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怎样学好信息技术
信息技术的应用包括计算机硬件和软件,网络和通讯技术,应用软件开发工具等。计算机和互联网的普及以来,人们日益普遍的使用计算机来生产、处理、交换和传播各种形式的信息(如书籍、商业文件、报刊、唱片、电影、电视节目、语音、图形、影像等)。
自学是掌握知识的主要途径,是学好信息技术课程的基础。动手是培养技能的基本途径,是学好信息技术课程的关键。应用是培养技能的有效途径,是学好信息技术课程的根本目的。总之,理论必须与实践相结合,才能真正的学好信息技术课。
Ⅱ 高中生如何学好信息技术
1、专心研究教材,努力备课,激发学生兴趣。
教师要吃透教材,精心备课,在设计教学任务时应面向全体学生,应在难度上有层次性。要有适合于优生的更深层次的任务,让他们深入研究;也要有适合于基础较差学生的浅层次的任务,并给予具体操作步骤和方法的指导,让他们尽快缩短与其他同学的差距。
教师对学习材料和内容的处理,一般是由易到难,逐步深入,同时要考虑到对学生学习兴趣的一定刺激程度,使学生的思想始终处于积极状态,使他们的兴趣逐步升级。其次增加教学环节中的趣味性,教学手段的多样化也有助于使学生的兴趣得以保持。呈现学习内容前,教师要想办法为学生创设新颖的情景,由此吸引学生注意力,再由该情景过渡到课本所展现的情景中,同时,合理地运用实物、图片、多媒体课件等,让所要呈现的情景更加直观而富有情趣。比如在进行课文教授时,教师可用采用自制课件或CAI软件来进行教学,通过贴近现实的实例用生动的形象、真实的画面、优美动人的语言和音乐,来丰富学生的想象力,刺激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增强学生的记忆效果,从而实现教学目标,达到教学目的。例如在教用画图软件画图画这一内容时,我就运用让学生利用生活中常见的物体作为操作对象,很好的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信息技术课堂上和谐高效的教学氛围的创设,学生主体性的更大发挥,使学生在积极参与中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终极目标——学生信息技术处理能力的培养在现代信息技术课堂上得以体现,文化背景知识得到更深层次的渗透。教师要充分研究教材,认真备课,在各教学环节中增加信息技术课的趣味性。
2、精心设计导入环节,使课堂充满活力。
精彩有趣的课堂导入,能使课堂变得生动形象,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使课堂充满生机和活力。精心设计的导入应该具有吸引力和启发性,让学生在“欣赏、赞叹”之后,不知不觉进入教学环节。
教师在导入新课时,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学生学情和教学目的等,设计能激发学生好奇心和求知欲的问题,让学生对问题产生悬念,诱发其思考,让学生想方设法探索其中的奥秘,使学生很自然地过渡到新知识的学习状态中。如教学《flash变形动画》一课时,教师演示一个物体碰撞的动画作品。
Ⅲ 如何学好信息技术
进入21世纪,以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已逐步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正在改变着人们的生产与生活方式、工作与学习方式。信息的获取、传输、处理和应用能力将成为人们最基本的能力和文化水平的标志,作为未来国家栋梁之才的中学生更迫切需要掌握信息技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2000年3月发布的《关于加快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建设的指导意见(会议讨论稿)》(以下简称《意见》)中已明确提出,“全国普通高级中学于2001年秋季开学从高一年级开始开设信息技术必修课程”。这就为信息技术课程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那么,怎样才能学好信息技术这门新兴课程呢?笔者认为,自学、动手和应用是学好信息技术课程的三大诀窍。
一、自学是掌握知识的主要途径,是学好信息技术课程的基础。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知识更新也在速度逐步加快,特别是以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代表的信息技术更是日新月异。就常用的操作系统和文字处理软件而言,几年前还普遍流行“DOS+WPS”,现在几乎被窗口化的“Windows+Word”完全取代。网络技术的发展更是瞬息万变。在这样的情况下,任何一名教师都难以完全适应形势的需要,如果我们继续坐等老师来传授知识的话,恐怕只能是坐以待毙。因此,作为学生要想跟上时代的步伐,就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学习方法,努力培养自学能力,积极主动地去获取知识、获取信息,只有这样,才能逐步掌握千变万化的信息技术,才能适应信息社会飞速发展的需要,否则必将为社会所淘汰。
我们这里所说的自学主要包括两类,一类是课前和课堂上对教材的自学,另一类是课余时间对教材之外的一些相关知识的自学。前一类为课堂学习和后一类自学打下基础,是为了更好地掌握知识;后一类则是真正意义上的自学,是学生对自己感兴趣的相关知识的获取。但不管哪种形式的自学都是为了掌握更多的知识。
二、动手是培养技能的基本途径,是学好信息技术课程的关键。自学是为了掌握知识,为培养技能打下基础,动手则是为了培养技能,从而更加深入地掌握知识。《意见》中指出,“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知识性与技能性相结合的基础工具课程。”这说明知识性与技能性相结合是信息技术课程的性质,而其中技能性,也就是操作性,则占据主要地位。信息技术课程的性质决定了我们必须把培养信息技术基本技能作为该课程的主要任务,而动手是领会、巩固和运用知识的最有效的手段,是培养技能的基本途径。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只有亲自动手,才能真正体会到其中的奥妙。在实践中我们可能都有类似的体验,对于有些操作,比如鼠标的单击、双击和拖动等,听起来觉得挺简单,但在自己实际操作时却觉得非常笨拙,这时才感觉到现实与想象是有一定距离的。
动手还可以增强你的自信心。自信是学习过程中的巨大动力。只要亲自动手去试一试,实际操作一下,你就会从内心里感觉到计算机并不是那么神秘。这样,即使每次动手只有很小的一点点收获,你也会有一种日见成效的感觉,随之你的信心也会大增,学习劲头也就更大。
因此,我们在学习过程中应该敢于动手,勤动手。实践,实践,再实践,在实践中逐步培养自己的动手能力和信息技术基本技能。
三、应用是培养技能的有效途径,是学好信息技术课程的根本目的。信息技术是一门基础工具课程。所谓工具,就是用来处理其它事务的手段或器材。既然是手段,我们就要用,用它处理信息,用它解决工作、生活和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如在学习“画图”时,同学们可以利用画图中的一些工具,随心所欲地绘制出美妙的作品;学习“文字处理”时,可以利用所学的字体、段落、艺术字及剪贴画等手段制作板报、贺卡……
衡量一门英语课程的真正标准是你英语说的有多好,衡量信息技术课程的真正标准是你用计算机帮助你解决了多少问题。学以致用,学有所用。将所学的信息技术知识和技能用于解决现实中的具体问题,为我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提供方便,才是学习信息技术课程的的真正目的。
总之,只要牢牢地把握学好信息技术课程的这三大诀窍,你对信息技术课程的兴趣就会与日俱增,学习动力也会随之逐步增强,最后,你必定能驾驶信息技术这艘航船,顺利抵达胜利的彼岸。
Ⅳ 如何提高学习信息技术的方法
1、倡导信息化学习:学习方式应该采用信息化的方式,包括:投影、幻灯片、视频、音频等等,让自己感州敬逗受到信息化的学习模式的重要性和可行性,提高自己的兴趣和爱好;2、探索多种信息化学习方式。:要探索多种形式,特别是信息化的学习方式,这种方式可以借鉴其他人的经验,也可以借鉴外部的经验;3、作为一项考核指标:可以将信册卖息化应用技能作为一项重要的指标,每个季度或者半年,乃至全年都作为一项考核指标,通过考核,让信息化应用能力强的人更加有积极性,对于后进的也是一个促进;4、组织信息化建设培训:信息化建设需要不断学习和提高,对于自身而言稿弯,我们应该多进行一些有针对性的培训,而培训的目的就是让我们掌握更多的信息化应用技能,从而提高信息化学习水平。懂视网【www.51dongshi.com】
Ⅳ 如何成为一个合格的“信息技术人”
一是要勤于学习。作为信息员,不加强学习,不充实自己的知识面,就难以写出好信息。基层信息员应当利用现有订阅的各类报刊和书籍、互联网等进行学习。首先要学习别人捕捉信息的技巧,学习别人编写信息的切入点和写作方法、写作结构;其次要学习别人在信息中的用词、用句。同时,领导批示的信息应当认真反复学习。
二是要善于发现。许多好信息都来源于基层,遗憾的是也有许多信息员不善于发现信息,总认为一些工作很平淡,所以在写起信息来就无从下手,写出来的信息也很枯燥、乏味。如果养成了善于发现信息的良好习惯,基层好的信息就能及时上报或被刊用,信息员写信息的素材也就越来越多。
三是要深入调查。作为信息员,每写一篇信息必须要开展深入的调查,在开展调查之前,首先应当明确自己所要调查答兄的对象和调查的内容,要用所调查的事实数据和事实结果来反映所写信息的主题,增强对读者的说服力,避免信息空洞和缺乏真实性。
四是要避免懒惰。写信息必须讲究时效性,时碧模间长了,一些信息就降低了价值。同样素材的信息就有可能被其他信息员抢先一步上报并刊用,所悔举缓以信息员只要发现好的信息应及时撰写上报。
五是要反复修改。信息员按照自己的信息撰写思路和信息总体框架写好一篇信息后,不要急于求成、快速的将信息上报,初稿定型后应当反复修改,反复推敲,尽最大限度做到词句精练。最重要的是要避免张冠李戴,数据要准确无误。
Ⅵ 如何提高学习信息技术的方法
一.自学是掌握知识的主要途径,是学好信息技术课程的基础 新课程中提出要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学生自觉地担负起学习的责任时,学生的学习才是一种真正的有意义的学习。学生自学,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以自己独立思考为主,充分实现个体学习的自主价值。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知识更新也在速度逐步加快,用日新月异来形容计算机的发展当之无愧。网络技术的发展更是瞬息万变,各种类型的卫星网、广域网及校园网层出不穷。在这样的情况下,任何一名教师都难以完全适应形势的需要,如果我们还只是靠老师来传授知识的话,恐怕只能是坐以待毙。我们中学生要想跟上时代的步伐,就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学习方法,努力培养自学能力,积极主动地去获取知识、获取信息,只有这样,才能逐步掌握千变万化的信息技术,才能适应信息社会飞速发展的需要,否则必将为社会所淘汰。 我们这里所说的自学主要包括两类,一类是课前和课堂上对教材的自学,另一类是课余时间对教材之外的一些相关知识的自学。前一类为课堂学习和后一类自学打下基础,是为了更好地掌握知识;后一类则是真正意义上的自学,带有广泛性和选择性,是学生对自己感兴趣的相关知识的获取。但是,不管哪种形式的自学都是为了掌握更多的知识。只有自学,善于自学,才能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 二.动手是培养技能的基本途径,是学好信息技术课程的关键 自学是为了掌握知识,为培养技能打下基础,动手则是为了培养技能,从而更加深入地掌握知识。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知识性与技能性相结合的基础工具课程。”这说明知识性与技能性相结合是信息技术课程的性质,而其中技能性,也就是操作性,则占据主要地位。信息技术课程的性质决定了我们必须把培养信息技术基本技能作为该课程的主要任务,而动手是领会、巩固和运用知识的最有效的手段,是培养技能的基本途径。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只有亲自动手、亲自实践,才能真正体会到其中的奥妙。在实践中我们可能都有类似的体验,如在进行用自选图形画图的教学时,首先告诉学生自选图形在什么地方,然后就给出一幅用自选图形画的图让学生去用自选图形把它画出来。画这幅图主要目的是让学生自己去动手,在实践过程中不断地去探索,发现问题,再解决问题。 心理学认为,技能水平随练习而提高,随着练习次数的增加,进行某种操作或活动的速度加快,这是技能形成的一般趋势。信息技术技能也不例外。就拿最基本的指法练习来说,一开始你可能连最基本的键位都不清楚,手指敲击键盘的姿势也比较笨拙,但持续一段时间之后,你就会觉得轻松多了。如果能坚持每日练习的话,你的速度就会持续快速上升,最后甚至让你觉得不可思议。动手还可以增强你的自信心。自信是学习过程中的巨大动力。只要亲自动手去试一试,实际操作一下,你就会从内心里感觉到计算机并不是那么神秘。这样,即使每次动手只有很小的一点点收获,你也会有一种日见成效的感觉,随之你的信心也会大增,学习劲头也就更大。 因此,我们在学习过程中应该敢于动手,勤动手。实践,实践,再实践,在实践中逐步培养自己的动手能力和信息技术基本技能。 三.应用是培养技能的有效途径,是学好信息技术课程的根本目的 信息技术是一门基础工具课程。所谓工具,就是用来处理其它事务的手段或器材。既然是手段,我们就要用,要常用,用它处理信息,用它解决工作、生活和学习过程中遇到的一些问题。例如在学习“画图”时,同学们可以利用画图中的一些工具,随心所欲地绘制出美妙的美术作品、贺卡等;在学习“文字处理软件”时,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的字体、段落、艺术字及插入剪贴画等手段制作我校的《冰凌花文学报》,让学生所学知识得以应用,体现他们的价值。在学习“网络基础知识”时,可以在互连网上搜集学习资料,进行网上学习和考试…… 学习过程中各种各样的书面测试并不是考查的真正目的,关键是使用知识并把它运用到有意义的场合,最好是现实生活中。衡量一门英语课程的真正标准是你英语说的有多好,衡量信息技术课程的真正标准是你用计算机帮助你解决了多少问题。学以致用,学有所用。将所学的信息技术知识和技能用于解决现实中的具体问题,在用中加深理解,把计算机变成了自己得心应手的工具,为我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提供方便,才是学习信息技术课程的真正目的。 总之,在学习信息技术课程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积极主动的去学习,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更好地利用信息技术知识去解决学习、生活中的问题,成为信息时代的弄潮儿。
Ⅶ 什么是信息技术为什么要学信息技术怎么学习信息技术
在信息化社会的今天,迅速地筛选和获取信息、准确地鉴别信息、创造性地加工和处理信息,将是所有社会成员应具备的、如同“读、写、算”一样重要的,终生有用的基础能力之一。加快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提高信息技术课程的效益,对实现教育信息化,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具有重要意义。信息技术教学中,“任务驱动”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法。各种信息技术教材编写时着力贯彻这一教学方法。“以任务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 是“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基本特征。本人就如何优化信息技术课程谈以下几点思考。
一、更新观念,明确目标任务
(一)信息技术教育不同于计算机教育
计算机是21世纪高度信息化的主要物质承担者和技术支持者,没有计算机及其网络技术,就没有当今社会的高度信息化,因此开展信息技术教育活动,培养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都是必不可缺的,计算机、网络教育是信息技术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但计算机教育不等于信息技术教育。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与计算机学科比较,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它涉及众多的边缘和基础科学。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本身就不具备严格意义上的所谓计算机学科性,它兼有基础文化课程、劳动技术教育和职业教育的特点,也兼有学科课程、综合课程和活动课程的特点。
因此信息技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打破了只能讲计算机的“学科”知识的“学科本位”的思想,克服单纯学习技术的观点,加强对学生使用信息技术的人文、伦理、道德和法制的教育,培养学生鉴别信息真伪的能力和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使信息技术成为支持学生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
(二)明确信息技术课程的任务
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基础学科,它是培养所有社会成员应具备的如同“读、写、算”同样重要的终生有用的基础能力之一的课程。国家新的课程纲要已将它列为政、语、外、数之后的第五位课程。信息技术课程的内容归纳为以下四点:
1.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计算机和网络的基本知识、基本原理、基本操作等。
2.信息能力:能够快捷有效地获取信息;熟练地、批判性地评价信息;准确地处理信息,创造性地使用信息。
3.独立自主学习的能力:具有独立自主的学习信息技术的意识和能力,并且有意识的利用信息技术对其他课程进行学习和探究的能力。
4.信息道德: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等问题,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
(三)加强对课程整合的理解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讨论稿)》中指出,要注意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对其他课程进行学习和探讨的能力。努力创造条件,积极利用信息技术开展各类学科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涉及了信息技术课程与其他学科课程整合的问题。
我们应该利用信息技术对其他课程进行学习和探究的能力,积极开展信息技术与各类课程的整合,通过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进行整合,可以充分地利用现有资源,发挥设备的最大潜力,在有限的物质基础上,实施高质量和高效率的教育。
信息技术课程整合通常以各种各样的主题“任务”驱动教学,有意识地开展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相联系的横向综合教学。这些“任务”可以是具体学科的任务,也可以是把学科“任务”包含其中的真实性问题情景,使学生置身于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动态学习过程中。例如,安徽省编写的初一《信息技术》第3.3.1节中要求学生输入的一段英文,取自初一英语课本第16单元第120课,第3.4.4节练习第4题使用了初一语文课本中的要求背诵的名篇《爱莲说》。
在整合过程中,把相关学科的知识和技能要求作为一个整体,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强调信息技术服务于具体的任务,学生以一种自然的方式对待信息技术,把信息技术作为获取信息、探索问题、协作解决问题的认知工具,学生使用计算机获取、处理信息就像使用电话、铅笔、橡皮那样自然。教师进行“任务”时,要尽可能体现学科整合的思想,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锻炼,培养学生综合处理问题的能力。
(四)加强信息道德的培养
当今的社会各种信息层出不穷,既有大量的、丰富的学科知识、动人事迹等信息,也泛滥着一些不科学、伪科学、不健康的甚至有害的信息垃圾;计算机犯罪、计算机病毒肆虐、个人隐私遭到威胁等都是信息技术发展所带来的消极后果,因此在进行信息技术课程中,加强对学生使用信息技术的人文、伦理、道德和法制的教育,培养学生鉴别信息真伪的能力和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就显得非常重要。
二、明确信息技术教师应充当的角色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自觉不自觉地扮演着知识“讲述者”、信息“传授者”、教学活动“领导者”的角色。教师特有的这种权威性,理所当然地把自己置于中心位置,学生围着教师转。但现在社会处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学生获取信息和知识不再以教师为唯一的渠道,教师只有正确认识、摆正自己的位置,才能提高信息技术课的效益。因此,教师应确立“教即学,学即教”的观念,即教师在教学的过程就是一学习过程,学生在学习的过程就是教别人的过程,教师的角色应是教学活动的设计者、导学者、合作者、评价者、“竞争”者。
1.设计者:通过教学设计优化课堂,提高教学效果。
2.导学者:(1)帮助学生确定学习目标和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2)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方法;(3)指导学生区分好与坏的信息,提高学生对信息的分辨能力;(4)启发诱导学生积极思考,活跃学生思维,培养学习兴趣;(5)身体力行,为学生作表率,以此感染和影响学生,形成高尚的道德、完善的人格和健康的心理。
3.合作者:师生间相互交流、就某些问题进行讨论,既密切了师生之间的关系,也可在合作的环境中发展学生的创造能力。
4.评价者:教师可通过评价对学生具有导向、激励作用,帮助学生确定努力方向,通过学生的自控,实现学习目标。这对学生树立自信心,发展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5.“竞争”者:通过网络环境给教师学生一个平等的学习和展示的氛围,建立了师生间的平等关系,使师生的作品或成果在这种和谐的环境中平等“竞争”,既促进教师终生学习的意识,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愿望,形成“师不如弟子”的可喜局面。
三、灵活运用“任务驱动”的教学方法
信息技术教学大纲中明确指出:知识及技能的传授应以完成典型“任务”为主,确立了“任务驱动”的教学原则。这个原则突出了在“做”中“学”的思想。
现代教育引入了以计算机为主的信息技术教学手段,提出了以“超媒体”方式组织教学信息,以“任务驱动”组织教学过程的思想。“任务驱动”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法。建构主义教学设计原则强调:学生的学习活动必须与大的任务或问题相结合。以探索问题来引动和维持学习者学习兴趣和动机。创建真实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学习。学生必须拥有学习的主动权,教师不断地挑战和激励学生前进。目前,“任务驱动”教学法已经形成了“以任务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基本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