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信息系统 > 信息爆炸时代如何触及消费者

信息爆炸时代如何触及消费者

发布时间:2023-06-16 09:49:34

⑴ 如何面对信息大爆炸的时代

我们处于这样的一个信息大爆炸时代本身是一件好事,因为有信息总比没有信息要好。生活在那个信息完全闭塞,只有唯一媒体渠道的时代,生活是多么封闭,思想是多么苍白,只能过着人云亦云的生活,独立思考得不到任何印证,而其他所有信息的来源渠道都被堵塞住。

所以总的来说,现在这样一个信息大爆炸的时代,比古代或者信息闭塞的时代要好得多。

你碰到的不同观点越多,你越能打磨出自己独特的观点;碰到的观点越少,你越可能被某种观点带上邪路。

⑵ 面对信息爆炸的时代,你会如何应对

信息过滤能力

能否知道哪些信息和事物是自己不需要、不适合的,先将它们过滤掉,再从剩下的信息和事物中发现自己真正需要的。

需要凭借对自己的了解度和对目标的理解度来进行过滤。

需要更多了解自身以及想要达成的目标。

量化数据:

人类大部分在30-60%

——元吾氏反催眠游戏(可长按搜索)

在对信息的接收方面,个体可以像一个“开放的接收器”,或者在一个有无限信息量的环境里存在,而个体有无限获取的可能性。

所以单纯的“信息”,集中在一起,个体根据自身可以有选择的需要。

“信息”可以分为“催眠向信息”(使个体越入幻)和“催醒向信息”(使个体破幻)

——如:

1,“你不行”

2,“你可以试试”

这样的信息,一般有外在的间接获取和自我内在的“心理活动”。

对自身目标而言,信息也可分:可用的、没关系的

相对而言:个体会受到信息的影响

比如:

个体见到美食,产生食欲

个体见到美女/帅哥,产生性欲

个体见到自己不理解的,产生评判/疑惑/慌张

……

此类“信息”可以从外在来干扰

也可以由自我内在有利使用。

此时对您而言,“有利的信息”可以再次链接本文的最前面内容。

或者把您的疑问展示出来。

⑶ 在这样一个网络发达、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怎样做一个清醒理智的信息接收者

在现在这个网络发达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每天都能够接触到铺天盖地的网络信息,
作为一个信息接收者,我们一定要增强自己的辨别能力
。一分为二的对待自己所接受到的信息
,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批判继承,有选择的加以利用。

⑷ 信息爆炸时代,如何才能找到最有价值的信息

互联网50年,打破信息壁垒,让这个世界原有的信息生产、传播、分享机制发生巨变。

新事物总是这么美妙,虽说带来了信息爆炸,同时互联网也给予了解决方案,推出帮助我们筛选信息的 “ 推荐算法” ,根据每个人的个人兴趣和需求,从而进行个性化信息推荐,然而我们并不欣喜于被各种平台 “读懂” 。

说好的 “个性化信息流”, 为什么会变成 “信息肥宅水” ?

这也是在年初腾讯研究院第二届年度论坛里,网民们根据互联网发展20年,票选出的“最焦虑、最关心”的十大问题之一,也被称为 “互联网20年大哉问” 。

信息流就像护肤品,天天用,但不能多。

判断信息的重要性是一个高级的大脑功能,它能够帮助人们更好地适应环境,也控制着人们的注意力和学习能力。

在去年的文章《 如果用看待食物的方式看待信息,你会做出什么不同的选择? 》也提到:食物和信息一样,都通过某种形式或形态进入身体,食物是通过胃进行消化,而信息则是通过大脑处理。 从这个角度看,信息是我们大脑的“食物”

我们的肠胃“吃”食物;

我们的大脑“吃”信息。

那么,我们能否用对待“胃”的态度,来对待我们身体的司令——“大脑”?

食品里有 安全食品、有机食品、绿色食品、垃圾食品、有害食品 等分类标准,我们可以通过它的生产来源、成分、原料、厂商等多个维度进行区分。

那些我们每天都接触却不那么在意的“信息”, 它们究竟属于哪些 “ 食品类别”,营养几何 ?

每多思考一步,对于大脑都是一次锻炼。

信息,泛指人类社会传播的一切内容。20世纪40年代,信息奠基人香农(Shannon): “信息是用来消除随机不确定性的东西” ,但到了21世纪,信息同时也增加了不确定性——“ 真伪难辨” 。

传统媒体商业模式正在瓦解,如今 人人都是自媒体 兴起,信息生产的门槛大大降低,这样一来信息源的生产者,早已不全是记者编辑。再加上,信息的传播媒介也在更新迭代,就暴露了一个大问题,容易失真。

当互 联网发展到一定的高度,瓶颈就是真实性。

每个人都掌握了真相的重要一面。 在各大社交、信息流平台里的任意一个人都可以发表以文字、图片,视频等内容形式发表自己的观点,都可以作为信息传播的“源头”,甚至有可能成为 “热点” ,引起大众狂欢,这时所谓的 “观点” 就可能慢慢变成了多数人以为的 “事实” 。

这无疑对多数人的接收信息增加了难度,需要在接受某条信息前,再进行多一步操作——“ 辨别真假”。 正因为懒得去辨别真假,这一步其实隔绝了一批又一批人。

人类本质上对“信息”是有生物性需求的。但 比起“错误的信息”,人们更害怕接收不到信息。

所以,当错误的信息成为唯一信息来源时,我们也会更倾向于接受和相信。 久而久之,长期处于一个被信息隔绝的环境里,人自身局限性会自内而外开始显化,扭曲对真实世界的认知。

这是一个信息量级指数化,思考质量却浅层化的时代,对于海量的信息,不辨来由、不假思索地汲取逐渐成为我们的常态。

同时我们必须接受一个事实:

大脑接收信息的带宽是有限的,每天的时间更是固定。

我们的“大脑”最初的演化是没有目的的,更不会考虑到这个“信息时代”,它在演化的初始阶段根本没有想到会有今天,接收、处理的信息成千上万倍地指数增长,被浩瀚的信息海洋所淹没。

如果从食物的角度来思考,单个个体的问题主要不在于生产者,没有人会说食物过剩。但从根本上来说,这是一个 “摄入” 的问题。

当信息“过 载”,就要开始“过滤”,去发现“什么更重要”。

像对待胃一样去对待大脑,更应该开始思考自己的 “摄入”, 审视自己每天所接触到的信息,编织自己的 “过滤网”。

与其盲目追随大脑自动化的过滤机制和偏见,还不如建立我们自己的“信息过滤器”。

这也是过去两年里,我所做过最重要也最正确的事情。

我们的“信息环境”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状态?

人是一种社会性动物,不能孤立封闭地生存和发展。如果你在生活中遇到了一个危机,你会注意到一些事情:那些在微博上关注你的人不一定会过来坐在你身边。你在微信上的好友也不一定会帮助你去解决这个问题。

只有那些在日常生活中和你有真正紧密联系的朋友才会帮助你,同时在不经意间会潜移默化地塑造、影响着双方的决策质量,人与人之间就是这么奇妙。

接触最频繁的那几个人,就是自己“信息环境”最重要的构成。

当一个普通人由于信息过载导致无法消化信息,甚至无法辨别信息来源可信度时,他最可能做出, 也应该做出对他成本最低的选择,更可能是相信自己身边最亲近或最认可的人。  

但如果你所处的信息环境里,有严重信息缺失甚至信息扭曲,那能够作出正确决策就是小概率的事件。

如何让自己的“信息环境”有所改善?

1、打破信息闭塞的束缚,首先就是对自己的“信息环境”多一点觉察。

要意识到自己面对这个世界的诸多应对方式中,有多少来自于哪些人的影响,又有多少是只来自于自己内心。

2、其次,你是有选择的。

你所选择阅读和传播的信息,造就的就是你的信息环境。 你怎样选择,信息环境便会发生相应的变化。

"You are what you read”。

当你选择做明智的信息消费者,支持好的内容,信息环境就会越来越好。当你选择做吃瓜群众,沉湎于标题党和谣言,信息环境只会越来越糟, 这到底是还是一个循环。

3、最后, 为自己的“信息环境”投资。

尽量成为个别高质量信 息渠道的付费用户, 支持生产优质内容的机构和个人,优质的读者和作者更是一个相互影响、双向塑造过程。

另一方面,最有价值的信息,往往是被拥有者隐藏起来的,只在特定的圈层内传播 ,这样才可以保持创作者本身的长期竞争优势。所以,不能光被动接受外界的信息,要主动探索优质信息源,否则将沦为那些一味迎合,投读者所好的媒体的受众。

拥有互联网的这20多年,社会信息传播结构一直在变化升级,导致社会资源的流动方向也随之一直在变,由此带来的一个重要结果就是:

整个社会财富分配的模型其实一直在变 ,机会真不少,自己看不到并不能说明不存在。

互联网打破了信息的壁垒,让全世界每个角落的人,都有机会获悉全球各地正在发生的事情,看到更大的世界。但问题是信息海洋不仅把人淹没,还会给我们带来更多的迷惑,真相到底是什么。

“信息素养”或许 是我们在信息海洋里的一个救生圈。

美国技术活动家Johnson 在《信息食谱》书中提到的两条核心建议:

1、Consume deliberately。我们要主动,刻意地去消费某些信息,哪怕我们不喜欢。

2、Take in information over affirmation。我们要去获取新的信息,而不是去为自己的旧观点寻找支撑。

“信息素养” 简单地说,面对汹涌的信息海洋,能够做出一定 “回应” 的能力:

1、主动探索自己需要的信息

思考是一件主动的事情,思考得多了,自然就会独立思考,深度思考,脱离量去追求质的提升, 这是逐渐思考的过程。

同时也必须掌握一些必备的搜索技能,知道信息在哪里远比信息本身更重要,多搜索一步,信息质量高一点。

2、信息渠道丰富多样化

在微信公众号、朋友圈、微博等地方,每天都能读到一些带着 “有色眼镜” 的内容,也就是带着某种偏见的内容。

因为只要稍加基于人性的营销技巧,我们的大脑很容易就会被植入一个错误观点,可能在往后的某个场景不经意触碰开关,导致一些意外事故。

3、高效辨别信息的真实性和有效性

对于信息源来说,我们应该学会选择和辨别。不可靠、信噪比低的信息源少看,用自己的 “过滤网” 进行过滤。

那么,面对各种媒体渠道的热点文,我们该如何辨别内容的可信度?

可以参考以下角度:

1、作者是否体现出对“常识”的了解。

2、文章的内容以“事实”为主,还是以“个人观点”为主,事实支撑点有哪些。

3、文章所体现的思维脉络是否有“逻辑”。

4、文章整体的出发点是“揭示客观存在的事实或问题”、“寻找可能的解决方案”,还是单纯地“宣泄情绪”。 

——呦呦鹿鸣

这个主要侧重的是对于信息的认知过程, 也就是持续地输出远比单向的输入更重要,只有 “入局” ,参与到内容创作的过程,才能正在体会到信息产业链是如何运作的。

这几年在持续地写作,确实是个相当不错的输出模式,但到了今年,才算是真正“入局”,年初到了一家内容主导的平台,亲自参与到其中,才更深刻理解到 一个“信息工厂”内部到底是如何运作的。

同时也明白了一件事, 但凡真正参与过媒体相关行业其中的人,其实对这些热点文更容易无感。 他们会更清楚:

这些热点文背后的一个个光鲜亮丽的故事,不过是现代“信息工厂”内部一环环流程而已。

以上便是如今我在这个信息时代的生存指南:

信息在媒介的 传播过程中终究会“失真”,我们要接受“信息过载”这一既定事实,重视并改善身边的“信息环境”,努力去提高自己的“ 信息素养”,拥抱这个大时代。

理解这个世界运作的规律,不必去羡慕那些媒体吹捧的大人物们,不断灵活地调整自身的定位,以较小的代价获得实际上的舒适平和,这真是个非常重要的课题。

推荐阅读:

君子知命不惧,日日自新

27岁 | 处处失火,处处救火

盲人摸象 | 做好盲人,当好大象

在“腾讯们”中枪前,请让子弹飞一会儿

⑸ 面对“爆炸”般的信息量,我们应该如何应对

这是我的第 163 天分享

全文共约 2800 字,阅读完共需约 8 分钟

我们面临的时代是信息量爆炸的时代,不论你在网上搜索什么内容,都会有几十万条信息弹出来。

随着信息的大量涌入,各行各业也出现了越来越多“鱼目混珠”的情况。有人说,这个时代最不缺的就是“专家”。

在几十年前,我们一看到“专家”就顿时心生膜拜之情,因为我们知道,在这个领域,他是执牛耳者,他的话可信度很高。

时间来到了现代,“专家”这个词就变得越来越大众化了。有人确实能提供大量高质量的内容,可是仍有很多人的信息,仍然停留在“标题党”的阶段。

我们在接受信息的时候,无论是网上的信息,还是专家的信息,我都不建议你全盘接受。只有形成自己的“ 批判式思维 ”,你才能形成自己的独立思考,成为一个有主见的人。

在今天的分享的第一部分,我会和你分享在面对信息时,两种不同的处理态度:海绵式思维与筛网式思维。

在第二部分,我会和你分享一些,在形成“批判性思维”的过程中,容易干扰我们的几种思维方式。

01

“海绵式思维”与“筛网式思维”

1. “海绵式思维”

海绵是一种我们生活中常见的吸水性强的物质。可能你家的厨房就放着这样一块海绵。

就像这块海绵一样,有的人在面对迎面而来的知识时,不经过自己的思考,全盘接收。这种思维就是“海绵式思维”。

海绵式思维的特点是,没有自己的思考,别人说什么都觉得对。 看到一本书或者一篇文章,就想把每句话每个字都记住。

在做读书笔记的时候,这种人恨不得把书上的每一句话、每一个字都记下来。

这种思维的有一定好处。比如,不需要你绞尽脑汁思考,而且在刚开始你的认知是“空白”的时候,获取知识的速度很快。

但是它的“隐患”也很容易被触发。

首先, 获取知识的速度快,但获取“有效知识”的效率不一定高。

那些善于学习的人,肯定不是每一个字都记。关于“记重点”,有一句非常经典的话:“如果所有的内容都是重点,那就没有重点。”

其次, 你会变懒 ,只知道全盘接受,没法构建好属于自己的认知体系。时间久了,你就不会动脑思考,于是你就容易被那些别有用心的人暗示,他们只会给你展示他们想让你看到的。

最后,你还会营造一种 “假装努力” 的感觉。看上去工作量不小,但产出很低。这个时代努力很重要,但是学会思考同样也很重要。

2. “筛网式思维”

不知道你家里有没有一种负责“筛面”的“筛子”?就像下面这张图。

(我家的“筛子”是一种木质圆框加类似丝质的过滤网,尽管材质不同,但工作原理大同小异)

通过一次次的过滤筛选,原本混有很多大颗粒的面粉,就变成了颗粒度更小、手感更柔和的精细面粉。我记得我小时候经常看到妈妈用它来“筛面”。

筛网式思维和这个很像,拥有“筛网式思维”的人,不会把提供给他的信息全盘接受,他自己有自己的筛网:

哪些可以过滤到他的认知体系里,哪些不行?这一块内容我是否认同?我觉得哪里还可以再完善一下?我还能提出哪些问题?

对于这些问题,他有他自己的一套原则。换句话说,拥有筛网式思维的人。大多也拥有批判性思维。

“海绵式思维”在信息面前显得非常被动,只能接受别人给的信息。而拥有“筛网式”思维的人,却能化被动为主动,主动获取那些自己想要的信息。这种人在“信息爆炸”时代更能占据信息的主动权。

如果你能具备“筛网式思维”,你的人生一定与众不同。

02

** 两种批判性思维:弱势批判性思维与强势批判性思维**

拥有“弱势批判思维”的人,他们内心比较脆弱,无法接受别人改变自己的想法。 他们所有“批判性”的动作,全都是为了保护自己的固有想法。

比如当他们看到某一本书的思想与自己的想法向左,他们就会想着办法“挑刺儿”。比如这一块作者论证不够充分,或是那一块内容写得不够具体等等。

那些具有真正的“批判性思维”的人,往往是思想包容的。因为他们知道,当我们想法出现了分歧时,可能是我的认知还没达到对方的那个程度,或者我的思考角度与对方不同。

他们会非常谦逊地进行“批判式思考”,在思考的过程中,尝试站在对方的角度与思考模型上面进行思考。这种思维,就属于“强势批判性思维”。

你想成为哪一种人呢?

03

“批判性思维”容易遇到的一些障碍

1. 因提问“姿势”不当而当给人造成不快

并不是每个人都乐于见到自己的观点被质疑,当有人提出了疑问时,我们脑子里的第一反应可能就是“不爽”:他为啥要跟我唱反调?我说的就是对的。

对于提问者而言:

① 就算你再“格物致知”,你的语气和态度也要注意分寸。你的目的是虚心学习,完善自己的认知体系,而不是“舌战群儒”。

② 两分钟法则:等对方把话说完再提问,这样即使对对方的尊重,也能尽量减少自己因“漏听”而造成的错误理解。

对于被提问者而言:

每个人思考问题的角度不同,如果你能收获另一个角度,对你而言也是一件好事呀。

2. 思考过快

作为提问者,很多人容易犯的另一个错误就是“回答得太快了”。

我们的大脑里面有两个“系统”。有一个系统主要负责快速反应,一有什么想法就迫不及待想说出来。可是这种“不过脑子”的答案,往往是不准确或者不恰当的。因此古人说道:“三思而后行”。

如果你真的想提出一个问题,你可以给自己几秒钟的时间,问问自己,我这样想到底对不对?通过这样一个简单<typo id="typo-2373" data-origin="的" ignoretag="true">的</typo>“自己问自己”的方式,我们的第二个系统就被就被激活。这个系统虽然反应有点慢,但是准确率还挺高。

所以下次无论你想说什么话,给自己一个“自己问自己的”时间,经过几秒钟的“冷却”之后,再把你完善之后的话说出来。 不然我们很可能就会说出让对方不悦或者伤心的话。

3. 以自我为中心

古有“太阳围着地球转”,今有“世界围着你转”。

我们总以为除了我自己之外,周围人都是不对的。只要有人对我的想法提出质疑,我们就会觉得一定是对方的原因,而不是可能自己没有解释清楚;我们总觉得自己没有偏见,除了我以外的人全都是带着“有色眼镜”看这个世界。

当你看每一个人都不爽的时候,你就要考虑下,是不是你的原因了。 你戴着蓝色眼镜,这个世界就是蓝色的;你戴着红色眼镜,这个世界就都是红色的。

在“以自我为中心”的带动下,我们往往也容易“否认”对方。

“否认”已经印刻在了我们的潜意识里。于是你身边可能就有这种人,在“讨论”的过程中,他们在听完别人说话之后,自己说出的第一个词就是“不是”或者“你说的不对”。

如果一个人老是否认对方,那慢慢的别人就都不愿意和他说话了,久而久之,这个人就变得“闭关锁国”。而“闭关锁国”的危害,我想我不用说太多你也能明了。

在这三个“障碍”当中,前两个更多的是针对于“提问者”来说的,第三个主要是对于“被提问者”来说的。

如果你是一个“提问者”,当你在提出问题之前,一定要认真思考一下再说出,同时要注意沟通的方式方法,因为不是每一个人都愿意直接接受别人的建议。

如果你是“被提问者”,为了让你的知识体系更加完善,你要想办法 让自我“去中心化” 。不要让世界围着你转,而是与周围的人一起拥抱这个不断变化、不断进步的世界。

以上是我今天的学习分享。我是润东,我们一起,向上生长。

参考资料:

1.《学会提问》 作者 尼尔·布朗,斯图尔特·基利

⑹ 信息爆炸问题产生的需求是什么

由现代信息技术发展与应用所推动的信息化,虽然历史不长,但已经给经济和社会的方方面面带来深刻的影响。国内外许多专家学者对这一领域的研究,已取得诸多的成果。对于一般公众而言,认识这种影响的存在,则无需多么深奥的理论,只要观察一下我们周围已经发生和正在发生的事实就会清楚。时至今日,“信息社会”与“信息时代”,已不再仅仅是令人耳目一新的理论,而是每日发生在人们自身生活和周围方方面面的生动现实。当然,由于发展程度上的差异,信息化的影响在发达国家和在发展中国家也会有所区别。但不管怎样,信息化对经济与社会造成的影响是有目共睹的,概括地说,有以下几点:
(1)增加了信息的生产、流通和消费
信息化首先表现为信息生产、流通和消费规模的不断扩大,继而又进一步刺激人们对信息消费产生了更高的需求。计算机、遥感、光通信、微机、智能机、大规模集成电路、综合数字网、卫星通信等信息技术的突破,不仅推动整个技术体系发生了深刻变化,而且在全世界范围内导致信息生产、流通和消费急剧扩展。80年代以来,科技信息以20%左右的速度递增,并且有加速发展的趋势,人们把信息的高速膨胀形象地称为“信息爆炸”而信息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完善,又使世界各地的信息资源通过通信网络得以高度利用,实现信息共享。据报道,到1997年10月,全世界因特网上用户已达1亿,并以每月100万户的速度膨胀,有超过2000万主机、600个大型图书馆、400个学术文献库、100万个信息源联接上网。每天,全球有数千万人在网上漫游、交流和工作,网上信息流量达到上万亿比特,并且仍以每100天翻一番的速度增长。
(2)扩大了市场规模和经济总量
从供给方面来看,随着信息化的发展,经济领域出现了新的增长点,其中有一些已经成长为新的产业,它们本身直接构成国民经济总体的组成部分;然而,更重要的是通过它们对其他部门的带动,如通过优化生产体系,提高生产率,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质量等途径,促进国民经济总量的增长。从需求方面来看,信息化有助于突破市场的地域限制和时间限制,扩大市场总规模,加快市场信息流通和处理的速度,改善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联系,从而扩大经济总量并使之运行得更有效。例如,1995年国际电信联盟(ITU)的《世界电信发展报告》显示,信息通信业的收人约占世界GDP总额的6%,而每天通过国际电子资金转帐的金额就已达到了2.3万亿美元之巨,人们已经难以想象,现阶段离开电子信息网络如何进行如此巨大规模的交易。在美国,信息技术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达到1/4以上,使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降到70年代石油危机以来的最低点。国际上对信息化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已有不少研究成果,证明二者是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的。其中,比较有名的如基普曲线(jipp curveL),它刻画了信息基础设施发展与经济增长成正比的互动关系,根据有关测算,人均GNP每增长1000美元,相应每千人中电话主线普及率则增加2.24,等等。
(3)改造着经济与社会的技术基础
信息化是信息技术向其他门类渗透,推动整个技术体系变化,使整个经济与社会活动的技术基础焕然一新的过程。在生产技术方面,信息技术发展带来的最重大变化,就是在以往生产体系中强化了智能系统的作用,如各种机电一体化设备、计算机辅助设计(CAD)、计算机辅助制造(CAM)和各种工业控制技术的问世与应用;在事务处理方面,信息技术带来办公室自动化(OA),不仅使大量数值信息处理的效率大大提高,而且通过利用信息网络和各种决策支持系统,能大量及时地获得和处理决策所需信息,提高决策水平;在企业经营方面,建立起完善的管理信息系统(MIS),根据美国APICS学会的统计,一般可为企业降低库存35%、减少交货期延迟80%、缩短采购期50%、减少停工待料60%、降低制造成本12%、减少管理人员10%、提高生产能力10%-15%。
(4)促进产业结构优化
信息化的推进,使国民经济中专门从事信息活动的信息业获得了独立的地位,并取得了长足的发展,而且对经济增长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国内外早有专家把信息产业从传统的产业分类体系中划出来,并称其为“第四产业”。目前这一产业正在迅速扩张、一方面,一系列与之相关联的新的子行业正在从无到有地发展起来。例如,围绕电脑的应用,出现了各种电脑软件的开发、系统集成、电脑培训、咨询、维修乃至旧电脑的回收等行业;有了因特网/内联网,便出现了网络服务提供商(ISP)、网络内容提供商(ICP)、网络接入服务商(IAP)、网络集成、网络维护等行业。另一方面,传统的信息产业在数字技术革命的推动下正在合流,汇成一个新的经济部门。当然,信息化促进产业结构优化的影响更大量的是通过上述改造传统产业和经济社会的技术基础实现的,它最终会表现为:传统物质生产所占的比重相对下降,新兴劳务生产的比重相对上升;高消耗能源和资源型的加工部门相对减小,以机电一体化为代表的节约能源和原材料的加工部门相对增大;附加值低的劳动密集型生产相对减小,附加值大的信息密集型生产相对增大等等。
(5)引起劳动就业变化
信息化反映在就业结构上,表现为从事物质生产劳动的人员趋于减少,而从事提供信息产品和信息服务的人员趋于增多,以致我们可以把信息劳动者占社会总劳动力的比重超过半数当作衡量一个社会进入信息社会的标志之一。信息化的这种淘汰某些传统就业岗位和同时创造新兴就业机会的结果,难免造成结构性失业,因此需要全社会的人力资源开发与再培训与之配合。信息技术应用于生产过程,不仅节约劳动投人,使劳动投人更加合理化,而且使人对特定具体劳动的依赖趋于弱化,相对于科学文化素质而言,具体劳动的经验和技能的重要程度日益减弱。当前,随着国际信息化的进展,劳动者选择劳动时间和就业形态的自由空间扩大了,分散劳动、弹性工时制,特别是在家办公成为就业的新特征。信息技术的应用,还有利于进一步缩短劳动时间,据日本一份报告预测,应用多媒体技术,可使年总劳动工时减少到1000小时,约为目前法定工时的一半。特别是人工智能的应用,让机器代替人去进行单纯重复性作业、危险作业和劳动条件恶劣的作业,能减轻劳动强度,避免事故与伤害。
(6)影响企业的组织变革与竞争力
信息化通过强化信息采集的能力,加快信息传递的速度,提高信息处理的效率,使经济组织机构和活动方式发生变革。一方面,信息子系统在企业组织机构和管理方式中的地位日益重要,越来越发挥指挥中枢的作用;另一方面,由于竞争离不开决策,决策依靠信息,而信息集中才有利于发挥其效能,同时又由于信息系统的建立与运转有利于打破组织管理层次和地理位置的束缚,所以企业管理中高层领导和基层单位的重要性会加强,而中间环节会趋于削弱。今后,在日益全球化的市场竞争中,企业在管理中如不重视提高自身的信息能力,对外难以及时准确地把握市场行情和技术发展动向,对内难以灵活地调整对策协调自身力量,在与竞争对手的角逐中就可能会陷人被动。总之,企业的信息能力是决定自身竞争力的关键因素。
(7)带来生活方式的一系列变化
信息化使人们的社会生活发生深刻改变。高质量、内容丰富的电化教育、多媒体教学和远程教学,有利于提高全社会特别是边远地区的教育水平,使学生的学习时间比在同等情况下减少30%,教学经费也能节约30%-40%,而且可以提高学习质量,学到更多的东西;有了远程医疗,人们能够更及时地享受到高水平的医疗;越来越多的人实现家庭办公,有资料记载,美国在推出信息高速公路计划时,就已有400万一500万劳动者在家办公,占美国劳工总数的3%-4%,在欧洲一些国家,在家办公的人数也在缓缓增长。欧洲联盟把推行在家办公作为促进经济增长、增强企业竞争力和增加就业的一项重大措施。人们一般认为在家办公能缓解交通、降低公司成本、提高工作效率,还有利于提高员工家庭生活质量,但会带来监督管理、信息泄密等问题;防灾应急信息系统在人们生活中作用之大,更是难以估计,电话、电视、网上购物、电子货币、电子娱乐、家用电脑等等,都带来人们日常生活方式的变化。从负面影响来看,信息爆炸与信息质量、个人隐私权保护、信息安全与电子犯罪、文化多样性的保护等等,都是国际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处理不好则会给人们的生活造成伤害。
(8)塑造新的国际关系格局
信息化的进展,特别是各国计算机和通信系统联网加强了国际联系,使全球社会分工有了新的基础,使跨国公司的管理更集中;从国际市场、全球股市的发展到“地球村”的说法,均反映了国际一体化趋势得到加强。其次,信息化的发展水平成为衡量一国综合国力的一个重要标志,最典型的例子是海湾战争,它向世人表明这样的事实:一个国家信息能力的强弱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该国的安全,影响着它的国际地位。现阶段,全球62%的电话主线、84%的移动电话用户、91%的传真机和97%的因特网主机分布在发达国家,而分布在发展中国家的世界2/3的家庭,连起码的电话服务设施也没有。事实说明,国际信息化的发展,极有可能造成新的“信息穷国”与“信息富国”的两极分化,而它势必进一步扩大南北差距。其次,国际信息化的发展要求有关国家制订新的国家法和国际法,按信息社会的要求构建种种双边及多边的国际关系准则,以协调国家间的政策与行动。最后,将在国际文化交往方面带来文化融合与文化保护主义等问题。

阅读全文

与信息爆炸时代如何触及消费者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美国和中国哪个医疗技术好 浏览:273
易烊千玺的数据站叫什么 浏览:546
交易猫交易失败什么意思 浏览:273
电梯主板程序用什么语言编写 浏览:102
山西啤酒代理大概多少钱 浏览:207
为什么现在的肉菜市场没有生意 浏览:75
销售报表数据如何缩小打印 浏览:689
九江毛尖茶代理需要什么条件 浏览:11
农产品怎么注册个人品牌 浏览:317
logo设计多少钱信息 浏览:621
杭州隔离乳代理需要什么条件 浏览:180
炉石传说暴风城可交易是什么意思 浏览:418
年轻人做技术要注意什么 浏览:126
换季产品怎么玩 浏览:906
南充有哪些乡土菜市场 浏览:482
神州买买车代理费多少 浏览:995
夜游产品体系如何构建 浏览:143
怎么让公司的产品入驻自营超市 浏览:498
有什么祛痘印好的产品 浏览:69
刷脸支付技术在哪里 浏览:8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