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运用经济生活知识,谈谈我国应如何推动要素市场化改革
就是将要素识别清楚,并分类,一部分还给市场去管理
② 什么是要素市场化
生产要素是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利用的各种经济资源的统称,一般包括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和信息等。
市场经济要求生产要素商品化,以商品的形式在市场上通过市场交易实现流动和配置,从而形成各种生产要素市场。
要素市场化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关键。市场经济是通过市场机制配置资源的经济形式。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前提是要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
(2)如何推动要素市场化改革扩展阅读
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前提是要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但面临的严峻形势是,我国在实行了近40年的改革开放、形成了较为健全的商品市场后,生产要素市场发展滞后。
一是普遍存在的二元结构双轨运行现象。资本市场,既有经过政府批准的规范的证券市场,又有不规范的地下融资市场。土地市场中既有城乡二元的市场分割,又有城市中通过招拍挂等市场手段和通过协议出让或其他渠道获得的土地并存。
二是价格扭曲。突出的是要素价格不完全由市场供求决定,定价规则透明性不够,政府不当干预依然存在。
三是市场壁垒。没有要素市场化配置,就不可能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进而也就不可能形成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参考资料来源:
中国经济网-[一日一课]完善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配置
③ 工程造价如何落实深化市场化改革
3、取消预算定额对于相关主体的影响
取消预算定额对于工程造价管理有着多方面的影响,从相关活动主体方面来看,主要对建设单位、施工单位与工程咨询单位有着较大影响。
建设单位
从价格掌控方面来看,建设单位在各类市场主体当中是处于弱势的。一方面,建设单位的人才流动性较强,只有决策层相对稳定;另一方面,行业长期形成的依赖于工程定额的恶性习惯,令其缺乏对相关工程案例数据、参数的积累与汇编。取消预算定额后,将直接影响建设单位投资估算、设计概算、施工图预算等项目投资控制工作。
之于建设单位,未来一方面可以加强企业自身的定额积累与汇编,即摆脱依赖国家制作定额的恶性习惯,重视基础研发,为相关投资控制工作形成有效依据;另一方面可以将相关企业定额编制工作进行外包,通过专业的工程咨询单位实现投资控制目标。
施工单位
同建设单位一样,施工单位也长期依赖于国家编制的预算定额,投标报价直接套用定额。取消预算定额后,施工单位也面临着缺乏有效编制依据的尴尬境地。但目前而言,一部分清单项目仍然可以直接套用市价,如抹灰单价;但另一部分则需要自身进行数据收集、分析和编制,如地勘后旋挖桩中风化岩、花岗岩等价格。
未来在招投标活动中,施工单位需进行谨慎的前期市场调研,依据人材机等费用的真实市场参数,结合自身企业实力进行报价。毕竟,建设单位在掌握客观建筑市场数据情况下,为避免后期质量、安全与工期风险,会主动设置规避不合理低价中标的相应门槛。在这样的情况下,施工企业只能将精力集中在优化自身技术实力、人才储备与施工管理方面,通过综合企业实力降低建设成本。
此外,需要注意的是,对于施工单位预算人员而言,取消预算定额将对其工作内容、工作量、工作能力标准形成前所未有的挑战。预算编制工作将不可避免的涉及现场工时分析、材料用量分析、机械折旧计算、通货膨胀额补正等等,以目前施工企业预算人员的能力水准与工资水平来看,通过现有预算人员编制施工预算将是一个不小的挑战。
工程咨询单位
如果说对于建设单位与施工单位而言,取消预算定额后挑战大于机遇,那么对于工程咨询单位而言,取消预算定额则是机遇大于挑战。如上文所述,无论建设单位还是施工单位在取消预算定额后,都无法依靠自身力量完成相关预算编制工作,亟需借助专业机构组织力量完成投资控制与盈利控制工作,这即是工程咨询单位的市场机遇。
当然,取消预算定额对于工程咨询单位同样有着一定影响,但考虑到工程咨询单位由于业务经营,汇集、积累了大量的价格数据以及结算报告,同时,工程咨询单位也是预算人才较为密集的企业,这为其在造价管理改革浪潮中形成了重要的优势。
④ 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是什么意思
走市场化的配置改革是为了促进经济的发展来搞活市场。
⑤ 如何深化市场化改革呢
保障。十九届四中全会形成了所有制、分配制度和资源配置方式三位一体、有机统一的基本经济制度框架形式。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是把社会主义制度和市场经济有机结合起来,所有制结构、分配制度和资源配置方式都要以完善要素市场化位置为支撑。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要求必须打造各种所有制主体依法平等使用资源要素的市场基础;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更是要健全劳动、资本、土地、知识、技术、管理、数据等生产要素由市场评价贡献、按贡献决定报酬的机制;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重点任务是推进要素市场制度建设,实现要素价格市场决定、流动自主有序、配置高效公平。
⑥ 在新起点上如何推进市场化改革
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解决经济社会存在的各种问题的根本途径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呈现一系列新的阶段性特征。正如党的十七大报告所指出:经济实力显着增强,同时生产力水平总体上还不高,自主创新能力还不强,长期形成的结构性矛盾和粗放型增长方式尚未根本改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同时影响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依然存在,改革攻坚面临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同时收入分配差距拉大趋势还未根本扭转,等等。这些特征,是在市场化改革进程中逐步显现的,其中的问题不是因改革的市场化方向而产生,而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完善所导致。
市场的微观基础还不健全,各市场主体之间的地位和权益还不平等,调节市场运行的客观机制还未建立,新旧体制尚未彻底转换,直接导致了经济社会形成一些突出的不容忽视的矛盾和问题。比如,经济结构不合理和粗放型增长方式以及企业缺乏自主创新能力等问题,很大程度上还是计划经济体制的产物。又如,官员腐败、国有资产流失、收入分配差距不合理,成为大家关注的社会问题,根源在于市场主体的权益尚未确立和市场配置资源、分配利益的机制不健全,很大程度上还是行政权力决定利益和资源的分配。再如,就业矛盾突出、“三农”问题严重、资源环境压力加大、经济整体竞争力不强、城乡和地区发展不平衡、民生问题突出等问题,根源在于市场经济不发展和各地区市场经济发展不平衡,市场的作用不充分,经济社会缺乏客观规律的调节和制约,政府行为不规范。所以,继续解放思想,推进和深化市场化改革,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解决经济社会存在的各种问题的根本途径。
确立市场主体地位,健全市场运行机制
推进市场化改革,要求我们继续解放思想,从理论上深刻认识从计划经济体制改革为市场经济体制的原因和实质。表面看来,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在于经济计划的僵硬性和主观性;而从其本质来看,则是由于行政权力成为决定经济活动的绝对权威,从事经济活动的个人和组织受制于行政权力,致使经济活动失去自身发展的自主性、自发性和客观性。从计划经济变革为市场经济,绝不只是从形式上将产品变为商品,也不仅仅是生产资源由市场来配置,而是经济主体由行政机构向直接经济当事人的换位,是经济权益由行政机构掌管转变为经济当事人通过独立自主的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活动直接去获取,是经济运行机制从由行政命令到由客观规律自发调节的根本转变。这是社会的经济关系、权益关系的根本性变革,由此必然要求其他社会关系包括政治、文化、思想观念等上层建筑的相应改革。
在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中,不同个体和群体都是独立自主、平等竞争的市场主体,通过商品等价交换所形成的市场价格实现各自经济利益的初次公平分配和调节生产资源的有效配置。这就是发挥市场调节即价值规律调节的基础性作用。但在我国当前,计划经济体制和市场经济体制处于胶着状态,从事生产的个人和组织的市场主体地位和权益还未真正确立,行政权力缺乏制约和制衡,仍然对经济活动进行不必要的直接甚至武断的干预。劳动者个体和集体特别是农民工相对于资方,广大消费者相对于行政垄断和资源垄断部门,一些地方的群众相对于某些政府部门,事实上处于弱势地位;不同所有制企业之间缺乏公平、充分的竞争,商品交换中平等和对等的市场谈判机制尚未建立,致使某些商品价格特别是劳动者的工资以及诸如拆迁、征地等,完全由处于强势的垄断企业、资方、开发商和政府部门单方面决定,严重损害了相关群众的切身利益,由此引发了不同利益群体之间、劳资之间、党群干群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这些矛盾在各地都有不同程度的表现,在经济转型最早的广东省表现也很明显。
化解这些矛盾,最为根本的在于继续推进市场化改革,着力确立市场主体地位和健全市场运行机制。首先,必须切实赋予个人和经济组织作为独立自主的市场主体所应有的平等的经济地位、法律地位和发展权利,尊重和维护人民群众采用多种组织形式从事经济活动以谋求经济利益的自主性、积极性、主动性和首创精神,从起点上构建人们进入市场经济活动从而参与市场分配的均等机会。其次,建立健全产权制度,切实明晰和保障各类财产、物品的所有者权益,从经济关系和法律方面切实维护公有财产权和各类私有产权不受侵犯。建立健全并强化和依法保护通过劳动、生产和经营所获得的产品、财产、知识等的所有者权益。再次,建立健全全国统一的各类市场体系,特别是完善和规范劳动力市场,形成各类商品、各种要素在自由流通、流动和充分竞争中形成市场价格的机制。必须打破对资源占有和产品生产的行政垄断、行业垄断和地区封锁,生产资源、要素和各类产品都作为商品通过市场来配置和进入消费。健全所有者权益明晰、强化的自主和充分竞争的商品交换,由买卖双方平等议定市场价格,促进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切实通过等价交换实行公平分配和有效配置。
转换政府职能,建设服务型政府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是改革行政集权的计划经济体制,建立以商品关系为基础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由于改革行政集权是建立完善商品关系的先决条件和前提,所以转换政府职能,建设服务型政府,成为确立市场主体地位和健全市场运行机制的关键和攻坚战,因而也就成为适应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继续解放思想的关键和攻坚战。
我国的改革就是要建立人民群众自主平等的商品经济关系并自下而上决定政府行为的新体制。各级政府部门及其工作人员,应当打破过去的“权力至上”和“官本位”的观念及行为方式,树立“民本位”和客观经济活动是社会关系以及社会内在结构的决定性力量的思想及行为方式。各级政府部门特别是领导干部,应当明确政府的经济职能主要是为市场主体服务和创造良好发展环境,自觉放权还利于民,实现从“父母官”到“公务员”的角色转换。这是政府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的出发点和立足点。同时,政府具有运用超经济手段进行宏观调控和民生再分配的职能,这主要是通过税收对初次分配进行再调节,行使公共财政职能针对不能平等进入市场竞争的个别人、个别事和个别地区以及市场不能解决的有关全社会的公共福利进行再分配,确保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并运用行政和法律手段维护各市场主体及全体人民的权益。
⑦ 如何推进生产要素价格市场化形成机制建设
个人的见解:各类要素价格形成存在制度分割、发展不平衡。多数劳动和部分技术要素配置由市场主导,而土地资源、资金要素配置主导权和定价权仍由国家掌握,这种背景下,要素价格形成机制必然出现扭曲,无法保证资源配置效率。只有先经过市场竞争,才会形成市场价格,生产要素(尤其是资源、资金)的定价机制要充分市场化,而且要打破存在于资源行业的垄断壁垒,一方面要用税收杠杆来调整企业和居民的收支平衡,减轻将要承受的改革成本,另一方面保值储蓄业务,长期存款利息不低于或稍高于物价的涨幅度。另外地价怎样充分市场化,依然不太明晰。虽然国土资源部出台土地定价政策,禁止非法压低地价招商引资,但这种只限于层面改革,很难从根本上解决,所以要调价更要动机制。而政府应当有所“为”有所不“为”一方面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另一方面明确价格由市场调节,政府的分寸举足轻重。所以推进生产要素价格市场化形成机制的建设还将处于探索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