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利率市场化如何理解
商业银行可以根据市场变化自行提高利率或者降低利率,是把利率还给市场的一种表现,中国利率市场化差不多15年了,但是一直还是有监控,以目前来说中国做不到完全的利率市场化,但可以美其名曰有中国特色的利率市场化
㈡ 中国如何实现利率市场化,具体步骤
进一步开放金融市场,激发民营经济的发展,使资本市场更加成熟。
㈢ 中国的利率为什么没有市场化,为什么利率市场化急不得
利率市场化的前提条件是有个稳定的金融体系,使市场化的利率能够体现市场对货币的需求程度,由于中国的金融体系还有很多不完善的地方,所以中国的利率还没有完全市场化。不过人民银行也在积极推动利率市场化。比如SHIBOR利率被称为中国的LIBOR,有希望成为市场化的中国基准利率。
在一个金融体系不完善的情况下推行利率市场化会加重商业银行的风险,导致商业银行间利率的混乱和盲目扩张,容易造成商业银行大量发放贷款。从而增加货币供应,导致通货膨胀。在商业银行风险意识和约束机制都不够完全的情况下,推行利率市场化必然会导致利率市场的混乱。因此利率市场化的过程就是金融体系和商业银行逐步完善自身的一个过程。这个过程不是一年两年能够完成的。
㈣ 利率如何市场化
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戴相龙日前表示,对于中国金融改革的重点之一———利率市场化改革,要稳步推进,要进一步提高外币、同业拆借、证券回购利率市场化水平,扩大本币贷款利率浮动幅度,先在农村进行存款利率浮动试点。由此可以看出,中国利率市场化的关键步骤———人民币存贷款利率还不能马上放开。
近期中国无法实现这个步骤的重要原因在于,我们不具备如此操作的基本条件。毋庸讳言,中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实际上是以美国的利率调控机制为参照的,也就是努力培育一个成熟的公开市场,用它来替代现在的利率控制,进行利率调节。然而,中国没有美国发展公开市场的优势。
譬如,我们没有美国公众与生俱来的投机意识,没有商业银行轻易不向中央银行借款的传统,没有规范健全的金融制度和市场运作方式,以致中国目前国债的日均交易量甚至不到美国人的十分之一。
这就是说,我们需要耗费很长的时间,才能将中国的公开市场培育成像美国的一样,能够充分发挥调节利率的作用。这显然不利于中国金融和经济改革的深化,因为历史留给我们的时间不多,我们需要尽快地实现利率的市场化。
参照美国模式的问题还在于,电子货币的发展已经表现出取代中央银行基础货币的势头,它正在削弱公开市场操作吞吐基础货币调控利率的效果。这就意味着等到我们作出巨大的努力、将公开市场操作培育到可以发挥调节利率作用的时候,我们电子货币的发展却很可能将它的这个调节作用吞噬殆尽。这就从另一个侧面表明,我们再也不能以美国模式为参照,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
原来利率调控模式都与美国相近的加拿大、新西兰等国,从1998年初开始先后放弃法定存款准备金制度,并实行无货币供给量变动的利率调控模式。其基本做法是,央行根据经济形势设定存贷款利率。
在这样的利率决定机制中,所有的商业银行都尽可能参加同业市场的交易,而不轻易向央行告贷,或者存款于央行。央行就可以在基本不向该市场注入基础货币的基础上,将利率调控在期望的范围内。与美国的利率调控方式相比,这样的利率调控方式更简单、透明,更易为各经济主体所理解,也给政策制定者很大的回旋余地。更主要的是,它还顺应了电子货币发展对利率调控的要求。
对中国来说,选择加拿大等国的利率调控模式比美国的要方便得多,甚至可以化劣势为优势。譬如,中国央行一直对准备金存款支付利息,这是我们按照美国模式试图改掉,而又很困难的问题。按照加拿大的模式我们就可以继续保持这种做法,直接锁定同业拆借波动的范围,这是美国人至今还没法做到的。我们现在所要做的只是精确地计算保持央行不向同业市场注入基础货币所需的均衡拆借利率,然后确定央行存贷款利率水平。
㈤ 如何推进存款利率市场化改革
1、人民币贷款利率下限管制被变相突破
近年来,由于债券市场快速发展,债券融资成为企业外部融资的重要渠道。由于债券发行利率一般低于同期限贷款利率,优质企业融资一般首选发行企业债券。然而,我国债券市场的主要参与者仍然是商业银行,企业通过发行债券方式融资,实际上是变相突破贷款利率下限管制,降低企业融资成本。以银行间市场信用等级AAA级中短期票据为例,同期限中短期票据平均到期收益率均较低,远远低于同期贷款基准利率,经过测算,这些企业中短期票据利率仅相当于同期贷款基准利率的50%-70%。
2、人民币存款利率上限管制被突破
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协定存款是适度放开大额存款利率管制的有力尝试。1999年10月,人民银行对存款利率放开上限进行了初步尝试,允许中资商业银行对中资保险公司试办五年期以上(不含五年期)、3000万元以上的长期大额协定存款业务,利率水平由双方协商确定。2002年至2003年,协定存款试点的存款人范围逐步扩大到社保基金、养老基金和邮政储汇局等机构;二是高收益率理财产品大规模发行变相提高了存款利率。近年来,低收益率的存款越来越难以吸引客户需求,商业银行吸收存款压力日益加大。通过发行高收益率理财产品已经成为商业银行吸收存款的重要方式。
二、人民币利率市场化继续推进
按照利率市场化整体安排,将采取“先外币、后本币;先贷款、后存款;存款先大额长期、后小额短期”的步骤。根据我国宏观调控和金融体制改革的进程,预计快速推出实质性利率市场化措施的可能性较小,但在理财和债券市场快速发展的冲击下,变相突破人民币贷款利率下限和存款利率上限管制愈发明显,对商业银行的实质性冲击将逐步显现。下阶段利率市场化推出的步骤方案可能为:
1、率先将人民币贷款利率下浮幅度从10%扩大至30%
将人民币贷款利率下浮幅度扩大到30%条件基本成熟:一是我国住房按揭贷款下限曾执行过基准利率下浮30%;二是当前我国贷款利率执行最低水平的比重不太高,贷款利率下限下调的影响程度相对有限,根据人民银行的统计数据,我国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利率执行下浮、基准和上浮的占比分别约为30%、30%和40%,因此人民币贷款利率下限的放开主要对大约30%的人民币贷款产生较大影响。
2、推动定期存款利率上浮,最后放开活期存款利率管制
由于我国商业银行人民币存款中,活期存款比重超过50%,1年期以下定期存款比重约43%,1年期以上定期存款比重约7%。因而,在人民币存款利率市场化改革中,放开1年期以上定期存款利率对商业银行财务影响相对较小,而放开活期存款和1年期以下定期存款利率的影响相对较大
㈥ 麻烦解释一下名词,利率市场化,市场化利率,什么意思 有什么区别
利率市场化,主要就是打破现在的央行基准利率政策,好处显而易见。存款利率不是现在的类似行政命令式的央行主导,主要靠市场的资金供求来调节。哪家银行利率高,老百姓资金流向就会趋向哪家。这也就是为什么民间的信贷利率高于官方银行利率,其实某种程度上说(除去非法高利贷)基本上反应了我们现在真实的资金时间价值。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存银行3厘,银行放给人家1分2,暴利的缘来。
㈦ 什么是利率市场化
利率市场化是指通过市场和价值规律机制,在某一时点上由供求关系决定的利率运行机制,它是价值规律作用的结果。它强调在利率决定中市场因素的主导作用,真实地反映资金成本与供求关系,灵活有效地发挥其经济杠杆作用,是一种比较理想的、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利率决定机制。
㈧ 实现利率市场化需要哪些条件
事实上,中国利率市场化进程已近20年。改革的总体思路为:先放开货币市场利率和债券市场利率,再逐步推进存、贷款利率的市场化。
加入世贸组织后,我国的金融市场竞争必将日趋激烈,利率市场化的杠杆作用也日益明显.本文对我国现行利率体系的主要表现及负面影响进行了分析,指出利率市场化是我国金融改革的必然趋势,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如何椎进我国利率市场化进程的措施.
㈨ 中国利率市场化
2019年,是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进程中的重要一年。
当年8月17日,央行公告称,自2019年8月20日起,中国人民银行授权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中心于每月20日公布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LPR按公开市场操作利率(主要指中期借贷便利利率)加点的方式形成。其目的在于发挥好LPR对贷款利率的引导作用,促进贷款利率“两轨合一轨”,提高利率传导效率。
改革以来,LPR已进行了五次报价。12月20日,第五次LPR报价出炉:1年期品种报4.15%,相比改革前的旧LPR下降16BP;5年期以上品种报4.80%,相比8月份的报价下降5BP。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多家银行了解到,在LPR报价下行后,商业银行新增对公贷款利率也有所下行,实体经济融资成本趋降。受调控因素影响,个人按揭贷款整体利率仍持平于改革前。
2019年11月,央行还通过下调MLF利率引导LPR下行。这是央行首次通过调控政策利率实现对贷款利率的调整,是央行货币政策传导的重要一步。一些市场人士建议,应扩大MLF的使用规模和交易对手,以进一步增加政策利率向贷款利率的传导。
12月28日,央行发布公告称,将推动存量浮动利率贷款定价基准转换,原则上应于2020年8月31日前完成。市场人士预计,在存量贷款换锚完成后,贷款基准利率或将在2020年取消。
改革降低实体企业融资成本
中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肇始于1996年,当时人民银行放开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此举被视为利率市场化的突破口。此后,利率市场化改革相继在债券市场、信贷市场渐次推开。
多年来利率市场化改革持续推进,中国的贷款利率上、下限已经放开,但仍保留存贷款基准利率,存在贷款基准利率和市场利率并存的“利率双轨”问题。银行发放贷款时大多仍参照贷款基准利率定价,特别是个别银行还设定隐性下限,对市场利率向实体经济传导形成了阻碍。
因此,2019年8月央行推进贷款利率市场化改革。改革后LPR参考MLF,贷款利率则锚定LPR。截至年底,LPR已进行五次报价,1年期LPR相比改革前的旧LPR下降16BP,其主要驱动因素为MLF利率下降、降准带动银行资金成本下降。
㈩ 怎样进行利率市场化的次序性改革
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进程遵循经济市场化有序论、金融约束"过渡论。
国家采取的模式是长期的措施:渐进性原则、相关的制度条件特别是现代企业制度建设。
知网有一篇文献主要讲解了利率市场化改革:
首先从调整利率水平开始,存贷款利率水平在1978年—1999年间共调整了22次,实际利率水平由原来的负利率转变为正利率。
同时,改进了利率种类和档次,包括增设半年、3年、5年期的储蓄品种,增收逾期贷款利率、挤占挪用贷款实行罚息,统一单位和个人存款利率,取消8年期储蓄存款利率档次及部分优惠利率,规定了定活两便利率,并规范了存款利率的计息规则,1998年合并法定存款准备金账户和备付金存款账户,由此初步形成以期限和用途为主要依据的多档次的利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