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信息系统 > 古代是如何传递信息

古代是如何传递信息

发布时间:2022-01-30 23:23:17

A. 在古代人们是怎样传递信息的

古人传递信息主要用以下方法:飞鸽,烽火,快马,暗号,手语,书信,旗帜等.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建立有组织的传递信息系统的国家之一.早在三千多年前的商代,信息传递就已见诸记载.乘马传递曰驿,驿传是早期有组织的通信方式.位于嘉峪关火车站广场的“驿使”雕塑,它取材于嘉峪关魏晋壁画墓,驿使手举简牍文书,驿马四足腾空,速度飞快.此砖壁画图于一九八二年被中华全国集邮联合会第一次代表大会作为小型章邮票主题图案使用,由此看出嘉峪关是中国信息文化的发源地之一.
古代信息传递的出现离不开“上下五千年,纵横十万里”的长城.“长城”一词始见于战国时代的文献记载.在古代不通朝代有着不同的修筑形式,所以对这种防御工程的称谓也有所不同,如:列城、方城、塞、暂洛、界壕、边墙等,实际上均指“长城”,其实广义的长城是对中国古代所有的巨型军事工程体系而言.
在历代长城修筑过程中都遵循的基本原则是“因地制宜、据险致塞”.一是根据地型来构筑工程.二是充分利用地理天险防御敌人.长城以垣墙为主体,包括了城障、关隘、兵营、卫所、墩台、烽堠和观察、通讯等综合功能,形成了古代最为严密的军事防御体系.其中,设于长城内侧的烽火台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西周时期,为了防备敌人入侵,采用“烽隧”作为边防告急的联络信号.在古史书《周礼》中有这样一段记载“在各国从边疆到腹地的通道上,每隔一段距离,筑起一座烽火台,接连不断,台上有桔槔,桔槔头上有装着柴草的笼子,敌人入侵时,烽火台一个接一个地燃放烟火传递警报.每逢夜间预警,守台人点燃笼中柴草并把它举高,靠火光给领台传递信息,称为“烽”,白天预警则点燃台上积存的薪草,以烟示急,称为“燧”.古人为了使烟直而不弯,以便远远就能望见,还常以狼粪代替薪草,所以又别称狼烟.周朝规定:天子举烽燧各地诸侯必须马上带兵前去救援,共同抵抗敌人.由此可见,烽燧制度的实施,意味着早在周时就已出现了庞大而又完善的军事信息联系网络.我国考古工作者于1972年至1976年在居延通过发掘获得了汉代木简三万余枚,并发掘了烽燧遗址,对我们了解汉代烽燧提供了丰富的资料.据木简可知两汉时代,从河西四郡(今甘肃省武威、张掖、酒泉、敦煌)一直到盐泽都有烽燧设置,而且规模很大,管理极严,号称“烽燧万里相望”,据说是“五里一燧、十里一墩、三十里一堡、百里一城塞”举放烽火,昼夜不同,白天放烟,夜晚举火.此外,还采用各种不同的暗号表示进犯敌人的多少,敌人在五百人以下的放一道烽火,在五百里以上的放两道烽火等等.在出土的《塞上烽火品》中记载了当时朝廷制定的临敌报警和举放烽火的条例,即“联防公约”.该条文规定了在匈奴侵扰的不同部位、人数、时间、意图、变动以及天气异常等情况下,各塞举放烽火的类别、数量、传递方法以及发生失误如何纠正等细则,就连燧长有病请假都要经上级批准.这种信息传递方法,对防守边疆、抵御敌人曾起过一定的作用.
烽火传递信息是非常快速的,在公元前119年大将卫青和霍去病率领几十万大军分路出击,以举放烽火作为进军的信号,仅仅一天的时间,这一信号就从河西传到几千里外的辽东.由于烽燧报警的迅速及时,直到明、清时代仍然沿用不衰.山东省的烟台市就是因为明朝在那里设置狼烟台,以防倭寇入侵而得名的.
烽火传递军情固然迅速,但它不能完整地表达深刻复杂的军事内容,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政治、军事的需要,依靠畜力传递信息的通信方式逐渐占据了支配地位,形成了传递官府文书的更为严密的驿传制度和烽燧报警配合使用.
西周时期,为了适应周王同诸侯之间联系需要,在大道上每隔30里设一个驿站,备良马周车,专门负责传递官府文书,接待来往官吏和运送货物等.孔子曾说:“德之流行,速于置邮而传命.”意思是说,他所提倡的道德学说,比邮驿传送命令传播得更快.可见当时的邮驿通信不仅已相当完备,而且速度也已相当快了.
秦汉时期,形成了一整套驿传制度.特别是汉代,将所传递文书分出等级,不同等级的文书要由专人、专马按规定次序、时间传递.收发这些文书都要登记,注明时间,以明责任.
隋唐时期,驿传事业得到空前发展.唐代的官邮交通线以京城长安为中心,向四方辐射,直达边境地区,大致30里设一驿站.据《大唐六典》记载,最盛时全国有1639个驿站,专门从事驿务的人员共二万多人,其中驿兵一万七千人.邮驿分为陆驿、水驿、水路兼并三种,各驿站设有驿舍,配有驿马、驿驴、驿船和驿田.
唐代对邮驿的行程也有明文规定,陆驿快马一天走6驿即180里,再快要日行300里,最快要求日驰500里;步行人员日行50里;逆水行船时,河行40里,江行50里,其它60里;顺水时一律规定100到150里.诗人岑参在《初过陇山途中呈字文判官》一诗中写到“一驿过一驿,驿骑如星流;平明发咸阳,幕及陇山头”.在这里他把驿骑比做流星.天宝十四载十一月九日,安禄山在范阳起兵叛乱.当时唐玄宗正在华清宫,两地相隔三千里,6日之内唐玄宗就知道了这一消息,传递速度达到每天500里.由此可见,唐朝邮驿通信的组织和速度已经达到很高的水平.宋代将所有的公文和书信的机构总称为“递”,并出现了“急递铺”.急递的驿骑马领上系有铜铃,在道上奔驰时,白天鸣铃,夜间举火,撞死人不负责.铺铺换马,数铺换人,风雨无阻,昼夜兼程.南宋初年抗金将领岳飞被宋高宗以十二道金牌从前线强迫召回临安,这类金牌就是急递铺传递的金字牌,含有十万火急之意.
驿站是官府的通信组织,只许传递官府文书.除宋朝准许高官显宦附寄家信之外,都不准附寄私人信件,私人书信只能托人捎带.1975年考古工作者在湖南省一处秦代墓室中发掘出两件木牍家信,第一封信是“黑夫”和“惊”联名写给一个叫“中”的人;第二封信是“惊”写给“中”的,这是我国现知最早的家书实物.据估计这两封信是由同在军中服役期满后返乡的同乡捎往家中的.古代人民通信之困难,由此可见.
到了明朝,才出现了专为民间传递信件的通信机构——民信局.在明永乐年间湖北麻城县孝感乡被迁往四川开垦的移民,由于思念故乡,相约每年推选同乡代表回乡几次,来往带送土特产和信件.久而久之建立了固定的组织称“麻乡约”.后来就形成了专业的民信局.
邮驿通信在边防和经济、文化的交流等方面起到了一定的进步作用,成为我国古代信息传递的主要形式.岁月流转,那些古老的信息传递方式已被今日方便、快捷的现代化通讯方式所取代

B. 关于古代人们如何传递信息

用养的信鸽或是鹰

C. 古代是怎么传递消息的

古代传递信息的方式有很多种,比如说烽火信鸽,驿站,直道等等。其中烽火是最原始的传递信息的方式,这个平时不做,传递信息用,只是在有外敌入侵的时候才会点燃烽火,通知自己的友军敌人来入侵了,赶紧做好准备集结兵力,准备迎战。

而且在直道上不管是骑马还是飙车,都不用太大的心思,可以全力的提高速度,又一步的将马力提升了一个档次。

D. 古代是怎样传递消息的

在没有汽车、火车,没有无线电的古代,人们怎样传递消息呢早在2700多年前,我国就出现了用于传递军情的烽火台。

烽火台是一种约高出地面7米左右,用砖砌成的呈方形的台子。平时烽火台上堆满了柴草和干狼粪,柴草点燃后火光冲天,狼粪点燃后浓烟滚滚,如遇外敌人侵,就将该地的烽火台上的柴草点燃,邻近的烽火台看到火光或狼烟后,也相继点燃,军队看到烽火,便可立即出征,迎击敌人。

闻名中外的万里长城,就是这一历史的真实记载者,它每隔十里一个烽火台,绵延不断地跨越了8个省、市、自治区。烽火通讯到了西汉时期日趋完善,具备了“五里一燧、十里一墩、三十里一堡、百里一城寨”的规模。

据甲骨文记载,商代已有乘马车传递的活动。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更为严密的邮驿制度出现了。“邮”就是步行传递,“驿:就是利用马匹传递。当时的邮驿主要用于传递军情和官府书信,民间甚少。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筑驰道,兴水运,使邮驿遍布全国。到了西汉时期又有了较大的发展,驿程可达2万多公里。据《后汉书·舆服志》记载,汉朝的驿卒戴红头巾,穿红袖衣服,背的信袋为红、白两色相间,为的是叫沿路车马、行人远远看到就能赶快让路。宋代对邮驿进行改革,遇有紧急情况时,用“急脚递”,日行200公里。最快的叫做“金牌急脚递”,可日行250公里。邮驿制度一直沿续到光绪年间设立邮传部为止。

E. 古代人是怎么传递信息的

一个是信件,由邮差来发放,骑马到每个驿站,再换马,最后把信送到
还有就是飞鸽传书,就是用信鸽,将信绑在信鸽腿上,再放飞,信鸽就会回到原来的地方,往哪写信就用哪个地方带来的信鸽
还有些比较不正规的就是传言,说书等等,人们相互传言将信息传播
或者说书的先生将某些事编成书词,用说书的方式唱出来,也算是信息传播.古代: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建立有组织的传递信息系统的国家之一。早在三千多年前的商代,信息传递就已见诸记载。

乘马传递曰驿,驿传是早期有组织的通信方式。位于嘉峪关火车站广场的“驿使”雕塑,它取材于嘉峪关魏晋壁画墓,驿使手举简牍文书,驿马四足腾空,速度飞快。此砖壁画图于一九八二年被中华全国集邮联合会第一次代表大会作为小型章邮票主题图案使用,由此看出嘉峪关是中国信息文化的发源地之一。

秦汉时期,形成了一整套驿传制度。特别是汉代,将所传递文书分出等级,不同等级的文书要由专人、专马按规定次序、时间传递。收发这些文书都要登记,注明时间,以明责任。

隋唐时期,驿传事业得到空前发展。唐代的官邮交通线以京城长安为中心,向四方辐射,直达边境地区,大致30里设一驿站。据《大唐六典》记载,最盛时全国有1639个驿站,专门从事驿务的人员共二万多人,其中驿兵一万七千人。邮驿分为陆驿、水驿、水路兼并三种,各驿站设有驿舍,配有驿马、驿驴、驿船和驿田。

唐代对邮驿的行程也有明文规定,陆驿快马一天走6驿即180里,再快要日行300里,最快要求日驰500里;步行人员日行50里;逆水行船时,河行40里,江行50里,其它60里;顺水时一律规定100到150里。诗人岑参在《初过陇山途中呈字文判官》一诗中写到“一驿过一驿,驿骑如星流;平明发咸阳,幕及陇山头”。在这里他把驿骑比做流星。天宝十四载十一月九日,安禄山在范阳起兵叛乱。当时唐玄宗正在华清宫,两地相隔三千里,6日之内唐玄宗就知道了这一消息,传递速度达到每天500里。由此可见,唐朝邮驿通信的组织和速度已经达到很高的水平。

宋代将所有的公文和书信的机构总称为“递”,并出现了“急递铺”。急递的驿骑马领上系有铜铃,在道上奔驰时,白天鸣铃,夜间举火,撞死人不负责。铺铺换马,数铺换人,风雨无阻,昼夜兼程。南宋初年抗金将领岳飞被宋高宗以十二道金牌从前线强迫召回临安,这类金牌就是急递铺传递的金字牌,含有十万火急之意。
古代信息传递的方式:
1.用候鸟,特别是鸽,雁等作传输工具
2.作内馅的方式,如藏在鱼肚,饼类,包子等
3.以特殊声音,如钟声,鼓声,鞭炮声等
4.以灯光,火光,如孔明灯.烽火台等
5.还有其他记号,摆设等,如诱敌的记号

另外还有钟鼓、烟火、鸽子、旗语、狼烟等方式传递信息

F. 古代人们是怎样传递信息的

一个是信件,由邮差来发放,骑马到每个驿站,再换马,最后把信送到
还有就是飞鸽传书,就是用信鸽,将信绑在信鸽腿上,再放飞,信鸽就会回到原来的地方,往哪写信就用哪个地方带来的信鸽
还有些比较不正规的就是传言,说书等等,人们相互传言将信息传播
或者说书的先生将某些事编成书词,用说书的方式唱出来,也算是信息传播
另外还有钟鼓、烟火、鸽子、旗语、狼烟等方式传递信息

G. 古人是怎样传递信息的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建立有组织情报传递系统的国家之一,据甲骨文记载,在商朝已经有了邮驿,主要是利用人力携带密信然后骑马送信的通信方式。从西周开始,中国的通信组织不断完善,逐渐形成了两套有组织的通信:一是烽火为主的早期声光通信系统,二是以步行乘车为主的邮传通信系统,邮驿制度在当时已经比较完善。

当今学者对成书年代和作者仍存有争议的《六韬》是古代着名兵书,它以周文王、武王和姜太公的对话形式来讨论军事。在其中一卷《龙韬》中提到了“阴符”,即打造一套符,用不同尺寸代表不同的含义。它是我国较早在军事中用象征符号来秘密通信的方法。

后来古人认为“阴符”所能传递的东西有限,遂发明了“阴书”。《六韬》中记载了姜太公对“阴书”用法的介绍:把一封书信分为三个部分,派三个人送其中一部分,即使送信人也不知道完整的内容。

到了秦始王时期,围绕以咸阳为中心的驿站网大肆修建驰道、驿道,建立官府文书和军事情报的邮驿制度,普及了在传递文书时应加封印泥来保密的方法。

宋代由于内外战争的频繁,有一种秘密通信叫“字验”,军队中约定重要事情按不同意思列编号,如“1请弓”、 “2请箭”、 “3请粮料”、“4请添兵”、“5请移营”、“6被贼围”等40个带编号的词语,记录这40条词语正确对应编号的本子只在军队的主帅手中,再选40字的古诗,将编号数字对应在古诗中的某些字上面,将对应的字编入普通公文里。这样即使敌方收到信也很难知道其中的真正含义。

到了唐朝,发明了一种“蜡丸书”又名“蜡弹书”的东西,即把密信封在体积小便于携带的蜡丸里,防止被泄露。

南宋时期则发明了一种“隐写术”(该词来源于约翰尼斯.特里特米乌斯所着的一本讲密码学与隐写术的一本书《Steganography》)将明矾水写在信纸上,等水干后,纸上一片空白,等送到收信人手中,用水将信打湿,字就慢慢浮现了出来。

到了现代,人们对秘密通信的需求不仅体现在军事上,还有日常每个人的生活中。

2007年美国计划开展的“棱镜计划”被揭露后让全球用户为之震惊的同时也开始对自己的隐私感到担忧,纷纷开始寻求可靠的、加密的、安全的聊天软件,由此应运而生的加密聊天软件也特别多。

在中国,“蝙蝠”满足了普通大众对于加密聊天的需求。该软件采用了一人一协议,一人一密钥的非对称加密方式,私钥仅存放用户手机端可手动更换。协议加密的方式是基于椭圆曲线算法和自有算法进行密钥协商,并通过ECC加密算法对消息和文件进行加解密。

使用ECC,可以用更简短的密钥获得相同的安全强度,目前在世界范围内已获得大面积使用。如国家密码局颁布的SM2算法就是基于ECC算法实现的。

蝙蝠的安全性还体现在端到端加密信息,自行协商密钥,消息不经过服务器,也就是说后台无法抓取用户的聊天记录。同时,为了防止数据恢复,蝙蝠设置了消息可双向删除撤回的功能,且没有时间限制,删除时采用了多次覆盖删除防止数据恢复。

目前中国市场,采用端到端加密的安全聊天软件还很少,但是互联网下人们的隐私已经不复存在,类似蝙蝠这样的软件在以后势必大量涌出,顺应时代的发展。

H. 古代是怎样传递信息

我国最早关于通信的记载,是来自殷墟出土的甲骨文。殷即商代,亦称殷商。殷的故都在今河南安阳小屯村,清光绪年间,在此掘得龟甲兽骨,上刻文字,后称甲骨文。甲骨文中记载着殷商盘庚年代(公元前1400年左右),边戌向天子报告军情的记述,有“来鼓”二宇。经考证,“来鼓”即类似今天的侦察通信兵。在古书《待经》中,也有“简书”的记载,‘简书”就是用兽骨刻上文字,由通信兵传递的官府紧急文书。“简书”出于殷末周初(公元前12世纪一11世纪),这也就是邮驿的前身。
邮驿与烽火台通信,都源于奴隶制国家在政治和军事方面对通信的需要。据历史记载,在两千七百年前的周幽王时代,就有了利用烽火台通信的方法。关于烽火通信有个叫“千金一笑”的故事。故事的大意是说:周幽王有个爱妃褒姒,她虽长得很美,但轻易不肯一笑。为此,周幽王使出了 个赏格:“谁要能叫娘娘一笑,就赏他一千斤金子”(当时把铜叫金子)。于是有人想出了一个点起烽火戏诸侯的办法,想换取娘娘一笑,一天傍晚,周幽王带着爱妃褒姒登上城楼,命令四下点起烽火。临近的诸侯看到了烽火,以为西戎(当时西方的一个部族)来犯,便领兵赶到城下救援,但见灯火辉煌,鼓乐喧天。一打听才知是周幽王为了取乐于娘娘而干的荒唐事儿,各诺侯敢怒不敢言,只好气愤地收兵回营。袭姐见状,果然淡然一笑。但事隔不久,西戎果真来犯, 虽然点起了烽火,却无援兵赶到。原来各诸侯以为周幽王又是故技重演。结果被西戎攻下城堡,杀了周幽王,从此灭了四周。这个历史故事不仅生动的描绘了当时利用烽火台通信的情况,同时也告戒后人,不企是什么人和什么时候,都不能拿通信当儿戏。

利用烽火台传递信息,虽然较快,但只能起到报警的作用,很难满足掌握敌情,指挥作战的需要。所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政治军事上的需要,从殷商时代的“来鼓”到了周代已逐步形成了传送官府文书的更加严密的邮驿制度,并与烽火台互为补充,配合使用。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公元前221年),在全国修驰道,“车同轨、书同文”,建立了以国都咸阳为中心的绎站网,制订了邮驿律令,如竹简怎样捆扎、加封印泥盖印以保密;如何为邮驿人马供应粮草;邮驿怎样接待过往官员、役夫等,形成了我国最早的邮驿法。

汉代邮驿继承秦朝制度,并统一名称叫“驿”。规定五里一,十里一亭,三十里置驿。邮驿还随着“丝绸之路”的形成而通达印度、缅甸、波斯等国。到了唐代,邮驿大大发展,全国共有陆驿、水驿及水陆兼办邮驿1600多处,行程也有具体规定,并订有考绩和视察制度,驿使执行任务时,随身携带“驿卷”或“信牌”等身份证件。
宋代由于战争频繁,军事紧急文件很多,要求既快又安全,因而将由民夫充任的驿卒改由士兵担任,增设“急递铺”,设金牌、银牌、铜牌三种,金牌一昼夜行五百里,银牌四百里,铜脾三百里。实行每到一站换人换马接力传递。到了元代,由于军事范围和疆域扩大,仅在国内就有驿站1496处,并将邮驿改称为驿站。
明代在沿袭旧制的基础上,由于海上交通日渐发达,随着部和七下西洋,还开辟了海上邮驿。清初有官办驿站1600余处,驿卒七万余名,驿马四万多匹,归兵部主管。19世纪中叶以后,驿站经费多被官吏贪污中饱,驿政废驰。到了清朝末年,近代邮政逐步兴起,驿站的作用日渐消失,于是,1913年1月,北洋政府宣布全部撤销驿站。
邮驿制度起源于奴隶制度的国家,盛行于封建社会,并随着封建制度的衰亡而告终结。邮驿与烽火台通信虽系历代封建王朝的御用工具,但同时也是我国进入有组织的进行通信工作的开始。它不仅在我国邮政通信史上占有一定的地位,同时也为促进社会的进步、人类的文明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驿站是官府的通信组织,只传递官府文书。一般老百姓传递信息,只有托人捎带,然而辗转传递,缓不济急,且易延误遗失。我国古书中记载着不少有关“鸿雁捎书”一类的故事,可见古代人民通信多么艰难。而今天人们依旧把鸿雁作为邮政通信的象征,又可见人民群众对邮政通信所寄于的厚望。

民间通信组织的形成,大约始于唐朝。当时主要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特别是经商贸易的需要。首先在长安与洛阳之间,有了为民间商人服务的“驿驴”。当时还有一种叫“飞钱”的办法,就是各地商人把在长安贩卖货物所得的钱,存入各地方政府驻长安的办事机构,然后再凭收据到各地方官府如教取回,这也就是今天汇兑业务的萌芽。到了明朝才出现了专为民间传递信息的民信局。在西南各省也曾有“麻乡约”探亲带信的出现。相传湖北麻城县孝感乡被迁往四川开垦的农民,由于思念家乡,相约每年推派代表回乡探望,往返时带些土产和信件,而后逐渐形成民信局。

民信局开始出现于交通方便、贸易发达的沿海城市,以后逐渐发展到内地。民信局由私人经营,以谋利为目的。他们一方面是哪里有利就在那里办,偏僻地区无人管;另一方面,他们为了招揽生意,相竞为主顾提供方便,如派人上门收取信件、汇款,收费也可以记帐,等等,促使民信局得到了迅速发展。到了清同治年间(公元1821年到1874年)是民信局的最盛时期,全国大小民信局已达数千家之多。有的在商业中心上海设总店,各地设分店和代办店,民信局之间互相联营,构成了民间通信网。

自宋、元以来,广东、福建、浙江等沿海一带的贫苦人民,有的为了谋生,被拐骗国外做苦工,这些旅居国外的侨胞,要与祖国亲友通信,或将物品和汇款寄回祖国,“侨批局”便应时而生。“侨批局” 实际上就是侨信局,因为福建方言把“信” 叫“批”,所以把为华侨通信服务的侨信局习损称为侨批局。由于侨批局对华侨服务周到,信誉卓着,几乎垄断了华侨寄信和汇款的业务。

鸿雁传书 雁是信使。鸿雁传书的故事源于《汉书·苏武传》,汉武帝时,苏武出使匈奴,被拘于北海。后来,汉匈和好,汉求放苏武等人,匈奴诡称苏武已死,苏武属下官吏常惠,夜见汉使,教汉使对匈奴称汉天子在上林射猎时,得从北而来鸿雁,雁足系有帛书,说苏武等人困于某泽中。单于得讯后大惊,不得不放回苏武。由此后人就将书信与来去有时的鸿雁联系起来,雁作为传递书信的使者屡屡出现在文人墨客的诗文中。如“雁来音信无凭,路遥归梦难成”。(五代·李煜《清平乐》)“鱼书不至雁无凭,几番欲作悲秋赋”。(明李开先《宝剑记》) 不仅如此,古人,邮寄书信时,还用竹木或绢帛等制成雁的形状,中间夹着书信,以资邮寄。古人还用惊鸿代指美女。曹植在《洛神赋》中形容洛神宓妃:“翩若惊鸿,婉若游龙”。李善注:“翩翩然若鸿雁之惊”。“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南宋陆游《沈园二首》)这里用惊鸿来形容陆游的前妻唐婉之美。

阅读全文

与古代是如何传递信息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人才市场同意落户证明如何开具 浏览:163
闲鱼交易保存多久 浏览:615
企业营销渠道数据来源是哪里 浏览:902
拓野怎么看信息 浏览:759
怎么上线抖音小程序 浏览:196
预售楼盘列表信息灰色代表什么 浏览:757
活羊怎么进入市场 浏览:595
四川长虹主要什么产品 浏览:231
qq怎么发布租房信息 浏览:536
如何留住代理的心 浏览:601
益阳得云茶楼有哪些代理公司 浏览:702
技术好怎么形容子 浏览:202
环境感知技术属于哪个领域 浏览:23
海尔产品怎么连接小京鱼 浏览:519
韩国代理化妆品需要做什么 浏览:57
联通有欠费卡要多久会删除信息 浏览:428
原始技术发明什么 浏览:506
代理快递一般怎么收费 浏览:983
菊花灯具市场属于哪个街道 浏览:920
青云在大数据中如何保持领先优势 浏览:4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