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怎样适应信息化指挥手段运用指挥方式
指挥的方式和方法有很多. 比如精简指挥机构(减少),优化指挥系统(联勤式),改变指挥高兄档方式(信息化),更新指挥手段(无纸办公) 在指挥体制中,既需要照顾到各军种的特点、建设规律和作战使用要求,更应当从有利于军种联合的高度出发,着眼于形成总体作战能力。这样,在组建指挥机构、划分职权范围和确定指挥关系时,就难免在军种小团体利益和军队建设大局利益之间产生一些矛盾。面对矛盾,各军种都不应囿于本军种的小团体去考虑问题,计较军种利益的得失。与军种利益相比,军队建设大局利益是更高的利益,是惠及所有军种的利益,是确保军队全面建设和长远发展的利益。各军种都应有战略的眼光和恢宏的气度,为维护军队建设大局利益不惜作出必要的牺牲。传统的作战指挥决策主要是依靠指挥人员的聪明才智、指挥经验和直观判断能力,再加上简单的计算进行。由于作战指挥决策是一个方尘知案选择的过程,指挥人员的心理素质往往影响到决策的质量,创造性的指挥活动常常在巨大的心理和生理压力下进行,加上指挥人员工作方法、组织才能和专业素质的不同,在决策中难免出现各种错误。这一切都要求尽快实现指挥决策系统的智能化,以弥补指挥人员在指挥决策中的不足。智能化作战,戚乱指挥控制系统的智能化程度,对提高作战指挥效能和增强指挥决策能力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2. 如何增强打赢信息化战争的能力
培养专业的人才...
向这一方面的领头羊学习...对比后,看自身所不足的地方
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
3. 如何做好民防工程平战转换的工作
你好,这个需要加强功能储备 人防工程必须始终坚持把战备功能放在第一位。加强功能储备,要准确评估现有人防工程战备价值。通过开展人防工程(尤其是早期人防工程)普查工作,全面掌握现有工程的战备能力和平战转换工作量,从而有针对性地制订平战转换方案及处置措施。加强功能储备,还需要合理定位人防工程总体布局,密切结桥丛租薯合城市建设规划进行科学制定,做到上下协调、统筹兼顾,决不能地上地下“两张皮”。此外,还要在大力推进人员隐蔽工程、物资隐蔽工程建设的同时,积极修建指挥工程、医疗救护工程、防空专业队工程和连接干道工程,丰富工程功能定位,提高工程的整体防护能力。加强功能储备,更需要从严监管“建管用”环节。设计阶段,要严格按照人防工程设计规范和人防工程战术技术要求,做好设计图纸审查工作。施工阶段,要严格执行人防工程施工验收标准,尤其关注平战转换设备、设施预埋是否到位,敏型樱安装是否达标等问题,确保工程质量。管理和使用阶段,要高度重视工程的移交和档案的保管,定期进行查验,杜绝为方便平时使用擅自破坏工程结构,战时功能为平时功能一味“让路”的情况发生。
完善人员储备 完善的人员储备是实现人防工程平战转换工作整体顺畅高效运作的关键。首先,要强化组织机构。要科学界定平战转换领导小组成员平时和战时的工作职责,严格区分交叉的工作任务,理顺关系,明确责任,形成严密的组织体系。其次,要稳定平战转换专业人员队伍。平战转换工作技术性强,涉及防护、建筑、结构、风、水、电等设备设施安装、调试、测试多项内容,没有专业人员,将无法完成转换。只有积极建立平战转换人才库,才能在情况发生时,确保队伍拉得出,用得上。完善人员储备,还必须重视平时管理人员的培训。需要定期开展人防工程维护管理专业知识和相关法律法规方面的培训,增强管理人员战备意识,切实提高维护管理人员的能力和水平。
4. 指挥自动化系统建设的目标需求研究
俄军指挥自动化建设的现状、特点与发展趋势
一、俄军指挥自动化建设的现状
俄军指挥自动化建设大致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50~60年代的基础性研究与初步建设阶段、70年代的深入发展阶段、80年代的实际应用阶段和90年代以来的改进、完善阶段。苏联解体后,俄罗斯在继承前苏联指挥自动化技术和设备的基础上,不断对系统进行更新、改进与完善。特别是在科索沃战争结束后,随着军事理论和建军方针的调整,俄军在重点改善反弹道导弹系统和防空指挥自动化系统的基础上,正积极发展“非战略导弹防御综合系统”等新一代指挥自动化系统。
俄军指挥自动化系统可分为战略级和战役/战术级两个层次。战略级指挥自动化系统由战略预警探测系统、指挥控制中心和战略通信系统组成,主要任务是保证国家最高指挥当局对战略核部队实施不间断的指挥控制。战术级指挥自动化系统相对落后,80年代未开始装备师和师以下单位,其中包歼罩括C-300PMU地空导弹系统C-300V反战术导弹系统、火箭炮自动化指挥控制系统,以及各种电子战系统和战术通信系统。90年代以来,俄军开始在集团军和方面军司令部建立战役级指挥自动化系统。
二、俄军指挥自动化建设的特点
1、集中领导,统一建设。俄军在指挥自动化的建设上始终坚持一体化的设计思想,打破军兵种和部门界限,对全军指挥自动化建设实施集中领导,做到统一规划、氏薯闹统一设计和统一建设,并以国家行政力量进行干预,从人力、财力和物力等方面给予保证。俄军总参谋部成立了俄联邦武装力量信息与自动化管理局,负责全军的指挥自动化管理和信息保障工作。为保障联合作战,俄军还组建了综合性研究所。在分工上,军方的综合性研究所负责提出指挥自动化系统的战术需求,地方军工部门的综合性研究所负责进行系统的设计。指挥自动化系统的设计工作综合了各兵种部队、后勤保障部队、战术导弹部队、战术空军部队的指挥、控制、通信和情报,从而在体制上避免了各自为战的“烟囱式”局面。
2、军民兼容、平战结合。俄军一贯重视指挥自动化系统的军民兼容能力,并将军事信息网络建设纳入国家信息网络建设的总体规划之中。其军用和民用系统兼容性好,平战转换能力强。俄所有采用先进技术的民用信息和通信系统,在设计时都充分考虑了与军用系统的兼容问题。如俄国家通信系统就是一个军民共用系统,其大部分通信网络和设备可直接用于保障军事目的。在通信系统建设方面,军用固定通信设施的建设也充分利用了民用通信系统,而军队则重点发展支线传输设施和关键的交换设备、终端设备。军民共用通信系统具有相当高的冗余度,平时军民分立,相对独立使用战时则重点保障军事行动。
3、立足国产,讲求实效。俄军指挥自动化建设坚持国产化原则,各种电子元器件、各类集成电路、各种通信和交换设备以及硬件和软件系统的开发、研制手唯和生产完全立足于国内。同西方发达国家军队相比,俄军在微电子技术、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等方面存在一定差距,各种设备的数字化程度也相对较低。但俄军积极引进国际标准和先进技术,提高系统与设备的性能和技术水平;高度重视对指挥自动化方法论的研究,注重系统的总体设计和科学论证工作,并提出系统建设的原则;采取多种手段弥补技术与设备上的不足,增强系统的机动能力、生存能力、抗干扰能力、全天候作战能力和相互替代能力,形成了与西方国家军队指挥自动化系统相抗衡的局面。
4、强调生存,注重防护。俄军认为,未来战争以及洲际核冲突,在战争初期就会遭受多次核攻击,因此非常注重系统的生存能力,主张通过隐蔽、分散、加固、机动、冗余备份和通信保密等手段提高系统的生存能力。俄军重视指挥系统的配套建设,基本设施与备用设施的配套结合,固定设施与机动设施的配套结合,有线通信、无线通信与卫星通信的配套使用,形成了空中与地下、地面相结合并具有较强抗干扰与反摧毁能力的综合指挥体系。俄军的固定指挥自动化系统大都配置在地下坚固的防护工事内,其中一些战略指挥自动化所建在数百米的地下,每平方厘米能承受70公斤爆炸冲击波的压力。战术指挥自动化系统指挥车以履带式装甲车为主,具有良好的装甲防护性能。俄军还建有多个备用指挥所,配置有各种主要指挥与通信设施,保存有当前的战场态势及必要的情报信息,以便在基本指挥所遭到破坏时能迅速接替工作。俄军的大部分通信设备和电台都采取了防截收措施,对通信实行严格控制,平时使用的都是战时通信的备用频率。
三、俄军指挥自动化建设的发展趋势
1、加强战略火箭军指挥自动化系统建设。1998年出台的《俄联邦2005年前国家军队建设政策构想》认为,对俄国家安全的最大威胁是地区性冲突和局部冲突,但也不能完全排除出现大规模侵略的可能性,俄仍要保持足够强大的核威慑力量。1999年出台的《俄联邦军事学说》(草案)又进一步明确提出,俄联邦把核武器视为遏制侵略、保障俄罗斯及其盟国安全的有效因素。根据这一战略,俄军将进一步加强战略火箭军指挥自动化系统的建设,扩大核遏制范围,随时做好应付核战争的准备工作。
2、加强空间指挥自动化系统研究。俄军认为,建立和保持太空优势,是未来武装斗争的一个发展趋势,空间、空中、地面已成为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在未来高技术战争条件下,制天权将成为夺取制空权和制海权的重要基础,对达成现代战争目的起着重要的作用,必须加强太空的攻防能力。1994年,俄军正式决定建立统一的空中空间防御系统,以防空军为基础,使各军兵种的防空力量和军事航天力量相结合,建立统一的空中空间侦察体系,形成统一的防空防天部署。最近,俄军又提出研制“往返式航天系统”。该系统可实施战略与战术空间侦察,也可实施太空战,以高精度武器装备打击敌地面目标。专家预测,该系统的研制成功将是俄航空般天领域的重大突破,为其军事天事业的发展铺平道路。针对美国的战区导弹防御计划,俄正积极发展“非战略导弹防御综合系统”。
3、强调积极防空,优先发展高度机动的防空系统。1998年,俄在C-300V防空导弹系统的基础上,研制出车载机动“安泰-2500”反导、反飞机一体化防空系统。该系统可同时跟踪24架飞机或16枚弹道导弹,拦截射程在2500千米以内、飞行速在4500米/秒以下的各类弹道导弹的飞机。今年2月,俄罗斯成功地进行了新型C-400防空系统的试验,这一系统可探测和摧毁400千米以内的目标。
4、积极发展和部署新一代国防卫星系统。俄军的战略通信和空间预警主要依赖卫星,其卫星系统是在前苏联卫星系统的基础上发展起来,设备多是70年代研制的,技术上已相对落后。俄目前正积极倡导发展新一代国防卫星系统,采用最新技术提高卫星的功率,增大通信容量,延长卫星的寿命。在移动卫星方面,俄正全面落实的“马拉松”计划可为俄提供1800~2000条移动电话通道。
5、发展新型通信技术装备,改进和完善通信系统。俄军计划采用先进的通信技术和装备,分阶段逐步完善现有的通信系统。在不断完善反导反航天力量、战略核力量、战略侦察力量、电子战力量的通信和自动化系统的基础上,建立各军兵种共用的地区性通信系统,尔后进一步完善野战通信系统,提高野战通信系统的机动性和综合性。在通信体制上,俄军正由模拟化向数字化方向发展。俄正在兴建一条穿越全国的数字微波干线,可使俄境内多数大城市接入长途数字网。在陆上移动通信方面,到2010年,俄将建成GSM国家数字网,并实现与国家模拟网的互联。
6、适应现代战争的特点,深入研究信息战理论,发展信息武器。俄军事科学院在预测21世纪战争时明确提出:“不排除这种可能性,即信息战将成为一种新的战斗行动,它将在武装斗争各个领域和各个水平上进行”。进而提出俄“必须加紧研制信息武器,把它作为军事技术装备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作为国家军事政治和战争潜力的组成部分”。据外刊报道,目前俄军研究的微波武器“释放出的强烈的微波能脉冲,可以摧毁北约用于控制雷达和指挥自动化系统的固态神经系统”。1998年,俄科学家研制出一种小型强电流电子加速器,它所发出的激光、X射线、宽带无线电波和高功率微波,其能量脉冲可以使军事指挥中心计算机内的细小电路开关“熔断”,从而造成系统瘫痪,指挥失灵。这种强电流电子加速器的体积比手提式公文箱还要小,重量只有8公斤。
指挥自动化建设必须坚持走一体化发展道路
编者按:为全面落实中央军委颁发的《指挥自动化条例》和《指挥自动化建设纲要》,进一步推进我军指挥自动化一体化建设,最近,《指挥自动化一体化技术体系结构》已由总部有关部门颁发全军贯彻实施。《体系结构》是指挥自动化系统的标准化技术纲要,是面向系统顶层设计和互连互通的技术指导性文件。它吸收和借鉴了外军C4ISR系统建设的经验,并紧密结合我军实际,提出了在系统建设中各部门应当共同执行的一系列标准规范和指南。为进一步增强标准化意识和依法建设的自觉性,促进指挥自动化一体化建设,我们特编发刊登这组文章,以飨读者。
指挥自动化建设,要实现系统之间的互连互通,相互兼容,必须克服“结构病”,突破部门之间各自封闭的小天地,走出“春秋战国”———
重在搞好系统的顶层设计
●总参通信部 徐小岩
现代高技术条件下的局部战争,主要样式是联合作战和信息作战。采用先进的指挥自动化系统,已成为夺取战场制信息权、掌握战争主动权的重要保证。为了统一全军指挥自动化系统的技术体制,最近颁发了《指挥自动化一体化技术体系结构》(简称《体系结构》)。这标志着我军指挥自动化系统向一体化方向发展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去年,中央军委颁布了《指挥自动化建设纲要》,今年8月,经军委批准又颁发了《指挥自动化条例》,这两个重要文件,明确了我军指挥自动化系统建设目标和政策法规,确定了坚持一体化发展的思路。我军指挥自动化系统,已从分散建设、单项应用,逐步向网络化、智能化、综合一体化的方向发展,并开始纳入依法建设的轨道。制定和颁发《体系结构》,是全面贯彻军委新时期军事战略方针、实现《纲要》确定的建设目标的重要举措。
我军指挥自动化系统是将指挥控制、情报侦察、预警探测、通信、电子对抗和其他作战信息保障系统功能融为一体的大型系统工程,各分系统的类型不同、作战使用要求各异,并且是由各部门根据各自不同的建设目标分别组织建设的。要实现系统之间的互连互通、相互兼容,确保作战信息在各分系统之间能够“无缝隙”流通,首先必须统筹规划,从顶层设计入手,突破部门之间各自封闭的小天地,形成观念上、认识上的共识和相互联系、相互协调、互动发展的运行机制。其次,在系统研制和集成过程中,以信息交换和信息安全为突破口,组织各有关单位共同贯彻实施一系列相关标准规范。第三,运用科学的方法,实现已建系统与在研系统的有效集成。《体系结构》是指挥自动化系统进入一体化发展阶段的必然产物,所涉及的技术内容都与“一体化”要求密切相关。它针对指挥自动化系统的发展规律,从加强系统顶层设计出发,从对全局发展具有重要影响的信息处理、信息传送、信息建模及元数据、人机界面和信息安全五个方面,对系统各要素进行描述和规范,具有继承性、系统性、针对性和前瞻性。各部门按照统一的规划和部署,共同贯彻实施规定的一系列标准,必将推进整个系统向一体化目标迈进,从而增强系统的整体作战效能。
随着我军指挥自动化建设的深入发展和信息化水平的不断提高,系统工程标准化已成为提高系统整体效益的重要支撑点。所谓系统工程标准化,就是将谋取 “系统最佳组合效益”的系统工程理论和以“统一、协调、简化、优选”为内涵的标准化活动,在系统工程建设实践中有机结合、相互作用,发挥合成效应。系统工程标准化,综合反映了指挥自动化系统建设所提出的“统一、合成、高效、系列化、通用化”等要求。我军指挥自动化建设,已发展为跨部门、多领域、面向诸军兵种综合应用的一体化建设,这一特点决定着标准化工作必须纵观全局、统筹规划、总体设计,采取自顶向下的方式,分步分工实施。
《体系结构》以系统工程理论为指导,采用了“渐进获取法”、“快速原型法”等科学的方法,将研究对象与发展目标、发展对策、应用环境、技术体制、管理要求和思想方法紧密结合,充分体现了整体发展的思路。
我军指挥自动化建设,与发达国家军队相比,由于起步较晚、基础薄弱,存在着历史性差距。借鉴外军C4ISR系统建设的成功经验和技术成果,可以使我们少走弯路,提高起点,实现跨越发展。海湾战争以后,美军认真总结了C3I系统建设的经验教训,针对陆、海、空军以及海军陆战队的系统自成体系,互操作性差,呈“烟囱式”发展,效费比低等问题,设立专门机构,不惜花费大量人力和资金对系统进行集成和整治,将作战需求、系统功能设计、技术实现和标准化有机结合,逐步形成了面向诸军兵种联合作战、功能完善的一体化C4ISR系统。我军当前面临的问题,与美军等发达国家军队早期出现的问题有许多相似之处,《体系结构》正是将借鉴与创新相结合,形成了自己的特点。主要有:坚持面向“总体设计”,提出综合标准化要求,提高系统研制起点;强调“共同执行”,在统一指导下,各部门共同执行相关标准,确保系统实现“三互”;突出“最低限度”,提出系统建设必须严格执行的标准最小集,各军兵种分系统建设还可根据特殊需要,相应提出具体的技术、管理要求;适应“动态发展”,根据系统发展的渐进性,寻求有限目标和阶段成果的发展对策。
我军指挥自动化建设已进入整体发展的关键时期,标准化工作已越来越成为系统工程建设的重中之重。回顾过去,在我军指挥自动化建设中,既有坚持集中统一领导,统筹规划,分工合作,取得整体效益的经验,也曾有过部分单位各自为政,片面追求局部利益和短期效益的教训。我们需要认真总结过去、规划未来,继续深化对指挥自动化系统建设和组织运用问题的研究,进一步重视和加强标准化工作,不断改革与创新,努力开创我军指挥自动化建设的新局面。
没有统一的技术体制和统一的技术标准,将严重制约指挥自动化系统整体效益的发挥———
必须确立一体化的技术体系结构
●海军司令部通信部 陈国和
在现代高技术条件下,战争的系统对抗特征越来越明显,联合作战能力将是军队作战能力的根本标志。未来联合作战,首先是一种信息上的“联合”。信息网络将众多军兵种的武器系统、各种作战要素、分散的作战单元联结成一个有机整体,使战争这台机器能在更大的范围联结、互动,呈现出兵力群数量多,作战强度大,组织指挥与协同复杂,指挥方式方法转换频繁,新一代高技术武器对战场信息保障依赖性大等特点。参战部队信息获取、处理和分发信息能力的强弱,将成为联合作战胜负的关键。因此,迫切需要确立诸军兵种一体化的技术体系结构,实现系统的互连、互通、互操作,确保联合作战中获取制信息权,满足实际作战需要。
我军指挥自动化建设,与现代高技术条件下局部战争的要求尚有较大差距,将对夺取和保持战场制信息权带来困难。针对目前出现的条块分割、自主开发、 “三互”能力弱等现象,军委和总参首长曾多次强调,没有统一的技术体制和统一的技术标准,将严重制约指挥自动化系统整体效益的发挥。因此,必须首先确立一体化的指挥自动化技术体系结构。
坚持统一领导和统筹规划是搞好指挥自动化建设的前提。如何加大统管力度,除了加强组织领导和有效的协调外,还应当有一个能够在统一技术体制、统一标准方面用于规范、指导全军指挥自动化一体化建设的技术文件。《体系结构》的适时颁发,使得指挥自动化建设从系统方案论证、总体设计、研制开发,到系统质量检验和装备购置,有了可遵循的技术标准和结构模型,可操作性较强,将从技术体制上保证统一领导、统筹规划的落实。
美军于1995年成立了由参联会、各军种和国防部各厅局代表组成的C4ISR一体化任务委员会,专门筹划C4ISR系统体系结构,1996年颁布了“C4ISR体系结构框架”(第一版)。作为国防部的政策指示和指导指令,1997年又颁布了第二版。美军要求,从最顶层到基层的系统,都必须遵循这一体系结构框架,要在诸军兵种和总部各厅局形成一套统一的描述、分析和设计的方法及技术标准。实践证明,这是一条必须要走的路。现在,我军颁布的《体系结构》,包括技术参考模型、通用应用服务、应用支撑平台和外部环境,涵盖了软件、硬件和逻辑结构等内容,是一套较完整的技术指南。我们应当结合实际,查找问题,看哪些相符,哪些还不相符,努力克服前进中的问题。今后,不管是新上项目,还是已建系统改造升级,都必须以《体系结构》为准绳,遵循全军统一的技术体制和标准,确保系统优化设计和与全军系统互连互通,凡未列入《体系结构》的标准和数据格式不得使用。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和系统运用的不断深入,要及时验证、反馈信息,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体系结构》。
通用化、系列化、组合化是指挥自动化装备建设的基础工程,是减少重点建设,缩短研制周期,缓解诸多矛盾的有效途径———
努力提高系统“三化”水平
●二炮司令部通信部 王连生
《体系结构》是在总结我军指挥自动化建设经验基础上,借鉴外军C4ISR系统建设的方法和成果,提出的具有我军特色的指挥自动化系统标准化技术纲要。它的发布实施对于促进指挥自动化装备的通用化、系列化、组合化,将起到积极的推进作用。
通用化是最大限度地扩大同一单元的使用范围,这种通用化单元可以是系统、分系统或设备。系列化是根据同一类产品的发展规律,将分系统、设备按照对形式和结构的需要作出统一规定。组合化(模块化)是在一定范围内对不同产品进行功能分解并设计出标准模块,按要求组成不同产品。“三化”体现了当今世界高科技军事装备发展的客观规律。《体系结构》针对我军指挥自动化建设要求,提出了一种面向系统顶层设计的思路和方法,将有力推动系统“三化”工作,为实现指挥自动化装备的抗毁重组功能奠定基础。
在指挥自动化装备建设中,通过推行“三化”,集中力量发展基本型,合理使用派生型,实现“一机多用”、“一机多型”,不但可满足多层次需要,而且减少或消除了同一水平的重复研制。同时“三化”还可以最大限度地继承和利用现有成果,减少设计和试验,节省经费,缩短研制周期,降低风险。可以说“三化”是综合解决指挥自动化装备发展中高投入要求与经济承受能力等诸多矛盾的战略举措,也是解决装备多样化需求与批量生产之间矛盾的必由之路,同时还是提高作战效能的有效途径。《体系结构》提出统一的技术体制,为实现各类指挥自动化系统的互连、互通、互操作和“三化”奠定了技术基础。
不管是通用化、系列化产品的实现,还是对不同产品的模块分析和分解,都必须遵循一定的标准规范。没有标准化,不可能设计和生产出一系列通用模块,也不可能设计出可供“三化”使用的零部件及标准接口。为保证“三化”的实现,系统的应用支撑平台、通用接口、硬件配置、软件开发等必须严格执行《体系结构》所规定的技术标准,以便为系统的方案论证、总体设计、研制开发、质量检验和系统集成提供标准依据。
指挥自动化装备“三化”建设,一方面要继承指挥自动化系统建设的成果,另一方面又要在继承的基础上不断创新。《体系结构》既适用于新系统研制,也适用于对原有系统的改造。它在为新装备研制确立技术标准的同时,也为现有装备的升级指明了技术改造的方向,有利于指挥自动化建设成果的继承和创新。贯彻实施《体系结构》,必将促进指挥自动化装备“三化”建设走上健康发展之路,提高我军指挥自动化系统的“三化”水平。
战区指挥自动化建设必须由分散向统一、由单一向综合、由科研试验向实战应用跨越,实现多向并轨,无缝衔接———
把握一体化建设的着力点
●沈阳军区司令部通信部 高德福
纵横交融。目前,战区指挥自动化系统建设必须注意解决标准不统一、技术不规范、相互不兼容、功能不完善等问题,加速实现横向纵向一体化。而解决横向纵向一体化问题,应当按照统一的标准,自顶向下组织建设,上级系统对下级系统提供约束,下级系统对上级系统提供支持,上下之间形成无缝连接。为此,首先应抓好战术系统建设。师、团以下部队是遂行作战任务的基本战术单位,战略、战役系统必须依靠战术系统提供的信息源,并依靠战术系统最终实现对部队的指挥控制。因此,应当使指挥自动化系统尽快向一线作战部队延伸。其次应抓好野战系统建设。科索沃战争给我们的深刻启示是,在现代防空袭作战中,必须解决部队的野战生存和指挥控制问题。应集中力量建设适应各种环境下使用的野战指挥自动化系统,实现“动中通”、“野外联”。再次应抓好主战武器平台的信息化建设。指挥自动化系统必须与武器装备的信息化建设同步协调发展,与主战武器平台对接,使指挥自动化系统能够对主战武器平台实施不间断控制,武器平台的各种信息能够自动提供给指挥自动化系统。
多向并轨。近年来,战区指挥自动化建设呈现出多头并进的局面,有业务主管部门“统建”的,有各业务部门“分建”的,还有各单位“自建”的。欲使这些系统发挥整体效能,必须按照《体系结构》进行并轨。一是抓好“自建”系统的标准化改造,使其与全军“统建”系统接轨。对符合标准的将其纳入装备保障系列,作为“统建”系统的有效补充。二是抓好“分建”系统的综合集成,使这些分系统在为本部门提供服务的同时,成为战区指挥自动化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为综合系统提供功能支持。三是抓好“统建”系统的扩充完善,使其成为各级指挥自动化系统的主体,满足各级实际需要,并能有效地将“自建”、“分建” 系统吸纳进来,起到合纵联横的纽带作用。
全向契合。实现战区指挥自动化,是一个涉及建设、管理、训练及使用于一体的整体概念。首先应按需建设。使用部门充分发挥需求牵引作用,提供详细、具体的使用需求。建设部门按照作战需求,依据《指挥自动化建设纲要》确定的目标和《体系结构》确定的标准,组织系统建设,做到需要什么就建什么。其次应依法管理。依据系统运行规律,建立健全系统运行、使用管理、安全保密等各项法规,按照《指挥自动化条例》明确的职责分工实施管理,防止多头共管打乱仗。再次应按纲施训。将指挥自动化训练内容纳入首长机关合成训练,统一规范训练内容,明确训练标准,按纲组织训练与考核验收,进一步提高训练的针对性,做到部队使用什么就训什么。最后应列装使用。必须按照装备体系从上到下统一规范,做到装备什么就用什么。凡推广使用的列为正式装备,凡未通过主管部门审批认证的,不得投入使用,更不能联网运行。通过全向契合,努力形成一个建设、管理不分家,训练、使用相一致,全局、上下一盘棋的良好局面,为实施战区联合作战提供高效、综合、一体化的指挥自动化系统。
解决各级、各类指挥自动化系统的互连、互通、互操作问题,有利于形成综合集成、协调运行的有机整体———
联合作战的技术基石
●总参某研究所 蒋晓原
未来高技术战争的突出特点是诸军兵种的联合作战,谁能够及时、全面、准确地掌握整个战场态势和其它相关信息,就能有效指挥诸军兵种各种打击力量,夺取战场主动权。指挥自动化系统是获取信息优势的基本手段,也是提高我军作战能力的倍增器。由于受历史条件限制,我军指挥自动化建设,基本上是先从各军兵种或某一系统开始,由各军兵种和业务主管部门分工组织建设,通常对联合作战需求考虑较少。现在,必须着力解决各级、各类指挥自动化系统的互连、互通、互操作问题,形成综合集成、协调运行的有机整体。为此,应当从顶层设计入手,确定各军兵种与各系统之间必须遵循的技术标准,使分工建设的各级、各类系统实现一体化与最优化,以满足联合作战要求。
最近颁发的《体系结构》,是为保证各级各类指挥系统之间实现信息“无缝隙”流动和互操作性,以及相关体系结构之间的兼容性而确定的需共同遵循的规则,包括系统组成要素和相互关系以及相关标准等。其着眼点是:明确信息传输、交换和处理的规则和标准;充分考虑指挥与作战平台和网络连接的需求;能够适应新技术的发展,逐步淘汰陈旧、落后的技术和相关标准;尽可能采用商业标准、工业标准和技术,减少对专利技术的依赖。
《体系结构》提出的技术参考模型,分为作战使用、通用服务、支撑平台和外部环境等。作战使用是完成作战任务所需的具有各种特定作战功能的软件;通用服务包括了可标准化、适应不同作战任务的应用软件;支撑平台由操作系统服务和基础服务两部分组成;外部环境包括通信实体、信息交换实体和用户实体。它们分别采用国家标准、国家军用标准和商业标准。尽可能促使各军兵种指挥自动化系统在技术与标准上的统一,提高系统之间的互操作性和相关体系结构的兼容性,减少技术风险,降低成本,加快系统一体化建设进程。
全军指挥自动化系统建设,必须坚持统一领导、统一规划
5. 信息化手段如何提升该平台的作战效能
信息化手段提升该平台的作战效能的方法如下:
1、提高思想认识,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要我用为我要用随着不会信息化的民警将失去工作岗位,不会信息化的领导将失去领导权时代的逼近,相信很多民警也已感缺冲受到了信息化带来的压力,对自己信息化应用水平不高,计算机操作不熟练,甚至不会计算机等感到无所适从,也想提高自己的信息化应用技能,但就是不知从何入手,天天等着上面的行动,上级的培训,存在等、靠、要等思想。
2、有的民警在开展培训后,也感觉自己的计算机操作技能、系统应用水平提高了,但很快又全部还给了教员,从而形成怕学、厌学等畏难情绪。不难看出,应用是信息系统建设的灵魂,是信息化工作的核心,没有应用的带动和依托,信息化也就不是信息化。但是,应用这一关键环节在基层往往被忽视了,上面的培训精神不能贯彻到基层,存在着上热下冷,上紧下松的现象。
3、从而在民警中形成信息化应用意识淡薄,造成不想学、不会用的局面。其时,信息化应用技能说到底还是计算机的操作应用问题,并不是什么高深莫测的东西,只要我们把计算机学好,操指悔作熟练了,什么样的唯扮正应用系统都变成了小儿科,所谓一通百通嘛。但如果计算机的操作问题不解决,就学习各应用系统,是会非常吃力的,要付出较多的时间,并且还比较容易忘记。
6. 论如何全面提升扁平化指挥体系建设水平
摘要:自部局提出在消防部队推进扁平化指挥机制建设后云南昆明支队烂塌依托全勤指挥制度和信息化建设积极探索,总结出许多工作经验,初步实现围绕市级作战指挥中心的对警情的快速反应、迅速处置,最终达到提高勤务指挥效能、增强整体防控水平的扁平化指挥模式。进入信息社会后,伴随“信息爆炸”,社会最大的变化就是“快”,消防机构作为社会重要的公共安全监管单位和灾害事故应急处置力量,只有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建立适应“快”节奏的社会管理职能,增强迅速、有效、专业地处置各类以火灾为主的灾害事故和社会突发事件的能力,才能真正履行好法律赋予我们的职责。而扁平化指挥机制正是以“快”为特点,被许多行业、单位所采用,近年来,随着消防信息化建设加快,信息化技术支撑成为可能,消防机构也引入这个机制。一、扁平化管理的含义扁平化管理最早是相对于“金字塔”式层次(集中)管理的一种企业管理模式,是通过增加管理幅度,压缩管理层次而达到避免层次(集中)管理中“层次重叠、冗员多、组织机构运转效率低下"等的弊端,加快信息流的速率,提高决策效率。1981年,美国通用电器公司在管理大师韦尔奇(时任首席执行官)的领导下开始了第一次“扁平化管理”改造,通过“无边界行动”、“零管理层”等措施,极大提高了管理效率,收获了不小的经济效益,取得了改革成功。二、扁平化指挥体系的发展过程事实上,早在二个多世纪前克劳塞维茨就在《战争论》中提出减少指挥层次提高部队灵活性,而将这一管理思想引入部队指挥范畴并成功运用于实战的是美国“天网”计划,在1991年海湾战争中美军即做到指挥部指挥到每一名前方战士,而前线作战单位利用单兵作战单元将战场情况准确反馈到指挥部,取得了令人刮目的战绩,举世震惊!随后,国内包括军队在内的许多行业引入这一管理模式,我国公安系统也在建设“新型警务模式”中明确提出:以市级指挥中心为枢纽,纵向减少指挥层次,区县局指挥部门指挥调度为辅,直接指挥勤务岗位;横向打破警种、部门和地域限制,将指挥触角延伸到打、防、控工作的所有领域,以实现对警情的快速反应、迅速处置,最终达到提高勤务指挥效能、增强整体防控水平的扁平化指挥模式,目前已基本形成围绕市级指挥中心的横跨各警种、部门的扁平化指挥体系。而消防机构引入这饥坦圆一体系思想是在近一两年的事,从发展程度来看远远落后于公安机关。昆明支队对扁平化指挥体系的建设是与全勤指挥制度建立同步进行的。三、扁平化指挥体系的要素(信帆一)幅度(span) 简单讲就是指挥者所能够掌握和调动力量范围。传统上,一个指挥者由于通讯手段落后,个人知识范围限制和辅助决策手段缺乏等因素影响,所能指挥和感知的力量范围是十分有限的,但随着信息手段的引入能有效突破这些限制,如昆明支队作战指挥中心通过信息化改造,将指挥前沿扩展到了郊县。(二)层次(layer) 指挥级别,传统上我们消防部队是通过部局到中队的逐级指挥进行,共5个指挥层次,目前昆明支队实现的扁平化指挥初步将中队作为处警勤务单元直接由支队进行调度指挥,大队辅助指挥,可以预见,随着新修订的《消防法》强调跨区域调动协作,全国性的大规模调动必然推动扁平化指挥体系上移,指挥层次进一步压缩。这里幅度和层次为相反关系,即,幅度越小,层次越大,反之亦然。扁平化指挥体系就是尽量将幅度扩展开,减少层次,缩短信息流通道长度,降低层次间损耗,从而能够迅速反应,准确应对,提高处置效率,减少自耗。四、推进扁平化指挥体系要正确认识和处理的关系就昆明支队在进行扁平化指挥体系建设过程中的经验来看,我们认为要正确认识和处理以下五点关系:(一)放权与收权 一方面,扁平化指挥体系需要授予一线处警勤务单元,即中队(大队)更多临机处置权,形成“无为”式的管理;另一方面,也要注意到直接支持和指挥一线处警勤务单元的指挥机构(公安机关为市级指挥中心,昆明支队为支队作战指挥中心)则需要更多的授权,如多警种、多部门的直接指挥权,更大的临机处置授权。在实践中上级机关往往偏重于放权给基层,认为基层“只要把事干好就放手干”,一旦问题超出了基层处置能力请求上级支援时,又出现了层层请示,转回原来的模式,而作为信息中枢的作战指挥中心常常因授权不足只能成为传统“金字塔”式指挥体系的“传话筒”。在这一方面公安指挥中心建设给了我们很好的经验,就昆明市来看,公安指挥中心已经完全能够指令到每辆街面巡逻车,调动各个警种,更为重要的是这种指令是经完整正式地授权具有极高的权威性的。(二)软件与硬件 目前能够推行扁平化指挥体系就是因为信息技术的引进和运用极大地扩展了指挥幅度,如3G图传系统能够让指挥者不用到现场就能直观掌握现场情况,决策时就能更准确,其作用如此之大,所以很多人把扁平化指挥体系简单地等同于信息化建设,但一些失败的例子告诉我们当硬件齐备时发现指挥过程中却比以前存在更多的问题,根源就在于忽略了扁平化指挥体系的软件建设。扁平化指挥体系的软件主要在制度规范的建立和完善,在人员的培训和培养。如前所说,扁平化指挥体系调整了传统逐级指挥模式,原有各层次权力和义务需重新调整授权,昆明支队扁平化指挥体系建设一开始就通过支队全勤指挥制度的建立,对成功推进提供了有效的制度保障,各指挥层次才清楚各自职责,才能依章进行权力和义务的调整,保证警力权威和畅通。而整个体系成功与否主要还是在于人才的培训和培养,因为指挥幅度虽然能够得益于信息技术,但决策所需的知识背景和意志品质为主的决策能力却是机器所不能替代的,指挥者必须做到综合掌握防火、灭火和装备等知识,准确、迅速地下达指令,这些都需要在实践中长期积累和学习。(三)主动与被动 昆明支队在推进扁平化指挥体系探索中曾出现一种“怪”现象,全勤指挥出动时,支队指挥员忙前忙后指挥中队官兵作战,而大队指挥员却无所作为,出现的这一问题是扁平化管理初期常出现的,原因就在于当管理层次“压缩”以后,高层“一竿子插到底”直接指挥基层,似乎中间层无所作为,事实上从成功案例中不难找到答案,这时弥补高层指挥员客观存在的“盲点”中间层的参谋、监督、协调等辅助决策作用异常重要,甚至成为整个指挥体系正确运转的关键,因此在体系建设中应创造鼓励、保障中间层指挥员主动参与决策过程,避免形成形式上的“一言堂”。(四)点状与网状 事实上,在指挥系统中流转的不是资金、人员、装备等等,而是信息流。一般认为扁平化指挥体系是“点对点”的信息交流,即信息流只是在一线处警勤务单元与指挥中心两点间流通,这很容易忽略周边提供支援、指导的单位。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信息孤岛”更多的被“信息池(共享)”代替,一线处警勤务单元获得的现场情况已经能够通过技术手段被共享这一资源的各个单位和指挥者获取,而指挥中心指令也能够同时被联动单位和指挥者获知,最简单的例子就是对讲机的使用。因此在扁平化指挥体系建设上必须立足与信息资源的共享上来构建“网状”体系。(五)应急与常态 通常扁平化指挥体系建设给人们的错误认识就是应急处警使用,以至于在推动扁平化指挥体系建设时只强调灭火岗位的建设,但是随着行政体制改革的推进,压缩行政审批程序何尝不是另一种“扁平化”的表现形式,可以说扁平化管理已成为破解机构臃肿、官僚化的重要手段,因此,扁平化指挥体系建设应从整个消防工作来考虑和决策,打破部门、辖区和传统思维,用常态化的标准,才能构建起相互支撑、适应社会发展的扁平化指挥体系建设。
7. 如何在新形势下做好平战结合工作
一、充分认识做好“平战结合”工作的重要意义
“人防工事要平战结合,平战结合才靠的住。”国家制定了“长期准备、重点建设、平战结合”的重要方针。
这一方针反映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人民防空的特点。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更好地发挥人防工程的战备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是人防工程使用和管理中需要密切关注和认真思考的问题。只有将“长期准备”思想和“市场经济”观念有机地结合起来,从实际出发,综合运用各种手段,深入做好人防工程的管理工作,适应现代化战争和社会公共安全需要,坚持平战结合方针,认真履行职责,才能真正做到“立足战备,着眼平时,服务社会,造福人民”。
平战结合,是人防自身发展的客观要求。为适应防空袭斗争的需要。人民防空系统在平时就需要建立相应的训练有素的指挥、管理、技术、保障队伍,构筑大量的人员、物资、救护等需要的隐蔽工程,配备数量可观的多种设备。平时将这些要素服务社会,就会取得一举多得的效果。不仅扩大了人民防空的影响,提高了全社判槐会的人民防空意识,而且还能创造一定的经济效益,回收部分资金用于工程的维护管理,减轻企业负担,缓解矛盾。所以,开展平战结合,不仅增加了社会服务性设施,发展了经济,扩大了就业门路,同时也加强了工程的维护管理,增加了人民防空建设的经济来源,是一件利国、利民、利战备的好事。
二、当前人防工程的特点和存在的安全隐患
人防工程是战时保护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的重要设施。上世纪70年代,我国按照“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的战略思想,修建了大量的人防工程。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早期人防工程出现了一些有待研究解决的问题。其中,工程涉及加固改造,维护管理,解决安全隐患的问题尤为突出。
当前,大部分企事业内部的人防工程均属于早期人防工程,在结构性方面存在不同程度的安全隐患。其特点:一是预测难。人防工程位于地下,直观性差,难以及时发现隐患;灾前征兆不明显,突发性强,提前作出准确预测较难。二是指挥难。人防工程点多面广,归属复杂,且事故发生在地表下特定空间,不易准确判明灾情,提出施救方案,组织指挥难度大。三是处置难。人防工程事故灾害发生在地下,其作业空间小,较难组织施救。
针对上述特点对照企业人防工事,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一是由于经费不足和管理不到位等原因,早期人防工事出现设备失效、防护级别降低等现象;二是受当时建设条件与设计水平限制,部分工程“矮、窄、深、长”,防护能力不强;三是部分工程渗漏严重,造成了管理难、维护难;四是随着企业发展、城市改造、建设等原因,早期工事损毁现象时有发生。
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是认识上有偏差。有的认为当前国际形势较好,人防工程用处不大,没有必要花钱改造。为此导致早期工程常年失修损坏,失去防护功能。二是管理不到位。由于人力、物力、财产等原因,对早期人防工程疏于管理,工程损坏严重,防护能力降低。从现代高技术战争条件下防空袭需求看,人防工程的需求正处于一个上升期,早期人防工程已不能满足现代战争防护要求。如何充分发挥早期人防工程的战备、社会、经济效益,这是当前人防工程管理和使用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三、如何加强和改进人防工程的管理
对人防工事的利用,要按照 “全面评估、科学分类、综合治理”的维护管理理念,在对早期人防工事进行全面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对早期人防工程作出科学的评估,而后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按照“待开发、维持现状、加固改造”三种类型,进行合理利用和加固改造,最大限度地节省维护经费,提高防护效果和经济效益。强化忧掘知友患意识。居安思危,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民族猛皮谋生存、求发展的为政之道。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越是形势好的时候,越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否则,就容易出问题。随着市场经济发展程度的日益提高,重要的经济目标越来越多,基础设施也越来越复杂,工厂企业与居民区犬牙交错,剧毒、放射性、易燃、易爆物品的生产或储运单位设在人口稠密区,城市受到可能发生的各种自然灾害和工厂事故的严重威胁。按照 “平战结合, 为民造福” 的战略,尽可能的发挥早期人防工程,抵御自然灾害和工厂事故的作用,为城市生产和人民生活服务,是我们当前和今后长期的工作。
强化责任意识。一是明确使用单位责任,要与使用单位或个人签订人防工程安全使用责任状,明确工程的消防、安全和维护管理责任由使用单位负责,其法人代表为第一责任人。使安全责任和主体得到了明确及落实。此外,通过加强监督和指导,督促使用单位按照人防工程的使用管理规定逐步建立健全规范、完善的维护管理制度,全面加强早期人防工程的使用管理。二是对使用单位人员或个人进行培训。定期举办维护管理人员培训班,帮助使用单位或个人了解、熟悉、掌握人防工程维护管理标准、规程,使维护管理工作科学规范。三是加大检查力度。根据工程的不同情况,按月、季度进行检查。对检查中发现的安全隐患和违规使用等问题进行纠正,督促使用单位整改,直至合格。确保人防工程的有效管理和安全使用。 四、认清形势、把握机遇、积极推进平战结合创新发展
通过剖析研究感到,在现代经济制度下,如何发挥早期人防工程的经济效益。关键是要坚持平战结合,以洞养洞的原则,找准两者的结合点,较好地发挥人防工程在经济建设中的作用。
人民防空是国防的组成部分,国家根据国防需要,动员和组织群众采取防护措施,防范和减轻空袭危害,所以人民防空建设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之内,是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有机结合、密不可分的,发展人防事业是地方政府的职能,也是企业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法律义务。同样,发展了的人防建设也是为人民群众财产安全服务的。从这个角度来说,人防建设只有走平战结合之路,把现有的人防资源及时用于经济建设,合理利用人防资源,充分发挥出平战结合所带来的经济效应和社会效应,人防事业发展才具有永久的活力和生机,这恰恰充分体现了平战结合的根本目的。
人防工程只有在保证战时防空袭斗争需要的同时,积极适应和促进经济建设的发展,为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服务,才可能实现可持续发展。一是为人防可持续发展提供物质保障。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经济规律允许并可能把人防资源推向市场,在发挥良好的战备效应的基础上,可以努力追求经济利益,也必然随之带来良好的社会效应,而人防系统也能从平战结合当中得到人防再建设资金;二是为人防可持续发展提供技术保障。人防信息指挥系统、工程管理、重要经济目标防护都需要先进科学技术,在平战结合过程中,这些都能在平时发挥作用时得到技术支持,在实战演练中得到技术更新。这样通过平时的运作能使人防指挥所的技术和装备设施得到及时的更新和提高;三是为人防可持续发展提供思想保障。通过平战结合,不仅能保证发挥人防资源的战备效益和经济效益,更重要的是能提高人防的社会地位和社会影响力。在平战结合的过程中,必然会把人防资源直接用于社会各项事业,把人防的理念扩展到社会的各个领域,把人防意识渗透到社会各界人士,从而人防的社会地位能在平战结合中得到不断提高、人防的社会影响力得到不断扩大、人防发展的重大意义得到不断认可。
平战结合不能局限于人防工事的平时利用,而应在人防建设的各个方面,全面体现,全面落实,最大可能地拓宽平战结合的领域。要充分考虑平时、战时两个方面的功能,要立足于平时为经济建设服务,着眼于战时进行城市防空袭斗争,提高人防工作战备、社会、经济三个效益,从整体上增强人防工作的实力和活力。
综上所述,加强人防工程平战结合是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有力保证,是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是推进人防工作科学发展的坚实基础。不管是过去的实践还是未来的需要,都证明和要求人防建设必须走平战结合的道路,这样才能持续健康的发展。我们要结合实际,坚持从实际出发,开拓创新,克服过去一些认识上的误区,敢于对一些不符合实际的规定有所突破。切实抓好人防工程平战结合;努力破解制约平战结合发展的难题;认真履行职责,切实加强对人防工作的组织领导。积极顺应不断发展变化的新形势,坚持用科学发展理念引领人防工作,注重探索融合式发展的方法路子,有效推动人防平战结合工作的创新发展。
8. 指挥信息系统具有什么能有效支持协同作战和联合作战
1、实时通信功能。指挥信息雹液档系统可以实现指挥人员之间的实时通信和信息共享埋扰,提高指挥协同效率,有效支持协同作战和联合作战。
2、战场态势感知功能。指挥信息系统可以集成多源信息,实现对战场态势的感知和分析,帮助指挥人员实现快速准确的决策,有效指挥联合作战行动。
3、作战网络管理功能。指挥信息源乱系统可以建立作战网络,实现对联合作战各方的指挥和控制管理,保障战争指挥的一体化和整合性。
4、组织协商和指挥功能。指挥信息系统可以组织协商和指挥各种联合作战行动,包括军事行动、人道行动等,实现指挥决策链的畅通和协作机制的有效发挥。
5、威慑和打击能力。指挥信息系统具有对电子攻击、信息窃听、干扰、破坏等具备威慑和打击能力,可有效支持联合作战中的防御和攻击行动。
9. 如何运用作战指挥信息系统服务作战指挥
运用作战指挥信息铅哗山系统服务作战指挥方法。
1、基于信息系统的作战指挥决策训练,是决策素质和能力与实战融合的重要渠道。
2、基于信息系统的作战指挥决策训练,是提高群体决策能力的重要举措。
3、槐中指挥员的决策能力训练。
4、人机交互决策训芦伍练。
5、分布式联合决策训练。
6、加强情报信息分析训练,提高指挥人员的信息控制能力。
7、加强人机结合训练,提高指挥决策的综合效能。
8、加强分布式联合决策训练,提髙指挥决策的科学性与灵活性。
10. 如何提高装甲兵分队平战转换能力
如果我能在这里准确的告诉你这个答案的话,你觉得我还会告诉你吗,早就去哪个部队当司令员去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