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信息时代如何快速学习提炼对自己有用的知识
信息化时代如果想要提炼对自己有用的知识的话,那么我们一定要巧妙的运用互联网,同时也要去运用一些适当的软件,去检索我们需要的信息。综上所述,在互联网时代提炼知识是很方便的,只要我们学会去运用一些工具和软件。
⑵ 在时间极度碎片化的时代,我们如何有效的学习
都说活到老,学到老。但是参加工作之后,很多人都不会再读书,学习了。因为每天要忙着工作与生活,根本就没有完整的时间用来学习。
那么我们该怎么在时间极度碎片化的时代有效学习呢?我觉得可以把自己的空闲时间给整理出来,把琐事放在一起做,剩下自己的空余时间。或者可以利用每天的一点注意时间来学习,比如晚上哪一个时间段自己比较清闲,事情都提早做完后,自己就可以在那个固定的时间段来学习。
我觉得时间就像挤海绵一样,挤挤就有了。只要自己下定决心想要学习,自己也会在忙碌中抽出一点时间用来学习的。我觉得有时候真的是越忙才会让人觉得越有动力,虽然挺累的,但是心里却很满足。仿佛自己做成了什么大事一样。
所以在越忙的时候,自己反而会想利用一点时间来学习,填补每天的空余时间。
⑶ 信息爆炸的时代,如何提升自己的学习力
平时一定要多看书,或者多关注一些新闻,也要学会观察,提升自己的观察能力。
⑷ 做为生活在信息时代的人,我们该怎样学习、工作和生活急需答专业的.好的给分
1,用心生活,用智慧工作,用认真学习。
2,你现在状况是没有好的时间计划,你需要时间管理。我建议你看看李健的时间管理法,强迫成功法。把自己每天需要做的事情写出来,最好越详细越好,几点几分做什么,先做个计划。每一项需要多长时间,预估一下。
3,当天的事情当天完成,不要累积。
4,善于运用零碎的时间。
5,讲求做事的效率效果。
6,安排事情是,从重要道次要安排清楚。
7,工作烦躁的时候适当的学习 可以舒缓神经 至于生活的话 工作和学习本身就是生活的一种 。
8,生活就是这样,不是你哪方面能力的问题,是没有把一切计划好,就象工作,它需要安排,就象理财,它需要计划,等等 。
9,把握好重心——家庭
然后是事业,朋友圈 这是长期的保障,会有挫折与奖励 首先都是和家人分享,同时多与人交流
现代社会就是人的社会,无论何时把握好上面的原则,我觉得人和人之间的能力差别不会太大,毕竟爱因斯坦so少,但是心态,是否能够坚持,守信决定一个人是否能过得幸福。
10,努力去做吧,尽管很难!
⑸ 如何运用信息技术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一、依托多媒体教育技术手段,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知者不如乐之者”。可见,课堂教学中用多媒体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学生的一切认识、求知源于兴趣。兴趣是学习的动力,也是最好的老师,也是素质教育的基础。小学生对外部世界充满了好奇,每堂新课对学生来说更是充满着无比的好奇,课堂中教师利用多媒体授课,会带给学生变化多端的画面及特殊的音响效果,刺激着学生的感官,使学生兴趣盎然、触景生情。多媒体展示中,学生通过眼看、耳听、心想、口说等多种感官训练,激发学生对教学内容更进一步探究的欲望,学习的兴趣也在不自觉中增加了,教师可在轻松愉快中完成教学任务。
二、依托现代远程教育技术手段,开拓学生视野,提升学生素质。
运用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可以使课堂气氛更加活跃,拓宽课程资源,看到大山外面的精彩世界;农村远程教育中的素材就是有效的资源,把绚丽多彩的世界呈现在学生的面前。可以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在适当的时间利用多媒体组织学生观看他们所喜欢的动画片、故事片、安全常识片等。通过观看综合资源片不仅教育了学生崇尚科学,珍爱生命,而且还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教育,丰富了学生的生活,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开拓了学生对人生的思考,提升了学生的素质。
三、依托多媒体教育技术手段,有利于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多媒体辅助教学集声音、图像、视频、动画和文字等媒体为一体的教学课件,能产生生动活泼的效果。课堂上运用多媒体技术手段,可更好地解决知识重难点。在传统的教学活动中,对于重点的突出、难点的突破,教师是通过板书分析、提问探讨的办法来解决。用多媒体手段后,可以把知识的重难点设计成问题场景,在直观形象的演示中,调动了学生各种感官的协同作用,解决了老师难以讲清、学生难以听懂的问题。教学内容从抽象转为具体,从复杂转化为简单,从不可见转化为可见,从平淡转化为生动,这样既缩短了教学时间,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解决了教学的重难点,有利于学生对重难点的理解和掌握。
四、依托多媒体教育技术手段,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新时代的教学理论中,培养和训练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是现代教学的基本要求。多媒体运用图、文、声并茂,动静结合,有声有色的情境,刺激着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通过制作课件,构建一个个问题情境,课堂上进行适当操作、控制,就能通过各种问题情境的变换,去观察问题、发现问题、验证结论、体验本质、归纳和发现新结论。学生的自学能力和探究能力得到了培养,从观察、判断、探究、发现的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综合能力。新型的教学模式,强调“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学生被看作知识建构过程的积极参与者,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促进者和咨询者,教师的主导作用可以使教学过程更加优化,是教学活动中重要的一环。设计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课,是教师进行引导、点拨,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的。课堂上教师创造条件来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让学生积极地去探究,主动地发现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途径。
五、利用多媒体教育技术手段,作升华的小结,布置多样的作业。
完整的课堂教学过程,小结与作业是必不可少的环节,对一堂成功的课起了画龙点睛的作用。传统的小结给学生的印象不深。运用现代多媒体手段后,声画与共,表现力强;用演示文稿展示一道材料分析题,让学生讨论、思考,得出答案就是这节课的核心内容;还可播放本堂课的重点片断,作为本节课核心内容的升华;根据目标要求,将教材中的重难点编成有分量、有代表性的几道题,学生通过所展现当场巩固练习或课后作业,学生可以直接从信息化环境和教学资源中获取知识;通过信息技术手段获取课程内容,达到最终的学习目标。
六、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促进教师的教学技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现代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让信息技术帮助教师备好课,促进学生学好知识,而是应当科学地把信息技术通过课堂展现给学生。学校要经常组织教师进行校级信息技术培训,促使老师在信息技术的应用方面有很大的提高。组织教师经常练习课件制作,定时评比出优秀的课件,然后展现给教师进行互相学习。教师讲课应以多媒体为主,这样可锻炼老师们的电化教学能力与实际操作能力。在教学进程中,教师要充分尊重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创造平等合作的师生关系。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想象力和积极的个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当今社会是信息化的社会,要求学生学会大量的获取信息方法,学会快速的处理信息。课堂教学所用的教材毕竟不同于网络信息,网络信息无限的丰富,能无限的充实学科教材的内容。可以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扩充教材内容,优化学科教学,加大学生信息量的获取,开阔学生课堂学习的视野。
总之,面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热”,广大一线教师应静下心来,认真研究和领会课程整合的实质与精髓,避免陷入技术至上的误区,捡了芝麻而丢了西瓜。真正的整合应是该用时就用,不该用时就不用,要用得恰到好处。
总之,“信息技术作为认知工具的课程整合无疑将是信息时代中占主导地位的课程学习及教学方式,必将成为学校教育教学的主要方法”。因此信息技术和学科的整合,对于提高教与学的效率,改善教与学的效果,发展学生的“信息素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以多媒体化、网络化、智能化为主要特征的现代化信息技术,把课堂教学中的一个个问题变成了打开知识宝库的金钥匙,点燃了学生创造火花的火种。运用多媒体技术手段使抽象的问题具体化、枯燥的问题趣味化、静止的问题动态化,充分体现出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达到了课堂教学预期的目标。提高认识,努力学习信息技术,为培养新世纪合格人才、优秀人才做好准备.
⑹ 互联网时代需要怎样学习
网络时代我们如何学习(一)确立终身学习的理念网络时代,是终身学习的时代,网络信息量的激增、渗透力的扩张和更新速度的加快,都告诉我们,任何指望通过学历教育就能胜任工作需求的想法已不现实。取得大学本科、研究生、博士学历的人分别在2年、三年、四年的时间里,所学的专业知识全部老化,人如果一年不学习知识就会折旧80%,一个人一生所学的知识来说,在校求学阶段所获得的知识充其量不过是他一生所需的10%,而另外90%以上的知识都必须在以后的自学中不断获取。网络恰恰为每个人提供了随时随地想学就学的平台,为终身学习提供了物质条件,宣告了学习话社会和终身学习时代已来临,不断吸收新鲜知识养分,不断转换为实际工作及生活能力,实现真正意义的生命不息,学习不止。(二)坚持固有的传统学习方法第一我们要读经典、学原着。我想经典原着是无数仁人志士在实践中总结出的知识成果,他需要我们静心品读,取其中的精华灵魂所在,我想作为党校教师在读经典论着中要分三个境界去品味,读,寻源头之水;讲,寻思想共鸣,评,集思广益。这样才能达到读书的最高境界,吸取名家之灵气。第二,善于思考、学思结合、学用结合,第三,要善于总结。我们要提倡结合工作学习,要带着问题学习,要联系完成使命任务学习,要善于总结要在读书中形成自己的观点、形成自己的看法,不能用别人的知识代替自己的知识,把别人的经验当成是自己的经验。第四,要持之以恒。(三)增强网络时代学习的主动性网络时代把我们的学习带进了知识的自助餐厅,我们有充分的自由和宽广的想象空间,我们必须首先转变一个观念,即改变学习是件苦差事的观念要培养学习的兴趣,把学习当成一种享受。克服一个思想,功利性学习的思想,善于在快乐中学习,在阅读中寻找学习的快乐,这种乐趣不在于物欲的满足,外在感官之乐,而是一种发自内心、侵润心灵的精神之乐。要明确一个目标再次要有科学的学习计划三要回顾自己的计划执行情况,以便检验成果和改进。(四)积极适应网络时代的学习模式网络时代,学习环境与传统的平面学习环境大不相同,是立体的、发 散式的、信息海量的环境,传统意义上的教室与课堂已走向饭堂走向宿舍走向公交站台,网络时代直接改变了学习模式,每个学习者都可以借助网络实现随时随地的学习,有课堂上单项的信息知识传统模式,转变成随时存在的发撒事学习模式。(五)积极适应全新的学习方法1、带着问题学。有疑问才会有兴趣,善于发现工作中的疑点、难点和困惑带着问题去学。2、全身心学,把所有的感官都用上,充分利用网络多媒体带来的多维学习形式3、找到合适的老师学,无论是在网络上还是在传统学习方式中,要读经典着作,要听知名度高学术造诣深的专家学者的课4、在交友互动中学习,qq交流便捷快速,但是观点较零散不系统,论坛交。流便捷高效,信息容量的,易受启发,通过探讨交流使得认识问题更为全面深刻,快速掌握技能呼唤,互惠互利的事。5、充分利用好网上的学习工具增强对网络信息的甄别能力。如互联网最新开放的新式大学“网络搜索引擎,提高寻找有用信息的效率,确保在任何时间和地点都能在网络终上以最高的效率找到自己想要的东西,要充分利用3g手机等便捷网络终端带来的方便,让我们能够充分利用路途时间 ,借这些移动工具随时随地学习,让学习成为一种快乐的生活方式。要带着有色眼镜去看网络,增强甄别信息的主动性,取网络之精华,去网络之糟粕。⑺ 如何在信息技术教学中促进学生有效学习
1.把握备课的重点.提高目标达成的有效性
高中信息课程标准是的总目标是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因此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要把以下三点列为备课的重点。第一,教师要以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为目标,注重培养学生信息处理与交流的能力;第二,要对教材和学生进行综合的分析,分析教材的重难点和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然后选择恰当的教学策略,指导学生掌握重难点,克服困难;第三,通过创设情境、设计学生感兴趣的探究任务和体验活动等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尝试在的学习情境中探索、思考、理解,把被动学习转化为主动学习,使教学目标能更有效地达成。
2.通过课堂上的有效教学来促进学生的有效学习
一节优秀信息技术课,关键在于能通过有效教学来促进学生有效学习。有效教学是通过有效讲授、有效的师生互动、有效激励等实现。
(1)有效讲授
有效讲授的原则是清晰明了、有吸引力、掌握节奏,提供鼓励性的即时反馈,注重引导学生的体验等。
(2)精炼地讲授学习要点
在课前,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基础和特点,分析和把握教材,明确教学的重点与难点,研究教法,编选与组织精要的学习内容,用最精练的语言讲授,还要懂得用具体形象地例子描述抽象地概念。在学生学习虚拟现实特点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多感知”这个特点,教师可以这样讲授的:“如一块蛋糕看上去是黄色的,闻一闻是香的,尝一口是甜的这就是多感知。 ”
(3)利用旧识学习新知
在课前设法让学生能够接触与所学内容相关的信息,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与新的学习内容形成连结,并采取适当的学习策略,多种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学习新知,为学生制造容易学习的经验。
(4)有效的师生互动
有效的师生互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创设愉悦的情境
通过生动有趣的情景导入和设计富有挑战性的循序渐进的任务,营造和谐的学
习氛围,创设一个平等温暖、充满善意的学习情境,让学生享受学习的乐趣,分享学习的快乐,激发创作灵感。
②师生互动沟通
有效教学要求教师在课堂上提出有效的问题,仔细观察学生的反应,认真倾听学生的回答,并适当提示和评价。不仅要倾听学生的回答,更要倾听学生对自己的提问,尽可能地解决学生的各种学习问题,要重视培养学生质疑和发现问题的能力。必须努力提高学生提问的能力,逐渐使学生养成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习惯。对学生的一些怪的想法或新的观点,应先肯定学生的奇思妙想,并对这些想法和观点及时地探讨;对于学生的猜测和疑问,要抓住亮点,积极充分地肯定;对于错误的质疑,决不嘲讽打击,而是进行正确的引导。学生在提出问题后,如果是依靠自己或团体的力量都不能解决,而又恰恰是学习中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这就是需要教师耐心地讲解。
(5)有效激励
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情意因素不仅对认知活动起着推动、强化和调节的作用,而且其自身的发展也是有效教学的重要追求。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运用情意激发策略,通过激励、肯定、赞扬、暗示等迹芦多种教育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的情意力量,促进学生主动积极地学习。
①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墨子说:“志不高者智不达。” 在教学中,首先要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的,树立远大抱负,从而激发强烈的学习动机。教师要把学习信息技术的重要性与学生将来的发展联系起来,让学生懂得掌握信息技术是信息时代发展不可或缺的技术,是培养社会高层次人才的需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动机。其次,要重视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建立良好师生关系,创设问题情境,丰富教学材料和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等途径,帮助学生培养学习兴趣。再次,要帮助学生发展积极的自我概念。自我概念是指个体对自己的看法和评价。教师要通过指导学生的自评和反思,让学生学会恰如其分地认识自我,帮助学生发展积极的自我概念。 ②培养与激发学生学习的自我效能感
自我效能感,是人们对自己是否能够成功地进行某一行为的主观判断,它是个体的能力自信心在某项活动中的具体体现。如果学生虽然认识到取得好成绩的重要性,但却感到取得这种期望的成绩力所难及,就会望而却步。因此,培养学生良好的自我效能感,对者州饥促进学生有效学习具有重要作用。帮助学生提升自我效能感的常用方法有三种。第一,利用成功体验提升效能。对于知识水平和能力有差异的学生,教师要善于设计恰当的教学任务并把任务分层,基本层次的学生要求完成基本任务,有余力的学生完成拓首返展任务,使每一个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从而提高自我效能感。第二,利用榜样提升自我效能感。班杜拉认为,人的许多效能期望来源于观察他人的替代经验,榜样的行为表现是个体自身效能的一种重要参照。如在学习Cool 3D三维动画的制作时,教师先呈现以往学生创作的优秀作品,并介绍成功之处,然后又在学生制作动画的过程中,不断发现和展示美观的,有创意的作品,最后再让做得比较出色的学生来介绍自己的作品。通过这种榜样的作用,使学生观察到与自己能力相似的同伴成功地完成某些学习任务,就会替代性地转化成对自己能力的认同,相信自己也有能力完成这个任务,从而增强自我效能感。第三,利用言语说
服提升效能。教师要相信每个学生具有可以开发的天赋和才能,通过对学生发自内心的期望,对学生的学习进步给予适当的言语激励,培养学生积极的自我效能感。
3.通过学生的尝试学习来实现有效学习
尝试学习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方式,就是在教师没有讲解知识之前,要求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自己独立尝试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案,在尝试过程中不仅掌握了知识,并且逐渐形成适于自己的学习风格,灵活选择运用各种学习方法、策略。 “自主、探究、合作”这三个关键词为新课程标准下学生的学习注入了新鲜的活 力,并且从三个方面界定的有效学习方式的本质特征。通过学生的尝试学习从这三个方面来实现有效学习。
(1)尝试学习是自主的学习
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是保证尝试学习有效性的基础。首先,要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乐于尝试。通过尝试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学习变成了学生自身的需要,并掌握自主学习的方法,享受学习的过程。其次,在课堂教学中要切实做到“五多”。“五多”即是指让学生多观察、多动手、多动脑、多动口、多活动,让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到尝试学习中。最后,大胆让学生参与尝试。教师要增加学生尝试和体验实践的机会,学生把所学的技巧或概念,适当的运用到真实的世界中验证,并进行学习迁移。
(2)合作是尝试学习成功的保障
尝试活动前,教师要认真准备尝试问题,结合课程目标研究学生发展的实际,设计能够促进学生敢于尝试、乐于尝试并能取得尝试成功的尝试问题。在尝试的过程中,学生由于个体的差异会面临不同的情况,教师要能巧妙地、适当地、启发式地引导学生走出困境,用新的尝试方法解决问题,以保证学生的尝试取得成功。
学生应该充分发挥班集体的相互影响、合作的作用,发挥集体智慧的功效,取得更大程度的尝试成功。通过协作学习与分享学习,使小组协作活动中的个体(学生)可以将其在学习过程中探索、发现的信息和学习材料与小组中的其它成员共享,甚至可以同其它组或全班同学共享。学生之间存在着个别差异,尝试学习的能力也有差异,通过发挥学生之间的碰撞、交流合作,可以提高尝试学习的有效性。
(3)尝试学习是一种探究学习
尝试学习的过程实际上就是探究的过程。尝试学习的目的就是要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让学生从小不断地尝试,为长大后的探究打下坚实的基础。尝试学习过程中,教师给学生设置好尝试问题后,要求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尝试解决问题。如在学习《虚拟现实初探》时,教师先提出探究问题:“请通过三个例子归纳出虚拟现实有什么特点。”。接着提供信息资源(学习网站和在线帮助等),通过体验探究策略,让学生体验三个例子——3D游戏、三维全景图和电影《捍卫机密》片断,然后让学生尝试解决探究问题,这样可促使教学目标有效达成。
4.有效评价
坚持发展性评价的原则,促进学生发展的有效性。对学生学习的评价,既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更要关注他们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和发展;既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评价应注重学生发展的进程,注重形成性评价,强调学生个体过去与现在的比较,通过评价使学生真正体验
到自己的进步,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例如课堂上教师设计了回答问题和讨论的环节后,我们可以对积极参与讨论的小组和同学给予充分的肯定。通过记录讨论发言和回答问题的次数和评选发言的优胜奖等活动,另外还可以通过由老师和学生共同投票的方式选出学习优秀成果(如多媒体作品)。对于比较精彩的发言或水平较高的作品,教师要多用赞美的语言,同时不能忽略对学习有进步的同学的鼓励,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兼顾集体发展评价与个人发展评价,采用自评、互评、师评相结合的方式。评价的手段和形式应多样化,要结合评价内容和学生学习特点灵活选择“表现性评价”、“作业作品评价”、“成长记录袋”等评价形式,全面评价学生的学习。
⑻ 信息时代怎样学习
读书方法
(1)泛读 泛读即广泛阅读,指读书的面广,要广泛涉猎各方面的知识,具备一般常识。不仅要读自然科学方面的书,也要读社会科学方面的书,古今中外各种不同风格的优秀作品都应广泛地阅读,以博采众家之长,开拓思路。马克思写《资本论》曾钻研过1500种书,通过阅读来搜集大量的准备资料。 (2)精读 朱熹在《读书之要》中说:“大抵读书,须先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省得尔。”这里“熟读而精思”,即是精读的含义。也就是说,要细读多思,反复琢磨,反复研究,边分析边评价,务求明白透彻,了解于心,以便吸取精华。对本专业的书籍及名篇佳作应该采取这种方法。只有精心研究,细细咀嚼,文章的“微言精义”,才能“愈挖愈出,愈研愈精”。可以说,精读是最重要的一种读书方法。 (3)通读 即对书报杂志从头到尾阅读,通览一遍,意在读懂,读通,了解全貌,以求一个完整的印象,取得“鸟瞰全景”的效果。对比较重要的书报杂志可采取这种方法。 (4)跳读 这是一种跳跃式的读书方法。可以把书中无关紧要的内容放在一边,抓住书的筋骨脉络阅读,重点掌握各个段落的观点。有时读书遇到疑问处,反复思考不得其解时,也可以跳过去,向后继续读,就可前后贯通了。 (5)默读 不出声地读书。是语文教学上训练阅读能力的重要方法。速度快,不互相影响,保证环境的安静,便于更集中地思考、理解读物的内容,并且不易疲劳,易于持久。默读应用范围十分广泛,读书报,查资料,看通知、布告、信件等,都要用到默读。默读时要注意减少眼停的时间与次数,尽量不出现回视,逐步扩大扫视。读得快而又理解得深,才是高水平的默读。 (6)浏览 这是一种粗略读书的方法。阅读时可以随便翻翻,略观大意;也可以只抓住评论的关键性语句,弄清主要观点,了解主要事实或典型事例。而这一部分内容常常在文章的开头或结尾,所以重点看标题、导语或结尾,就可大致了解,达到阅读目的。 (7)再读 有价值的书不能只读一遍,可以重复学习,“温故而知新”。着名思想家、文学家伏尔斯泰认为“重读一本旧书,就仿佛老友重逢”。重复是学习之母。重复学习,有利于对知识加深理解,也是加深记忆的强化剂。 (8)写读 古人云:“不动笔墨不读书”,俗语也有“好记性不如烂笔头”的说法。读书与作摘录、记心得、写文章结合起来,手脑共用,不仅能积累大量的材料,而且能有效地提高写作水平,并且能增强阅读能力,将知识转化为技能和技巧。 (9)序例读 读书之前可以先读书的序言和凡例,了解内容概要,明确写书的纲领和目的,有指导地进行阅读。读书之后,也可以再次读书序和凡例,以便加深理解,巩固提高。 (10)选读 就是读书时要有所选择。古往今来,人类的文化宝藏极为丰富。一个人的精力毕竟有限,如果不加选择,眉毛胡子一把抓似地读书,就不会收到好的效果。可以结合自己的情况,有针对性地选择书目,进行阅读,这样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1) 摘抄 读书不能只读,也不能只体会,应该把好词好句摘抄下来,时常翻阅,就可以做到“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12)朗读 它是把文字转化为有声语言的一种创造性活动;是一种出声的阅读方式;是小学生完成阅读教育任务的一项重要的基本功。就语文学习而言,朗读是最重要的。朗读是阅读的起点,是理解课文的重要手段。它有利于发展智力,获得思想熏陶。朗读有助于情感的传递。朱熹说:凡读书,需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牵强暗记。而且要“逐句玩味”、“反复精详”、“诵之宜舒缓不迫,字字分明。” (13)写读书卡片
编辑本段有道有效的18种读书方法
品书如进食,得其法,营养与美味兼得;不得其法,或不得美味,或不得滋养,或伤害身心。然而其法何在?古今中外名人读书各不相同,皆在因事、因人、因书而变。于是将前人经验筛选研磨成上好精粉,加入自己多年来读书心得为酵素,精心烤制出18种读书方法[1],与诸位书友分享。
1.读书不二法
专心致志,一段时间内,只读一本书,这本书不读完,决不读第二本书。清朝着名政治家曾国藩就是这样读书的:“诸子百家,汗牛充栋,或欲阅之,但当读一人之专集,不当东翻西阅,如读《昌黎集》,则目之所见,耳之所闻,无非昌黎,以为天地间除《昌黎集》而外,更无别书也。此一集未读完,断断不换他集,亦专字诀也”。着名学者梁实秋曾也有这样一句名言:桌上永远只放一本书!这种读书方法,最适合那些想练好基本功,打下扎实治学功底的读书人。
2.波浪渐进法
一次读一本书,但不强求一气呵成,过一段时间再读,原来读来无味的地方可能就读出感觉来了。美国依阿华大学的罗宾森提出一种SQ3R读书法,强调循序渐进,英语Survey,Question,Read,Recite,Review五个词的第一个字母,分别代表“浏览、发问、阅读、复述、复习”五个学习阶段。毛泽东读《昭明文选》,他上学时读,五十年代读,六十年代读,到了七十年代还读过好几次。《联共党史》及李达的《社会学大纲》,他各读了十遍。一部《红楼梦》,少年读来,只看到“爱在缠绵中,情的悱恻里”。老年读来,便能读出“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自己时间不充裕,或读一些“难啃”的大部头时,不妨采取这种方法。也有些人一读书就就犯困,精力不能集中,那就分段来读,一般人在半小时之内注意力最集中,那我们就可以利用这半小时,大约每次可以读一万多字左右。
3.比较品读法
一次读几本书,比较对照的方法读书。“不怕不识书,就怕书比书”。写《魏书》的史学家夏侯谌自视甚高,听别人称赞陈寿写的《三国志》,不大服气,便找来细读再三,这才知道《三国志》确比自己的《魏书》好,当即烧掉自己的书稿。正如车尔尼雪夫斯基说过的:“任何东西,凡是我们拿来和别的东西比较时,显得高出许多的,便是伟大。”比较品读可以是横向的,不知道《丑陋的中国人》怎么样?对比《丑陋的日本人》就会读出奥妙;也可以纵向比较,读不懂奥巴马,可以读一读罗斯福,就恍然大悟。搞研究或做论文时,用这种方法可以让你大受裨益。
4.垂直阅读法
看书一目十行,不是从左向右来读,而是从上往下看,像下楼梯一样。文学家高尔基就是这样。因为有些书含金量太少,只须浏览;有些书包罗万象,无法精读,比如《四库全书》,平均一天读3万字,也要用72年,才能读完。几乎无人能够精读;有些书不知优劣,则应先速览而后决定是否需要精读。更快的方法也称之为“跳读”,就是抓住文章梗概、主要事件或中心论点,剪除枝叶,补叙、背景、引文等内容,跳过去不读。垂直阅读的方法可以有效地提高阅读效率,用于读一般小说或快速浏览资料都相当不错。
5.字斟句酌法
一字一句,细细品读。好的作品信息量大,含金量高,如同上好的牛肉干,极少水份,句句精髓,大段速读,难免会消化不良。所以必须边读加以思考。孔子就讲:“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孟子也说:“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散文大家秦牧,读书先是“鲸吞”大体看一遍,然后是“牛嚼”,像牛吃草“反刍”一样,仔细研究品味。我的体会是:用眼睛来读书者只有眼见,用心去读书才有心得。字斟句酌法的方法适合特别读经典。比如读《论语》、《道德经》、《沉思录》等等,嚼得愈久,愈有滋味。还可以用于加深理解书中的核心内容和精彩片断。
6.精华提炼法
对于一些作品,不仅要精读,还要总结归纳,提炼出其中的精华。我国三十年代涌现的一大批学术大师都是这样:“不动笔墨不看书”。每阅读一本书,都在重要的地方划上圈、杠、点等各种符号,在书眉和空白的地方写上许多批语,并随时写下读书笔记或心得体会。历史学家吴晗,特别擅长于做读书卡片。读书时见到有用的就抄在一张卡片上。读了几十年书,做了几十万张卡片。语言学家王力就说:“看一本书如果自己一点意见都没有,可以说你是没有好好看。”美学大家朱光潜特别推崇写读书笔记:“记笔记不仅可以帮助你记忆,而且可以逼得你仔细”。我的体会是,“读破书万卷,真传一句话”。读一本书,真能够提炼几句有用的话来,就算没有白读。
7.高山仰止法
以欣赏的眼光去读书。读出美味,读出乐趣。正如宋代诗人尤袤所言:“饥读之以当肉,寒读之以当裘,孤寂而读之以当友朋,幽忧而读之以当金石琴瑟也”。我的体会,越浮躁的人,越是目空一切,越深沉的人,越是对真理怀有敬畏之心。读一本高尚的书,就是与一位高尚的人士对话,你的态度越虔诚,你的收获就越大。这种方法最适合读宗教与哲学与军事经典,如《圣经》、《易经》、《孙子兵法》。
8.居高临下法
站高一层,像老师审查学生作业一样去读书。我认识的几位编辑,通常都是用这种方法读哪些热门“畅销书”。确实,如果被那些“乱花迷人眼”的书“雷倒”,不加批判地去接受,就会像叔本华所说的那样:“思想被别人用襟带牵着走。”经常对读过的文章审视可以不断提高分析判断能力。我的体会:一本书,以粉丝的姿态去“仰读”,和以批判的态度去“俯读”。感觉大不相同。我在读德鲁克的时候,先用高山仰止法去拜读,然后用居高临下法去审读,学到了不少东西,也发现了大师存在的问题。要做到赏析结合,才能一代更比一代强,才能让读书人的水准高过书的水准。
9.多维研读法
从多个角度去读一本书,比如读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就可以从人性的角度去读,也可以从政治的角度去读,还可以从文学欣赏的角度去读。读来意境会大不相同。所谓“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就是这个意思。数学家华罗庚则发明了“猜读法”,从猜谜的角度去读书。看了书名后先闭目静思,猜想书中的结构与内容,然后再读。如果作者写的和自己猜的一样,他就可以速读。这不仅大大节约了时间,还培养了他的思维能力和想象力。
10、求医问药法
汉代经学家刘向有句名言: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求医问药法就是带着问题去读书,因病求医,对症下药。 作家王蒙就有体会:有“躁郁症”要读《老子》。我体会:“读书破万卷”,这个“破”字,功夫不是下在将书读“破”上,而是要破解问题。用药当用良药。《孙子兵法》云:“取法其上,得其中;取法其中,得其下;取法其下,则得其下下。千万不能吃错了药。读一本坏书或庸书,就等于和一位庸人或坏人对话。 如何做一个善问者?经济学家张五常的做法是问三个问题:A,“是什么”(What?);B,“怎样办”(How?);C,“为什么”(Why?)。如果这三问之后还有疑问,那我再补充一条:“扪心自问”,往往会一通百通。
11、营养搭配法
读书如进食,少读书则营养不足,从全世界每年人均读书看:以色列约64 本;俄罗斯约55 本;美国约50 本;而中国约是 5 本。显然总是就少。另一方面,有许多人只读一类书,知识偏食,也会营养不良。理论工作者,读点文学书,文艺工作者,读点哲学书,成年人读点童话,《哈里波特》,同时吃法也有不同,培根讲“书籍好比食品,有些只须浅尝,有些可以吞咽。只有少数需要仔细咀嚼,慢慢品味。”我经常与企业家接触,发现他们走得不高不远,一定读书太浅;走得又高又远,一定读书不浅。预知一个人的精神境界,看一个人阅读的书目,绝对比看手相星相更准确。
12、病毒预防法
不读书的人,往往死于精神饥渴;乱读书的人,大半死于思想中毒。有一些书,有相当的研究价值,可以理解人性,但容易中毒,有些书成分复杂,正如林语堂所言: “在一人吃来是补品,在他人吃来是毒质。”比如读希特勒《我的奋斗》,对二战历史一无所知,像一张白纸,很可能读来先入为主,成了纳粹的信徒。最好能够先读下邱吉尔《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和戴高乐《战争回忆录》,读书如交友,带着疑问去切磋。什么人交什么朋友,多交益友、诤友、挚友,少交损友、佞友、恶友。伟人与常人的差别也许就在一本书。
13、同频共振法
读书与交友都是讲缘分的,所谓一见倾心。有些书虽然好,我们读了没有感觉,那就是无缘,勉强去读,那是在在糟蹋自己,更是糟蹋书。交友求知音,读书求会心。正如钱钟书所说:“一个真有幽默的人别有会心,欣然独笑,也许要在百年后、万里外,才有另一个人在时空的彼岸,莫逆于心,相视而笑”。 读书人的初级境界,是品味读书之苦,如战国时苏秦 “头悬梁,锥刺股”;这种“苦学”。比较适合考学、考研、考托福;读书人的中级境界,是品味读书之用,“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读书人的上乘境界,是品味读书之乐,读得欣喜若狂,读得泪流满面,读得茅塞顿开。我自己深有体会:阅读者,悦读也。
14、角色扮演法
书中人物出场众多,最重要的主人公只有一个,那就是你——读者自己。读书时,作为书中的一个角色,让你的情感融入故事之中,就能够更深刻地理解其中的人物。比如说读《飘》,如果你置身在故事之外,你的感动指数是一般是3-6,但如果你想象自己某一个角色,你的感动指数会达到7-10;如果你是梅兰,你会亲身感受什么幸福;如果你是郝思嘉,你会亲身体会什么是痛苦。这种方法,用来读自传、小说、剧本或报告文学尤为奇妙。当然, 如果你是一个感情脆弱的人,还是做一个旁观者。读书要入得进去还要出得来,要不然就可能“走火入魔”啦。
15、静心素读法
放下功利之心,清心寡欲去读书。日本教育学家七田真认为:“教育的原点是背诵和记忆”“‘素读’就是不追求理解所读内容的含义,只是纯粹地读。比如在读古文和诗词时,不急于理解,通过反复诵读和吟咏,慢慢去体会其中的含义。国学传统中历来倡导“三诵”朗诵、默诵、背诵。德国哲学家狄慈根说过:“重复是学习的母亲。所谓书读百遍,其意自现。文革期间,着名作家巴金的书房给贴了封条,加上锁,封闭了十年,巴金甚至用回忆来以默读,可谓深得素读之大法。 陶渊明“好读书,不求甚解”。反倒是容易进入到“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的境界。我自己也不断会体会到这样的快乐:不知不觉,悠然心会。如果我们以提升修养和陶冶性情为目的去读书的话,不妨用这种方法。
16、成见归零法
放下是非之心,不带有色眼镜去读书。朱熹倡导“凡看书须虚心看,不要先立说,看一段有下落了,然后又看下一段。须如人受讼词,听其说尽,然后方可断”。在没有读书前,有了先入为主的观点,好处是不容易被误导,但问题是也很容易做误判。由于我们对一个人,一种价值观、一种哲学思想,一种宗教观念持有不同的看法,很容易将我们的思想和情感带入书中,导致不公正的判断。对那些争议较大,特别是与自己观点相同或相左的作品,放下成见,像一个公正的法官一样听取诉讼,更容易听见真理的声音。
17、时空穿越法
作为一个时空穿梭者,进入书中的世界。一个人不读书的人,生活在他自己的24小时时间和亲身所到之处。当我们读书时,你立刻摆脱了时空的束缚,你可以走进一万年以前,也可以走进500年之后,可以与孔子对话,也可以与奥巴马谈心。正如色列着名作家奥兹所言:“如果你只是游客,你会站在旧城的某条街上,仰望一座老宅,你看见有个女人,正从窗户里凝视着你。然后你便走开了。读一本外国小说时,你便能真切地得到邀请,进入别人的内室,进入他们的儿童房,书房,进入卧室”。其实本质上是穿越时空的束缚,进入比宇宙更浩瀚的精神世界——是读书让我们获得了心灵的自由。
18、举一反三法
读一本书,悟出更多的道理,做到“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远远不够,不去思考,不去应用,就是读死书。”教育空叶圣陶讲 “活读运心智,不为书奴仆”就是这个意思。我发现守财奴有两种:一种是守着钱财不会用,另一种守着知识不会用。读书过万卷,长期存档,无异于垃圾文件,只会让你的大脑速度减慢。 如何把书读活?“我思故我在,我用故我能”。“我思”的第一个层次,是要与作者交流,与作者擦出火花,第二个层次是要讲给别人听,写给别人看,与众人擦出火花;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我用”的第一个层次,是理论指导自己的实践,让自己受益。第二个层次,是在用中发现新问题,找到新方法,创造出新理论,超越我们的前人。 读书、藏书、教书、写书、评书、荐书,我们将养成天下最好的个人嗜好,结交天下最好的良师益友[2],我们将因无尽的智慧而得永生。
编辑本段名人读书法
鲁迅嚼辣椒驱寒
鲁迅先生从小认真学习。少年时,在江南水师学堂读书,第一学期成绩优异,学校奖给他一枚金质奖章。得到奖章后,他立即拿到南京鼓楼街头卖掉,然后买了几本书,又买了一串红辣椒。每当晚上寒冷时,夜读难耐,他便摘下一颗辣椒,放在嘴里嚼着,直辣得额头冒汗。他就用这种办法驱寒坚持读书。由于苦读书,后来终于成为我国着名的文学家。他的一些好的读书方法也流传至今。
王亚南睡三脚床
王亚南小时候胸有大志,酷爱读书。 他在读中学时,为了争取更多的时间读书,特意把自己睡的木板床的一条脚锯短半尺,成为三脚床。每天读到深夜,疲劳时上床去睡一觉后迷糊中一翻身,床向短脚方向倾斜过去,他一下子被惊醒过来,便立刻下床,伏案夜读。天天如此,从未间断。结果他年年都取得优异的成绩,被誉为班内的“三杰”之一。 他由于少年时勤奋刻苦读书,后来,终于成为我国杰出的经济学家 。
恩格斯的读书法
恩格斯的读书方法之一是重视读原着,一般不轻易使用第二手、第三手材料。 1884年8月6日,德国社会民主党人格奥尔格·享利希·福尔马尔给恩格斯写了一封,说有一位女士对社会主义感兴趣并打算研究社会科学,但不知进哪一所高等学校才好。恩格斯复信道,这个问题很难回答,因为大学里每一门科学尤其是经济学被糟蹋得很厉害,关键是要自学,并掌握有效的自学方法。 恩格斯在信中说:“从真正古典的书籍学起,而不是从那些最要不得的德国经济学简述读物或这些读物的作者的讲稿学起。”“最主要的是,认真学习从重农学派到斯密和李嘉图及其他学派的古典经济学,还有空想社会主义圣西门、傅立叶和欧文的着作,以及马克思着作,同时要不断的努力得出自己的见解。”也就是说,要系统地读原着,因为“研究原着本身,不会让一些简述读物和别的第二手资料引入迷途。” 从其阅读过的书目来看,他虽然也读过大量的通俗小册子,报刊等,但花功夫最大,读得最多的还是那些经典原着。他认为,系统读原着是从事研究的一种正确的读书方法。这样,可以了解一个理论的产生、发展和完善的过程,不仅可以全面系统地掌握基本原理,而且可以掌握其发展过程,了解这一理论的全貌。
杰克·伦敦的“饿狼式”读书法
美国作家杰克·伦敦经过苦难磨练,十分珍视读书机会。他遇到一本书时,不是用小巧的橇子偷偷撬开它的锁,然后盗取点滴内容,而是像一只饿狼,把牙齿没进书的咽喉,凶暴地吮尽它的血,吞掉它的肉,咬碎它的骨头!直到那本书的所有纤维和筋肉成为他的一部分。
杨振宁的“渗透”读书法
杨振宁教授认为:既然知识是互相渗透和扩展的,掌握知识的方法也应该与此相适应。 当我们专心学习一门课程或潜心钻研一个课题时,如果有意识地把智慧的触角伸向邻近的知识领域,必然别有一番意境。在那些熟悉的知识链条中的一环,则很有可能得到意想不到的新发现。 对于那些相关专业的书籍,如果时间和精力允许,不妨拿来读一读,暂弄不懂也没关系,一些有价值的启示,也许正产生于半通之中。采用渗透性学习方法,会使我们的视野开阔,思路活跃,大力提高学习的效率。
毛姆的“乐趣”读书法
英国作家毛姆提出“为乐趣而读书”的主张,他说:“我也不劝你一定要读完一本再读一本。就我自己而言,我发觉同时读五、六本书反而更合理。因为,我们无法每一天都有保持不变的心情,而且,即使在一天之内也不见得会对一本书具有同样的热情。”
爱因斯坦的“总、分、总”三步读书法
所谓总,就是先对全书形成总体印象。在浏览前言、后记、编后等总述性东西的基础上,认真地阅读目录,概括了解全书的结构、体系、线索内容和要点等。 所谓分,就是在“总”体了解基础上,逐页却不是逐字地略读全文。在略读中,要特别注意书中的重点、要点以及与自己需要密切相关的内容。 所谓总,就是在阅读完全书后,把已经获得的印象条理化、系统化,使观点与材料有机结合。经过认真思考、综合,弄清全书的内在联系,以达到总结、深化、提高的目的。
余秋雨的“畏友”读书法
散文家余秋雨提出:“应该着力寻找高于自己的‘畏友’,使阅读成为一种既亲切又需花费不少脑力的进取性活动。尽量减少与自己已有水平基本相同的阅读层面,乐于接受好书对自己的塑造。我们的书架里可能有各种不同等级的书,适于选作精读对象的,不应是那些我们可以俯视、平视的书,而应该是我们需要仰视的书。”
顾炎武自督读书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个家喻户晓的名言,是由明末清初的爱国主义思想家、着名学者顾炎武最先提出的。 顾炎武自幼勤学。他6岁启蒙,10岁开始读史书、文学名着。11岁那年,他的祖父蠡源公要求他读完《资治通鉴》,并告诫说:“现在有的人图省事,只浏览一下《纲目》之类的书便以为万事皆了了,我认为这是不足取的。”这番话使顾炎武领悟到,读书做学问是件老老实实的事,必须认真忠实地对待它。顾炎武勤奋治学,他采取了“自督读书”的措施:首先,他给自己规定每天必须读完的卷数;其次,他限定自己每天读完后把所读的书抄写一遍。他读完《资治通鉴》后,一部书就变成了两部书;再次,要求自己每读一本书都要做笔记,写下心得体会。他的一部分读书笔记,后来汇成了着名的《日知录》一书;最后,他在每年春秋两季,都要温习前半年读过的书籍,边默诵,边请人朗读,发现差异,立刻查对。他规定每天这样温课200页,温习不完,决不休息。
秦牧主张“牛嚼”和“鲸吞”
当代着名作家秦牧,每天都要阅读大量的书报杂志,广搏地积累知识。结果,他写出的作品宛如由知识的珠宝串成,闪耀着独特的光彩。秦牧在谈到读书时,主张采取牛和鲸的吃法,即“牛嚼”与“鲸吞”。 什么叫“牛嚼”呢?他说:“老牛白日吃草之后,到深夜十一二点,还动着嘴巴,把白天吞咽下去的东西再次‘反刍’,嚼烂嚼细。我们对需要精读的东西,也应该这样反复多次,嚼得极细再吞下。有的书,刚开始先大体吞下去,然后分段细细研读体味。这样,再难消化的东西也容易消化了。”这就是“牛嚼”式的精读。 那什么叫“鲸吞”呢?他说,鲸类中的庞然大物——须鲸,游动时俨然能一座飘浮的小岛。但它却是以海里的小鱼小虾为主食的。这些小玩艺儿怎么填满它的巨胃呢?原来,须鲸游起来一直张着大口,小鱼小虾随着海水流入它的口中,它把嘴巴一合,海水就从齿缝中哗哗漏掉,而大量的小鱼小虾被筛留下来。如此一大口一大口地吃,整吨整吨的小鱼小虾就进入鲸的胃袋了。人们泛读也应该学习鲸的吃法,一个想要学点知识的人,如果只有精读,没有泛读;如果每天不能“吞食”它几万字的话,知识是很难丰富起来的。单靠精致的点心和维生素丸来养生,是肯定健壮不起来的。 “牛嚼”与“鲸吞”,二者不可偏废。既要“鲸吞”,要大量地广泛地阅读各种书籍,又要对其中少量经典着作反复钻研,细细品味。如此这般,精读和泛读就能有机地结合起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