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梦是怎样形成的
进入睡眠状态以后,大脑活动增加,神经递质在脑内传导更活跃,所包含的信息量更大。而梦,是睡醒前几分钟脑内活动的残留信号加之于正常的逻辑思维和记忆共同构成的,也就是说,梦并不一定完全的反映了睡醒前的脑内活动,它是在睡醒后人为加工的结果。至于能不能做同样的梦,是可以的,神经间的一种长效增强作用
long-term
potentiation
(LTP),
可以加强脑内特定信号传导模式出现的概率,也就是记忆出现的概率,同时,某一段记忆被提取的次数越多,LTP也将相应得到加强,这就意味着,同一场景在睡梦中出现的次数越多,在下次睡梦中出现的概率也就相应增大。至于连续之前未完的梦境,这应于睡醒后认为加工有关,相当于你本人刺激了另一新号通路的产生概率。
㈡ 梦的心理学解释
做梦是人体一种正常的、必不可少的生理和心理现象。梦是因为睡眠而存在。我们的睡眠一般有五个阶段。第一阶段是非常浅睡,容易被惊醒。第二阶段睡眠更深一些,第三和第四代表了我们最深的睡眠。这个过程大约90分钟也就是经历了4个阶段以后,我们的睡眠进入了第五个阶段快速动眼睡眠,我们一整晚的睡眠就是这五个阶段的循环直到我们醒来。快速动眼睡眠会有梦产生。
所有人都会做梦,区别在于是否记得。研究人员发现,胎儿和婴儿会有一般的睡眠时间都在做梦。而且女性相比男性记得做过的梦更多,这个现象在当事人承受压力时表现得更加明显。我们想回忆起做过的梦,梦刚结束时醒来,有80%的可能性还记得梦的内容,而在其他时候醒来时,也有30%的可能回忆起梦的内容。此时的梦往往是一些想法和思想的碎片,而非图像化的场景或声音。相比突然醒来,缓慢而循序渐进的苏醒更容易使人回忆起做过的梦。
㈢ 产生梦的成因是什么
梦的成因
科学解释:
学术界对梦的成因与目的仍无定论,普遍的看法是:梦是脑在作资讯处理与巩固长期记忆时所释出的一些神经脉冲(就像打扫时扬起的灰尘或正被处理中的资讯流),被意识脑解读成光怪陆离的视、听觉所造成的。
首先是Hobson与McCarley在1977年提出“活化-合成”理论:脑干中的桥脑即使在睡眠中也会不断发出讯号(PGO波),这些讯号刺激、活化了脑的意识部份,使它合成一段有意义的梦。
但后来Solms发现脑干受伤的病人仍旧有梦,而顶叶(负责躯体感觉与感觉整合的颅顶皮质)受伤的病人则没有梦,或许脑干只与REM梦有关,顶叶与REM梦和NREM梦都有关。Jie Zhang在2004年提出“连续活化”理论:睡眠的功用之一是把临时记忆转化成长期记忆,快速动眼睡眠(REM)阶段处理无意识的“程序性记忆”,而非动眼(NREM)阶段处理有意识的“陈述性记忆”。在REM阶段,脑的无意识部份正在处理程序性记忆,而有意识部份的活动则因感觉被切断而降至最低,此时自记忆库流出的资讯脉冲会活化有意识部份而使它借由联想编织出一段梦。而当另一脉冲到达时,则又编出另一段梦,梦境乃突然改变。
另外还有认为梦的成因或功能是:(1)经由任意突变、以“达尔文过程”来产生新观念、新策略;(2)清除脑中的垃圾,梦是对垃圾的最后一瞥;(3)长期记忆的持续激发,睡眠时梦的诡异来自长期记忆的储存格式,但清醒时的脑则能给它作正确的诠释;(4)把遥远但相关的记忆连结起来并强化成一故事体;(5)把外来刺激转化成梦境以防止被惊醒;(6)自我满足、降低心理压力;(7)借由眼球运动提供氧气给角膜等等许多看法。但台湾有人提出一个梦的“心身作用说”:做梦时,幻想与自我分离,人不会察觉是自己在幻想。“幻想”自感觉记忆取出资料拼凑后再送回感觉区而成幻觉,目的是在以模拟的感觉讯号取代真实讯号,驱动自律神经进行心身作用。痛觉、压觉会驱动自律神经中的“修补神经”,修补神经在脑与脊椎中排列成许多会连锁反应的经络,而做梦的功用之一就是在生长激素升高时,模拟极密集的运动压揉讯号,驱动经络修补身体。
㈣ 怎么我晚上老是做一些似真似假的梦
梦境与凶吉祸福无关,常常是白天人的记忆造成的,就是日有所思夜有所梦。梦,是大脑无意识中将脑内信息,无序的链接而成,有些是你早已忘记,在记忆边缘的信息都会被调用的,很神奇。但实际上,绝大多数梦是无法预见现实的。如果说梦能够预见现实,而且这种预见可以被解读,而且这种确实存在,但是这种人只有99.99999%,一辈子也遇不到一次。不少人有这样的苦恼:入睡后,常常做噩梦,甚至被惊醒。由于睡不好,次日头昏脑涨,影响了工作和学习。有的还担心噩梦会给自己带来厄运,造成心理上的恐惧和不安。其实,做梦是人在睡眠过程中产生的一种正常心理现象。由于少数细胞的活动失去了觉醒状态时的整个大脑皮层的控制和调节,记忆中某些片断不受约束地活跃起来,可能就表现出与正常心理活动不同的千奇百怪的梦。此时,与语言和运动有关的神经细胞倘若也处于兴奋状态,那就不光会出现梦境,还会说梦话或发生梦游的现象。那么怎样才能减少噩梦呢?平时应多看一些健康有益、轻松愉快的影视录像或小说,睡眠前不要过度用脑,以免大脑皮层过度兴奋而引起梦境,最好喝杯牛奶能改善睡眠质量。梦再好也不要回忆,因为总有醒来的时候。希望能帮助到你,祝您学习进步,工作顺利!
㈤ 人类在睡觉时,为什么会做一些乱七八糟的梦
因为我们做梦的时候,大脑中控制逻辑的区域并没有被激发,因此梦境会毫无逻辑,甚至是乱七八糟。
关于梦的目的,一种广为接受的理论是,它们可以帮助您存储重要的记忆和学到的东西,摆脱不重要的记忆,并整理复杂的想法和感受。
研究显示可信来源睡眠有助于储存记忆。如果在睡觉前学习,你将能够更好地回忆它,而不是在没有睡眠的情况下被要求记住这些信息。
梦如何影响记忆和存储回忆尚不清楚。但梦可能有助于大脑更有效地存储重要信息,同时阻止可能干扰记忆和学习的刺激。
㈥ 科学上是怎么解释“梦”是怎么产生的
梦,这个既美好又漂渺的生理现象,古往今来,曾经给予人们多少欢乐和希望,但又带给人们多少迷惘和惆怅。它像天边那片缓缓飘动着的白云,给人们的生活抹上了瑰丽的色彩,然而一瞬间,白云就变成了一片阴影,给人们蒙上不安和忧愁。它扑朔迷离,神奇莫测,令人难以捉摸。然而它又是那么鲜明活泼,带给人们喜悦和希望。自古至今,世界各地多少文人墨客对它讴歌和赞颂,留下了大量美丽动人的描述,在大地上也流传着许多关于它的美妙神奇的传说。古代帝王依靠它,预卜国家的兴衰、国事的吉凶和自己的命运;黎民百姓也把人间的幸福和灾祸与它联系在一起。关于梦的故事不胜枚举,如“黄粱美梦”这脍炙人口的故事,至今仍家喻户晓,妇孺皆知,而“梦笔生花”更是有趣,记述的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的故事。相传李白在年青时,诗文并不出色,有次梦见他案头所有的笔尖开出了一朵朵鲜花之后,文思即大为长进,以致达到“斗酒诗百篇”的地步。又传说在南北朝时代,文人江淹在梦里有人送了他一支五色笔,此后即文思大进,声名大震,数年后又梦见赠笔者索回其笔,文思锐减,再无佳作传诵。这类神奇的传说,现在看来颇有些荒谬不可信,但是千百年以来,这类传说给梦涂抹上神秘而美丽的色彩,牵发了多少人的深思和祈求。人们对梦产生了好奇、虔敬,也产生了许多遐想。力求揭开那神秘的面纱。于是,许多科学家为它耗尽了毕生精力,至今还有许多科学家在探索。究竟什么是梦,应该如何给梦下个定义呢?从有关资料来看,人们的意见还是聚讼纷纭,莫衷一是。我们就来看一下古今中外有关对梦的解释。 《墨经·上》中说:“梦,卧而以为然也”。认为梦是人在睡眠中认为自己看见了什么,以为发生了某些事情,是睡眠过程中的一种现象。《说文解字》中说:“梦,寐而有觉者也”。认为梦是睡眠中的一种感觉。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认为:“梦是人类日常生活的继续”。又认为“梦是创造的源泉”。精神分析学家弗洛伊德在《梦的解析》一书中说:“梦是一种受压抑的愿望经过变形的满足”。R·F·汤普森在《生理心理学》中说:“梦是正常的神经病,做梦是允许我们每一个人在我们生活的每个夜晚能安静地和安全地发疯”。王极盛先生认为:“梦乃是人在心理活动中的意识与无意识的信息储存在脑中,在睡眠过程中以一定的方式结合起来的心理现象”。《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梦是睡眠时局部大脑物质还没有完全停止活动而引起的脑中的表象活动。”《简明生物学词典》解释为:“梦是睡眠过程中出现的一种生理现象,表征为复杂的,片断的、有时是混乱的精神活动”。《现代科学技术词典》解释为:“梦是睡眠或类似睡眠状态下在意识中发生的一系列不随意视觉、听觉和动觉表象,以及情绪和思维活动”。《简明心理学词典》解释为:“梦是一种消极的不随意想象,是在缺乏第二信息号系统的调节作用的顺其自然而进行的想象”。《简明不列颠网络全书》解释为:“梦是入睡后脑中出现的表象活动。对梦的本质认识各异,或认为梦是现实的反映,预见的来源,祛病的灵性感受,或认为梦也是一种觉醒状态,或把梦视为一种潜意识活动……”。《中医解梦辨治》一书认为,梦是受躯体内外刺激引起的,发生在睡眠中而又不易为自我控制的一种心神活动。虽然古今中外致力于梦的研究者对梦的定义都有不少高见,但依然较难给“梦”下一个满意的定义。我们认为,梦是人在睡眠时,由于局部的大脑组织(大脑皮层)尚未完全停止兴奋活动,从而引起的一种头脑中的表象活动。一个人梦境中的内容和他在清醒时候的意识中留存的生活印象有关,但是到了梦中,生活印象常常变得错乱不清,所以梦的内容一般总是呈现着混乱和虚幻的状态,以想象或虚幻的形式表现出来
㈦ 梦是怎样形成的
“日有所思,夜有所梦”,梦是客观世界在大脑中的一种虚幻反映。但为何大量的梦却与客观世界相差很大,甚至做梦者在现实世界中从未见过梦中的东西或情景。每一个夜晚的感觉和事实告诉我们——梦不仅仅是“日有所思”的缘故。
我们在生活中经常有这种体会:如果白天最大限度的干某一项工作,而且持续相当一段时间,例如爬山、插秧、下棋等,这种情景很可能在当晚的或以后的梦中出现。据报载,着名化学家蒙捷列夫一连几十天苦苦思索元素周期表的排列顺序,百思不得其果。可就在一次思索的小睡中,梦见自己排好了那些特殊元素的位置。醒来后,他立即根据梦中的情景偿试,果然正确。(在文学界和科学界这样的例子确实很多)。于是我们就发现了一个基本的事实——久思必成梦。可见,梦中出现不出现,关键是思考的程度如何。
但事实并不仅仅如此。大家或许有这种体会:睡觉前身体感觉良好,睡着了梦见自己胃痛、四处求医,并吃了不少苦头,醒来后,很容易记起自己在梦中的“所作所为”(无论此时疼痛在持续还是停止)。我们也可以做这样一些实验:待试验者平静入睡后,用非自然光照其身体的某一部位(注意光的强度不宜会致其惊醒);或者用一细绳轻轻地绑住其手指、胳膊或其他部位。待试验者醒来后,询问其在梦中的“所作所为”。大量事实告诉我们——纷繁复杂甚至荒诞无忌的梦景,如果用“久思必成梦”来解释,就显得很勉强了。因为好多虚无缥缈的梦景是做梦者根本就没有见到过甚至不可能想到的。事实让我们得到这样一个假设:“梦是由深层触觉引起的大脑的一种不正常的思维活动”。
这样就会产生一系列问题:一个健康人平静入睡后,他所做的梦是否也是由深层触觉引起的?也就是说,梦是怎样形成的?人为什么要做梦?梦中是否包含预测未来的信息?等等。
还有一个更有趣和现实的问题:我们醒着的时候,是大脑指挥们动胳膊动腿的,而入睡后,又是什么支配我们的身体从床上直立起来而且漫无边际的活动了整整一个夜晚呢?是大脑吗?显然不是——如果是大脑所为,那么梦景就成为现实了(“梦游”就是很好的例证);不是大脑吧,为什么又会产生记忆?!
为说明这两个现象,引用一个最普遍的例子:有一个晚上,我记的很清楚把睡在旁边的你骂了好一阵子,并打了你三拳两脚;(如果这些行为受大脑指使的话,我肯定是动手动脚了。而事实是——你根本就没挨打。这只能得出一个结论——我的大脑对我的行为失去了控制。)过了一段时间,我醒来了。这时我明明白白的听见你指名道姓骂我不是好东西。于是我叫醒你,问刚才为什么骂我,你说这根本不可能。(可事实是——我挨骂了。如果你的这一行为受大脑指使的话——你肯定在撒谎。但我和大家都确信你是一个诚实的人,因为好多人经常呓语。这只能得出一个结论——不用大脑照样可以说话,或者说一个人真真实实的行为他的大脑却不知晓。)于是我们就发现了前文提及的两个与现实完全矛盾的现象。是什么原因导致两个与现实矛盾现象发生的呢?
为解决这一系列有关梦的问题,我要引进两个概念:梦元和梦蒂,并简单的将二者解释定义如下:
梦元:是梦的中枢神经系统,是脑神经元的后备神经,和脑神经元有相似的活动方式和功能。它与大脑休息活动有关,并直接参与梦的形成。
梦蒂:有脑梦蒂和一般梦蒂之分。前者是指连接神经元和梦元之间的神经节,其功能是负责两者之间的信息交换;后者是指连接传输神经和梦元之间的神经节,其功能是保持梦元发出的信息和传输神经之间出入交换的自由。
下面,首先利用梦元理论对几种特殊梦景进行解释。
一、 对“尿床”现象梦景过程的解释
由于尿液自身产生的压力使深层感受器产生兴奋,这种兴奋传输到大脑后,由于沉睡中的大脑处于休眠状态并有一定的自控能力,对这些兴奋不予理采。原因有二:一是这些兴奋太弱(不足以使大脑对相应的感受器进行调节,更不足以使人惊醒);二是此时的大脑有惰性(因为对兴奋进行处理要损耗大脑的生物能量)。因为感受器一定要求大脑要对其进行调节,于是就产生更多的兴奋频频上传,敲击大脑皮层,而这些兴奋又不足以(不能)激烈撞击大脑皮层使人惊醒。为了满足这三个刻苛的条件(当然如果没有这三个刻苛的条件,就不可能有尿床这一事实)。于是,这些不足以引起大脑对提出要求的感受器进行调节的弱度兴奋,不得不经脑梦蒂进入梦元,梦元立即组织相应梦景对这种弱度兴奋进行引诱加强,经梦元组织梦景引诱加强到一定强度的兴奋,经脑梦蒂又传入大脑,再次敲击大脑皮层,要求调节相应的感受器,这样相应的梦景就开始产生并被大脑记忆(因为大脑是不会彻底睡着的。也因为这样比直接对提出要求的感受器进行调节更省力,这也是做梦太多会感到精神不振的原因),形成梦幻。同时大脑产生相应的信息,再由传输神经传到相应的感受器,开始对其进行调节。这样,大脑就事实上毫不费力的对提出要求的感受器进行了调节。这一过程直到上传的兴奋消失或减弱到不能被引诱加强为止。于是大脑就完成了有记忆(即做梦)却事实上不知晓的对相应感受器调节的任务。同时,做梦者也就形成和发生了明明白白的去了一个偏僻的地方痛痛快快的洒尿——其实已经洒在被窝里的梦幻和事实。
二、 对“梦溢”现象梦景过程的解释
大家知道,“精满自溢”是男性的一种生理现象。但为什么这一现象要伴随着美妙(特殊情况除外)的梦景发生呢?由于精液自身的重力产生的压力使深层感受器产生兴奋(当然这些兴奋的强度不足以使大脑惊醒),这些兴奋上传到大脑后,由于此时大脑正处于睡眠状态,承前文所述,大脑对这些弱度兴奋不予理采。如上文,因为发出信息的感受器一定要求大脑对其进行调节,于是便产生更多的兴奋频频上传,而这些弱度兴奋不足以引起大脑对提出要求的感受器进行调节。为了满足这三个刻苛的条件,这些弱度兴奋便经脑梦蒂进入梦元,梦元立即组织相应梦景对这些兴奋引诱加强,经引诱加强后的较强兴奋由脑梦蒂传入大脑,再次对大脑进行敲击,要求对相应的感受器进行调节。这样相应的梦景开始产生并被大脑记忆,做梦过程开始,同时大脑也产生相应的信息下传到提出要求的感受器对其进行调节,直到这种兴奋消失或减弱到不能加强为止,于是就形成和发生了梦溢的过程和事实。可见梦益现象和其他梦现象一样,都是很自然的过程,假如梦景中有污辱亲人的情况,大可不必自责。这并不是我们日有所思的结果,而是梦元惹的祸,它总是喜欢用最容易获得的信息来引诱加强那些等待的、急需引诱加强的弱度兴奋。
假如要求调节的感受器产生的上传兴奋不是进入梦元,而是直接进入大脑发生效应,只能有两个结论:一是无梦景(因为此行为是非条件反射);二是做梦者能够自控或者惊醒。显而易见,二者都与事实相悖。
这就是“梦”,即梦元对提出要求的感受器产生的弱度兴奋组织梦景引诱加强,经引诱加强的兴奋与大脑进行信息交换,并被大脑记忆,同时经引诱加强后的兴奋“唤醒”大脑对提出要求的感受器进行调解,从而实现大脑自已休息的过程。这一过程中,梦元对相应的兴奋引诱加强是相当重要的,假如没有相应的引诱加强的过程(即不做梦),那么提出要求的感受器将得不到大脑的有效调节,休息时身体的新陈代谢将无法实现平衡。需要说明的是,相应的引诱加强是指不同部位和功能的感受器传来的兴奋,梦元将组织不同的梦景进行引诱加强,以“引导”大脑及时准确的对相应的提出调节要求的感受器进行调节。这就是为什么“尿床”现象和“梦溢”现象会产生两种完全不同的梦景的原因。
三、 对“魇死”现象梦景过程的解释
在现实中有一种魇死人的现象,但这种现象极少发生。现在让我们利用梦元理论对“魇死”现象进行解释。大脑入睡后,由于受过度疲劳、吃的过多、身体某部位受到挤压等影响,相应的深层感受器便产生兴奋,要求大脑对其进行调节——抑制或改变身体某部位的不良状态。承前文所述,这些弱度的兴奋不足以“唤醒”大脑,于是大量频频上传的弱度兴奋经脑梦蒂进行梦元,梦元立即组织梦景对其进行引诱加强,经引诱加强后的兴奋经脑梦蒂进入大脑,再次去“唤醒”大脑对提出要求的感受器进行调节,同时对引诱加强的过程进行记忆。但是这些引诱加强后的较强兴奋还是引不起休眠的大脑反应——产生相应的兴奋对提出要求的感受器进行调节。于是这些大量频频上传的兴奋经梦元引诱加强后越集越多,最终进入到梦元误区,并陷越深。慢慢地达不到目的的感受器便最大限度的产生兴奋(而这些兴奋并没有使做梦者醒来),随着时间和引诱加强过程的继续,身体的平衡逐渐被打破,导致相应的器官活动剧烈以至破坏而使做梦者死去。因此,魇死者常伴有惊恐、流汗、挣扎、流口水等症状。这里提及的“梦元误区”是一个很庞大的深层空间,是梦元与大脑信息交流占用空间后的剩余部分,在没有接受到大脑传来的信息之前,与神经元形成的先天性因素有关。神经元、梦元和梦元误区之间的关系,正如计算机技术中的中央处理器、内存和外存。所不同的是,计算机的外存最初在没有中央处理器进行存储操作时,是空白的。而梦元误区在没有接收到大脑传来的信息之前,已存储了相当部分的信息(即与每个做梦者的先天性因素有关)。这就是为什么发生同样的“尿床”和“梦溢”现象,而不同的做梦者一定会有不同的梦景及做梦者梦景中会出现客观世界中并不存在或现实生活中并未见过经历过的情景的原因。
四、 对人为什么会做梦原因的解释
平静入睡后,大脑渐渐地进入昏迷休眠状态。由于我们的心脏在一刻不停的跳动着,我们的身体在一刻不停的进行着新陈代谢的运动,为使这项运动健康持续协调的进行,因而全身各处的感受器会一刻不停的产生兴奋,向大脑报知身体各部位的运行状况,以便大脑进行调节,使身体的循环保持平衡。由于休眠后的大脑有惰性,因此对这些兴奋不予理睬。反之,只有不睡觉。可见,对这数以千计的兴奋不理睬是不行的。怎么办呢?承前文所述,这些兴奋便经脑梦蒂进入梦元,经梦元组织梦景进行引诱加强,经引诱加强后的较强的兴奋由脑梦蒂再次进入大脑,去“唤醒”大脑,于是大脑便产生相应的兴奋对提出要求的感受器进行调节,同时记忆下这一过程,即做梦。
那么,我们又是怎样实现明明白白在床上躺着,梦中却四处奔波这一行为的呢?原来身体各部分感受器传来的兴奋有强弱、主次之分,而首先进入梦元的则是各个重要部位、主要关节处的感受器传来的兴奋,它们按白天活动的频率,先后依次被组织梦景引诱加强,大脑再按原序对相应的感受器进行调节及对这一过程记忆,因为大脑对信息处理的速度是相当快的,于是整个身体就开始运动起来了。这就象演皮影一样,只在皮影需要的关键的几处系细绳就可以了,没有必要五花大绑。梦也是这样,因为梦是最节简的。也就是说,能不在梦中调节的感受器最大限度的不予理睬,留给大脑清醒时去应服。由于信息的庞杂,致使好多信息相应抵消或者叠加,于是就形成了梦无目的,非连续、不确定的特征。
可见梦是大脑休眠后,身体本身维护平衡和有效调节的一种特殊方式,是大脑自身为了很好的休息而采取的一种很高明的手段而已。这种特殊和高明表现在:它用最省力、最节简、最美好的方式完成了自身休息这一“艰巨”的客观要求。这就是说,大脑也是需要休息的,而大脑休息的外在表现是睡眠,本质是做梦。这也就是为什么做梦太多或太少都会感觉精神不振的原因。做梦太多消耗了大脑的生物能量,做梦太少达不到大脑休息的要求。因此,要有效提高大脑活动质量,就必须改善和提高睡眠(其实质是做梦)质量。其实,大脑的这种高明手段,我们早已运用在各个领域。例如:《几何》中证明“任意三角形的内角和为180度”。如果直接证明,老师无从下手,初二学生更是无法接受。但是利用辅助线的方法,就一点难度也没有了。(如图所示,只要过任意一点做对边的平行线,然后利用内错角或同位角关系就可以了。)可见,证明这道题最有意义的就是怎样找到一条辅助线的过程。这一过程,难道和大脑利用梦元组织梦景来实现自身休息的过程不极为相似吗?
当然,梦元则是梦形成、发展、演变和消失的主宰。它的主要作用就是大脑休眠后,利用其已有的信息对感受器传来的弱度兴奋进行引诱加强,从而使大脑对相应的感受器予以调节。梦元作为“后备神经中枢”,偶尔也会对我们的行为进行指挥而不报告大脑。如“呓语”、“磕牙”“梦游”等行为,正是由于受梦元引诱加强的兴奋控制而做着梦中的动作的缘故。显而易见,这都是一把手休息时,二把手惹的祸。
可见,“梦是对客观世界的虚幻反映”,“日有所思、夜有所梦”等都是有科学道理的,因为这都是大脑活动的结果。
下面我就“梦知未来”、“梦能预测吉凶”等说法的科学性作一点说明:
我的一位亲戚给我们讲了这样一个故事:几年前的一个晚上,她梦见一只豹子闯入她的房间里,朝她的左乳房用力抓了一下,就转身跑了。她被唬的惊了醒来。这件事她一直未给任何人讲过。后来几天,她似乎感觉那个乳房有点不对劲,但是什么却感觉不到。为了排除心里的阴影,她决定到医院检查一下。检查结果使她的梦得到了证实:她的左乳得了乳腺癌。
几年来,这个故事一直困绕着我:梦真的能预测吉凶祸福吗?到底有没有这方面的科学依据?
为了得到正确的解释,我首先将自己做的梦有意识的记忆一下,并在当天的活动中予以应对;其次有目的的和朋友、同事谈一谈这方面的体验和认识,同时查阅诸如《周公解梦》等经验资料,经过几年的实践积累,发现这方面的事例很多,而且都大同小异。于是我相信梦是有规律的,梦知吉凶也存在可实践性,对这一现象避而不谈是错误的、非科学的态度。因此,一直以来,我始终在努力寻找“梦知吉凶”及梦的预测现象的科学依据。
这个问题让我思考了好长时间。但是,当我把梦元、梦蒂两个概念引入梦的成因后,这一切便豁然开朗了。当然,全部的奥谜就在于:梦元组织梦景对需要调节的感受器产生的弱度兴奋引诱加强、使大脑对其进行调节并记忆这一过程的过程。例如故事中的女士,预示其乳房发生病变的梦景不在于被豹子还是老虎抓一下或咬一口(因为这样的梦景是梦元信手拈来的),而在于已患病(未被发觉)乳房的感受器发出了一些大脑清醒时还不易发觉的已有症状的信息(弱度兴奋),从而使梦元引诱加强这些弱度兴奋时,组织了特殊的梦景,并被大脑记忆。当然,要引起清醒时大脑的反映,必须有更强的兴奋,也就是说,当某部位的病变发展到隐隐作痛的时候,大脑会明明白白的告诉你,该看医生了,而在梦中提示已经太晚了。需要说明的是:大脑这样做要比其休息时花费更多的能量。这就象牙痛便感觉不到身上痒一样。
这就是我找到的“梦知吉凶”这一现象的科学依据,这个依据也证实了第六感觉的存在和偶尔的正确性。
㈧ 什么是梦,梦是怎么来的
即使人类的足迹已经深入广袤无垠的宇宙,物理学上的理论探索到了十的负三十五次方米大小的粒子——然而,我们仍然没有搞清楚梦是什么。
生理学认为,梦的本质是我们对脑的随机神经活动的主观体验。当我们睡着的时候,大脑并没有睡着,脑神经元会随机放出一些没什么意义的电信号,梦就是我们的大脑试图对这些随意的电信号进行主观的、有逻辑的解释的结果。
认知心理学认为,梦是在帮助我们进行记忆和认知。当我们睡着时,大脑并没有睡着(好了不用重复了我们知道大脑不会睡着了……),认知系统此时会对我们存储的新旧记忆进行检索、排序、整合、巩固,这些认知活动一部分进入意识,就乱七八糟地组合成了梦。
还有一些别的奇奇怪怪的解释,比如说:
1、梦是大脑的信息在任意突变,类似于达尔文的进化过程,在随意突变的过程中会产生新的观念、想法、策略;
想想看,是不是很多难题睡一觉起来好像就有新的想法了……
2、梦是大脑在清除垃圾,清除垃圾的时候不就是要看垃圾一眼嘛,所以梦是垃圾的“最后一瞥”;
想想看,是不是起来虽然知道自己做过梦,可是根本想不起来梦的内容……
3、人在睡觉时会有许多身体的和外界的刺激,大脑会把这些刺激转化为梦,防止我们被刺激所惊醒;
想想看,是不是睡前喝多了水的时候会梦到上厕所……
但是!在心理学界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老弗爷弗洛伊德看来,梦是潜意识愿望的实现。
这也是老生常谈了,什么“梦是通往潜意识的道路”、“梦是愿望的达成”、“梦是我们潜意识里不能被接受的冲动改头换面的呈现”……相信大家应该都蛮熟悉了!
那么来试试看!下面十道关于梦的判断题,你是否能答对~
这是今天慧心荣德心理咨询中心主办的“遇见精神分析”系列月末公开课的内容~
今天已经进行到了第四期,是关于梦的主题——
“半推半就的梦”
依旧由黄恺老师主讲!
古代的中国,人们认为梦是上天的预示,试图利用《周公解梦》来趋利避害,两千多年后的弗洛伊德则认为,梦与未来无关,它只是过去在你身上的再次呈现。
人的一生可能就做那么几个梦——即使内容有差别,但是梦里的情感是相通的。
那些情感,那些回忆,那些未完成事件(更简约的说法叫情结),在我们的记忆深处潜伏埋藏了许久,趁着做梦被我们所知悉——
通过理解梦,我们可以了解我们的潜意识,了解我们的人格结构。因此,弗洛伊德也说,释梦是精神分析的主要手段。梦最为接近我们的潜意识。
那问题来了!怎么理解梦呢?
梦是潜意识愿望的幻觉式满足。梦有以下工作形式:
象征
用一种中性的事物来象征替代一种所忌讳的事物。可减少或者避免引起梦中自我的痛苦和创伤。例如用细长、尖锐、蛇虫等东西来象征阴茎。
移植
在梦中,将对某个对象的情感转移和投放到另一个对象上去。
凝缩
在梦中将爱和恨的几个对象,凝缩成一个形象表现出来。
投射
在梦中将自己不好的意念与意愿,投射于他人,从而减轻对自我的谴责。
变形
在梦中将潜意识的欲望和意念用其他甚至相反的形式表现出来。
二次加工
做梦者在梦醒的过程中,往往会无意识地对自己的梦进行修改和加工,使它比较有次序或者是合乎逻辑;或者将梦中最有意义的东西反而置于次要或者是不显着的地位。
我们心底深处那些愿望,不可被超我接受,只能以这样的方式暗戳戳又鬼鬼祟祟(……)地出现,而当我们反向去理解梦的时候,就可以触碰到真实的“我”。
可是,黄恺老师说:“梦是不能被理解的。我们无法知道梦的真实含义。”
“尽管我们可以无限接近无意识,但是我们永远无法真正抵达无意识。”
那梦是不是就不可被解释呢?
黄恺老师又说:“我没有办法帮你释梦。”
“我只能听你说你的梦,然后帮助你理解你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