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简单介绍一下古代人是怎样利用烽火台传递信息的
烽火台,白天传递消息用狼烟,晚上用火。有敌人入侵,就点燃烽火,相距一定距离的另一个烽火台看见了,也照样点燃,依次传递下去,一日间可以传递千里之遥。
一般是白天点狼粪,这就是狼烟的由来了吧,晚上就烧干柴草,靠 明火火光报警。
史书记载值守烽火台的一般有5-10人,一天24小时中每时每刻必须保持有一个人在了望,其他还有做饭的,有管理柴草等燃料的,当然轮流值班肯定会有在睡觉了的。一旦有军情,全部人员都要进入紧急状态,整个工作有序进行,保证第一时间能传达军情。
(1)烽火台为什么可以传递信息扩展阅读:
烽火台警戒方式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在居延烽燧遗址发掘中获得的《塞上蓬火品约》,把汉代建武初年长城的蓬火制度记录得相当清楚,该汉简讲当时的蓬火品约由都尉府一级的军事机关发布,只对所属候官塞有约束力,品约因发布单位和发布时间的不同而不同,但警戒信号和总的准则却大体相同。
警戒信号大致有六种,即:蓬(蓬草,有学者认为是草编或木框架上蒙覆布帛的笼形物)、表(树梢,有学者认为是布帛旗帜)、鼓、烟、苣火(用苇杆扎成的火炬)、积薪(高架木柴草垛),白天举蓬、表、烟,夜间举火,积薪和鼓昼夜兼用。
举烽火以犯塞匈奴千人为界限,凡不满一千人只燔一积薪;超过一千人燔二积薪;若一千人以上攻亭障时,则燔三积薪。积薪之外,还附有举蓬、举表、举苣火的不同规定;并因敌人犯塞方位不同和白天夜间的不同又有各自不同但很具体的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