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如何准确识别和认定扶贫对象户
加强制度程序设计,精准识别扶贫对象。当前识别扶贫对象机制较为完整,但是依然存在失准和遗漏的现象。为避免此类现象发生,首先,要更加完善精准识别制度程序,进一步规范建档立卡,建立精准扶贫大数据库,对特困片带和贫困村、贫困户、贫困人口,统一识别标准、统一数据口径,动态掌握基本信息,推行扶贫对象实名制管理。其次,充分利用大数据,建立动态变化录入平台和贫困人员信息平台。采取全数据分析,避免抽样数据的弊端和层级式管理的僵化,提高识别的精准性。多角度、全方位分析家庭财产和成员状况、稳定和动态的收入来源、水平,致贫原因和影响因素等基本情况,利用高科技,提高精准识别能力。最后,在实际确定过程中,充分发挥群众参与力量,完善“三步走”程序:第一步,广泛宣传,避免群众认知死角,让群众认识、了解精准扶贫政策和成为扶贫对象的标准,激发贫困人口脱贫致富的热情,提高群众参与的积极性,引导群众自行申报。第二步,充分发挥基层“参与式民主”,调动群众参与评议。首先在群众大会评出扶贫对象,经过村民小组长会议和村“两委”联席会议审核后,最终初步确定精准扶贫对象名单。第三步,进行公开公示,防止暗箱操作。精准扶贫对象名单必须主动接受群众和社会监督,进行认真复核和张榜公示,彻底消除人为因素干扰和不公平现象,真正实现不漏一户贫困户对象,不入一户非贫困户,确保扶贫对象确定的精准性。
加强社会治理创新,采取精准扶贫措施。扶贫措施的精准还需依靠社会治理手段的创新。首先,建立多元协调机制,在完善专项扶贫、产业扶贫和社会扶贫的结合与协调的基础上,结合地方特点,因地制宜,根据致贫原因,加快基础设施扶贫、搬迁和保障扶贫、教育和就业扶贫、金融和电商扶贫、对口支援和结对帮扶、旅游和开发扶贫等的机制对接和协调。其次,进一步出台鼓励地方社会参与精准扶贫政策,加快地方社会资本和资源投资的指导和管理,提高社会资本和资源与贫困地区的资源对接配置的精准性,科学提升社会资金和资源的使用成效。再次,充分利用网络,构建一个政府、社会力量和贫困群众能够多向互动和沟通的信息平台,使政府及时了解社会力量和贫困群众的双向需求,精准发挥桥梁和监管作用;使社会力量能够根据自身的资源特色精准进行资源对接;使贫困地区和群众能够精准向政府和社会反映自身贫困特点和需求,畅通沟通渠道,最终形成政府、社会、贫困群众协同推进的精准扶贫合力。最后,加强供给侧改革,提升精准扶贫的内生动力。从供给侧统筹区域经济发展特点,根据地区特点和致贫原因,培育区域经济增长点,合力攻坚制约区域经济发展的瓶颈问题。以点带面,充分发挥产业和城镇化建设的辐射带动作用;点面结合,根据本地资源,扬长避短,提升扶贫对象增收和带动贫困地区发展结合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克服精准扶贫成本上升带来的不利影响。
增强基础民生改善,推进精准金融支持。首先,加强“畅通工程”建设,完善农村“路网互通”,精准解决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基础设施制约瓶颈。着力解决富民产业落后状况,加强产业对接和培育,借助产业带和城镇化,发展特色农业和农产品加工业,争取实现村、户精准选择和发展产业,增强群众脱贫增收渠道。加强精准扶贫与“扶智”相结合,完善贫困人口教育和职业培训工作机制,根据地区经济发展和产业需求,对有需求有劳动能力的扶贫对象,特别是“两后生”进行精准职业和劳动技能培训,实现每个贫困家庭至少有1人取得职业资格证书、掌握1门致富技能。其次,加大金融扶贫支持计划的精准落实。针对扶贫贷款期限短、规模小和政策性农业保险参保面积小、单位保额低等问题,从农业设施、农村住房、承包地经营权等方面,出台全国性的抵押、担保、融资等方面的统一政策;创新实施更多方式灵活、期限适当、规模适度的金融扶贫产品;加强贫困地区农业保险工作,一方面扩大现有政策性承保农作物的参保面积,提高单位面积的保额和财政补贴标准,另一方面将促农增收作用大的特色农产品纳入政策性承保品种。
完善精准考核监督,防止数字形式减贫。精准考核监督是取得精准扶贫效益的有力保障。精准考核监督既要看当前精准扶贫效益,又要看精准扶贫的持续性,为扶贫工作提供改进、参考方案;既要考核精准准入机制,还需考核精准退出机制,形成规范有序和灵活应对的精准考核监督。首先,加强动态考核,使扶贫对象有进有出、精准有序。根据“一户一档”“一户一策”的措施及时更改、更新准确的数据档案。定期根据扶贫效果,对扶贫对象进行调整,使应该扶持的村与户及时递补,使稳定脱贫的对象及时退出,实现扶贫对象有进有出,确保扶贫信息精准、可靠。其次,考核监督显绩与隐绩相结合,防止数字减贫和形式减贫。在考核的过程中要从具体目标、着力重点、措施办法、责任主体、完成时限和扶贫成绩等“显绩”方面进行重点考核,但是也要注意将生态环境、文化文脉、民风影响等扶贫工作的“隐绩”考虑在内,将短期与长远利益相结合,注重社会延续发展。最后,不以减贫数量作为单纯的考核标准,防止基层干部为应付考核压力,进行“数字”和“形式”扶贫。
‘贰’ 贫困户的识别标准和识别程序有哪些
识别标准:以2013年农民人均纯收入2736元(相当于2010年2300元不变价)的国家农村扶贫标准为农村扶贫对象户的识别标准。
贫困户识别程序:
公开贫困户标准到村到组到户;
公示贫困户名单到村到组到户;
公开评议。对有争议的可上可下、可甲可乙的户,村“两委”要成立由老党员、老干部、老军人、老教师和群众代表参加的评议小组,进行评议;
村两委研究决定;
公开公示结果;
(2)贫困户识别标准和识别程序是什么扩展阅读:
《关于创新机制扎实推进农村扶贫开发工作的意见》提出,建立精准扶贫工作机制。国家制定统一的扶贫对象识别办法。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在已有工作基础上,坚持扶贫开发和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有效衔接,按照县为单位、规模控制、分级负责、精准识别、动态管理的原则,对每个贫困村、贫困户建档立卡,建设全国扶贫信息网络系统。
参考资料:扶贫对象识别办法_网络
‘叁’ 贫困人口识别标准、方法、程序是什么
建议考虑时下火爆的python,python不仅入门简单,灵活高效。更是在人工智能方面应用广泛,对将来大有裨益
‘肆’ 陕西省贫困户的识别与退出的标准是什么有那些主要程序
贫困户的识别:
农民年均纯收入低于3050元(2010年2500元不变价)的陕西省扶贫标准执行;农民年均纯收入低于2855元(2010年2300元不变价)的陕西省扶贫标准执行.
贫困户脱贫标准:
贫困户达到“两不愁,三保障”即:不愁吃、不愁穿,保障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安全。建档立卡贫困户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在4000元以上(包括务工收入、生产性收入、财产性收入、转移性收入等)。
退出程序
贫困户、贫困村、贫困县(区)脱贫退出,按照自查申请、交叉检查、抽样核查的程序进行。各级脱贫攻坚领导小组成立检查组,通过信息系统监测、现场调查、查阅资料、入户访谈等方式,对脱贫退出进行核查评估认定。
‘伍’ 贫困户识别标准方法程序是什么意思
首先,安全事故处理可以参照国家颁布的事故处理流程。流程方案网络文库里就有。 其次,两者在法律上没有明显的区别吧,目前好像没有涉及到两种事故类型的,一般没有严重安全事故这个说法。如果有的话可能就是某个特定行业内的------不太了解 ————安工飘过
‘陆’ 贫困村识别的标准是什么识别程序是什么
一、识别标准 (一)严格执行农民人均纯收入标准 2013年度新录入建档立卡系统扶贫标准2736元以下,2014年扶贫标准2800元以下,2015年扶贫标准2855元以下。这次新识别的贫困户仍按照2014年底人均纯收入2800元以下的标准
‘柒’ 三类户监测方式和识别程序是什么
摘要 2017年以后的贫困户识别标准:以人均纯收入低于3300元为基本依据(逐渐淡化收入概念的趋势),重点考虑“两不愁(即口粮不愁,主食细粮有保障;能够自主购买,四季有换季衣服,日常换洗衣服有保障)、三保障(即保障其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安全住房)”情况,整户识别。
‘捌’ 贫困户的识别与退出的标准是什么有哪些主要程序
这个每个地方的标准和审核程序不一样的,详细的还是询问当地的相关部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