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分数线
北京地区的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分数线为661.08,信息与计算科学为667.1,应用物理学为663.33,化学为650.33,工程力学为634.1,飞行器动力工程为668.2。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公布了该校强基计划预录取标准(除上海外),划定了各招生专业校考成绩最低合格线为60分(满分为100分),并确定了各省的综合成绩分数线;
1、2022年北航在京本科提前批普通类A段和本科普通批招生计划264人,北理仅在本科普通批招生,招生计划243人,两所院校招生计划与去年相比持平。
其中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本科提前批普通类A段为飞行技术专业,也就是民航飞行员招生。两个专业组主要是招生对象性别要求不同,04专业组招男生,05专业组招女生。
这里要提醒23届及低年级的同学,飞行员招生对考生的身体素质要求比较高,需要提前面试、体检、背景调查等。根据往年安排,飞行员招生简章预计在10月公布。
2、从两所院校的录取投档线可以看出,中外合作办学专业分数线比较低。其它普通批专业两所高校比较接近,北理分数线范围657—659,北航分数线范围652—663。
3、从专业选考科目要求来看,北理和北航主要是不限选考和物理必选两类,且不限选考专业组分数线相对偏低。
不限选考专业组招生专业主要是社会科学试验班,分数线偏高的物理必选专业组主要是工科、理科试验班。因此23届考生如果想要报考北理北航的理工科类专业,物理一定要选!
㈡ 你还记得自己哪一年高考么敢不敢晒出自己的成绩和省份
我是山东学子,94年参加高考,理科,考了597分,全校第六名!以当时的成绩,超山东大学本科录取线30分!但是我第一志愿报考了山东财政学院,也就是现在的山东 财经 大学,却意外落选了!因为家在农村,所以没有人关心为什么落选,直到20年后,当我第一次拿到自己的档案,竟然发现志愿录取表上有人用铅笔写了一行字:体检受限!那时我才知道我被人顶包了!一个农村孩子就这样被改变了命运,我上了一个大专!!一直想通过媒体监督去山东 财经 大学问个究竟,查个水落石出……
四川,文科,乡村中学,第一年不可能考上大学!
1994年,从文理改为3+2,每科150,当年394分!(几乎有2年没认真上学),当年作文(大圆与小圆关系)
1995年,补一火,487分,离专科差几分!
1996年,再一火,497分,数学120,加10分走师专!(耍朋友)
感觉理科越补越好,文科难说!三年语文100→95→85!
江苏
2000年高考344分距离二本线467还差123分,这个成绩如实的反映了我的水准,没有任何失常的因素。我父母问班主任~这孩子如何才能考上大学?班主任答~不妨让他从高一再读吧!
我对父母说,我要去农村读书,就这么,我到了条件最艰苦的一所农村重点高中。有多艰苦?10个人挤在一间只有一扇窗户、一扇门的小房间,高低床之间的距离只够一个人行走,全屋只有一个灯泡,每天供20分钟的水和30分钟的电~而且分为一早一晚。
从第一天起,我就是班级里学习最刻苦的人,我每天第一个起床到达教学楼下~因为太早,教学楼不开门,我就利用走廊的灯背单词。我的早饭是三个包子,因为我抓着包子走在从餐厅到教室的路上正好吃完,喝口水继续学习。我每个星期洗头一次,秋冬季每个月洗澡一次、理发一次~因为我是大胡子,第二次高考报名的照片被同学戏称为“少年鲁迅”。
即便如此努力,第一次月考,我在全班依然是倒数第一,考了320分~更加说明我的第一次高考没有失常。这个分数在全年级也是倒数,我记得大概是1000多一点。但是从第二个月开始我的成绩就跟坐火箭似的突飞猛进。
功夫不负有心人,或许我还是个聪明的人,我第二次高考考了506分,超过二本线6分。
人生有一次逆袭,之后便是坦途。
陕西1990年高考,有比我早的吗?
当年满分是710(语文120、数学120、英语100、物理100、化学100、政治100、生物70)。
那时候还是考完后先估分,再根据估分填志愿。估分准确性决定了你能否上到自己理想的大学。
貌似当时也没有听说过一本二本之类的东西,脑子里只知道清华北大等几个有限的所谓“好大学”的名字。
受前一年x事件的影响,大学招生人数很少,全国只有60多万。
那年我自己估分530多,报了个离家近、比较符合后续发展的、估分比较容易上的学校里的最好一个专业。
结果成绩公布后,580整,比估分多了将近50分。
拿到所报学校录取通知书的时候,看到装录取通知书的信封背面写了清华两个字。后来打听据说是清华在陕西没招够,在分够但没填他们志愿的人里面又挑了挑。因为我们是小地方出来的,没有足够耀眼的经历,结果还是落选了。
在所报学校最好这个专业学了四年顺利毕业,国家包分配进入某研究所干了将近4年,按耐不住辞职来到深圳,安家立业直到现在。
89年,四川营山双河中学,文科411,可以自费本科,没钱。复习了四年,都没有考上大学,93年一个笔友(我高一在语文报发表了一句话:桥梁:以有限的长度,连接无限的里程。。。就这句话,结识了全国各地很多女生朋友。给我通知书的笔友叫魏彩霞,遂宁安居人)整了一个西南交大的成人教育学院的通知书,就去读了,在成都曹家巷的建筑学院读的,是电子科大的老师上课,毕业证西南交大成人教育学院。认识了同学老婆,还是不错了。现在昆明发展。
00和01年,辽宁。
00年651,被我爹忽悠去了军队院校,12月入军籍前回去复读。
01年667,中科大。当时清华北大只够定向和国防生,这俩学校确实分高,咱能力不足。
其他学校都够。
成绩高二基本定型,不会有大起大落。
补课都是给勤奋的笨学生的。
本人承诺,初二开始,只参加过寒暑假学校统一组织的自习室,没参与过任何补课。初一开学前学过一点英语,因为小学没学过。
05年江苏,语文92,数学100,英语141,物理121,化学97,总分551,差本1线9分。语文差我承认,但数学和化学平时都要130左右的,高考出来100,我自己都不敢相信。那年数学第一道大题目上去就突然懵逼了,无从下手,到最后交卷还是空白。我们那年化学也难的。
我参加高考是1986年,在湖南,文科,510分。
当代中国,有几个年轻人不曾为高考神魂颠倒?被高考虐的体无完肤?
我参加高考,准确的说有两次。
一次是1985年,一次是1986年。
更准确的说,只有一次,就是1986年那一次。
1985年,我第一次参加了高考。
不,严格的说只是参加预考。
说到“预考”,应该现在40多岁以下的人几乎都不知道了。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国内高考人数众多,高校却很少,录取人数因此非常少。
僧多粥少,有关方面为减少组考和阅卷压力,别出心裁想出这样一种办法。
预考制度,在国内很多省市都实行过。
所谓预考,就是高考之前的一场预选考试。
当时高考是在7月7、8、9三天,预考一般在5月初。
通过预考的学生,算是拿到了高考考场通行证,才有资格参加高考。
如此一来,老师的阅卷压力是减轻了,但却苦了学生。
很多历经十年寒窗苦读的学子,最后被预考挡在了高考考场门外。
到最后连高考试卷的模样都没摸到,就告别了学生生涯,心中的失望可想而知。
同龄人中,很多人都经历过预考。
有的预考顺利过关,最后却止步高考。
有的第一年没有通过预考,只好来年再战。
很不幸,我就属于后一类人。
1985年,因为没有通过预考关,我只好悻悻的回到家中。
我们一个理科班,有一半人没通过高考。
眼睁睁的看着成绩好的同学走进高考考场,内心的煎熬和压力难以言说。
随后,我理科改文科,参加复读班。
经过一年苦读,终于在第二年,也就是1986年闯过预考关,跨入了高考考场。
那时根本没有送考一说,更没有现在高考这样如临大敌,全城为考生服务的架势。
我就是自己一人骑单车去的考场。
高考前一天,爸妈特地给我买来一根人参,他们听说考前吃这个可以提神。
可我在进考场前和同学说到此事,有人说吃人参会让人犯困,我就将人参偷偷扔掉了。
此事我至今没和父母说,那是他们从微薄工资中拿出钱买的。
当时湖南高考,是先填志愿后知分数。
填报志愿时,只能根据预估分数填报。
我的性格比较谨慎保守,再三估算的分数是478分。
这个分数,距离上一年的中专分数线都还差几分。
预估到这个分数后,我在失望之余,还到本地一所民办高校去报了名,准备落榜后就去上民办高校。
结果 高考成绩出来,我的分数是510分,超出我的预估分数32分。
当年湖南文科一般本科线是505分,重点本科线是515分。
也就是说,再多5分的话,我就可以进入重点本科了。
当年我们这个70多人的复读班,总共只有四人考上本科,我是其中之一。
湖南和其他省市的预考制度,不知是哪一年废除的,大约是在1990年前后。
或许是因为高校扩招,录取人数增多,也可能是这种剥夺学生基本高考权利的制度不得人心。
总之,最后预考退出江湖。
如今,高考虽然还是年度大戏,但随着升学渠道的日益增多,学生们的出路也越来越宽广。
时代在进步,但我总难忘那年高考,那年的校园。
1990年,江苏一小城,挥汗如雨,填好了志愿的我们,经历了预考刷人的我们,踏上高考征程,考了548分,然语文64分,政治68分,令人汗颜!上了985,当然当时没985称号!
2008年参加高考,宁夏,534分,北京化工大学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
㈢ 计算机专业研究生考试各科目的总分多少
计算机专业研究生英语:总分100分、 数一:总分150分、 政治:总分100分、专业课:总分150分。
准备考研,有几件事必须做到:
1、志愿。确定志愿是确定考研的第一步,志愿选择的好会直接提升考研成功率,像985高校难度高,像211高校相对于985高校难度小一点,选择志愿的时候要慎重,不能看周围的人都报985高校,自己也冒冒失失地选择985高校。选择志愿的时候要根据自身的实际,未来的职业选择,城市,学校实力,自己的爱好去进行选择,这样才能做出比较合理的选择。除了可以自己考虑外,还可以与学长,学姐,老师交流一下,他们知道最近几年的考验成功率,他们会给你们提供意想不到的信息,帮助你们做出选择。
2、搜集信息。深思熟虑确定志愿以后,就要围绕志愿学校搜集必备的信息,例如考研大纲,考研真题,确定自己的奋斗方向,预估自己考上的概率。最好能联系上志愿学校的学长,学姐,因为他们都是经过一番激烈的角逐留下的,所以他们对你所考的学校很了解,对出题的套路很熟悉,给你一些建议,便能让你少走弯路无数。可是联系上学长学姐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这就需要充分发挥人缘的作用,总有一天你会发现条条大路通罗马。
3、订计划。摸透志愿学校的出题重点以及考研大纲以后,就可以制定计划了,把自己每天要完成的任务量规定下来,刚开始的任务可以轻松一点。一天看几页专业书,背几页考研单词,订计划的目的是为了对时间以及任务有一个宏观的把握,前面准备的早,后面总复习的时候留给薄弱科目的时间会更多。
㈣ 中国科技大学什么专业好
1.物理是中科大最好的专业确实,由于历史原因和规模原因,物理的名气在中科大最大,每届的学生也最多。但是丝毫配不上“最好”甚至“好”这个标准。物理最着名的是“好出国”,这是很多高年级物理学院同学自己都嗤之以鼻的说法。BBS上各专业飞跃版每年数据都能查到,统计明显是全校出国最好的专业;除此之外,无论是信院还是计算机,这些出国只是作为毕业生选择之一的学院,选择出国的同学去的学校都很优秀(院内同学和BBS飞跃版都有相关数据)。而出国在物理学院绝对是一种主流选择,然而就是这样,出国率也徘徊在30%左右,与科大的信息计算机等学院的20+%相比并没有什么可以引以为傲的地方。更何况物理除了凝聚态出国状况尚可,总体来看去TOP50以内学校的同学占到出国比例不到四成(院内同学和BBS飞跃版都有相关数据),这个比例间接反映的是选择出国的那部分的学生没能申请到TOP50的学校而被迫选择了排名靠后的学校,而出国率反应的是整个所有学生愿意选择出国的比例。显而易见,前者才更能作为出国好坏的标准,更何况物理学院两个指标在整个科大来看都很平庸。抛去出国,我觉得大部分人内心都明白在国内读理学研究生的前景,在这里我不好公布物理学院各专业研究生毕业后去向的数据,我只是提示大家去物理学院各教授主管的实验室的主页上去找“已毕业研究生”一栏,很多实验室会给出他们的去向,我想大家看完都会有自己的结论。至于学物理不读研究生直接就业的前景我就不说什么了。2.对物理学科的优越感我们提到物理的“博大精深”、“最聪慧的头脑也感到吃力”、“这座高山”、“学好物理学,你会站在一个更高的角度看待问题”,学科优越感跃然纸上。这也是很多人选择物理的常见原因——“高尚”“深奥”“寻求真理”。我不否认物理学科在基础科学乃至整个世界知识体系中的地位,但是对现在学物理的人常见的的主角光环和鄙视其他学科的态度感到可笑。物理学当中确实有很多难题亟待优秀的人去解决,也有比如高能理论的领域确实具有很高的难度壁垒。但是发出自以为是的言论的人,自己有多少是在除物理之外的其他学科有深入研究的人?很多人只是学习了电路基本理论和模拟电子电路,或者一些计算机的基础课程和写工具的能力,就开始发出这些学科“就是用嘛”“机械劳动”的结论,如果某些工科学生学了大学物理1,2就开始鄙视物理认为简单,这些人又会瞬间被激怒嘲讽无知。所以,这种鄙视反应的只能是自身的无知和对其他学科phD以及科研从业人员的亵渎。这种心理差别的原因是什么呢? 就我所知,很多人具有“工程是拿物理学的三脚猫知识在赚钱”的心理,这真是可笑至极。例如欧姆定律是物理学,电子学是基于欧姆定律,但是你懂了欧姆定律就会IC设计了?学会受力分析就会土木工程了?会做电子元件就会软件开发了?新的规律总是从旧的规律中衍生出来,然后演化出更复杂的体系,不是说你掌握了一个起点就能对新体系学习有什么优势。更何况我认识的很多物理学院的同学包括一些大神,学计算机就是吃力,按一些具有优越感的人的逻辑,这也就说明计算机比物理难多了?术业专攻,所谓“物理都能学会XXX不是小菜一碟”的说法当笑话看看就好。每个学科都有具有非常高的难度壁垒的领域,都有具有世上最聪慧大脑的人在倾注自己心血致力于攻克的难题,都在为人类心智的发展做着贡献。3.读大学不是为了找工作——“很多人说学计算机好找工作,但是,大学不是技校。你就是想找工作,花两万块钱去什么Java培训班学习几个月,出来就能找个不错的工作。那你费尽心力考到科大来做什么?”这段话说的很对,读好的大学应该有更高的追求,而不是仅仅为了找到体面的工作。然而,前提是,你能找到体面的工作。我很理解很多科大人想做科研的心情——不甘平凡。而科大的主流宣传恰好是科研高尚,超凡脱俗。可是真的是这样吗?我知道每个人从高中以佼佼者的身份考到这来,都还有着成为伟人改变世界的梦想,而看到周围这么多名牌大学的工科毕业生在公司做普通白领、朝九晚五,内心没有落差是不可能的。这时看到书刊杂志上一个一个伟大的科学家的名字,也立志要做这样的人,所以做出学物理的选择。很多人说:成为教授可以独立科研,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而作公司员工只能每天服从命令,完成任务。这种比较就有问题。你按部就班打怪升级,理想情况下是出国读博、几轮博后、助理教授、副教授、教授,但是事实是,科大毕业的这么多基础科学本科生,有多少人最后能成为教授?作为一个新生,你不可能考虑到完未来的所有困难,据物院学导亲口所说,最后留在物理界做科研的不到一成,而且分布与成绩无关。这些人都是主动选择留下来的?不见得,很大可能只是没有转行机遇。大量的人去研究所,每天消耗生命在等待数据和重复实验上面,这就是所谓的高尚和超凡脱俗?当然有人最后能成为教授,独立科研,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然而付出的精力和时光足够一个人成为经理或老板,在自己行业展露头角,为社会贡献自己的价值了。总之,如果想要选择基础科学,一定要想把自己这样选择的原因自己想的清清楚楚。不是简单的喜欢、优越就可以作为选择依据的。希望每个人都能做出适合自己的选择。作者:疑惑小青年微信搜索:shitijun009[长按可复制]关注这号的人,考试成绩一般不会太差㈤ 信息与计算科学多少分
这个你只有去高校招生处询问,可以通过电话、邮件、网上咨询等方式。网上一般不统一公布信息的。有些是出于保密的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