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贷款利率什么时候会上调,公积金利率也上调么
申请贷款,要看你贷款利率是固定利率还是浮动利率,如果是固定利率的话,利率不会上调,会一直保持一个利率,如果是浮动的利率,有可能会上调和下调,至于公积金利率的话,也有固定利率和浮动利率的区别。
浮动利率,固定利率。
根据此前的公告,将存量浮动利率贷款的定价基准转换为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2020年3月1日至8月31日,借款人可与银行平等协商,并决定贷款利率“换锚”为LPR(浮动利率)还是转为固定利率。
一般来说,房贷借款人均会受到此次转换的影响,但有几种情况除外:一是公积金个人住房贷款、组合贷款中的公积金部分;二是固定利率贷款;三是2020年底前到期的个人住房贷款。如果符合这3种情况其中之一,就不受此次转换影响。
对于转换期间房贷利率水平,转换时点利率水平保持不变。也就是说,2020年全年个人房贷利率水平与以前一样,维持不变。而从2021年1月1日起,如果选择固定利率,剩余期限内,房贷利率与当前的利率水平保持一致,与LPR利率变化无关;如果选择浮动利率,今后的房贷利率会随着5年期LPR的变化而变化,LPR每月公布一次,或升或降或维持不变。
选择哪种方式更好?
业内人士表示,两种转换方式各有优势,具体如何选择主要取决于房贷借款人对未来市场利率走势的判断:
如果认为未来LPR会下降,那么转换为参考LPR定价会更好;
如果认为未来LPR可能上升,那么转换为固定利率就会有优势。
存量房贷借款人要根据自身情况,以及贷款价格、贷款期限、贷款余额等,综合选择适合自己的利率转换方式。如果此前的房贷利率价格折扣力度大,月供剩余时间比较长的话,可以选择固定利率,这不仅有助于锁定月供成本,还便于做好家庭的收支安排。如果月供剩余时间较短,贷款余额也不多,选择浮动利率可能更合适。
从中短期看,我国利率处于下行趋势。将存量浮动利率房贷转成以LPR作为定价基准,对借款人来说是有利的,有助于减轻借款人房贷支出。虽然长期利率走势难以判断,但中短期利率下行基本上是有共识的。此外,即便出现了与预期不一样的利率大幅上升走势,购房者还可通过提前还款方式来规避利率风险。
虽然此前多家银行发布公告称,8月25日起,对符合条件且尚未办理定价基准转换的个人住房贷款批量转换,统一调整为LPR定价。多家银行在公告中表示,此举是为简化客户操作,参照银行业普遍做法开展的。
不过,这也不代表消费者没有选择权。各银行均明确,批量转换完成后,若对转换结果有异议,可于2020年12月31日(含)前通过网上银行、手机银行自助转回或与贷款经办行协商处理。需要注意的是,已有银行明确,撤销操作仅能办理一次。
银行之所以采用批量转换,主要还是考虑房贷借款人大部分为个人,人数众多且分散,批量转换方式能够节约资源、提升办理效率。
存量浮动利率贷款定价基准转换,对利率市场化、引导利率下行都有好处。央行近日发布的《2020年第二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指出,截至6月末,存量贷款定价基准转换进度已达55%。其中,存量企业贷款转换进度为76%。
统计显示,2019年8月改革以来,LPR报价水平逐步下行。今年8月份报出的1年期LPR和5年期以上LPR分别为3.85%和4.65%,改革以来累计下降0.4个和0.2个百分点。
2. 利率市场化的历史改革进程
利率市场化是中国金融改革的重要内容。中国早期的改革侧重于理顺商品价格。90 年代后期以来,开始强调生产要素价格的合理化与市场化。资金是重要的生产要素,利率是资金的价格,利率市场化是生产要素价格市场化的重要方面。中国的利率市场化是在借鉴世界各国经验的基础上,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统一部署稳步推进的。总体思路是先货币市场和债券市场利率市场化,后存贷款利率市场化。
一、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利率先行放开 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利率是整个金融市场利率的基础,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以同业拆借利率为突破口。
(一)放开银行间拆借利率的尝试 1986 年1 月7 日,国务院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银行管理暂行条例》,明确规定专业银行资金可以相互拆借,资金拆借期限和利率由借贷双方协商议定。此后,同业拆借业务在全国迅速展开。针对同业拆借市场发展初期市场主体风险意识薄弱等问题,1990 年3 月出台了《同业拆借管理试行办法》,首次系统地制订了同业拆借市场运行规则,并确定了拆借利率实行上限管理的原则,对规范同业拆借市场发展、防范风险起到了积极作用。
(二)银行间拆借利率正式放开 1995 年11 月30 日,根据国务院有关金融市场建设的指示4精神,人民银行撤销了各商业银行组建的融资中心等同业拆借中介机构。从1996 年1 月1 日起,所有同业拆借业务均通过全国统一的同业拆借市场网络办理,生成了中国银行间拆借市场利率(CHIBOR)。至此,银行间拆借利率放开的制度、技术条件基本具备。
1996 年6 月1 日,人民银行《关于取消同业拆借利率上限管理的通知》明确指出,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利率由拆借双方根据市场资金供求自主确定。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正式放开,标志着利率市场化迈出了具有开创意义的一步,为此后的利率市场化改革奠定了基础。
二、放开债券市场利率债券市场是金融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放开债券市场利率是推进利率市场化的重要步骤。
(一)国债发行的市场化尝试 1991 年,国债发行开始采用承购包销这种具有市场因素的发行方式。1996 年,财政部通过证券交易所市场平台实现了国债的市场化发行,既提高了国债发行效率,也降低了国债发行成本,全年共市场化发行国债1952 亿元。发行采取了利率招标、收益率招标、划款期招标等多种方式。同时根据市场供求状况和发行数量,采取了单一价格招标或多种价格招标。这是中国债券发行利率市场化的开端,为以后的债券利率市场化改革积累了经验。
(二)放开银行间债券回购和现券交易利率 1997 年6 月5 日,人民银行下发了《关于银行间债券回购业务有关问题的通知》,决定利用全国统一的同业拆借市场开办银行间债券回购业务。借鉴拆借利率市场化的经验,银行间债券回购利率和现券交易价格同步放开,由交易双方协商确定。
这一改革措施,提高了金融机构资金使用效率,增强了金融机构主动调整资产、负债结构的积极性;随着银行间市场债券回购、现券交易规模不断扩大,其短期头寸融资的特性日益明显,短期回购利率成为中央银行判断存款类金融机构头寸状况的重要指标,为中央银行开展公开市场操作奠定了基础;银行间债券回购与现券交易利率的放开,增强了市场的价格发现能力,为进一步放开银行间市场国债和政策性金融债的发行利率创造了条件。
(三)放开银行间市场政策性金融债、国债发行利率 1998 年以前,政策性金融债的发行利率以行政方式确定,由于在定价方面难以同时满足发行人、投资人双方的利益要求,商业银行购买政策性金融债的积极性不高。1998 年,鉴于银行间拆借、债券回购利率和现券交易利率已实现市场化,政策性银行金融债券市场化发行的条件已经成熟。同年9 月,国家开发银行首次通过人民银行债券发行系统以公开招标方式发行了金融债券,随后中国进出口银行也以市场化方式发行了金融债券。
1999 年,财政部首次在银行间债券市场实现以利率招标的方式发行国债。
银行间债券市场利率的市场化,有力地推动了银行间债券市场的发展,为金融机构产品定价提供了重要参照标准,是长期利率和市场收益率曲线逐步形成的良好开端,也为货币政策间接调控体系建设奠定了市场基础:一是提高了金融机构调节资产结构的主动性,金融机构债券投资占比逐步提高,超额准备率趋于下降,对中央银行公开市场操作的敏感度增强;二是公开市场操作的工具种类随之不断丰富,操作方式和力度也日趋灵活。
银行间市场建设与利率市场化国际经验表明,金融市场建设对于利率市场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首先,金融市场的发展有利于发挥利率的资源配置作用;其次,金融市场的发展为金融产品创新提供了条件,金融产品创新是推进利率市场化的重要手段;再次,金融市场发展使利率市场化与中央银行利率调控能力、金融机构产品定价能力和利率风险管理能力的协调发展成为可能,是完善中央银行调控体系和提高金融机构经营能力的重要条件。
有价证券及投资/(有价证券及投资+贷款) 平均超额准备率7为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人民银行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方针政策,注重加强银行间市场建设,不断完善市场法规体系,为各项业务开展提供制度保障。先后发布了关于同业拆借管理、商业银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银行间市场债券交易管理等规章制度,初步形成了银行间市场运行的规则基础。银行间市场成员范围不断扩大。
其中同业拆借市场成员范围已扩大到存款类金融机构、部分非银行金融机构、以及市场化发行债券的政策性银行等绝大部分金融机构,成员总数由1997 年末的96 家增加到2004 年末的656 家。银行间债券市场参与者范围也已由1997 年市场启动时的商业银行,扩大到包括城市商业银行、保险公司、经营人民币业务的外资银行、证券公司、基金管理公司、财务公司、金融租赁公司等在内的各类金融机构和非金融机构法人,参与机构数已由1997 年的16 家增加到2004 年末的3983 家。
在银行间市场成员不断增加的同时,市场品种和交易方式也不断丰富。以银行间债券市场为例,自1998 年、1999 年先后实现政策性金融债、国债的市场化发行后,银行间市场债券的券种形式日益多样化,出现了贴现债、附息债、本息拆离债、附选择权债券等新品种;在招标方式上,不仅采取数量招标方式,还采取利率招标方式;2004 年4 月12 日,人民银行颁布的《全国银行间债券市场债券买断式回购业务管理规定》,进一步丰富了债券回购的业务形式,增加了回购市场价格发现、规避风险等多种功能。
随着交易主体的增加和金融产品的丰富,银行间市场交易量逐年递增。据统计,银行间拆借市场2004 年实现总拆借额1.46 万亿元,比1998 年增长6 倍;2004 年银行间债券市场现券交易额为2.52 万亿元,比1998 年交易额增长758倍;债券回购交易额9.31 万亿元,比1998 年增长90 倍。
银行间市场的发展对中国的金融改革具有深远的意义。
第一,银行间市场的发展为形成完整的市场化的基准收益率曲线奠定了基础。银行间拆借市场和回购市场利率已成为短期金融产品定价的重要参照指标,银行间市场国债发行利率和二级市场收益率也为中长期利率产品定价提供了参照系。
第二,银行间市场成为实施货币政策间接调控的重要场所。1998 年以来,依托于银行间债券市场的公开市场业务已经成为中央银行货币政策日常 性操作的最重要工具。市场交易主体对货币政策信号的灵敏度不断增强,货币政策传导渠道更加顺畅市场化是实现中国利率改革目标的关键。存、贷款利率市场化的思路是“先外币、后本币;先贷款、后存款;先长期、大额,后短期、小额”。
(一)积极推进境内外币利率市场化1996 年以来,随着商业银行外币业务的开展,各商业银行普遍建立了外币利率的定价制度,加之境内外币资金供求相对宽松,外币利率市场化的时机日渐成熟。2000 年9 月21 日,经国务院批准,人民银行组织实施了境内外币利率管理体制的改革:一是放开外币贷款利率,各项外币贷款利率及计结息方式由金融机构根据国际市场的利率变动情况以及资金成本、风险差异等因素自行确定;二是放开大额外币存款利率,300 万(含300 万)
以上美元或等额其他外币的大额外币存款利率由金融机构与客户协商确定。
利率市场化是指通过市场和价值规律机制,在某一时点上由供求关系决定的利率运行机制,它是价值规律作用的结果。一直是中国金融界长期关注的热点问题。2000年以来广受人们关注的利率市场化改革终于迈出了第1步:经国务院批准,从2000年9月21日开始,改革中国外币利率管理体制,首先是放开外币贷款利率,由金融机构根据国际金融市场利率的变动情况以及资金成本、风险差异等因素,自行确定各种外币贷款利率及其结息方式。
2002 年3 月,人民银行将境内外资金融机构对境内中国居民的小额外币存款,统一纳入境内小额外币存款利率管理范围。
2003 年7 月,境内英镑、瑞士法郎、加拿大元的小额存款利率放开,由各商业银行自行确定并公布。小额外币存款利率由原来国家制定并公布7 种减少到境内美元、欧元、港币和日元4 种。
2003 年11 月,小额外币存款利率下限放开。商业银行可根据国际金融市场利率变化,在不超过人民银行公布的利率上限的前提下,自主确定小额外币存款利率。赋予商业银行小额外币存款利率的下浮权,是推进存款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有益探索。
2004 年11 月,人民银行在调整境内小额外币存款利率的同时,决定放开1 年期以上小额外币存款利率,商业银行拥有了更大的外币利率决定权。
随着境内外币存、贷款利率逐步放开,中资商业银行均制定了外币存贷款利率管理办法,建立了外币利率定价机制。各行还根据自身的情况,完善了外币贷款利率的分级授权管理制度,如在国际市场利率基础上,各商业银行总行规定了其分行的外币贷款利率的最低加点幅度和浮动权限,做到了有章可循,运作规范。
商业银行的利率风险意识和利率风险管理能力得到不断加强。
(二)稳步推进人民币贷款利率市场化1、人民币贷款利率市场化的初步推进1987 年1 月,人民银行首次进行了贷款利率市场化的尝试。
在《关于下放贷款利率浮动权的通知》中规定,商业银行可根据国家的经济政策,以国家规定的流动资金贷款利率为基准上浮贷款利率,浮动幅度最高不超过20%。
2、人民币贷款利率市场化迈出重要步伐2003 年以来,人民银行在推进贷款利率市场化方面迈出了重要的三步:第一步是2003 年8 月,人民银行在推进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时,允许试点地区农村信用社的贷款利率上浮不超过贷款基准利率的2 倍。
第二步是2004 年1 月1 日,人民银行决定将商业银行、城11市信用社的贷款利率浮动区间上限扩大到贷款基准利率的1.7倍,农村信用社贷款利率的浮动区间上限扩大到贷款基准利率的2 倍,金融机构贷款利率的浮动区间下限保持为贷款基准利率的0.9 倍不变。同时明确了贷款利率浮动区间不再根据企业所有制性质、规模大小分别制定。
第三步是2004 年10 月29 日,人民银行报经国务院批准,决定不再设定金融机构(不含城乡信用社)人民币贷款利率上限。
2013年7月19日,经国务院批准,中国人民银行决定,自2013年7月20日起全面放开金融机构贷款利率管制。
一、取消金融机构贷款利率0.7倍的下限,由金融机构根据商业原则自主确定贷款利率水平。
二、取消票据贴现利率管制,改变贴现利率在再贴现利率基础上加点确定的方式,由金融机构自主确定。
三、对农村信用社贷款利率不再设立上限。
四、为继续严格执行差别化的住房信贷政策,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个人住房贷款利率浮动区间暂不作调整。
3. 中国央行加息历史,历史上央行一共加息降息多少次
一、2011年7月7日起上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金融机构一年期存贷款基准利率分别上调0.25个百分点,其他各档次存贷款基准利率及个人住房公积金贷款利率相应调整。
二、2011年4月6日起上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金融机构一年期存贷款基准利率分别上调0.25个百分点。
三、2011年2月9日起上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金融机构一年期存贷款基准利率分别上调0.25个百分点。
四、2010年12月26日起上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金融机构一年期存贷款基准利率分别上调0.25个百分点,其他各档次存贷款基准利率相应调整。
五、2010年10月20日 金融机构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上调0.25个百分点,由现行的2.25%提高到2.50%;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上调0.25个百分点,由现行的5.31%提高到5.56%;其他各档次存贷款基准利率据此相应调整。
六、2007年12月20日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上调0.27个百分点;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上调0.18个百分点。
七、2007年9月15日上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0.27个百分点。17日(周一)沪综指上涨109.21点,涨幅2.06%。深成指上涨280.67点,涨幅1.54%。
八、2007年8月22日上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0.27个百分点。受8月21日晚央行年内第四次加息的消息影响,早盘沪深两市双双大幅低开,股指早盘震荡走高,在金融、地产股的轮番推动下,沪深两市先后刷新历史高点。沪指涨幅0.50%,成交1621.98亿。
九、2007年7月20日上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0.27个百分点。7月23日周一两市大幅跳空高开,沪市开盘报4091.24点,上涨32.39点,深市开盘报13615.30点,上涨197.34点。两市大盘高开高走单边震荡上行,做多人气迅速聚集。
截至收盘,两市共成交2351.1亿元,成交量明显放大。
十、2007年5月19日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上调0.27个百分点;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上调0.18个百分点。5月21日,沪市开盘:3902.35点,低开127.91;报收4072.22点,涨幅1.04%。
十一、2007年3月18日上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0.27个百分点。低开后大幅度走高,开盘2864点,收盘3014点,突破3000点,全天大涨2.87%,随后一路强劲上行至3600点。
十二、2006年8月19日一年期存、贷款基准利率均上调0.27%。周一开盘后,沪指开盘低开至1565.46点,最低点1558.10点,随后迅速反弹收复失地,收盘至1601点,上涨0.20%。
十三、2006年4月28日金融机构贷款利率上调0.27%,提高到5.85%。28日,沪指低开14点,最高1445点,收盘1440点,涨23点,大涨1.66%。
十四、2005年3月17日提高了住房贷款利率。沪综指当日下跌了0.96%,次日再跌1.29%。稍作反弹后,沪综指一路下跌,最低至998.23点。
十五、2004年10月29日一年期存、贷款利率均上调0.27%。一路下跌中的沪综指继续大跌1.58%,当天报收于1320点。
十六、1993年7月11日一年期定期存款利率9.18%上调到10.98%。首个交易日沪指下跌23.05点。
十七、1993年5月15日各档次定期存款年利率平均提高2.18%,各项贷款利率平均提高0.82%。首个交易日沪指下跌27.43点。
加息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中央银行提高利息的行为,从而使商业银行对中央银行的借贷成本提高,进而迫使市场的利息也进行增加。加息的目的包括减少货币供应、压抑消费、压抑通货膨胀、鼓励存款、减缓市场投机等等。
加息也可作为提升本国或本地区货币对其它货币的币值(汇率)的间接手段。1992年9月16日,英格兰银行一天之内两度提升英镑的利率,是近代金融史上加息的典型事例。在中国,加息也是国家宏观调控的辅助手段之一。央行2011年内已经3次加息以应对高企膨胀。
(3)利率市场化什么时候扩展阅读:
一、央行的三大手段。
1、存款准备金,央行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就可以冻结商业银行的贷款,控制贷款量,起到抑制经济过热的作用。
2、利率,央行通过加息提高人们存款意愿,是市场上流通的货币减少。降息相反。
3、公开市场操作,也就是买卖债券。当央行需要回收市场流动性的时候就发行债券来回笼资金,市场上钱不够的时候就赎回债券将货币发出去。
二、央行加息的影响。
对个人而言,如果加息,无论是向银行还是其他机构申请贷款,贷款利率必然会上升,同时意味着所还利息增加。
而对于目前有贷款的,如果贷款是与借款人签的浮动利率的,比如房贷,那么加息后原有贷款利息也会上调,从而增加个人还款额度。除非是与贷款人签的固定利率,那样的话加息就等于是赚了。
不过,房贷利率一般都是浮动的。根据有关研究表明,中国的家庭债务中,房贷为最主要的债务。20年期的100万房贷,如果以当前的基准利率上调0.5%,每月还款额的将多300元左右,总利息将增加6万多元。
至于说加息带来的存款利息的上涨,对于现在很多宁愿把钱放进余额宝也不愿存银行的人来说,其带来的影响基本可以忽略不计。
对企业同样如此,相比个人而言,企业在经营过程中需要更频繁地进行融资。加息就意味着增加企业的融资成本,减少利率。
既然加息对企业和个人会带来如此多的不利,是不是2018年就不会加息了?这个恐怕不是你我说的算,加不加息还得央妈说了算。
4. 我国何时开始利率市场化
从2002年开始进行汇率改革起,利率市场化就已经开始。不过并未公开进行,公开进行是从07年开始的,具体时间没记住。
5. 十八大三中全会时间
你说的是十八届三中全会
召开时间:预计在2013年10月
重视原因:中国深层次改革政策推出,一般要等到三中全会,因为通常一中和二中全会主要集中在人事机构变动上。
预期政策:户籍制度,利率市场化,税收制度改革,加强节能环保建设等。
往届回顾:1993年十四届三中全会明确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确立计划、财政和货币三位一体的调控;2003年十六届三中全会,强调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
6. 利率市场化在短时间内为什么难以形成
1. 利率市场化进程过快容易导致过度竞争
基于我国利率曾长期处于较低水平,利率一旦实行市场化,那么,短期内,
势必使得银行等金融机构迅速抬高利率,争抢市场,以释放过去长期被低利率压制的吸收存款的欲望。银行等金融机构之间,存款吸收的竞争加剧,这便容易形成恶性竞争。不少金融机构为了争抢客户,甚至不惜降低对于资本来源的质量标准,向大量的风险较高的分散资本持有者开放,即产生了所谓的“逆向选择效应”,而这会大大增加金融机构业务经营的隐患。另外,有的金融机构肆意大幅调高存款利率,或增添附带的优惠项目。这些并不符合金融界运营规则的不良做法的不断泛滥,将最终导致国内金融市场出现或大或小的银行危机。
典型代表就是台湾银行业在利率放开管制后集体亏损了三年,其中最主要原因便是台湾银行业发展过多过快,以致产生了过度竞争。
2. 我国资本市场的有效竞争机制,近期不可能完全建立
我们不得不正视这样一个问题:我国的银行业尚处于资本市场的国家垄断地
位。而这一事实表明,即便实行了利率市场化改革,也不可能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市场竞争机制,而只会是一种名义上的利率市场化。
须知,完全意义上的市场竞争机制要求市场的竞争主体属于同等性质。而我国政府对于银行业的高度干预与控制将使得这些金融机构处于完全不同的地位,这必然导致竞争条件的扭曲和金融市场竞争环境的不公性,从而大大降低了利率作为资本的价格在市场竞争中的基础性调节作用。例如,资本充足率(即实际资本拥有量占风险资产总额的比率)不同的政策兴银行和纯粹意义上的商业银行、受政府补贴银行和完全自负盈亏的银行之间根本无法形成有效竞争,其中一方明显优于另一方,且遭受冲击时的承受能力存在着绝对性的差异。
资本市场无法形成完全的有效竞争机制,政府的干预依然存在,利率便无法真正反映资本市场的供求状况,其结果诚然跟未实行利率市场时没什么两样,甚至这种“二不像”的中间状态会引发比之前更多的金融问题。
3. 金融业务中容易出现市场化不彻底的产品
利率市场化的过程并不是一个单一资本价格市场化的过程,而是一个价格体
系市场化改革的过程。我们知道,对于一般商品而言,一旦其中某些产品价格的制定往往须考虑其上、下游产品和可替代产品的价格。一旦其中某些产品价格是被控制的,那么便很难实行市场化定价。同样,若实行利率市场化改革,在金融领域,存贷款利率作为主体利率往往能够率先实现市场化,而中间业务却往往跟不上步伐。不少人倾向于主张对中间业务金融产品或服务实行高度控制,或者一些客户出于对定价的不满而批评银行,并寄希望于找政府干预。那么,结果往往出现新的扭曲,即名义与实际不相符,从而大大削弱了利率的市场调节功能。
4. 存在银行产品过分交叉补贴的隐患
由于利率的市场化,各金融机构间的竞争趋于激烈,为保证自身的市场份额,
不少银行除了哄抬利率,降低存款资本质量标准的手段以外,往往还会采取彼此业务交叉补贴的做法。金融机构的此类行为实属暗箱定价行为,为从中获得不正当的竞争力而扰乱定价系统。于是,金融产品或服务的价格又等同于虚设,无任何的市场信号价值。
7. 如何看待利率市场化
1、利率市场化不可能导致银行贷款供过求于
上届政府被金融危机惊得不轻,于是4万亿的刺激最终成了10万亿的经济刺激。对于中国来说,在相当长的时期内,经济增长是大局,其他的都是小事。只有经济总量达到了一定的规模,中国才谈得上国际竞争力和国际地位,各类领土争端、海外市场的开拓、海外资源的获得,才有了坚实的基础。而经济增长的基础是社会稳定,埃及、泰国等经常发生军队干涉政治,社会经常不稳定的所谓民煮国家,有中国式的增长显然是天方夜谭。失业和通胀则是严重威胁中国社会稳定的因素。经济增长自然能缓解和解决失业问题,而通胀则必须通过降低通胀才能缓解和解决。
自从2010年开始货币相对紧缩后,中国普遍缺钱,特别是一些民营企业。不少民营企业陷入困境,一些企业家丑态百出,有人逃到国外,有人进了监狱,有人痛哭流尿,有人破口大骂。为什么李嘉诚、史玉柱基本上没见过他们骂银行不给他们提供优惠利率的贷款?当然,越是有钱,财务状况越好的人,银行反而喜欢给这样的人贷款。而这两人,正是曾经一度陷入破产边缘,或事实上已经破产的人,在渡过危机后,吃一堑长一智,资金链保持非常低的压力。
做企业,承担一定的经营风险,赚取利润,和他人无关。不能因为冒进碰到了困难,就骂天骂地骂政府,为什么自己的利润不拿出来与人分享?有趣的是,一些脑子进水的专家学者,也跟一些企业家搞到一起,纷纷表示中国应该推进利率市场化,似乎利率市场化实现了,银行的贷款就能给喜欢冒大风险的瞎折腾企业主了。有趣的是,这两年有“专家”甚至表示银行应该保持贷款利率不变的情况下提高存款利率,以补贴老百姓。有的专家以日本和台湾的极端低利差现象(日本1%的利差是因为日元长期零利率,台湾1%的低利差是因为台湾大企业纷纷出岛但银行未出岛,导致贷款供求关系大幅恶化)来指责中国银行的高利差。在其他领域,谎言说1万次未必成事实,在金融和经济领域,倒不是没有可能。
即使利率市场化的进程加快了,没有稳定的经营史、缺乏可靠的担保品的中小民营企业,照样很难得到银行的贷款。银行是企业,不是慈善机构。
中国目前这个阶段,利率明显低于民间借贷的银行贷款,一定是供不应求的,利率市场化不可能导致贷款的供求关系发生逆转。
2、利率市场化只能逐步推进,本次调整对银行负面影响非常有限
中国不仅需要社会稳定,同样需要金融稳定。金融动荡可能导致社会动荡。所以,在全球来说执行力最强的中国政府,必然会拒绝任何有可能显着动荡金融稳定的冒进改革。
2009年的贷款大跃进中,银行争相打贷款利率的价格战,以在政治上表决心,同时扩大或保持市场份额。这充分说明,中国的商业银行和曾经的彩电、复读机、空调、VCD行业一样,都没有价格战的免疫能力。这也是这次央行只是下调了贷款利率的限制而没有放开存款利率调制的主要原因。
只要存款利率没有放开,则银行的成本则基本不会上升。而贷款利率取消基准利率七折的限制,也只有象征意义。前期银行贷款利率的下限从九折下调两次到七折后,银行很少放出七折基准利率的贷款。而最近因为资金紧张,部分银行甚至不再发放优惠利率的个人购房贷款,又怎么可能有提供六折甚至五折的贷款?
什么时候银行存款利率的限制会放开?应该和这次一样,当政府限制放开的效果和不放开的效果没什么区别的时候,才是放开的良机,我看中国政府不会做傻事。
目前中国的银行还不够聪明,差异化做得还不够,这样,存款利率1.1倍的限制就很难放开,免得银行纷纷吸收高自己存款,恶性竞争导致少数银行破产。成百上千的人的银行存款因银行高息吸收存款并放出高危贷款而破产而血本无归,这种事一定要避免。
3、利率市场化不是银行的重大利空
目前银行股市盈率普遍只有五六倍,股息率普遍高于银行存款,但市场普遍不敢大量加仓。市场怕的并不是利率市场化,而是地方融资平台贷款和房地产贷款。利率市场化只不过是银行少赚点钱,而不良贷款有可能导致银行技术性破产。
从市场表现来看,投资人普遍理性面对贷款利率全面放开的这个利空。如果眼光放远一些,目前的银行股是投资人眼前的金矿。
有件事想不太通。汇金因为持有几家国有大型商业银行的多数股份,每年能获得1000亿元以上的现金股息。如果拿出1000亿来在市场上横扫银行股,则不仅自己持有的股份相应增值,也能打破A股的僵局。增持的部分,未来三年或是五年的平均年收益率,也比中投在海外买一堆前景不明的资产要好得多,起码比美元国债收益率高出很多倍。但为什么不这么干?怕数年后被一帮屁民骂它今年在市场上掠夺民财?还是怕其他机构投资者趁机减持?或是这样与国有股减持的大方向相悖?
8. 存贷款利率市场化什么时候可以开始
等中国银行通知吧
9. 中国利率市场化的进程是什么
中国利率市场化的进程:
1、1996年,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利率先行放开,债券市场利率以及部分存贷款利率也随后相继放开。
2、1999年10月,银行间市场利率、国债和政策性金融债券发行利率市场化。进行存款利率改革的初步尝试。至此,货币市场和债券利率已经基本放开,贴现率也在逐渐放开中。
3、2000年9月21日,放开了外币贷款利率,放开大额外币存款利率下限;2003年11月小额外币存款利率下限放开。(先外币后本币,先贷款后存款,先大额后小额)。
4、2003年以后,不断扩大贷款利率的浮动范围,存款利率的改革也在进行中。
5、2004年10月29日,不再设置贷款利率上限和存款利率下限,至此,我国金融机构的贷款利率基本过渡到“上限放开、下限管理”的阶段;人民币存款利率则实现了“放开下限、管住上限”的既定目标。
6、2012年6月7日,存款利率浮动区间调整为基准利率的1.1倍,贷款利率调整为基准的0.8倍,7月5 日,将贷款利率浮动下限调为基准利率的0.7倍,两次浮动区间的调整,拉开了利率市场化最后攻坚战的序幕。
7、2013年7月20日起,放开贷款利率下限,至此,对贷款利率的管制全面放开,接下来就剩存款上限了。
8、2014年11月12日,下调基准利率,人民币存款浮动区间改为基准利率的1.2倍。2015年4月10日,扩大到1.3倍,5月11日,扩大到1.5倍。当然,利率的市场化不只是扩大浮动区间,我国近来的一系列政策都是为日后的利率市场化铺路。
9、2015年5月1日,正式开始实施《存款保险条例》,银行一旦破产,储蓄额小于50万的储户由保险公司赔偿,这一条例的颁布告诉我们,存款也不一定是保险的,当然,最重要的是为民营银行的发展铺路。
(9)利率市场化什么时候扩展阅读:
中国利率市场化的积极影响:
1、让金融更好地支持实体
金融机构采取了差异化的利率策略,可以降低企业融资成本,提升金融服务水平,加大金融机构对企业,尤其是中小微企业的支持,融资变得多元化,促使金融更好地支持实体经济发展,也有利于经济结构调整,促进经济转型升级。
2、增加金融机构获利能力
贷款利率市场化以后,一些金融机构可能会上浮贷款利率,那么,就能够获得更多贷款利息收入,为银行增加更多获利能力。同时,银行在给中小企业贷款的时候,可能会更加严格贷款条件,对于发展前景更好的中小企业优先贷款,这样也可以进一步减少不良贷款。
3、提高信贷质量
贷款利率市场化之后,金融机构会给优质客户创造更多收益,而使那些质量不高的客户收益下降,风险较大且信誉度低的客户将退出信贷市场。
4、更有效地吸引闲置资金。
利率市场化或再择机有序放开存款利率,存款利率市场化以后,可以更加有效地吸纳闲散资金,把社会上闲置的资金很好地利用起来,如果利率上涨,可以更加吸引大客户闲置资金,利率市场化以后,金融机构可以根据自身特点来决定利率,适当地提高存款利率,就可以在短时期内吸引到更多数量的闲置资金。
5、有利于信誉好的客户
利率市场化后,银行也更加严格审核贷款人的信用状况,信用好的贷款者将更多受到青睐,利率市场化后,银行存款利率一般会提高,贷款利率则会下降,老百姓将会得到更多的实惠,同时,促进信用体系向前迈进一步。
6、将推进存款保险制度
利率市场化后,商业银行之间竞争会增强,一些银行可能面临新的风险,为了维护整个市场稳定,或将推进存款保险制度。
7、促进农村金融服务进一步提高
农村信用社是农村金融服务的主力军,不再对农村信用社贷款利率设立上限,有利于农村信用社自主定价,有利于统一各类金融机构贷款利率政策,营造更加公平竞争环境,有利于发挥价格杠杆作用,不断优化资源配置,促进农村金融服务进一步创新与提高。
8、加速银行升级
利率市场化,资产定价将更加透明,商业银行利息差有利于竞争,经营模式转型压力增加,加速传统银行业务向投资银行、财富管理转变,促进银行进一步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