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如何运用信息技术有效促进家园共育
一、建构枯高扒家园网络,有效发挥互动功能
例如:
1、我班开展自制体育器械活动,老师需请家长协助收集废旧物品,老师及时在网上论坛中贴示出来,并说出了其理由和作用,家长了解后马上和孩子一起在家收集废旧物品,在第一时间送到了学校,使我班的活动能顺利开展。
2、在幼儿园“家长论坛”专栏中,我们不确定话题由家长自发发起讨论。以保持经常的联系,交流教育观念,协调教育方法,如“孩子该拿来比吗”、“如何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等一系列话题,引发家长各抒已见。
二、建构资源网络,共享教育信息资源
例如:
1、在班级网站上,我们会把近期开展的教育主题内容上传。每周的课程计划上传,如学习散没昌文诗《云彩和风儿》后,我们将散文诗内容上传到班级网站上,让家长帮助孩子理解记忆和消化。
2、老师们在班级网站上的班级新闻——“请您配合”栏目上发一些需要家长配合的通知。家长们把丰富多彩的照片发到班级网站上供大家欣赏;还有的家长把孩子的发现记录了下来上传到网站,还有的家长和孩子共同收集了许多秋天的叶子做成了美丽的树叶贴画,加深了孩子们对秋天的认识。
三、利用各种平台有效促进家园共育
1、创建班级QQ群
2、充分利用校园短信平台“校讯通”
四、构建学习网络,促进亲子感情交流
❷ 如何发挥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作用
1、提高的教师信息技术素养
现代化的教育手段给老师提出一个新的要求,那就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教师的素质也在随之提高,要与时代同步,适应现代教育的发展需要。计算机网络教学在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中的应用,促使教师必须掌握和运用电脑技术,一方面提高本身素质,另一方面可以拓宽学生的思维想象能力和知识面。
2、充分发挥计算机在教学中的辅助作用
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其作用是辅助教学,起主导作用的还是教师。利用多媒体技术来揭示知识的形成及来龙去脉,让人感到生动、形象、真实(实况录像),便于学生接受。但在学校组织的多次听课中,我发现大部分教师制作的课件的播放时间占了课堂的大部辩兆分时间,课件成了讲课的主体,代替教师上课,而教师则成了辅助作用的旁观者,解说员,或携带租成为电脑的操作者,本末倒置,夸大了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作用。
3、多媒体课件在教学中的动静结合
利用多媒体课件的目的:是让同学们更容易领悟知识,并且深入地领会其内含,最后得到升华,也就是所说的创新,但有些课件过分强调课件的修饰,什么动画、影像、图片一起上,重视了它的信息技术含量,而忽视知识的掌握上,过分情境化,喧宾夺主。
4、要在教学过程中发挥多媒体的关键作用
多媒体技术把文本、图形、图象、动画、声音和视频集成处理,使信息更生动更丰富多彩。多媒体计算机网络应用在学科课堂教学当中,创设了理想的教学环境,取得更高的教学效率与效益。
❸ 双减政策下如何实施五育并举
为认真贯彻落实“双减”工作相关精神,强化学校教育主阵地作用,打造教育良好生态。浐灞十小积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构建五育并举教育体系,探索和构建“双减”视岁激域下的教育模式。以“三个课堂”为着力点、以“作业革命”为突破点、以“家校合力”为支撑点,构建课堂、课后、校外一体化育人体系,以家、校、社三位一体的协同育人共同体,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添薪蓄力,助力“双减”落地增效。
1.加强作业研究,提升作业效益。学校对教师进行《作业设计与实践》培训;组织教师参加《“双减”背景下作业设计与管理》网络研讨,组织召开浐灞十小作业设计专项研讨会、作业设计征集活动、参加作业共创革命,推进作业改革实践研究,实现教师作业设计能力迭代升级。
2.加强顶层设计,强化作业管理。学校积极建构作业设计体系,优化作业结构,建立“12345”作业管理机制,即明确一个目标,突出两个抓手,创新三项机制,出台四项举措,落实五项作业。“一个目标”即减轻作业负担,提高作业育人功能。“两个抓手”一是抓作业管理,二是抓作业评价,出台《浐灞十小作业管理实施细则》、《浐灞十小作业评价管理办法》。“三项机制”即内容菜单化、布置分层化、评价个性化。“四项举措”即“每日作业公示、每周作业研讨、每月作业分享、每学期作业展评”。“5”即探索以项目化作业为目标,以基础巩固类、拓展延伸类、探究游戏类、创新实践类、融合应用类为核心的五种作业模式,推行“弹性作业”、遴选“星级作业”,严抓作业质量,严控作业总量,实现作业的有效管理,让作业的量透明化,让作业的质看得见,以作业改革撬动学生发展。
3.改革考试形式,优化评价方式。
学校坚持“质量不降,考试减量”的原则,改革考试制度,优化评价方式。针对我校一二年级不设纸笔考试的要求,出台《浐灞十小趣味游园会考试活动方案》,从语言与能力、数理与能力、艺术与审美、体育与劳动、合作学习能力五方面进行,学校精心设计闯关内容、闯关形式、闯关卡章、评估标准,让评估基于学科核心素养之上,让考试有趣、有效、科学。
三、凝聚“家校合力”,助推“双减”落地
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为进一步落实教育部提出的“五项管理”要求,推动“双减”政策落实落地,促进家校深度融合,浐灞十小积极探索家校社共育新模式,做好四个“着力”,构建多方协同育人共同体。
1.着力宣传教育,形成广泛共识。通过公众号、线上、线下家长会等多种形式,加强“双减”政策宣传,引导家长言传身教,树立科学育儿观念,理性确定孩子成长预期,形成减负共识。
2.着力整合资源,家校协同育人。学校充分利用家长资源开拓学生课堂。聘请“农耕辅导员”、“家长助学岗”、“家长护学岗”,开展“农耕微课堂”、“家长进课堂”、“入校护航”等活动,携手助力孩子全面健康发展,使学生学有所获、学有所乐。
3.着力更新理念,提升育人水平。学校推出“未来家长云课堂”,解读《家庭教育促进法》,宣传普及家庭教育知识,为家庭教育提供细致、持续、系统、科学的指导,帮助家长在“双减”背景下树立正确的育儿观,成长观,促使家长、社会对好教育、好学校、好学生形成正确的认识和导向。
4.着力研究实践,助力孩子成长。家庭教育指导和跟进,需要进行深入的理论实践,探索具体的方法途径,形成有价值的研究成果,浐灞第十小学积极参加中国教科院《未来家校共育体系构建与实践研究》,以课题为载体,助推家庭教育指导更上层楼,给到家长更多的指导和帮助。
“双减”工作事关国家教育根本,浐灞十小将围绕“山高无畏、韧者行远”的办学理念,持续践行三个课堂,深化素质教育改革,努力发挥学校育人和服务功能,推动“双减”落地生效,使“双减”政策真正成为百姓满意的民心工程、暖心工程、舒心工程。
❹ 如何有效利用信息技术改进课堂教
一、信息技术的运用,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
课堂教学中良好的教学效果的取得,有赖于先进的教学媒体,帮助学生做出各种学习的反应。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的教学活动仅限于一本教科书、一块黑板和简单的幻灯片演示来完成。枯燥无味,缺乏生动性,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不能得到很好的发挥。在多媒体信息技术介入教学后,像一股春风一样,催促着我们教育观念以及教育模式的改变,使我们的师生能够共享到优质的教育资源,享受最前沿的教学资源,给基础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带来了机遇。它彻底改变了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让教师从繁重的重复性劳动中解放出来。
二、信息技术的运用,加强教师的主导作用
信息技术走进课堂后,在课堂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转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在一定的情境下利用学习资料和教师帮助主动获取知识。信息技术教学手段取代了粉笔在黑板上涂抹,变成了好看的图片、影视资料在荧屏上展示,学生们在直观的感受中创设了情境,体会语言就变成了有血有肉的人物进入思维中,参与到学生的理解、欣赏、与主人公的思想感情发生碰撞、产生共鸣、情感交流得到实现。课堂教学的内容更加丰富、生动,创设教学情景,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诱导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而这一切,都是教师利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的结果,更加体现出了教师的主导作用。例如,一位教师在教《称象》这篇课文时,根据课文内容适时的播放课件,让学生在头脑中形成完全相同的事物画面或事理。另外,现代化的信息技术为教学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教师通过资源共享,博采众长,更好的发挥了为学生提供学习资源,帮助学生解决困难的辅导作用。教师备课时,可先输入关键词,在网上搜索与之有关的资料,在进行分类制成课件,在指导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根据需要,一点鼠标,迅速调出,方便快捷。资料调出学生可根据需要、或兴趣去学习。这样真正实现了学生的主动性,教师真正成为了学生的帮助者、促进者。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引导了学生拓宽视野。学生在积累大量素材的条件下,做到了课堂气氛真正活跃起来,激发了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自觉性。充分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
三、信息技术的运用,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良好的兴趣就有良好的学习动机,但不是每个学生都具有良好的学习兴趣。“好奇”是学生的天性,他们对新颖的事物、知道而没有见过的事物都感兴趣,要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必须满足他们这些需求。而传统的教学和现在的许多教学都是严格按照教学大纲,把学生封闭在枯燥的教材和单调的课堂内,使其和丰富的资源、现实完全隔离,致使学生学习的兴趣日益衰减。将多媒体信息技术融于教学课堂,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图文并茂、声像并举、能动会变、形象直观的特点为学生创设各种情境,有效地再现实物的可观属性,使学生感知事物的艺术效果,在大脑中形成一幅活生生的画面,创设了一定的情景,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受,使学生真正的进入角色,进行情感体验,从而有效的激起学生的各种感官的参与,调动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激发动机和兴趣,有利于营造轻松的课堂气氛,使学生借助生动形象的画面理清学习思路,与作者进入同样的境界,从而领会课文的主旨。如:《林海》是一篇描写大兴安岭美丽的风景课文。教师在讲解段意时,可事先制作出反映大兴安岭岭、林、花、等风景的课件,让学生目睹屏幕上浩瀚无边的绿色的森林,起伏的群山似滚滚的波浪,课文中“目之所及,哪里都是绿的。”“林海”等内容便可迎刃而解。伴随悦耳的解说词,学生再看录像中哗哗流淌的雪水,树木抽出新枝,长出嫩叶。再看看伐木工人欢声笑语,植树工人的辛勤劳作。疾驰的火车把木材源源不断的运到全国各地。此时,教师只要稍加点拨,学生便能明白这课文的主旨:写出了大兴安岭与祖国建设密不可分。真正理解“兴国安邦”这个词语的意义。当教师合理的展现其它大兴安岭景色的设计后,学生会由衷感到大兴安岭的确是一个巨大的宝库。于是课文中的语言成了学生内心急于表达的话语,面对教师的提问,他们的学习兴趣油然而生,纷纷伸出小手跃跃欲试,课堂气氛活跃。又例如,一位教师在上苏教版古诗两首《所见》笛子曲:《快乐的小牧童》时,利用课件出示画面:牧童骑在黄牛背上,快乐地唱着歌儿。
师:(动情地)你们看,你们听,小牧童坐在黄牛宽厚的背上走来了,他摇呀,晃呀,就像坐在摇篮里,真舒服呀!小树林里,花儿在笑,风儿在吹,蝴蝶儿在飞,多美呀!多快乐呀!小牧童忍不住放声歌唱,歌声飞出了密密的树林。我们来读一读这两行诗。
(学生自由练读──点读──点读──男生读——播放读)
师:你们都是快乐的小牧童,那小牧童是怎样骑黄牛的?
生:他是这样骑黄牛的。(动画演示)
师:做上动作,你再来读这两行诗,看看是什么感觉?
生:(得意的边做动作边朗读。)
师:好神气呀!小朋友们是不是都想骑一骑黄牛呀?那我们一起做上动作再读这两行诗,每个人的动作可不一样哦!(播放笛子曲:《快乐的小牧童》)
生:(骑黄牛,读古诗。)
师:小牧童高高地坐在牛背上,他的歌声那么嘹亮!(突然停止音乐)“嘘!咦?歌声怎么停了?你们看,(出示画面:牧童呆呆地站在树下。)小牧童怎么不唱歌了?他为什么不唱了呀?”
生:因为他可能唱累了,想歇一会儿。
生:他可能怕吵着别人了。
生:小树林里没别人,他是看见了树上有一只蝉,他想把这只蝉捉回家。
生:还有诗的后面说了,“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就是说他想捉住蝉
……
于是课文中的语言成了学生内心急于表达的话语,面对教师的提问,他们伸出了让人激动的小手。这样,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
四、信息技术的运用,可分散教学难点,突破教学重点,促进学生知识内化
小学生遇到知识重难点往往不容易解决。这时运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创设情景,把学生的视觉、听觉等协同利用起来,促进心理内化,加深学生对重难点的理解,从而达到其它教学手段达不到的效果。例如:远程教育资源课件苏教版一年级至五年级语文,每一课几乎都有识字flsh的动画制作,生字各种笔画顺序都以动画的形式展现出来,且读音规范清楚,这样既规范了老师的书写和读音,又给学生树立了样板,在教授过程中,学生注意力集中,学习兴趣很浓效果好,且大大节省了教师备课的时间。当然,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十分熟悉信息技术教学环节,要提前熟悉教学资源或者利用现有的条件,上网查阅资料,充分准备,自己制作多媒体课件,用来分散教学中的难点,突破教学重点。
五、运用信息技术,有利于帮助学生进行探索和发现
教学过程,事实上就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对教学问题的解决方法进行研究,探索的过程,继而对其进行延拓,创新的过程。于是,教师如何设计教学问题,选择教学问题就成为教学活动的关键。而问题又产生于情境,因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创设情景就是组织课堂教学的核心。现代多媒体信息技术,如网络信息、多媒体教学软件等的应用为我们提供了强大的情景资源。例如:一位教师在《平面向量的基本概念》及《平面向量的坐标表示》的教学中,利用Powerpoint制作动态的平面向量课件,学生通过探索,发现了平面向量的基本概念,深刻的理解了平面向量的坐标表示的意义和作用。在讲解与《空间四边形》有关的问题时,如果只利用模型让学生观察,在黑板上作出空间四边形的平面直观图,大部分学生在课后解决相关的问题的时候,总自然而然的认为空间四边形两条对角线是相交的。该教师在教学中利用三维立体几何画板导入基本图形,现场制作旋转运动的空间四边形图形,现场添加线条,在旋转运动过程中让学生感受空间立体图形的形象,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察和思维能力,从而使他们在观察过程中留下空间四边形两条对角线不相交的深刻印象,在解决其它有关问题时不致出错,同时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发现了异面直线的概念,为后面的《异面直线》的教学奠定了基础。由此可见,多媒体信息技术创设情景产生的作用是传统教学手段无法比拟的。
六、运用信息技术,有利于帮助学生获取技能和经验
例如:数学是集严密性、逻辑性、精确性、创造性与想象力于一身的科学,数学教学则要求学生在教师设计的教学活动或提供的环境中通过积极的思维不断了解、理解和掌握这门学科,于是揭示思维过程、促进学生思考就成为数学教学的特殊要求。多媒体信息技术在数学教育中存在深藏的潜力,在教学中指导学生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学习,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提高获取技能和经验的能力,帮助学生提高思维能力和理解能力,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例如:一位教师讲解《圆周率》这一节内容之前,先要求学生自己利用网络查询并收集有关极限的资料,通过整理资料,提出与圆周率有关的实际问题,在通过他的动画课件,学生了解了圆周率,同时揭示了圆周率的内涵。更重要的是学生在通过网络查询并收集有关圆周率的资料的过程中,深深的体会到网络互动交流式的学习环境,视眼开阔,多彩多资,浩瀚无穷。
七、运用信息技术,可以使课堂练习方式多样化
利用电脑多媒体技术编写的系列有针对性的练习,其练习效果非常之好,传统练习方法不可比拟。它的最大成功之处在于化学习被动为主动,化抽象为具体,通过带娱乐性的练习,能轻松巩固已学知识,从而切实激发学生发自内心学习兴趣,真正做到“减负提素”之目的。比如在练习中编各种形式的选择题、填空题、是非题等,由电脑来判断学生解答的正确与否,根据练习的情况,给予必要表扬鼓励或重复练习等。
八、运用信息技术,可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利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进行教学,可以增加课堂容量、可以根据学生课上信息反馈,及时给予指导,从而使每个学生的个性都得到发展。教师对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了如指掌,便于个别辅导。对有能力的同学还可以做起其它练习。这样的课堂练习节省时间,体现了全方位个别化教学,提高了课堂练习的效果。知识的海洋,源远流长。利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还可以使学生有效地掌握难记难学的知识,教会学生积累知识。教师可以把平时散见的知识点,通过计算机积累起来,教到某一知识点时就教取出此知识,进而了解知识间的联系,增强知识的系统性。这样有利于学生积累资料,节省了时间加大了容量,面向全体学生,提高教学效果,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九、运用信息技术,可以制作具有实效性的教学课件
为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体现授课灵活多变的方法和特点,利用PowerPoint具有功能强大、简单易用、修改方便等特点制作多媒体课件。满足教学的需要,在制作课件过程中,首先,在透彻了解课程内容的基础上,从实现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的实际需要出发,突出重点和难点。其次,课件制作的重点放在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培养素质和提高能力方面。在制作过程中,根据课程内容的特点,选择合适的文档,力求使每一张幻灯片的内容精练、简明扼要,使学生一目了然,比如可根据授课内容的需要,将每一张幻灯片制作成多个文本框,重点和难点处添加特殊颜色和符号,可根据需要,将文本框的内容制作成动画效果,同时设置对象出现的时间和顺序,还可在使用多媒体课件教学的基础上,经常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把一些学生感兴趣的多媒体音像资料应用到教学中,拓展学生的知识面。这样做可以突破课堂教学的局限性,在更大的范围内创造一个以学生为主体的多媒体学习环境。
十、运用信息技术,有助于减轻教师的教学工作量
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需要查阅大量的相关资料,庞大的书库也只有有限的资源,况且教师还要一本一本的找,一页一页的翻,这个过程耗费了教师大量的时间。网络信息为教师提供了无穷无尽的教学资源,为广大教师开展教学活动开辟了一条捷径,只要在地址栏中输入网址,就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通过下载,获取自己所需要的资料, 大大节省了教师备课的时间. 随着计算机软件技术的飞速发展,远程教育网校的建立,给教育工作者创建了一个庞大的交流空间, 大量的操练练习型软件和计算机辅助测验软件的出现,让学生在练习和测验中巩固、熟练所学的知识,决定下一步学习的方向,实现了个别辅导式教学。在此层次,计算机软件实现了教师职能的部分代替,如:出题、评定等,减轻了教师的负担.因此,教学的发生对技术有较强的依赖性,而作为教学辅助工具的多媒体信息技术的功能就体现出来了。
十一、运用信息技术,有助于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和计算机使用技能
远程教育网校的建立,给教育工作者创建了一个庞大的交流空间,各地各级的优秀教师云集在这个空间中,他们为工作在教育第一线的教师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教学支援。通过网络交流,我们可以学习到他们新的先进的教学思想、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实践证明,经常将多媒体信息技术用于课堂教学的教师,他的教学思想、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总是走在最前列的。另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和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就要求教师有相当的计算机使用技能,计算机使用技能的高低是新一代评价个人文化素质的标准。计算机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对每个人提出了新的要求,作为教师,更应该积极的推动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发展,将多媒体信息技术用于课堂教学,这样利人又利己。
十二、对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反思
时代的发展,要求竞争者提高自身素质,也要求学校教育走在发展的最前端,学校教育的发展方向又要求教师更新教学手段,教学手段的更新主要受教育观念的支配,所以我们首先要转变教育观念,真正把信息技术运用到教学中来。把信息技术作为辅助教学的工具,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在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索、合作交流等的优势,良好的实现教师角色的转变。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作用不可低估,它在辅助学生认知的功能要胜过以往的任何技术手段。但它仅仅是课堂教学的一个辅助工具。教学活动过程的核心,是师生之间的情感互动交流过程,这个过程信息技术教育是无法取代的。在师生互动的教与学过程中,信息技术已经成为产生教学问题、促进学生思维扩散的路标。不过,我们不能盲目的使用信息技术,用它来取代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地位。所以,客观合理的将多媒体信息技术用于课堂教学,积极探索多媒体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整合方法,才是现代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转变的观念。
总之,信息技术是一种适应飞跃式发展的教育教学的手段和工具,它与教学的有机结合,是教学改革中的一种新型教学手段,由于其视听结合、手眼并用的特点及其模拟、反馈、个别指导和游戏的内在感染力,故具有极大的吸引力,起到了任何传统教学手段难以替代的作用。随着时代的进步、人们实践的深入、认识的提高,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将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❺ 如何利用信息技术来支持教育改革,促进教育的发展
前教育部部长陈至立说:“21世纪信息技术对教育的影响是不可估量的。它不仅带来教育形式和学习方式的重大变化,更重要的是对教育思想、观念、模式、内容和方法产生深刻的影响。”信息技术革命浪潮正以惊人的的速度改变着我们的生产方式、工作方式、学习方式和生活方式,人类社会正快速形成为一个高度信息化的社会,知识爆炸式增长、更新速度越来越快。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教育也走了教育信息化之路,信蚂戚闭息技术已经在教育管理、教育改革、教育教学活动等诸多方面都产生了全方位的影响。教育界正经历着一场由信息技术带来的从形式、内容到观念上的重大变革。如何利用信息技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成为我们急需解决的一大课题。一、 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地位信息技术应用于教育,弥补了传统教育的众多不足,改变了传统的知识存储、传播和提取方式,引起了教育新的变革。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和多媒体化的信息技术给现代教学带来了生机和活力,其在教学中的应用与传统的教育技术相比,有着更强大的优势和显着的功能特点。(一)信息技术具有丰富的表现力 多媒体技术使得知识内容可以通过文本、图像、动画、声音、影像等各种单一形式或者是几种形式的组合来表现,从而使得知识内容丰富多彩。多媒体技术的运用,能够刺激多种感觉器官,有利于学生的记忆,增强学生进行联想的线索。(二)有效的资源共享与信息交流因特网可以实现优秀教学资源的全球共享和及时更新,电子邮件、聊天室、视频点播、视频会议等可以实现老师与学生彼此之间的交流沟通。信息技术进入教学将会空前扩展教师和学生的信息源,他们可以访问各种电子化的课程资源库,获得直接相关的素材和资料。(三)自主式学习的良好实现多媒体技术不仅具有模拟性,且可生动直观地展示原来无法直接展示的东西,而且具有交互性摆脱了传统的、被动的注入式的教学方式。这种教学模式能为学习者提供图文音像并茂,丰富多彩的交互式人机界面。因而易于激发学习者学习兴趣,并为其实现探索和发现知识创造有利条件。学生还可建立个人主页或小集主页,创设个性化的学习平台。(四)提供虚拟化的教学环境信息技术能够提供虚拟化的教学环境,这意味若教学活动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脱离物理空间和时间的限制,这是信息化教育的重要特征。虚拟教学环境有虚拟教室、虚拟实验室、虚拟校园、虚拟学社、虚拟图书馆等。虚拟现实技术能使学生犹如身在真实环境当中一闷裂般的感受。(五)提供良好的教学管理功能计算机管理教学的发展趋向是在网络上建立电子学档,其中包含学生电子作品、学习活动记录、学习评价信息等。利用电子学档可以支持教学评价的改革,实现面向学习过程的评价。
综上所述,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是提高教学教育质量的重要措施之一,对教育事业的发展产生着深刻的影响。教师只有充分认识到这一点,树立正确的观念并主动学习和应用现代化教育手段,才能使信息技术真正发挥促进教育现代化,促进教学效率提高的积极作用。二、 在教育教学中如何有效利用信息技术(一)用信息技术环境和资源,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国务院在《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指出:“要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重视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可见,我们国家已经把信息能力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我们能够在发展学生的信息能力的基础上,充分利用现有的信息技术环境和资源去培养学生的其它能力,将会取到事倍功半的效果。1、利用信息技术环境和资源,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信息素养,是指知道什么时候需要什么样的信息,并能检索、评估和有效利用信息的能力。信息化社会里,知识量以爆炸式速度增长,要想让学生将这些知识都撑握是不可能的,所以教会学生如何去利用这些信息显得尤为重要,具备一定信息素养的学生,面对需要解决的问题仔指,能够在浩如烟海的信息中找到自己需要的知识,所以,信息素养是21世纪人材最基本最重要的素质之一。信息技术课是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技术基础。信息素养的形成需要一定的信息技术技能作为支撑,所以在信息技术课上,教师应该教会学生使用一些基本的技能:如个人操作系统、网络浏览器和搜索引擎以及下载工具的使用,信息加工和字处理软件、多媒体制作工具、网页制作工具等。2、利用信息技术环境和资源,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由于知识的快速增长和更新,学生在学校里所学的知识远远不足以应付未来的工作和生活,所以,自学能力便成为了21世纪人材的重要能力之一。(1)、利用信息技术环境给学生提供个别辅导。例如利用一些辅助学习型软件来进行个别化学习,这些软件大多图文并茂,人机交互性较强,能够寓教于乐,容易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可以设置不同的难易程度,让学生容易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个别化调整。在这种学习模式下,不仅实现了一对一的交流学习方式,而且让学生学会了独自面对问题,根据计算机的提示来解决问题,利用信息技术环境来获得帮助,有助于其自学能力的培养。(2)、利用信息技术环境给学生提供学习资源。面对一定的学习目标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利用信息技术环境来搜索学习资料,自己解决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远程学习就是很典型的一个模式,学生通过网络获取学习资源并且通过网络获得帮助,这些资源可以是老师的预先设置好的,也可以是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在internet上搜索的,由于网络上的知识量浩如烟海,所以学习可以在此过程中有很大的选择余地,相对于课本来说,信息量更大,角度更多,知识更新更快,而且面对大容量的信息,学生必须进行选择分析和加工,不知不觉锻炼了其自学能力。3、利用信息技术环境和资源,培养学生的协作能力(1)、让多种协作方式成为可能。在传统的教学环境下,小组学习方式由于受物理位置的制约变得比较勉强,教师往往让座位相邻的学生一起讨论,而实际上,座位相邻的学生其观点和思维方式以及学习节奏都大不相同,所以小组学习的效率往往很低,并不能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而在网络化的信息技术环境下,分组方式可以不受制约而变得灵活多样,学生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如网上对话、网上论坛、网上个人主页等方式来阐述自己的观点,交流学习资料。(2)、提供一个总结交流的工具性平台。当小组要解决同一个问题时,成员间的协作能力显得尤其重要,这种协作有可能是分工,有可能是合作,也有可能是竞争,而信息技术环境给这种能力的培养提供了友好的平台,例如小组成员可以将自己的观点和学习资料放到网络的同一个文件夹或者网站上供全体成员来交流和评价,也可以将这些搜索整理到的学习资料与其它小组共享,最后达到共同的学习目标,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协作能力得到了提高。4、利用信息技术环境和资源,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的最终目标是要让学生能够解决实际问题、这方面能力的培养,信息技术可以给予强有力的支持。(1)、利用信息技术,激发其进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愿望。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多媒体课件的生动形象的特点以及网络资源容量大、门类多、即时性强的特点,引起学生对问题的关注,有了对问题的兴趣,就等于成功了一半。(2)、信息技术环境和资源可以作为一种研究工具,协助他们取得成功。一个具有一定信息素养的学生首先会确定他需要什么样的信息资源,然后根据现有信息技术环境来得到这些资源,对这些信息进行分析、过滤、加工和处理的过程就是问题目求解的过程,在这个问题过程式中,随着信息的不断丰富,对问题的认识也更加全面。5、利用信息技术环境和资源,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创新思维能力是认知领域的一种高层次能力,它必须以一定的知识量和对事物的理解作基础,“熟能生巧”是对这种能力最朴素的注释,所以,要想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必须让学生涉猎广泛的知识并能将它们融会贯通,有了这些知识作基础,创新才有可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信息技术可以作如下的支持:(1)、提供大容量的知识。创新教育是以广博的知识为基础,而信息技术刚可以以提供这些资源,除了一些内部资源库,互联网上针对某一知识点的网络资源更是多不胜数,这些资源为创新思维提供了物质基础。(2)、加强学科间的联系,进行学科知识的整合。首先是信息技术和其它学科的整合,它可以将信息技术的优势赋于其它学科,从而使这些学科的教学从以教师为主导传统的教学模式走向以学生为主体的自主探究的教学模式,而信息技术多媒体特性、超文本特性、交互性等特点,有利于其想象力、发展式思维和跳跃式思维的养成。其次,学科之间可以通过信息技术这条纽带进行整合,实现课程的综合性,创造教育需要的是多学科的支持,它要求学科间的融会贯通,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学科间的有机整合变成了可能。(3)、进行信息技术环境下的研究性学习。教师要让学生成为有自主意识的主体,让他们掌握自身发展的主动权,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引导他们进入情境,在学生探究的过程中充当向导和顾问的角色,和学生是一种平等交流的关系。在信息技术环境下研究性学习中,面对需要解决的问题,教师指导学生早用信息技术落后环境及其资源,去查找自己需要的信息,面对大量的知识,学生拥有充分的信息选择的自主权,有助于培养学生通过获取信息、处理信息,表达信息以及发现问题、利用资源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二)利用多媒体技术优化课堂教学教师运用现代多媒体信息技术对教学活动进行创造性设计,发挥计算机辅助教学的特有功能,把信息技术和各学科的特点结合起来,可以使教学的表现形式更加形象化、多样化、视觉化。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作用和电教媒体的桥梁纽带作用,使学生充分感受情景,发现、提出、解决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1、设疑——利用多媒体创新教学情境,引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设疑”是指在知识铺垫过程中创设问题情景。即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利用声、色、图、文等多种媒体创设情境,让学生从上课开始就进入一个具有魅力、引人入胜的数学境界,变学生“要我学”为“我要学”,引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2、析疑——利用多媒体进行新知内化,诱发学生创新思维教师精心设计好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学习过程,让学生直观感知、动手操作,使新知化难为易、变抽象为具体。教师把握时机恰当提问、适时点拨,变学生“学会知识”为“会学知识”,诱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这样及时地沟通了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启迪了学生的思维,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3、质疑——利用多媒体引申知识迁移,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启发学生加强对所学知识的纵横联系,提出没有弄明白的问题,或进行独特见解的思维活动。学完新知后,精心组织学生围绕新知内容展开讨论、大胆质疑,把所学知识引申、深化学生的参与的注意力,让学生在动静中悟出道理,变学生“被动学”为“主动学”,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4、释疑——利用多媒体优化巩固与应用,强化学生的创新思维“释疑”是指巩固新知识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并使学生在巩固和运用知识过程中拓展思路、发展智能的一种教学活动,利用多媒体的动画效果设计练习过程中注重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培养,强化学生的创新思维。(三)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课程整合是近年来教育改革的主要课题之一,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指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人力资源和课程内容有机结合,共同完成课程教学任务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方法。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信息时代对教育的要求,也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1、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可以增强学生的合作技能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信息技术的运用成为学习过程的有机组成部分,从而便于学生掌握信息的收集、检索、分析、评价、转发和利用的技能;促进了班级内学生的合作交流,通过互联网还可以促进本校学生与全球性学习社区的合作交流,从而开阔了学生的视野。2、在实施课程整合工作中应遵循的原则(1)层次性原则。强调针对不同的教育对象,确立不同的创新教育目标设置不同的学习目标和要求。(2)主动性原则。强调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培养其观察能力,注重维持其好奇心,使学生在学习中自主地探求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3)个别化教学和协作学习相结合的原则。个别化教学对于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进行因人而异的指导无疑是有好处的。但只强调个别化是不够的。协作学习对合作精神的培养和良好人际关系的形成有明显促进作用,也是最有利于培养21世纪新型人村的教学策略之一。所以在课程整合中,应该考虑把个别化教学与协作学习相结合,使学习收到最好的效益。(4)注重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培养的原则。强调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求知欲和创造欲。信息技术教育的过程,是学生动手实践的过程;也是学生的创造过程。在学生完成一件作品、利用计算机进行学习的过程中,都需要学生开动脑筋、大胆想象,自己动手。(5)正确利用信息技术原则。在推进信息技术教育的同时,不能忽视信息垃圾带来的负面影响。互联网的迅速发展为教育的发展与改革开辟了广阔的空间,但也带来了令人不安的问题,不科学、伪科学、不健康的甚至有害的信息垃圾泛滥。要培养学生鉴别信息真伪的能力和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三)如何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1、树立现代教育理念一堂好课与其说是把现代化教学手段引入教学,还不如说是以现代教育理念来指导教学。科学技术的进步不仅使教学的内容得以充实,也促使着教学方法及手段的不断改革先进的科技成果带来了教学质量的提升。因此,在数字化时代,电脑及其网络理应成为现代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技术手段,但如果把电脑及其网络视为解决教育问题症结的灵丹妙药,或攻破教学难关的万能工具,显然是不科学的。因此,要首先着眼于转变老师观念,让老师树立现代教育理念。美国儿童电脑教学课程专家毛尔科维奇说:“先进工业国如美国和德国,所犯下的最大错误就是以为电脑可以代替教师。到了最近,他们才逐渐明白,人才是最好的教育工具。”并认为,“成功的教学要由多样因素结合。就像学游泳,不能单靠游泳池(硬件),也不能单靠水(软件),还要有好教师。而好教师一定是拥有科学、先进教育理念的教师”。2、建设符合需要的资源库没有丰富的信息资源如同“有车无货”。学校资源库建设必须用开放的、相对统一而又反映学校特色的标准,以整合知识内容为核心,而不是简单地堆砌离散信息,尽量做到素材的标准化,适用于不同软件的使用。各类素材应注重交互性与可操作性,适合开展实时的互动教学。3、以人为本开展培训 最理想的课件是创意与设计都由使用者完成,最好的办法就是让一线教师学会在制作课件时,将先进的教育理念、个性化的教学特色融入到课件之中。因此,教师的信息素养的提高就成为“整合”的根本性问题。三、信息技术的引入对教师素质的要求(一)在教学思想上应有现代的教育思想 教师应有新的教学观念,如何培养和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应贯穿在教学的整个过程。教师要帮助学生树立学习信心、克服学习困难,并引导他们循序渐进,逐步走向成功,并让这种成功的体验一直激励他们去不断进取。通过信息技术的引用,实现趣味性、知识性、实践性相结合,让学生在兴趣中学知识、在实践中练能力。教师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根据学生特点、教材特点,精心设计教学过程,精心安排教学环节,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充分体验成功的喜悦。在培养学生的观念上,应以现代教育理论为依据,遵循认知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从社会发展需要的角度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二)在教学方法上应有全新的方法与手段要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设备,充分利用各种多媒体手段辅助教学,以可视的静态或动态的画面、悦耳的声音和丰富多彩的图像映入学生眼帘,传入学生耳中,以新颖和独特的方式吸引学生的注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强化他们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与记忆。(三)教学活动中要重视非智力因素的作用教学中应从激发学习兴趣、加强情感沟通,创设一个宽松、和谐、开放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对学习感到愉快,求知欲得到满足。在教学中注意根据教材、教师、学生、设备等的特点,将学与玩结合起来,教与兴趣培养结合起来,知识与应用结合起来,动手与动脑结合起来,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结合,努力提高教学效果。在注意非智力因素的同时,要注意兴趣的持久性,引导学生从开始学习时的神秘感、好奇感平稳过渡到认真、投入、主动地学习。(四)在思想意识上要有较强的时代意识和超前意识现代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对教师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教师应主动适应社会发展和教学的需要,通过自修、参加各级教育行政部门举办的培训班等,及时掌握最新科技信息,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不断充实、完善自己,提高自身的信息素养。教师和学生已不再是以前的一桶水和一碗水和关系,而是要有源源不断的活水。四、科学有效地应有信息技术,实现教育教学目标的最优化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广泛应用,促进了教学手段、方法、内容的重大变革,加快了教育信息化进程。我们一方面要在教育教学中积极推广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强大优势,通过教学设计,对现代信息技术进行合理选择和优化组合,科学而有效地应用现代信息技术,以解决教育教学问题。1、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广泛应用,促进传统的教学方式以及学习方式的根本变革。信息技术在帮助和支持学生的自主学习、主动探究、问题解决、交流协作等方面具有强大优势。但教师不能“为用技术而用技术”,避免“机灌”或其他利用信息技术支持不利于学生发展的教学方式。2、正确处理人机关系,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重视教学和学习的社会性和人文性,重视人的个性和情感要求,避免“电脑取代人脑”、“技术取代文化”的不良技术应用倾向。充分考虑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需要和利益,要让机器为学生服务,为他们提供方便而不是造成新的障碍。3、实现综合化、多层次的教学目标,促进学生多方面的发展。杜绝切断学生与社会、生活实践联系的“全盘电化”,不能为用信息技术而剥夺学生的动手实践机会,避免信息技术应用与其他活动方式的树立。4、避免以媒体演示替代教材,杜绝“课本搬家”、“课堂搬家”,忽视教材对教学的支撑作用,和在学生系统掌握知识、实现知识的“内化”方面的主要作用。具体的说,就是不能仅仅以具体材料的演示和纲要性的课件替代教材,而忽视指导学生阅读和分析教材。五、结束语在教育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并不是简单的技术问题,要强调在科学的教育观指导下,将信息技术的学习和应用与教育观念更新有机地结合起来,应用信息技术对教育体系、内容、方法和手段进生全面的改革。
❻ 如何利用教育信息化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一、 加强学习,更新观念,提高认识水平。
1、具有现代化教学观念的教师,应从传统意义上的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习的组织者和协调者,即对学生的学习活动进行指导、计划、组织和协调,注重培养学生自我学习及获取信息和知识的能力。过去培养学生自我学习的能力强调利用好两个工具,即字典和图书馆。今后要增加一个工具,更应该强调通过互联网学习。教师要注重自身素质的提高,注重利用新技术开发课程课件,一本教案用多年的教师肯定要被信息社会淘汰。
信息技术为教师和学生创造一个现代化的生存环境,从生命的高度、用动态生存的观点看待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把课堂的教与学看作是教师和学生一段重要的生命历程,充分尊重教师和学生每一个个体的生命活动,让师生在互动、交融、接纳、创造中提高各自生命存在的质量;并通过信息技术的应用,创新教与学的方式和评价方式,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提高教育质量。
信息技术在我校一直强调“应用为主”。在网络设备的运用上,我们从“应用为王”的提出,到信息技术从盲目应用走向科学应用,再到务实推进教育信息化,体现了对务实推进教育信息化的探索。目前教育信息化在我校正处于新的重要发展阶段,需要我们不断适应新形势、站在新起点、实现新跨越、再攀新高峰。建校以来,在推广信息技术工作中我们认真学习、深刻领会科学发展观,转变观念,大力弘扬生命环境观,加强教师观念的更新,并积极赋予行动。
2、就学生而言,教育信息化肯定不能等同于简单的互联网的概念,学生应在教师的指导下,将信息网络及技术,变成自觉学习、自我发现、自主探索的工具。这里就有一个观念问题,不能仅认为只有进入课堂才是学习,只有教师讲的才是知识,要全面、正确地理解教育信息化。
具有现代化学习观念的学生,应从传统的被动地接受知识、理解知识、掌握知识转变为主动地获取知识、处理知识、运用知识,要有能力利用信息网络进行对知识的探索,具备较强的自我学习能力。学生应有一个从学习互联网知识到通过互联网学习的过程。此外,对获取和使用信息的习惯和意识也要转变,在互联网上,一个人面对的是海量信息,每月付10元钱都觉得亏,而使用电话一对一的信息交流,每月花上百元都不觉得贵,主要是习惯和意识问题。
二、加强课程的整合力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在推进教育信息化的过程中,创建信息化学习平台,把信息技术作为工具,是重要的环节。我们提倡在实践中学习,在交流中共享,在合作中发展,而做到这些,要突破时空限制,惟有借助网络优势。对此,可以充分利用“三网合一”设施,以课程与教育技术整合课题作为教研内容进行实践探索;通过学校的网络平台,促使新理念、新教学和新技术的有机结合,鼓励教学能手、教学骨干和信息技术爱好者的互助合作;每个学期定期开展青年教师赛讲,借助虚实相谐,提升信息技术的使用层次和专业水准。加强课程与信息技术的整合,促进学生利用信息技术改进学习、发展思维、开展研究,在信息化环境中提升分析、综合、比较、鉴别、创新和实践能力。让学生随时能在信息化学习平台上获得资源、工具、方法和指导,建构认知、发展个性,促进形成学生自主探究、生动活泼的教与学的氛围。在语文课上,积极引导与帮助学生充分运用网络这一最大的动态资源库,突破时间、空间限制,将信息资源与学习课题相结合,在自主的、有选择的学习中形成有创意的、个性化的学习成果。在数学与科学方面,充分应用网络资源及数字化互动软件,充分展示科学原理的发生、发展过程,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科学;通过运用各类可视化、交互式的教学软件以及借助信息技术在数据统计、分析、再现等方面的强大支持,突出量化分析的研究效能,使信息技术成为学生探究科学世界的有力工具。
三、加强教师的培训力度,提高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教育信息化首先要以计算机的普及教育和计算机辅助教学为重点,着力于培养教师和学生应用计算机等信息技术的能力,提高教育的质量和效益。在实施信息化的过程中,要把师资培训作为重点,放在重要位置。同时要注意纠正重硬件、轻软件和轻人才培养的倾向。
师资队伍培训是实施教育信息化工程的重中之重,是否拥有大批掌握并能应用现代信息技术的教师是推动教育信息化的关键。在课堂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目前教师使用PPT的比例最高,而且大多以替代板书为目的,不能真正发挥多媒体教学的有效性,真正运用网络资源进行在线教学和使用BBS讨论的则甚之又少,其原因是大多数教师多媒体课件制作及网络教学设备使用不熟练,甚至有的根本不会用。因此,我校首先对学校教师、技术与管理及行政人员的不同层次的全员培训,注重提高教师使用计算机的实际操作水平,培养教师使用阳泉教育网资源及山西基础教育网等网络资源,及自己设计制作课件的能力及网上操作能力。在校园网建设中形成一支能使校园网充分发挥使用效益的队伍,保证校园网建成后,就能投入使用。
四、加强教育信息化的创新与发展,提高信息技术的质量和层次。
随着课程教材改革的深入,信息技术在新课程中所发挥的作用将越来越大,学校对信息技术的要求也将越来越高。我们配合新课程的实施,加强对多媒体和网络技术介入教学过程后,教与学效果测评的研究,信息化环境中学生合作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等测评的研究,学生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综合测评的研究。充分发挥网络和计算机在数据采集存取、数据智能化分析和处理等方面的优势,开发各种有效工具,逐步形成基于信息化环境的、新颖与科学的教学测量和评价体系。我们还通过青年教师《信息技术在课程教学中的应用》赛讲,从中查找不足,研究对策,同时制作了一批容量大、质量高、有特色的视频课例及课件,构建学校资源库,供各学校各网点实时共享。加强了学生信息技术的常规训练,抓好信息素养的培养,把电脑作品制作作为提高学生信息技术能力的重要途径,落实具体的时间、场所和辅导人员,切实提高学生电脑作品设计与制作的质量和层次。
总之,经过我们对教育信息化的推进和有关学习、探索,我校教师对多媒体教学与创新能力培养及信息化环境下基于任务的协作学习有了深刻的认识,并且在课堂教学中得以体现,使课堂的教学效果不断提高。无论教师、学生均呈现了可喜的变化。今后我们坚定不移的将教育信息化进行下去,以取得更大的成绩。
❼ 如何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
一、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
1、运用 “现代信息技术”,更新教学理念。利用网上学习交互性,利用信息资源,引入时代活水。
2、信息技术课程作为一门专门的学科开设脊源枣,裂档主要学习信息技术的基本技能和基本工具的使用。
3、“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优化整合,信息技术作为教学工具。学生在教师的组织下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学习,信息技术完全为其他学科的教学服务。
二、信息技术(简称IT),是主要用于管理和处理信息所采用的各种技术的总称。一切与信息的获取,加工,表达,交流,管理和评价等有关的技术都可以称之为信息技术。 它主要是应用计算机科学和通信技术来设计、开发、安装和实施信息系统及应用软件。它也常被称为信息和通信技术( ICT)。主要包括传感樱拆技术、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
❽ 如何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提高教学效益,促进教学创新
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提高教学效益,促进教学创新,需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明确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手段创新中的作用。现代信息技术的交互性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多媒体特性有利于信息的获取与保持;超文本特性可实现对教学信息的最有效组织与管理;网络特性有利于开展协作学习和发现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树立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手段创新中的服务意识。对现代信息技术服务主体的认识,应树立由辅教向辅学转变的观念。对现代信息技术功能的认识,应树立实现教学目标的工具观。对现代信息技术利用目的的认识,应树立与学科教学整合的观念。
3、提高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手段创新中的利用率。加大硬件设备的投入力度和更新速度,为教学手段的创新提供物质基础。加强教师培训,为教学手段的创新提供人力支持。规范软件的制作与管理,为教学手段的创新提供技术保障。
❾ 如何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
转载
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
一、专家谈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深度融合①
(一)教育信息化的意义
是要 “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破解制约我国教育发展的难题,促进教育的变革与创新”,所以是“实现我国教育现代化宏伟目标不可或缺的动力与支撑”。这种动力与支撑体现在三个方面:
⑴可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广泛共享,从而促进教育公平;
⑵能有效提高教育质量和建设学习型社会;
⑶能在创新教育模式和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人才方面具有独特的重要作用。
(二)实现教育信息化的手段、途径和方法
手段是指,要充分利用和发挥现代信息技术优势;途径、方法则是信息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
建立教育信息化技术支持和战略研究体系,具体包括五项内容:
⑴建设若干教育信息化技术与装备研究和成果转化基地。⑵开展新技术教育应用的试验研究,开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教育信息化关键技术与装备。⑶探索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规律,深入研究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学模式。⑷通过信息化试验区与试点校的集成创新,提供系统解决方案,促进信息技术、装备与教育的融合。⑸建设教育信息化战略研究机构,跟踪、分析国内外教育信息化发展现状与趋势,评估教育信息化进展,提出发展战略与政策建议,为教育信息化决策提供咨询与参考。
既然用“深度融合”观念取代“整合”观念的目的是想要找到一种真正有效的、实现教育信息化的途径方法——也就是能真正触及到教育系统结构性变革(而不是只用于改进教学手段、方法这类“渐进式修修补补”)的途径方法,可见“深度融合”观念和传统“整合”观念的根本区别就在于:前者要在运用技术改善“教与学环境”和“教与学方式”的基础上,进一步去实现教育系统的结构性变革;而后者则只是停留在运用技术去改善“教与学环境”或“教与学方式”的较低层面上,从来不敢去触动(或根本没有想到要去触动)更深层次的“教育系统结构性变革”问题。
由于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主阵地(众所周知,这也是除远程教育以外,各级各类教育的主阵地),所以,“课堂教学”应该是“学校教育”的主要内容;既然“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主要内容,那么“课堂教学结构” 自然就应当是“学校教育系统的主要结构”;既然“课堂教学结构”是“学校教育系统的主要结构”,那么,实现了“课堂教学结构的变革” 自然就等同于实现了学校教育系统最主要的“结构性变革”,这应是合乎逻辑的结论。
“学校教育系统结构性变革” 的确切内涵就是要实现课堂教学结构的根本变革。众所周知,所谓课堂教学结构就是教师、学生、教学内容和教学媒体这四个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具体体现。教学结构的变革不是抽象的、空洞的,它要实际体现在课堂教学系统四个要素地位和作用的改变上,也就是:教师要由课堂教学的主宰和知识的灌输者,转变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指导者,学生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学生良好情操的培育者; 学生要由知识灌输的对象和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和情感体验与培育的主体;教学内容要由只是依赖一本教材,转变为以教材为主、并有丰富的信息化教学资源(例如学科专题网站、资源库、光盘等)相配合;教学媒体要由只是辅助教师突破重点、难点的形象化教学工具,转变为既是辅助教的工具,又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协作交流工具与情感体验与内化的工具。
多年来国内外信息技术教育应用的经验告诉我们:信息技术应用于教育、教学过程,若不紧紧抓住“改变传统课堂教学结构和构建新型课堂教学结构”这个中心,是不会有成效的,是要付出代价的。
信息技术应用于教育、教学过程,不能只是停留在运用技术去改善“教与学环境”或“教与学方式”的较低层面上,而必须在运用技术改善“教与学环境”和“教与学方式”的基础上,进一步去实现教育系统的结构性变革——也就是要“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结构,构建出新型的‘主导—主体相结合’课堂教学结构”。这正是《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之所以提出、并倡导“信息技术要与教育深度融合”这一全新观念与做法的基本出发点,也是“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的本质与确切内涵所在。
二、对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理解
经过10余年的实践与总结,中国政府提出了“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这一推进教育信息化的核心理念。
(一)教育信息化的根本目的是促进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要实现这一根本目的,仅仅拥有先进的信息技术基础设施和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使用一些信息技术手段是不够的。当今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对教育的影响不仅表现在新的技术和手段的运用上,而且对教育的发展带来更新的理念和动力,使教育内容、方法和模式发生深刻变革。因此,教育信息化的关键在于要将信息技术融入到教育教学的全过程,运用信息技术逐步改变原有的教育教学过程与模式,实现以知识传授为主的教学方式向以能力素质培养为主的教学方式的转变,并根据社会发展和学习者的需求,在全国乃至世界的范围内选择最优质的教育资源,进一步突破传统教学活动的时空限制,提升教育教学的效率与质量。这一变革的过程就是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的过程,只有融合才能体现出信息技术对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作用,这才是教育信息化的本质。
(二)“融合”不是一般的技术应用,而是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相互促进
一方面,信息技术要进入教育教学过程,改变教育教学模式,形成新的教学方法和模式,发挥信息技术对教育教学改革的推动作用;另一方面,要实践新的教育教学理念和模式,必须有与之相适应的信息技术提供支撑,同时也为信息技术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方向。
何克抗教授提出:以前“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是只从改变“教与学环境”或改变“教与学方式”的角度(最多也只是同时从改变“教与学环境”和“教与学方式”的角度)去强调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只是将信息技术应用于改进教学手段、方法这类“渐进式的修修补补”上,还没有触及到教育的结构性变革。他认为要让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能自觉地认识到:不能只是停留在运用技术去改善“教与学环境”或“教与学方式”的较低层面上,而必须在运用技术改善“教与学环境”和“教与学方式”的基础上,进一步去实现教育的结构性变革—也就是要“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结构,构建出新型的‘主导一主体相结合’课堂教学结构”。这正是《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之所以提出、并倡导“信息技术要与教育深度融合”这一全新观念与做法的基本出发点,也是“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的本质与确切内涵所在。
三、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基本思路
在总结过去的经验时发现,推动教育信息化不能简单地搞硬件驱动,而忽视课堂教学应用,这种方式做起来相对容易,但难以持久,并且效果也是会大打折扣的。我国教育部公开表示的基本思路就是采取应用驱动,一是要着眼于解决教育改革与发展中的问题,在教与学的主战场中开展应用。这种应用应该是师生广泛参与的日常教与学的活动,应该贯穿于教学活动的始终,应该是对即有教学方法的改造与提升。二是要在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的过程中不断提出新的应用、实现新的应用。也就是要从教育教学的目标要求和学习者的需求出发,以促进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教学模式和学习方式的变革为目标来安排教育信息化工作。只有聚焦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尤其是课堂教学中的应用,为学习者提供高质量的学习体验,才能找到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融合点,才能真正体现融合对于促进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的强大支撑作用。
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是永无止境的,技术的不断创新会给应用提供新的动力和条件,教育的需求和发展也会给信息技术的发展提出新的要求。促进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特别是在课堂日常教学中的应用,使学习者学习方式便捷化、学习支持个性化,从而获得高质量的学习结果,是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方向和本质,而且具有无限的发展潜力,是教育信息化的希望所在。
中国政府确定的“十二五”期间“三通两平台”的核心目标与任务,都是按照应用驱动的基本思路提出的。除“宽带网络校校通”属于信息基础设施建设范畴,“优质资源班班通”和“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都是从不同侧面强调推进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班班通”强调的是数字优质教育资源的广泛共享与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深入普遍应用。他们提出了以建设“专递课堂”“名师课堂”和“名校网络课堂”三种形式推进“班班通”。“人人通”就是利用云技术为学习者提供的网络服务空间与环境,努力使每个学生或教师都可以拥有一个网络上的个人管理平台,逐步实现课 内、课外的教学、学习与交流功能。“人人通”是面向教育信息化未来的发展方向,强调以网络为载体,着重探索信息时代教学模式、学习方式及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互动的新模式。
注①:何克抗 ,男,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为北京师范大学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所长,东北师范大学终身教授,长期从事教育技术理论与应用研究,特别是基于Internet的网络教育应用研究。科研方向:教育技术基本理论、信息化教育、教学系统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