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如何在信息技术教学中运用过程性评价
过程性评价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运用 (一)、注意观察,细心记录 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观察学生的课堂表现,学生平时在课堂上的表现或者完成某项任 表现、成果可以作为学生学习评价的一部分。课堂表现需要重点观察学生学习态度、遵守课堂纪律、知识技能掌握情况以及与同学交流、合作的能力,是否有耐心克服困难,在课堂上是否有出色的表现,是否有创造性等等。 (二)、重复评价,有效激励 传统的评价方式是以考试为主要方式、面向结果的评价,强调的是评价的鉴别与选拔功能樱手粗,在有限的考试时间内很难考查分析、解脊镇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很难考查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而且这种终结性的评价,不能及时有效地调控教育教学活动,不利于形成教学中的良性循环。[4]在教学实践中,探索采取“过程性教学评价”的方法,激发和保持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的学习上有差异,应该允许一部分学生经过较长时间的努力渐渐地达到教学目标。因此,在每节课的考查中,允许学生进行重复考查。如果学生对自己提供的作业不满意,或教师对学生的作业不满意,学生可以申请或教师建议进行重复考查,使学生有再次学习的机会,激发他们克服学习困难的信心,从而使学生有效地完成学习目标,获得纵向和横向的发展。 (三)、过程记录,充实评价 目前,许多学校都给学生建立了成长记录袋,收录能够反映学生学习进步的重要资料,如学生绘画作品、手工制品,试卷、优秀作文、获奖演讲稿等等。同样在信息技术课上也可以给学生建立成长记录袋。信息技术课的成长记录袋有自己的学科特点,建立电子 袋,通过网络信息技术实现对学习过程进行真实性评价,注重评价发展性功能。微机室的电脑均装有多媒体电子教室软件,学生在自己的机子上做好作品保存后,就可以提交作业到教师机,然后由教师整理归类。 实践证明,这样做可以明显发现学生完成作业的积极性和作业质量都有了很大提高,甚至连课堂纪律都有了明显的改善,收到了比较好的效果。在每堂课结束的前三分钟,把一部分比较好的作业展示给全班同学看,一方面鼓励了在本堂课表现的比较好的的同学,另一方面又为其他同学提供了榜样。此外,定期组织学生定期浏览自己的作业,使他们获得成功感,寻找自己的不足之处,并加以改进。通过这样的方式,可以随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指出个别学生的学习问题,为今后的教学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四)、改进方法、开展学生自评和互评 单一的评价方式往往会忽略学生对问题的看法。注重学生的评价能力,能帮助他们的辨别是非能薯启力,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挥,也有利于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受益。因此我们每一位教师在评价方面,要勇于创新,敢于创新,尊重学生的人格,注重学生的互评和自评,讲究评价的方式方法,让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⑵ 如何进一步完善专业技术干部考评机制,促进技术干部的进取精神
一、改进干部考核方式方法的实践探索
(一)考核内容探索“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各地各部门结合实际,积极探索“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对干部德、能、勤、绩、廉进行全方位考核。注重加强德的考核。自治区制定了《关于加强对干部德的考核的实施意见》,对德的考核重点、考核方式、结果运用等提出了明确要求。在考核各级领导班子工作实绩时,自治区按市县(区)、党群部门、经济综合部门、区属企业等将考核单位进行分类,量化各类考核内容分值,使定量指标与定性指标结合更加紧密。在市县(区)各级班子换届考核考察中,各地结合民主评议、信任度测评、考察谈话、德的状况调查等,对干部的工作实绩综合分析比对,客观公正评价领导水平、工作实绩、完成重点任务等情况,考核结果既有定量分值也有定性分析评价,增强了考核准确性。
(二)考核主体探索“考人”与“考事”相结合。每年初,自治区党委、政府将重点工作目标任务逐项分解细化,分解到地方和部门,逐级签订目标管理责任书,推行重点工作、重大项目、重点工程目标管理,落实分管领导、承办单位和具体责任人及完成时限,考核工作中既考目标任务的完成情况,又考责任主体的履职情况,建立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责任制。对于“两大战略”(沿黄经济区发展战略和中南部地区百万贫困人口扶贫攻坚战略)和“两区”建设(宁夏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和银川综合保税区建设)等事关全局的重大部署,增加考核分值,增设考核专项,使其成为培养锻炼和发现干部的“主战场”。在推动重点任务落实的同时,考察了解干部的实际业绩,使“考人”与“考事”有机结合,取得了良好效果。
(三)考核方式探索“定期”与“平时”相结合。坚持把考核评价机制建设摆在突出位置,探索建立年度目标管理考核、重点任务与单项工作考核、换届考察与届中考核及日常考核相互配套、相互印证的考核评价机制。银川市不断完善干部考核办法,建立健全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分类分层考核体系,增强了考核的科学性和准确性,实现了考核结果与选拔任用的有效衔接。石嘴山市广泛推行了干部“干事档案”制度,变过去的年终考核为过程管理,用机制来保障和促使干部干事创业,积极探索以干部“干事档案”管人、察人、用人的新途径。吴忠市积极推行“两管三评一推优”(组织管理、自我管理,下级测评、同级互评、上级考评,推优激励奖惩)管理考核评价机制,对乡镇党员干部的实绩考核情况定期进行推优排队,对表现优秀、群众公认的党员干部进行提拔使用,激发了基层党员干部积极性和创造性。
(四)考核过程探索“集中”与“民主”相结合。坚持把党组织把关与扩大民主贯穿考核工作全过程,既有效落实群众对考核工作的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和监督权,又充分发挥党委(党组)组织领导作用。固原市在干部考核中专门增加了民意调查环节,让党员群众客观、具体地对干部进行满意度评价,做到了“干部行不行、群众来评定”。一些市县还修订完善干部实绩公示制度,向社会“晒亮”干部工作实绩,接受群众评判和监督,实现了“干部干得好不好,让群众来评判”。
(五)结果运用探索“激励”与“惩戒”相结合。坚持考核结果与干部选拔任用、教育管理相挂钩,切实发挥考核“风向标”作用。对工作实绩突出的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在评先选优时予以倾斜,采取嘉奖或通报表彰、记功、颁发奖金等形式进行表彰激励。对工作实绩差、群众满意度低的班子和干部,通过诫勉谈话等方式进行批评教育,限期改正。
二、干部考核方式方法存在的问题
(一)从考核内容看,干部考核的指标体系设置科学性还需进一步提高。一是考核指标设置存在“千人一面”现象。考核指标共性多、个性少,缺乏差异性和可比性。对不同职级、不同类型、不同岗位的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考核,往往用同一个标准、同一把“尺子”来衡量,使领导干部的个性能力和政绩差异得不到准确体现。在调查中,37.3%的被调查者认为“目前的干部考核方式方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准确性不够,考评指标设置不够科学,影响考评结果的客观准确。”二是考核指标设置繁冗复杂,重点不突出。有的地方在考核指标体系中把地方和部门所承担的所有工作全部列入考核内容,使考核过于庞杂。三是考核过分重视经济发展指标,忽视社会发展指标。实绩考核的价值取向主要以经济增长为主导,忽视了发展潜绩,忽视了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连续性、长期性以及原有的基础、条件等,对一些有利于长远发展,暂时显示不出效益的工作,未能及时恰当反映。
(二)从考核手段看,考核工作的方式方法还需要进一步完善。一是“重年度考核,轻平时考核”现象比较突出。对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考核,通常以年度集中考核为主,往往是“一锤定音”,对日常考核不够重视,时效性不强。二是考核深度仍需要进一步加大。考核过程中多是偏重于述职述廉、查阅资料等常规静态方法,对实地走访、民意调查、跟踪了解等一些灵活有效的措施采用得少,不能全方位、多角度地对干部的道德品质、业务能力、作风表现等进行综合评价。三是定量考核与定性考核的准确性有待进一步提高。尽管各地各单位大多采用了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办法进行考核,但在具体操作中,由于缺乏必要的专业技术手段,客观上导致了考核的一定偏差。
(三)从考核的操作过程看,还存在重考核程序轻综合分析的倾向。一是考核工作仍局限于按传统模式和固定程序进行,对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考核评价标准缺乏深入系统的研究。二是考核中,把大部分精力和时间都用在考核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在履责时做了什么,怎么做的,对哪些量的变化和积累,缺少综合分析研判,缺乏刚性约束,导致考核的片面性和考核工作程序空转。
(四)从考核结果运用看,结果运用还不够有力,导向性、实效性有待进一步增强。调查中,28.3%的被调查者认为“目前的干部考核方式方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考核结果运用不充分,作用发挥单一,导向性不够明显。”就领导班子而言,对考核结果较差的领导班子进行诫勉谈话或组织调整是一种有力的鞭策,但对考核结果较好的领导班子缺乏必要的激励措施。就领导干部而言,对考核等次处于“两头”的领导干部激励鞭策作用比较明显,但对考核等次处于中间的领导干部激励作用有限,等等。
(五)从组织保障看,干部考核工作的体制机制还需要进一步健全。实际工作中,各地各单位在考核内容、程序和方式方法等方面已形成一些相应的工作规则,但缺乏具体指导考核工作的系统制度,还没有形成一个专门、完整的考核操作体系,还存在多头考核、重复考核等问题,影响了考核工作质量。
三、完善干部考核方式方法的对策建议
(一)突出考核重点。干部考核要突出考核重点,树立正确考核导向,使考核由单纯比经济总量、比发展速度,转变为比发展质量、发展方式、发展后劲。德的考核,关键要看政治品德,看是否真正群众公认。要坚持政治性、先进性、示范性的要求,重点考核忠诚、为民、务实、清廉。在具体方法上,可采取个人述职述德、民主测评测德、个别谈话问德、社区调查访德、查阅资料乍得、设计试题考德、综合分析辨德、考察公示示德等方式进行。政绩考核,关键要看全面工作,看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的实际成效,看解决自身发展中突出矛盾和问题的成效,强化约束性指标考核,加大资源消耗、环境保护、消化产能过剩、安全生产等指标权重,强化刚性约束,制止不利于科学发展的行为。作风考核,要通过推行干部作风纪实制度、开展作风正向测评、网上评议干部等方式,全面考核思想作风、学风、工作作风、领导作风、生活作风等情况,让作风好的干部受到重用,让作风不好的干部受到警醒和惩戒。
(二)加强分类考核。市县(区)考核要根据不同区域环境、经济基础和区域发展功能定位,突出经济增长与发展后劲、生态效益与环境质量、民生改善与社会和谐进步的考核,重点考核财政收入、居民收入、环境质量。同时要区分县(区)差别,依据省(区)和县(区)发展总体规划、功能区定位等发展前瞻性因素,将县(区)划分为若干类型,依据不同县(区)发展阶段、经济实力、资源条件、产业特色等情况,实行分类考核。党政部门的考核,可分为综合管理部门、行政执法和服务群众的窗口部门、专业技术性较强的部门等类别,进行分类考核。综合管理部门重点考核发挥职能作用、制定政策措施、加强综合协调等情况;行政执法和服务群众的窗口部门重点考核依法行政、履行职责、服务质量等情况;专业技术性较强的部门,重点考核提高专业管理水平、推进技术创新、服务中心工作等情况。根据不同层次干部岗位职责要求,实行分级考核,班子正职应突出知人善任、统揽全局、决策筹划、敢于担当、民主作风等方面的考核;副职突出协调配合、处理问题、落实任务等方面的考核;一般干部突出勤政务实、吃苦耐劳、完成任务等方面的考核。
(三)完善日常考核。要注重随机考核,通过深入基层、深入服务对象、实地走访等,听取群众对干部的意见,在乡语口碑中考察了解干部的履职情况。按照增强代表性、知情度和关联度的原则,引导群众有序参与干部考核工作,根据参与测评对象设置不同测评权重,广泛了解民意,扩大干部考核中的民主。应加大专项督查,跟踪督查了解干部贯彻落实上级党委、政府重大决策部署情况,了解考察干部总揽全局能力、执行能力、应急反映能力与政策理论水平。实行巡视考核,根据工作需要,组成巡视考核组,采取列席被考核单位年度工作会等重要会议,查阅有关文件资料,开展个别访谈等方式,了解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工作情况。提高民主生活会质量,组织部门和有关部门通过参加领导班子民主生活会,了解班子运行情况和领导干部个人的工作表现。改进完善经济责任审计,组织部门定期向审计部门提出年度审计计划,定期对领导干部进行经济责任审计。对重大投资建设项目、重点工程进展情况和重大资金使用等情况进行专项审计,及时跟踪考核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政治态度、负责精神、处理能力、自我要求等现实表现。
(四)加大量化考核。量化指标要可测量、可计算、可操作,尽量选择最具代表性的综合性、典型性、约束性指标,使量化指标重点突出、简便易行。要实行定量指标总量控制,动态管理,防止指标数量不断膨胀,数字层层加码。要借鉴和吸收先进的人才测评办法,在干部考核中,运用心理测验法,对领导干部的品德、价值观、领导风格、领导技能、性格等多方面素质进行测评,也可采取模拟工作情景来测评干部胜任程度和工作潜能。充分运用信息化技术手段,开发相关软件,对干部民主推荐、民主测评、民意调查等环节实现无纸化统计和处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提高干部考核的准确性和科学性。
(五)加强综合研判。要根据考核结果和班子成员的分工,注重对实绩取得过程的考核。要注意区分显绩与潜绩,把短期效果与长期作用结合起来,注重综合分析局部与全局、效果与成本、主观努力与客观条件等方面因素,全面客观地评价干部。特别是对到一个地方或部门工作时间不久、工作单位接触外界面较窄、群众不太熟悉的干部,对敢于负责、敢抓敢管但得票可能不高的干部,符合条件的应当由党组织综合考虑,客观公正评价,做到既尊重民意,又不简单以票评价干部。
(六)实行责任追究。实行领导决策终身责任追究制,对拍脑袋决策、拍胸脯蛮干、拍屁股走人,给国家利益造成重大损失的,记录在案,视情节轻重,给予党纪政纪处分或组织处理。加强干部考核工作队伍建设,着力提高考核人员的综合素质,确保干部考核工作的质量和水平。按照权责一致的原则,坚持谁考核谁负责,强化考核人员责任观念和纪律意识,明确职责,规范程序,严肃纪律,加大对考核失误责任的追究力度。
⑶ 怎样评估教师教学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
根据《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各省教育行政部门应依据《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以下简称《能力标准》)自行开发“中小学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测评体系”(以下简称“测评体系”),以便为本地区教师提供便捷有效的全员测评服务。
本指南是以《实施意见》和《能力标准》为依据,对能力测评体系的方案设计、工具开发、过程实施、机制运行和结果应用等给出具体建议的指导性文件,以帮助各地设计、实施适合本地的测评体系。
<!--[if !supportlists]-->一、 <!--[endif]-->测评体系的设计原则
<!--[if !supportlists]-->1. <!--[endif]-->落实全员参训、全员参评的要求
能力测评是教师自主选学、修得学分及获取认证的基础,是“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以下简称“工程”)有效实施的保障。各地的测评体系应能督促和保障本地中小学(含幼儿园)教师参加能力测评和全员培训,实现选课有依据,培训有质量,课堂有应用。
<!--[if !supportlists]-->2. <!--[endif]-->坚持以评促学、以评促用的定位
能力测评的目的是促进教师的有效学习与应用,为此,在测评体系的设计上,一要认识到信息技术应用的实践性、情境性、过程性,避免简单量化;二要将培训前的能力自评与培训后的实践应用作为测评体系的重要环节,促进教师按需选学、强化应用;三要强调诚实测评,增强中小学教师客观展现自己真实状况的意愿,并通过有效管理增加各个环节测评的客观性。
<!--[if !supportlists]-->3. <!--[endif]-->结合本地实际自主开发测评体系
各地设计测评体系时,既要紧紧围绕《能力标准》,又要充分考虑本地实际(特别是已有信息技术相关培训的认证情况),依据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不同表现形式选择恰当的测评方式,开发测评工具,科学解读评价数据,有效利用测评结果,形成由行政机构、培训机构、学校及个人共同承担评价责任的测评体系。
<!--[if !supportlists]-->4. <!--[endif]-->将培训评价作为重要测评依据
“工程”的《培训课程标准》中对大部分课程提出了“绩效评估”的设计要求,即在大部分课程中,中小学教师需通过提交与自身信息技术应用密切相关的作业(如信息化教案、上课用课件、技术支持的作品、课堂实录等)来完成培训。为提升能力测评的可行性,各地应加强对培训评价质量的监控,确保培训结业证书的含金量,从而将培训评价作为重要的测评依据。
<!--[if !supportlists]-->5. <!--[endif]-->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提升测评实效
能力测评是一项全员参与、关注过程的系统性工作,其测评结果又是各地及时调整“工程”实施方向的重要依据,因此必须有效结合信息化平台的应用,才能提升能力测评的实效性。各地应将多种评价方式有机嵌入学分管理或培训管理平台之中,利用信息化手段针对性收集、处理测评数据,为教师的课程学习提供依据、为工程实施和质量保障提供即时支持。
<!--[if !supportlists]-->二、 <!--[endif]-->测评方式的组合
依据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表现方式和评价目的不同,能力测评应有机组合诊断性评价、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
<!--[if !supportlists]-->1. <!--[endif]-->诊断性评价
根据《实施意见》,诊断性评价表现为教师在培训前(后)开展的能力自评。在教师参与培训之前,由各地组织教师进行自评,分析学习需求,为选学提供行动依据;在参与培训或实践之后,教师也可以参加自评,并可将前后自评结果用于对比关联。在在线自查工具的支持下,不但教师可以了解自己的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各校、各地也可以及时汇聚、了解本校或本地区的整体状况。
<!--[if !supportlists]-->2. <!--[endif]-->过程性评价
过程性评价具体可由“培训评价”与“实践评价”两部分组成。
培训评价,是指各培训机构依据《能力标准》和《培训课程标准》的要求,针对教师参与培训的作业及相关成果所进行的评价和考核。各培训机构应自行开发评价工具,高质量地开展培训评价。
实践评价,是指各地或各校依据《能力标准》,针对教师的信息技术实践应用所开展的评价和考核。各地或各校应自行选择、改编或开发实践评价工具,通过课堂教学视频分析或随堂听课等方式开展他评、互评和自评,把握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实际情况,给出教师信息技术教学应用情况的相关证明。
<!--[if !supportlists]-->3. <!--[endif]-->终结性评价
为提升能力测评的质量,各地应设计一定形式的终结性评价。可供选择的方案包括但不限于第三方测评、绩效任务评价、标准化测试等。
第三方测评,是指利用教育系统认可的高品质信息技术应用比赛、公开课等方式,将第三方(如比赛主办方、教研部门等)的认可证明作为能力评价指标的方法。这种方法较容易从教师现有的职称晋升规则中获得规则依据,但覆盖人群有限。
绩效任务评价,是指为教师指明若干具体任务(如开设一堂信息化教学课、开发一个教学课件、设计一个评价方案、制作一个微课程等)供选择,将教师所选定任务的完成质量作为终结性评价依据。与上文所提到的培训评价不同,此处绩效任务评价的评价方不是培训机构,而是教育行政机构。这种评价方法的选用和落实需要对管理渠道进行很好地梳理。
标准化测试,是指依据《能力标准》,以标准化测试题的方式(往往表现为“机考”)系统、科学、规范地对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进行评测。这种方法的自动化程度高,但对题目的质量要求高。
终结性测评的方法多样,鼓励各地根据本指南的建议进行选择、组合和创新。
<!--[if !supportlists]-->三、 <!--[endif]-->测评工具的开发与支持
不同的测评方式需要相应的测评工具支持。下表对于测评工具的功能、开发主体与“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办公室”(以下简称“工程办”)的支持方法做了简要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