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认知信息加工理论的认知金字塔模型是什么
认知信息加工理论的认知金字塔模型包括执行层面、决策层面、信息层面。
信息加工理论认为人的认知过程就是对信息的加工过程,力图建立心理活动的计算机模型;涉及人如何注意、选择和接收信息,如何对信息进行编码、内在化和组织,以及如何利用这些信息做出决策和指导自己的行为等。
信息加工理论的假设。
几乎所有信息加工论者都认为,学习实质上是由习得和使用信息构成的。他们的一个基本假设是:行为是由有机体内部的信息流程决定的。
由于这种信息流只是一种猜想,是永远不可能直接观察到的。所以,心理学家们构建了不同的模式来推导这种信息流;这取决于理论家想要说明哪一种内部过程。也许,可供选择的许多信息流程图都是站得住脚的。
B. 心理学,能力的信息加工理论
信息加工心理学是指运用信息加工的观点研究人的认知过程的科学。确切地说,信息加工心理学侧重研究人接收、编码、操作、提取和利用信息的过程,即感知觉、记忆、表象、思维、言语等。它强调人已有的认知结构对当前认知活动的决定作用,并且通过计算机和人脑之间进行类化,象研究计算机程序的作用那样,在较为抽象的水平上研究人的信息加工的各个阶段的特点,以揭示人脑高级心理活动的规律。因此,把关于人的认知过程的一些设想编制成计算机程序在计算机上进行实验验证的计算机模拟,也就成为信息加工心理学的一个重要研究方法。
http://www.starcity8.com/article/103.htm
能力的信息加工理论
20世纪70年代以来,它把人的能力和智力看成一个过程,它由不同的阶段组成,并由某些更高的决策过程组织起来。
1 智力三元论
美心 斯滕伯格提出,试图说明更为广泛的智力行为,他认为,大多数智力理论是不完备的。它们只从某个特定的角度解释智力,一个完备的智力理论,必须说明智力的三个方面,即智力的内在成分,这些智力成分与经验的关系,以及智力成分的外部作用。这三个方面构成了智力成分亚理论,智力经验亚理论,智力情境亚理论。
智力成分亚理论认为智力包括三种成分及相应的三种过程,即元成分,操作成分,知识获得成分。元成分用于计划、控制、决策的高级过程,操作成分负责执行元成分的决策,知识获得成分指获取和保存新信息的过程。(是三元智力理论中最早形成和最为完善的部分,它揭示了智力活动的内部机制。根据这种理论编制的能力测验,能测量出人们是怎样解决问题的,因而对深入了解能力的实质,促进能力的训练与培养都有重要意义。)
智力情境亚理论认为智力是指获得与情境拟合的心理活动
智力经验亚理论提出智力包括两种能力,一种是处理新任务和新环境时要求的能力;另一种是信息加工过程自动化的能力
2 智力PASS模型
利尔纳格里和戴斯 PASS是指计划—注意—同时性加工—继时性加工,它包含了三层认知系统和四种认知过程,其中注意系统又称注意—唤醒系统,它是整个系统的基础;同、继系统称为信息加工系统,处于中间层次;计划系统处于最高层次。三个系统协同合作,保证了一切智力活动的运行。PASS模型建立在鲁利亚的三个机能系统学上
C. 1,什么是信息加工信息加工的基本方式是什么
信息加工理论不是某一种理论的名称,而是一类理论的统称。信息理论把人看做一个信息处理器,而人的消费行为就是一个信息处理过程,即信息的输入、编码、加工储存、提取和使用的过程。消费者面对各种大量的商品信息,要对信息进行选择性注意、选择性加工、选择性保持、最后作出购买并作出购买行为。这个过程可以用心理学原理解释为:商品信息引起了消费者的有意或无意注意,那么大脑就开始对所获得的信息进行加工处理,这个过程包括知觉、记忆、思维和态度,于是购买决定就产生了。
从信息加工的角度来研究学习,起自不同的来源。有人认为(Ellis,1978),是受了格式塔记忆理论的影响,这种理论强调,有机体如何组织他们记忆的内容,反映了他们是如何主动地组织知觉的方式。也有人(Norman,1970)区分了对当今信息加工理论有影响的三种理论:(1)由埃斯蒂斯和斯彭思等人最早提出的学习的数学理论(mathematical learning theories);(2)强调以选择性注意为起点、长时记忆痕迹为终点的信号探示理论(signal detection theories);(3)注重人工智能和计算机模拟的计算机模型理论(Computer-model theories)。
按照斯奈尔贝克(G.E.Snelbecker)的观点,目前,被认为属于信息加工理论范围的,大致可以分成以下三类:
1.侧重于数理统计分析的信息论
美国学者香农(C.Shannon)被公认为是信息论之父。作为贝尔电话公司的技术人员,香农为了解决信息编码的问题,提高通信系统的效率和可靠性,在研究过程中对信息进行了数学处理。他舍弃通信系统中消息的具体内容,把信息源发生的信息仅仅看作一个抽象的量。他把数理统计方法运用到通信领域,提出了信息熵的数学公式,从量的方面来描述信息的传递与提取的问题,并提出了信息量的概念。他设计出了一套在各种不同条件下测量信息的方法,从而奠定了现代信息理论的基础(王雨田,1986年)。
简单说来,香农的测度主要集中在输送与接收的消息之间的相似性,以便计算送话者与受话者双方能够得到多少信息。香农把消息的交换作为通信的特征。因此,信息论关注的是可能已被输送的消息的影响,以及实际被传送的信号。
心理学家们改编了香农的信息测度和理论。呈现给被试的刺激是与通讯系统中的信息源和传送者(source and transmitter)相应的。通道(channel)被作为人类被试的特征;被试对信号加以编码和做出正确反应的最大精确度,被称为是他的通道能量(channel capacity)。
信息分析把主要焦点放在被试在一系列尝试中对所呈现的刺激做出反应的一致性程度上。例如,我们可以向被试呈现音色不同但其他各方面(如声响和持续时间)完全相同的4种音调,要求被试做出四种不同的反应,这样,我们不需要详细计算,也可以确定被试是否加工了在这种情境中所有可得到的信息。
当向成人被试呈现单维刺激(即除了一个刺激维度不同外,其他方面都完全相同)时,会出现一种有趣的现象。一旦被试有了足够的练习,从而清楚知道对每一种刺激应做出何种反应时,他们的精确性达到了十种渐进线,并在操作时一直保持精确性。而且,即便刺激只是通过不同的感觉通道被感知的,或刺激的排列方式有所不同,但能被正确识别的刺激项目的数量变化是很小的。1956年,米勒(G.Miller)发表了一篇文章,题目是:《神奇的数字,7土2:我们信息加工能量的一些限制(The Magical Number Seven,Plus Or Minus Two:Some Limits on Our Capacity for Processing information)》,他回顾了近20项研究,发现人类处理信息的能量是有限的。米勒提出,我们要用金子而不是废品来填补这7个左右的记忆狭孔。米勒的文章发表后,心理学家们从事了数百项这类的研究。尽管有人对这种人类通道能量的计算程序抱有疑问,但许多心理学家接受了这一发现,从而对学习与记忆的研究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还有些人从另一个角度认为,我们可以把信息组织成“组块(chunks)”,从而可以增加人类的信息加工能力,因此应该把重点放在人们组织信息的方式上。
就一般而言,心理学家认为,信息论有助于我们形成一种把人类作为信息加工者的模式。这个模式强调人在对刺激做出反应时的积极选择的作用,而不是像在刺激-反应理论中所看到的那种起被动作用的人。与此同时,也有人认为(Simon,1979),把研究焦点放在狭窄的实验室分析,对了解人类解决问题的过程没有很大的帮助。
2.侧重于计算机模拟的信息加工理论
把人视作信息加工者,这一观念是与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联系在一起的。计算机技术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主要是因为要处理大量军事数据而发展起来的。心理学家们发现,计算机程序也可以用来描述人类思维和学习的方式。一些研究人员用计算机来模拟人类问题解决过程和学习过程。这样,心理学家就不再只是推测在“暗箱”内部所发生的事情了。
关于计算机与人类信息加工方面,有两个主要的发展:一方面,尽管许多信息论专家对人类认知过程不感兴趣,但他们对改进计算机加工信息的方式很关注。所以,他们可以用人类思维过程作为改进计算机处理数据的程序的指南。因此,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这个术语常常只是用来指计算机所遵循的信息加工步骤,而不管这些步骤是否模拟了人类加工信息的实际的方式,这与这个术语本身的含义是有矛盾的(Simon,1969)。人工智能中一个最实际的目标,是要发现计算机贮存、提取、运演和使用信息的最佳方式,至于人类在解决问题时是否遵循这些步骤,这不是他们所关心的。
但另外一些学者对计算机加工的兴趣,集中在模拟人类问题解决过程上。计算机模拟(computer simulation)通常是指利用各算机和计算机语言来描述人类信息加工过程时所采用的方法。这方面最典型的人物是西蒙。他认为,人的认识活动与计算机是一一对应的
最初用计算机成功地模拟人类思维是由纽厄尔与西蒙(Newell and Simon)设计的。这个程序称为“逻辑理论家(Logic Theorist)”的程序,能用来证明形式逻辑中的各种定理。“逻辑理论家”采用了人类在问题解决活动中所使用的一些处理方法,但它只能解决一些特定类型的问题。纽厄尔与西蒙在1972年又设计了一种更为精细的问题解决系统,称之为“一般问题解决者(General Problem Solver)”。这个程序把据认为是人类问题解决活动之基础的大量策略组合在一起。这个程序不但能证明逻辑定理,而且还能下棋、谱曲等。由此,他们提出了一个问题解决行为所涉及的基本结构,他们称之为“信息加工系统”或“IPS”。问题解决者的接受系统(或感受器,即神经末梢和把感觉传送至大脑的通道),是与信息加工器相联结的,信息加工器则需利用记忆。记忆也为信息加工器提供信息,而信息加工器则为效应器提供信息。效应器就是指实施问题解决过程中的决策的动作过程。
3.侧重于实际应用的认知信息加工理论
研究方法的问题一直是心理学研究中十分困难的问题。信息加工认知心理学继承了实验心理学的传统,吸收了计算机科学的研究成果,形成丁一套比较完整的研究方法——实验、模拟、理论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这种研究方法充分地反映了当代科学在实验基础上高度综合的研究特点,以及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相结合、宏观研究与微观研究相结合的特点。正是研究方法的突破,促进了信息加工认知心理学的发展。这些研究方法有:
(一)实验法
从一百多年前冯特在莱比锡建立了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以来,实验方法已被大多数心理学家所接受。这是因为实验的方法能使研究者在控制的情境下,系统地操纵自变量,观察因变量的变化,探讨变量之间的关系。实验有助于研究者搜集资料,验证假说,提高价究的信度和效度。实验方法是信息加上认知心理学采用的主要手段。
信息加工认知心理学的实验主要是反应时实验和眼动实验。
(二)口述报告法
口述报告法,也称出声思考法,是一种由被试大声地报告自己在进行某项操作时的想法来探讨内部认知过程的方法。口述报告多半在操作时进行,也可以在操作后通过回忆来叙述。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口述报告的方法有些类似传统的内省法,也可以认为是对内省法的批判与继承。在进行口述报告实验时,主试一定要要求被试大声地如实报告操作时自己思考的详细内容,使内部的思维过程外部言语化,但不要他们解释情境或思维过程。被试所报告的应主要是短时记忆中保留的很快就会消失的信息。内克森和西蒙等人采用这种方法,在认知研究上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口述报告的方法已被许多信息加工认知心理学家所接受。
(三)计算机模拟的方法
计算机模拟是信息加工认知心理学最有代表性的一种独特的研究方法。计算机模拟是心理学与计算机科学的交叉领域,也是人工智能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种方法是想通过对心理过程的计算机模拟来认识人心理过程的本身,即对人的内部信息加工过程进行逻辑分析。
计算机模拟常和理论分析结合在一起,多从程序缩减、流程分析、程序模拟三个方面着手。 程序缩减是一种以潜在性因素作为资料来源,用分离认知因素来探讨认知过程的方法。典型的设计是让被试执行两种复杂程度不同的任务,从对比的角度来探讨复杂任务的操作时间和信息加工过程。流程分析是通过计算机流程图的比较进一步探讨操作时心理表征的顺序和方向。程序模拟是把人的认知过程编成各种计算机语言输入计算机,如果输入的程序能正常工作,设计者至少可以得知某种心理过程在逻辑上是可行的,即获得逻辑合理性方面的验证。例如,克拉克等人用计算机模拟的方法探讨了人的句子理解过程,达柯等人则探讨了人怎样利用自己有限的短时记忆去处理和分析句子的前后关系,这些研究都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D. 信息加工的学习理论
被认为属于信息加工理论范围的,大致可以分成以下三类:(1)侧重于数理统计分析的信息论;(2)侧重于计算机模拟的信息加工理论;(3)侧重于实际应用的认知信息加工理论。 学习实质上是由习得和使用信息构成的。他们的一个基本假设是:行为是由有机体内部的信息流程决定的。由于这种信息流只是一种猜想,是永远不可能直接观察到的。所以,心理学家们构建了不同的模式来推导这种信息;这取决于理论家想要说明哪一种内部过程。也许,可供选择的许多信息流程图都是站得住脚的。但就一般而言,信息加工论者主要关注的是这样两个问题(1)人类记忆系统的性质;(2)记忆系统中知识表征和贮存的方式。信息加工学习理论可以用来解释人类的许多思维过程,使得人类的高级心理过程不再那么神秘了。借助合理的科学方法,人们将对这种心理过程有更多的了解。
从学习理论的角度来看,信息加工理论在以下几方面是有启迪的:(1)刺激选择不像埃斯蒂斯所说的那样是一种随机的过程,因此,不能仅仅考虑到刺激的特征,而且还要关注学习者已有的信息或认知图式。(2)短时记忆加工信息的能量是有限的,如果一味要求学生在短时间内掌握大量的信息,不给他们留有加工或思考的时间,结果必然会像狗熊拣苞米一样,拣一个丢一个。(3)“组块”理论,为了尽可能使学生在短时间内学习较多的知识,我们必须把知识组织成有意义的块状,减少机械学习。(4)信息编码不仅有助于学生的理解,而且也有助于信息的贮存和提取。教师在帮助学生使用各种策略来编码方面,是可以大有作为的。与此同时,人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信息加工理论注意系统、编码系统和记忆系统的分析,是建立在推测的基础上的。
E. 信息加工理论提出者是谁
加涅。
加涅20世纪最有影响的着名教育心理学家之一。加涅认为,学习的模式是用来说明学习的结构与过程的,它对于理解教学和教学过程,以及如何安排教学事件具有极大的应用意义。
学习的信息加工模式:
1974年,加涅根据现代信息加工理论提出了学习过程的基本模式,这一模式展示了学习过程中的信息流程。
在这个信息加工过程中,一组很重要的结构就是图上的“执行控制”和“期望”这两个部分。“执行控制”即已有的经验对现在学习过程的影响,“期望”即动机系统对学习过程的影响,整个学习过程都是在这两个结构的作用下进行的。
学习过程:
(1)动机阶段。
把学习者的期望与实际学习活动联系起来,并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Eg:老师在上课之前通过游戏和各种活动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2)了解阶段。
在该阶段,学习者的心理活动主要是注意和选择性知觉。在知觉过程中,学习者会依据他的动机和预期对信息进行选择,把注意放在那些和自己的学习目标有关的刺激上。Eg:学生将自己的注意力放在老师演示的实验之上。
(3)获得阶段。
获得阶段指的是所学的东西进入了短时记忆,也就是对信息进行了编码和储存。教师要帮助学习者采用较好的编码策略,以利于信息的获得。Eg: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弄明白这首诗是什么意思,这个公式是什么意思。
以上内容参考:网络-信息加工学习理论
F. 认知信息加工理论包括
认知信息加工理论包括:生涯发展就是看一个人如何做出生涯决策以及在生涯问题解决和生涯决策过程中如何使用信息的。
认知信息加工理论简介:
在生涯规划领域,有一个模型来专门加工我们在规划过程中所涉及的信息,叫做认知信息加工理论,简称CIP理论。
CIP理论在处理信息时有一个重要的工具叫做信息加工金字塔模型。金字塔外部结构一共分为三层,由下往上分别为知识领域、决策领域、执行管理。金字塔内部共有四个区域:自我知识和职业知识、CASVE循环、元认知。
第一层知识领域就是获取到信息:自我知识主要是通过自我测评和自我分析得出;职业知识是通过探索职业世界获得。有以下几点尤为重要:
对兴趣、技能、价值观等一些生涯规划概念的理解。
具体的职业的知识,比如会计这个职业的正确知识。
各个职业间的结构关系知识(类别知识和层级知识),比如会计和销售是两类不同的职业;而会计和出纳之间虽同属财务管理方向,但是具体的岗位职责又不同。
G. 信息加工的定义是什么
“信息加工”的定义:是指对收集来的信息进行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的加工过程。它是在原始信息的基础上,生产出价值含量高、方便用户利用的二次信息的活动过程。这一过程将使信息增值。只有在对信息进行适当处理的基础上,才能产生新的、用以指导决策的有效信息或知识。“信息加工”的内容:(1)信息的筛选和判别:在大量的原始信息中,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假信息和伪信息,只有通过认真地筛选和判别,才能防止鱼目混珠、真假混杂。(2)信息的分类和排序:收集来的信息是一种初始的、零乱的和孤立的信息,只有把这些信息进行分类和排序,才能存储、检索、传递和使用。(3)信息的分析和研究:对分类排序后的信息进行分析比较、研究计算,可以使信息更具有使用价值乃至形成新信息。中国中学生联盟网《www.cando100.com》提示“信息加工”过程要注意以下两点:(1)信息加工要善于运用创造性思维,对信息内容进行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从中找出本质的规律性的东西。如果只局限于情况介绍、数据罗列,这种信息加工的作用很小。(2)在信息加工过程中,要实事求是地对信息进行加工整理,切忌主观臆断,把不同时间、不同空间、不同性质的信息硬性拼凑,造成信息失真;切忌人为地加以夸大、缩小或在加工中使客观事物变样。
H. 信息加工的来源
该词来源于信息加工理论(亦称信息加工观点):是将人脑与计算机进行类比,用计算机处理信息的过程模拟并说明人类学习和人脑加工外界刺激的过程的理论。
认知心理学:致力于研究人的高级心理过程,如记忆、推理、信息加工、语言、问题解决、决策和创造性活动。用科学的创造方法探讨内部心理活动的规律。
在计算机科学技术中,信息加工是对收集来的信息进行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的加工过程。它是在原始信息的基础上,生产出价值含量高、方便用户利用的二次信息的活动过程。这一过程将使信息增值。只有在对信息进行适当处理的基础上,才能产生新的、用以指导决策的有效信息或知识。
I. CIP认知信息加工理论(框架模型)
本文是理论性文章,主要是介绍认知信息加工模型对于个人成长的巨大价值。由于CIP模型为复合模型,需要大量基础知识做支撑,因此,文章阅读难度较高,请做好心理准备;此外,该模型为“做自己的CEO”活动中必须掌握的顶级模型,请CEO活动的参与者提高对本文的重视,并加强实践。
本文的结构如下:
CIP模型的简介
CIP模型的作用是什么?
CIP从生涯到普适
CIP各要素的细节说明
一、CIP简介
CIP的全称为:认知信息加工理论(Cognitive Information Processing Theory),最早在上世纪90年代的《生涯发展和服务:一种认知的方法》中提出。
cip它主要包括三个层次、四个要点:
CIP模型的核心价值可以归纳为:如何做出更好的决策并不断取得更好的结果。
我们自下而上地来看:
认知层次:决策的前提是知识和信息丰富,正所谓知己知彼,决策前必须获得对自己、对对象的了解,才能支持决策的做出。
决策层次:有了充分的信息并不代表一定能够做出有效的决策,必须还要有决策原则、决策流程进行支撑,才能更好地决策。
元认知层次:决策做出后,还要将自己想要的东西去实现,必须依靠元认知的力量,通过自我觉察、对话、监督的方式,达到计划、监控、调节的目标,以帮助成果的取得。
二、CIP模型的价值
越是现代的理论,越呈现出组合应用的特点。比如CIP认知信息加工理论、SCCT社会认知职业理论等,必须对前提理论进行掌握之后,才能更好地使用。所以,当我们第一眼看到CIP的时候,并不像黄金思维圈、TMBRT等模型那么直接,甚至无法调用自己的过往体验,无法感受到CIP能干什么用,这也是正常的。
越是无法用直觉感知,就越要启动理性去理解这个模型的价值。上文已经提到过,该模型的价值在于:“做出更好的决策和获得更好的结果”,为了帮助你更好地理解,我将CIP和系统思维结合在一起使用。你可以把这个模型理解为一个系统:
你可以向自己提出下面的话术:“如果我想要让做某某事的结果(输出)更好的话,我要如何做呢?”这个话术的答案就是CIP模型,你就可以用CIP给出的结构来思考:
自我认知:我要如何更了解自己,才能让结果变好?
对象认知:我面对的对象是什么,它的特点是什么,怎么样能够依据对象的特点来让结果变好?
决策:我的决策是否符合决策原则、决策流程,是否进行推演,思路是否高级……?
元认知:我是否知道自己在做什么?我为什么要这么做?遇到问题要如何处理……
试试看,如果你想要推进一项任务时,使用CIP模型衍生出的话术向自己提问并回答,那这件事做起来是不是显得更靠谱一些?自己也就不会像以前那样拍脑门做决策、遇到挫折就放弃了。
上述推导过程符合正向思考的逻辑,而CIP模型还可以逆向使用,当输出的结果好/不好的时候,你可以倒着分析究竟问题的原因出在哪里?要知道,这就是反思技术中最重要的环节,很多人不能掌握反思,就是因为对CIP不了解。
三、CIP模型从生涯到普适
该模型在个人成长领域中很少有人使用,有几个原因导致如此重要的模型竟然鲜为人知:
CIP最早在《生涯发展和服务:一种认知的方法》书中提出,该书籍的名字就决定了它的应用范围,只是在生涯领域;
CIP的理论艰涩难懂,很难让人有直观感受,传播性差。国内生涯教育的领军企业新精英生涯,在它过往的“生涯规划师”基础课中,曾经顺便提过该模型,但是在第三版的课程中,该原理甚至被删除了。
不过,平庸的策略只能得到平庸的收益,很多人并不知道“自己的结果不好”是由于“决策能力缺失”导致的,所以,除了在果上拼命努力来显得自己很用心之外也没有什么更好的办法。
而CIP是在因上努力的一种方式,它绝不仅仅只是在生涯领域中使用,你看它的名字就知道了,它关心的是信息加工。再次套用系统思维,CIP要做的就是把所有输入系统的信息,都在知彼知己的基础上、元认知的监控下、在稳定的决策体系运转中不断输出优秀结果。
那么,请忘记CIP的出身吧,只要记得:CIP绝对是一种极为重要的个人成长,更是价值提升的关键模型,如果你期待自己变得更好、价值更高效地积累、交换和变现,CIP是个核心的框架模型。
试想:“如果你期待着完成某一个项目,并且希望这个项目完成得更好,可以少做多得,你需要考虑哪些问题呢?”过去你遇到这个提问,可能就懵了,但是,现在使用CIP的四个部分逐一提问,问题很容易就解决了。
四、CIP各要素的细节说明
为了便于大家更好地使用该模型,我把每个要素的关键点进行简要、框架式地描述,如果你发现有哪个部分不清楚,也可以按图索骥地进行针对性地学习。
(一)对自己的认知
认识自己是一件很难的事情,之所以难,就是因为个体和外部环境会在一起相互构建:人能影响环境、环境也能影响人。在一个没有太大变化的环境下,个体也很难有变化,但是,如果环境突变,就无法推断个体会变成什么样了。正如那句话:“每个人都能被收买,关键看砝码有多少?”、“永远不要说自己是好人,你现在不错只是因为那个让你变坏的环境还没有出现罢了。”
即便如此悲观,但是我们还是要积极地对自己进行探索,持续获得对自己的认知。对自己常见的认知有以下几种:你的性格特征、气质类型、知识体系、学习经历、能力、触发及响应特点(第一印象)、三观体系、原则、兴趣爱好、资源等。自我探索的方法,我在“哲学+问题”、“价值思维 - 价值塔”中都有讲解,请移步至模型库查看。
(二)对对象的认知
根据对象的不同,所需要了解的要点各不相同,比如说:如何做好一顿饭,对象就是“这顿饭”;而如何跳槽,对象就是“职业选择”。独特性的事物也有其通用的部分,关于对对象的通用了解,可以从以下几个部分入手(话术):
你需要了解的对象是什么?请澄清它是什么以及谈论的边界?
这个对象的心理表征是什么?你可以去哪里找高手获得相关表征?
对象有没有必然的发展规律、阶段,以便我们找到它的特点?
对对象进行处理时,有什么必须遵循的原则和方法?
比如说我们希望和公司同事更好地相处,在了解自己是谁之后,就要明确自己到底要和哪些同事很好地相处,在相处中有哪些关键点,从陌生到熟悉要有哪些阶段、每个阶段自己要做些什么,自己和同事之间要遵循哪些原则等等。你看,CIP虽然不会直接告诉你答案,但是,“提问>回答”,好的问题可以促进思考、可以推着自己得到答案。
(三)决策
决策是一个具体的行为,因此,你必须要拥有决策原则、决策流程和方法。决策原则可以分为通用原则和专业原则,我经常会在文章中提起我的决策原则,比如:能力圈、有热情、复利、边际成本递减、高胜率低赔率、被动积累高发地等。而每个专业领域都有自己的原则,比如说做牛排和下牛肉面的原则、推进例行任务和处理应急事务的原则都是不同的,如果你想在专业领域中有所建树,积累各种决策原则是极为重要的。
决策也是有流程和方法的,总的来说可以用问题解决方法论的套路去嵌套:
先判断自己要决策的是什么;
分析各种决策选择的原因和可能性;
提前推演,通过各种方式(合并、删减、综合)形成解决方案;
如果有多种解决方案,要进行评估和完美选项输出;
设定目标、提供资源支撑、防范风险;
执行和过程中的持续调整(这就涉及到元认知了)。
这是决策的基本流程,结合着通用和专业决策原则,会更容易取得优质的结果。
(四)元认知
决策后的执行中,必须有元认知介入控制,否则,自己期待的结果很难出现的。元认知是认知的认知,是你可以跳出自己的身体看自己的能力,包括着:自我觉察、自我对话、自我监督的子能力。自我觉察,能够让自己找出触发器和自然响应的关系,并且调整第一反应;自我对话,能够让自己找出影响决策的理性和感性冲突,甚至可以要求不同立场的感性和理性进行对话,解决冲突;自我监督,是观察自己的思想、行为,提前分析可能对决策结果产生哪些影响,以提前进行干预。
元认知可以在没有外部干预的情况下,形成一种温和的、自律的自我互动环境,通过提前设置目标、制定计划,过程中根据现实情况进行调整等方式,帮助自己处理决策推进、落实中所遇到的冲突和挫折问题,并让自己更好地取得决策成果。
五、总结
CIP模型是一个很有价值的框架思考模型,我甚至一度将其称为心智能力:当两个人在遇到同样的选择时,他们很有可能做出截然相反的选择,原因是什么呢?我认为就是心智力量的差距,因此,我一直将心智解释为CIP。
此外,文中也提到过了,CIP对于反思来说非常重要,它甚至就像是一个密码本,提供了一个想事、做事通用的套路,你在正向状态下,可以用CIP得到好结果,也可以用逆向工程的思路,通过结果和CIP反编译出问题的原因,大大提高反思的效率。
这么重要的框架模型,我并不能帮你在一天里掌握。但是,想想看,我会将其和“黄金思维圈”、“哲学+问题”等模型归为一个分类下,也充分说明它的价值。所以,请耐心尝试,在具体工作中用CIP思考、在反思中用CIP进行反编译,我期待得到你有所收益的反馈。
J. 什么是信息加工
信息加工理论是认知心理学的核心理论,也是所有关注人类认知加工过程理论的总称。信息理论把人看做一个信息处理器,而人的认知过程就是一个信息处理过程,即信息的输入、编码、加工储存、提取和使用的过程。其假设在于:行为是由有机体内部的信息流程决定的。由于这种信息流只是一种猜想,是不可能直接观察到的。所以,心理学家们构建了不同的模型来推导这种信息流。当然,随着实验研究在心理学里的发展,认知心理学越来越看重认知过程的实证基础,其中也包括生物学基础的探索,这在当前也成为信息加工研究的主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