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深度解析!中国石化产业现状及未来发展思路
石化产业和市场随全球经济发展重心东移,亚太地区经济总量快速上升。近40年来,世界经济格局的重要变化是中国经济的崛起,带动亚太地区经济快速发展,形成世界经济重心东移的趋势。据IMF统计数据,2019年亚太地区经济总量达到31.7万亿美元,占全球的36%。
2019年以来,全球经历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包括新冠疫情的全球蔓延、贸易摩擦加剧以及地缘局势紧张,全球经济复苏步伐变得沉重。IMF预测,2020年全球经济将萎缩4.4%,而中国经济将增长1.9%,正逐步进入“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作为全球唯一实现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中国对全球经济复苏作出了重要贡献。
中国化工市场消费规模占比持续增长,伴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石化产品的消费逐年上升。到2019年,石化产品消费总量已占全球的三分之一。以乙烯为例,全球2019年的消费量为1.6×108吨,中国乙烯当量消费量(乙烯下游产品消费量折算)达到5271万吨,约占全球的33%,部分产品如ABS塑料、对二甲苯(PX)等的消费量占比甚至超过50%。
预计到2025年,除了合成橡胶等少数产品外,主要化工产品消费占比将进一步扩大,整体将占全球的40%左右。中国石化产业发展正步入成长后期,消费峰值即将到来。根据全球发达国家经济体石化产业生命周期的特点,中国石化工业正处于成长后期阶段,可能很快迎来石化工业峰值。预计中国将在2030年后进入成熟期,到2040年左右达到消费峰值。届时,乙烯当量消费量将达7207万吨,人均乙烯当量消费量约为49.7公斤,略高于日本的峰值消费水平,略低于西欧,相当于峰值期美国人均消费水平的57%。
中国石化产业正进入激烈的竞争和优化重组阶段。部分石化产品已严重过剩,国内新增产能规模显着增加,引起供需平衡变化。主要原料处于平衡或短缺状态,乙烯、聚乙烯、聚丙烯和ABS塑料存在较大缺口,而合成纤维、橡胶持续过剩,聚苯乙烯、聚氯乙烯和聚酯等产品已严重过剩。在油价处于低谷的情况下,国内传统油气石化产业的新建和规划项目显着增多,甚至出现了原油直接裂解制烯烃项目。未来炼油产能随炼化一体化项目建设将继续增加,预计2020-2025年全国新增炼油能力约1.6×108吨/年,2025年总炼油能力将达到10×108吨/年,炼油产能过剩矛盾愈发突出。
国内炼油产业在降低加工负荷的同时,不断加大向化工和其他炼油小产品转化的力度,如增产丙烯等,对化工市场带来了影响。在全球贸易格局下,中国将继续进口部分石化产品,市场的竞争压力主要集中在亚洲及周边国家和地区,尤其是东北亚和东南亚。中国石化产业将保持原料多元化的趋势,推动烯烃产业快速发展。
传统企业市场占比下降,产业格局发生深刻变化。国内烯烃产业形成了以中国石油化工集团有限公司(中石化)和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中石油)为主导的生产竞争格局。其他国企、地方资本、民营及外资纷纷进入乙烯生产领域,导致中石化和中石油的乙烯产能占比从2011年的87%下降至2019年的62%,丙烯产能占比从2011年的75%下降至2019年的43%。聚烯烃市场格局变动显着,聚丙烯市场已是群雄逐鹿,中石化和中石油产能份额下降,其他来自地方企业和煤化工企业的增长较快。
聚酯产业由下往上发展态势显着,产业链集中度逐渐提高。国内PX总产能为2219万吨/年,大部分具有配套上下游的企业,市场竞争异常激烈。到2025年,恒力、荣盛、恒逸、桐昆及新凤鸣等聚酯龙头企业正向PX及乙二醇(MEG)发展,旨在继续做大做强化纤产业链,深入产业链上下游,加强产业集中度。
中国石化市场竞争全面铺开,破产企业数量明显上升。国内行业整合趋势明显,龙头石化企业积极实施并购,如中化收购鲁西化工、金发科技收购海越等。
未来十年,中国的石化市场还将保持增长,并进入消费峰值阶段。原料多元化推动石化产能高速增长,过剩将进一步加剧。全球石化产业成本竞争格局短期内难以改变,产业竞争将更加激烈,高成本产能面临淘汰。中国石化产业内部优化重组趋势明显,将处于发展与再平衡的阶段,充分的市场竞争将奠定此后中国石化产业格局。
对中国石化产业发展的思考,国内石化企业应注重行业发展趋势研判,明确发展定位和目标。加强炼化一体化技术路线,注重“油化两条腿”走路的同时,加强区块化能源合作。纵向加强产业链垂直化发展,横向注重跨领域应用研究。保持国际视野,注重合资合作,抓住并购时机,突破本土战略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