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程序教学的论理依据是什么
行为主义~~~
遵循的是《新行为主义学习理论》或《行为主义发展理论》
他(斯金纳)反对认知心理,不利于创造思维能力的培养。
所以,程序教学只作为教学的辅助手段。
㈡ 程序教学的优点
现在的学校教育依然采取传统教学法,即凯烙夫教学法,也称五步教学法,源自50—60年代苏联,凯烙夫教学法重视整体教学,忽视个性教学,教学实施过程采用五步教学:组织教学→复习旧知识→讲授新课→巩固新课内容→布置作业不足之处:①针对性不强,一刀切;②知识点不统一,按45分钟教学;③训练内容不恰当,课程多,新旧知识衔接不好;④教学过程脱节:布置家庭作业至少要等到第二天或第叁天才能得到解决,反馈慢;程序教学则是:①叁小时一节课,以知识点为中心,完成知识点授课后,当场进行配题训练、讲评、测试并确保过关,如没有过关将继续学习本知识点直到过关为止才进行下一个知识点的教学;②教学体系:依据学生的个体情况设定教学教案、教学计划、独立备课、独立配题、统一测试;③学习内容讲、评、练、测四环节一次完成,并善于激发学生非智力因素的作用,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改善学生的注意力、记忆力和思维能力,产生学习能力。1. 程序教学法是根据罗辑学的顺序原则选择教材,并在仔细分析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它能严格控制教学过程,任务具体明确,有利于区别对待。2、 程序教学法是以学习者个人为中心,在学习过程中,可以选择适宜的速度进行,掌握快的学生可提前进入下一步学习,这样有利于提高不同水平的学生学习积极性。3、程序教学法可以根据学习者自己的条件,采用不同的学习速度,灵活进行学习。在练习过程中遇到困难时,可通过开展积极思维活动和重复学习,教师辅导和开展相互讨论、帮助等形式得以解决,这样能培养学生自学自练能力。同时运用已掌握的知识和技能,通过思维活动求得新知识、 新技能。由于这种迁移作用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因此,学生始终是教学活动的主体。这种积极学习的情绪,能促使学生主动愉快地学习。4、程序教学法要求学生对程序教材的每一个小框面(步子)所提示的问题或练习逐次作出解答或技术评定,在确认解答正确或技术评定合格以后,再转入下一框面学习。这样通过一步步积累而达到完成学习任务的目的。根据程序,从这个框面进入下一个框面学习,实际上是起着不断强化学习的效果,所以说运用程序教学法能大大提高学生学习的实效性。5、分组教学时,在学生人数较少的情况下,教师可以根据学生本人条件和掌握知识和技能的实际情况,进行区别对待,有利于教师进行个别指导。
㈢ 程序教学原则是什么
1、积极反应原则
一个程序教学过程,必须使学生始终处于一种积极学习的状态。也就是说,在教学中使学生产生一个反应,然后给予强化或奖励,以巩固这个反应,并促使学习者作进一步反应。
2、小步子原则
程序教学所呈示的教材是被分解成一步一步的,前一步的学习为后一步的学习作铺垫,后一步学习在前一步学习后进行。由于两个步子之间的难度相差很小,所以学习者的学习很容易得到成功,并建立起自信。
3、即时反馈原则
程序教学特别强调即时反馈,即让学生立即知道自己的答案正确,这是树立信心、保持行为的有效措施。一个学生对第一步能做出正确的反应,便可立即呈示第二步,这种呈示本身便是一种反馈:告诉学生,你已经掌握了第一步,可以展开第二步的学习了。
4、自定步调原则
程序教学允许学习者按各人自己的情况来确定掌握材料的速度。这与传统教学在课堂传授中一般以“中等”水平的学习者为参照点的教学法不同,传统教学法使掌握快的学生被拖住,而学习慢的学生又跟不上,致使班级学生之间学习水平差距越来越大。
介绍:
程序教学,是一种使用程序教材并以个人自学形式进行的教学。程序教学主要由教学机器的发明人普莱西首创,对程序教学贡献最大的当属行为主义心理学家F·斯金纳是美国着名的教育心理学家,然而他通过动物实验建立了操作行为主义的学习理论,并据此提出了程序教学论及其教学模式。
其程序教学原则可分积极反应原则、小步子原则、即时反馈原则等,其程序教学模式可分经典型直线式程序、优越型衍枝式程序和莫菲尔德程序。但是教师要实施程序教学必须借助于程序式的教材或者进行机器教学。
㈣ 美国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概况
教育技术首先在美国发起它经历了经历了产生,发展和形成阶段。
产生阶段
关于教育技术的起源众说纷纭,有学者认为,教育技术作为进行教育活动的手段、方法和技巧,它的产生应当推向更久远的古代。教育技术从发展过程看,可以追溯到古代部落教士对知识主体的分类,早期文化发明的用来积累和传播信息的象形文字或书写符号,每个时代都有其为完成一种文化教育而发明的一种教育技术或一套程序。
有的学者认为教育技术的真正始祖应该为古希腊各地齐聚雅典的修辞学,哲学雄辩术,伦理学等教师,他们用“技术”这个术语,按照某种系统的方式,应用知识于实际的教育艺术过程,他们为满足教学目标的要求讲认识规律公式化,对课题经行系统分析,设计教学方法,编写教材。
还有人认为:“从教育产生的第一天起,就有了教育技术”。按这种说法,教育技术可以追溯到人类远古时期对生产,生活经验的传递之始,随着时代的前进,人类为完成教育不断采用新技术,导致教育技术的发展。
有的认为17世纪-19世纪末的直观技术与哲学认识论(感觉论)应作为教育技术的初始阶段,以班级教学为认识形式、以书本、粉笔、黑板、图片、模型及口语为媒体的直观技术是较为简单和原始的教育技术。
有人把教育技术分为传统的和现代的,他们认为从教育产生到19世纪末这段时期是传统教育技术发展时期,主要以口头言语,形体技术,文字,印刷,直观技术为技术手段的教育活动。19世纪末随着媒体介入教育技术领域标志着教育技术从传统转入到现代教育技术发展时期。
以芬恩(J.D.Finn)为代表美国教育技术界大多数学者的观点是,教育技术起源于第二次产业革命时期,即自动化,原子能时代,他们认为教育技术始于20世纪20年代初期,并把视觉运动的兴起作为教育技术的发端。
发展阶段
20世纪70年代初,伊利(D.D.Ely)提出美国教育技术的形成与发展可从三个主要方面追溯:视听教学运动,个别化教学,教学系统方法的发展。
视听教学运动
1918至1928年的视觉标志着教育技术的开端,它是对长期以来盛行的形式主义教育方法特别是“言语主义”的改革,旨在教学中推行视觉媒体的应用,为学生学校抽象的教学内容提供具体形象的感性认识,提高教学效果。
1924年具有视听双重特点的有声电影产生了,人们逐渐认识到有声电影在提高教育效果方面具有巨大的作用,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兴趣和政府部分的高度重视。视觉教学扩展到视听教学。
二战期间学校的视听教学缺乏设备,资料和专家,发展缓慢,但在军队和工业的训练中得到大力发展。主要是应用投影器识别航空器和军事目标,航天员的飞行训练模拟,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培养出了海,陆,空作战的合格士兵,把普通的男女青年训练成制造军火,船舶的技术工人。
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视听教学进入稳步发展时期,各种思想逐步孕育出来。如1946戴尔(E.Dale)的“经验之塔”,1947年全美教育协会的视觉教学部更名为视听教学部。
个别化教学
20世纪50年代,斯金纳(skinner)掀起一场程序教学运动,对个别化教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它将教材分印在一些小段或框面上,每一段或框面都包括一项信息(刺激)、一个未完成的句子、或是一个待答问题(反应),以及正确答案(强化)。他在1954年发表的题为《学习的科学和教学的艺术》一文中,根据自己的操作性条件反射和积极强化的理论,重新设计了教学机器,从而使美国50年代至60年代初程序教学运动达到高潮,后来发展成为不用教学机器只用程序课本的“程序教学”。60世纪后期,代价太高,学生兴趣减弱,使用和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程序教学开始衰落。
形成阶段
20世纪60年初视听教学领域出现了新的趋势,受到传播理论和早期系统理论的影响。香农将传播学理论应用与教育领域产生了视听传播学。传播学的产生把人们的注意力从“物”转移到信源到受者的信息传播过程上来。与此同时,美国开始讨论教育技术的定义,如Ely1963年的定义。虽然程序教学在60年代衰落,随着计算机的出现取而代之的计算机辅助教学达到了极盛时期。
在传播学向视听教学渗透的同时,系统理论也开始对教育、教学发生作用和影响。随着教育技术的实践领域的扩大,系统方法成为现代教育技术的主要研究方法,对教育技术的研究从过去单一媒体的特性研究转向了对媒体的系统开发及教育过程的系统化研究上,在研究人类学习和传播的基础上,对人类和非人类资源经行系统设计。其中具有重要意义的是70年代初,美国的视听教学部从全美教育协会中分出而独立成为教育传播与技术协会。学者们也越来越关注教育技术的定义,如:1970美国教育技术委员会定义,1970年西尔伯定义,1971麦肯齐(Mac Kenzie)和厄劳特(Eraut)的定义,AECT1972定义,1977年定义,其中以AECT1972年定义比较权威,AECT于1977年将起正式文献化。与此同时教育技术的理论体系也在形成,以1987年加涅《教育技术学基础》一书的问世为代表。
90年代以后教育技术进入了网络发展阶段,多媒体系统,计算机网络运用于教学,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受到关注。使得教育体系,教育手段,教育方式,教育模式,教育体制,教育观念等发
㈤ 程序教学的思想导致了教学机器代替了教师是正确的吗
错误。先进的教学机器出现是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结果,机器代替教师成为可能,说明教学手段的先进。机器教学永远代替不了教师,不仅因为教学机器的设计和内容程序的编制需要懂得教育规律的教师,更重要的是学生心灵是不能用机器加工的,只有用教师的思想情感、意志和智慧去感染和熏陶。
㈥ 程序教学的发展
1925年美国心理学家普莱西(Sidney Pressey)设计了第一台自动教学机,主要用于对学生的测试总动画,但也包含了允许学生自定步调,要求学生积极反应和即时反馈等原则的运用。这种机器可以自动测试和记分。但是由于设计上的问题以及应用于教学上的客观条件不够成熟,普莱西的自动教学机对程序教学的发展影响很小。一直到20世纪50年代中期斯金纳发起新的程序教学运动,普莱西的早期贡献方为人知。
1930,彼得逊(J.Petersong)设计了一种自己记分、即时反馈的装置,后来称之为“化学板”(Chemo-Card)。虽然这种化学板以及普莱西的教学机器激起了人们对自动教学技术的兴趣,但是多数的教育工作者和研究人员并没有准备接受这种有关教学的进步见解。1954年斯金纳(B.F.Skinner)发表了题为《学习的可续和教学的艺术》一文,提出实用教学机器能解决许多教学问题,推动了当时的程序教学运动的发展。
20世纪50年代末到60年代初,是程序教学迅速发展的时期,这一时期是程序教学运动具有一下两个方面的特点:一是各种教学机器纷纷问世,从不具备信息显示装置的简单教学机器,直到克劳德(Norman A.Crowder)分支装置那样能对数千个框面的信息进行随即提取的教学机器。二是程序设计广泛开展,并取得了肯定的效果。到了60年代后期,程序教学运动开始衰退。
㈦ 什么叫程序教学
程序教学
是一种使用程序教材并以个人自学形式进行的教学。有机器教学;课本式程序教学;CAI等。
斯金纳的程序教学法2006年11月01日 星期三 上午 10:00B·F·斯金纳是美国着名的教学心理学家。他通过动物实验建立了操作行为主义的学习理论,并据此提出了程序教学论及其教学模式,曾给20世纪50年代的美国和世界的中小学教育带来广泛影响。
一、理论依据
作为一名实验心理学家,斯金纳的理论发现是从动物学习的实验开始的。他设计了一只被称为“斯金纳箱”的实验装置,里面装着一只饥饿的老鼠,一根控制杆连系着食物箱。老鼠在箱子里活动,每压一次控制杆就能得到一颗食物。这样,老鼠不断地压控制杆,不断地得到食物,不久就“学会”了这种取食方法。在这里,取到食物就是对老鼠操作控制杆的一种强化。随后,斯金纳重复对鸽子、猫等动物进行类似的实验都证明,及时地给予报酬、强化,是促进动物学习的主要因素。
由动物而推断人,斯金纳认为,人类的学习也是一种操作反应的强化过程(“强化”在他的教学理论中占有核心的地位),通过操作性强化,一个比较完整的新的行为单位可以被学会,或者一个现存的行为单位可以被精炼。而要使教学或者训练获得成功的关键,就是要很精确地分析强化效果,并设计操纵这个过程的技术,建立一个特定的强化系列。也就是说,根据学习的目标,在促进学习者学习时,要不断地给予强化,促使学习者向着学习目标迈进。
二、教学原则
根据操作行为主义的学习理论,一位教师要实施程序教学,必须考虑哪些问题呢?
首先,要仔细地考虑在特定的时间里计划教学的内容是什么,这些教学内容最终是要通过学生的行为的获得来表示的。其次要考虑有哪些可以利用的强化物。这种强化物包括两种:一种是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对所操纵的材料具有强烈的兴趣性;另一种是在学习过程中给予学生奖励,譬如教师的一个善意的微笑、一句肯定的赞语、一件奖品等等。第三,强化的最有效的安排,即教师要把非常复杂的行为模式逐渐精致地做成小的单位或步骤,也就是把教学目标进行具体分解,确定每个步骤所保持行为的强度,以使强化的效果能提高到最大限度。
编制程度学习的流程,一般要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1.积极反应原则
一个程序教学过程,必须使学生始终处于一种积极学习的状态。也就是说,在教学中使学生产生一个反应,然后给予强化或奖励,以巩固这个反应,并促使学习者作进一步反应。
2.小步子原则
程序教学所呈示的教材是被分解成一步一步的,前一步的学习为后一步的学习作铺垫,后一步学习在前一步学习后进行。由于两个步子之间的难度相差很小,所以学习者的学习很容易得到成功,并建立起自信。
3.即时反馈原则
程序教学特别强调即时反馈,即让学生立即知道自己的答案正确,这是树立信心、保持行为的有效措施。一个学生对第一步(学习的前一个问题)能做出正确的反应(回答),便可立即呈示第二步(第二个问题),这种呈示本身便是一种反馈:告诉学生,你已经掌握了第一步,可以展开第二步的学习了。
4.自定步调原则
程序教学允许学习者按各人自己的情况来确定掌握材料的速度。这与传统教学在课堂传授中一般以“中等”水平的学习者为参照点的教学法不同,传统教学法使掌握快的学生被拖住,而学习慢的学生又跟不上,致使班级学生之间学习水平差距越来越大。程序教学法相对显得比较“合理”,每个学生可以按自己最适宜的速度进行学习。由于有自己的思考时机,学习较容易成功。
程序教学的设计当然要按照教材内部的逻辑程序,既要保证学习者在学习中把错误率减少到最低限度,又要合理地设计教材,使每一个问题(每一小步)都能体现教材的逻辑价值。
三、教学的模式
1.直线式程序
这是斯金纳首创的一种教学程序,是经典的程序教学模式。在这一流程里,教师把材料分成一系列连续的小步子,每一步一个项目,内容很少。系列的安排由浅入深,由简到繁。以“电流”教学内容为例,可以设计成如下小步子:
①电灯泡发亮的原因是灯丝(发热);
②电灯灯丝发热的原因是灯丝通过(电流);
③电灯变亮的原因是电流强度(增大);
④电灯变暗的原因是电流强度(减小);
⑤当电压增大时,电流强度就(增大);
……
括号里是正确答案。一个学生如能做出正确答案,教学机器就能显示出来,并可以启动开关进行第二步学习。如此一步一步地展开学习,直至达到学习目标。
2.衍枝式程序
由于各个学生的学习能力及已有知识的基础是不一样的,另外,学习材料本身也有难易程度的区分,因此有人便在经典程序的基础上提出了两种变体。衍枝式程序便是一种,是由美国人A·克劳德提出来的一种可变程序模式。这一模式同样把学习材料分成小的逻辑单元,但每一步比直线式程序的步子要大,每个项目的内容也较多。学生掌握一个逻辑单元之后,要进行测验。测验用多重选择反应进行,根据测验结果决定下一步的学习。这种程序有助于消除不同能力的学生之间的学习差异。
3.莫菲尔德程序
这个程序是美国心理学家凯(Kay·H)在莫菲尔德大学任教时提出的一种程序教学模式,它是直线式和衍枝式程序原则的结合。这一模式遵循的始终是一个主序列,它与直线式不同的是,只有一个支序列来补充主序列;它与衍枝式不同的是,学生通过支序列的学习不再回到原点,而是可以前进到主序列的下一个问题上,这样有利于学习效率的提高。
相比较而言,衍枝式程序和莫菲尔德程序比直线式程序更优越,因为这两个程序更能适应个别差异的需要,能够为不同学生提供不同的学习程序。
一个教师要实施程序教学,必须借助于程序式的教材,或者进行机器教学。用机器来代替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大量机械行为,教师才有可能集中精力设计“小步子”,提出适应程度不同的学生的学习要求,并做到及时反馈。本世纪50年代,斯金纳的教学机器曾经风靡一时,到了电子时代的今天,又有了很多自动的电子教学机出现在课堂里,这其中都有斯金纳程序教学思想的影子;在大部分教师的课堂教学中,也在不时地运用程序教学原则,大家常说的“步步清”、“降低坡度”、“及时反馈”等,也都体现了程度教学思想。
㈧ 程序教学和传统教学相比的优势在哪些方面
在斯金纳看来,程序教学和传统的课堂教学相比,拥有许多后者所无法比拟的特点:首先,避免了传统教学中学生常会因受到教师的批评、训斥、发脾气等而造成的恐惧、反感心理。其次,强化及时,反馈及时,不像传统教学中反馈和强化太少,耽搁时间长,降低了强化的效果。
第三,最大限度地照顾了个别差异,有利于教师因材施教。第四,使教师能清楚把握学生的学习过程,发现问题所在,以便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最后,机器可以记录学生的反应情况,为教师修改程序教材提供有效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