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在信息爆炸时代,我们应该怎么办
过去,阻碍我们学习的最大的门槛,可能是我们没有什么学习资源;现在,挡在我们学习面前最大的拦路虎,可能刚好相反——我们现在能够获得的学习资源有点太多了。
在这样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在这样一个号称“人人都是自媒体”的时代,我们能够很轻松地接触到各种学习资源。学PPT、学设计、 学写作、学演讲、学书法、学理财、甚至学泡妞,在现在的社会,只有你想不到,没有你找不到。只要你想去学,现在随机找一个在线教育平台,搜索关键字,准能找到一些相关的课程。在微信搜索中,你搜索相应关键词,准能找到各种网红推荐的所谓的“大咖课程”。
是的。我也一度很惶恐,生怕自己稍微一不留神,就被这个时代给淘汰了。每天看的微信推送,都是让我学习这个技能、那个技能,仿佛我不懂这些技能立刻就与世界脱节了。有一段时间,我在网上买了一些课程,有PPT设计方面的、有演讲口才方面的,质量有高有低,有好好坏。坚持过后,获得的是短暂的内心的平静。然后第二天,又会看到推荐学习结构化思考,学习DISC,学习PS——是的,我们正是生活在这样一个时代。
在这样一个时代,我们很幸运,我们享受到了此前人类无法想象到的资源,我们可以随时随地学习到任何我们想要学习的东西,觉得一个老师讲的不好,我们也很容易找到替代品,去换个别的老师的课程就好。
但是,也正是因为我们身处这样一个时代,我们也很容易迷失自己,在信息大爆炸的时代,我们太容易被一些“大牛”们牵着鼻子走。无论在知识储备上还是在人生阅历上,这些“大牛”们都远在我们普通人之上,他们确实在某些方面有一定的过人之处。但是,我这里想说的是,当我们看到他们在利用自己的流量不断地向我们这群人推销各种所谓的“精品课程”、“必修课程”时,我们也要保持清醒的状态,并不是我们每个人都需要去学习他们推荐的每一套课程、每一项技能——因为归根结底,我们的精力还是有限的。
在这样一个人人标榜“斜杠青年”的时代,如果我们能够踏实一点,问问自己的内心,问问自己真正想要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然后坚持下去,就有可能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成为一股清流。
❷ 生活在信息大爆炸时代,如何处理自己每天的接受与吸纳
现在虽然信息屏媒体平台不断发展,自己手机上也有各种微博,qq,微信这类各种的手机接收信息的软件平台,但是我经历了这么长的使用时间吧,我发现很多东西都是无用的信息,就是比如微博上的一些花式新闻,这些东西你看了也可以,不看也可以,虽然信息量很大,但是是真正对自己有帮助的,或者说不得不接收的有用的消息却很少。你可以尝试将自己的手机上所有的社交软件全部关闭一天,或者说一天之内完全不看你发现第二天再看,其实也没有什么重要的事情,都是一些生活中的小事,不会对你的生活产生任何实质的影响。只能说这类社交软件可以以个人的闲散时间,打发时间,打发无聊,但是不要将它作为生活的主基调,因为很多的信息对你都是没有任何帮助的。
❸ 每天信息爆炸,我该怎么办
你好,我是强哥,这是我的108/130的进化日课。
现在的我,每天信息多到爆炸。
我是做新闻工作的,再加上做视频号,除了很多工作群以外,还有好多视频号群。微信经常是2000+的未读。
面对那么多小红点、私信,我总是有强迫症要去点开。我也试图寻找解决的方法,希望对你有用。
1、感觉到信息爆炸,本质上是对错过的厌恶,即我不想错过某些重要的消息。
但是实际上你真的错过了,发现也没啥,不会对你的生活有太大的影响。
比如某个领导突然在群里艾特你,即便真没看到,那也没什么。事后解释一下就可以了。
如果真的特别紧急,那么他就不会只笑逗指艾特了,可能就得直接打电话了。
这个也是我的原则,如果不紧急,就私信,群内艾特。如果特别紧急,那就直接打电话过去,简单粗暴,效率非常高,也不担心是否打扰了对方。
因为这件事情足够重要。
你认为某个重要的新闻,没有看到。如果一个它足够重要,那么你永远都不会错过去。因为它总会环绕在你的身边,不停地提醒你去关注。
近期比较热的中美战略对话,杨主任那段振奋人心的同期声发言,翻译张京冷静沉着的翻译,总会出现在微博热搜、抖音热门推荐、朋友圈转发等等,凡是你能想到的渠道,它都会出现。
从另一个角度来说,这么重要的新闻,如果你不知道,会不会对你的生活产生影响?
不会,因为我爸爸妈妈就不知道,他们照样生活的很好。
某种程度上,它不过是一个谈资而已,如果你不是相关从业人员的话。
所以每天真的那么那么重要的新闻,真的没几个!错过了,也没太大关系。
2、试图不错过每一个,根本不现实。
因为信息多到爆炸,我们时间和精力有限,根本无法做到去看每一个消息。不能每天只看消息,啥事情都不干了吧。
我们总会有一些当下非常重要且紧急的事情,房子到期了,得去找房子吧;面试马上就到了,得好好准备吧;孩子快放学了,得去接吧。
3、学学哲学,抓住事情的主要矛盾,抓住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统筹兼顾
我们每个人的当下,必定有自己的工作重点,这就是主要矛盾。
比如你要换工作了,那么交接工作、告别同事、找房子,就是当下的主要矛盾。
那么这个主要矛盾里面,什么是主要方面呢?
站好最后一班岗,别出错,交接好工作就是主要方面,不要落得个晚节不保。
找房子,也是主要方面。无恒产而无恒心,没有稳定的住处,我们是根本无法安心工作的。
那么问题来了,有两个主要方面,那我们应该更注重哪个呢?
还是用哲学的方法,统筹兼顾,不可偏废。两个都要抓,两个都要硬。
你有没有发现,我们高中学到的哲学知识,真的非常有用!
面对信息爆炸,我们也是不能什么都关注,根据当下的工作重点有的放矢。
这个里面一定有一个主线,比如我会经常关注科技新闻(腾讯、美团、阿里、拼多多、字节的动态、财报),视频号(分析、解读)碰配。
其他无关紧要的,我就干脆不看了。
4、构建自己优指陵质的信息源。
一定一定要构建自己优质的信息源,区分哪些是流量号,哪些是权威信息源,哪些是解读信息源。
这些就是你的营养源呀,精神食粮,每天吃的健康的,大脑才不会愚钝。
我特别反感那些流量型自媒体号主,逮住一个热点不放,资料胡乱拼凑,说着一些隔靴搔痒的话。
美其名曰是“我能写出爆款文”,以前我觉得是本事,现在我觉得是浪费时间。
这些通常是个人成长型、情感性账号,我统统屏蔽掉,取关。
看多了,自然会发现规律。到现在基本上一看标题,一看号主名称,我就知道这个是不是垃圾文章。这个有机会的时候,跟大家分享一下。
与之相对,我很喜欢冷静克制的文字,比如明叔杂谈(作者系新华社12年老记者,曾在腾讯、华为负责企业文化;方向:国际政治、科技互联网;)、辉哥奇谭(作者曾在摩托罗拉、网络,现在理想汽车工作,爱好思考和写作;方向:个人成长、写作、工作效率提升)。
文字无需太长,无需太多背景介绍,无需太多故事勾连,只讲论点和论据就好了。
我特别喜欢微信团队设计的消息盒子,这可以让我经常阅读的优质账号置顶,不用来回翻找了。
5、简单粗暴地断舍离一波。
垃圾账号取关,垃圾群退群或者屏蔽。这些都需要很大勇气的,即损失厌恶的勇气。
如果担心系列操作比较浪费时间,我建议先不着急,哪个冒出来,就干掉哪个。
这样可以化整为零,不会耽误太多时间。
读到这里,可能有的读者认为,你怎么这么厉害?分析的头头是道。
别急别急,我也是正在实践上述的方法,说实话也遇到过很多反复。
因为我时刻都要与“损失厌恶心理”的人性对抗,写出来也是固定和反思我的工作方法。
希望这些对你有用呀。
强哥
2021年3月27日
❹ 面对“爆炸”般的信息量,我们应该如何应对
这是我的第 163 天分享
全文共约 2800 字,阅读完共需约 8 分钟
我们面临的时代是信息量爆炸的时代,不论你在网上搜索什么内容,都会有几十万条信息弹出来。
随着信息的大量涌入,各行各业也出现了越来越多“鱼目混珠”的情况。有人说,这个时代最不缺的就是“专家”。
在几十年前,我们一看到“专家”就顿时心生膜拜之情,因为我们知道,在这个领域,他是执牛耳者,他的话可信度很高。
时间来到了现代,“专家”这个词就变得越来越大众化了。有人确实能提供大量高质量的内容,可是仍有很多人的信息,仍然停留在“标题党”的阶段。
我们在接受信息的时候,无论是网上的信息,还是专家的信息,我都不建议你全盘接受。只有形成自己的“ 批判式思维 ”,你才能形成自己的独立思考,成为一个有主见的人。
在今天的分享的第一部分,我会和你分享在面对信息时,两种不同的处理态度:海绵式思维与筛网式思维。
在第二部分,我会和你分享一些,在形成“批判性思维”的过程中,容易干扰我们的几种思维方式。
01
“海绵式思维”与“筛网式思维”
1. “海绵式思维”
海绵是一种我们生活中常见的吸水性强的物质。可能你家的厨房就放着这样一块海绵。
就像这块海绵一样,有的人在面对迎面而来的知识时,不经过自己的思考,全盘接收。这种思维就是“海绵式思维”。
海绵式思维的特点是,没有自己的思考,别人说什么都觉得对。 看到一本书或者一篇文章,就想把每句话每个字都记住。
在做读书笔记的时候,这种人恨不得把书上的每一句话、每一个字都记下来。
这种思维的有一定好处。比如,不需要你绞尽脑汁思考,而且在刚开始你的认知是“空白”的时候,获取知识的速度很快。
但是它的“隐患”也很容易被触发。
首先, 获取知识的速度快,但获取“有效知识”的效率不一定高。
那些善于学习的人,肯定不是每一个字都记。关于“记重点”,有一句非常经典的话:“如果所有的内容都是重点,那就没有重点。”
其次, 你会变懒 ,只知道全盘接受,没法构建好属于自己的认知体系。时间久了,你就不会动脑思考,于是你就容易被那些别有用心的人暗示,他们只会给你展示他们想让你看到的。
最后,你还会营造一种 “假装努力” 的感觉。看上去工作量不小,但产出很低。这个时代努力很重要,但是学会思考同样也很重要。
2. “筛网式思维”
不知道你家里有没有一种负责“筛面”的“筛子”?就像下面这张图。
(我家的“筛子”是一种木质圆框加类似丝质的过滤网,尽管材质不同,但工作原理大同小异)
通过一次次的过滤筛选,原本混有很多大颗粒的面粉,就变成了颗粒度更小、手感更柔和的精细面粉。我记得我小时候经常看到妈妈用它来“筛面”。
筛网式思维和这个很像,拥有“筛网式思维”的人,不会把提供给他的信息全盘接受,他自己有自己的筛网:
哪些可以过滤到他的认知体系里,哪些不行?这一块内容我是否认同?我觉得哪里还可以再完善一下?我还能提出哪些问题?
对于这些问题,他有他自己的一套原则。换句话说,拥有筛网式思维的人。大多也拥有批判性思维。
“海绵式思维”在信息面前显得非常被动,只能接受别人给的信息。而拥有“筛网式”思维的人,却能化被动为主动,主动获取那些自己想要的信息。这种人在“信息爆炸”时代更能占据信息的主动权。
如果你能具备“筛网式思维”,你的人生一定与众不同。
02
** 两种批判性思维:弱势批判性思维与强势批判性思维**
拥有“弱势批判思维”的人,他们内心比较脆弱,无法接受别人改变自己的想法。 他们所有“批判性”的动作,全都是为了保护自己的固有想法。
比如当他们看到某一本书的思想与自己的想法向左,他们就会想着办法“挑刺儿”。比如这一块作者论证不够充分,或是那一块内容写得不够具体等等。
那些具有真正的“批判性思维”的人,往往是思想包容的。因为他们知道,当我们想法出现了分歧时,可能是我的认知还没达到对方的那个程度,或者我的思考角度与对方不同。
他们会非常谦逊地进行“批判式思考”,在思考的过程中,尝试站在对方的角度与思考模型上面进行思考。这种思维,就属于“强势批判性思维”。
你想成为哪一种人呢?
03
“批判性思维”容易遇到的一些障碍
1. 因提问“姿势”不当而当给人造成不快
并不是每个人都乐于见到自己的观点被质疑,当有人提出了疑问时,我们脑子里的第一反应可能就是“不爽”:他为啥要跟我唱反调?我说的就是对的。
对于提问者而言:
① 就算你再“格物致知”,你的语气和态度也要注意分寸。你的目的是虚心学习,完善自己的认知体系,而不是“舌战群儒”。
② 两分钟法则:等对方把话说完再提问,这样即使对对方的尊重,也能尽量减少自己因“漏听”而造成的错误理解。
对于被提问者而言:
每个人思考问题的角度不同,如果你能收获另一个角度,对你而言也是一件好事呀。
2. 思考过快
作为提问者,很多人容易犯的另一个错误就是“回答得太快了”。
我们的大脑里面有两个“系统”。有一个系统主要负责快速反应,一有什么想法就迫不及待想说出来。可是这种“不过脑子”的答案,往往是不准确或者不恰当的。因此古人说道:“三思而后行”。
如果你真的想提出一个问题,你可以给自己几秒钟的时间,问问自己,我这样想到底对不对?通过这样一个简单<typo id="typo-2373" data-origin="的" ignoretag="true">的</typo>“自己问自己”的方式,我们的第二个系统就被就被激活。这个系统虽然反应有点慢,但是准确率还挺高。
所以下次无论你想说什么话,给自己一个“自己问自己的”时间,经过几秒钟的“冷却”之后,再把你完善之后的话说出来。 不然我们很可能就会说出让对方不悦或者伤心的话。
3. 以自我为中心
古有“太阳围着地球转”,今有“世界围着你转”。
我们总以为除了我自己之外,周围人都是不对的。只要有人对我的想法提出质疑,我们就会觉得一定是对方的原因,而不是可能自己没有解释清楚;我们总觉得自己没有偏见,除了我以外的人全都是带着“有色眼镜”看这个世界。
当你看每一个人都不爽的时候,你就要考虑下,是不是你的原因了。 你戴着蓝色眼镜,这个世界就是蓝色的;你戴着红色眼镜,这个世界就都是红色的。
在“以自我为中心”的带动下,我们往往也容易“否认”对方。
“否认”已经印刻在了我们的潜意识里。于是你身边可能就有这种人,在“讨论”的过程中,他们在听完别人说话之后,自己说出的第一个词就是“不是”或者“你说的不对”。
如果一个人老是否认对方,那慢慢的别人就都不愿意和他说话了,久而久之,这个人就变得“闭关锁国”。而“闭关锁国”的危害,我想我不用说太多你也能明了。
在这三个“障碍”当中,前两个更多的是针对于“提问者”来说的,第三个主要是对于“被提问者”来说的。
如果你是一个“提问者”,当你在提出问题之前,一定要认真思考一下再说出,同时要注意沟通的方式方法,因为不是每一个人都愿意直接接受别人的建议。
如果你是“被提问者”,为了让你的知识体系更加完善,你要想办法 让自我“去中心化” 。不要让世界围着你转,而是与周围的人一起拥抱这个不断变化、不断进步的世界。
以上是我今天的学习分享。我是润东,我们一起,向上生长。
参考资料:
1.《学会提问》 作者 尼尔·布朗,斯图尔特·基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