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信息系统 > 古代如何保密信息

古代如何保密信息

发布时间:2023-03-19 11:05:32

‘壹’ 拆字法或者代码法,古人到底是如何加密公文文件的呢

其实,古人并没有我们想象中的那么平慧圆庸,他们有些想法还是非常先进的,重要的公告,古人是如何进行加密的呢,在古希腊的时候就有这么一种密信传递的方式

在北宋的时候,中国就出现了用于军事保密通信的代码,将士在出发前,指挥部队与其约定一首40字的五言律诗作为解码秘史诗中的每一个句子都对应一句短语。这样在战斗的时候,双方就使用该密码进行通讯,其实,在孙红雷主演的谍战片《潜伏》中,余则成在接受上峰指令的时候,总是一边听着广播里念出了四位一组的数字,一边查阅小说《梦蝴蝶》这种方法其实就是字验法。

‘贰’ 没发明纸之前,如果有秘密信函,那些古代简牍的文字怎么保密的呢

我们以秦汉为例虚亏乱。

秦汉时期的文书传递要实行保密制度,不能私自拆封差档。

睡虎地秦简《秦律十八种·空仔司空律》载:

令县及都官取柳及木楘(柔)可用书者,方之以书;毋(无)方者乃用版。其县山之多X者,以X缠书;毋(无)X者以蒲、蔺以枲箾之。各以其获时多积之。

就是说,当时的简牍文书,都要用一种草来捆缚,一般在生长这种草较多的地方就用,如果长得少的地方,就要用蒲、蔺这两种。

‘叁’ 现在对信息安全非常重视,那么古代都是怎样保证信息的安全的

我国古代公文保密制度最早可以追溯到夏朝,夏朝时,史官已经开始对公文进行收藏、保管。到了商朝,设立了守藏史,专门负责保管政府文书与典册,并且将甲骨公文贮藏到有专门看守的王室宗庙等场所里,起到了很好的保密作用,此时古代公文保密制度已成雏形。到了周朝的时候,我国历史上最早的中央档案机构——天府成立,统治者将文书正本收藏于此,并派遣守藏史”专门负责与守护。周朝时期的另一大进步,则是为了可以辨别公文的真伪,创立了了公文的“封泥”及“用印”制度。周天子以及卿大夫在发出的公文上盖印防伪,而捆着公文书简的绳子在打结处也会粘上泥块。到了西周,还创造了用金属封缄的匮子,称“金藤之匮”,用来收藏一些最重要、最机密的档案,这也成为以后历代重要机密档案的收藏之所。

公文保密制度到了清朝,已经臻于完备,可以说集历朝历代之大成,已然形成了适应封建皇权高度集中体制下的系统完备的保密制度,如“实封进奏”、“廷寄”等文书保密方法,而最具代表性的,则是雍正时期兴盛的“密折制度”。密折制度的具体内容是,允许和鼓励四品以上的中央和地方官员,直接向皇帝呈递密折。雍正年间,每一个封疆大吏在上任前,皇帝都会把他叫他跟前,除了亲自训勉以外,还会给到他一个密匣,上面有两道锁,而钥匙则只有皇帝和拿匣子的大臣才会有。大臣在向皇帝呈递密折时,就会将折子放入匣子中,直接交于皇帝亲自开锁御览,批示之后再锁上密封还给上奏人,所有内容只有君臣两人知道。

另外,雍正皇帝设立了军机处,管理军事机密,办理朝廷的核心机密事件。嘉庆帝曾严令:“军机处为办理枢务、承写密旨之地,以严密为要,军机大臣传述朕旨,令章京缮写,均不应有泄漏。”机密公文在誊清后要密封呈递,在军机大臣用印密封之后交由兵部发出,底稿则要押封存记,等到事情任务完成以后才允许拆封登记档案,在这期间如果有泄露的情况,相关的章京也是要受到严厉处罚的。军机处的办公地点会派监察御史值班看守,无关人员严禁入内等等。

‘肆’ 为了公文保密,古人都采用了哪些保护措施呢

现在这个网络发达的社会,信息的保密显得尤为重要,所以人们会想尽各种方法进行加密,以保护自己的数据安全。那么在古代那个科技并不发达的时代的人们是否有保密意识?当然是肯定的。古代的时候很多信息的传送都是靠公文进行的,那么为了公文的保密,古人都采用了什么保护措施呢?

第三,金藤匣。

金藤匣就是指使用金属进行封缄的匣子。相传在西周时期,周武王的弟弟周公将祭告上天的册书都放在这个金属做的盒子里面,然后放在宗庙中,后来古人就使用这个金藤做的匣子收藏一些重要机密的文件。这从一定程度上凸显了古人对文书保密性的重视。

‘伍’ 我国古代公文是怎样进行保密的

我国古代在纸没有出现之前,公文或书信都写在简牍上,写如袭好之后,用绳扎好,在结扎处放粘性泥封结,将印章盖在泥上。泥封就是在泥上印刷,这是当时保密的一种手段。纸张出现之后,泥封演变为纸封,在贺宽几张公文纸的接缝处或公文纸袋的封口处盖印。
我国古代在纸没有出现之前,公文或书信都写在简牍上,写好之后,用绳扎好,在结扎处放粘性泥封结,将印章盖在泥上。泥封就是在泥上印刷,这是当时保密的一种手段。纸张出现之后,泥封演变为纸封,在几张公文纸的接缝处或公文纸袋的封口处盖印。
xiwasdf
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觉得好的 记得采禅橡亮纳哦 亲
(*^__^*) 嘻嘻……
O(∩_∩)O谢谢了·······························································································

‘陆’ 古人如何加密公文或信件,都用什么方法

拆字法的由来

如果军队需要补充粮食,前方将领就从密码本中查出“请粮料”的编码(第九),《送杜少府之任蜀川》中的第九字是“五”,将领便把“五”字写到一件普通公文中,并在字上加盖印章。指挥机关接到这件公文后,查出盖印章的“五”字,在临时约好的诗中列第九仿空稿,再对照密码本上的顺序,就知道前方缺粮草。

‘柒’ 我国古代公文的保密手段是什么

秦汉之后主要是用“封泥加印”的方法来保密。
PS:加密外道http://www.chinanews.com/cul/2012/12-14/4409381.shtml

夏朝
据史书记载,太史令将“图法”(即国家的重要典志、档案)“宫藏”,这表明,夏朝史官已经开始对公文进行收藏、保管,注意公文的保密。

商朝
设立“守藏史”一职,专门负责保管政府公务文书和典册,并且将甲骨公文收贮于王室的宗庙、社稷。由于这些场所都有专人严加守护,一般臣民无法进入,所以,保存于此的档案安全且不易流散和外传。

周朝
继承商朝传统,将文书正本收藏于”天府”——我国历史上最早的中央档案机构,并派“守藏史”专门负责守护。为了公文保密和辨别真伪,还创立了公文的”封泥”及”用印”制度。

周王、国君及卿大夫在发出的公文上用印以证实其真实,在捆扣公文竹简的绳子打结处粘上泥块,以防伪造或泄密。

还创制了金属封缄的匮子,用来收藏一些最重要、最机密的档案,这成为以后历代重要机密档案的收藏之所。

春秋战国时期
各国国君和卿大夫在文书上用玺印封缄以示慎重,防止传递时泄密。并且,在文书传递过程中使用“封泥”的方法。
封泥是一种官印的印迹,为古代缄封简牍钤有印章以防粗衫私拆的信验物,其主要流行于秦汉时期.封泥是古代用印的遗迹──盖有古代印章的干燥坚硬的泥团.

秦汉时期

保密制度以法律的形式予以规定,以刑法的手段强制执行和遵守。
秦汉时期规定,凡是官府吵正发出的公文均必须加盖印章,以证明公文的真实性和有效性。凡是未加盖印玺(印章)的公文均被视为“伪书”。
先秦及秦、汉时代,公文书于竹木简册,印章作封发物件、简犊之用,但不能直接在简册上面盖印,而是采取“封泥” 制,直到纸帛广泛使用以后,封泥之用渐废,印章改用朱色钤盖。

魏晋时期
这个时期纸张逐渐成为公文载体,印章直接用朱红印泥直接钤印于纸上,这也是用印制度的一大变革。直接用朱红印泥钤印具有印迹清晰、不容易消褪、经久耐用等特点,既提高了公文制作的速度,又使公文卷面美观。

隋唐时期
公文制度较完备,对用印制度也有更加严格的规定,公文经主管长官判署、签押并经秘书人员誊写、校对后,凡应用印者,鉴印官考其差谬,然后印之。印的位置在官署或官衔落款处。唐代规定“一文一印”,一件公文如有两页以上的公文纸,则要在首尾纸缝间盖 “骑缝印”。钤印的时候,必须“朱”在“墨”上,不能 “墨”在 “朱”上。也就是说,印要盖在官署落款的文字上面,严禁先钤印后书写文字。

宋朝
首先,明令禁止用官印加盖私文书。
其次,用印必须严格登记,并以文书中文字、印章的墨、朱先后而辨真伪,还规定“诸官文书皆印年月日及印封”,这种加盖弥缝章的做法,对预防公务文书被私拆大有好处。此外,对多页首尾连粘,还规定了加盖骑缝章的要求,并规定“诸狱囚案款不连粘或不印缝者,各徒一年,有情弊者以盗论。”

明代
不论皇帝颁布的文书,还是各个衙门行移出外的文书,在印章使用上规定都非常严格。对于漏使、错用印信,《明律》也有具体规定,“凡各衙门行移出外文书,漏使印信者,当该吏典对同首领官并承法,各杖六十。全不用印者,各杖八十。干碍调拨军事、供边方军需钱粮者,杖一百,因而失误军机者,斩。”,“倒用印信者,照漏用律,杖六十。”,“盗用印信及在空白纸上用印者,依照刑律‘诈伪’条论斩;借用印信,依照礼律‘上书陈言’条论斩。”明朝假期有封印制,除夕夜官府封印,不再收发、签署各种文件,至新年正月初三重新开印,表明各衙门正式上班。

清代
清代《钦定工部则例》中关于工部衙门使用堂印的规定:“每一月专派满、汉司官四员,按日挨次轮流监岩碰腔用堂印。每日笔帖式请领堂印钥匙,到时即开。用钤寻常稿件后再用钤题本,用毕将堂印钥匙暨印单仍交承值笔帖式呈送。清代的司官也是起码六品。由唐及清的监印级别,都表明了对印章使用的极其慎重。

‘捌’ 古代密诏怎么保密谁会知道内容谁又不能知道内容传送过程中信使

1、泥封:中国最早防止公文泄密的手法是使用泥封技术,这项保密技术也可以说是世界上最早的防伪包装技术。所谓“泥封”,就是使用一种叫“封泥”的材料,对重要文档进行密封包装的方式。
泥封兴于先秦时期,到两汉时广为流行。当时不论是公函还是私人书信,大多写在竹简、木牍一类的“纸板”上。简牍在现代考古中多有出土,如湖北云梦睡虎地四号秦墓出土的两封中国现存最早的信件,便是写在木牍上。简牍不能折叠,写在上面的文字很容易让人看到。出于保密,古人又发明了一种木板,盖在简牍上面,这样就把文字内容盖住了。这块木板就是书函的盖子,古人叫作“检”。后来,有人将用来传递书信的木函粗伏,做成“鲤鱼状”,故汉乐府民歌《饮马长城窟行》中称,“客从远方饥念来,遣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如果文件不仅有一支简牍,便要串好装进布袋或锦囊中,然后袋囊口用绳子扎紧,绳子也缠入检齿内,并盖上封口人的印章,以发现被烂凳困拆痕迹。古代布袋锦囊的封装方法启发了现代邮政,现在邮政所用的邮袋正是布袋锦囊的翻版,不同的是,泥封换成了密封效果更好、更耐用的铅封。

2:火漆:魏、晋以后,随着纸张的普及和应用,泥封保密手段成为历史,古人进而研制出了密封效果更好的“火漆”。火漆,又叫“封口漆”,是一种人工合成胶合剂,其功能和作用与胶水、糨糊相似,颜色呈红色或棕红色,在尚未凝固时打上印记,凝固后就会留下清晰的图案。公文保密技术的重要发展时期是宋代。宋代创设了新的“军邮制度”,规定重大军情或重大事变必须密封,并在封皮上注明“系机密”或“急速”字样。除了军事领域,宋代在非军事领域如事关机密、灾异、狱案等官员呈奏的文书,也必须将封皮折角重封,两端盖印,无印者要写上官名。在科举考试中,为防止试卷泄密,宋代的保密工作更是“严防死守”。
此外,宋代还采取暂时限制涉密者的措施,即现代所谓的“隔离制度”。如针对科举考试的“锁院制”,就是一种临时性隔离办法。相关官员在被任命为“知贡举”(主考官)、“权知贡举”(副考官)等考官后便被锁于贡院之中,断绝与外界的联系,以避免出现泄露试题事件。“锁院制”自宋代起开始实行,一直到现代高考都在采用,有关命题人员要被“隔离”,直到高考结束后才能“放”出来。

‘玖’ 中国古代是怎么做到让传递的信息保密的呢求解答

古代信息大部分就是信函了,所使用的保密方式就是火漆封缄,其实仔细一想除了封的严实点也没别的办法。


封缄形式的演变

(一)竹简封:简,是战国至魏晋时代的书写材料,是削制成狭长的竹片和木片,竹片称简,木片称札或牍,统称为简;稍宽的长方形木片叫方;若干简编缀在一起的叫策(册)。竹简封是指将方或策(册)卷好用绳子把它捆扎、封泥固封的一种形式。封泥,是指钤有印章的土块,也称“泥封”:是将绳端或交叉结扎处放入挖有方槽的“检木”,封以粘土,盖上印章,作为信验,以防私拆。

(二)木牍封:是木牍信函的封缄形式,是指先在木板上写好文字,再在木板上复盖一块木板,或另用两块相似木板,称“外木板”,两面夹住;木板上雕有3条线槽,用绳子在线槽上捆扎3圈,穿过一个方孔,把木板缚牢,然后在木板外侧封上粘土,盖上印章,防止私拆。如今信封落款的“缄”,最初就是指用绳子捆扎木牍的方式。

上述两种信函封缄形式,主要流行于秦、汉、魏时期,但都以“粘土”封口,若以封口材质来说,应该统称“粘土尘薯封”。晋后,纸帛盛行,简牍封缄逐渐废止,当然,也就不用“粘土封口”了。

(三)棉纸封:是纸帛盛行时期信函封缄的常用形式,普遍用于平常信函与家书。信封由多层薄纸裱糊成型,形似当代直式信封。棉纸封使用方便,原意是专指信封上下封舌之处,加贴棉纸钤印封口,以资保护,同时也泛指纸质信封。

(四)火漆封:是用以防范信封被拆的主要封缄形式,特别用于机要信函的保护。

火漆,亦名“封蜡”,又叫“封口漆”。以松脂、石蜡、焦油加颜料混合加热制成块条状,一般呈红色或棕红色,也可按要求制成蓝、白等特殊颜色,遇热则软,面粘,专供瓶口、信件封粘之用。封粘时,用烛火引燃火漆,于熔成稠状瞬间滴注于需要封粘之处,在将待凝固之前加盖印章,冷却后留下清晰钤记图案。既美观又能有效地防止私拆。此外,火漆还应用于鸡毛信的鸡毛粘合,以防鸡毛脱落。

火漆封是相对于“粘土封”的封缄形式,火漆章是适用于火漆封缄条件的一种钤记,为便于观察与检验,常以机关单位名称或标志阴文镌制。奥博会标志选择“祥云火漆章”就是火漆封条件下的特定产物。

棉纸封随着制纸工艺的发展和纸质的提派烂者高,信封由多层改为单层,沿用至今。火漆封明、清时期官民之间均皆盛行;民国时期沿用于政府机关,民间则较少使用。

封泥是我国古代封缄简牍、封存财物所使用的盖有印章的泥块,和印章一样是一种凭信物,它的用途是作为封缄凭信,封泥在古书中不乏记载,如《后汉书·百官志》载,少府的属官中有守宫令一人,“主御纸笔墨及尚书财用诸物及封泥”;卫宏《汉旧仪》“有天子信玺皆以武都紫泥封”,后称皇帝诏书为紫泥封或紫泥;李白《玉壶吟》诗有“凤凰初下紫泥诏,谒帝称觞登御筵”。凤凰指凤凰诏,即是皇帝诏书,紫泥即萦色封泥,用来封诏书。这两句诗写李白奉诏进京,皇帝赐宴的隆遇;《东观汉记·邓训传》:“知训好以青泥封书……载青泥一穙,至上谷遗训”即知道邓训喜欢用青泥作书信的封泥,于是用车送去青泥一堆,至上谷送与邓训。既然古书有众多的记载,为什么后人反而不明白呢?因为封泥之法在古代是人人都明白的常识,古书中一般不加注释,隋唐以后,封泥的方法不再使用,到明清时人们对“封泥”是怎么一回事,就不甚了然了。


封泥主要用途是用于封缄公文、书信。

古代公文书信大多写在竹简木牍上,为了保密和防止伪造,要严密封藏起来。封缄的方法是在竹木简扎外面加一凿有小方槽的木片,再用绳子将它和简牍一起捆缚好,将绳结置于木槽,然后将一团软泥捺入木槽将绳结盖住,再用印章在泥上盖印,这个有小方槽的木片就叫检(后人把装有封泥的检叫封泥匣),封缄的全过程叫检封,在封泥上加印叫检署或封印、封记,公文送到后要查验封泥是否完好、封印是否真实,这叫检验,这种作法很象过去邮政局的火漆封,可以防止传递过程中私拆。1973年甘肃省博物馆在发掘金塔县汉代“肩水金关”遗址时,出土了一个封缄文书的“封泥匣”,封泥上有“居延右尉”的四字封记。若一份文书的简牍较多,还可以放在绢囊中,口上用绳扎住加检封缄。据《汉旧仪》载,在东汉时,群臣给皇帝上奏章,如果事及机密,皆“封以皂囊”。《后汉书》公孙瓒传中载有他弹劫袁绍的奏章,说袁绍“矫刻金王玉,以为印玺,每有所下,辄皂囊施检,文称诏书”,指责袁绍私自刻制玉玺,下发公文时,用黑绢口袋检封,人们称为诏书。由此可知,古代封城公文书信的方法有两种,一种是直接封检,一种是用口袋封检。


火漆,又称为 封蜡,英文名:SEALING WAX

火漆(即封蜡,用于邮政信件,文件或密件封口,以防止被他人打开),

是一种比较古老的东西,古代人们在重要的文件或信件、密件、包裹等的封口处滴上烧化后的火漆,乘热盖上章,这样任何人讫图私自打开,都会造成火漆破损。

公元前3000年,亚述人和埃及人的泥版信装在泥制的外套内,这是世界上最早的信封。

后来人们把用动物皮和羊皮纸写成的信卷成一卷,外边用窄皮条(经常取自同一张动物皮)捆扎,再用火漆封缄。随着纸张的出现,信被折叠起来,信纸背面用于书写姓名、地址和有关的邮寄说明,信纸各边封口用火漆封缄,这种做法在欧洲一直延续到19世纪60年代,在世界的其他地方甚至还要晚一些。


火漆封缄的盛行

火漆是形成火漆封的基础条件,火漆印是防止火漆封被拆的主要保证。有人说火漆法国人发明于1626年;有人说中国人发明,于公元11世纪,经由印度传入欧洲,很快就成为欧洲人保守通信秘密的法宝。也有人说,汉高祖刘邦(公元前206——公元前195)用过火漆印,在香港某拍卖会上,以四十万港币拍卖成交(《维基网络·火漆起源》)。众说纷纭,有待查证。然而,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火漆封是替代竹简封、本牍封的封缄形式,是相对于“粘土封”的延伸与发展,应当在竹简封之后使用。也就是说,火漆封应该启用于公元二、三世纪的晋后时期,显然说法国人发明于1626年,未免过于迟滞了。至于由中国发明经印度传入欧洲,当然可以查证;但是汉刘邦用过火漆印,应该是不争的事实,原因是在火漆封之前的“粘土封”是同样需要钤印的。所不同的是前者盖在粘土上,后者钤在火漆上,随着时间的推移,称它“火漆印”也无不可。其实,回顾火漆封的存在形态,关键还在于认识它在传递机要信函和保护信息权益方面的历史功绩。

晋代以来,纸帛盛行,火漆封缄,沿用至今,历史悠久,并且在各类重要文件、贵重物品、文物出境与文物鉴定保护的应用中发挥着积极作用。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开办国家邮政,规定信封要有红色条封,用毛笔规矩书写,盖上钤记,贵重的用火漆封口。民国时期虽有变革,但继延旧制,也广泛用于政府机要文件。法国人用火漆加封,以火漆颜色区分内容,红漆为官方文件,棕漆为赴宴请柬,白漆为婚嫁喜庆。值得关注的是,火漆封缄也为万国邮联采用,规定用于各国的有价函件,以及贵重文物包装的封粘。

新中国建立初期,一些机关、企事业单位以及学校个人档案和重要单证的传递,也曾使用过火漆封。然而,随着邮政运行体系的完善与发展,也为机要信函封缄形式的改革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火漆封”尽管有形似严密的保密形式,但是强调火漆封缄,实际上是“见物不见人”,人品不好,(火漆)封有何用。特别是以火漆封缄明白标示信函性质,未免过度暴露。同时火漆封粘封繁琐,点燃熔化,滴液钤印,早则模糊,晚则淡漠,也导致火漆封的逐渐消逝。

‘拾’ 中国古代保密制度具有哪些特征

中国古代保密制度具拍举者有的特答兄征有:
1、它是专制集权的衍生品。从秘书保密的专制性来看,一方面对有关泄密的犯罪量刑具体而严苛,用严刑酷法来惩戒有关泄密人员,以此达到震慑的作用,另一方面又用严苛的律令来规范秘书保密工作来保证信息的绝对机密。
2、具有浓厚的中华特色。一方面具有中华特色的实用性特征。在古代文书保密思想中,所有的保密思想乃至其衍生出的相关制度法则都是建立在行之有效的基础之上。另一方面,具有中华特色的中庸思想特征。保密适度思想实际上是对中国传统儒家思想中的中庸之道的延伸。中国人一向主张不要走极端,适度这一原则是儒家袭薯思想的精髓之一。有选择地理性地进行保密,将公开与保密相结合,不仅保证了机密信息的安全性,而且还加深了民众对于政府的信任,从而更加有利于社会的稳定。

阅读全文

与古代如何保密信息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数据包是多少kb 浏览:85
如何通过二维码查询产品 浏览:325
西安啤酒代理要多少钱 浏览:941
聊城人事代理怎么找工作 浏览:530
麻省理工技术学院在哪里 浏览:785
乌海市货车怎么进入302市场 浏览:654
乳白的产品出现白纹怎么解决 浏览:656
当日交易次数是多少 浏览:649
靖江市如何申请农产品深加工补贴 浏览:686
哪里有学习飞行技术的 浏览:463
做程序员英语需要多少级 浏览:700
国运资本市场在哪里 浏览:906
有什么技术适合做食品 浏览:146
信息化有哪些资源 浏览:132
中考信息确认表丢失了怎么办 浏览:660
丁基下游产品有哪些 浏览:404
绝地求生启动程序放在steam哪里 浏览:941
企业开发微信小程序怎么设置 浏览:4
德技技术公司怎么样 浏览:188
什么是二手手机交易市场 浏览: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