判程序和证据规则。此外,日本还建立了知识产权保护和消费者权益保护等专门的司法体系。
4. 社会保障与福利制度:日本实行较为完善的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制度,如社会保障包括社会保险(医疗、养老等)、福利保障以及最低工资制度等。日本政府设立多个部门专门处理社会保障事务,旨在保护社会弱势群体和确保社会公平。
5. 教育制度:日本的教育制度强调基础教育普及和职业教育发展。日本实行九年义务教育制度,高等教育普及率也很高。此外,日本的教育系统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政府设立教育部门负责教育政策的制定和实施。
以上是日本的一些主要制度概述,这些制度共同构成了日本社会运行和发展的基石。如需了解更多具体细节,可以查阅日本政府相关部门的官方网站和官方发布的报告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