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什么叫可执行的运行程序
简单的讲,就是双击之后可以直接运行的程序,比如:
扩展名
为.exe,.com等,在安装软件时安装包里往往有很多个
程序文件
,其中有一个双击之后可以直接运行安装,这个程序也叫可执行的运行程序.
SQL数据库
编程中的触发器,
存储过程
等也叫可执行的运行程序.
② 把高级语言编写的源程序转换为可执行程序的过程叫什么
这个过程有两个叫法,编译或者解释。
有些高级语言在把源程序转换为可执行程序的时候,需要先对完整的源程序做词法分析、语法分析等一系列检测,所有语法都没有问题后,一次性把所有源代码翻译成机器码,这要求源程序中不能有任何语法错误,否则将不会生成可执行程序,直到所有语法错误都改正,这种转换的方式称为编译,C、C++等语言就是采用了编译方式。
还有些高级语言在把源程序转换为可执行程序的时候,一句话一句话的转换,翻译一行执行一行,如果遇到某一行出现了语法错误,程序将停止在出现错误的地方,程序员可以修改,然后继续执行,这种转换方式称为解释,VB、早期的Java都是采用解释方式。
两种方式各有利弊,编译的方式对于程序员要求较高,源代码中不能出现任何错误,最终的程序才能执行,但一旦通过了编译,则生成的可执行代码执行效率会很高;而解释方式可以边写代码边调试,但执行的效率较低。
③ 什么是可执行程序
因为EXE文件是可执行文件啊!传文件的时候有个最简单的方法:你把本来拓展名是EXE的文件的拓展名改成别的,比如RAR,然后就可以传了。接收人只要在收到后把文件格式改回去就可以了呵呵~所以说不要接收陌生人的文件,更不要改成可执行文件打开!
④ 简述将源程序编译成可执行程序的过程
一个源程序到一个可执行程序的过程:预编译、编译、汇编、链接。其中,编译是主要部分,其中又分为六个部分:词法分析、语法分析、语义分析、中间代码生成、目标代码生成和优化。
预编译:主要处理源代码文件中的以“#”开头的预编译指令。处理规则如下:
1、删除所有的#define,展开所有的宏定义。
2、处理所有的条件预编译指令,如“#if”、“#endif”、“#ifdef”、“#elif”和“#else”。
3、处理“#include”预编译指令,将文件内容替换到它的位置,这个过程是递归进行的,文件中包含其他文件。
4、删除所有的注释,“//”和“/**/”。
5、保留所有的#pragma 编译器指令,编译器需要用到他们,如:#pragma once 是为了防止有文件被重复引用。
6、添加行号和文件标识,便于编译时编译器产生调试用的行号信息,和编译时产生编译错误或警告是能够显示行号。
(4)生成可执行程序是什么扩展阅读:
编译过程中语法分析器只是完成了对表达式语法层面的分析,语义分析器则对表达式是否有意义进行判断,其分析的语义是静态语义——在编译期能分期的语义,相对应的动态语义是在运行期才能确定的语义。
其中,静态语义通常包括:声明和类型的匹配,类型的转换,那么语义分析就会对这些方面进行检查,例如将一个int型赋值给int*型时,语义分析程序会发现这个类型不匹配,编译器就会报错。
⑤ 在c语言中“可执行程序”是什么意思
C语言中的可执行程序就是将用文本信息表示的程序翻译成计算机认识的二进制代码串。
首先,我们先用C语言把源代码写好,然后交给C语言编译器。C语言编译器内部分为前端和后端。
(1)编译器前端
前端负责将C语言代码进行词法和语法上的解析,然后可以生成中间代码。
中间代码这部分不是必须的,但是它能够为程序的跨平台移植带来诸多好处。比如,同样的一份C语言源代码在一台计算机上编译完之后,生成一套中间代码。
然后针对不同的目标平台(比如要将这一套代码分别编译成 ARM 处理器的二进制机器码、MIPS 处理器的二进制机器码以及 x86 处理器的二进制机器码),只需要编写相应目标平台的编译器后端即可。
所以,这么做就可以把编译器的前端与后端剥离开来(这在软件工程上又可称为解耦合),不同处理器厂商可以针对自家的处理器特性,对中间代码生成到目标二进制代码的过程再度进行优化。
(2)编译器后端
接下来,由C语言编译器后端生成源文件相应的目标文件。
目标文件在 Windows 系统上往往是.obj文件,而在 Unix/Linux 系统上往往是.o文件,C语言的源文件在所有平台上都统一用.c文件表示。
(3)链接器
最后,对于各个独立的目标文件,通过连接器将它们合并成一个最终可执行文件。
(5)生成可执行程序是什么扩展阅读:
起初,C语言没有官方标准。1978年由美国电话电报公司(AT&T)贝尔实验室正式发表了C语言。布莱恩·柯林汉(Brian Kernighan) 和 丹尼斯·里奇(Dennis Ritchie) 出版了一本书,名叫《The C Programming Language》。
这本书被 C语言开发者们称为K&R,很多年来被当作 C语言的非正式的标准说明。人们称这个版本的 C语言为K&R C。
K&R C主要介绍了以下特色:
结构体(struct)类型
长整数(long int)类型
无符号整数(unsigned int)类型
把运算符=+和=-改为+=和-=。因为=+和=-会使得编译器不知道使用者要处理i = -10还是i =- 10,使得处理上产生混淆。
即使在后来ANSI C标准被提出的许多年后,K&R C仍然是许多编译器的最 准要求,许多老旧的编译器仍然运行K&R C的标准。
1970到80年代,C语言被广泛应用,从大型主机到小型微机,也衍生了C语言的很多不同版本。
1983年,美国国家标准协会(ANSI)成立了一个委员会X3J11,来制定 C语言标准。
1989年,美国国家标准协会(ANSI)通过了C语言标准,被称为ANSI X3.159-1989 "Programming Language C"。因为这个标准是1989年通过的,所以一般简称C89标准。有些人也简称ANSI C,因为这个标准是美国国家标准协会(ANSI)发布的。
1990年,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和国际电工委员会(IEC)把C89标准定为C语言的国际标准,命名为ISO/IEC 9899:1990 - Programming languages -- C 。因为此标准是在1990年发布的,所以有些人把简称作C90标准。不过大多数人依然称之为C89标准,因为此标准与ANSI C89标准完全等同。
1994年,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和国际电工委员会(IEC)发布了C89标准修订版,名叫ISO/IEC 9899:1990/Cor 1:1994 ,有些人简称为C94标准。
1995年,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和国际电工委员会(IEC)再次发布了C89标准修订版,名叫ISO/IEC 9899:1990/Amd 1:1995 - C Integrity ,有些人简称为C95标准。
C99标准
1999年1月,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和国际电工委员会(IEC)发布了C语言的新标准,名叫ISO/IEC 9899:1999 - Programming languages -- C ,简称C99标准。这是C语言的第二个官方标准。
参考资料:网络-c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