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提高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效果的常见策略有哪些
学生对于先进的信息技术操作虽具有浓厚兴趣,但可能对信息技术理论兴趣不大,甚至产生厌学的情绪。因此,在信息技术课堂上,教师如何因势利导,抓住学生对于信息技术存在的天然好奇心,规范他们对信息技术的认知和理解,创造活跃的信息技术探索情境,激发学生的课堂热情,解决这些问题是十分迫切和必要的。
一、创设活泼探究情境,激发学生的参与热忱
情境教学模式应该成为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的常用模式,以直观的信息技术问题为指引,联系学生生活中常遇到的计算机技术方面的问题,保证学生最快进入教学问题情境,解决切实的信息技术问题。而问题情境是目前情景教学法运用的主要方式。在教学伊始,教师提出与围绕教学主题、联系生活实际的相关问题,引导学生的学习思路,将学生引入问题解决的真实学习情境,为学生学习知识确定主线。角色代入教学情境,可以作为问题情境法的重要补充,教师根据教材设置真实角色,让学生依据角色特点,采用不同问题解决方法进行实际的动手操作,以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知识的吸收能力。
例如,福建版六年级下册的“机器人”主题的讲授方针在于:把握机器人的定义、领会机器人的成长和分类、把握机器人的基本组成;培育学生应用信息技术搜集、整理、归纳、分析信息的本领,培育学生参与信息处理与分析的高层次思维活动。达到这些教学目标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稍有不慎学生很有可能进入学习误区,丧失对于人工智能学习的兴趣。对此,教师在“机器人”课堂教学之初,可以提出以下问题:一听到机器人这个词,你们的第一反应是什么?你对机器人有什么样的了解?你通过什么途径了解到机器人?创设课堂问题情境,引起学生对于“机器人”的相关思考,再将学生分为四人一组,围绕机器人的分类,学生选择自己小组的研究主题,可选主题包括:工业机器人、娱乐机器人、服务机器人、军用机器人、教育机器人,引导学生在网络、杂志上寻找相应的资料,为学生全面了解机器人奠定知识基础。设定如此的课堂教学问题情境,将学生带入机器人领域的探索情境,有利于提升信息技术课堂学习效果。
二、革新教学方法,从方法层面提升教学有效性
(一)任务驱动,以学习任务确定学生学习主线
将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运用到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以任务确定课程知识探索思路,将新知识的探索和学习隐藏在问题任务的完成过程中,学生努力完成课程任务的过程中,提前接触新知识。这样合理灵活设计信息技术课程任务,能激起学生的探索新知识的欲望,加强学习任务的趣味性和生活化。
例如,在“画图软件中使用文字工具”的教学中,给学生布置画图创作,画图中必须加入文字效果,先不教授在画图软件中使用文字工具的具体方法,让学生先行自主探索,尝试在画图创作过程中使用文字编辑工具。然后再在画图文字编辑的教学过程中系统教授使用方法,修正并加深学生对这一信息技术操作方法。
(二)小组合作,以团队思维引领学生学习
团队合作能力,是如今学校着重培育和提升学生的能力之一,增强小组互助,有利于培育学生的团队互助本领。而开展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围绕课堂学习主题展开讨论,也有利于完善学生对信息技术操作方法的认识和理解。毕竟,有时候学生对一新知识点的认识存在片面理解的问题,进行小组合作讨论具有查缺补漏的作用。
例如,在学生学习《如何使用几何图形工具》时,该项技术操作要求学生学会如何运用几何图形工具绘制几何图形,在完成技术操作层面的教学后,可以组织开展以小组为单位的闯关游戏,使用几何图形工具完成图形操作任务,看哪个小组能最快最好地完成图形作画任务。小组操作竞赛,为学生熟练运用画图工具提供联系机会,有利于知识的巩固和拓展。同时,激烈、紧张的竞赛氛围,可以创造一种竞争的态势,有利于高度集中学生的关注力,化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最后,在由教师依据竞赛结果和各组表现,进行总结和评价。
(三)学科融合,以增强与其他学科的联系
素质教育改革的当下,学科教育之间联系紧密,进行课堂授课时,也不应割裂各学科之间的联系,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也不应例外。再者,许多信息技术教学就是以其他学科的知识为素材,因此,在信息技术课堂上应充分利用这种联系,将信息技术技能运用于其他学科的学习中,让学生体会到信息技术学习的实用性。
例如,福建出版社版六年级下册中的教学内容与数学、特别是几何具有很强的联系性,比方“海龟画粮仓”“海龟画旗帜”“海龟画冰箱”等等,都是基于对几何图形基本特征的认识和理解加以延展的。这些画图操作学习的实质就是教会学生画各种几何图形,如果不能深入掌握等腰三角形、矩形、平行四边形等几何图形的特点,就无法将信息技术教学与数学教学联系起来。再如,美术课和信息技术课之间的联系,可以开展计算机作图比赛,在夯实学生电脑作图技术的操作,提高学生电脑作图的熟练程度之余,还可以提高学生的美术设计能力,培养学生的审美观念和情趣。实践表明,融合学科知识进行讲学,教学效用可以得到很大的进步。
三、进行有效反馈,坚定学生努力学习与摸索的决心
对学生的操作实践给予有效的反馈,即教师对学生做的好的地方要予以积极正面的奖励和表扬,鼓励学生继续进行技能操作练习,对于学生操作失误的地方,教师应加以修正,让学生认识到自己操作的不足之处,鼓励学生在课后就操作错误之处和操作不熟练问题进行进一步的练习。
例如,在计算机作图比赛中,对学生的画作进行评比。教师应该依据不同层次的标准进行评价。评价标准包括:小组合作有效性,比如小组是否实现全员参与,小组成员任务分配是否均衡,等等;计算机画作美观评比,比如作品整体效果如何,画作细节处理是否合理,几何图形的作图是否精确,等等。教师实施多角度多方位的反馈评价,有利于充分挖掘学生创作潜能,当然对学生的操作实践给予的反馈,不必非得以教师为主体,也可以让学生充当评委,让学生从鉴赏他人画作中获得启示。
四、结语
为了提高信息技术教学效果的有效性,教师除了从摸索情境、革新教学方法、有效反馈三个方面加以改进外,教师还要去发掘课程资源,提升教学效果,从教学实践中总结经验,教师自身的理论知识还要不断加强,运用到实践,以真正促进信息技术教育教学的发展。
② 如何提高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有效性研讨
一、把握教材,精心备课,形成清晰的教学思路
二、仔细研究学生、搞好学情分析
三、深入领会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
四、大胆放手,激发创造,提高学生参与教学全过程的程度
五、多种手段,巩固知识,提高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效率
六、创设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环境,保证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③ 如何提高信息技术课堂的学习效率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信息技术的应用成为我们必备的技术之一,它对我们的生活和学习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作为信息技术课教师,担负着培养一代新人的重任,根据学科特点,探讨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整体教学效率,是中学信息技术课所面临的一个迫切而又艰巨的任务。现在,信息技术作为一门课程,应该从理论上充实,在课堂教学上把握。加强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提高信息技术课堂效率,是学生掌握信息技术的保障。如何在本课程的课堂教学中挖掘学生的学习动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下面谈谈我的几点看法:
一、精心设计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课堂教学的导入,象戏剧的“序幕”,有集中学生注意力,渗透主题和带入情境的作用。每节课的前十几分钟,学生情绪高昂,注意力集中,如果教师能抓住这个有利时机,根据欲讲内容,通过作品的演示导入课堂内容,起到激发学生兴趣的作用,就能触动学生心弦,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起来。比如,讲解WORD时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展示一些精美的贺卡、小报、封面、表格设计等生动形象的具体事例;讲解EXCEL图标制作时可以通过展示文字、表格、图标三种形式的信息,让学生思考哪种更直观,更容易被人理解、接受,让学生在对比、思考中产生疑问,从而激发学生求知欲,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二、灵活运用教学方法, 提高学生学习效率
教学方法是为完成教学任务而采用的方法,它包括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是教师引导学生掌握知识技能、获得身心发展而共同活动的方法。教学有法,但无定法,恰当、合理运用教学方法,不仅能优化课堂教学过程,还能培养学生素养,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目前,信息技术课可以运用的教学方法很多,下面以“演示法”和“任务驱动法”为例说明这个问题。
1.演示法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使用多媒体教学系统的广播功能向学生演示讲解操作步骤,使得教学内容更具体直观,学生易于接受,积极模仿,促进学习积极性,高效完成教学任务。学生向学生演示教学成果则可使课堂得到升华。教师可把即将讲解的内容编成练习,让能力强的学生试着给大家演示讲解,演示过程中,教师可给予提示和纠正,这样,既促进优生探索、创新,又吸引了所有学生注意,引发他们思考。学生对学习内容有一定认识后,教师再进行演示和总结,学生及时、高效地掌握教学内容。通过他们的演示,教师可了解学生掌握情况,既可以对学生学习查漏补缺,又让教师发现教学中的不足,促进师生更好的“教”和“学”,提高每节课的教学效率。
2.任务驱动法
任务驱动法是指教师提出一系列的任务,引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实现教学目标的教学方法,是开展信息技术教学最行之有效的方法。教师在每节课之初通过创设问题情境的方式提出学习任务,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紧紧围绕这一任务展开,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比如, POWERPOINT中幻灯片的制作为例。首先教师展示出制作精美的幻灯片,激起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不由得产生疑问:幻灯片是怎样转换的?歌曲是怎么放的进去的?怎样才能在里面放电影呢?等等。与此同时,教师适时地由易到难逐个解决这些问题,并耐心帮助学生解决操作中遇到的障碍,形成一个完整的教学链。在课堂教学中运用任务驱动法,打破了传统教学模式,师生在教学中地位得到转变,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激发学生创作欲望,培养他们自主学习、探索创新能力,教学三维目标得到真正体现,课堂效果得到提升。
三、及时进行教学评价,提高教学效果
教学评价应贯穿教学的始终,因为它既是课程设计与实施的终点,又是课程设计与实施继续向前发展的起点。只有建立在科学评价基础之上的课程设计与实施,才能不断地向着更好、更全面的科学化高度迈进。 教师根据学生和教学的实际情况对教学前、教学中、教学后分别进行教学评价。
教学前评价:教师通过询问、考试等方法,了解学生的知识技能,学习态度,学生间的差异水平。通过教学前评价,加深教师对学生的了解,有针对性、有效性地教学。
教学中评价: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教师应不断搜集学生学习进展的情况,发现学生在哪些学习任务上还存在问题?哪些学生学习困难并需要进行额外的辅导?等等.通过教学中评价,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不断调整教学策略,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率,为下面教学打下坚实的基础。
教学后评价:在教学结束后,教师利用总结性的评价,考核学生的学习效果,确定学生的最终成绩。通过教学后评价教师可以了解:哪些学生已掌握了学习任务,可以继续进行后续的学习?每个学生的掌握程度如何?……。学后评价可以是课后的评价、章节评价、学期或学年评价。教师可通过对学生作品进行评价,表扬优生,鼓励差生,以期共同进步。
总之,要提高中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效率,应该加大课堂教学力度,认真把握每个教学环节,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努力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同时融入情感,了解学生的个性,使学生积极、乐观的态度对待学习,从而,培养学生持久性学习的习惯,相信信息技术课的教学将会得到升华,将更好的促进基础教育跨越式的发展。
④ 如何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优化课堂提高课堂效率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优化课堂提高课堂效率的方法:
一、应用现代教育技术辅助教学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注意是知识的门户”,“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可见学生学习的注意和兴趣是影响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学习兴趣往往是他们学习的直接动因。而“多媒体”的合理运用能使这些因素(兴趣、注意等)得到优化,更好地激发学习兴趣。现代教育技术辅助教学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使他们更喜欢学习化学了。
二、应用现代教育技术辅助教学 优化课堂教学过程
现代教学方法的根本点是让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全面提高各方面的能力,使每个学生获得充分、全面的发展,坚持整体观点,重视多样化,贯彻综合观点,力争最优化是我们努力的方向。利用现代教育技术灵活、强大的交互性,任意组合、安排课堂教学,从而设计出更合理、更科学的课堂教学过程,使教师、现代教育技术、学生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教师通过现代教育技术教准、教懂、教活、教精,师生共同进入教与学的自觉状态和最佳状态,使课堂教学具有严谨性、灵活性、多样性,增强了课堂教学的活力,优化了课堂教学过程。值得注意是,教师并不是课件或积件的“放映员”,在教学过程中要特别注意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
三、应用现代教育技术辅助教学 突破课堂教学难点
现代现代教育技术技术对图形处理能力高超,利用这一特有功能可以变抽象为具体,变静态为动态,将微观过程进行宏观模拟,把宏大场景作缩微处理,对瞬变为定格分析,化枯燥为生动。“学习障碍”的存在是教学难点的成因之一。抽象思维的障碍、逻辑思维的障碍、语言表达的障碍等由于现代教育技术技术的多种功能下被打通了、降解了、消失了,从而降低了学习难度,使教学难点得以顺利突破。
四、应用现代教育技术辅助教学 增加课堂教学密度
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多媒体技术可以做到高密度的知识传授,大信息量的优化处理,大大提高课堂效率。图形与语言不同,比语言更直观和形象,比语言包容的信息量更大。动画又比图形包含更高级的输出信息,利用文字闪动,图像缩放与移动,颜色变换等手段,不仅容量更大,速度更快、效果也更好,使得加大教学密度成为可能,也并非难事,这是因为45分钟的课堂时空被现代教育技术拓宽和延长了。动画演示、例题解析、课堂练习、矫正练习等,并在练习中加上练习的答案、迁移性练习等,这样大大缩短了教师的板书时间,加快了学生对错误的矫正,一堂课下来,学生始终处于积极思维的状态.这样的复习课一反过去晶体复习的单调复现模式,不再是板书的迁移与活动、课本的再现与组合、旧知的重复与罗列,而是通过软件的高密度大信息量,使学生由模仿思维到程序思维再发展为创造性思维.当然,我们也不能一味地追求高密度,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而定,否则学生因来不及作深层次的思考,容易产生浮光掠影、浅尝辄止的负面效应。
五、应用现代教育技术辅助教学 强化课堂教学反馈,增多了对学生的个别辅导和个性化学习
建立现代教育技术多媒体教室,甚至在教室里装备现代教育技术等现代化设备,为现代教育技术辅助教学创设特定的环境,在这个环境中一人一机操作,可进行教学、练习、检测等。教师还可以利用网络技术或自己编写一段用于统计学生回答问题情况的软件,我们可以将全部学生答案迅速收集并加以统计,及时分析教学效果,调整教学的节奏和进程,迅速反馈,使教学的调控合理化,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在使用Newclass网络教学系统的实践中,利用该系统的广播教学、实况转播、个别辅导、示范教学、实时监控等特有的功能,为提高课堂的时效性创造了条件,缩短了反馈周期,使每位学生个体的学习行为置于教师主机的监控之下,加强了调控的针对性,形成了课内讲、练、评一体化,在这样的教学环境中,教师增加了对学生的个别辅导和矫正,学生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选择自己的学习内容和学习进度,强化个性化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