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如何理解信息化的内涵和特征
信息化是指以信息、知识为主要资源、以计算机、数学为支撑、以信息处理为主要生产方式的过程。以下是关于信息化内涵和特征的不同观点:
1. 信息化是一种过程,是指随着人们受教育程度的提高而引起的知识信息的生产率的提高过程,其本质就是知识化。
2. 信息化就是在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中普遍地采用信息技术。
3. 信息化是指经济发展从以物质和能源为基础向以信息、知识为基础的转变过程。
4. 信息化是指从事信息处理的部门以及各部门的信息活动(包括信息的生产、传输、交换和利用)的作用在国民经济中相对扩大,并最终超过农业、工业、服务业的过程。
5. 信息化是指信息产业高度发达并且在国民经济中占优势地位的动态过程,它体现了由物质产品起主导作用向信息产品起主导作用的根本性转变。
6. 信息化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实现比较充分的信息资源共享,以解决社会和经济发展中出现的各种问题。
信息化的内涵和特征可以概括为“四化”“四性”:
1. 智能化
2. 电子化
3. 全球化
4. 非群体化
5. 综合性
6. 竞争性
7. 渗透性
8. 开放性
数字鸿沟是指因信息技术的资源分配不均,以及其所造成的对于信息技术的运用的不平等,导致国与国之间、族群与族群、甚至个人与个人间产生“拥有(Have)”与“未拥有(Have-Not)”信息技术资源的情形逐渐增加。
信息技术对社会的影响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对思维方式的影响:
- 思维主体:个人,人脑---群体,人-机
- 思维客体:现实世界---虚拟
- 思维中介:工业文明---网络技术和信息技术
2. 对经济增长方式的影响:
- 资源投入:高消耗、高污染---自然资源的日益枯竭、工业污染的加剧、环境退化
- 技术进步---信息相关产业:生物技术、电子技术---新材料、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
3. 对管理方式的影响:
- 电子化管理:通过网络,以电子方式来履行管理的职能,建立专门的系统、电子数据库。
4. 对生活方式的影响:
- 思想大大交流、渗透并相互影响
- 工作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 访友、购物、会议、娱乐等事情都可能通过网络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