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民事纠纷处理流程
解决民事纠纷的处理流程具体如下:
1、协商解决。协商解决民事纠纷需要双方的做乱腊当事人建立在自由平等的前提下,通过沟通协商、友好表达各自的解决方法、互相达成共识、签订陪握和解协议来进行解决民事纠纷的;
2、调解解决。调解解决民事纠纷,说明需要有第三方公证人的主导下进行调解解决的,比如可以通过人民调解委员会或者第三方公证人进行协商主持。通过调解员纯滑的带领下,使民事双发达成共识而解决纠纷;
3、仲裁解决。仲裁解决民事纠纷则需要当事人根据所发生的民事案件向当地相关仲裁机构提出申请审理案件,然后有仲裁机构对案件性质进行审核并作出判决结果。判决的结果需要当事人自觉履行其所要承担的责任义务或者有人民法院强制地让当事人执行,使得案件得到解决;
4、诉讼解决。诉讼解决民事纠纷流程比较类似于仲裁解决,但是不同的是,诉讼解决需要通过聘请相关具有法律知识的人,为当事人向法院争取最大的利益。并且通过法院的审核判定做出结果。
民事纠纷调解程序如下:
1、需要发生民事纠纷的双方,其中一方主动向另一方请求进行民事纠纷调解解决,并且得到双方的认可,进行调解解决民事纠纷;
2、发生民事纠纷后,双方最好要及时迅速查明发生纠纷的原因因素以及发生民事纠纷争议的焦点,及时地发现民事纠纷的性质问题,双方的是非对错,并且进行研究分析双方的责任义务;
3、双方都接受进行调解解决民事纠纷后,在完成各项原因分析调查的前提下,双方可以约在一起,在第三方的主导下,双方充分说明实际情况和各种道理,耐心地听取他人的看法和要求,消除疑问顾虑,达成调解共识后,在双发签订调解协议条例后,便完成了民事纠纷调解程序。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
第九十六条 人民法院审理民事案件,根据当事人自愿的原则,在事实清楚的基础上,分清是非,进行调解。
⑵ 民事纠纷怎么处理程序
民事纠纷的处理程序一般如下:
提出诉讼请求:当事人可以向有管辖权的法院提出诉讼请求,通常需要提交起诉状和证据等材料,并缴纳诉讼费用。
立案审查:法院收到起诉状后,会进行立案审查,确定是否受理案件。如果符合法律规定,法院会发出立案通知书,并将起诉状副本送达被告。
庭前准备:被告在接到起诉状副本后,有权提交答辩状和证据等材料,并进行庭前准备,包括调解、举证、质证等程序。
开庭审理:如果调解未果或当事人不同意调解,法院会进行庭审,并听取双方当事人的陈述和质证证人等。
审判判决:庭审结束后,法院会闭返册根据事实和法律规定世漏,作出裁定或轿宏判决。当事人应按照判决或裁定的内容履行自己的义务。
上诉或执行:如果当事人对判决或裁定不满意,可以在法定期限内提起上诉,或申请强制执行。
需要注意的是,民事纠纷处理程序的具体流程可能因不同国家或地区的法律规定而有所不同。如果您遇到民事纠纷,建议及时咨询当地的律师或法律顾问,以便获得专业的帮助和建议。
⑶ 法律援助的规定程序有哪些
法律援助程序是指法律援助机构和当事人在法律援助活动中所应遵循的一定的程序规则。根据司法部的有关规定,一般法律援助案件的基本程序是:申请、(受理)审查、决定(指派)、(提供)援助、结案(归档)。
(一)申请。需要法律援助应当由当事人申请,并分别向下列法律援助中心提出:
(1)属刑事案件、民事案件、行政诉讼案件的,向住所地或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所在地的同级法律援助中心提出;
(2)属非诉讼法律事务的,向住所地或事实发生地的法律援助中心提出;
(3)属公证事务的,向住所地、事实发生地或不动产所在地的法律援助中心提出。
申请人申请法律援助,必须填写法律援助申请表,法律援助申请表载明以下事项:(1)申请人的基本情况;(2)申请法律援助的事实和理由;(3)申请人的经济状况;(4)申请人提供的证明、证据材料清单;(5)法律援助中心要求载明的其他事项。
申请人为无民事行为能力、限制民事行为能力的,由其监护人或法定代理人代为申请。除法律、法规、规章规定应当亲自实施的法律行为外,当事人可以委托他人提出申请。有重大社会影响案件的当事人所在工作单位或社会群众团体,征得当事人的同意,可以代为提出申请。代理或代为申请的还应提交有代理权的资格证明及代理人的基本情况材料。
申请人直接向律师事务所、公证处、基层法律服务所等法律服务机构申请法律援助的,除情况紧急不及时提供法律援助会造成申请人重大损失或产生重大社会影响的以外,接待的法律服务机构应告知其向有管辖权的法律援助中心申请。但为了方便法律援助申请人,法律服务机构对申请法律咨询、代拟一般法律文书或者其它简易民事法律援助事项的,可以直接受理并提供服务。
⑷ 民事纠纷案件的处理程序有哪些
民事纠纷案件的处理程序要看当事人之间选择方式进行解决,如果采取诉讼的方式解决的,那么就需要向人民法院提起起诉状等。因此接下来将由我为您介绍关于民事纠纷案件的处理程序有哪些及其相关方面的知识,希望能够帮助大家解决相应的问题。⑸ 民事纠纷处理方式有哪些
民事纠纷与其他纠纷不同,民事纠纷的解决方式是有很多种的,对此当事人完全可以选择一个适合自己的纠纷解决方式。因此接下来将由为您介绍关于民事纠纷处理方式有哪些及其相关方面的知识,希望能够帮助大家解决相应的问题。⑹ 民事案件中的法律救济
民事权利的救济方式有:法律救济、司法救济、仲裁救济、行政救济等,对于民事权利的处理和认定,是需要严格基于法律规定来进行办理的,涉及到造成了适用错误的可以按照上述方式来救济处理。⑺ 民事诉讼流程及时间是什么
1、普通2年诉讼时效。自权利人知道或应该知道权利受侵害之日起算。(民法通则135条)
2、特殊1年诉讼时效。身体收到伤害要求赔偿的、出售质量不合格的商品未声明的、延付或拒付租金的、寄存财物被丢失或毁损的。(民法通则136条)
3、特殊3年诉讼时效。因环境污染损害赔偿提起诉讼的。(环境保护法42条)
4、特殊4年诉讼时效。因国际货物买卖合同和技术进出口合同提出诉讼或仲裁的。(合同法129条)
5、最长诉讼时效。从权利受侵害之日起20年。(民法通则137条)
二、申请财产保全
1、诉前财产保全:法院应在接受申请后48小时内作出裁定,裁定保全的,应该立即执行;申请人应当提供担保,不提供担保的,裁定驳回申请;申请人在人民法院采取保全措施后30日内不依法提起诉讼或申请仲裁的,人民法院应当解除保全(新民诉101条)
2、诉中财产保全:对情况紧急的,法院应在接受申请后48小时内作出裁定,裁定保全的,应立即执行。人民法院采取保全措施,可以责令申请人提供担保,申请人不提供担保的,裁定驳回申请。)(新民诉100条)
3、救济程序:对财产保全或先予执行裁定不服的,可以申请复议一次,复议期间不停止裁定的执行。(新民诉108条)
三、立案期限
1、对符合法律规定的起诉、自诉,人民法院应当当场予以登记立案。(立案登记司法解释2条
2、对当事人提出的起诉、自诉,人民法院当场不能判定是否符合法律规定的,应当作出以下处理:
(1)对民事、行政起诉,应当在收到起诉状之日起七日内决定是否立案;
(2)对刑事自诉,应当在收到自诉状次日起十五日内决定是否立案;
(3)对第三人撤销之诉,应当在收到起诉状之日起三十日内决定是否立案;
(4)对执行异议之诉,应当在收到起诉状之日起十五日内决定是否立案。
3、人民法院在上述法定期间内不能判定起诉、自诉是否符合法律规定的,应当先行立案。
四、送达时间及方式
1、送达时间:法院应当在立案之日起5日内将诉状副本送达被告;(新民诉125条)
2、直接送达:送达诉讼文书,应当直接送交受送达人。受送达人是公民的,本人不在交他的同住成年家属签收;受送达人是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应当由法人的法定代表人、其他组织的主要负责人或者该法人、组织负责收件的人签收;受送达人有诉讼代理人的,可以送交其代理人签收;受送达人已向人民法院指定代收人的,送交代收人签收。(新民诉85条)
3、留置送达:受送达人或者他的同住成年家属拒绝接收诉讼袭岁扰文书的,送达人可以邀请有关基层组织或者所在单位的代表到场,说明情况,在送达回证上记明拒收事由和日期,由送达人、见证人签名或雀洞者盖章,把诉讼文书留在受送达人的住所;也可以把诉讼文书留在受送达人的住所,并采用拍照、录像等方式记录送达过程,即视为送达。(新民诉86条)
4、委托送达或邮寄送达:直接送达诉讼文书有困难的,可以委托其他人民法院代为送达,或者邮寄送达。邮寄送达的,以回执上注明的收件日期为送达日期。(新民诉88条)
5、转交送达:受送达人是军人的,通过其所在部队团以上单位的政治机关转交。受送达人被监禁的,通过其所在监所转交。受送达人被采取强制性教育措施的,通过其所在强制性教育机构转交。(新民诉89、90条)
6、公告送达:国内公告送达:适用于受送达人下落不明或用其他方式无法送达的。自发出公告之日起经过60天的,视为送达。(新民诉84条);涉外公告送达:适用于不能用其他方式送达的。自公告之日期满3个月。(新民诉267条)
7、其它方式:经受送达人同意,人民法院可以采用传真、电子邮件等能够确认其收悉的方式送达诉讼文书,但判决书、裁定书、调解书除外。(新民诉87条)
五、答辩期
1、一般案件答辩期限:被告收到起诉状副本之日起15日内提出答辩,法院收到答辩状之日起5日内将答辩状副本发送至原告。(新民诉125条)
2、涉外案件答辩期限:答辩期30日,并可申请延长,但有法院批准决定。(新民诉268条)
六、管辖权异议
1、人民法院受理案件后,当拍旦事人对管辖权有异议的,应当在提交答辩状期间提出。人民法院对当事人提出的异议,应当审查。异议成立的,裁定将案件移送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异议不成立的,裁定驳回。对该裁定不服的,可以向上级法院提出上诉,上级法院应在30日内审结。
2、当事人未提出管辖异议,并应诉答辩的,视为受诉人民法院有管辖权,但违反级别管辖和专属管辖规定的除外。(新民诉127条)
六、举证期限
1、人民法院应当在审理前的准备阶段确定当事人的举证期限。举证期限可以由当事人协商,并经人民法院准许。人民法院确定举证期限,第一审普通程序案件不得少于十五日,当事人提供新的证据的第二审案件不得少于十日。(新民诉司法解释99条)
2、当事人在一审答辩期内提出管辖权异议的,人民法院应当在驳回当事人管辖权异议的裁定生效后,依照《证据规定》第三十三条第三款的规定,重新指定不少于30日的举证期限。但在征得当事人同意后,人民法院可以指定少于30日的举证期限。(举证时限规定通知第3条)
七、申请延期举证
当事人申请延长举证期限的,应当在举证期限届满前向人民法院提出书面申请。申请理由成立的,人民法院应当准许,适当延长举证期限,并通知其他当事人。延长的举证期限适用于其他当事人。申请理由不成立的,人民法院不予准许,并通知申请人。(新民诉司法解释100条)
八、逾期举证后果
当事人逾期提供证据的,人民法院应当责令其说明理由;拒不说明理由或者理由不成立的,人民法院根据不同情形可以不予采纳该证据,或者采纳该证据但予以训诫、罚款。(新民诉65条)
九、申请证人出庭
当事人申请证人出庭作证的,应当在举证期限届满前提出。(新民诉司法解释100条)
十、申请调查取证
当事人及其诉讼代理人因客观原因不能自行收集的证据,可以在举证期限届满前书面申请人民法院调查收集。(新民诉司法解释94条)
当事人申请调查收集的证据,与待证事实无关联、对证明待证事实无意义或者其他无调查收集必要的,人民法院不予准许。(新民诉司法解释95条)
十一、增加、变更诉讼请求或提出反诉期间
在案件受理后,法庭辩论结束前,原告增加诉讼请求,被告提出反诉,第三人提出与本案有关的诉讼请求,可以合并审理的,人民法院应当合并审理。(新民诉司法解释第156条)
十二、开庭通知
人民法院审理民事案件,应当在开庭三日前通知当事人和其他诉讼参与人。公开审理的,应当公告当事人姓名、案由和开庭的时间、地点。(新民诉136条)
十三、开庭审理
1、开庭审理前,书记员应当查明当事人和其他诉讼参与人是否到庭,宣布法庭纪律。
2、开庭审理时,由审判长核对当事人,宣布案由,宣布审判人员、书记员名单,告知当事人有关的诉讼权利义务,询问当事人是否提出回避申请。
3、法庭调查按照下列顺序进行:
(1)当事人陈述;
(2)告知证人的权利义务,证人作证,宣读未到庭的证人证言;
(3)出示书证、物证、视听资料和电子数据;
(4)宣读鉴定意见;
(5)宣读勘验笔录。
4、法庭辩论按照下列顺序进行:
(1)原告及其诉讼代理人发言;
(2)被告及其诉讼代理人答辩;
(3)第三人及其诉讼代理人发言或者答辩;
(4)互相辩论。
法庭辩论终结,由审判长按照原告、被告、第三人的先后顺序征询各方最后意见。
5、最后陈述。
6、做出判决。(新民诉137—142条)
十四、审限
1、人民法院适用普通程序审理的案件,应当在立案之日起六个月内审结。有特殊情况需要延长的,由本院院长批准,可以延长六个月;还需要延长的,报请上级人民法院批准。(新民诉149条)
2、人民法院适用简易程序审理案件,应当在立案之日起三个月内审结。(新民诉161条)
十五、判决书的送达
1、当庭宣判的,应当在十日内发送判决书;定期宣判的,宣判后立即发给判决书。(新民诉148条)
2、判决书和可以上诉的裁定书不能同时送达双方当事人的,上诉期从各自收到判决书、裁定书的次日起计算。(民诉意见165条)
民事诉讼必须依照《民事诉讼法》中所规定的民事诉讼程序时间进行,每一个步骤必须在规定的时间内执行完毕也是对法律工作者的基本要求。一旦违反此程序可能会造成审判结果无效等法律后果,严格的执行程序也是对当事人的利益的一种保护,也是国家建立法律秩序的一种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