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信息系统 > 如何从信息中提炼知识

如何从信息中提炼知识

发布时间:2023-01-15 02:00:52

❶ 怎样提炼信息结论

就是 体现中心思想的主题句 。

那我们如何根据已有的信息去提炼概括结论呢?

介绍两种方法:一种是归纳法,一种是演绎法。

这是一种从特殊到一般的思考方式,也就是说根据许多个别事物的特殊性来概括出同类事物的特征。

简单来说,就是 在识别信息、整理信息的基础上,找出各个信息要素之间的共性 。

当你使用归纳概括结论时,一定要确保你所罗列的要点是穷尽的 。否则,得出的结论就有可能不是正确的。

找共性一共有两种方法,分别叫做描述性概括和行动性概括。

1、描述性概括

简单来说,就是找出事物属性上的共同点。

2、行动性概括

简单来说,就是找出事件结果的共性。

请注意这两种提炼方式得出的差别:

第一种概括的是 事物属性上的共同点 ;

第二种则是往前更进了一步, 导向最终的结果 。

所以,在我们日常工作中,一个好的结论,可能是两种找共性方法的结合。 先找到事物本身的共性,再通过总结事物发展的结论,给出一个完整有意义的结论信息 。

归纳法概括总结的过程,其实是一个由金字塔底部开始,把所有要素进行归类,由下向上的推演过程。

在推演到金字塔顶的总结论之前,要素间还存在很多 子结论 。

一个不好结论概括,是仅仅罗列了细节,没有进行任何概括总结。

还有一种可能是比较难分辨的:你没有将结论推演到金字塔顶,错误地将一个子结论误认为是真结论。这就是所谓的“概括得不彻底”。

避免这种情况,有一个诀窍,就是 多问一句“所以呢” 。

我建议你在做结论推演时,可以把金字塔结构图画出来,每向上推演一层,都可以问自己一句“所以呢”,直到这个结论再也不能问出“所以”是什么。

另一种提炼结论的方法,是演绎推理。

也就是我们比较熟悉的亚里士多德的三段论演绎法,把思维的这个推演结构分为 大前提、小前提和结论 。

通常 大前提是事物的共性,小前提是具体事物,结论是具体事物的性质 。

用三段论最着名的“苏格拉底会死”来举例。

大前提,所有人都会死;

小前提,苏格拉底是人;

结论,苏格拉底一定也会死。

这其实就是一种 由一般到特殊的思维方式,它的核心就是将某一个事实与对应的某个规律联系起来,得出结论 。

所以, 当你尝试去说服别人的时候,使用演绎法提炼结论的方式会非常的适用。

这里需要注意的是, 大前提一定要满足无可争议这个条件,否则说服就无法达到效果哦~

❷ 高三历史考试提高信息提取能力的方法

从历史材料中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分析问题,提炼观点,或从中选取某些有效信息支持特定观点,这是高考考试能力的基本要求。下面就是我给大家带来的 高三历史 考试提高信息提取能力的 方法 ,希望大家喜欢!

高三历史考试提高信息提取能力的方法一

一、学生在历史有效信息提取能力方面的缺陷

1.提取信息不全面

浅尝辄止,一叶障目。

由于年龄的缘故,中学生普遍具有浅尝辄止、一叶障目的毛病,看到一段材料、一则试题,往往得到一点信息就以为全面理解了。2003年全国高考上海历史卷第3题与1998年全国高考历史试卷第7题就用几乎相同的图片内容命题:“图中犁耕方式开始于何时?”部分学生不仔细观察就选择了A项(春秋战国),因为牛耕最早出现于春秋时期。但是图片反映的是一种比较先进的牛耕方式二牛一人犁耕法,这种方法却是西汉时期农业生产技术进步的主要表现。

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目前,全国高考历史试题中出示的材料往往为一组,但学生最容易出现的问题是孤立地分析每则材料,而无法将所有材料联系起来进行整体思考。2003年全国高考上海历史试卷第36题要求“以世界眼光观察与理解”6幅图片材料,自拟题目,写一篇小论文。这一试题对材料的整体思考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因为每则材料既有一个标题,又有一个说明,如第5则材料是“1972年周恩来与尼克松在宴会上”的照片,照片的 说明文 字是“跨越太平洋的碰杯”。该题的注意事项第2条明确提出“应突出一个主题,并涉及本题提供的所有材料”。因此,要想很好地回答这一问题,就应该对题示所有的6则材料的主题进行提炼,要从整体上考虑所有6则材料所反映的核心问题。

只见表面,不见实质。

2002年全国高考上海历史卷第28题要求从“秦砖汉瓦”中提取有效信息,并在题干中作了如下提示:“人们从商周青铜器不仅看到了那一时期的各种器皿、兵器和工具,而且了解到当时的冶炼技术、生产水平、文字、艺术和社会生活等各种情况。”这段提示提醒考生,不仅应注意表面现象(即显性信息),如“各种器皿、兵器和工具”,而且要深入思考善于发现表面现象背后的深层问题(即隐性信息),如“冶炼技术、生产水平、文字、艺术和社会生活等各种情况”,遗憾的是学生却无法从秦砖汉瓦所显示出的文字看出中国文字的变化(由小篆向隶书的变化),无法从秦砖汉瓦中看出秦汉时期的建筑技术的进步。

只见主体,不及其余。

在目前的全国高考历史试题信息源中,既有文字又有图表和图片;既有材料正文还有一些辅助信息,如材料来源、材料 提示语 、图片和表格标题。在答题时,有的学生往往只注意材料正文而忽视其他信息源。如2003年全国高考上海历史卷第28题,该题在题干中“观察下列关于唐代妇女的三彩陶俑照片”的字样对图片作了重要补充,它透露出以下信息:时间属唐代;主要对象是妇女,原素材唐三彩是彩陶且为陶俑(俑是古代的一种殉葬品,往往与当时的现实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从学生的回答来看,许多学生忽视了唐三彩为彩陶这一重要信息,没能得出当时的“陶瓷工艺具有较高水平”这样的结论。

2.提取信息不准确

不能理解喻意。

1995年全国高考上海历史卷第45题是一道值得借鉴的高考试题:“西方某学者说:‘美国没有童年,只有青壮年’。这一说法你是否同意?请简要解释你的回答。”在此,我们只能从其材料的喻意角度来分析该题,这里西方某学者所言并非本意,“美国没有童年”并不是说在美国没有小孩子,而是喻指美国历史没通常所说的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美国“只有青壮年”则喻指的是美国一建国就确立了成熟的资本主义制度。此题如果不能理解其喻意,根本无法解答。在该题出现多年后,我将这一问题用于课堂练习,发现许多同学仍对此题颇感迷惘。

不能排除无效信息。

在部分材料尤其是表格材料中,有的信息起到一种迷惑作用。2003年全国高考文科综合卷第41题第2小题引用了4幅饼状图表,要求从中概括出2001年我国跨省流动人口的主要流向,图表中的“其他”事实上就是起到干扰作用的无效信息。中国有34个省级行政机构,表中四川、安徽、湖南、江西、河南、湖北6省占流出人口的59.3%,而其他28个省级行政机构合计流出人口才占40.7%,这足以说明流动人口以前述6省为主,而这6个省处于中国内地,相对东部沿海地区而言属经济欠发达地区,至此结论已经可以得出。另一组图即“流动人口城乡结构”同样属无效信息,对解答该题不起决定性作用,因为这一组能提取的信息是人口由乡村流向城市但选项中却没有类似的表述。

不能结合特定的语言环境准确理解材料的真实意思。

在阅读历史材料时,囿于年龄和 经验 ,学生往往忽视特定的历史条件,从而作出错误的判断。1992年全国高考历史卷中“人说惠王”一题就需要结合特定的历史条件才能作出正确的判断。该题题干为“孝公死,惠王代后。人说惠王曰:‘大臣太重者国危,左右太亲者身危,今天下妇女 儿童 皆言商君之法莫言大王之法,是商君反为君大王更为臣也。’”然后问文中的“人”代表了哪个阶级的利益。这里的“人”对惠王说的这段话的真实意思是什么,是肯定商鞅变法还是否定商鞅变法呢?材料已经提供了一定的历史条件“孝公死,惠王代后”,即支持商鞅变法的秦孝公已逝,新的秦王刚刚即位,在这种新旧交替的时候,“人”委婉地说商鞅已经对惠王构成威胁(“大王更为臣”),其真实意图是借惠王之手中止商鞅变法,由此可见此“人”代表的是商鞅变法触犯了其既得利益的没落的奴隶主贵族的利益。

二、如何培养学生提高历史有效信息的提取能力

1.重视审题训练

在审题训练中,我强调审时间、审地点、审关键词句、审提示语、审材料来源、审问题(根据材料提出的问题,这些问题有时又可以反过来给考生以提示),这些都可以作为信息提取能力培养的基本方法,如果我们将这些方法用之于信息提取能力的训练,就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加强语言文字的训练

目前的一些重要考试对一些问题的关键词都采取加着重号(或加粗、或用不同字体表示)的方式,为考生避免犯审题的错误而发挥出真实水平提供了便利条件。但此举也养成了部分学生的依赖心理,他们认为考试中既然已经给了我们提示,就没有必要再多费心思。但是目前全国高考试卷中信息源尤其是非文字信息源的大量采用,着重号无法标注,这往往使得平时缺乏训练的考生手足无措。因此,平时训练中我们应该在语言和文字方面加强训练。文字训练时应该重点隐含,即对关键词不作标注。语言训练时教师可以故意用平淡的语气来叙说重点字词。正常情况下我们可以用停顿、加重、放慢等语气来突出重点,但训练时则恰恰相反,各种可能突出重点的方法全部隐含,模拟考场上无人提示的情况。

3.加强对非文字信息源的关注

非文字信息源的大量采用是近年来全国高考历史命题的重要特点也是未来高考命题的一种趋势。新一轮课程改革也突出了非文字材料的地位,在教材中不再称“插图”而改称“图片”,它已不再是教材的点缀,这是史学“左图右史”传统在新时代的表现。近年来各种模式的全国高考卷的历史试题中出现了大量的普通表格、柱状图、曲线图、饼状图等多种类型的图表,各种类型图表的采用,是将其他学科的一些科学方法用之于历史学,是学科整合的结果,这也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的要求。因此,加强对非文字信息源的关注是高三文科师生的当务之急。

历史考试中常见的思维性失误二

1.思维僵化难以延伸

高中学生在学习中往往思维僵化,依赖性强,表现在对已有知识的感知、理解和巩固时难以形成思维延伸的结果。

2.思维不周挂一漏万

学生在知识的巩固、理解与再认再现时,知识重组不到位,组织答案时丢三落四,挂一漏万。所以学生在有意识地培养思维能力时更应注重思维的精密性,力求思维活动的结果臻于完美。

3.思维狭隘片面孤立

学生在对知识理解与运用时,常常看到问题的一个方面,或者思考问题时只朝一个思路发展,而没有宏观把握整体与局部的关系,这就要求学生注意多角度、多层次地分析问题,力争做到思维活动的开阔性、广泛性和完整性。

4.主观臆断假设不当

学生在学习的思维活动过程中,往往容易按照自己主观设想的情况展开,结果造成失误。我们提倡积极思维,批判性的思维,但它必须是建立在正确而合理的知识分析的基础上,即平常所说的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用科学严谨的分析结合正确的史实来论证假设的可行性,才能尽量避免主观臆断。

5.思维内敛发散不开

学生在寻求问题的解决方案时,既要注意思维的规范性,又要保证答案组织准确到位,通常表现出思维内敛。对此,学生应有意识地培养自己不依常规、寻求变异、多方面寻找答案的思维能力。

6.脱离情景联系不当

历史命题越来越注重创设新的试题情景考查学生知识运用与思维应变能力。但学生在处理类似问题时总是觉得该问题似曾相识却又说不清道不明,最后导致思维游离于新情景与历史感性印象之间,从而联系不上最佳的答题方案。

7.思维紊乱逻辑不严

学生在问题的解答中,其常规思维是以问题中的“疑”为线索,以方法为中介,通过质疑—存疑—释疑三大步使思维深化,而常见失误是 逻辑思维 不严密,答题条理混乱。克服这类失误关键在于培养思维的系统性、定量性,要求学生借助概念、判断、推理等手段进行严密的思考从而产生高度概括性、论证性的思维活动结果。

8.思维定势无法变通

思维定势对学生的思维活动起着规范性的凝聚与约束作用,使其难以摆脱原有思维意识和观念的影响,从而在答题解疑的过程中无法变通。

9. 逆向思维 其意不明

在历史考试答题过程中,学生通常喜欢按照试题所展示的历史事物的发展进程顺向思考问题,而常见试题类型中有题干注明否定选项符合题意的,学生却不明其意或由于肯定性思维惯性的作用而造成失误,所以学生应突破惯常 思维方式 ,努力按照试题考查的意图去精心组织答案。

10.思维单一综合力差

在分析问题时学生应当运用多种思维方法,如相似思维法、溯源思维法、组合思维法、变换形式与角度思维法、设想思维法等不同方法。

高三历史考试提高信息提取能力的方法相关 文章 :

1. 历史解题需提高信息的提取能力

2. 如何提取高考历史选择题中的有效信息

3. 提高历史成绩的方法和考试答题技巧

4. 高中历史:怎样解答材料解析题

5. 高三历史学习方法和技巧大全

6. 高三历史选择题得分技巧大全

7. 高考历史选择题的9个答题技巧

8. 高三高考历史复习的方法总结归纳

9. 怎样提高历史选择题正确率

10. 高考历史复习方法:充实知识,扎实掌握知识

❸ 结构化思维——4.怎样提炼信息结论

如何根据信息素材去提炼概括结论呢?

一种是归纳法,另一种是演绎法。

归纳法是一种从特殊到一般的思维方式,通过识别和整理信息,找出各个信息要素之间的共性。

当使用归纳法概括结论时,一定要确保所罗列的要点是穷尽的。(MECE法则)

(案例:培训部工作)

1、描述性概括

简单来说,就是找出事物属性上的共同点。

例如:

工作对象:线下,公司客户,本公司

内容共性:培训

这三类工作的共性是什么呢?都是培训。

2、行动性概括

简单来说,就是找出事件结果的共性。

这三类工作的共同结果是什么?提升了学员对营销的热情和参与度。

这两种提炼方式的差别:

第一种:概括事物属性上的共同点;

第二种:往前更进一步,导向最终的结果。

所以,在我们日常工作中,一个好的结论,可能是两种找共性方法的结合。先找到事物本身的共性,再通过总结事物发展的结论,给出一个完整有意义的结论信息。

归纳总结的过程,就是从金字塔底部开始,把所有要素进行归类,由下向上的推演过程。

一个不好的结论概括:

1.只罗列细节,没有进行任何概括总结。

2.这一种比较难分辨:没有将结论推演到金字塔顶,错误地将一个子结论误认为是真结论。这就是“概括得不彻底”。

为避免这种情况,就要多问一句“所以呢”,这就是追问金字塔结构图最顶i层结论的过程。

建议在做结论推演时,把金字塔结构图画出来,每向上推演一层,都问自己一句“所以呢”,直到这个结论再也不能问出“所以”是什么。

这句话是不是最终结论呢?

可以尝试问一句,“所以呢?”,我的工作核心业绩究竟是什么?

另一种提炼方法是演绎推理,即亚里士多德的三段论演绎法:把思维的这个推演结构分为大前提、小前提和结论。

通常大前提是事物的共性,小前提是具体事物,结论是具体事物的性质。

例如:着名三段论“苏格拉底会死”。

当你想说服别人时,使用演绎法会比较适用。

由于大前提具有普遍意义,所以它推出的结果让人感到可信。这种方式,对于有拒绝心理的听众特别有效。

例如:请求加薪案例

需注意:

大前提一定要无可争议,否则就无法达到说服效果。

那么,什么样的前提容易引起争议呢?有两种。

1. 大前提是主观判断。

2. 在大前提当中,罗列特别冗长的信息。

为了避免这两种争议,可以这样做:

首先,大前提要尽量引用普适的真理或者是客观事实,比如大家都认可的公理、定理或者是行业规律。

其次,在罗列大前提要素的时候,尽量不要超过3项。

归纳概括信息有2种方法;

归纳法和演绎法

END

❹ 如何将信息变成知识

        由于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现在是一个信息大爆炸的时代,一个人每天接受到的信息量比之前要大好多倍,但是这些信息所传达的信息是真正的知识吗?这些知识能给我们带来变现的机会吗?                                                  笑来老师对“知识”这个概念有一个很好的定义:所谓知识,第一指的是能够指导我们做出更好的决策,第二从长期来看更可能会给我们带来更好结果的那些信息,知识本身也是一种信息,但是具备区别与其它信息的特点!

        我们日常生活中接受的大部分信息也算不上是真正的“知识”,比如各类新闻头条,朋友圈发的各种信息,微信公众号文章,各种微信群信息,内容付费平台上的信息,工作中接触到的各种信息,我们每天都与各种各样的信息打交道,我们应该去学会识别哪些信息对我们来说是有用的知识,毕竟我们的时间是有限的,如果我们每天把大部分时间花费在并不是知识的信息中,其实是在浪费生命!比如很多人把时间浪费在各种花边新闻,对朋友圈中的各种信息一字不差的看完,生怕错过什么等等,                               

      那么如何把每天遇到的信息变成对我们有用的信息呢?

        第一,学会在很多信息中辨认哪些是知识,哪些是"伪知识”可以借用笑来老师的方法,问自己两个问题,1,知道了这些信息后,我的哪些决策会因此改变而做出更好的决策?2,长期来看,这些信息可能为我带来哪些想得到或者想不到的好处。

      第二,将这些知识进行系统性地长期积累下来。                                                                    首先是长期,大部分人在判断信息是否有用时,往往回忽略“长期”这个维度,很多人希望信息马上对自己有用,或者有“立竿见影”的效果,希望新的信息能够瞬间就给自己带来脱胎换骨的效果,于是干脆忽略了很多短期看起来没有用但长期绝对有用的知识。但是很多牛人不在意大多数的“新闻”,但是在特定的区域里,他们确实非常用心地积累有用的知识,长期下来可以在某个特点区域是说无所不知,比如学英语,从短期来看确实效果不会立马对自己产生多大的影响,但从长期来看确实是一个非常有用的技能.

        其次是系统性,对于有用的知识还需要我们系统性地整理,现在我们获取的信息是碎片化的,碎片化的信息是无法构成知识的, 知识是有体系的,正如房子是有一块砖头组成的,但是仅仅是一堆砖头摆在那里,我们也不可以叫它为房子,所以说碎片化的信息最多称之为砖头。所以我们要有用的知识进行整理,变成一个体系,才能够给我们个人带来更大的好处,体系化的知识是一个更高级的知识。

阅读全文

与如何从信息中提炼知识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如何构建企业信息利用 浏览:976
线上怎么销售产品图片 浏览:14
电脑股票交易明细按哪个键 浏览:365
注塑产品如何开机 浏览:989
建设银行普通信息卡是哪个 浏览:368
电商黑马技术有多少 浏览:963
三圣花乡花市场搬到哪里去了 浏览:294
口腔医学技术多少人学 浏览:312
权健产品什么时候重新上市 浏览:637
做电商怎么跑市场 浏览:338
双子冠军有哪些产品 浏览:327
沈阳菜市场都在哪个地方 浏览:983
焊接技术员可以赚多少钱 浏览:233
c语言程序表示一年有多少秒 浏览:872
红字发票信息表附在哪里 浏览:664
交易猫腾讯号已发货多久交易成功 浏览:324
中国基因技术如何 浏览:877
化妆品批发代理商需要什么资质 浏览:26
p城的技术怎么样 浏览:109
技术类体操的基础技术是什么 浏览: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