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发布虚假信息是什么违法行为
属于捏造事实,会受到行政处罚。严重的,会受到刑事处罚。编造虚假的险情、疫情、灾情、警情,在信息网络或者其他媒体上传播,或者明知是上述虚假信息,故意在信息网络或者其他媒体上传播,严重扰乱社会秩序的,处3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造成严重后果的,处3年以上7年以下有期徒刑。
编造、故意传播警情等特定类别的虚假信息,即使尚未达到严重扰乱社会秩序之程度,也会受到治安管理处罚。我国治安管理处罚法扰乱公共秩序,妨害公共安全,具有社会危害性,尚不够刑事处罚的,由公安机关依照本法给予治安管理处罚。同时,该法明确规定,散布谣言,谎报险情、疫情、警情或者以其他方法故意扰乱公共秩序的,处5日以上10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500元以下罚款;情节较轻的,处5日以下拘留或者500元以下罚款。可见,只要故意散布了以上所述的四种特定类别的虚假信息扰乱公共秩序,将至少需要承担行政拘留或罚款等治安管理处罚后果,达到严重后果的则很可能需承担刑事法律责任。需要注意的是,无论行为人是否处在酒后状态下或动机如何,均不会影响相关违法犯罪事实的认定。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
第二十五条 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五百元以下罚款;情节较轻的,处五日以下拘留或者五百元以下罚款:
(一)散布谣言,谎报险情、疫情、警情或者以其他方法故意扰乱公共秩序的;
(二)投放虚假的爆炸性、毒害性、放射性、腐蚀性物质或者传染病病原体等危险物质扰乱公共秩序的;
(三)扬言实施放火、爆炸、投放危险物质扰乱公共秩序的。
B. 虚假信息属于什么罪
【法律分析】:故意向他人提供虚假信息,根据不同的情形可以构成以下犯罪:编造并传播证券、期货交易虚假信息罪;伪证罪;保险诈骗罪;提供虚假证明文件罪;违规披露、不披露重要信息罪;编造、故意传播虚假信息罪。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第二百九十一条 聚众扰乱车站、码头、民用航空站、商场、公园、影剧院、展览会、运动场或者其他公共场所秩序,聚众堵塞交通或者破坏交通秩序,抗拒、阻碍国家治安管理工作人员依法执行职务,情节严重的,对首要分子,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第二百九十一条之一投放虚假的爆炸性、毒害性、放射性、传染病病原体等物质,或者编造爆炸威胁、生化威胁、放射威胁等恐怖信息,或者明知是编造的恐怖信息而故意传播,严重扰乱社会秩序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造成严重后果的,处五年以上有期徒刑。编造虚假的险情、疫情、灾情、警情,在信息网络或者其他媒体上传播,或者明知是上述虚假信息,故意在信息网络或者其他媒体上传播,严重扰乱社会秩序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造成严重后果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第二百九十一条之二从建筑物或者其他高空抛掷物品,情节严重的,处一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有前款行为,同时构成其他犯罪的,依照处罚较重的规定定罪处罚。
C. 谣言和虚假信息有什么区别
谣言和虚假信息其区别在于:
首先,在真实性方面。谣言往往是有意捏造的,没有事实依据的。而流言的主要特征在于“以讹传讹”,一般没有明确的动机或目的。
为了便于理解,大家可以参考两个寓言小故事:“狼来了”(谣言-狼并没有来,少年凭空捏造)和“咕咚来了”(虚假信息-木瓜掉入河中,兔子以为是怪兽到处传播,其它动物听到也一起传播)。
其次,在针对性方面。谣言主要针对社会公众事务领域,一般传播范围广,影响较大,本质上是一种群体行为。而流言则针对私人领域,比如一些家长里短的小事,传播范围也多在一些熟人圈子里进行。
谣言是流言的一种,谣言是恶意的攻击,是谣言制造者刻意捏造、散布的假消息。流言多具背后议论、诬蔑、挑拨是非的特征,人们常说的流言蜚语、流言惑众中的流言与谣言无异。
D. 虚假信息有哪些危害
1、网络虚假信息严重损害着媒体的公信力。坚持发布信息的真实性,是媒体从业人员所应该遵守的基本价值准则和理念。
对于各行各业而言,把握真实性与诚信原则始终是其成功的关键。那些主流媒体之所以能够成功,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其坚持信息发布的真实性。但现阶段一些网络媒体为了获取经济利益发布虚假信息,长期下去势必会损害网络媒体的公信力。
2、欺骗受众,扰乱社会秩序。虚假信息一旦经过网络进行传播,不仅仅欺骗大众,严重时还会扰乱社会秩序。虚假信息的传播不仅会造成人们的财产损失,还会引发公众的恐慌,扰乱社会秩序。
3、虚假新闻侵害了受众的知情权,阻碍了受众的参与权和监督权。知情权是受众参与公共事务和发挥舆论监督作用的前提,而虚假新闻为受众提供了虚假的事实,受众基于有失偏颇的信息而产生的情绪,有时会给社会良性运作带来阻碍。
比如一些记者在报道医患矛盾问题时,夸大片面事实,或是隐瞒某些不利于自己意愿传达的事实,误导受众,使本来合理且必要的舆论监督变成了一边倒的谩骂。
4、虚假新闻影响国家安全、社会稳定,一些关于国内负面事件的虚假报道甚至为反华势力抹黑中国提供了“佐证”。比如关于中国军事的大量假新闻,给本来就因中国综合实力迅速增长而焦虑的一些西方国家更大的疑虑,使“中国威胁论”甚嚣尘上。
虚假信息的应对措施
1、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
针对目前的网络虚假信息问题,必须制定专门的网络虚假信息治理条例、管理办法等。同时,对一般的网络虚假信息和情节严重的网络虚假信息进行区别对待,采取不同的惩处措施。
此外,要健全外部监督机制,鼓励公众对网络虚假信息发布者进行举报。相应的机关和部门要加强宏观管理,对新闻造假者一经查实,严惩不贷。
2、网络媒体加强自律
作为网络媒体,应建立网站内部管理制度。对来源不明的信息进行核实后再发布,不可盲目跟从。对编辑人员发布的新闻的真实性进行考核,并将其纳入业绩考核的范围。同时,对虚假新闻转载者以及制造者进行惩罚,建立媒体责任编辑引咎辞职制,提高媒体的把关意识。
3、受众群体提高自身素质
在网络信息的传播过程中,网民不仅仅是受众者,还是信息的发布者。因此,网民必须提高自身素质,树立崇高的网络伦理道德观念。对于网络上来源不明的信息,不要轻易相信,也不要盲目转载。同时,不要随意散播一些虚假信息。
E. 什么叫发布虚假信息
传播虚假信息是指把事情的真实情况编辑成与真实的不相同或者与之相反。例如,恶意传播虚假的恐怖信息、传播国家分裂虚假的消息、故意造谣负面新闻、在网络上或者手机上发诈骗的短信或者其他聊天工具等。重者还要负刑事责任,甚至会被判死刑。
F. 虚假信息和有害信息的区别是什么
虚假信息和有害信息的区别是真实。根据查询相关公开信息显示,虚假信息指的是不真实的信息,可能是虚构的,也可能是错误的,但不会对收信者造成直接伤害。有害信息指的是有害信息,会对收信者造成实际损害,如欺诈、诽谤、恐吓等。
G. 发布虚假信息是什么违法行为
发布虚假信息分为违法行为和违法犯罪行为。
传播虚假信息的行为分为两种情况:
1、情节轻微的,违法但不构成犯罪,按《治安管理处罚法》处罚;
2、严重扰乱社会秩序的,构成犯罪,按《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编造、故意传播虚假恐怖信息罪处刑。
根据治安管理处罚法规定,有散布谣言,谎报险情、疫情、警情或者以其他方法故意扰乱公共秩序的,处5日以上10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500元以下罚款;情节较轻的,处5日以下拘留或者500元以下罚款。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九十一条 【聚众扰乱公共场所秩序、交通秩序罪;投放虚假危险物质罪;编造、故意传播虚假恐怖信息罪】聚众扰乱车站、码头、民用航空站、商场、公园、影剧院、展览会、运动场或者其他公共场所秩序,聚众堵塞交通或者破坏交通秩序,抗拒、阻碍国家治安管理工作人员依法执行职务,情节严重的,对首要分子,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
第二百九十一条之一 【第一款罪名;编造、故意传播虚假信息罪】投放虚假的爆炸性、毒害性、放射性、传染病病原体等物质,或者编造爆炸威胁、生化威胁、放射威胁等恐怖信息,或者明知是编造的恐怖信息而故意传播,严重扰乱社会秩序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造成严重后果的,处五年以上有期徒刑。
编造虚假的险情、疫情、灾情、警情,在信息网络或者其他媒体上传播,或者明知是上述虚假信息,故意在信息网络或者其他媒体上传播,严重扰乱社会秩序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造成严重后果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H. 请帮忙解释什么是网络虚假信息
虚假信息就是在网络里发布一些未经审核批准的一下不正确的消息。
I. 发布虚假信息是什么违法行为
编造假信息造成社会秩序混乱,构成寻衅滋事罪。编造虚假信息,或者明知是编造的虚假信息,在信息网络上散布,或者组织、指使人员在信息网络上散布,起哄闹事,造成公共秩序严重混乱的一般判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严重的话判处五至十年的有期徒刑。传播虚假信息入罪量刑标准是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管制等。之前对传播虚假信息的处罚最多是行政处罚,也就是拘留。
该罪主要的构成要件有三:其一,编造的虚假信息为险情、疫情、灾情、警情四种中的一种,原因在于这些虚假信息危害性较大,更易引起社会公共秩序的混乱;其二,主观上需为故意或明知,不知道为虚假信息而传播的不构成此罪;其三,达到严重扰乱社会秩序的程度。
编造、故意传播警情等特定类别的虚假信息,即使尚未达到严重扰乱社会秩序之程度,也会受到治安管理处罚。
我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第二条规定,扰乱公共秩序,妨害公共安全,具有社会危害性,尚不够刑事处罚的,由公安机关依照本法给予治安管理处罚。同时,该法第二十五条明确规定,散布谣言,谎报险情、疫情、警情或者以其他方法故意扰乱公共秩序的,处5日以上10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500元以下罚款;情节较轻的,处5日以下拘留或者500元以下罚款。可见,只要故意散布了以上所述的四种特定类别的虚假信息扰乱公共秩序,将至少需要承担行政拘留或罚款等治安管理处罚后果,达到严重后果的则很可能需承担刑事法律责任。需要注意的是,无论行为人是否处在酒后状态下或动机如何,均不会影响相关违法犯罪事实的认定。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第四十二条 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处5日以下拘留或者500元以下罚款;情节较重的,处5日以上10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500元以下罚款:
(一)写恐吓信或者以其他方法威胁他人人身安全的。
(二)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的。
(三)捏造事实诬告陷害他人,企图使他人受到刑事追究或者受到治安管理处罚的。
(四)对证人及其近亲属进行威胁、侮辱、殴打或者打击报复的。
(五)多次发送淫秽、侮辱、恐吓或者其他信息,干扰他人正常生活的。
(六)偷窥、偷拍、窃听、散布他人隐私的。
J. 什么是虚假信息
所谓的虚假信息就是编制或者撰写现实不存在的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