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信息系统 > 高中信息技术课标在哪里查看

高中信息技术课标在哪里查看

发布时间:2024-08-25 08:18:10

㈠ 新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的关系课程标准总纲是什么

2003年,教育部颁发了《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和十五个学科课程标准(实验),其中《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实验)》包括信息技术和通用技术两部分,即《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实验)(信息技术)》(以下简称《新课程标准》),那么,新课标与现行的指导纲要(2000年国家教育部颁布的《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指导纲要》)相比有哪些不同呢?在认真研究信息技术新课标的过程中,我逐渐认识、理解了信息技术新课程标准,并对信息技术新课标有了较深的认识,下面就把我对信息技术新课程标准的几点认识献给大家分享并恳请指正。
一、课程目标
(1)《指导纲要》将小学、初中、高中合在一起,列出了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任务和各学段的教学目标: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任务是:
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对人类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的深刻影响。通过信息技术课程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等问题,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
高中阶段的教学目标:
1.使学生具有较强的信息意识,较深入地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变化及其对工作、社会的影响。
2.了解计算机基本工作原理及网络的基本知识。能够熟练地使用网上信息资源,学会获取、传输、处理、应用信息的基本方法。
3.掌握运用信息技术学习其他课程的方法。
4.培养学生选择和使用信息技术工具进行自主学习、探讨的能力;以及在实际生活中应用的能力。
5.了解程序设计的基本思想,培养逻辑思维能力。
6.通过与他人协作,熟练运用信息技术编辑、综合、制作和传播信息及创造性地制作多媒体作品。
7.能够判断电子信息资源的真实性、准确性和相关性。
8.树立正确的科学态度,自觉地按照法律和道德行为使用信息技术,进行与信息有关的活动。
(2)《新课程标准》总目标是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这是很重要的一点,它标志着信息技术逐渐趋于成熟。信息素养四个要素:信息意识、信息知识、信息能力、信息道德。四个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总的来说,可以分成三方面:
(一) 知识与技能
1. 理解信息及信息技术的概念与特征,了解利用信息技术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与交流信息的基本工作原理,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
2. 能熟练地使用常用信息技术工具,初步形成自主学习信息技术的能力,能适应信息技术的发展变化。
(二) 过程与方法
3. 能从日常生活、学习中发现或归纳需要利用信息和信息技术解决的问题,能通过问题分析确定信息需求。
4. 能根据任务的要求,确定所需信息的类型和来源,能评价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和相关性。
5. 能选择合适的信息技术进行有效的信息采集、存储和管理。
6. 能采用适当的工具和方式呈现信息、发表观点、交流思想、开展合作。
7. 能熟练运用信息技术,通过有计划的、合理的信息加工进行创造性探索或解决实际问题,如辅助其他学科学习、完成信息作品等。
8. 能对自己和他人的信息活动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能归纳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基本思想方法。
(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9. 体验信息技术蕴含的文化内涵,激发和保持对信息技术的求知欲,形成积极主动地学习和使用信息技术、参与信息活动的态度。
10. 能辩证地认识信息技术对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和日常生活学习的影响。
11. 能理解并遵守与信息活动相关的伦理道德与法律法规,负责任地、安全地、健康地使用信息技术。
二、课程内容
1.《指导纲要》教学内容分为基本模块6模块和拓展模块2模块(带*号),具体是:模块一信息技术基础、模块二操作系统简介、模块三文字处理的基本方法、模块四网络基础及其应用、*模块五数据库初步、模块六程序设计方法、*模块七用计算机制作多媒体作、模块八计算机硬件结构及软件系统。
2.《新课程标准》包括必修与选修两个部分,共六个模块,每个模块2学分。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总学分为 2+2+(x),其中必修2学分,科目内选修2学分,跨领域选修x学分。
必修部分只有 “信息技术基础” 一个模块,2学分。它与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相衔接,是信息素养培养的基础,是学习后续选修模块的前提。该模块以信息处理与交流、信息技术与社会实践为主线,强调让学生掌握信息的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与交流的基本方法,在应用信息技术解决日常学习、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基础上,通过亲身体验与理性建构相结合的过程,感受并认识当前社会信息文化的形态及其内涵,理解信息技术对社会发展的影响,构建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价值观和责任感。
信息技术科目的选修部分包括“算法与程序设计”“多媒体技术应用”“网络技术应用”“数据管理技术”和“人工智能初步”五个模块,每个模块2学分。选修部分强调在必修模块的基础上关注技术能力与人文素养的双重建构,是信息素养培养的继续,是支持个性发展的平台。模块内容设计既注重技术深度和广度的把握,适度反映前沿进展,又关注技术文化与信息文化理念的表达。在选修部分的五个模块中“算法与程序设计”是作为计算机应用的技术基础设置的,与数学课程中的部分内容相衔接;“多媒体技术应用”“网络技术应用”“数据管理技术”是作为一般信息技术应用设置的;“人工智能初步”是作为智能信息处理技术专题设置的。为增强课程选择的自由度,五个选修模块并行设计,相对独立。其中“算法与程序设计”模块
三、教学评价
1.《指导纲要》教学评价必须以教学目标为依据,本着对发展学生个性和创造精神有利的原则进行。教学评价要重视教学效果的及时反馈,评价的方式要灵活多样,要鼓励学生创新,主要采取考查学生实际操作或评价学生作品的方式。
2.《新课程标准》
(1)评价原则:
1、强调评价对教学的激励、诊断和促进作用,弱化评价的选拔与甄别功能。
2、发挥教师在评价中的主导作用,创造条件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3、评价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的创造实践。
(2)评价内容与评价方式
1.综合运用各种过程性评价方式,全面考察学生信息素养的养成过程
(1)根据教学目标制定科学的评价标准和评价量规
(2)通过日常观察或设置真实任务搜集评价资料
(3)评价结果的处理
2.评价与教学过程相结合,动态把握、及时引导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
3.纸笔测验和上机测验相结合开展总结性评价
(3)评价的组织实施
1.选用评价方式时要结合实际情况和具体评价目标,体现针对性和效益性
2.合理应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评价,提高评价效率
3.提高信息技术教师教学评价的专业技能,加强团队合作
评价方式有过程性评价方式、评价与教学相结合的方式、总结性评价方式。很显然,新课程标准力求教学评价在课程目标的三个维度上进行,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学习表现、情感体验以及学习成果的整体考核,以便客观地反映出学生的学习现状和发展水平。强调要关注学生成长轨迹的真实记录和检验信息素养的发展水平,这对教师的教学评价能力提出了崭新的要求。新课程标准所倡导的教学评价的复杂程度以及工作强度,对教师的素质、教学评价能力和水平都提出了挑战。
课程建设是一个持续不断发展的过程。培养信息素养的目标在标准中得到了较为恰当的表述。让我们携起手来,沿着课程标准确定的思路,不断地改进自己提升认识,共创信息技术的灿烂明天。

㈡ 信息技术教师如何走出“打杂”困境

在各大信息技术教育论坛上,都会看到不少信息技术教师发牢骚,说学校对这门学科很不重视,使得信息技术教师不能安心致力于课堂教学,而是在做着电工、维修员,打字员、做课件等杂事。还有不少教师把希望寄托在信息技术能列入高考范围,以为这样就可以提升自身的价值。的确,信息技术教师整天忙忙碌碌,却搞不清楚自己应该做什么,还有的教师干脆走出校园,做起了IT人?面对目前的困境呢,教师们应该如何面对?下面的建议也许可以引起你的思考。
第一招:我专业,所以我不可小视
成为“打杂”的有方方面面的原因,但是做一个“高专精”的信息化教育人才,是让人重视你的必要条件。一个IT精英,在教育信息化上不一定是精英,但是一个教育信息化的“精英”首先应该是专业化的。
在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背景下,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发展的空间包括三方面:从为学生信息化服务方面来提升专业发展,即是从信息技术教学出发,提升信息技术本学科教学法的水平。信息技术教师必须转变以前教计算机操作的概念,而侧重于传授过程和方法,侧重于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就此,信息技术教师需要对信息社会的本质特征进行洞察,并且根据新课标的具体要求,对自身学科知识结构的不足之处进行补缺和提高。
从为学科信息化服务方面来提升专业发展:即是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出发,提升设计和指导信息化教学的能力。目前,信息技术教师只能为学科教师开展课程整合提供低层次的技术操作帮助,没有达到能够进行指导和设计的高度。在这种背景下,要为其它学科教师所认同和尊重,信息技术教师就应该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能够为其它学科课程策划和设计出各种高质量的信息化教学。
从为学校信息化服务方面来提升专业发展:即是从系统决策能力出发,提升学校层面信息化发展的设计规划能力。学校信息化的发展大趋势为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生存空间。这就要求信息技术教师进一步培养自己的信息化系统规划能力和管理能力,协助校领导为学校的信息化发展布局,制订计划。
第二招:富创意,所以我不可替代
随着学校信息化程度的进一步提高,课件制作这样的“高难”活动很多普通老师都可以独立完成了。现在,技术已经成为次要的因素,创意构思才是最值得推崇的。更令人担忧的是,在信息技术教学上,充满了随意和无序,以至于有人认定信息技术教师只要管好设备就行了。
我觉得信息技术教师要找准自己的价值定位,应该思考以下一些问题:
一是个人的专业技术水平的提高。信息技术的特点之一就是知识更新快,要适当超前地学习一些新的技能,这可是“吃饭”的基本功。
二是对信息技术课程的认识。我们应该深入地理解思考信息技术教育的内涵,而不要囿于它的内容编排。内容仅仅是一种载体,承载所希望学生获得的信息素养、情感体验、探究习惯甚至审美能力等等。作为教师应该努力挖掘、拓展、丰富信息技术课程的内涵,而不仅仅理解为“技术”的课程。我想作为有所追求的信息技术教师,要努力上出组织有章法、教学有内涵、课堂有情趣的信息技术课,重拾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尊严。
三是对教育信息化进程的预见。首先智能机器人项目将被引入信息技术课程。这是信息技术教育的新领域,信息技术教师会有广阔的天地开展研究和探索。其次要促进信息技术课程与其他学科的融合,但这种融合并不能完全替代那些属于信息技术范畴的内容的学习,信息技术教师依然会作为重要的指导者扮演不可替代的角色。最后是关注社区信息化,信息技术教育将不仅仅局限于学校,而会拓展到社区与家庭。那时,信息技术教师将为网络资源的建设、网络社区活动的组织(蕴涵信息技术教育)、网络运作的维护作出努力。
“信息技术老师,你会下岗吗?”这是很多老师心里没谱的事。“刚看到网站上贴出这样的贴子时,很多教师的心里是不情愿的,事实上,当学校所需要的信息技术越来越不“神秘’,为普通教师所掌握,信技教师就必须面对这样的问题:怎样才能让你的工作是无可取代的,怎样才能让你的存在是有价值的?”一位信息技术教师如是说。
第三招:有进取心,就没有危机
我是一名校长,我可以结合我们学校的情况回答一下这个问题。我们是一所省级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三年级以上每周一节的信息技术课将会被语文、数学等学科的整合课所取代。不远的将来,所有年级都将取消专门的信息技术课,代之以至少每周一节的语文、数学、常识等学科在网络教室上课。网络和计算机真正成为了教和学的工具。我们的老师和学生已经表达了强烈的呼吁,不少已经开始了实践。
如果课程整合是一种趋势,那么,我们的信息技术老师,你具备了应有的综合素质了吗?你能够顺利的转岗吗?我认为,信息技术老师必须有很强的危机意识,及时调整自己的专业走势,经常要参与其他学科的教学研究,甚至主动要求兼任其他的一些学科,积极尝试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的整合,这样的话,就有可能化被动为主动,继续在新的课堂教学实践中成为开拓者,成为学校领导、老师、学生心中的香饽饽。我始终相信,一个有进取心的老师不会下岗,一个始终学习着、思考着、研究着、实践着的老师不会下岗。除了忙碌,需要抬头向前看。
第四招:有多重角色,就会有多重价值
第一,好老师。做好教师是每一位教师的基本要求,也是每一位教师的共同愿望。信息技术教师,必须要掌握丰厚的学科知识、娴熟的使用技能、精湛的课堂教学艺术,使学生喜欢你的课,并在你的教学中学到知识,掌握技能,并产生对信息技术的浓厚兴趣。
第二,好伙伴。现代教育提倡每位教师积极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但由于我国教师的业务培训相对滞后,至使不少教师对信息技术的有关知识、使用方法知之不多,有的甚至毫不了解。信息技术教师在这方面有得天独厚之处,应该充分运用自己的专业知识为同事做一些实实在在的事,比如帮着做一些课件,培训等,让你的同事能在自己的帮助下逐步掌握信息技术。
第三,主人翁。信息技术教师在学校中兼任电脑维修、打字员的现象比较普遍,这是普及信息技术过程中必然会产生的现象,随着信息技术被更多的教师所掌握,相信这种现象会慢慢消失。但在这初级阶段,信息技术老师有义务承担起这些工作。另外,信息技术老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注重信息技术的社会性、服务性功能,把课堂教学与学校的中心活动相结合。
第五招:直面现实积极进取
很多信息技术教师发牢骚的原因是自己干活太杂、太多。目前每个学校适合计算机教师的岗位有教师、网管、课件制作等电教工作。有些老师在学校分配工作时都会尽力承担,其实大家在工作刚开始初期就应该与校领导交流一下,明确自己与别的老师的分工。
如果你是教师,你就上好课,带好学生的计算机竞赛,写好自己的教学论文,这些活够你做的。如果你想成为网管,那么你至少应熟悉基本的网管知识,掌握一门网络编程语言如ASP、ASP.NET、PHP、JSP等,并在自己的学校网站上搞试验并投入运行。如果你想成为课件制作类的电教人员,那么好好操练FALSH、AUTHWARE等软件吧。每年不是有全国及全省的教师自制课件评比活动吗?其实还是一句话,直面现实,积极进取!
第六招:做学者型教师
我除了教学,还承担学校信息技术教研室教研员工作,负责全校的信息技术学科教学研究及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研究。而这又恰恰是我最近几年一直在关注与研究的课题。作为一名信息技术学科老师,我觉得首先要提高自身的信息素养,致力于研究信息技术学科本身的特质,不能把信息技术学科与其他基础学科混为一谈,不能生搬硬套其他学科的教学方法。为了写好学校的校本课程标准以及实验区的教材,我详细地研究了国家的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学习次数超过了10遍,每次都有一些新的体会与想法。而自己也在这方面作出了尝试与研究,对于信息技术学科的发展有着自己的一些理解。
学校的信息化工作任重道远,很多领导的理念不够新,对于信息技术和教育信息化不太了解,他们花精力、财力把硬件环境搞起来了,但是他们不知道这些硬件下去以后的维护工作,消耗情况,也不知道这些东西将会做出怎么样的效果来。因此,我个人认为,学校领导要不断加强认识,同时信息技术教师也要和领导做好沟通工作,这样信息技术教师的脚下的路才会越走越宽!

㈢ 高中信息技术新课标实施过程中面临哪些问题与挑战

作为新课程实施过程中的一线教师,我重视加强从教学实践中不断的总结和反思。因此,对高中信息技术新课程实施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归纳总结,发现主要存在在学生学习实际与新课标要求,差异很大;学生学分认定方面,存在困惑多;新教材教学资源开发深度与广度,不易把握等问题,发现问题就要解决问题,为此,笔者提出了结合学生实际,理顺教材内容;适时、适度,增加合适内容;教学形式上,实行分层和小组教学;建设学科网站,提供学习资源;采用活动目录ad,加强计算机软硬件管理;设置“网络驱动器”,建立学生学习资源库;过程性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认定学分等对策,和大家一起商讨。
一、发现新课程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1.学生学习实际与新课标要求,差异很大。
本人在信息技术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存在课本内容多,课时少,信息技术课上起来不容易;学生起点不一,程度差异大,给教学内容的选择带来了困难的问题。
《课程标准》要求高中信息 技术课程与九年义务教育中的信息技术教育相衔接,高中课标定位在非零起点,我们学校处在北京市的一个偏远的山区,到现阶段零起点的学生人数还很多。高中阶段学生的起点水平参差不齐是普遍的现象且长期存在,而且学生在信息技术学习的过程中往往分化很快,新课标中如何解决学生起点不齐问题,如何实施差异式教学是信息技术教师所要思考的首要问题。内容难度大,课时少,这样下来信息技术课上起来不容易。以信息技术基础知识中的第三单元的多媒体信息的加工与表达为例,涉及的知识有:文本的加工、图片的处理、视频的处理与加工、音频文件的处理与加工、动画的制作等;对于零起点的学生来说,在规定课时的基础上学起来难度非常大。
2.学生学分认定方面,存在困惑多。
新课程改革倡导评价改革,并且明确提出所有学科的各个模块的学分认定原则:终结性评价+过程性评价,这就出现了,信息技术教师教的班都比较多,所以过程性评价实施起来不易。例如:本人今年教六个班级的课,在学期初,我尝试了用excel来统计每一天每位学生的出勤、课堂纪律、小组合作、任务完成等成绩,最后还要对每位学生每节课表现做点评。一个月下来,疲惫不堪。除去统计平时成绩的时间我就几乎没有时间去备课了,只能牺牲自己晚上的时间在家备课了。功夫不负有心人,第一模块的平时成绩是如实的记录下来了。
信息技术学科在学分认定方面存在的困惑:(1)在过程性评价中,也许不是很公平,存在同学之间互相帮助完成作业的情况。旷课的记录和课堂表现的记录都是由人为操作的,在评价过程中,难免会出现误差。(2)《信息技术》课程在中学普遍不被重视,社会、学生、家长不是很重视信息技术教学。故在信息技术学科学分认定方面,学分评价实施起来,有一定的阻碍性。
3.新教材教学资源开发深度与广度,不易把握
新课程讲究对内容进行提升,但一些内容(如:图片处理),学生根本没有学过,只能从头开始,如何来提升呢,如何去组织教学呢?新课程要求我们采用自主探究、任务驱动、交流合作、提问式等教学方法去组织教学,本人也尝试了多种教学方法,但是效果不是很理想,学生学起来很困难,这样下来如何去组织教学成了我每天要思考的问题。
二、探讨解决问题的主要对策
本人认为,以上存在的问题是信息技术教师共同面临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本人提出如下对策和大家一起商讨。
1.结合学生实际,理顺教材内容。
“教材是教师教学的资源和工具”。教师在教材面前不是被动的执行者,而是一名研究者与创造者。它要求教师不能拘泥于教材,要站得比教材更高,从而最大限度地克服教材的局限性,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把握学生知识掌握的实际,及时调整教材内容,张驰有度地学习知识。对学生现状的正确判断和评价,找出其中的薄弱环节与不足,对症下药。从整体上把握教材内容,注意内容间的联系,从而设计教学方案,真正发挥教材整合的教育教学效果。例如:在实际的教学中本人结合学生实际把整个教材的顺序打乱,分成四个单元,第一单元是第一章和第六章;第二单元是第二章和第三章;第三单元是第四章;第四单元是第五章。
2.适时、适度,增加合适内容。
新课程的普适性决定了任何教材都有取舍增删的空间。因此,教师可根据当时、当地、本校、教师自身、所教学生的实际和特点,从课外精选具有时代气息或学科前沿成果的资料,或是生活实际的素材补充到教学内容中来,并以此来确定自己的教学内容。例如:在指导学生学习信息加工与表达时,把汉字输入法的内容融入这一单元中;在学习信息资源管理时,适时补充资源管理器中的相关知识。这样适时适当加入合适的内容,学生接受起来很容易。
3.教学形式上,实行分层和小组教学。
针对学生起点参差不齐的这种情况,要进行新课程的教学,首先要解决的是如何处理学生起点参差不齐的问题。为此,我在实践中大胆的尝试采用了分层教学法,具体做法如下:上第一节课前,向学生发放调查问卷了解学生对以前知识的掌握程度;根据学生提交的调查问卷对全校学生进行信息技术课分班,分为3个班(比较熟练、基本熟练、一点不会)。这样下来一个班学生的起点差距就小了很多,教学起来也很流畅。每个班级进行小组教学,锻炼学生的合作意识。我们学校每个班级有40位同学,每4人一小组,每2个人一小小组。如果有人发现自己哪块东西不会,就先找小小组内的另一个人商议;如果还解决不了,就把这个问题拿到小组内讨论解决;如果再解决不了,就在班级内讨论解决;最后老师给出解决办法,这样下来就锻炼了学生分析和解决的能力。
4.建设学科网站,提供学习资源。
(1)建立网站,促使学生主动学习的有效手段。
在新课程培训结束后,本人利用假期时间建设了信息技术学科教学网站。学生在利用教学网站进行学习的过程,其实就是在学习信息技术的过程。信息技术学科能够让学生把所学到的知识成为平常生活获取信息和处理信息的工具和手段,使学生认识到信息技术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的重要性。
教师教学过程中综合利用教学网站,更能够突出教学目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为学生提供一个自由的学习环境。教师利用教学网站进行教学可以对不同水平的学生实施分层式教学,减轻工作量和提高教学效率。
(2)利用网站,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学习。
课前,教师通过学科教学网站的虚拟课堂栏目中发布学习任务、教学内容和相关练习。教学过程可以采用教师辅导和学生自主学习方式,也可以结合教学网站进行教学方式。学生可以利用教学网站进行课前的探究,这也是新课程实施的一种方式。
教师在讲解一些具体的操作步骤的时候,往往都是采用教师边讲边操作的方法。虽然演示的过程能通过屏幕广播方式广播给学生,但如果操作步骤过多和复杂的话,学生就无法记住所有的操作步骤,在学生自己实践时就感到困难重重,甚至是无法下手。当学生遇到以前所学而又忘了的知识,鼓励学生从教学网站上查找所学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复习回顾或教学网站上直接查找相关知识点进行了解。学生只要通过课前教师发布教学网站的练习操作方法就可以依照指导步骤一步一步完成练习。
(3)利用在线测试,检查教学质量更便捷。
教师可以使用教学网站的在线测试系统,课前设计一些课堂练习,学生在学完本节知识后在线完成练习。计算机自动批改并将答案和成绩通过网络反馈给教师,教师根据反馈对每个学生做出适当的评价和小结。
一个模块或一个专题的教学结束后通过教学网站组织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对教学的教学评价,这可以作为模块成绩和期末总评的参考,有利于从全方面考查学生的综合能力。
(4)利用“作业提交”,改进教学管理方式。
学生课后可以通过计算机登录到教学网站,完成课后作业,并把作业上传到教学网站中提交给教师批改。通过虚拟课堂栏目或下载相关的课件和学习资料复习和巩固所学知识。遇到疑难问题可以到教学论坛中向其他同学和教师请教。
4.采用活动目录ad,加强计算机软硬件管理
本人在开学初对机房机器进行了域用户管理。服务器装了windows 2003 server,学生机和教师机都安装了windows xp系统。把每个学生机和教师机都加入到yqwz域中,每个学生和老师都有自己唯一的用户名和密码登陆到域中,由于只是域用户,所以只能登陆到相应的域,不能登陆到本机,这样一来,只要在域上设置好用户或用户组的权限,这些用户或用户组就只能根据各自的使用权限使用计算机上的相应资源,没有权限的事情自然就不能做了,通过适当的设置,使用时学生就不能对计算机的软硬件系统进行任何的设置和修改了。
5.设置“网络驱动器”,建立学生学习资源库
以前上课的时候学生的东西总被删掉,带u盘的问题也很严重,老师管理学生资源很困难。经过一段时间的研究,在服务器上给每个学生提供一定的空间,在每个域用户下建立对应的“网络驱动器”。每位学生以自己的域用户登陆到域中,都将只看到自己名的“网络驱动器”和一个优秀作品展示的“网络驱动器”。自己名的“网络驱动器”是为学生建立的资源库这样他看不到别人的东西就删除不了了,也不为自己的资源是否被删除而担心了,老师也不会为管理学生资源而苦恼了。

㈣ 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全国是统一的一套吗

是全国统一的。

一、课程任务和教学目标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对人类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的深刻影响。通过信息技术课程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等问题,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

信息技术课程的设置要考虑学生心智发展水平和不同年龄阶段的知识经验和情感需求。小学、初中和高中阶段的教学内容安排要有各自明确的目标,要体现出各阶段的侧重点,要注意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对其他课程进行学习和探究的能力。努力创造条件,积极利用信息技术开展各类学科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各学段的教学目标是:
小学阶段
1.了解信息技术的应用环境及信息的一些表现形式。
2.建立对计算机的感性认识,了解信息技术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学习、使用计算机的兴趣和意识。
3.能够通过与他人合作的方式学习和使用信息技术,学会使用与学生认识水平相符的多媒体资源进行学习。
4.初步学会使用网络获取信息、与他人沟通;能够有意识地利用网络资源进行学习、发展个人的爱好和兴趣。
5.知道应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系统及软件,养成良好的计算机使用习惯和责任意识。
6.在条件具备的情况下,初步了解计算机程序设计的一些简单知识。
二、教学内容和课时安排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内容目前要以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主(教学内容附后)教学内容分为基本模块和拓展模块(带*号),基本模块是对学生的基本要求,拓展模块是对学生的较高要求各区县可根据教学目标和当地的实际情况,在保证学生掌握基本模块内容的基础上,适当选取拓展模块的内容。
课时安排:
小学阶段信息技术课程,不少于68学时,建议102学时;
上机课时不少于总学时的70%。
三、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必须以教学目标为依据,本着对发展学生个性和创造精神有利的原则进行。
教学评价要重视教学效果的及时反馈,评价的方式要灵活多样,要鼓励学生创新,主要采取考查学生实际操作或评价学生作品的方式。
中学信息技术课程列入毕业会考试科目考试实行等级制。
四、课程教学内容
小学
模块一 信息技术简介

(1)初步了解信息技术基本工具的作用:采集信息、存储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如录音机、电话机、传真机、电视机、磁盘、光盘、照相机、雷达、计算机等。
(2)从外观上了解计算机的基本组成和作用。
(3)比较熟练地掌握键盘和鼠标器的基本操作。
(4)初步了解承载信息的几种媒体;了解计算机在学习、生活中的应用。
(5)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道德和责任;培养使用计算机的良好习惯。
模块二 操作系统简单介绍
(1)掌握操作系统的简单使用方法。
(2)学会一种汉字输入方法。
(3)学会文件和文件夹(目录)的基本操作。
模块三 用计算机画画
(1)学会使用基本的绘图工具;
(2)学会绘制图形。
(3)学会给图形着色。
(4)学会编辑修饰图形。
模块四 用计算机作文
(1)掌握一种文字处理软件的基本操作。
(2)学会文章编辑、排版和保存的基本方法。
(3)学会插入图片、艺术字(美术字)和表格。
模块五网络的简单应用
(1)了解有关网络的基本常识。
(2)学会使用浏览器浏览信息、下载并保存有用信息。
(3)学会收发电子邮件。
模块六用计算机制作多媒体作品
(1)了解多媒体素材类型。
(2)学会一种常用的多媒体制作工具制作、编辑简单的多媒体作品。
(3)学会展示多媒体作品。

*模块七LOGO绘图
(1)学会用LOGO基本绘图命令绘制基本图形;添加颜色;并组成组合图形。
(2)学会用LOGO音乐命令演奏乐曲。
(3)了解用控制命令操作机器人的方法。
(4)了解LOGO简单编程。
初中和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标准(简称新课标)已由专家组起草完成。

一、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课程定位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是为了适应技术迅猛发展的信息时代对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而设置的必修课程,是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信息技术操作能力为主要目标,以操作性、实践性和探究性(创新性)为特征的指定学习领域。在国家规定的必修课程领域外,各省、市、自治区在保证最低要求的基础上,在课程内容、培养目标、课时安排等方面有一定的自主权。

二、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课程的总体价值
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教育的有效实施可以提高学生利用信息技术有效开展各学科学习和探究活动、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主动进行终身学习的能力;可以拓展学生适应现代社会生活所需的信息技术技能,巩固信息素养和技术创新意识;对于培养国家建设和国际竞争所需的信息技术人才、提高全社会的科技文化水平具有非常重要的奠基作用。

三、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教育目标
总体而言,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教育的课程目标为培养—发展学生积极学习和探究信息技术的兴趣,养成—巩固良好的信息意识和健康负责的信息技术使用习惯,形成—提高信息处理能力,培养—强化学生使用信息技术支持各种学习和解决各类问题的意识和能力。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教育强调,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体验借助计算机和网络获取、处理、表达信息并用以解决实际问题、开展学科学习的过程;活动中理解感知信息的重要性,分析信息编码以及利用计算机等常见信息处理工具处理信息的一般过程;积极参加信息技术活动,主动探究信息技术工作原理和信息科技的奥秘。
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内容设置和选择原则

一、小学、初中、高中的信息技术教育要衔接。
小学的信息技术教育基本完成应用软件的学习;初中的信息技术教育要具有"双衔接",初中不再是零起点。关于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教育的内容及目标要求的衔接,参考下表:
兴趣特长
应用技能
信息素养
技术创新
小学
激发兴趣保持学习动机
掌握常用软件/工具的应用技能
体验信息活动形成信息意识
勇于质疑的问题意识敢于尝试的创新精神





初中
巩固兴趣发现特长
拓展+提升初步具备一技之长
自主选择综合运用
创新能力培养,改进方案,动手创新





高中
专业学习和发展兴趣
自选门类专业发展
信息→知识→智慧
某一技术门类的设计、制作、创造

二、以兴趣为起点,以活动为载体,螺旋上升的设置内容。
要让学生在"玩中学"做中学"。淡化学科体系,打破各操作软件之间的界限,以符合学生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的实践任务为主线,将学生必须掌握的软件操作分散到不同学年的实践活动中,通过技术要求的提升引领学生螺旋上升式学习。

三、鼓励跨学科的活动为主题,实现技术学习与技术应用之间的整合,体现“双价值”。
以学科学习主题作为信息技术任务选题,鼓励学生将学到的信息技术技能应用到其他学科、领域学习中。以此加深学生对信息技术在学科学习中的价值的理解,推动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领域的整合,实现信息技术作为学习对象与学习工具的双重价值。

四、适应地区差异,体现地域特色,有很强地方特色的国家课程。
各省市的教研部门在达到要求的基础上,确定地方课时、界定课程内容、选择教材呈现方式上有一定的自主权;教师在内容选择、难度设置上应适应本地设备、师资及学生的现状,活动选题除了体现课程整合外,要鼓励多样化的选题,体现“四地”——立足地方现实,体现地方特色,反哺地区经济,融合地域文化。

五、“应用与创新相结合”的课程目标。要体现个别差异,鼓励技术创新。
多样的课程,打破教室和书本的局限;
鼓励学生自主选择主题,任务要求分水平,适应个别差异的特长发展需求;
教学过程中要鼓励更自主技术实践与更开放的科技探究与技术创新;
适度引导学生思考、探究、理解适合其年龄的信息技术核心概念。
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教育的内容和目标要求

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教育内容分为基础性内容和拓展性内容。基础性内容是学生运用信息技术开展学科学习和综合实践活动,适应现代社会生活的必要基础,这是必修内容。拓展性内容是针对信息技术条件较好的地区以及在信息技术方面学有余力的学生设置的选择性学习内容,以引导学生在信息技术学习的广度和深度上进一步发展。小学的选修包括机器人教学和LOGO语言。中学的选修内容有机器人教学和基于汉语编程语言的程序教学。
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内容及目标要求

一、形成运用计算机处理信息的基本能力。
1.能识别计算机的外观和常用输入设备(如鼠标、键盘)、输出设备(如监视器、打印机)及其他常用外接设备(如音箱、耳机、话筒等);能通过动手组装或观看组装示范,探究计算机的基本构成,认识不同部件的基本功能(活动学习——直接经验;观察学习——间接经验)。
2.通过打字任务或简单的游戏,熟悉计算机的基本操作。熟悉操作常用输入、输出设备。
3.能在实际操作的基础上,总结利用计算机输入、存储、加工、输出信息的基本流程;借助自己获取、加工信息的经验,体验计算机在处理信息方面的优势,知道计算机是现代信息技术的核心。

二、树立与终身学习和现代社会生活相适应的信息意识,形成积极的信息技术学习态度,养成健康负责的信息技术使用习惯。
1.结合生活和学习经验,体验信息在生活、学习、科研中的重要作用,逐步形成理性认识信息价值(理念先行)、敏锐捕捉有用信息(选择性注意)、主动获取相关信息(有目的的任务驱动)、甄别筛选正确信息(针对性、准确性、价值高低)、共享交流有益信息的良好信息意识;逐步形成判断和使用健康信息、主动抵触不良信息的信息道德判断能力;能讨论每个个体在创作和共享有益信息方面的责任。
2.通过身边的事例或观看案例,体验现代信息技术在获取、加工、存储、表达和交流信息方面的作用,理解信息技术是人的信息加工器官的延伸,讨论人类发明创造信息技术的基本历程,形成乐于学习、勤于操作、敢于创新的信息技术学习态度,树立不断提高自身信息素养和技术操作能力;主动参与科技创新的志愿。
3.观察和列举日常生活、学科学习和其他综合实践活动中信息技术的常见应用,能讨论这些技术应用带来的利弊。
4.能讨论应用信息、信息产品、信息技术现备和软件时涉及到的法律、法规和道德问题,能描述不恰当应用带来的后果;知道如何负责地使用技术设备和信息资料,在引用他人的观点、成果和信息时理,知道如何注明出处和给予恰当的致谢;养成保护自己信息安全的意识,学会防查杀病毒、简单的文件加密(如设置使用口令)等信息保护方法——“行为指导”“使用技能”。

三、学会利用信息技术工具收集和处理信息,以支持学习、探究和解决日常生活问题。
1.能根据学科学习和其他活动需要,分析所需的信息及其类型,讨论确定合适的信息来源(如他人、书籍、报刊杂志、光盘、录像、电视、因特网等),学会从不同的信息来源搜集资料的方法(如实验、调查、访谈等)。对信息搜集过程进行一定的规划,初步形成信息需求分析的意识和习惯。
2.学会利用常用设备(如数码相机、探测器、扫描仪、录像机等)获取第一手的信息,或利用常见信息技术设备对传统介质的信息进行必要的数字转换。
3.学会利用计算机输入和存储资料,学会利用计算机的资源管理功能对文件资料进行合理的分类整理、建立以及重命名文件(夹)、保护文件等,能迅速查找和提取自己计算机内存储的信息;通过比较和实际体验,感受对信息进行数字化编码、存储和管理的优势,认识到数字化是信息技术的核心概念之一。
4.能熟练有效地运用远程通讯工具和在线资源(如E-mail、因特网等),浏览、查找、下载和保存远程信息,以满足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及其他问题解决的需要。
5.能根据任务需要评价信息的相关性、准确性、适切性和可能存在的偏差,甄别和选用有价值的信息。

四、学会使用常用信息处理工具和软件,展开写作、绘画等活动,制作电脑作品。
1.学会使用一种计算机画图软件,设计并绘制图形。例如根据表达意图确定图画的主题和大体构思;能设置背景颜色和图画的颜色;能使用常用的电脑绘画工具画出点、线、面;能通过剪切、复制、粘贴等电脑特用的功能对点、线、面进行组合、编辑,构成符合表达意图的完整图画;能给图画上色,能对图画的整体或某个部分进行修改,或设置必要的效果。
2.学会使用一种文字处理软件处理文字信息 写作,在学会常用文字处理功能的基础上,学会通过文字编辑、版面设置、剪贴画、艺术字、绘制图形、插入图片、制件文字表格等方式,增加文档的表现力。
3.熟悉信息处理软件的界面和常用工具,比较不同软件界面的异同,总结具有广泛适用性的操作方式,积累技术应用经验。

五、学会使用多媒体制作软件,运用文字、图片、声音等多种方式,灵活地表达想法、创意和研究结果。
1.能根据内容的特点和表达的需要,思考并确定表达意图和作品风格;进而根据表达意图,比较图画、文字、表格、声音等不同信息表达形式的优缺点,选择(组合)合适的表达方式,对作品的制作过程进行初步的思考和规划。
2.学会运用合适的信息处理工具或软件(如文字处理软件、画图或图形处理软件、计算机录音软件等),导入、插入图画、文字、表格和声音,并进行必要的编辑或修改,设置图像和文字的效果;制作或插入表格;录制或截取一段声音等。
3.学会使用一种简单的多媒体制作软件,集成文字、图画、声音等信息,制作简单的多媒体演示文稿。能根据作品特点和受众的需要,学会选择合适的方式演示或发布电脑作品,表达主题和创意。
4.能根据作品特点和受众的需要,学会选择合适的方式演示或发布电脑作品,表达主题和创意。
5.能对自己和他人的电脑作品进行评议,并在评议基础上对电脑作品进行必要的优化以增强表现力。比较利用电脑制作作品与传统作品的制作过程的异同。
6.讨论所用信息技术工具的优缺点,提出可能的技术改进建议,形成初步的技术创新意识。

六、学会运用常用远程通讯工具进行合作学习,开展健康的社会交往。
1.学会使用电子邮件与他人共享信息、获取支持、表达观点或开展合作。
2.学会使用在线讨论工具或已有的学习网站,讨论课程相关问题或开展持续深入的主题研讨。
3.学会使用同页制作软件,规划、设计、制作发布简单的网站,通过网站共享信息、发表看法、发布成果、交流思想,支持合作探究或其他有意义的社会活动。
4.能观察和讨论网站交往中产生的法律、法规和道德问题,在使用网络与人交往时,能遵守相关的法律、法规和网络礼仪;能结合实例,讨论网络应用对个人信息资料与身心安全的潜在威胁,形成网络交往中必要的自我保护意识,知道不恰当的网络应用和网络交往可能产生的后果。

七、学会设计和制作简单的机器人,体验“采集信息——处理信息——控制动作”的基本过程。该部分内容为选修。
1.能识别是建议机器人的基本构造;说出各类传感器(如声音、光敏、红外、温度、触摸)的功能及其对人类功能的模拟,能描述机器人各部分的功能和工作原理,如通过传感器搜集信息。通过程序判断处理信息、控制外部动作等流程。
2.研究和了解现代机器人的发展趋势,讨论机器人与人类在解决相关问题上的优缺点。例如,机器人对复杂情况的反应,机器人可以完成哪些人类难以完成的任务等。
3.学会根据生活和学习中的实际需要,设计、动手制作或组装简单的实物机器人(如:机器人导盲,机器人迎宾、灭火、踢足球、走迷宫等),将编制好的控制程序(使用流程图方式)导出到实物机器人,运行机器人并对机器人及其控制程序做出必要的调试和修改。或使用简单易学的程序语言(如LOGO)编制简单的程序控制机器人做出简单动作或解决简单问题。
4.在不具备实物机器人的情况下,也可以利用机器人仿真环境来***器人的运动和调试使用流程图编制的简单的控制程序;初步感受利用程序解决问题的一般过程。
初中信息技术教育的内容及目标要求

一、理解信息技术社会的含义,体验和分析信息技术对学习和生活带来的影响,表现出良好的信息意识和信息技术使用的习惯。
1.结合学习和生活经验,了解信息的概念及主要特征,讨论衡量信息社会的主要标志。结合自身应用信息技术的经验,进一步讨论信息的价值,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表现出理性认识信息价值、敏锐,捕捉有用信息、主动获取相关信息、甄别筛选正确信息、共享交流有益信息的良好意识;进一步提高判断和使用健康信息、主动抵触不良信息的信息道德判断能力;讨论每个个体在学习共同体和社会公共知识创新中的责任,形成积极参与有益信息创作和知识创新的意识。
2.结合实例,了解常见的信息编码方式及其对信息处理的意义。
3.调查身边常用的信息技术工具,了解常用信息技术的类别及其在学习、工作和科研中的前途。
4.能列举和分析信息技术的发展变化对工作、学习和社会发展的影响,并能就某个专题进行调查、研究。

二、探究和初步了解计算机的结构和工作原理。
1.能结合应用实践,总结和描述计算机系统的硬件和软件构成,初步认识互联的概念及与单机的区别。在具备网络的学校中,学生应熟悉局域间的常用功能。
2.了解常见硬件设备的作用及其常用的关键技术指标,比较不同指标对计算机功能的实际影响,学会根据学校、家庭或工作场所的具体要求,设计计算机软件的配置方案。
3.讨论分析操作系统在计算机中的重要性和主要功能。
4.学习或进一步熟悉资源管理器的有关功能及其相关步骤和命令(例如:格式化、恢复格式化、建立目录、搜索、设置安全和共享等)。通过实践,加深对资源管理的认识,养成资源管理的意识。

三、利用因特网有效获取信息,支持学科学习,解决实际问题。
1.根据学习或实践需要,提高使用因特网搜索、浏览和下载信息的能力,体验超链接在网页中的作用,提高信息获取能力,学会合法、合理地使用网络工具和资源。
2.能根据学习主题或实践任务,识别网上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和相关性,能讨论网络信息获取与其他信息获取的异同点。
3.能利用BBS、电子邮件、即时通讯等网络交流工具传递信息、表达思想、辅助学习。学会判断不良信息、主动抵触不友好网络交往的必要方式,如学会管理电子邮箱和反垃圾邮件的管理的方法,学会在BBS、QQ、MSN等工具上判断并主动防止不良信息的方法等。

四、学会制作动画作品,直观地表达动态信息或描述过程。
1.欣赏分析动画作品,比较动画与其他信息表达方式的联系与区别,分析动画在信息表达方面的独特性。
2.通过剖析作品,了解动画的制作原理,熟悉动画制作的基本概念。
3.学会使用一种常用的动画制作工具,设计、制作动画,表达动态信息或描述动态过程。

五、学会使用电子表格软件进行简单的数据处理,支持学科学习和研究性学习。
1.根据学科学习和研究性学习的需要,学会使用电子表格输入或记录数据,对数据进行整理、分类、成表。
2.根据需要,学会用电子表格的公式和函数等功能对数据进行必要的计算和处理。
3.能通过数据分析,得出结论和发现规律。
4.学会使用电子表格的图表功能,直观地呈现统计结果和研究结论,增强研究结论和结果的说服力。

六、能使用常用信息处理工具,综合运用写作、绘画、表格、动画等多种方式,设计、制作并发布多媒体作品。
1.能根据内容的特点和信息表达的需要,确定表达意图和作品风格,选择适合的素材和住处表现形式,并对制作过程进行规划。
2.能根据表达的需要,结合考虑文本、图像、音频、视频动画等不同媒体形式素材的优缺点和适用性,选择合适的素材并形成组合方案;学会使用适当的工具采集必要的图像、音频、视频等多媒体素材。
3.综合运用合适的软件和工具对原始素材进行初步的编辑、加工。
4.使用自己熟悉的多媒体制作软件,集成各类素材,制作多媒体作品。
5.能根据作品特点和受众的需要,选择合适的方式演示或发布电脑作品,表达主题和创意。
6.能通过讨论形成多媒体作品的评价标准,对自己和他人的多媒体作品及其制作过程进行评价,并对作品进行有效的优化以增强在现力;能比较利用信息技术制作电脑作品与传统作品制作过程的异同。
7.讨论所用信息技术工具的优缺点.提出可能的技术改进建议,形成技术创新意识,养成一定的技术创新能力。

七、通过网站设计与制作进行合作学习,开展健康的社会交往。
1.结合自己使用网站的经验,比较网站与其他多媒体作品在信息表达与发布方面的异同,比较网站和网页的关系,了解网站的基本结构。
2.学会根据学习或社会交往的需要,设计学习支持网站或其他主题网站,学会合理规划网站或其他主题网站,学会合理规划网站的内容栏目和必要的交互功能。学会使用合适的网站制作工具制作网站,尝试使用常用网站制作技巧支持课程学习、合作研究或健康的社会交往。

八、设计和制作机器人,以机器人为载体,体验并初步学会通过程序设计解决问题的基本过

阅读全文

与高中信息技术课标在哪里查看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怎么加盟全国招商代理项目 浏览:456
员工挪用货款如何走法律程序 浏览:503
如何在表格里匹配相对应的数据 浏览:547
海鲜产品哪些特征 浏览:674
股票市场新股加税金会抽多少资金 浏览:709
gps车载定位数据传到哪里去 浏览:476
数据库如何删除数据库文件 浏览:674
高档假发技术培训大概多少费用 浏览:700
不可思议的金字塔的图片中你发现哪些信息 浏览:750
外汇一天交易多少钱 浏览:108
如何把文件修改为应用程序 浏览:543
mfc如何导出程序 浏览:863
去菜市场打工怎么样 浏览:193
沈阳铁西花卉市场在什么地方 浏览:319
做程序员一个月的工资多少 浏览:40
程序用什么储存 浏览:1
代理二手车贷款需要什么手续 浏览:955
怎么才能到维达力当技术员 浏览:525
税局无报关单信息怎么办 浏览:871
互联网it技术看什么书 浏览:8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