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信息化时代起源
信息化的概念起源于60年代的日本,首先是由一位日本学者提出来的,而后被译成英文传播到西方,西方社会普遍使用“信息社会”和“信息化”的概念是70年代后期才开始的.
关于信息化的表述,在中国学术界和政府内部作过较长时向的研讨。如有的认为,信息化就是计算机、通信和网络技术的现代化;有的认为,信息化就是从物质生产占主导地位的社会向信息产业占主导地位社会转变的发展过程;有的认为,信息化就是从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演进的过程,如此等等。
1997年召开的首届全国信息化工作会议,对信息化和国家信息化定义为:“信息化是指培育、发展以智能化工具为代表的新的生产力并使之造福于社会的历史过程。国家信息化就是在国家统一规划和组织下,在农业、工业、科学技术、国防及社会生活各个方面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深入开发广泛利用信息资源,加速实现国家现代化进程.”实现信息化就要构筑和完善6个要素(开发利用信息资源,建设国家信息网络,推进信息技术应用,发展信息技术和产业,培育信息化人才,制定和完善信息化政策)的国家信息化体系.
‘贰’ 什么是信息社会
信息社会就是一个信息的制造、处理、发行成为首要商业和社会 活动的社会。在信息社会中,花费在通讯媒介和使用诸如电话和电脑等信息技术上的时间在持续增长,越来越多的人成为信息工作者—— 制造、处理和发行信息成为他们的首要工作活动。信息社会是人类在 工业和制造业基础上进入信息经济的一步,在这个社会中,对信息的 操作成为首要的商业活动。
信息社会这个概念是 20 世纪 60 年代末 70 年代初在日本、美国 等发达国家最早被提出来的。从 20 世纪 60 年代末起,日本一些学者 就着眼于报刊、广播、电视等大众传播媒介以及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 展,开始探讨信息社会问题,并出版了一些早期的成果,如林雄二郎 的《信息化社会》以及日本经企厅经济审议会的报告书《日本的信息 化社会:视点与课题》等等。不过,使"信息社会"这个概念在全球 范围内产生了普遍影响的是美国社会学和未来学家 D·贝尔的《后工 业社会的来临》以及 A·托夫勒的《第三次浪潮》这两部着作的出版。
这两部着作都从社会发展和社会结构变化出发来分析信息社会到来 的必然性。在《后工业社会的来临》这部书中,贝尔把人类社会的发 展过程分为"前工业社会"(农业社会)、"工业社会"和"后工业社会"
三大阶段,并认为"在前工业社会里……占压倒多数劳动力从事包括 农业、林业、渔业、矿业在内的采集作业,生活主要是对自然的挑 战。……工业社会是生产商品的社会,生活是对加工的自然的挑战。
在这个时代,技术化、合理化得到了推进。……后工业社会是以 服务业为基础的社会,因此重要的因素不是体力劳动或能源,而是信 息"。托夫勒的观点与贝尔大致相同,不过他在描述工业社会向信息 社会转变的巨大变革时,使用了"第三次浪潮"的比喻,即电子传播 科技、遗传工程、太阳能等新的高科技的发展必然极大地改变存在的 社会结构和社会生活,创造出一种新的人类文明。
信息社会是在农业社会和工业社会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但其在 经济结构上具有不同特点:社会经济的主体由制造业转向以高科技为 核心的第三产业,即信息和知识产业占据主导地位;劳动力主体不再 是机械的操作者,而是信息的生产者和传播者;交易结算不再主要依 靠现金,而是主要依靠信用;贸易不再主要局限于国内,跨国贸易和 全球贸易成为主流。
‘叁’ 中国哪一年进入信息社会
1994年4月20日,NCFC通过美国Sprint公司的64K全连接专线正式接入国际互联网,使中国成为世界Internet大家庭中的一员。从此中国被国际上正式承认为真正拥有全功能Internet的国家。
‘肆’ 人类经历的五次信息技术革命依次为什么
依次为:
1、语言的创造。
从猿向人转变时发生。劳动创造了人类,人类创造了语言,获得了人类特有的交流信息的物质手段,有了加工信息的特有的工具概念。
2、文字的发明。
发生于原始社会末期。它使人类信息传递突破了口语的直接传递方式,使信息可以储存在文字里,超越直接的时空界限,流传久远。
3、造纸和印刷术的发明。
是在封建社会发生的变革。这一发明扩大了信息的交流和传递的容量和范围,使人类文明得以迅速传播。
4、电报、电话、电视等现代通讯技术的创造。
发生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期。这些发明创造,使信息的传递手段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加快了信息传输的速度,缩短了信息的时空范围,信息能瞬间传遍全球。
5、电子计算的发明和应用。
20世纪中叶出现的电脑,从根本上改变了人类加工信息的手段,突破了人类大脑及感觉器官加工处理信息的局限性,极大地增强了人类加工、利用信息的能力。
(4)什么时候进入信息社扩展阅读
发展趋势:
1、地变天。
由于信息技术本身的跨国界,传统意义上的地缘经济、地缘文化、地缘军事、地缘政治正在让位于现代意义上的网络经济、网络文化、网络军事、网络政治等。
2、西融东。
由于信息技术革命将使世界的财富在三维空间再一次进行划分,作为技术革命发源地的西半球经济圈对乍暖还寒的东半球经济圈渗透愈演愈烈。
与此同时东半球国家借助信息革命升级换代自身产业结构,以摆脱下个世纪被沦为新一轮全球网络圈地战的“殖民地”,对西方先进技术也在无奈中积极引进着。
3、聪变傻。
由于信息技术革命已从单一信息技术产业扩张为跨产业的革命,越来越多的聪明人,不断推出“傻瓜版”的信息技术产品,以面向成百上千倍于技术用户的普通百姓。
4、窄拓宽。
以信息技术革命引发的电子商务革命,为全球信息基础设施走向终端用户的传输通路提出了巨大的市场需求,无论是在电信基础层,还是接入服务层,还是商务应用层,带宽越拓越宽,已成为竞争与制胜的重要因素。
5、分让直。
由于信息技术革命可以将厂商与最终用户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连接起来。传统意义上的分销代理制正在受到直销交互制的冲击。
6、收即开。
当全球信息技术革命潮流向中国等发展中国家传播时,既要妥善处理好技术领先国与技术接受国之间平等与不平等关系,又要处理好东西政治体制的不同,南北贫富差距加大的现实关系,稳健的信息技术政策对发展中国家十分重要,先制定规则,再进行开放可能是明智之举。
7、技变贸。
以信息技术革命为诱因,以全球电子贸易为形式,以争夺全球财富的制高点为实质的新世纪“制网权”战争已经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