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如何运用信息技术进行课堂拓展
在教学中,恰当地应用多媒体课件,对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兴趣、突破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提高教学效率等都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多媒体教学课件是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和教学理论发展的必然趋势,它是以计算机为核心,将文字、图形、声音、动画、影像等多种媒介综合起来进行辅助教学的计算机教学程序。
多媒体教学题材的选取,要从教学实际出发,结合学科特点,根据教学内容来确定。对于传统教学手段难于解决的问题,使用多媒体教学可以化难为易,帮助学生理解有关的概念或原理。课件内容必须适用于多媒体教学的表现,能突出多媒体教学的特点,能充分发挥技术的优势,能有效做答地解决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与学的效率。在制作课件时,要运用现代课堂教学理论已有成果,结合学科特点钻研教材,对教学内容歼胡恰当处理,精心设计,以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的表现力。
不同的课程会有不同的特征,在教学设计和课件制作时也会有所不同。这就要求课件脚本编写者对课程特征要有所了解。了解的渠道可以从新课程的理论知识和各课程的教材等方面来进行。如在课改实验中,语文课程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课堂;数学课程倡导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努力建设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课堂。编写课件脚本时就要根据不同课程的特征和性质来选择制作课件的类型:是以动画为主,还是以图形展示为主;是以练习为主,还是以资料拓展为主。只有明确了主次,才能为课件制作者选择合适的制作媒体指明方纯改慧向。
比赛课件能化静为动,激发学习兴趣。动态的事物比静态的事物更能引起学生注意,调动学生学习动机,课件能为教学创设一个主动有趣的教学情境,化无声为有声,化静为动,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❷ 如何营造开放的教学环境达到信息技术与科学学科教学的深度融合
内容提要:信息技术与教学的深度融合是学校教育信息化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当前中小学信息技术应用的现状不容乐观,有些现象并未引起足够的重视。许多从事整合实践的先行者往往把技术、环境与人等关键因素孤立地进行分析,无法从更深层次分析整合面临的困惑和障碍。深度融合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有效整合的动态结果。从关系的视角审视技术与应用,是推动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的一种合理选择。对于取舍与组合、学科与工具、设计与教学、分数与创新、比赛与运用、讲授与学习、资源与加工等关系的正确把握将直接影响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有效性。
关 键 词:信息技术 教学 深度融合 关系
标题注释:西北师范大学青年教师科研能力提升计划项目“中小学微课程资源开发机制与应用策略研究——以兰州市为例”(项目编号:SKQN9913020)
有专家指出,现阶段我国教育信息化发展正处于初步应用整合阶段,在不断应用、整合的过程中,力争通过十年时间进入全面融合创新阶段。在《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中更是明确提出,实现信息技术与教育的全面深度融合将是推进教育信息化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1]其中,信息技术与教学的深度融合是学校教育信息化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
一、何为信息技术与教学的深度融合
深度融合是“融合”和“深度”两个概念的组合。首先,“融合”是指将两种或多种不同的事物合成一体。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提出,“促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两化融合是工业化与信息化双赢的战略,就是通过信息化对传统制造业进行信息化的改造,实现传统产业的升级换代,达到带动工业化创新、发展、升级的目的。工业化的发展,又可以提高先进制造业的水平,反过来促进信息化的核心技术和产业的发展,也为信息化的深入发展提供技术和产业的支撑。其次,“深度”是指(工作、认识)触及事物本质的程度。1976年Ference Marton和Roger Saljo在发表的文章《学习的本质区别:结果和过程》中提出了深度学习和浅层学习概念。相对于无关联、孤立的浅层学习,深度学习是学生能积极主动将新旧知识加以关联,进而达到更高的思维层次。正如学者 Paul Ramsden所说,浅层学习最多是没有质量的数量,而深度学习却是质量加数量。
由此来看,信息技术与教学的深度融合就是强调教学中信息技术应用的必要性和有效性。有人认为,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融合就是营造一种数字化的教学环境,此种环境能够提颂蠢高教师的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绩效,有利于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促进学生的学习。[2]从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概念来看,整合就是指一个系统内各要素的整体协调、相互渗透,使系统各要素发挥最大效益。即“整合”是协调各要素,以促进教学系统平衡的动态过程,而“融合”则是各系统要素实现动态平衡的结果。为了维系这种动态平衡,必须要为整合稿塌创设有利的时机和适宜的条件。深度融合即这种平衡状态相对保持的比较稳定和持久,乃至成为一种常态。随着整合工作的不断推进,已有的平衡系统将被打破,新的平衡又被建立起来,深度融合也键樱圆被重新注释。当前信息技术与教学的深度融合就是借助技术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使自主、合作、探究更易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正是朝向这样一个目标奋进。同时,在教学的应用过程中,使信息技术不断创新,不断适应教学需求,成为影响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从而使信息化教学成为一种常态化教学。
二、信息技术与教学何以能深度融合
《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中明确提到,教育信息化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优势,注重信息技术与教育的全面深度融合,在促进教育公平和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广泛共享、提高教育质量和建设学习型社会、推动教育理念变革和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人才等方面具有独特的重要作用,是实现我国教育现代化宏伟目标不可或缺的动力与支撑。《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也明确指出:“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必须予以高度重视”。美国教育部教育技术办公室(Office of Ecational Technology)继2004年的教育技术规划之后,于2009年春季启动了新一轮的教育技术规划行动,并在2010年3月5日发布了《2010教育技术规划》的草案,新规划的题目为《改变美国教育:技术使学习更强大》。在新规划中强调,新的教育系统将借助最前沿的信息技术为学习者提供丰富而强大的学习经验,使他们能够全身心地(智力的、社会的、情感的)投入学习;使目前信息工厂式的学校转变为探索和创新的孵化器;并使教育者从拥有、传递信息的专业人员转变为为学生学习、新知识探索及持续技能获取提供帮助的协作者。近年来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为教育问题的解决和教育目标的实现提供了希望与可能,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为学习者提供更有吸引力、更强大的学习经验,提供更加丰富、个性化的学习内容与学习资源,提供更加真实、有意义、持续而整合的学习评估已成为可能。因此,设计、开发和实施基于信息技术的整合性学习系统和评估系统将是未来五年内美国教育系统改革的重要任务。
学习科学的研究也得出相同的结论。首先,信息技术可以在事实性知识的学习中发挥如下作用:一是借助于丰富的多媒体形式表征信息;二是借助于交互工具促进事实性知识之间的联结。其次,对于程序性知识的学习而言,信息技术的作用如下:为学习者的学习过程提供支架;为学习者提供多样化的沟通、交流工具;促进在线社区的形成和发展。再次,对于动机性参与而言,信息技术可以吸引学习者的注意力,激发学习的动机;维持学习者的动机;有助于促使学生成为积极的终身学习者。[3]
总之,信息技术使得原先的一些先进、前卫的教育教学观念的实现成为可能,使先进教学理论的接受和应用成为可能。但是,先进的技术为实现教学方式的发展提供了现实可能,这不仅仅是在硬件和软件的意义上,更重要的是取决于我们对教学过程和教学活动本身拥有的新的认识。也就是说,我们不仅要认识到信息技术的功能和作用,更要清楚地意识到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的意义和价值,这是信息技术与教学得以深度融合的基础。
三、信息技术与教学为何难以深度融合
然而,从当前信息技术在中小学教学实践中应用的状况来看,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融合还处于一种非理想的状态,这种融合非但没有达到深度融合的标准,即实现学习方式的根本转变,而且信息化学习环境的各个构成要素间呈现出一种非对等发展的状态。其中一个最明显的表现就是人的思想观念的转变远远滞后于信息技术更新交替的速度。以数字鸿沟为例,数字鸿沟或信息鸿沟不单是指一种技术硬件上和软件资源上的不均衡表现,还体现在学习者获取信息的能力和行为意识上的差距。如果一个人不具备独立学习的能力,提供的设备也可能是闲置的;如果一个人不具有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丰富充足的学习资源也不会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所以说,不关注信息时代这种人与人之间的“差距”,一味地投入设备、扩大信息资源储备量,那将永远也不可能填平这道“鸿沟”!
从学校层面来看,形成人与人之间的这种信息差距的原因主要有两个。其一是技术天然的不稳定性。在新技术的使用过程中存在一定的风险,不管是支持者还是反对者,都可能使教学过程对技术的依赖程度降低。为了减少这种影响因素的负面效应,通过提高技术使用者的技术水平和加大技术试验推广的力度,可以增进师生对技术不稳定性的抗御能力,从而提高师生应用技术的信心与热情。其二是目的差异性使得教师对技术功能的认识和评价取向并非一致,有人持赞同观点,有人持否定观点。有一部分持反对意见的教师就好比美国的Amish拒绝接受现代社会的科学技术和生活方式,试图在现代社会文化中完全把自己隔绝在他们的部落里一样,他们担心电子书包的大力推广有可能使人类永远失去了书写的文化和乐趣。这也正是信息文化和传统文化剧烈冲突的一种表现。也许有人会主张在没有建立适宜的信息化学习环境之前,如果有教师坚信技术对学生的学习成绩帮助不大,那我们也只能暂时把技术对学生学习能力培养的功能搁置一边,由它去了。其实,这也是一种非理性的做法。尽管培训并不一定能产生立竿见影的效果,强制推行也可能使设备成为一种摆设,无法从根本上解决兴趣与投入的问题。但是,通过信息技术的应用推广,提供一种较为成熟的技术应用于教学的路径分析框架,可能会对原本徘徊于“用”与“不用”之间,而后为了有效应用却不知所措的教师提供些许帮助。即使对于很多有应用热情的教师,如果长期处于一种无效应用的状态,久而久之也会对信息技术失去信心。所以,当务之急是要加强信息技术教学应用的研究,提供一些可供一线教师仿效应用的经典案例。例如,在课堂评价的重心由“关于学习的评价”转向“促进学习的评价”和“作为学习的评价”的过程之中,信息技术应该发挥什么样的作用,以及如何发挥这种作用,这都需要我们深入研究。
总之,人的问题才是信息化的根本问题。目前人们对“信息化”的讨论更多的是在技术操作和硬件设施的层面,而对信息化给人类带来的更为隐秘的和深度的影响则缺乏普遍的思考和关注,对于技术到底能帮助我们解决什么样的教学难题还没有更清楚的认识,对如何应用信息技术解决教学问题依然显得茫然无知。
❸ 如何将信息技术应用到课堂
信息技术应用于现代教育教学中,与学科整合是一种需要,更是一种必然的趋势。但在信息技术的使用实践中,我们发现课堂上的使用并非多多益善,而要高效合理的将信息技术运用到教育教学中,需要教师本身有很好的信息技术基础,更要求在教学过程中要以学生为主体,在学生缺乏兴趣、困惑不解、无法感知、主动参与等过程中,合理使用信息技术是实现学生知识 建构的重要因素。从学生的发展需要出发,合理运用信息技术,教学便会发挥事半功倍的效果。关键词: 信息技术 合理 有效 辅助 在科学技术发展迅猛的今天,随着计算机及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无疑是给学校教育插上了一双有力的翅膀,成为教师进行教学模式变革的手段,使教育教学方式越来越多样化,也使学校变成充满活力和创意的学习场所,更是为学生提供开放性的自主学习环境和资源,更好的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态度和积极探索创新的能力。 计算机辅助教学是教育教学改革的需要,是适应现代化教学的需要。但是如何合理有效的将信息技术运用到教学中,从而充分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学生自主的思考,培养学生的不断创新的能力?本文就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合理有效地运用信息技术作一些初步的探讨。 一、提高的教师信息技术素养 现代化的教育手段给老师提出一个新的要求,那就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教师的素质也在随之提高,要与时代同步,适应现代教育的发展需要。计算机网络教学在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中的应用,促使教师必须掌握和运用电脑技术,一方面提高本身素质,另一方面可以拓宽学生的思维想象能力和知识面。 我在学校培训教师信息技术课程的过程中,发觉很多有经验的教师都是第一次接触计算机,所以还需从最简单的入门, 最主要是教师自己多操作,多练习,在操作中掌握要领,在操作中掌握技能技巧。有老师问电脑好学吗?我的回答是:只要你会汉语拼音、会汉字就能操作。所以,我愿意为大家学会电脑操作尽心尽力,为教育教学现代化努力奋斗。 二、充分发挥计算机在教学中的辅助作用 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其作用是辅助教学,起主导作用的还是教师。利用多媒体技术来揭示知识的形成及来龙去脉,让人感到生动、形象、真实(实况录像),便于学生接受。但在学校组织的多次听课中,我发现大部分教师制作的课件的播放时间占了课堂的大部分时间,课件成了讲课的主体,代替教师上课,而教师则成了辅助作用的旁观者,解说员,或成为电脑的操作者,本末倒置,夸大了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作用。我认为多媒体课件要适量、适度,不是量越大越好,让他牵着鼻子走。有的教师在制作课件时,喜欢用大量的图片、动画、以及给文字加上不同的颜色,艺术效果,运用大量的声音效果,把课件搞得很花俏,结果整节课结束才发现,教学效果达不到目标。原因在于大量的媒体信息不但增加了学生的负担,还直接或间接的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重点不再突出,学生已经把大部分的精力放在了这些动画、文字颜色、声音上,内容对其已没有吸引力。其实一节课利用多媒体的教学形式,可以利用一个教学片断,一个具体事例,解决一个知识点,一个具体问题,这样的简单课件也同样是一个好课件,信息技术运用到教学中,现代教学手段与传统教学手段完美地结合在一起是很重要的,不是信息技术用的越多越好,信息技术是辅助教学的一种工具,要用到恰到好处,要与传统教学方式取长补短,交相辉映。 三、多媒体课件在教学中的动静结合 利用多媒体课件的目的:是让同学们更容易领悟知识,并且深入地领会其内含,最后得到升华,也就是所说的创新,但有些课件过分强调课件的修饰,什么动画、影像、图片一起上,重视了它的信息技术含量,而忽视知识的掌握上,过分情境化,喧宾夺主。这样的课堂,自然课上气氛活跃,热热闹闹,有时甚至产生一些笑料,让人难以接受。这样的一节课学生自然是在轻松、愉悦的情景中度过。但课堂毕竟不是娱乐场所,不能被过份的活跃冲昏了头,让华丽课件修饰而忽略了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在动的同时要让同学们合理的静,要动中有静,让同学们静下心来开展自主学习,探索学习,让他们静上心来去想、去悟,给学生提供创造灵感的机会,给他们提供想象的空间和创造灵感的环境。 四、要在教学过程中发挥多媒体的关键作用 多媒体技术把文本、图形、图象、动画、声音和视频集成处理,使信息更生动更丰富多彩。
❹ 如何进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优化课堂教学
方法有如下:
一、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1、信息技术整合于课程教学,不是被动地纳入,而是主动地适应课程的发展,并与其和谐自然地融为一体。作为课程改革中不可缺少的条件,它的飞速发展,必须引起一场学习的革命,使教师更新教学观念,营造学习环境,完善教学模式,变革评价方法。让课堂更精彩。
2、通过学科课程把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将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融为一体。正因为信息技术既可以丰富视听感受,也可以化抽象事物为具体的、可感的、形象的事物,它集图像、声音、文字与时代气息为一体,教师使用这一媒体,可以丰富学生的知识,开阔他们的视野,让自己的课堂富有吸引力,所以,在整合中作为重要工具的信息技术,可以提高教与学的效果,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
3、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的是为了减少知识的分割和学科间的隔离,把受教育者所需要的不同的知识体系统一联结起来。这种整合是一种和谐,一重互动,而不等于混合,它强调在利用信息技术之前,设法找出信息技术在哪些地方能提高学习效果,使学生完成那些用其他方法做不到或效果不好的事。其基本特征是它具有学科的交叉性和立足于能力的培养。
二、优化课堂教学:
1、信息技术简单地应用于教学,而应该创设主动学习的情景,创造条件让学生最大限度地接触信息技术,让信息技术成为学习者强大的认知工具,最终达到信息技术改善学习的目的,以期最大限度地达到预期的学习效果。
2、信息技术与其主体是课程,而并非是信息技术。教学中不能为运用信息技术而使用信息技术,甚至不惜牺牲课程目标的实现为代价,应以课程目标为根本出发点,以改善学习者的学习为目的,选择适用的信息技术。
3、教学方式、教学手段的更新,既要继承、发扬优秀的传统经验,又要充分体现时代精神和创新精神。在整合过程中,教师应加强学习管理,加强课外辅导,重视学科基本素养的培养。在使用传统教学手段能够取得良好效果的时候,不能否定传统教学方式,生硬地使用信息技术。
4、信息化时代的教师必须有更高的素质。对教材的处理、学生的特点、教法的变革要能准确把握,同时,要积极学习有关的教育教学理论,努力提高自身的信息素养,即获取、选择、加工信息的能力,由于信息的单一化转变为多元化,学生由被动接受转变为自由选择、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这样可能会使部分学生在信息的“海洋”中迷失方向,使课堂无法调控,完不成教学任务,导致学生成绩两极分化。
5、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实践中,切忌好高骛远,要从一点一滴做起。既要勇于创新探索,又要善于总结过去的经验教训,既要学习了解信息技术,又要深刻认识学科教学的真谛。
6、说明:
(1)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将信息技术有机地融合在各学科教学过程中。但整合不等于混合,在利用信息技术之前,教师要清楚信息技术的优势和不足,并了解学科教学的需求。在整合过程中,教师要设法找出信息技术在哪些地方能提高学习的效果,从而使学生用信息技术来完成那些用其他方法做不到或效果不好的学习任务。
(2)现代学习理论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在教与学的层面上,每一种理论都具有其正确性的一面。但是,在教学实践中,没有一种理论具有普适性,无论哪一个理论都不能替代其它理论而成为惟一的指导理论。
(3)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在对需要机械地记忆知识或具有操练和训练教学目标的学习中突显出来。
(4)认知主义学习理论的指导作用,则主要体现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控制和维持学生的学习动机。
(5)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提倡给学生提供建构理解所需要的环境和广阔的建构空间,让学生自主、发现式地学习。如利用信息技术进行适当的内容重复,帮助学生记忆知识。通过信息技术设置情景,让学生便于意义建构。
(4)如何让信息技术课堂开放扩展阅读:
1、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将信息技术有机地融合在各学科教学过程中。但整合不等于混合,在利用信息技术之前,教师要清楚信息技术的优势和不足,并了解学科教学的需求。在整合过程中,教师要设法找出信息技术在哪些地方能提高学习的效果,从而使学生用信息技术来完成那些用其他方法做不到或效果不好的学习任务。
2、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应该根据不同的教学对象,实施多样性、多元化和多层次的整合策略。对于学习类型和思维类型不同的人来说,他们所处的学习环境和所选择的学习方法将直接影响他们的学习效果。如有的学生不能主动地对外来信息进行加工,喜欢有人际交流的学习环境,需要明确的指导和讲授。
❺ 如何有效利用信息技术开展课堂教学活动
如何有效利用信息技术开展课堂教学活动
在信息化时代,信息、物质和能量同为构成人类社会资源的三大支柱,信息技术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信息技术教育应运而生,发展迅速。作为一名信息技术课教师,通过对多年的教学实践进行反思,我认为做好信息技术教学应该处理好以下三个方面:
一、教学目标的确立
情感教育在各个学科中是不可缺少的,在计算机学科中也不例外。根据计算机学科的自身特点,学生的合作意识要逐步加强,他们的探索精神更要不断培养,这些教育要渗透在每一节课、每一项任务中。我在每一个班级里面都选出若干基础比较好的学生,组成一个辅导小组,在每次上机的时候由他们循环指导有困难的学生,这样既提高了总体成绩,又使他们获益不少。
二、教学内容的安排
教学内容是教学目标的具体化, 尽管教材是具体的教学内容,但在实际教学中对教材内容要根据学科的特点、教学需要、学生实际等方面去考虑详略,不能一概扩展内容,也不宜把教学内容完全局限于教材内容。我校是农村中学,学生家里很少有计算机,而我们这两年的《中学信息技术》教材内容都是建立在学过《小学信息技术》教材基础之上的。所以刚开始学习的时候,我针对绝大多数学生讲了两堂基础课,包括:开机、关机,窗口和桌面介绍等。
三、教学方法的探讨
现代教学最主要的指导思想是以学生为主体,问题是怎样才能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
1、合适的课堂导入
首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夸美纽斯说过:“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学生喜欢信息技术课,但这种喜欢往往表现在爱玩游戏,或者上网聊天、看Flash动画等等,而对一些基本的知识、技能却不愿认真地学习。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精心设计导入,诱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达到提高效率的目的。我在讲Word97文档修饰时,不是直接讲课本的内容,而是先做好一张贺卡,并说这是一位学生寄来的贺卡。这时学生都很好奇,接下来我讲述了这张贺卡的制作过程,这样学生对于如何制作这张贺卡兴趣很高,而通过分析贺卡的制作,也就将这节课的内容讲清楚了。学生既学习了贺卡的制作,又掌握了教学内容。
2、游戏入门,自觉学习
例如学习指法是非常枯燥的,如果教师一开始直接讲解手指的摆放要求和指法要点,学生不但学得很累,而且很不愿学,更加不能强迫其练习了。我在教学中就采取游戏引入的方法,先让学生玩《金山打字通》,比赛谁的成绩好或者与老师比赛。学生在“青蛙过河”等游戏的实践中发现,要取得好成绩就必须练习好指法,于是就有人提出如何能够打得又对又快。在这种情况下,老师再讲解指法练习,学生学得就很认真。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后,学生们再玩这个游戏时就感到轻松自如了。这样,既保持了学生学习计算机的热情,还可以促使学生自觉去学习计算机知识。这是相对于低年级的学生而言的。
3、激发学生积极思考
学习任何知识,如果不经过自己的加工,那么,学到的永远都只是别人的知识,永远都只能跟在别人的后面。
下面的Excel题目没有明确地说明要用到筛选,而事实上它是将筛选和填充相结合的题目。这个题目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学生对于筛选这一知识点的理解和运用。
要求: 85以上评价为“优秀”,60以下为“差”
讲了排序的一般操作及注意事项之后,在上机时我对学生给出了如下任务,学生按成绩总分排序,再排名次,最后还要重新排成原来的顺序。关键就在最后一个要求,激发学生去思考:给予适当的奖励机制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给出一定的学习“任务”,而且要注重“任务”的可操作性。对于完成“任务”好的学生,教师要给予适当的奖励。正确的评价、适当的表扬与鼓励是对学生学习态度和学习成绩的肯定的强化方式,它可以激发学生的上进心、自尊心等。所以,课堂上,特别是在学生上机练习时,教师应该及时把握学生的闪光点,给予表扬和肯定。
要使课堂效率得到有效实施,首先应该提高课堂管理的有效性。中学的信息技术课有一定的特殊性,就是上课的时候离不开计算机。有了计算机又出现的新矛盾——“学生对计算机的兴趣永远要比对老师的兴趣要高”。教师怎样才能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就成了最大课题,如果这个课题解决不好,也谈不上信息技术课的教学效果了。对于课堂管理,改善课堂管理的第一点就是——“老师首先要有一个认真的态度”。其次提高教学效率的实质是在单位时间内获得最大的教学成效。信息技术课堂本身教学时间就不是很多,一个星期一节课,所以必须在最小的单位时间内优化课堂教学时间管理,充分发挥教学时间的综合效用,以提高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过程中,要努力争取在课堂内达成大部分教学目标,尽量不要把一些随堂作业留到课后去完成。再次要根据学生的知识结构不同,给出难易不同的任务。针对学生的计算机掌握程度是有很大的差别的现象,上机任务即要考虑到基础差的同学的积极性,又要考虑到基础好的同学有挑战性,笔者认为,任务的给出在确保大部分同学都可以完成的前提下,出几道思考题,这样即保护了学生的积极性,又提高了学习的趣味性,那么学生们在上机的过程中就没有其他心思去做与学科学习无关的事情。
信息技术教师还要通过提高自身的素养,不断精湛自己的专业技能,讲解时能深入浅出,内容上能精彩丰富,形式上能多样生动,让学生发自内心的崇拜。除了掌握好自身专业技能外还应拓宽自己的知识面和眼见,提高自身驾驭课堂的能力,将知识融会贯通,把课上活,让学生在课堂中主动配合,就无须考虑如何维持课堂纪律。
总而言之,信息技术课程是中学生普遍比较喜欢的学科,教师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能动性,只有提高课堂管理的有效性,才能及时控制好课堂局面,才能便于老师尝试新的教学方法而不用担心课堂失控,从而增强课堂的趣味性和学习性;只有提高课堂管理的有效性,才能更好的落实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正确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等问题;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
❻ 如何有效开展高中信息技术课
随着现代化科学梁做技术的不断发展,信息技术也渗透到了生活中的各个方面,信息技术是提高学生解决问题能力,培养学生综合素养的一门课程,教师要在课堂中提高信息技术教学的有效性,让学生们在信息的获取、总结、整理、运用与沟通的过程中,掌握信息技能,感受信息氛围,增强信息意识,体验丰富多彩的现代化信息生活。
1 激情引趣,引导课堂有效教学
新课改理念要求课堂教学要通过优化和整合,真正实现课堂教学的生命性和高效、有效化,以此促进学生对美的体验。良好的开始是通向成功的重要因素,课堂有效教学也要从有趣的导入开始,激情引趣,这不仅能够激发信息技术学习兴趣,愉悦身心,还可以调动起更高的学习热情。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要依据教学内容,设计出可以引起学生好奇和兴趣的导入环节,让学生们在这种积极心理因素的引导下喜欢学、乐意学。课本《信息技术基础》第一章中“信息及其特征”这节内容,它的知识理论性比较强,专业术语比较多,如果单凭教师来讲,学生应该会感觉枯燥乏味,对信息技术课堂的兴趣一扫而光,所以在学习这节课时,教师可以用学生们非常感兴趣的游戏、竞赛等活动导入教学。如在教学开始,教师为了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设置了一个小游戏,教师在黑板上出示一个词语,如“看节目”、“铃声响”、“读报纸”、“谈话”等,让一个学生表演,一个学生猜,表演的学生可以用语言进行生动表达,还可以用图形演示,可以用实物展示,这种方式极大地调动了学生们的热情,并在这种热情中让学生们感受到这些都与败渣老今天的课堂内容有一定联系,学生们不再做观看者,而是做起了游戏的推动者和策划者,让黑板上的词语更加丰富,学生们的表演更加多样化,这样让学生们在课堂游戏中,初步感知信息的获取,信息的传播,信息的多样,并在不知不觉中进入了信息与信息技术理论的课堂教学中。
2 巧设任务,促进课堂有效教学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高中生信息技术能力的培养要与时代发展接轨,加强学生的实践操作水平,是学好计算机的首要问题。信息技术课程的实践性非常强,依据这个特点,教师可以采用设置任务的方法实施教学,在教学实施中,教师可以依据教学目标将教学内容巧妙地蕴含在教学任务之中,促使学生们在任务中主动提问、主动学习、主动探索,并在积极探索的任务完成过程中获取知识,掌握技能,促进课堂有效教学。例如,课本《数字化图像的采集、加工与简单合成》这一节内容,其教学目标是知道获取图像、图形的工具类型,能够合理地运用图像加工工具进行图像设计,能够察升运用图像或者图形表达主题意义。为了达到这些教学目标,教师也设计了相应的任务,教师让学生们自己准备一些关于地球的图像资料,然后用自己认为合适的图像处理工具对这些图像进行处理,将画面分成两半,一半做成浮雕效果,并通过光晕、阴影等效果形成现在和未来的鲜明对比,突出遭到破坏后的未来地球残酷状况的主题。这些任务设计可以促使学生们在完成过程中不断地发现疑难,主动探索,最终解决问题,完成设计,并同时熟悉了图像处理软件的各个工具,学会了图像处理的操作流程,掌握了图像加工的知识和技能,让学生们在任务的设置中,促进了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3 交流评价,实现课堂有效教学
教学评价是信息技术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科学客观的评价能够促使学生们了解自己的优势和劣势,发现差距,调整自我,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因,推动课堂的有效教学。教师在教学评价中要注意采用多元化的教学评价方式,正确对待学生的差异,以激励为主,促进学生们在学习中有的放矢,科学有效学习。如,在教学《利用Frontpage 2003制作网页》时,在制作课件之前,教室可以和学生共同交流一下,哪些是必备的一个资料,以及要注意的关键细节,学生有什么不懂的都可以和教师交流,接着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自己去动手试试。在课余时间通过上网搜索文字、图片、音频、色彩等丰富多彩的素材,制作一个本班班级网页,然后在校园网上进行展示应用。最后教师在课堂教学总结中对每一个学生都给予一个科学、富有针对性的评价,教师能从作品中评价学生的对待态度、评价学生们的巧妙构思、评价学生们的选材多样、评价学生们的制作效果、评价学生们的页面布局,每一个学生都从自己的闪光点中受到了鼓舞,但同时每一个学生也都从其他学生的优秀制作中,发现了自己的不足之处,学生们互相交流,学习好的,改进差的,最终形成了一份份全新的班级网页制作图。多元化的网页制作评价不仅调动了学生们的积极性,还提高了学生的网页制作能力,实现了课堂的高效教学。
总之,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教育教学改革中一个永恒的主题。教师要在信息技术教学中不断探索教学教法,改进教学评价机制,激发学生兴趣,促使学生掌握信息技术知识、提高信息技术运用能力,让课堂有效教学奏出优美的乐章。
❼ 怎样利用信息技术手段,让所有的学生在课堂中都能参与进来
一、精心选择内容。
使用信息技术手段是为了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情感,帮助学生更好地解读文本,理解重点、突破难点,因此在内容的选择上要深思熟虑,力求准确高效。
1、所选内容要贴近文本。
信息技术手段是为教学服务的,因此它的内容必须贴近文本,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与感悟此旁,才能起到很好的作用,如果所选内容与文本出现偏差甚至背道而驰,就会将学生的思维引上歧路,达不到预期效果甚至起反作用。
2、所选内容要贴近学生。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选择内容时要从学生的角度多考虑,要从他们的年龄特点、生活经验和兴趣爱好出发,选取合适的内容。例如,本次评选我上交的口语交际课例《说名字》中选用了两首歌曲,但课后反思却发现它们在课堂教学中所起的作用有很大差距。在学生说完自己名字的含义后,我播放了歌曲《母亲》,让学生边听歌曲边回忆和父母之间发生的点点滴滴,感受父母对他们深深的爱。这首歌曲是近几年流行的,学生耳熟能详,当听到“你入学的新书包,有人给你拿……”,看到那熟悉感人的画面时,学生自然融入到歌曲所创设的情境中,他们一个个表情严肃,多个学生热泪盈眶,学生情感的闸门被打开,为后面向父母诉说感激之情的环节安排打下了坚实基础,这是一次非常成功的运用。而为了升华学生对父母感恩之情,我选择了我感受最深的一首歌曲《烛光里的妈妈》,但出乎意料的是这首歌曲播放后取得的效果却远远不及《母亲》。冷静下来思考,我发现了症结所在。这首上世纪八十年代的歌曲学生没有听过,歌曲所表达的内涵对于尚未经历目睹母亲因操劳而衰老的学生来说还理解不到,效果大打折扣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二、恰当把握时机
信息技术手段必须要用在合适的地方、恰当的时段才能最大程度发挥它的效力,因此必须注意把握时机。
1、要用在激趣引入之初。
着名特级教师于漪曾说过:“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发起他们思维的火花,或轮扒尺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确实,好的开头是课堂成功的一半。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在激趣引入这个环节巧妙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创设出好的课堂开头,达到上课一开始就能深深地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点燃起学生求知欲望的火花,使他们能情绪饱满地主动地去接受新知识。
2、要用在重点解读之处。
信息技术手段的使用应紧扣课堂教学目标进行,为解决教学重点而服务。教学中的内容涉及古今中外,多数是学生所未知的东西,而要想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感悟文本,就必须跨越时空,拉近学生和文本之间的距离,让学生和文本零距离接触。信息技术手段在这一点上具有着无可比拟的先天优势,教师在教学时可合理加以运用。
3、要用在难点突破之际。
课堂教学中经常会遇到这样的状况,教师无论怎样启发诱导学生都无法感悟,面对这样的难点,信息技术手段有时却能轻易将之突破。我在执教《圆明园的毁灭》一文时,为让学生深刻领悟圆明园不可估量的价值和损失,启发学生想象却收效不大。当借助信息技术手段展示圆明园昔日美轮美奂的画面和令人眼花缭乱的奇珍异宝时,学生发出了一声声的惊叹,再经与圆明园毁灭后的断壁残垣对比,学生在唏嘘中有了深刻感受,这一难点不攻自破。
4、要用在情感升华之时。
情境是打开学生情感大门的金钥匙,学生的情感变化要经历一个过程,在情感酝酿到一定程度时需要特定的情境激发才能得到升华,而信息技术手段无疑是一种有效地选择。我听过一节感受很深的课《狼牙山五壮士》,教师的讲授很一般,但在最后学完五壮士跳崖的片段后,教师播放了电影《狼牙山五壮士》中壮士跳崖的片段,那震撼人心的画面,那气壮山河的声音一瞬间占据了学生的心田,腊高那画面久久挥之不去,学生对五壮士的敬佩之情瞬间得到升华,这短短的画面胜过了教师的千言万语。
三、已被证明的有效使用方式。
在大量的课堂教学实践中,信息技术手段的有效性在一些教学环节中已得到证实。
1、写字教学。
识字写字教学是低年级的重中之重,很多教师的板书缺乏示范性,而运用课件展示生字的写法直观、形象、规范,学生易于接受,乐于接受,已成为教师指导学生写字的重要而有效的手段。
2、配乐朗读。
再好的歌手清唱歌曲也达不到音乐伴奏时的效果,这也侧面见证了配乐的作用。朗读是语文课堂教学中必不可少的内容,而借助信息技术手段,可以使课文无声的语言材料变成可感的声音,让课文中的语言形象和情感迅速渗透到学生心里去,从而使学生耳醉其音、心醉其情,激发朗读愿望。因此配乐配图朗读的效果已被越来越多的语文教师所认同。
❽ 如何更好的开展信息技术课堂教学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
计算机课程具有灵活性、实践性、综合设计性较强的特点,在教学中,我们应结合教材,大胆进行教学设计,注重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在激发学生创新意识的基础上,加强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同层次学生的探索和创新欲望不同,在教学中利用新旧知识的联系,提出需要解决的问题,并设计一系列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在进行课程综合设计时,教师要充分挖掘培养与训练创新能力方面的内容,提出恰当的计算机综合设计课题,这些课题应满足如下要求:一要有适当难度;二要在教和学方面富有探索性;三要能培养与训练学生的创新能力。在综合设计中要启发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自己解决问题,使学生逐步养成独立获取知识和创造性地运用知识的习惯。比如,在讲PowerPoint方面的知识时,我们可以教给学生怎样插入自选图形,然后让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引导他们合理的插入各种各样的图形,并加以修饰,如果条件允许的话,还可以让他们从网上自己搜索一些动画图标等,插入到自己的演示文稿中,从而创造出各式各样生动活泼的演示文稿来。同学之间也可以进行一定的比较,将一些富有创意的作品广播给其他同学看,其他同学从中也可以从中得到一些启发。这样即可以提高学生学习PowerPoint的兴趣,又培养了他们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
二、以学生为中心,合理组织学习
大纲规定学生上机时间不少于总学时的70%,这就是说本门课程的学习多半时间是在学生自学中进行的,上好本课程,教师的组织引导起关键作用,为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可以据学生素质情况进行分组,通常每小组安排有一两名接受能力较强的学生,教师可以单独辅导这部分素质较好的学生,他们接受速度快,然后由他们再去指导他们小组的同学学习,学生中有部分计算机基础较好的同学也可以选出作为班级辅导员。
多给学生相互讨论的机会与时间,同时多教他们解决问题的方法,如优先讲怎样使用软件自带的帮助系统。学生机器里多装些学习软件,供学生学习时选用,如果机房机器内部连成局域网,并运行起多媒体电子教室,要充分利用,精讲普遍性、易出错的问题。应该看到学生们是有种种兴趣倾向的,在组织教学的时侯应有所侧重,喜欢音乐的同学可以给他们布置MIDI制作方面的任务,有美术特长的同学可以给他们学习图像处理的机会,喜欢编程的同学可以单独为他们讲点编程。总之,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作用,挖掘他们潜在的能力,并给他们创造一个广阔的空间让其充分施展自己的才能。
三、利用CAI软件进行辅助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目前,许多软件公司都研究出了很多优秀的CAI教学软件。有些软件具有很好的音像效果,并配有一定的动画。我们应该充分发挥这些软件的作用,使其物尽其用。比如,我们学校曾经买过一套较全的教学软件,里面几乎囊括了初中所涉及到的所有知识。一次,我在讲硬件方面的知识时,就遇到了一个难题。由于有些硬件知识是要和实物联系起来的,例如讲主板、CUP、显卡等的构造及分类,但一下找到那么多的实物又很不方便,这时,我想起了这套CAI软件。自己先放了一遍,感觉很不错,它在讲每一部分的时候都配有很多相应的图片及注释,并配有一个很可爱的小神仙来讲解,可谓图文并茂,生动活泼。更可贵的是,它在讲完每一节后都有一个“趁热打铁”,可以让你马上做一些练习题,考验一下掌握的程度。我抱着尝试的态度用这个软件给学生上课,只是在一些重要地方做一些提示,没想到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学生们一个个都看得津津有味,自己觉得比较重要或感兴趣的地方还懂得将其记录下来。在随后的“趁热打铁”练习中,成绩也非常不错。我才发现用CAI教学软件教学竟然会取得如此好的效果。看来,我们应该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充实到我们的教学中,而不能只是一味的讲授、填鸭式的灌输,这样才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学生也才能真正对这门学科产生浓厚的兴趣。
四、将生活实践与信息技术教育结合起来
初中信息技术教育不仅要让学生掌握基本的理论知识,更要提高学生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将学生在生活与学习中遇到的问题与计算机信息技术教育结合起来,通过信息技术来解决学生日常生活中所遇到的问题。比如说:黑板报设计,我们就以此为学习内容,让学生通过电脑来设计黑板报,学生要实现制作一张漂亮的黑板报版面,就需要掌握word文字输入与设置、排版,还需学会到网上去查找、下载图片等信息,这样学生不仅可以在信息课上可以学习信息技术的知识,而且在遇到出黑板报的时候,也可以学习信息技术,这就把信息技术教育溶入到学生平时的生活,使信息技术教育日常化,激发学生学好信息技术的兴趣,丰富学生的知识,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从而将实现信息技术教育与其他学科与校本课程的整合,更好地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水平。
五、鼓励学生自主的学习信息技术知识
由于信息技术课时的限制以及学生信息技术水平的差异,要想通过信息技术课来的满足每个同学对信息技术学习的需求是很困难的,在信息技术教育中,必须考虑这个差异性,因此,要鼓励学生自己平时多看计算机书,至于上课,主要是用于解决平时看书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水平,自主地决定学习的进度,遇到问题,可以通过网络进行咨询,查找相应的资料,与教师共同研究,鼓励学生在掌握信息技术课本知识的同时,根据自己的兴趣,自主地去学习课本以外电脑知识,让水平比较高的学生担任信息技术教育的学生辅导员,组织学生信息技术经验交流等等,以促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在信息技术学习上都能得到进步与提高。
总之,如何上好信息技术课是摆在我们每一位信息技术教师面前的一个难题和严峻挑战。但是只要我们每个人都能够勤于思考,刻苦钻研,并把我们好的思路、想法贡献出来,供大家一同来学习和探讨,我相信我们一定可以找到一种高效、快捷的方式,使我们的信息技术课成为学生最喜爱的课程之一。
❾ 怎样让信息技术融入课堂教学
前教育部部长陈至立说:“21世纪信息技术对教育的影响是不可估量的。它不仅带来教育形式和学习方式的重大变化,更重要的是对教育思想、观念、模式、内容和方法产生深刻的影响。”信息技术革命浪潮正以惊人的的速度改变着我们的生产方式、工作方式、学习方式和生活方式,人类社会正快速形成为一个高度信息化的社会,知识爆炸式增长、更新速度越来越快。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教育也走了教育信息化之路,信息技术已经在教育管理、教育改革、教育教学活动等诸多方面都产生了全方位的影响。教育界正经历着一场由信息技术带来的从形式、内容到观念上的重大变革。如何利用信息技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成为我们急需解决的一大课题。一、 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地位信息技术应用于教育,弥补了传统教育的众多不足,改变了传统的知识存储、传播和提取方式,引起了教育新的变革。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和多媒体化的信息技术给现代教学带来了生机和活力,其在教学中的应用与传统的教育技术相比,有着更强大的优势和显着的功能特点。(一)信息技术具有丰富的表现力 多媒体技术使得知识内容可以通过文本、图像、动画、声音、影像等各种单一形式或者是几种形式的组合来表现,从而使得知识内容丰富多彩。多媒体技术的运用,能够刺激多种感觉器官,有利于学生的记忆,增强学生进行联想的线索。(二)有效的资源共享与信息交流因特网可以实现优秀教学资源的全球共享和及时更新,电子邮件、聊天室、视频点播、视频会议等可以实现老师与学生彼此之间的交流沟通。信息技术进入教学将会空前扩展教师和学生的信息源,他们可以访问各种电子化的课程资源库,获得直接相关的素材和资料。(三)自主式学习的良好实现多媒体技术不仅具有模拟性,且可生动直观地展示原来无法直接展示的东西,而且具有交互性摆脱了传统的、被动的注入式的教学方式。这种教学模式能为学习者提供图文音像并茂,丰富多彩的交互式人机界面。因而易于激发学习者学习兴趣,并为其实现探索和发现知识创造有利条件。学生还可建立个人主页或小集主页,创设个性化的学习平台。(四)提供虚拟化的教学环境信息技术能够提供虚拟化的教学环境,这意味若教学活动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脱离物理空间和时间的限制,这是信息化教育的重要特征。虚拟教学环境有虚拟教室、虚拟实验室、虚拟校园、虚拟学社、虚拟图书馆等。虚拟现实技术能使学生犹如身在真实环境当中一般的感受。(五)提供良好的教学管理功能计算机管理教学的发展趋向是在网络上建立电子学档,其中包含学生电子作品、学习活动记录、学习评价信息等。利用电子学档可以支持教学评价的改革,实现面向学习过程的评价。
综上所述,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是提高教学教育质量的重要措施之一,对教育事业的发展产生着深刻的影响。教师只有充分认识到这一点,树立正确的观念并主动学习和应用现代化教育手段,才能使信息技术真正发挥促进教育现代化,促进教学效率提高的积极作用。二、 在教育教学中如何有效利用信息技术(一)用信息技术环境和资源,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国务院在《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指出:“要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重视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可见,我们国家已经把信息能力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我们能够在发展学生的信息能力的基础上,充分利用现有的信息技术环境和资源去培养学生的其它能力,将会取到事倍功半的效果。1、利用信息技术环境和资源,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信息素养,是指知道什么时候需要什么样的信息,并能检索、评估和有效利用信息的能力。信息化社会里,知识量以爆炸式速度增长,要想让学生将这些知识都撑握是不可能的,所以教会学生如何去利用这些信息显得尤为重要,具备一定信息素养的学生,面对需要解决的问题,能够在浩如烟海的信息中找到自己需要的知识,所以,信息素养是21世纪人材最基本最重要的素质之一。信息技术课是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技术基础。信息素养的形成需要一定的信息技术技能作为支撑,所以在信息技术课上,教师应该教会学生使用一些基本的技能:如个人操作系统、网络浏览器和搜索引擎以及下载工具的使用,信息加工和字处理软件、多媒体制作工具、网页制作工具等。2、利用信息技术环境和资源,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由于知识的快速增长和更新,学生在学校里所学的知识远远不足以应付未来的工作和生活,所以,自学能力便成为了21世纪人材的重要能力之一。(1)、利用信息技术环境给学生提供个别辅导。例如利用一些辅助学习型软件来进行个别化学习,这些软件大多图文并茂,人机交互性较强,能够寓教于乐,容易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可以设置不同的难易程度,让学生容易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个别化调整。在这种学习模式下,不仅实现了一对一的交流学习方式,而且让学生学会了独自面对问题,根据计算机的提示来解决问题,利用信息技术环境来获得帮助,有助于其自学能力的培养。(2)、利用信息技术环境给学生提供学习资源。面对一定的学习目标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利用信息技术环境来搜索学习资料,自己解决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远程学习就是很典型的一个模式,学生通过网络获取学习资源并且通过网络获得帮助,这些资源可以是老师的预先设置好的,也可以是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在internet上搜索的,由于网络上的知识量浩如烟海,所以学习可以在此过程中有很大的选择余地,相对于课本来说,信息量更大,角度更多,知识更新更快,而且面对大容量的信息,学生必须进行选择分析和加工,不知不觉锻炼了其自学能力。3、利用信息技术环境和资源,培养学生的协作能力(1)、让多种协作方式成为可能。在传统的教学环境下,小组学习方式由于受物理位置的制约变得比较勉强,教师往往让座位相邻的学生一起讨论,而实际上,座位相邻的学生其观点和思维方式以及学习节奏都大不相同,所以小组学习的效率往往很低,并不能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而在网络化的信息技术环境下,分组方式可以不受制约而变得灵活多样,学生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如网上对话、网上论坛、网上个人主页等方式来阐述自己的观点,交流学习资料。(2)、提供一个总结交流的工具性平台。当小组要解决同一个问题时,成员间的协作能力显得尤其重要,这种协作有可能是分工,有可能是合作,也有可能是竞争,而信息技术环境给这种能力的培养提供了友好的平台,例如小组成员可以将自己的观点和学习资料放到网络的同一个文件夹或者网站上供全体成员来交流和评价,也可以将这些搜索整理到的学习资料与其它小组共享,最后达到共同的学习目标,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协作能力得到了提高。4、利用信息技术环境和资源,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的最终目标是要让学生能够解决实际问题、这方面能力的培养,信息技术可以给予强有力的支持。(1)、利用信息技术,激发其进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愿望。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多媒体课件的生动形象的特点以及网络资源容量大、门类多、即时性强的特点,引起学生对问题的关注,有了对问题的兴趣,就等于成功了一半。(2)、信息技术环境和资源可以作为一种研究工具,协助他们取得成功。一个具有一定信息素养的学生首先会确定他需要什么样的信息资源,然后根据现有信息技术环境来得到这些资源,对这些信息进行分析、过滤、加工和处理的过程就是问题目求解的过程,在这个问题过程式中,随着信息的不断丰富,对问题的认识也更加全面。5、利用信息技术环境和资源,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创新思维能力是认知领域的一种高层次能力,它必须以一定的知识量和对事物的理解作基础,“熟能生巧”是对这种能力最朴素的注释,所以,要想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必须让学生涉猎广泛的知识并能将它们融会贯通,有了这些知识作基础,创新才有可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信息技术可以作如下的支持:(1)、提供大容量的知识。创新教育是以广博的知识为基础,而信息技术刚可以以提供这些资源,除了一些内部资源库,互联网上针对某一知识点的网络资源更是多不胜数,这些资源为创新思维提供了物质基础。(2)、加强学科间的联系,进行学科知识的整合。首先是信息技术和其它学科的整合,它可以将信息技术的优势赋于其它学科,从而使这些学科的教学从以教师为主导传统的教学模式走向以学生为主体的自主探究的教学模式,而信息技术多媒体特性、超文本特性、交互性等特点,有利于其想象力、发展式思维和跳跃式思维的养成。其次,学科之间可以通过信息技术这条纽带进行整合,实现课程的综合性,创造教育需要的是多学科的支持,它要求学科间的融会贯通,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学科间的有机整合变成了可能。(3)、进行信息技术环境下的研究性学习。教师要让学生成为有自主意识的主体,让他们掌握自身发展的主动权,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引导他们进入情境,在学生探究的过程中充当向导和顾问的角色,和学生是一种平等交流的关系。在信息技术环境下研究性学习中,面对需要解决的问题,教师指导学生早用信息技术落后环境及其资源,去查找自己需要的信息,面对大量的知识,学生拥有充分的信息选择的自主权,有助于培养学生通过获取信息、处理信息,表达信息以及发现问题、利用资源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二)利用多媒体技术优化课堂教学教师运用现代多媒体信息技术对教学活动进行创造性设计,发挥计算机辅助教学的特有功能,把信息技术和各学科的特点结合起来,可以使教学的表现形式更加形象化、多样化、视觉化。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作用和电教媒体的桥梁纽带作用,使学生充分感受情景,发现、提出、解决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1、设疑——利用多媒体创新教学情境,引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设疑”是指在知识铺垫过程中创设问题情景。即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利用声、色、图、文等多种媒体创设情境,让学生从上课开始就进入一个具有魅力、引人入胜的数学境界,变学生“要我学”为“我要学”,引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2、析疑——利用多媒体进行新知内化,诱发学生创新思维教师精心设计好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学习过程,让学生直观感知、动手操作,使新知化难为易、变抽象为具体。教师把握时机恰当提问、适时点拨,变学生“学会知识”为“会学知识”,诱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这样及时地沟通了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启迪了学生的思维,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3、质疑——利用多媒体引申知识迁移,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启发学生加强对所学知识的纵横联系,提出没有弄明白的问题,或进行独特见解的思维活动。学完新知后,精心组织学生围绕新知内容展开讨论、大胆质疑,把所学知识引申、深化学生的参与的注意力,让学生在动静中悟出道理,变学生“被动学”为“主动学”,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4、释疑——利用多媒体优化巩固与应用,强化学生的创新思维“释疑”是指巩固新知识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并使学生在巩固和运用知识过程中拓展思路、发展智能的一种教学活动,利用多媒体的动画效果设计练习过程中注重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培养,强化学生的创新思维。(三)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课程整合是近年来教育改革的主要课题之一,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指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人力资源和课程内容有机结合,共同完成课程教学任务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方法。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信息时代对教育的要求,也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1、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可以增强学生的合作技能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信息技术的运用成为学习过程的有机组成部分,从而便于学生掌握信息的收集、检索、分析、评价、转发和利用的技能;促进了班级内学生的合作交流,通过互联网还可以促进本校学生与全球性学习社区的合作交流,从而开阔了学生的视野。2、在实施课程整合工作中应遵循的原则(1)层次性原则。强调针对不同的教育对象,确立不同的创新教育目标设置不同的学习目标和要求。(2)主动性原则。强调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培养其观察能力,注重维持其好奇心,使学生在学习中自主地探求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3)个别化教学和协作学习相结合的原则。个别化教学对于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进行因人而异的指导无疑是有好处的。但只强调个别化是不够的。协作学习对合作精神的培养和良好人际关系的形成有明显促进作用,也是最有利于培养21世纪新型人村的教学策略之一。所以在课程整合中,应该考虑把个别化教学与协作学习相结合,使学习收到最好的效益。(4)注重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培养的原则。强调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求知欲和创造欲。信息技术教育的过程,是学生动手实践的过程;也是学生的创造过程。在学生完成一件作品、利用计算机进行学习的过程中,都需要学生开动脑筋、大胆想象,自己动手。(5)正确利用信息技术原则。在推进信息技术教育的同时,不能忽视信息垃圾带来的负面影响。互联网的迅速发展为教育的发展与改革开辟了广阔的空间,但也带来了令人不安的问题,不科学、伪科学、不健康的甚至有害的信息垃圾泛滥。要培养学生鉴别信息真伪的能力和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三)如何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1、树立现代教育理念一堂好课与其说是把现代化教学手段引入教学,还不如说是以现代教育理念来指导教学。科学技术的进步不仅使教学的内容得以充实,也促使着教学方法及手段的不断改革先进的科技成果带来了教学质量的提升。因此,在数字化时代,电脑及其网络理应成为现代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技术手段,但如果把电脑及其网络视为解决教育问题症结的灵丹妙药,或攻破教学难关的万能工具,显然是不科学的。因此,要首先着眼于转变老师观念,让老师树立现代教育理念。美国儿童电脑教学课程专家毛尔科维奇说:“先进工业国如美国和德国,所犯下的最大错误就是以为电脑可以代替教师。到了最近,他们才逐渐明白,人才是最好的教育工具。”并认为,“成功的教学要由多样因素结合。就像学游泳,不能单靠游泳池(硬件),也不能单靠水(软件),还要有好教师。而好教师一定是拥有科学、先进教育理念的教师”。2、建设符合需要的资源库没有丰富的信息资源如同“有车无货”。学校资源库建设必须用开放的、相对统一而又反映学校特色的标准,以整合知识内容为核心,而不是简单地堆砌离散信息,尽量做到素材的标准化,适用于不同软件的使用。各类素材应注重交互性与可操作性,适合开展实时的互动教学。3、以人为本开展培训 最理想的课件是创意与设计都由使用者完成,最好的办法就是让一线教师学会在制作课件时,将先进的教育理念、个性化的教学特色融入到课件之中。因此,教师的信息素养的提高就成为“整合”的根本性问题。三、信息技术的引入对教师素质的要求(一)在教学思想上应有现代的教育思想 教师应有新的教学观念,如何培养和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应贯穿在教学的整个过程。教师要帮助学生树立学习信心、克服学习困难,并引导他们循序渐进,逐步走向成功,并让这种成功的体验一直激励他们去不断进取。通过信息技术的引用,实现趣味性、知识性、实践性相结合,让学生在兴趣中学知识、在实践中练能力。教师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根据学生特点、教材特点,精心设计教学过程,精心安排教学环节,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充分体验成功的喜悦。在培养学生的观念上,应以现代教育理论为依据,遵循认知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从社会发展需要的角度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二)在教学方法上应有全新的方法与手段要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设备,充分利用各种多媒体手段辅助教学,以可视的静态或动态的画面、悦耳的声音和丰富多彩的图像映入学生眼帘,传入学生耳中,以新颖和独特的方式吸引学生的注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强化他们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与记忆。(三)教学活动中要重视非智力因素的作用教学中应从激发学习兴趣、加强情感沟通,创设一个宽松、和谐、开放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对学习感到愉快,求知欲得到满足。在教学中注意根据教材、教师、学生、设备等的特点,将学与玩结合起来,教与兴趣培养结合起来,知识与应用结合起来,动手与动脑结合起来,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结合,努力提高教学效果。在注意非智力因素的同时,要注意兴趣的持久性,引导学生从开始学习时的神秘感、好奇感平稳过渡到认真、投入、主动地学习。(四)在思想意识上要有较强的时代意识和超前意识现代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对教师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教师应主动适应社会发展和教学的需要,通过自修、参加各级教育行政部门举办的培训班等,及时掌握最新科技信息,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不断充实、完善自己,提高自身的信息素养。教师和学生已不再是以前的一桶水和一碗水和关系,而是要有源源不断的活水。四、科学有效地应有信息技术,实现教育教学目标的最优化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广泛应用,促进了教学手段、方法、内容的重大变革,加快了教育信息化进程。我们一方面要在教育教学中积极推广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强大优势,通过教学设计,对现代信息技术进行合理选择和优化组合,科学而有效地应用现代信息技术,以解决教育教学问题。1、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广泛应用,促进传统的教学方式以及学习方式的根本变革。信息技术在帮助和支持学生的自主学习、主动探究、问题解决、交流协作等方面具有强大优势。但教师不能“为用技术而用技术”,避免“机灌”或其他利用信息技术支持不利于学生发展的教学方式。2、正确处理人机关系,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重视教学和学习的社会性和人文性,重视人的个性和情感要求,避免“电脑取代人脑”、“技术取代文化”的不良技术应用倾向。充分考虑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需要和利益,要让机器为学生服务,为他们提供方便而不是造成新的障碍。3、实现综合化、多层次的教学目标,促进学生多方面的发展。杜绝切断学生与社会、生活实践联系的“全盘电化”,不能为用信息技术而剥夺学生的动手实践机会,避免信息技术应用与其他活动方式的树立。4、避免以媒体演示替代教材,杜绝“课本搬家”、“课堂搬家”,忽视教材对教学的支撑作用,和在学生系统掌握知识、实现知识的“内化”方面的主要作用。具体的说,就是不能仅仅以具体材料的演示和纲要性的课件替代教材,而忽视指导学生阅读和分析教材。五、结束语在教育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并不是简单的技术问题,要强调在科学的教育观指导下,将信息技术的学习和应用与教育观念更新有机地结合起来,应用信息技术对教育体系、内容、方法和手段进生全面的改革。
❿ 活用信息技术教材,营造开放性课堂 信息技术教材
当前,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已经进入了以课程教材改革为主要标志的新阶段,中山市信息技术教育随着课程改革也进入一个全新的时期。从2000年开始,中山市教研室组织一批骨干教师进行教材编写,并经广东省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审定通过,标志着我市义务教育阶段的信息技术教材体系已初步构建。新教材溶入“自主、合作、探究” 课程改革理念,以“大主题、小任务”引领教材主流,更多强调人文文化、科技文化、香山文化、生活文化。
中山市信息技术教材随着教学改革的不和大断深化,已进行了多次的修改,无论在内容上还是形式上,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可以说新的教材越来越符合小学生的认知规律,更富有浓郁的特色文化和科技文化。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新教材就没有灵活使用的要求了,相反,新教材的使用比以往有更高的要求,更丰富的内涵。这就要求广大的信息技术教育工作者要有一蠢耐种创新的意识,对教材进行“深度加工”――积极选择、有效重组及完善整合。
以课标为导向
在现实教学实践中,有不少教师丢掉课标,想当然地随意支配和改变教材、主持教学,美其名曰摆脱教条主义和本本主义,殊不知无规不圆,无绳不直。新课程标准明确了学科的性质、教学的目标、教材编写的意图和不同学段的三维目标。只有透析新课标,我们才能站在更高处审视教材的内容、教材的组织和编排、阶段性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与运用以及师生角色的定位、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等问题,从而树立正确的学生观、教材观和课程观,这样我们才能以更高、更宽的眼光来设计教学。只有真正把握新课标的精神,才不会让教材使用的“创造性”因脱轨而变得盲目、无序,终流于形式。
以教材为基准
教材是教学活动中不可缺少的基本课程资料,是教学的范例,是教与学的纽带,是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的起点和立足点。中山市信息技术教材是在新课程背景下和时代的强烈呼吁下应运而生的,它体现了时代的特点和现代意识。关注香山文化、科技文化,在理解和尊重多样文化糅合的特点下,着眼于信息技术思想方法的渗透和良好的思维品质的形成,注重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关注学生的终身发展,这是中山市信息技术教材的精髓所在。
1.深钻教材,把握主线,是活用教材的前带棚春提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根据学生不同的知识背景,不同的知识水平,采用不同的表达方式以满足学生多样化的需求,积极主动地对课程进行适当的编排、调整、补充,创造性地组织教材,用好教材,用活教材,设计出新颖动感的教学过程,让学生在愉悦而富有挑战的课堂中有所收获。因此,教师要熟悉教材,在通悉教材内容的组织结构、编写意图、教学目的等内容的基础上,结合本地区实际情况,联系学生自身的学习实际和生活实际对教材内容进行灵活处理。新的教材观要求教师“用教材去教”,要积极主动地选择和自主开发教材视野以外的教学课程资源,但是任何新的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也必须立足于教材。
小学信息技术四年级教学用书是以制作电脑实用作品为主线,让学生从学习上经历了《我要做个小画家》、《做一个有个性的小画家》、《学做我辑》和《制作实用的电脑作品》等过程的内容。学生从这一册书里经历了多种不同角色的转换:小画家→我辑→创作大师。如:《新年联欢会海报》制作这一内容,安排在《学做我辑》之后,因为学生已经掌握了输入文章、美化文章、图文混合编辑等技能,这是本课时学习的重要基本技能,有了这些基本技能学生在学习本课时内容时就容易多了。在该内容后,教材还安排了综合实践《电子板报制作》,让制作海报的知识技能得到了进一步的应用和拓展。
实践证明,深钻教材,把握教材,抓准教材的主线,以其为点,把教材的知识点构建成网络,既可以使教学前后相顾,前为后的预设与埋伏,后为前的自然延伸,又有利于学生系统掌握知识,这也是教师活用教材的前提。
2.融于生活,回归自然,是活用教材的精髓
当信息技术教育与学生的现实生活密切结合时,信息技术课堂才是活的、富有生命力的,才能激发学生学习和解决问题的兴趣。因此,信息技术教育不仅要考虑本身赋予的技术性,更应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在学习中有一个自主探究的过程,还原知识的生活本原,让信息技术教育课堂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们要具备生活意识,不断走进学生的生活,用一双慧眼去发现学生身边的生活信息,挖掘丰富的课程资源,将搜集的生活素材作为教师备课时不可少的资源,根据知识要点,创设具有生活背景的问题情境。
宣传海报是一种经常在学生身边出现的生活资源,在教学《新年联欢会海报》一课时,当天刚好是6月5日世界环境日,学校门口张贴了一张大型的世界环境日公益宣传海报,很多学生上学时都看到了该海报。上课时,我就把课题改为《制作海报》,并对学生说:“同学们,今天是什么日子呀?”(学生都知道)世界环境日是宣传什么的?你们知道校门口的这张宣传海报是怎样制作出来的?这里的教学内容是从学生的生活中来的,学生感到自然、亲切。让学生关注环境、关注生活、关注社会,这不仅丰富了学科的育人价值,更让学生感受到了信息技术的价值。
信息技术与生活息息相关,但更重要的是信息技术服务于生活。学是为了用,当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探究,初步懂得了制作海报的基本步骤与方法时,我适时地向学生布置制作任务,并对学生说:“6月5日世界环境日,确实值得我们宣传和关注,但一年当中像这样的日子还有很多,请大家选择一个你喜欢的日子制作一张宣传海报。
学生把课堂中学得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解决问题,始终是围绕着生活来研究信息技术,这使课堂的 “生活味”、“现代气息”很浓郁。从中,我深深体会到,教学中只有还原知识的生活本原,使教学内容不仅贴近而且融入学生的生活,使教学扎根于浓厚的生活土壤之中,才能使书上的知识具有生命力,才能使课堂充满着活力与阳光。
3.开发平台,提供资源,是活用教材的升华
新一轮课程改革要求确立“以学生全面发展为宗旨”的教育理念。教学,不再是单纯的知识传递,而是由传统的知识性教学转向现代的发展性教学、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教学。 新一轮课程改革所呼唤的教学改革从课程层面上给教学带来了一种“解放”,这种“解放”将使教学过程真正成为师生富有个性化的创造过程。教师不能只成为课程实施中的执行者,而更应成为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因此,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在遵循课本的基础上,创造性地开发教学资源 。
为了让《制作海报》学习内容得到深入发展,我开发了一个网络版的网页学习资源平台,构建了一个师生交流的平台。在平台中我设计了素材库、作品上传、作品欣赏、星级评价等主要栏目。
以学生为根本
以学生为根本就是要把学生视作教学行为和教学过程的最重要内容。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材的编写和使用必须以学生的发展为出发点,教材的选择和使用必须考虑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必须考虑学生知识能力的培养。
1.以生为本,重组内容,是活用教材的重要手段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我们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树立正确的教材观。教师应从学生的生活环境出发,从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知识储备出发,根据学生的特点和实际需要,对教材进行合理的调整和科学的取舍。既要考虑学生对未知领域的不断探知,又要在立足于已知的基础上,努力去思考和发现真理。
在教学《新年联欢会海报》一课时,学生已经学会了输入文字的方法,但输入文字的速度比较慢,如果让学生一节课内完成教学目标,突破重难点,并制作一张完整海报,确实有很大的困难;同时,在教学该内容时并没有到新年。因此,根据学生的现实情况,我把握教学目标,重组教学内容,把制作“新年联欢会海报”改为制作“公益宣传海报”。既避免由于学生输入速度慢,影响课堂进程,又避免教学内容不适时。
2.以乐激趣,扩充内容,是活用教材必不可少的环节
信息技术是一门科学性和逻辑性很强的学科,它有着自身的魅力,很多内容有很强的趣味性。如果能够引导学生不断发现信息技术的魅力所在,就会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形成学习信息技术的持久动力。其实教材处处蕴藏着趣味性的知识,关键在于教师如何把其显性地表露出来。
《制作海报》教学中,我以“节庆知多少”抢答游戏作为导入,引出6月5日世界环境日海报制作主题。虽然教材中没有抢答游戏的内容,但作为教师,在备课时要立足于教材,挖掘具有趣味性的隐性内容。这样,一节课下来,学生不仅掌握了教材学习内容,又增长了课外知识,真是一举两得。
3.善待问题,新增认识,是活用教材的最高境界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他们在一定情境的作用下,会产生智慧的火花,有时候他们所提出的问题很有思维价值,如果深入地进行讨论,会给大家带来新的启迪。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学生是开发、活化教学内容的巨大资源。
教学中,教师不要怕学生提出问题,而是要鼓励学生质疑,学会分析学生的问题。往往这个分析过程就是智慧火花产生的摇篮,它有时能够促使老师与同学在讨论中对问题的认识更深一层,会带给人们深深的思考。
在教学《制作海报》时,主要目标是掌握插入“来自文件”图片的方法。当我把插入“来自文件”图片的方法向学生演示一遍然后让学生做尝试性练习时,突然在学生当中冒出这样一句话:“老师,为什么插入的图片不能随意移动?”这个问题问出了很多学生的心声,并让学生生成新的认识点。我鼓励了这位学生,并因时制宜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自主探究,利用集体智慧解决了问题。这样就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教材有了更多的知识增长点,从而迸发出更多智慧的火花。
4.渗透思德,教书育人,是活用教材的灵魂
教育家赫尔巴特说:“教书如果没进行德育,只是一种没有目的的手段;道德教育如果没有教学,就是一种失去了手段的目的。”在信息技术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让学生感到不是在接受说教的、生硬的教育,而是在学习信息技术的过程中,拓展了自己的视野,开阔了自己的胸怀。教师要充分挖掘信息技术教学中潜在的思想内容,提升教材的内在品质,活化教材的灵魂,让其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德育渗透,让学生在学好信息技术的同时,也能保持一个良好的精神状态,使他们在健康的教育环境下成长,达到教书育人的终极目标。
在制作公益海报时,我以世界环境日作为主题进行新授教学,让学生共同关注世界环境,自觉保护生活环境,树立“人人参与,创建绿色家园”的环境意识。在学生进行自主创作活动时,我要求学生以“国际奥林匹克日”、“世界禁毒日”等主题进行创作,并让学生在学习资源网站上浏览相关主题的资料和创编主题 口号 ,他们都很快说出:“关注健康、关注2008”、“珍惜生命,远离毒品”等等有创意的宣传口号。这样,学生通过创编口号、制作公益海报让自己受到不同方面的思想品德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