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请简述网络传播如何挑战“沉默的螺旋”理论
互联网在全球范围内的飞速发展,网络以它不可抗拒的魅力和神奇的魔力迅速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我们在尽情享受它所带来便利的同时又不得不面对一个问题:如今,网络媒介的发展日趋成熟,互联网络带来的传播方式及受众心理的改变,对受众的心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网络传播中,“沉默的螺旋”理论被提出为传播学效果研究提供了一个新视角,重新阐述了大众传播的强效果理论,产生了巨大影响。
许多学者认为“沉默的螺旋”理论在网络传播中已经失灵。如汪碧芬、吴英在《“沉默的螺旋”理论与实践局限初探》一文中 [4],提出网络传播对“沉默的螺旋”最明显的挑战就直接来自于网络传播的显着特性之一——匿名性。她认为:1、由于网络上的传播交流载体是打印的文字,既没有面对面人际传播的表情等直接接触的阻碍,也没有大众传播声音和图像的影响,所以网上交流使人们无须留名留姓,无须自报家底,无论是你胡言乱语,还是直抒胸意,都没有人干涉你,因为谁也不知道到底是谁在说,到底他说的是真是假。因此,网上传播带给了人们更大程度的交流与自由表达的空间,而这正是“沉默的螺旋”理论假设中所缺失的条件。2、网络传播的匿名性会使个体在进行自我表达时,较少顾及社会规范的约束,比较任性,可以随意发表自己的观点,而不受别人想法的影响,他们无需对自己的行为承担心理上的负担,这就使“沉默的螺旋”理论所提出的“因害怕被孤立的恐惧感而不表达自己的异议”的情形逐渐削弱,甚至完全消失。3、交流对象也都有这样的心理:不知道发表异议的人是真是假,说不准他是在故弄玄虚,故意要显得与众不同,因此对异议者的责备也会轻些,网上交流人们随意表达意见后所需承担的心理压力就变得十分有限。 4、在网络传播中人们往往容易坦露真实的自我,这会更加促使人们即使在与别人意见不一致时,仍表明自己独特的见解。
其实,人们在网络中,因为传播的匿名性,往往会将平日鲜有机会当众表露出的“本我”表现出来,更容易也更愿意展示自己的真实观点,而不是随便接受或者默认别人的观点。这样看来,这时再用“沉默的螺旋” 理论来解释一切就行不通了。但作者在这里把“匿名性”作为挑战“沉默的螺旋”理论的一件利器未免有些底气不足,在作者看来,“匿名性”可以营造宽松自由而没有群体压力的平等的交流空间,但是,“假面舞会的人人平等只是一种虚假的平等原则。在这个缺少‘我与你’的世界上,一切都是故事”。
在网络传播中,“沉默的螺旋” 理论是依然奏效的。诱发“沉默的螺旋”这一现象的因素已经随着网络这种传播工具本身的传播特性而发生了改变,纽曼所谓的“人害怕被孤立的社会心理导致了最后的沉默”已不能完全解释这个现象。笔者认为“沉默的螺旋”理论在网络时代依然奏效,主要基于以下五个方面的考虑:1、 网络本身的“妖魔化”;2、个性使然;3、面对海量信息;4、个人在处理这些信息方面的能力问题;来自第四方(供应商、政府、传播者自身之外的人),即同在网络中畅游的网民的技术“侵压”。
网络时代的到来,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全新的生活方式及思维视角,网络将以往人类的各种传播方式,如人际传播、组织传播、群体传播、大众传播的某些特征集于一身,尤其是网络传播的交互性和匿名性为我们提供了前所未有的自由传播空间,并逐步发展成为与传统的大众传播媒体并重的主流媒体。自由也因此被网络传播所“神化”,在这种“匿名”虚幻的场景下,“沉默的螺旋”等大众传播理论被一些学者所否定。但是,当我们戳破这个虚幻的美丽泡沫,透析网络受众的真实内心,并联系整个信息社会的时代背景时,我们会发现:网络时代,“沉默的螺旋”现象依然存在,纽曼的这个理论依然在发挥作用。只不过由于网络传播与其他传播方式的相互影响,以及这种传播方式引发的受众心理的改变,网络传播在宏观层面上对大众传播中存在的“沉默螺旋”现象有一种推波助澜的作用;而从微观层面看,促使“沉默的螺旋”现象产生的因素也不再简单的像纽曼所说的社会心理因素中的从众和趋同性,而增加了像“个性使然”、“无谓心理”、“个人对信息的处理能力”和“网民间的技术压力”等因素和表现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