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管理信息系统对企业的生产经营发展和战略决策有何作用
管理信息系统对企业的生产经营发展和战略决策的作用:
1、信息储存作用。
2、企业诊断作用,可以分析企业的生产经营状况并查找问题。
3、经营预测作用。
4、决策辅助作用。
5、信息平台和信息共享作用。
② 简答题建立管理信息系统为什么要制定战略发展规划它应包括哪些内容
第二章 管理信息系统的战略规划与开发
第一节 管理信息系统战略规划的概念
一、信息系统发展的阶段
把计算机应用到一个单位(企业、部门)的管理中去,一般要经历从初级成熟的成长过程。诺兰(Nolan)总结了这一规律,于
1973年首次提出了信系统发展的阶段理论, 被称为诺兰阶段模型。 到 1980年,诺兰进一步完善模型,把信息系统的成长过程划分为六个不同阶段。
1.初装
初装阶段指组织(企业、部门)购置第一台计算机并初步开发管理应用程序。在该阶段,计算机的作用被初步认识到,个别人具有了初步使用计算机的能力。一般而言,“初装”阶段大多发生在单位的财务、人事等数据处理量大的部门。
2.蔓延
随着计算机应用初见成效,信息系统(管理应用程序)从少数部门扩散到多数部门,并开发了大量的
应用程序,使组织的事务处理效率有了提高,这便是所谓的“蔓延”阶段。在该阶段中,数据处理能力发展得最为迅速,但同时出现了许多有待解决的问题,如数据冗余性、不一致性、难以共享等。在此阶段,只有一部分计算机的应用收到了实际的效益。
3.控制
管理部门了解到计算机数量超出控制,计算机预算每年以
30%~40%或更高的比例增长,而投资的回收却不理想。同时随着应用经验逐渐丰富,应用项目不断积累,客观上也要求加强组织协调,于是就出现了由领导和职能部门负责人参加的领导小组,对整个组织的系统建设进行统筹规划,特别是利用数据库技术解决数据共享问题。这时,严格的控制阶段便代替了蔓延阶段。根据诺兰阶段模型,第三阶段将是实现从以计算机管理为主到以数据管理为主转换的关键,一般发展较慢。
4.集成
所谓集成,就是在控制的基础上,对子系统中的硬件进行重新连接,建立集中式的数据库及能够充分利用和管理各种信息的系统。由于重新装备大量设备,此阶段预算费用又一次迅速增长。
5.数据管理
根据阶段模型,“集成”之后,将会进入“数据管理”阶段。但 20 世纪 80 年代时,美国尚处在第四阶段,因此,诺兰没能对该阶段进行详细的描述。
6.成熟
一般认为,“成熟”的信息系统可以满足组织中各管理层次(高层、中层、基层)的要求,从而真正实现信息资源的管理。
诺兰阶段模型还指明了信息系统发展过程中的六种增长要素:
计算机硬软资源:从早期的磁带向最新的分布式计算机发展;
应用方式:从批处理方式到联机方式;
计划控制:从短期的、随机的计划到长期的、战略的计划;
MIS 在组织中的地位:从附属于别的部门发展为独立的部门;
领导模式:开始时,技术领导是主要的,随着用户和上层管理人员越来越了解 MIS,上层管理部门开始与 MIS 部门一起决定发展战略;
用户意识:从作业管理级的用户发展到中、上层管理级。
诺兰阶段模型总结了发达国家信息系统发展的经验和规律。一般认为模型中的各阶段都是不能跳越的。因此,无论在确定开发管理信息系统的策略,或者在制定管理信息系统规划,都应首先明确本组织当前处于哪一生长阶段,进而根据该阶段特征来指导
MIS建设。
二、开发管理信息系统的策略
1.“自下而上”的开发策略
“自下而上”的开发策略是从现行系统的业务状况出发,先实现一个个具体的功能,逐步地由低级到高级建立
MIS。因为任何一个MIS的基本功能是数据处理,所以“自下而上”方法首先从研制各项数据处理应用开始,然后根据需要逐步增加有关管理控制方面的功能。
一些组织在初装和蔓延阶段,各种条件(设备、资金、人力)尚不完备,常常采用这种开发策略。
“自下而上”的开发策略的优点是可以避免大规模系统可能出现运行不协调的危险,但缺点是不能像想象那样完全周密,由于缺乏从整个系统出发考虑问题,随着系统的进展,往往要作许多重大修改,甚至重新规划、设计。
2.“自上而下”的开发策略
“自上而下”的开发策略强调从整体上协调和规划,由全面到局部,由长远到近期,从探索合理的信息流出发来设计信息系统。由于这种开发策略要求很强的逻辑性,因而难度较大。
“自上而下”的开发策略是一种更重要的策略,是信息系统的发展走向集成和成熟的要求。整体性是系统的基本特性,虽然一个系统由许多子系统构成,但它们又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通常,“自下而上”的策略用于小型系统的设计,适用于对开发工作缺乏经验的情况。
在实践中,对于大型系统往往把这两种方法结合起来使用,即先自上而下地作好 MIS 的战略规划,再自下而上地逐步实现各系统的应用开发。
三、管理信息系统战略规划的作用和内容
MIS战略规划是一个组织战略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关于 MIS长远发展的规划。由于建设 MIS
是一项耗资大、历时长、技术复杂且涉及面广的系统工程,在着手开发之前,必须认真地制订有充分根据的 MIS战略规划。这项工作的好坏往往是 MIS成败的关键。
1.MIS战略规划的作用
合理分配和利用信息资源(信息、信息技术和信息生产者),以节省信息系统的投资。
通过制订规划,找出存在的问题,更正确地识别出为实现企业目标 MIS
系统必须完成的任务,促进信息系统的应用,带来更多的经济效益。例如,存在产品质量问题某企业战略规划中确定的战略是:为新产品建立全面质量管理控制规程;由此导出的管理信息系统的战略为:建立新产品的全面质量管理控制数据库系统。
指导管理信息系统开发,用规划作为将来考核系统开发工作的标准。
2.MIS战略规划的内容
MIS战略规划一般包括三年或更长期的计划, 也包括一年的短期计划。规划的内容包括:
信息系统的目标、约束及总体结构
其中:信息系统的目标确定了管理信息系统应实现的功能;信息系统的约束包括 MIS
实现环境、条件(如管理的规章制度、人力、物力等);信息系统的总体结构指明了信息的主要类型和主要的子系统。
组织(企业、部门)的状况
包括计算机软件及硬件情况、产业人员的配备情况以及开发费用的投入情况。
业务流程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以及流程在新技术条件下的重组
企业流程重组实际上是根据信息技术的特点,对手工方式下形成的业务流程进行根本性的再思考、再设计。
对影响规划的信息技术发展的预测
这些信息技术主要包括计算机硬件技术、网络技术及数据处理技术等。这些技术的不断更新将给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带来深刻的影响(如处理效率、响应时间等),与管理信息系统的性能有着密切的联系,决定着管理信息系统的优劣。因此,在规划过程中需要从吸收相关技术的最新发展。从而使所开发的管理信息系统具有更强大的生命力。
四、MIS战略规划的组织
管理信息系统规划的制定, 决定着管理信息系统最终能否成功开发,因此,制定 MIS 开发规划需要
一个领导小组,并进行有关人员的培训,同时明确规划工作的进度。
1.规划领导小组
规划领导小组应由组织的主要决策者之一负责。领导小组的其他成员应该是组织中各部门的主要业务骨干,
他们的主要任务是协助系统分析人员完成有关业务的调研和分析工作及数据准备工作。
2.人员培训
制定战略规划需要掌握一套科学的方法,为此,需要对组织的高层管理人员、分析员和规划领导小组的成员进行培训,使他们正确掌握制定管理信息系统战略规划的方法。
3.规定进度
在明确和掌握制定战略规划的方法后,
进一步为规划工作的各个阶段给出一个大致的时间安排,便于对规划过程进行严格管理,避免因过分拖延而丧失信誉或被迫放弃。
4.制定战略规划的具体步骤
确定规划的性质。明确 MIS战略规划的年限及具体的方法。
收集相关信息。
进行战略分析。对 MIS的目标、开发方法。功能结构、计划活动、信息部门的情况、财务情况、风险度和政策等进行分析。
定义约束条件。根据单位(企业、部门的财务资源、人力及物力等方面)的限制,定义 MIS的约束条件和政策。
明确战略目标。根据 3、4 的结果,确定 MIS 的开发目标,明确 MIS应具有的功能、服务范围和质量等。
提出未来的略图。给出 MIS的初步框架,包括各子系统的划分等。
选择开发方案。选定优先开发的项目,确定总体开发顺序。开发策略和开发方法。
提出实施进度。估计项目成本和人员需求,并列出开发进度表。
通过战略规划。将战略规划形成文档,经组织(企业)部门领导批准后生效。
③ 为什么说信息系统首先是战略层面的
《系统层面战略:重写战略管理》:系统层面战略之王氏观点:企业面临的最大风险是系统设计的风险,经营管理活动中的任何问题都不是孤立的。“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所谓外科手术式治疗方法都无益于问题的根本性解决,甚至会埋下新风险的恶种,故必须引入创造性整体思考与系统论的思维理念。
从系统层面角度出发,(企业)战略系统的边界等于企业系统的边界,二者互为表里,互相依附。如果说企业是看得见的“体”,那么战略就是深处的“魂”,而系统则是“体”与“魂”孕育生长的“场”。
企业系统的发展能力归根结底在于其制造“负熵”效应的能力,进一步体现为通过负熵效应促使外部无序元素转化成系统内部有序性组成的效能。故战略系统的本质作用就是通过构建企业内部的有序性来应对外部环境的复杂性。
“一二四八”企业战略系统模型是一个由四层维度元素系统构建的“战略群”,它体现了战略系统的复杂性特征和多维度分形要求;同时暗合了中国古典哲学…易学中“无极生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生千万”的认识论框架和辩证关系。
④ 论述信息技术/信息系统对企业发展战略的作用
信息系统/信息技术主要为企业发展提供助力,整合企业资金流、信息流、物流,达到信息共享、信息实时传递、信息挖掘分析,为企业各个层面决策提供事实数据支持的同时,优化企业流程,降低各个环节流转成本,加快资金周转,提高企业利润率,做到企业在获得合理利润的前提下,满足企业客户对产品质量、传递时间、生产过程监控的满意度以及获得其他延伸性要求的目的,从而提高客户忠诚度和依赖性,扩大市场对企业品牌的认知。
⑤ 为什么说企业的信息化战略规划最根本的驱动力来自企业的业务战略
在信息化进程中,信息系统已逐步渗透到企业中,IT系统开始从传统的后台支持转变为新业务开展的直接驱动力。各种组织对信息系统的依赖程度在不断增加,甚至有一些组织若没有IT将不复存在,但同时对于很多组织来说,由于信息和信息技术意味着最重要的资产,这导致IT本身已经或潜在成为一个巨大的威胁,随IT而来的风险、利益和机会使得IT管控成为公司管理中十分关键的一个方面。
IT管控的作用是促进业务,使IT工具与业务目标一致,规避IT风险,保证IT投资价值,充分利用现有的资源,高效确保公司运营可持续的发展,同时对运营效果形成可量化的绩效评估管理和控制。简单来说,就是通过对IT的管理与控制,促使业务目标得以实现。
⑥ 为什么要进行信息系统规划
信息系统的规划是系统生命周期中的第一个阶段,也是系统开发过程的第一步,其质量直接影响这系统开发的成败。 信息系统规划是信息系统实践中的主要问题,也是现在管理信息系统研究的主要课题之一。现代企业用于信息系统的投资越来越多,例如宝钢投资己多达亿元。信息系统的建设是个投资巨大、历时很长的工程项目,规划不好不仅自身造成损失,由此而引起企业运行不好的间接损失更为可观,通常人们就有一种认识,假如一个操作错误可能损失几万元,那么一个设计错误就能损失几十万元,一个计划的错误就能损失几百万元,而一个规划错误的损失则能达到千万元,甚至上亿元。所以我们应克服那种”重硬、轻软”的片面性,把信息系统的规划摆到重要的战略位置上。⑦ 我国为什么要大力推进信息化建设
1、先进的信息技术应用于侦察探测系统,使得对目标监视探测和定位识别的距离、范围、精度、分辨率等提高了几个数量级;
2、先进的信息技术应用于信息传输系统,使得传输速度、综合传输业务能力、抗毁伤能力、抗干扰能力以及一体化水平空前提高;
3、先进信息技术应用于指挥控制系统,形成指挥、控制、计算机、通信、情报、监视、侦察综合一体化信息系统,将整个作战范围内的诸军种、兵种、各种作战平台、通信系统、情报监视与侦察系统、保障系统等集成为一个信息共享的有机整体,使战场指挥控制能力得到突破性提高。
4、武器系统和作战平台广泛利用侦察探测系统、信息系统、指挥控制系统,提高了夺取信息优势的能力,进而提高了武器系统打击精度和毁伤能力,使武器装备体系整体作战效能显着提高。
5、信息化装备发展趋势是:通过增强火力投入效率和加速作战进程,提高武器装备的整体作战效能。信息化作战平台向高机动、隐身化、多功能方向发展;信息化弹药向低成本、智能化、高精度和多功能方向发展。
(7)信息系统为什么要战略发展扩展阅读:
随着信息化装备的发展,出现了信息优势战略、信息威慑战略、非线式作战、网络中心战、超视距作战、一体化联合作战等一系列新军事理论。
各主要军事大国陆续组建了数字化部队、电子战部队、网络战部队、联合作战部队等新型部队。信息化装备和新的作战理论,导致新军事革命,推动着战争形态由机械化战争向信息化战争演变。
⑧ 论述管理信息系统的战略规划有何作用
管理信息系统战略规划作用包含:
1、指导MIS系统开发,用规划作为将来考核系统开发的标准。
2、合理分配和利用信息资源,以节省信息资源的投资。
3、通过制定规划,找出问题,识别MIS的任务。
⑨ 战略信息系统的发展动力
随着当代社会经济活动日益走向全球一体化和区域集团化,市场竞争变得异常激烈,表现为产品更新换代速度加快,质量和性能价格比提高,产品的人性化和个性化特色越来越突出,技术含量越来越高,围绕着产品的服务也越做越好。这就要求现代企业除了具有传统的质量、价格、服务等竞争能力外,还必须具备以下两种基本竞争能力:
(1)创新竞争能力。这是企业最重要的竞争能力。除了产品设计和生产工艺的创新外企业的创新还应该包括观念更新、组织再造和业务重组,即综合创新。从英特尔(Int)到微软(Microsoft),从北大方正到青岛海尔,无数成功企业的事例证明,不断更新和提高的知识是竞争优势的原始源泉,而综合创新能力则是推动企业发展的真正动力和最强大的竞争武器。
(2)时间竞争能力。即产品生产周期短,上市快,交货及时。这也是现代企业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条件。为应付瞬息万变的市场需求,企业的竞争战略从60年代的扩大生产规模、70年代的降低生产成本、80年代的改进产品质量,演变到90年代的以提高市场反应速度为中心的竞争战略上来,时间因素已经被提高到现代企业竞争的关键地位。为此,一个能够实现企业反应敏捷性和技术、人员、生产及管理等多种组织柔性的分布式网络化企业“虚拟企业”的概念应运而生。所谓虚拟企业,就是指把不同地区的现有资源迅速组合成为一种超越空间约束、依靠电子手段联系、统一指挥的经营实体,从而以最快的速度推出高质量、低成本、多样化的新产品。它的特点是在企业功能上的不完整性、组织结构上的非永久性和地域上的分散性(即企业功能虚拟化、组织虚拟化和地域虚拟化)的前提下,通过信息集成和管理,发挥资源的总体效益,增强企业的竞争能力。
随着日趋激励的竞争,企业对于市场需求的任何变化都要作出快速反应,从而对企业信息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的MIS显然不能满足需要,SIS正是适应企业竞争态势的变化而出现的,它在许多场合只是通过网络联结起来的虚拟信息系统,系统的功能与结构随企业竞争目标的变化而变化,因此能满足现代企业基于快速反应的竞争决策要求。 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使传统的以企业内部信息资源为主要对象的信息管理模式受到了猛烈的冲击,并为新一代信息系统的诞生提供了技术条件。这些技术主要有:
(1)面向对象技术。敏捷性企业所具有的业务流程重组和组织机构重建的动态特性,对企业信息系统提出了更高的技术要求。面向对象技术的出现正好满足了企业重组的动态变化特性。面向对象技术本身的封装性、继承性、多形性、层级性、易修改性、动态链接性、可重复利用性等特点,使一个系统不仅可具有可缩放性和可维护性,而且还能满足敏捷性管理的低成本、高质量、短周期和小批量以及灵活性和可靠性等各种不同需求,从而使以面向对象技术为开发工具的515能为企业提供迅速响应变幻莫测的市场变化的竞争实力。
(2)数据仓库技术。当今时代是信息时代,信息时代的竞争其实是信息的竞争。作为企业的管理决策者,掌握的信息当然是越准确、全面、高效越好。数据仓库技术将企业内各种跨平台的分散数据经过重新组合和加工,构成面向决策的数据仓库,使最终用户可以在数据仓库的基础上进行深层数据挖掘、多维数据分析、动态查询和报表等,开发利用有战略意义的信息资源。数据仓库是为管理决策者服务的,它的目标是从大量杂乱无章的历史数据和汇总数据申获取有价值的信息,用于支持高层决策分析,强化企业的竞争优势。因此,数据仓库技术也是企业SIS的重要支持工具。
(3)Intranet技术。企业内联网(Intranet)利用Internet的Web模型作为标准平台,采用TCP/IP作为通信协议,同时运用防火墙技术保证内部网络资源的安全性,在企业内部网络上形成了一种三层结构的客户机/服务器模式,即测览器/应用服务器/数据库服务器模式,并由此构成了企业SIS的基础结构。Intranet充分利用了Internet的技术,因而开发简易、成本低廉、使用方便。通过lntranet,使企业将以往分散的信息结构各自独立的“信息孤岛”变成了一个有机统一的网络体系相对集申的“信息大陆”,这样,不仅可在企业内部实现以Web为中心的更加方便灵活的信息发布与交换方式以及更加迅捷的协同作业,而且由于Web服务器与数据库的成功连接,使得从企业外部也可以及时访问企业的主干数据库。因此,利用Intranet很容易构筑起能够对竞争环境作出快速反应的SIS,增强竞争实力。
Internet的商业化,特别是Intranet技术的兴起,使企业的信息管理方式得到了极大的扩展。在企业的信息生产、发布、收集和处理能力及效率得到了极大提高的同时,企业间的关系也出现了多重性。他们之间可能既是合作伙伴或客户关系,又是市场对头或竞争关系。随着全球信息基础结构(G11)的建设和社会信息环境日益走向网络化、数字化,企业之间跨机构或跨国合作的机会和范围都大大增加。善于利用信息环境的企业能够通过信息技术实现全球化实时运作,提高企业的快速反应能力和战略协同能力,从而更加有效地参与竞争。注意通过网络化、数字化的开放式信息环境共享全球信息资源的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就有机会进入以往难以挤迸的国际市场和商贸关系的各个环节,并以质量、价格和服务优势同大公司展开竞争。全球竞争环境将因此变得更加公平。这些进展一方面为企业提供了巨大的机遇,另一方面也提出了严峻的挑战。这些挑战关系到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生死存亡。企业为了生存,必须适时转变其经营管理战略,更多地强调敏捷性,并对企业的组织结构和市场经营方式进行革新。这就是说,企业需要制定面向竞争的信息管理战略,即重新确定企业与顾客及竞争对手的关系,并据此改变企业的内外信息联系方式,建立更加灵活的、能够适应市场竞争需要的信息系统SIS。这是企业在全球网络化、数字化信息环境下获得竞争优势的重要保证。 信息技术的蓬勃发展和竞争环境的急剧变化,既给企业经营管理带来了更多、更大、更为严峻的挑战,同时也带来了许多新的机遇,并促进了企业生产经营与组织管理模式的变革。这种变革为企业515体制的形成奠定了基础。采用现代信息技术形成的经营管理模式主要有:
(1)ERP。ERP即企业资源规划(EnterpriseResources Planning)的缩写,是基于计算机技术和管理理论的最新进展,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提供的企业整体经营管理解决方案。它最早起源于物料需求规划(MateriaI Reiements Planning, MRP)。MRP是20世纪60年代中期提出的一种制造业库存管理系统,其特点是考虑各种物料之间的相关需求关系,按时间分段来确定各种物料的需求数量和时间。它以计算机为工具模拟制造业基本方程:即根据生产计划(要生产什么?)、产品结构(用什么生产D和库存记录(已有了什么?)进行计算,指出未来何时将会出现物料短缺并以最小存货量来避免物料短缺(还应得到什么?),从而使企业可确定各种物料的定货数量和交货期(计划何时下达?)。但MRP没有把企业的生产能力和复杂多变的外界因素纳入系统,忽略了供需之间的矛盾,而且在执行过程中也没有把车间作业和其他信息及时反馈到系统中,所以在实际工作中常常不能得以顺利进行。
制造资源规划(ManufacturingResource Planning, MRPI)是MRP的发展和扩充。它主要是针对企业生产制造全过程的管理,并从生产计划、物料需求、库存控制、车间控制延伸到产品销售,同时辅以企业运营所必需的财务管理,以便准确及时地反映企业生产、营销和财务等方面的情况,进而全面规划和管理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达到整体优化效果。利用MRPII,可在周密的计划下有效地调动各种制造资源,控制资金占用,缩短生产周期,降低产品成本。但它与传统MIS一样,仅局限于企业内部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的管理,对外部信息不够重视,缺乏灵活性,因而到了80年代后期,已很难适应企业竞争战略的发展需要。ERP在传统的MRPII基础上,吸收了适时生产(JIT)和全面质量管理(TQC)等先进的管理思想,极大地扩展了企业信息管理的范围,给出了新的企业管理结构,即把用户需求和企业内部的生产活动以及供应商的生产资源整合在一起。其基本思想是,将企业的生产流程看作是一个紧密连接的供应链,其中包括供应商、生产工厂、分销网络和客户等;将企业内部划分成几个相互协同作业的支持子系统,如生产制造、质量控制、服务维护、市场营销、工程技术、财务、人事等,还包括对竞争对手的监视管理。显然,ERP就是一种面向企业供应链的管理模式,它可对供应链上的所有环节进行有效的管理,并通过这些环节的紧密联系以及协同与平衡,实现全球范围内的多企业、多地域跨国经营合作。由此可见,ERP与SIS的思想是一致的,它将为企业SIS的形成提供有力的支持。
(2)CIMS。CIMS是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omputer Integrated Manufacturing System)或计算机集成管理系统(Computer Integrated Management System)的缩写,以往多指前者,此处为二者含义的集成,又称CIMS。
CIMS是用现代信息技术和管理理论对企业活动全过程中各功能子系统的完美集成。它以产品为主线,集成了产品设计/制造/控制层(包括计算机辅助设计CAD、计算机辅助制造CAM和柔性制造系统FMS以及计算机辅助质量控制CAQC)、生产管理层(ERP,MIS,OAS)和经营决策层(DSS,ES),使产品的管理决策过程、设计开发过程、加工制造过程、质量控制过程等通过计算机网络合理地联结为一个整体,以保证企业内部信息的一致性、共享性、及时性和可靠性,实现企业生产、管理、决策的智能化,达到优质高效的目标。由于CIMS对于现代企业的竞争和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世界各国对CIMS都给予了高度的重视。H国政府将CIMS列为影响国家经济命运和竞争地位的22项关键技术之一,欧共体、日本均制定了CIMS研究与发展计划。我国政府对CIMS也非常关注,将其列为863计划的一个主题,并在清华大学设立了国家CIMS工程研究中心。八五期间,我国先后选择了66家企业作为CIMS应用示范企业,其中国有大中型企业51家,包括北京第一机床厂、沈阳鼓风机厂、成都飞机工业公司等。北京第一机床厂通过实施CIMS工程,使超重型数控龙门铣的交货期由36个月缩短为18个月,因而在1996年的国际招标中一举申标。1995年,北京第一机床厂的CIMS工程还获得了美国制造工程师学会(SME)在全球范围内颁发的工业领先奖,并同时获得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UNIDO)94/95年度可持续工业发展奖。
实施CIMS,可使企业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处于有利的地位。CIMS概念的核心内涵就是提高企业竞争力的系统观点和信息观点。所谓系统观点是指,CIMS强调企业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从市场需求、产品开发、加工制造、质量控制、销售服务、人事与财务管理等都是一个整体,要统一起来考虑;信息观点是指,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实质上是信息的采集、处理和传递过程,这一观点为企业广泛采用信息技术、大力发展SIS奠定了认识上的基础。CIMS便是在这种哲理的指导下,通过生产经营各个环节的信息集成,支持了技术的集成,进而由技术的集成进入物资、人员、资金、组织和经营管理的集成,使物流、人流、资金流、信息流实现整体优化运行,以此提高企业的竞争实力。因此,CIMS形成了企业SIS的内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