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王朝不保,托孤臣子,历史上有哪些托孤案例
像这种皇帝托孤的事件八成都是遇到了重大的危机,很可能自身不保,或者是天子尚还年幼需要忠心的大臣辅佐,以此才能稳定朝纲。而我们所熟知的托孤事件最多的可能就是刘备托孤诸葛亮的事,毕竟这最常被提起,当然,除此之外历史上还有一些托孤事件有的结局甚至很惨。
当然,皇帝托孤就像是一场赌博,稍有不慎,就会给整个国家带来灾难。想要选对一个称心如意的辅助大臣还不够,还要同时选对一个德才兼备的皇位接班人,两件事碰在一块才算完美。这也是为什么托孤失败的案例如此之多的原因。
② 中道崩殂的帝王如何托孤才能保全江山
你所说的中道崩殂,应该算是正常的交接吧。因为不然根本没机会来交代这些后事。
这个基本上是有套路的。要保证身后的权力平稳交接,一般不外乎是两点,第一是使权力分散,第二是事先安排好辅佐接班人的班底,这个班底的利益和接班人的利益是捆绑的,只有接班人上台,他们的收益才能最大化,他们会渐渐取代上一代的老臣,成为这一代中的风云人物。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他们忠诚于新主更胜于旧主。
而分权的核心有两点,一是兵权,二是持政权。
关于兵权的操作一般是以京城为中心的,通常京城的防卫体系分为宫禁、城防、京营三部分。这三部分掌控权需要交给三个信得过的手下互相制衡,而直接威胁新皇的宫禁通常会由最信得过的武将进行换防,也就是在权力交接期间,宫禁会换人掌控,此外这段时间内宫城会提前封闭,隔绝内外消息。城防通常会交给新主的班底里的亲信把持。这三者首先发动政变的机率很小,而纵观古今发动政变成功者,至少要争取这中间两方的支持或者一方支持另两方保持中立。这种措施最大程度上保证了新主不会在一上任之初被武力推翻。
持政权通常由文官把持。这时就要看朝中有没有一家独大的派系,如果有的话,这种是必须要清理掉的。文官体系最重资历和声望,如果有一个领袖,那么整个文人集团将是势不可挡的,新主根本没有能力和胆量去对抗这张声势。所以通常情况下会任命几个比较信得过,且资历人望相当的顾命大忠,在新政的初期帮助维持朝政的稳定。而新主上台后,也会开始渐渐行使自己的人事权,只要自己的班底一点点开始掌权,那么他的江山就很稳固了。
鄙人对明清历史相对熟悉点,以上心得主要是从明清史中总结,欢迎讨论。
③ 咸丰托孤用了那些内部控制的方法
这个主要是用的内部电流控制器用放大器的方式控制。
④ 皇帝驾崩后的流程
首先按照遗诏,请新主,如果新主年幼,则请太后以及遗诏指定的托孤大臣,一同主持丧事。并昭告天下,国丧三年,举国皆哀,禁止一切娱乐。
新主尽快举行登基大典,确立大位。立皇后,同时为大行皇帝以及后宫后妃上尊号。并祭告天地。
新主主政,老内阁都要上折请辞。新主下旨安抚或者更换首辅大臣。逐步替换新的内阁,所谓一朝天子一朝臣。
如果是新主年幼,太后垂帘或者是托孤大臣摄政,就要看双方谁强谁弱以及当时的具体情况了
⑤ “托孤”是什么意思
是古代先皇将年轻不更事的小皇帝托付给大臣们,就叫托孤,这也和中国古代有很多少年皇帝有关系,最着名的是三国刘备托孤于诸葛亮
⑥ 汉武帝托孤
汉武帝时期,霍去病大将军的弟弟霍光被汉武帝任命为光禄大夫,侍奉汉武帝20多年。
汉武帝年事已高,几个儿子争夺帝位而发生变故。汉武帝决定立8岁的小儿子为皇帝,拜托霍光辅佐小皇帝。霍光尽心尽责,直到去世。
霍光(大司马大将军)、金日磾(车骑将军)、桑弘羊(御史大夫)、上官桀(左将军)为顾命大臣。
⑦ 遗诏托孤是什么意思
遗诏托孤就是皇帝拜托臣子或兄弟照顾儿子我举举个例子:白帝城托孤,三国演义中托孤片段《三国演义》中的白帝城托孤:却说先主在永安宫,染病不起,渐渐沉重,至章武三年夏四日,先主自知病入四肢,又哭关、张二弟,其病愈深:两目昏花。厌见侍从之人,乃叱退左右,独卧于龙榻之上。忽然阴风骤起,将灯吹摇,灭而复明,只见灯影之下,二人侍立。先主怒曰:"朕心绪不宁,教汝等且退,何故又来!"叱之不退。先主起而视之,上首乃云长,下首乃翼德也。先主大惊曰:"二弟原来尚在?"云长曰:"臣等非人,乃鬼也。上帝以臣二人平生不失信义,皆敕命为神。哥哥与兄弟聚会不远矣。"先主扯定大哭。忽然惊觉,二弟不见。即唤从人问之,时正三更。先主叹曰:"朕不久于人世矣!"遂遣使往成都,请丞相诸葛亮,尚书令李严等,星夜来永安宫,听受遗命。孔明等与先主次子鲁王刘永、梁王刘理,来永安宫见帝,留太子刘禅守成都。且说孔明到永安宫,见先主病危,慌忙拜伏于龙榻之下。先主传旨,请孔明坐于龙榻之侧。抚其背曰:"朕自得丞相,幸成帝业;何期智识浅陋,不纳丞相之言,自取其败。悔恨成疾,死在旦夕。嗣子孱弱,不得不以大事相托。"言讫,泪流满面。孔明亦涕泣曰:"愿陛下善保龙体,以副下天之望!"先主以目遍视,只见马良之弟马谡在傍,先主令且退。谡退出,先主谓孔明曰:"丞相观马谡之才何如?"孔明曰:"此人亦当世之英才也。"先主曰:"不然。朕观此人,言过其实,不可大用。丞相宜深察之。"分付毕,传旨召诸臣入殿,取纸笔写了遗诏,递与孔明而叹曰:"朕不读书,粗知大略。圣人云: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朕本待与卿等同灭曹贼,共扶汉室;不幸中道而别。烦丞相将诏付与太子禅,令勿以为常言。凡事更望丞相教之!"孔明等泣拜于地曰:"愿陛下将息龙体!臣等尽施犬马之劳,以报陛下知遇之恩也。"先主命内侍扶起孔明,一
手掩泪,一手执其手,曰:"朕今死矣,有心腹之言相告!"孔明曰:"有何圣谕!"先主泣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邦定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则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为成都之主。"孔明听毕,汗流遍体,手足失措,泣拜于地曰:"臣安敢不竭股肱之力,尽忠贞之节,继之以死乎!"言讫,叩头流血。先主又请孔明坐于榻上,唤鲁王刘永、梁王刘理近前,分付曰:"尔等皆记朕言:朕亡之后,尔兄弟三人,皆以父事丞相,不可怠慢。"言罢,遂命二王同拜孔明。二王拜毕,孔明曰:"臣虽肝脑涂地,安能报知遇之恩也!"先主谓众官曰:"朕已托孤于丞相,令嗣子以父事之。卿等俱不可怠慢,以负朕望。"又嘱赵云曰:"朕与卿于患难之中,相从到今,不想于此地分别。卿可想朕故交,早晚看觑吾子,勿负朕言。"云泣拜曰:"臣敢不效犬马之劳!"先主又谓众官曰:"卿等众官,朕不能一一分嘱,愿皆自爱。"言毕,驾崩,寿六十三岁。时章武三年夏四月二十四日也。后杜工部有诗叹曰:"蜀主窥吴向三峡,崩年亦在永安宫。翠华想象空山外,玉殿虚无野寺中。古庙杉松巢水鹤,岁时伏腊走村翁。武侯祠屋长邻近,一体君臣祭祀同。"
先主驾崩,文武官僚,无不哀痛。孔明率众官奉梓宫还成都。太子刘禅出城迎接灵柩,安于正殿之内。举哀行礼毕,开读遗诏。诏曰:"朕初得疾,但下痢;后转生杂病,殆不自济。朕闻人年五十,不称夭寿。今朕年六十有余,死复何恨?但以卿兄弟为念耳。勉之!勉之!勿以恶续为之,勿以善续不为。惟贤惟德,可以服人;卿父德薄,不足效也。卿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勿怠!勿忘!卿兄弟更求闻达。至嘱!至嘱!"
三国志中托孤片段
《三国志》中的白帝城托孤:刘备病危之时,召丞相诸葛亮、尚书令李严托孤,命二人辅佐其子刘禅,其间刘备与诸葛亮曾经有一段对话,据《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记载是这样的:"章武三年春,先主于永安病笃,召亮于成都,属以后事,谓亮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亮涕泣曰:'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先主又为诏敕后主曰:'汝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这段话和事情的经过,就是被后世人所津津乐道,推举为君臣之间肝胆相照的千古佳话的白帝托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