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信息系统 > 信息披露水平如何衡量

信息披露水平如何衡量

发布时间:2023-01-13 11:56:47

㈠ 影响会计信息质量因素分析

影响会计信息质量因素分析

会计信息是指将会计原始数据经过加工处理后所产生的,为会计管理、企业管理及其他相关利益人所需要的经济信息。以下是我为您搜集整理的影响会计信息质量因素分析的论文,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摘要: 本文主要论述了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因素、影响方式衡量指标和改进建议。其中影响因素从内部和外部两部分来阐述,影响方式主要阐述了相关人为、有意的、具有一定目的性的影响方式。衡量指标部分包括衡量会计信息本身质量的指标和衡量会计信息披露质量的指标。最后提出了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几点建议。

关键词: 会计信息质量 会计信息披露 衡量指标

一、 会计信息质量概述

(一)会计信息质量概念

会计信息质量是指会计信息的好坏程度,包括会计信息本身质量和会计信息披露质量两个方面。

会计信息是指将会计原始数据经过加工处理后所产生的,为会计管理、企业管理及其他相关利益人所需要的经济信息。会计信息可以反映过去的经济活动,控制目前的经济活动,预测未来的经济活动。

会计信息披露是指将相关会计信息通过各种渠道展现在会计信息使用者面前的过程。

(二) 会计信息质量要求

如何评价会计信息的好坏即其质量的高低,需要有相应的评价体系和标准,符合相关评价标准的信息质量为高。

1、会计信息本身质量要求

会计信息本身质量的好坏决定着会计信息质量的高低。根据相关会计准则的规定,会计信息质量要求有如下方面:可靠性、相关性、可理解性、可比性、实质重于形式原则、重要性、谨慎性和及时性。

2、会计信息披露质量要求

会计信息披露是决定会计信息质量很重要的一环,它同样决定着会计信息质量。本文认为披露要求主要有如下方面:合法性、及时性、充分性、准确性。

二、 影响会计信息质量的因素

影响会计信息质量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基于对以前研究的总结,本文将影响因素区分为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分别论述如下:

(一)内部因素

1、会计人员的专业胜任能力和职业道德素质:会计信息产生过程包括从最初的各业务部门发生的原始数据,经过及时传递后经会计人员进行加工处理到最后的正确列示,都要求会计人员具有相应的专业胜任能力及较高的职业素养,体现在其职业判断能力及其对待工作的态度上。高质量的会计基础工作和规范的会计信息处理过程都决定着会计信息质量。

2、委托代理关系的存在:委托代理是现代产权理论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委托代理关系中,委托人和代理人的利益冲突普遍存在,二者利益目标的不一致,是导致会计信息失真会计信息质量下降的一个原因。而委托人和代理人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为代理人调整加工会计信息大开了便利之门。

3、企业本身基于各种目对会计信息本身及其披露进行的调整:一个企业的存续发展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目标,企业为了实现目标或者满足经营过程中的需要、规避惩罚,就会在会计信息及其披露上进行调整,这也使得会计信息失真会计信息质量下降。

4、公司内部治理机制不完善:目前我国公司内部治理机制并不完善,这为企业调整操控会计信息提供了可能。

(二)外部因素

1、法律监管环境:法律对相关违法行为惩罚力度不够、相关的监督管理机制不能配套跟进、会计职业道德体系不完善,都会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会计信息本身质量及披露质量。

2、注册会计师专业胜任能力和职业道德素质:注册会计师行业作为对会计信息质量把关的最后一道防线,其专业胜任能力及职业道德素质的重要性就尤为突出。但是, 由于会计师事务所本身作为市场的参与者参与市场竞争也要求自身利益最大化,在此情况下,当自身利益与职业要求冲突时,其所做出的结论很可能做不到客观公正独立,进而为会计信息质量中存在的问题放行。

三、 影响会计信息质量方式

影响会计信息质量的方式主要有主观形式和客观形式两个方面。其中主观形式主要是指人为地、有意地、带有一定目的性地对会计信息进行加工调整从而影响会计信息质量的形式。而客观形式主要指非人为地、不带有目的性地对会计信息产生影响的错误。本文主要阐述主观形式下对会计信息进行调整的方式:

(一)影响会计信息本身质量的方式

1、进行盈余管理

盈余管理主要是指在合法合规的前提下运用会计政策弹性调节公司盈余的行为。目前我国企业进行盈余管理的现象普遍存在。公司基于一定的目的,会平滑利润进行盈余管理。例如,为了股东财富最大化的目标,或者为了达到降低违约风险、减少执行成本的目的,同时进行避税等原因,都会使企业产生盈余管理动机,进而会影响到相关会计信息质量。

2、制作虚假会计信息

会计信息造假一直以来屡禁不止。公司基于各种目的,例如公司为了满足股票上市需要或进行筹资,很可能捏造假的会计信息。同时,管理层可能基于自身利益的原因造假,例如达到相应的激励政策所规定的条件,这也会影响会计信息质量。

(二)影响会计信息披露质量的方式

1、不及时披露

会计信息披露的及时性,是衡量会计信息披露质量的一个很关键的指标。根据相关法律法规要求,重大事件需要及时披露。及时披露相关信息,可以防止内幕交易的发生。但有些公司基于各种原因不及时进行披露,使得会计信息质量下降。

2、不充分披露:

充分披露要求公司披露的相关信息既包括好消息也包括坏消息,不能只披露利好消息而回避坏消息,不能有选择的进行披露。很多公司往往只是披露利好消息,使得会计信息披露不充分,影响会计信息质量。

四、 衡量会计信息质量的指标

本文将阐述如下几种衡量会计信息质量的方法:

(一)衡量会计信息本身质量的方法:

Bhattacharya et al.(2003)曾将盈余的透明度作为盈余披露质量的衡量指标,包括盈余激进度、损失规避度和盈余平滑度三个指标,其中,盈余激进度是指上市公司推迟确认损失费用提前确认收入的倾向。Bhattacharya et al.(2003)采用操纵性应计利润占公司资产规模的比例来反映盈余激进度。公司操纵的应计利润越大,则盈余就越激进。盈余平滑度是一定时期内上市公司盈余和现金流的相关程度。Bhattacharya et al.采用公司应计项目的变化和相应年份现金流量变化的相关系数作为盈余平滑度指标。越匹配,就越代表上市公司进行了盈余管理。损失规避度是对一个国家所有上市公司进行整体衡量的'结果,不用来衡量单个公司。

鉴于本文认为盈余管理主要影响的是会计信息本身质量,所以,在此将Bhattachaya et al.的盈余透明度指标归为衡量会计信息本身质量的方法中。

(二)衡量会计信息披露质量的方法

1、使用评分进行衡量

根据信息披露的质量特征建立评分标准,再通过上市公司信息披露打分来衡量上公司的信息披露的质量,这是目前比较常用的一种方法。其中,在学术中一般直接采用权威机构评级,也有部分学者自己建立评分表。采用权威评级可以直接使用深圳证券交易所对深圳证券市场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质量的评级来衡量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的质量。

2、采用注册会计师审计意见

注册会计师对上市公司进行披露的会计报表出具的审计报告有标准审计报告和非标准审计报告两种大的分类形式,进一步可以细分为无保留意见审计报告、保留意见审计报告、无法表示意见审计报告和否定意见审计报告等。会计信息披露质量可以采用年报的审计意见结果来进行衡量。

3、采用临时公告次数

因为充分性和及时性是会计信息披露质量的要求,就要求公司在发生重大事件时充分及时的报告证监会等相关监管机构,同时要进行临时公告以降低信息不对称,防止内幕交易的发生,所以,也可以采取上市公司临时公告次数来作为衡量会计信息披露质量的一个指标。

五、 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方法

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就要从两个方面来进行,一是提高会计信息本身质量,另一个就是要提高会计信息披露质量。提高两方面的质量,主要有以下几点建议:提高相关从业人员的职业胜任能力和职业道德素养,包括会计人员和审计人员;加强相关法律法规建设,对违反法律法规影响会计信息质量的行为严惩不贷;加强监管,使相关人员放弃侥幸心理,认真从公司内部的发展来努力,而不是投机取巧的调整加工会计信息;进一步完善公司内部治理结构,从内部杜绝调整操纵会计信息质量的发生。

参考文献

[1]亢丽华,朱东星.影响会计信息质量的因素分析.生产力研究,2007;20

[2]曹庆华.浅析上市公司会计信息质量.财会研究,2007;2

[3]于敏.盈余管理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财会研究,2006;2

[4]曾颖,陆正飞.信息披露质量与股权融资成本.经济研究,2006;2

[5]Bhattacharya.The World Price of Earnings Opacity.The Accounting Review,2003;78

相关资料——提高房地产企业会计信息质量的对策:

要提高会计人员的专业素质和职业道德。面对当前房地产行业复杂多样的交易和事项,会计人员就必须具备相应的专业素质和职业道德。作为房地产企业,可以定期组织会计人员参加会计学习培训和职称资格考试,以提高他们的专业素养。同时,还要加强会计人员道德思想的教育,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会计信息真实公允。

建立和完善的房地产行业的会计规范体系。目前,我国房地产行业的一些特殊事项,比如说预提账款、开发费用摊销、会计期间选择等等,还没有相关的会计准则或会计制度加以规范,极大地影响了房地产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业绩信息的实效性。为此,就需要建立和完善房地产行业的会计业务标准,才能避免会计人员依据企业需求作出不规范的会计处理。

要加强完善房地产行业相关的会计制度。房地产行业的会计信息失真的一大主因就是缺乏新兴行业的会计核算规定。既要适应全球经济大环境,又要考虑到我国的特殊国情,按照国际会计准则的结构框架和内容去制定我国的会计准则框架和内容,尤其是新兴行业的会计准则,只有这样才能时房地产行业的会计报告适应全球化竞争的要求。

完善项目工程的会计核算准则指引。由于不同房地产开发企业可能采取不同的成本核算手法,从而可能影响企业成本核算信息的质量及其可比性。因此,我国相关的行政管理部门和立法机关必须完善相应配套的会计核算准则做指引,以此来规范房地产行业的会计信息管理。近几年来,国际会计准则的一些条例也得到了改进,旨在提高财务会计报表的真实性和加强会计信息的透明度。

综上所述,只有建立起完善的房地产企业的会计规范体系,制定出科学的会计核算准则,才能提高房地产企业信息披露中的信息质量,才能促进房地产企业会计的规范化和房地产行业的健康发展。

;

㈡ ESG评级备受关注,上市公司如何提高ESG信息披露水平

ESG评级主要是从公司治理、污染物及温室气体排放、能源效率、雇佣关系、社区投资等非财务指标来衡量公司创造长期价值能力。上市企业重视ESG信息披露,不仅能够大大提升ESG评级大大提升,吸引投资,并且能够大大提升公司形象,从而形成良性循环。中国上市公司的ESG评级逐年大大改善,第三方评级机构也都有各自的可持续发展/ESG评价体系。比如备受市场关注的盟浪可持续发展价值评估模型即FIN-ESG评估模型,从企业发展方式创新、技术创新、运营模式创新、管理创新来看企业的创新力,着力打造企业的第四张报表。

㈢ 信息披露的评价标准强调“三性”,是指及时性、有效性、充分性吗

是的
信息披露的评价标准强调“三性”,是指及时性、有效性、充分性。信息披露质量评估指标的选取主要从三个方面考虑: 一是法律规制对于信息披露内容的要求; 二是衡量信息披露质量的基本特征; 三是充分考虑利益相关者中捐赠者和社会公众获取信息的能力。信息获取指标 主要基于易进入性、易浏览性和互动性三个方面考虑。信息质量指标 主要基于及时性、可比性和可靠性三个方面考虑。

㈣ 会计信息披露质量思索论文

会计信息披露质量思索论文

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一方面,由于道德风险的存在,管理层可能为了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而过度投资;另一方面,由于逆向选择问题的存在,过高的外部融资成本可能导致企业投资不足。无论是投资过度还是投资不足,都会降低投资质量,影响资本市场的资源配置效率。那么,会计信息质量的提高是否能够减少投资不足和投资过度的现象呢?Biddleetal.对这个问题进行了研究。他们认为,如果会计信息质量较高,一方面可以提高股东对管理层投资行为的监督能力,减少过度投资行为;另一方面可以降低公司的信息不对称程度,降低外部融资成本,减少投资不足的现象。[7]他们的研究结果表明,高质量的会计信息可以减少具有过度投资倾向(具体表现为现金余额小、资产负债率高)公司的投资额,提高具有投资不足倾向(具体表现为现金余额大、资产负债率低)公司的投资额,同时还可以减少企业实际投资额与预期投资额之间的偏差。综上所述,现有研究结果表明,高质量的会计信息可以降低企业的资本成本,提升企业价值,提高资本市场的资源配置效率,而且信息不对称程度越高,会计信息质量就越重要。

会计信息披露质量的衡量方法

我国企业会计基本准则第一章第四条明确指出,财务会计报告的目标是向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提供与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有关的会计信息,反映企业管理层受托责任履行情况,以有助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做出经济决策。因此,简单地说,高质量的会计信息应该有助于报表使用者客观地评价过去,科学地预测未来。现有研究对会计信息质量的衡量方法有直接方法和间接方法两大类。直接衡量会计信息质量的方法包括对应计利润质量的衡量、对现金流量质量的衡量和对年度报告的直接评分等。

应计利润是企业利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权责发生制和收付实现制计量利润之间的差异,也是会计人员专业判断在利润表上的直接反映。现有研究结果表明,管理层可能通过会计政策选择来影响报告利润,从而影响利润质量,因此,管理层主观操纵的应计利润大小通常被用来衡量企业应计利润的质量。在这个基础上,Jones试图通过对公司历史和同行业影响应计利润因素(包括营业收入的变化和固定资产水平等)的分析来估计企业本年度正常的应计利润,进而得出企业本年管理层可能通过会计政策空间操纵的非正常的应计利润(称为可操控性应计利润),并且以可操控性应计利润的大小来衡量利润质量。[8]随后,Teoh,WelchandWong进一步将应计利润划分为流动性应计利润和非流动性应计利润两部分。他们认为,管理层对流动性应计利润的操纵空间更大,因此,他们以流动性应计利润的质量来衡量会计利润的质量。[9]后来的学者从不同的方面对Jones的模型[8]进行了改进,如Kothari等人。[10]DechowandDichev则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衡量应计利润的质量,即将营运资本转为经营活动产生现金流量的能力(简称DD模型)。他们认为,应计项目的主要作用之一就是调整不同会计期间的现金流量,以更好地反映企业的经营业绩。但是,应计项目需要对未来现金流量进行估计和判断,因此,估计误差越小,其质量就越好。[11]Francisetal.[4]在DechowandDichev[11]的基础上进行了改进,考虑了营业收入变化和固定资产水平对流动性应计利润的影响。Wysochi则对DD模型的适用性进行了进一步的分析和讨论,并且提出了改进建议。[12]

前述研究主要从应计利润的质量角度来衡量会计信息质量,除此以外,大多数学者还发现,管理层除了可能利用会计政策的应用空间来调节利润以外,还可能通过调整正常的经营行为来干预企业的报告利润。如Roychowdhury发现,企业可能通过提高销售折扣的`方式来增加收入,通过增加产量的方式来降低产品销售成本,通过减少可操控性支出(如研发费和广告费等)的方式来降低期间费用等,这些方式可以暂时提高企业的会计利润,但是可能会降低企业的长期获利能力。因此,可以用非正常的低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非正常的高生产成本和非正常的低可操控性支出来衡量企业的利润质量。[13]财务报告除了包括资产负债表、利润表和现金流量表以外,还包括大量的报表附注和补充信息。因此,仅仅用利润这个综合指标来评价财务报告的质量尚显不足,还应该全面评价财务报告中披露的其他信息质量。一些学者也在这方面进行了探讨。如LangandLundholm用美国财务分析师协会的公司信息委员会的财务报告评级,即财务分析师对企业整套信息披露政策的评价来衡量会计信息披露质量;[14]Botosan用美国证券投资协会的公司自愿性信息披露评级来衡量会计信息披露质量;[15]Li用公司年报的可读性(以每句话中的单词数量和每个单词中的音节数量来衡量)和年报的长度等来衡量会计信息披露质量。[16]

在某些研究设计中,现有学者也用高质量信息披露对相关利益人决策的影响后果来间接衡量公司的会计信息披露质量。如利用会计利润与股票收益率之间的相关性、未来盈余反应系数、知情交易评分、财务预测偏差、股票收益率的波动性等来间接衡量会计信息披露质量。综上所述,由于会计信息披露质量无法直接观测,因此,只能采用不同的估计和判断方法来进行衡量。但是,估计和判断通常是建立在一定的研究假设基础之上的,这样就可能存在一定的误差,这就需要根据研究目的对不同的研究方法进行分析并相互补充,以尽量提高研究结果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提高会计信息披露质量的途径

现有研究结果表明,提高会计信息披露质量的途径包括改进会计准则、改善会计执业环境、完善会计信息的披露方式、充分发挥信息中介(包括审计师和机构投资者)的作用、完善公司治理结构等。

(一)会计准则与会计信息披露质量

不同的会计准则是否存在质量差异,高质量的会计准则是否意味着高质量的会计信息,现有学者对这些问题进行了探讨。如Barth比较了国际会计准则与美国公认会计原则之间的质量差异。她用不同会计准则下的会计信息质量来衡量会计准则质量,即衡量高质量会计准则的标准是盈余管理较少、亏损确认更及时、价值相关性更高。她发现,虽然采用美国会计准则的公司的会计信息质量更好,但是,如果将交叉上市的公司在本国准则下的会计数字进行调整,则无论调整为按照美国会计准则编制的数字,还是调整为按照国际会计准则编制的数字,其会计信息质量都没有出现显着差异。[17]Barth,Landsman,Lang比较了国际会计准则与美国以外的其他国家的会计准则。她们采用与Barth相同的会计准则质量衡量方法,发现采用国际会计准则的公司的会计信息质量更好;而且公司在采用国际会计准则以后,会计信息质量会有所提高。[18]也就是说,高质量的会计准则可以提高会计信息质量。Daskeetal.以市场流动性、资本成本和托宾Q的变化来衡量会计信息质量的变化,比较了26个强制执行国际会计准则的国家在执行以后的会计信息质量方面的差异。他们发现,平均来看,这些国家在执行国际会计准则以后,市场流动性都得到了提高。但是,只有在法律体系健全、执行效果良好的国家,才会发现采用国际会计准则对资本成本和权益市值价值的积极影响。也就是说,会计执业环境可能会影响会计准则的执行效果。[19]EccherandHealy比较了中国会计准则和国际会计准则之间的质量差异,他们用应计利润与未来现金流量之间的关系来衡量会计信息质量,结果发现,国际会计准则并不优于中国会计准则。此外,对于拥有国际投资者的公司来说,国际会计准则与中国会计准则在会计信息质量方面没有显着差异,但是对于只有国内投资者的公司来说,中国会计准则的质量要优于国际会计准则。[20]

(二)会计执业环境与会计信息披露质量

在有关会计准则与会计信息质量的研究中,大多数学者已经发现,所在国的法律环境等因素可能会直接影响准则的执行质量。在此基础上,还有学者探讨了劳动力市场环境对管理层会计决策的可能影响。如Desaietal.考察了公司进行报表重述以后,劳动力市场对相关高管的惩罚机制。他们发现,公司在进行报表重述以后,其高管的离职率会提高,而且离职高管的新工作会变差(如新公司的规模会更小、薪资水平会下降等)。[21]他们的研究结果表明,劳动力市场的惩罚机制可能会制约管理层的盈余管理行为,从而间接提高会计信息质量。

(三)信息披露方式与会计信息披露质量

Huntonetal.采用实验研究的方法,发现即使是相同的会计信息,如果信息披露方式不同,那么可能会有不同的信息披露质量。[22]他们的研究结果表明,管理层认为报表和报表附注中披露的信息含量是不同的。相同的信息如果出现在报表(表体)中,管理层就认为投资者能够关注并解读其隐含信息,因此就不会通过会计方法或实际业务来人为地调节报告利润。反之,如果相关信息出现在报表附注中,管理层就认为投资者不会关注或者解读相关信息,其盈余管理的可能性就会增加。也就是说,管理层似乎认为投资者能够看透报表中披露的信息,却无法仔细阅读报表附注中披露的相关信息。这个研究结果表明,会计信息的披露方式可能会影响会计信息的披露质量。

(四)信息中介与会计信息披露质量

在资本市场中,最主要的信息中介就是审计师、财务分析师和机构投资者。如FanandWong发现,在法制环境有待健全的国家,审计师可以发挥公司治理的职能,提高会计信息的可信度。他们发现,代理问题比较严重、经常进行权益再融资的公司更愿意与国际五大会计师事务所合作(即聘请高质量的审计师),而相比其他公司,聘请高质量的审计师则提高了这些公司的市场价值。[23]Bushee讨论了机构投资者对提高会计信息披露质量的作用。他将机构投资者分为投机型机构投资者和非投机型机构投资者两大类。其中,投机型机构投资者通常采用动量交易策略,其投资组合变动较快,更加关注短期利益;而非投机型机构投资者则会关注企业的长期绩效,其投资的持有时间通常较长,对企业的监督能力也较强。他发现,如果公司投机型机构投资者的持股比例较高,公司就更有可能通过减少研发费支出来提高短期利润,避免利润下降;反之,如果非投机型机构投资者的比例较高,公司通过降低研发支出来提高利润的可能性就会减小。[24]

(五)公司治理与会计信息披露质量

现有研究还发现,良好的公司治理结构可以降低公司进行盈余管理的可能性,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如Klein考察了审计委员会、董事会特征与盈余管理之间的关系。他发现,审计委员会和董事会的独立性越高,公司进行盈余管理的可能性就越小,而且公司盈余管理的可能性会随着董事会或审计委员会独立性的降低而增加。[25]FanandWong研究了为什么东亚7国采用了与国际接轨的会计准则以后,会计信息质量不升反降。他们认为,由于东亚一些国家所有权集中、法律制度不健全、公司治理机制不完善、现金流量权与所有权相分离、政治寻租行为盛行等原因,导致控股股东有动机隐藏内部信息,操纵财务报告政策。他们发现,在大股东拥有有效控制权的情况下,最终持有人的控制权越高,其会计信息的质量就越差;控制权与现金流量权之间的差异越大,会计信息的质量就越差。[26]

综上所述,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并不能仅仅依靠会计准则,完善法制环境、配套的市场机制和公司治理结构等也都是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必要路径。

;

㈤ 谈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质量问题论文

谈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质量问题论文

在学习和工作中,说到论文,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论文是对某些学术问题进行研究的手段。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论文很难写吧,下面是我收集整理的谈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质量问题论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摘要: 在当今资本经济市场瞬息万变的局势下,上市公司的会计信息披露质量对各利益方的影响程度越来越大。文章通过分析现状,指出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质量问题存在的原因,提出加强监管、改进标准、加强社会公众监督等对策。

关键词: 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质量;

1、绪论

当今经济全球化下,市场经济中的资本经历正着深刻的变化。巨大的GDP总量及进出口贸易量伴随着巨量的交易业务,而作为反映贸易中资本运转的会计信息显得尤为重要。会计信息的有效性、真实性、可靠性等质量要求影响着经济市场中的资源配置和运行效率,同时会计信息所反映的内容也会对投资者具有导向性作用。而上市公司作为会计信息的提供方,对会计信息质量更应严格把控。会计信息披露需要将有用的会计信息及时有效的传递给信息使用者,使其知晓公司的财务状况和运营能力。而会计信息披露质量对内影响股东及相关利益者的利润分配及管理者制定决策,对外影响着市场资源的优先配置及效率,同时影响投资者决策。

2、我国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质量的现状

2.1会计信息披露的可信性不足

会计信息的产生需要经过发生会计业务、进行会计核算、财务报表披露三个步骤。在会计核算环节,依照会计制度和会计制度的规定,可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会计估计办法。在财务报表披露环节,有些企业对重大事项不披露,只报告对企业有利的信息隐藏对自身不利的信息,导致披露的会计信息避重就轻,使得一些上市公司和会计信息使用者之间信息不对称,后者处于劣势地位,使用者利用不完整的`信息做出不科学、不合理的决策,可能会造成重大失误。

2.2会计信息披露的相关性差

会计信息是否具有相关性取决于预测价值和反馈价值,上市公司传递信息的时间越早、内容越充分真实,预测事项越可靠,信息价值也越高。如果会计信息披露迟滞,公司外部信息使用者就无法根据已知信息做出正确的分析和预判,造成投资决策出现混乱。

2.3会计信息披露的可比性差

由于不同的上市公司运营方式不同,在会计核算和会计估计上会选择不同的方法,即使是同样的业务也可能会采用不同的方式,所以在财务报表披露上也会迥然不同,这就导致财务报表之间可比性差。公司外部使用者往往会采用相同标准分析会计信息,但信息的缺失往往不能使其掌握准确的判断。

3、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质量存在问题的原因

3.1内部原因

首先,股票价格的高低往往能反映出一个公司的经营情况,是公司内部衡量管理层能力一项标准。倘若股票价格一直在较低水平徘徊,会被认为管理能力低下,且目前大部分公司实行股权激励的政策,股票价格的高低和公司的盈利能力也和管理层自身利益挂钩。更重要的是,财务报表反映的信息,影响投资者的选择。财务报表利润高,所反映的盈利情况明朗,投资者往往会将闲散资金投入进去,而在市面上吸纳大量投资者的巨额资金,无疑对上市公司有很大的诱惑。所以有些企业会出现会计信息失真,影响会计信息质量的情况。

其次,由于内部控制系统是覆盖全公司日常经营运行的一整套完整的系统,需要有专业的管理知识、人员、技术等强大的软硬件支持。可仍然有部分公司没有意识到内部控制对于公司运行的重要性或者无法提供完备的支撑,对内部控制的重视程度不够,无法起到内部控制对日常管理和风险防控的控制效果。有些公司虽建立了完备的内部控制,但因后续的监管力度不够或者信息处理不及时等问题,也不能很好的发挥内部控制的效果。在此基础上,公司内部治理结构不合理也是导致会计信息质量出现问题的原因。

最后,由于会计政策随着时代的进步也在一直不断地更新完善,公司可能会在处理公司事务时与现行的会计准则不一致,尤其是在确认资产、收入、费用等项目上,这也会使会计信息失真,影响会计信息质量。

3.2外部原因

我国对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进行监管的部门主要是证监会、深沪交易所及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证监会是最有权威的部门其负责最初的财务信息披露,深沪交易所处于监管最前线位置但权利有限,中注协主要通过会计事务所间接对会计信息质量监督。在会计政策的选择上,因处理的事务繁杂且各公司性质不同,会计准则给予公司一定的空间,但选择合适的会计准则进行核算还是依靠主观判断,这就在监管依据上给监管部门造成很大困扰。其次,对于会计注册师的处罚力度主要以行政责任为主,最严重的是吊销执照,处罚力度有待加强。

4、提高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质量的方法

4.1完善法律体系,加大惩处力度

首先,要完善对上市公司会计信息质量信息的立法体系,在内容和结构上都要形成成熟的规范,避免出现打擦边球的行为。同时加大惩处力度,在处罚金额上要与其损害的他人利益加重多倍,建立黑名单及违规退出机制将责任落实到公司及个人。

4.2规定强制性信息、自愿性信息及预测性信息披露

对上市公司所披露的信息内容进行分类和规定。信息使用者和管理者必需或是影响决策的信息强制上市公司披露,避免模糊大众视线。在此基础上,上市公司可以选择其自愿披露的财务信息,以此来补充信息的完整性,也能在基本信息完善的基础上树立公司良好形象,适当保护上市公司利益。会计信息披露不完整甚至是失真时,投资者难以形成正确的预测和判断,所以上市公司可给予一些预测性信息并分析得更长远更透彻,完善会计信息预测体制,使结果更具科学性,信息披露质量更高。

4.3建立激励惩罚机制

在奖励方式上,可以采取股权制、年薪制、和企业文化的熏陶,增强管理人员对公司的归属感和责任感,使员工明白企业的发展与每个人的行为息息相关,同时对于违规人员制定惩罚措施,严重者永不录用。

4.4加强企业外部监管力度,完善内部控制制度

发挥证监会、深沪交易所及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的监督管理作用,使其权利与监管的范围力度相匹配,从而完善监督体系加强监管力度。上市公司应重视内部控制体系的建立,使管理权与监督权分离,权利分立,职责明确,在人员配备和硬件支持上,公司应尽全力保障其的运作能力和与时俱进性。

4.5改进上市公司业绩评价标准体系

综合看待一个公司的发展能力,例如资产状况、市场评价、偿债能力等,从而对上市公司有一个科学全面的评价,不能只用传统的盈利能力去衡量公司的价值;还可引用一些非财务因素的指标加入判断体系,使上市公司不仅仅只抓住眼前的利益,调动其更大的积极性去关注未来的收益和影响。

4.6增强社会舆论的监督

中小投资者是会计信息最广泛的使用者,所以社会公众的监督应是范围最大的监督活动。设置社会公众检举奖励制度,但不以其作为谋利手段,调动社会公众促进上市公司会计信息质量提高的积极性,共同维护市场秩序。

5、结语

会计信息质量的高低,影响着会计信息相关利益者的判断和决策,提高会计信息质量,改进监管治理体系对资本市场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应改变传统评价上市公司价值的评判标准,以长远的眼光看待其发展,并对其进行监督,促进会计信息质量提升。

6、参考文献

[1]张文芬.我国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研究[D].财政部: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2014.

[2]胡国恒,王少芳,翟永会.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经济纵横,2014年第7期:101-104.

[3]于梅.我国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质量分析[J].财经问题研究,2015年第6期.

;

㈥ 信息披露指数是什么意思

信息披露指数是什么意思:上市公司所披露的信息按其内容分为强制性信息披露和自愿性信息披露。强制性信息披露的格式和内容由于受法规的局限,已经远不能满足投资者对信息的需求, 投资者需要企业主动提供信息。这样,自愿性信息披露便应运而生。本文以探究上市公司的盈利能力与自愿性信息披露质量的关系为视角,以沪、深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对自愿性信息披露的质量采用平衡记分卡式的模块思路进行实证分析。
一、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契约理论认为,高盈利公司的经理层更有积极性对外披露信息,从而为维持他们的地位、声誉和薪酬安排提供理由(Wallaceetal,1994;Inchausi,1997)。信号理论也有相同的暗示,认为绩效较好的公司将自愿披露更多信息,以使市场正确评价其盈利水平,从而吸引更多的资本或避免股票的价值被市场低估(Grossman anHart,1980;Milgrom,1981)。与上述理论预期相一致,Lang 和 Lundlholm(1993)根据1985至1989 年间公司信息披露的评分,研究影响企业自愿性信息披露的因素,实证结果发现:绩效越好的公司其披露的评分等级越高。Forker(1992)选择了多伦多证券交易所上市的 80 家最大的上市公司实证研究得出结论:业绩因素会促进上市公司自愿披露更多的信息。Miller(xxxx)也发现随着公司盈利水平的提高,公司的信息披露水平也会相应提高。国内学者乔旭东(xxxx);诸葛栋,封思贤(xxxx)实证研究得出结论:中国上市公司自愿性披露程度与公司盈余业绩成正相关关系。而崔学刚、朱文明(xxxx);乔旭东(xxxx)采用回归分析方法研究发现,公司的自愿性信息披露水平与公司的盈利水平呈负相关。由此可见,国内外学者的研究结果有差异,但国内有影响力的研究成果尚不多。
二、研究框架与实证构建
(一) 研究假设: 盈利能力强的上市公司倾向于进行更多信息的自愿性披露。因此, 本研究假设上市公司的盈利能力与自愿性信息披露质量正相关。
(二)样本选取
本研究随机抽取了xxxx年前上市的沪、深A股200家能取得完整财务数据的上市公司作为样本。样本中首先剔除了没有可比性的st上市公司和金融类上市公司及xxxx年更名或新上市的公司。研究期间为xxxx年。样本公司的财务数据来源于巨灵信息网和中国证监会网站。选用的分析软件为SPSS11.5。本项研究选取样本的行业分布情况如表1。
表1 样本的行业分布情况
行业 样本数 比例
农、林、牧、副、渔业 6 3%
采掘业 5 2.5%
制造业 119 59.5%
电气、煤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 15 7.5%
建筑业 5 2.5%
交通运输、仓储业 9 4.5%
信息技术业 13 6.5%
批发和零售贸易 12 6%
综合类 9 4.5%
社会服务业 7 3.5%
合计 200 100%
(三)变量的选择与确定
1.因变量披露项目与评价体系的选择与确定
上市公司自愿性信息披露的内容可从公司公开发布的中报、年报、中报、定期报告及临时报告等资料中选取,其办法是首先优先采纳过去相关研究中建议的披露项目,再将初步筛选项目与中国证监会的《公开发行证券的公司信息披内容与格式准则第2号<年度报告的内容与格式>》(xxxx)中规定的披露项目进行对照,并删除强制性信息披露项目,便得到自愿性信息披露项目。本文采用平衡记分卡式的模块思路进行实证分析时,采纳Meek等人用构建信息披露明细表的做法来计算信息披露指数。这样,可将上市公司自愿性信息披露程度评价的指标体系分为:战略信息披露(28)、非财务信息披露(37)和财务信息披露(48)三个模块。
由于自愿性信息披露是属于定性项目,很难直接显示为数字进行计量。因此,在衡量上市公司自愿性信息披露质量时,按每家上市公司实际披露的项目总数,为每个样本公司评分。在评分时采用 “0-1指标评分法”,即若有一项属于自愿性披露项目,就计1分;否则计0分。应当注意的问题是,当某一项目并未包含在披露信息中,是计未披露还是计不适用(N/A )。通常将信息条目所赋予的分值汇总成信息披露指数。其方法有两种:一种是信息条目直接汇总,假定其重要性是一样的;第二种方法是对每一信息条目赋以权重,以反映信息条目的重要程度,然后加权汇总。两种方法原理相同,可互相替代。本文基于每一项信息对于信息使用者来说均有同样的重要性的假设,采用了第一种方法。即将每条信息的权重均看作1。 披露信息可分为定性的或定量两种,如果同一项指标的定量与定性信息同时披露,就会获得比仅仅披露定性或定量信息的指标更高的加分。故自愿性信息披露指数为:VDEi(i=1,2,3)分别表示用“0-1指标评分法”得到的战略信息披露指数VDE1(28)、非财务信息披露指数VDE2(37)和财务信息披露指数VED3(48)的数值。这样,上市公司的自愿性披露指数定义为: VDE=VD/MVD。其中VD是年报中已披露的自愿性项目分值之和;MVD是年报中应最大可能披露的自愿性项目的分值之和。
2.自变量定义
由于文献中(L.L.Eng,Mak,xxxx;Chen,Jaggi,xxxx)用净资产收益率ROE作为衡量公司当年盈利水平的变量时,均显较佳的解释力。因此,选取综合性最强、最具有代表性的衡量企业盈利能力的指标净资产收益率ROE来衡量公司的盈利水平。其计算公式为:ROE=净利润/权益总额。
(四)实证分析方法
首先,用“0-1指标评分法”计算出各公司的披露指数VDE,再建立线性回归方程,方程包括自愿性披露程度的信息披露指数(VDE),净资产收益率(ROE),回归截距和随机项。实证分析时先进行描述性统计,再用最小二乘法进行回归分析,并使用T检验和F检验来加以验证。
三、实证分析与结果探讨
(一)描述描述性统计
本研究将搜集的自愿性信息披露项目归纳到战略信息、非财务信息、财务信息三个模块中,其披露项目分别有28,37,48。用分析软件SPSS分析得到自愿性信息披露各模块的描述性统计结果如表2所示。描述性统计分析表明:整体上从表中可以看到,我国上市公司对于战略性信息的自愿披露水平在三个项目中最高,达到55%,其次是非财务信息,披露比率为49%,自愿性披露比率最低的是财务信息,为33%。而从总体的自愿性披露状况来看,我国上市公司的披露比率为13.19%,最大值为39%。这说明我们上市公司的自愿性披露的水平还是很低的。净资产收益率ROE的均值为7.0220,最小值为-43.43,最大值为30.90。

表2 自愿性信息披露各模块描述性统计
N Minimum Maximum Mean Std. Deviation
VDE 200 0.03 0.39 0.1319 0.05909
VDE1 200 0.00 0.55 0.2094 0.12026
VDE2 200 0.01 0.49 0.1114 0.06444
VDE3 200 0.00 0.33 0.1008 0.05474
ROE 200 -43.43 30.90 7.0220 0. 4012
(二)回归统计分析
根据回归统计分析模型,选用普通最小二乘法检验了上市公司自愿性披露质量与公司盈利能力的关系,其回归结果如表3所示。由表3可知, 上市公司自愿性披露质量,总体在0.001水平上具有显着性,相关系数r=0.932,表明上市公司自愿性披露质量与公司盈利能力之间呈现较强的正相关性,确定系数r2 = 0.8686 说明自愿性披露质量约有86.86%可以用盈利能力来解释。F=27.360,检验值在0.001水平上显着,支持了上市公司自愿性披露质量与公司盈利能力成正相关关系。t=16.541检验显着,表明回归方程有效,变量之间相关关系显着,即公司的盈利能力越强,其自愿性披露的信息越多。其回归结果与假设相符。
自愿性信息披露体系的三大组成模块与公司的盈利能力的回归结果表明:战略信息披露回归方程在0.001水平上, F=36.810 检验值不具有显着性,但是在0.01水平上显着,支持了上市公司自愿性战略信息披露质量与公司盈利能力成正相关关系。非财务信息相关系数在0.001水平上,F=37.976具有显着性,表明上市公司自愿性披露非财务信息质量与公司盈利能力之间呈现较强的正相关性。财务信息在0.001水平上,F=35.581检验值不具有显着性,即使在0.01水平上也不具有显着性,表明上市公司自愿性财务信息披露质量与公司盈利能力没有呈现较强的正相关性。

表3 回归结果
ITEMS VDE VDE1 VDE2 VDE3
Intercept ROE Intercept ROE Intercept ROE Intercept ROE
Exp.Sign + + + + + + + +
Value 3.45 0.848 3.055 0.506 3.052 0.234 3.212 0.242
t 7.314 16.541 5.046 6.967 5.682 6.162 6.308 15.34
Sig 0.000 0.000 0.000 0.051 0.000 0.000 0.000 0.821
F 27.360 36.810 37.976 35.581
p 0.000 0.063 0.000 0.352
r 0.932 0.910 0.891 0.778

四、博弈分析与深层研究
从博弈角度分析,可将投资者与上市公司自愿性信息披露的博弈采用不完全信息动态博弈模型。即假定有一个上市公司和具有相似的偏好和行为的投资者整体构成两个博弈方。a’和b’是上市公司和投资者的最优反应,使得他们的期望效用或收益最优化。上市公司与投资者的纯策略分别为a和b。上市公司和投资者的博奕分析为:

a值比较大 a 上市公司的诚信和道德风险比较大。 上市公司比较诚实守信,股价未被低估后表现出高披露水平的可能性很小。既然现在是高披露水平,那么上市公司极有可能知道股价被低估,故投资者在观测到高披露水平时采取高需求策略才是明智的,投资者采取合作的态度,使得双方收益。 投资者比较不成熟,投机性强。 投资者的比较成熟,上市公司知道不能指望以高披露水平来欺骗投资者,促使上市公司表现出理性。
因此,我国上市公司业绩越好,越倾向于自愿披露信息,实际上述假设是有前提的:上市公司的自信由投资者的收益、自信决定,而投资者的自信又取决于上市公司的收益,它们之间的福利是相互依存的。而“我国投资者并不关心企业的经营状况,投机行为十分明显”,(吴世农,黄志功,1997)这种投资者不成熟的现象,打击了上市公司进行更好信息披露与沟通的主动性和质量。可以看出,对于自愿性披露的信息,投资者只有具备一定的收集、理解和反应能力时才会发挥信号作用;当然若市场中充斥着虚假的信息,则效率最低。自愿性信息披露的信号得到有效传递的基础是投资者的理性和上市公司的诚信,即业绩佳的企业在自愿披露更多信息后,市场上有信息反应。因此,体现出盈利能力对于上市公司自愿性披露总体及模块质量的影响并不是很稳定,财务信息模块没有通过检验、战略信息部分体现出较弱的相关关系。
[参考文献]:
1.乔旭东《上市公司年度报告自愿披露行为的实证研究》,《当代经济科学》,xxxx年第2期。
2.诸葛栋,封思贤,《公司业绩与自愿性信息披露的实证研究》,《技术经济》xxxx年第7期。
3. 崔雪刚,朱文明,《上市公司信息披露水平、公司特征与信息监管》,《第二届实证会计国际研讨会论文集》[A],xxxx年。
4. Improving Business Reporting:Insights into Enhancing Volutary Disclosures[R]Steering Committee Report Business Reporting ResearchProject,xxxx.
5. Meek, G. K,Roberts, C. B., and Gray, S. J. Factors influencing voluntary annual report disclosures by US, UK and continental European multinational corporations.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Studies, 1995, 555-572.
6.Singhvi, S, and Desai, H. B. An empirical analysis of the quality of corporate financial disclosure. The Accounting Review, 1971, 129-138.
7. Forker, J. J. (1992). Corporate governance and disclosure quality. Accounting and Business
Research, 22 (86),111–124.

㈦ 会计信息披露质量

我个人认为你说的会计信息披露会不会指的财务公开这个意思

主要公开:收入\成本\费用\利润

会计信息披露这个问题现在还在研讨当中,没有正式的规范性文件

给你一个关于会计信息披露规范的研讨看一下吧,希望能有点帮助

证券市场是资源配置的重要场所,同时也是信息的集散地。证券市场的“公开、公平、公正”原则,必须通过一整套信息提供、信息传递、信息评价、信息监管的信息披露制度来实现。更准确地说,证券市场能否有效运转,是以信息披露制度的成熟程度为基础的。公司经营状况的好坏,会通过信息披露的途径在市场上广为传播,被市场参与者选择接受,进而影响其行为决策。无论从企业上市之初的招股说明书、上市公告书,还是中期与年底的定时报告,都构成了证券市场的重要信息来源。芝加哥大学教授Eugene Fama建立的“有效市场假说”,证实了会计信息能够对投资者的投资决策产生影响,为会计信息披露的理论建立了基础。叫近期证券市场的虚假信息披露事件层出不穷,引起会计界的巨大反响和深思,也使得信息披露的规范成为刻不容缓的严峻课题。本文试从信息披露失真的本质入手,分析其原因、特点和治理对策。讨论的对象是广义的会计信息,包括会计报表包含的信息、会计报表附注及其他财务报告所披露的信息、审计相关报告信息、证券监管部门要求提供的文件。

一、真实的会计信息披露应具备的特性

会计信息的真实性是会计信息的生命之所在。如果进一步具体分析,真实性包含以下特性:

1.有用性。披露的信息在决策上有用,能够满足使用者的需求,增加使用者对市场信息的了解,降低投资决策盲目性与风险。国际会计准则中提出:有用性是指,会计信息披露提供关于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业绩方面的信息,这种信息对于很大一批使用者进行经济决策是有用的。为上述目的而编制的财务报告可以满足大部分使用者的共同需要。

2.相关性。信息披露不能一厢情愿地主观决定,而应当根据市场用户的需求,规范信息披露的形式、数量和质量,也就是与信息使用者的目的和要求息息相关。为了使信息有用,信息必须与使用者的决策需要相关。当信息能够通过帮助使用者评价过去、现在和未来事项或确认、更改他们过去的评价从而影响到使用者的经济决策时,信息就具有相关性。

3.可靠性。披露信息必须可靠,不能错误引导用户的判断,不能进行虚假的误导性的陈述,也不得有重大遗漏。要使信息可靠,财务会计报告中的信息必须在重要性和成本的许可范围内做到完整。遗漏能造成信息虚假或令人误解,从而使信息不可靠并且在相关性上留有缺陷。当信息没有重要错误或偏向并且能够忠实反映其所拟反映或理当反映的情况以供使用者作依据时,信息就具备了可靠性。

4.中立性。真实的会计信息应当保持中立性。中立性是指会计人员形成会计信息的过程和结果不能有特定的偏向,不能在客观的信息上附加某种主观色彩以满足特定信息使用集团的需要,否则信息的真实性就会受到质疑。如果为了达到预定的成果或结果,通过对信息的选择和列报,使财务信息影响了决策或判断,那么财务信息就不是中立的了。目前许多企业信息披露中存在的问题,都与企业过于偏重当前利益、不能保持自己的中立性地位有很大的关系。

要深刻理解会计信息真实性的本质,就必须认识到会计信息的真实性不等于绝对精确性。从哲学观念来看,绝对的精确是不存在的,我们只承认相对的精确。导致会计信息的相对精确的因素很多。比如,越来越多的经济业务本身的复杂性提高,使信息披露规则的制定无法跟上这种发展;会计方法上的局限性,决定了许多会计信息处理只能追求一定意义上的准确,例如折旧年限和残值的估计;会计原则的要求使信息披露具备了模糊性,重要性原则要求忽略价值不大的信息,稳健性原则要求企业不能披露未来收益,“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使信息披露方式简单化,“效益大于成本”的原则使企业放弃了为使信息披露更精确而进行的努力。比比皆是的相对的精确就意味着模糊性的普遍存在,意味着真实性只能被界定在一定的范围和界限之内。

二、会计信息不对称引起的信息失真

不对称信息是微观经济学研究的核心内容之一,是指市场上由于买方和卖方之间各自掌握的信息不对称,从而导致市场失灵,资源配置效率下降。会计信息作为一种特殊的专业化的信息,同样存在着一个会计信息市场,存在信息的供给和需求。会计信息的供给与需求是相互联系、相互对应、相互制约的。由于会计信息的生产与消费具有复杂的目的与动机,常常出现供给与需求不一致、不对称的情况。“由于会计信息的不完全性和非物质性,便所有市场参与者面临由信息不对称引起的市场风险,而会计信息供求关系的隐蔽性和复杂性,便会计信息市场的不确定性大大增加了”。

会计信息不对称可以分成两种。

第一种是不同信息使用者之间的会计信息不对称,是指企业由于选择了特定的会计方法而造成会计报表的信息披露偏向于某一特定的信息使用者。有研究结果表明,会计信息在股票市场参与者之间的不对称性引起股票交易成本上升,投资回报的期望值上升,股票市价下跌,流动性下降。相当一部分会计学者通过对股票市场的实际观察得出结论,当企业的会计信息在股票市场上呈不对称分布时,其主要原因在于企业管理者所采用的信息披露的方法。由此造成的结果是,一部分人得到了更多的所需信息,另一部分人却与此相反,从而引起投资成本上升,股票在市场上流动性下降。戴蒙(Diamond)与费勒尔(Verrechia)曾于1991年对企业信息如何披露才能达到预期的股票流动性作了较为准确的计量。他们研究发现,在信息不对称达到一定的情况下,假定投资者对股票投资风险的承受能力是有限的,则信息不对称会对预期的股票流动性产生影响,从而直接作用于股票的市场价值。显然,股票的流动性越大,越要求信息揭示更加充分,投资风险越小。他们指出,要想保持企业的股票市价不断增长的趋势,就必须寻求一种可靠的信息披露方式来降低可能出现的信息分析的不对称。,

第二种信息不对称是企业管理者与外部信息使用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管理人员利用这种不对称的地位,拥有大量的私人信息,对报表进行粉饰和美化,不断地进行收益和盈余调节,向市场传递不正确的信息。常见的方式有,在效益好的年份,对利润和资产进行隐藏,多计提各种准备,在效益不好的年份,释放各种秘密准备,弥补当年不理想的财务状况;或者利用掌握的内幕信息,掌握企业重大变更消息,为个人牟利。这种不对称便企业财富不公正地为少数内幕交易着拥有,会扰乱企业的真实股价表现,增加投资风险,打击投资者信心,长期来看会降低企业的市场价值。

以上的分析结果表明,会计信息不对称引起的会计信息失真会削弱企业的市场价值。企业管理者要追求企业市场价值最大化,就必须减少会计信息不对称性。信息披露应当面向证券市场所有参与者,而不仅仅面向某些个人或集团。参与者接受信息的质与量不能有差别,信息供给者与需求者在会计信息市场上也应处于对称的地位,否则会导致资源无效或低效配置。

三、成本效益不对称引起的信息失真

会计信息披露机制的完善,使得会计信息的流通和交换更加容易,会计信息能够向投资者提供有用性更强的服务。Watts和Zimmerman的研究指出:在订立契约的过程中,会计信息的确起着降低交易费用的作用。会计信息提供的历史演变,就是朝着优化产权安排的方向努力。道格拉斯。C.诺思也有过这样的论述:“降低交易成本的创新是在以下三个成本边际上发生的:一是使资本的流动性增加,二是使信息成本降低,三是使风险分散。它们提供了一个区分便交易成本降低的特性的有用方法。”然而,人们总是强调信息披露制度能够有效地减少交易成本,却常忽略了信息披露制度自身的建立和完善也需付出成本,提供信息披露服务的企业也并非完全心甘情愿地付出这种成本。

现代信息经济学把信息产品分为商品化信息产品和非商品化信息产品。二者的区别在于,商品化信息产品的消费者在使用时要付出相应的代价,而非商品化信息产品的消费者不需要支付或者支付非常微小的代价就可以享受信息的便利。会计信息披露属于非商品化信息产品。这意味着负责提供信息产品的企业需要增加成本,但却不能从信息使用者处得到立竿见影的回报。要使会计信息更好地为投资者服务,就必然会增加企业的相关会计成本支出,从而减少企业所有者权益。从成本效益角度考虑,企业为了降低会计信息不对称花费的成本支出必须小于由此带来的预期收益,否则信息披露行为将无法维持下去。

信息作为一种产品自然就有一个生产过程。具体到专业知识含量很高的会计信息,必须有受过专业训练的专业人士对其进行加工,根据信息产品的功能,经过理解、分析和研究,通过一定信息技术手段,生产出最终的信息产品。由于蕴涵极高的知识含量,信息产品的价值被大大提高。但是这种价值的衡量具有很大的难度。会计信息不是以对外销售的方式提供的,因此其价值与效益很难量化确定。由于会计机构是企业内部管理组织中的一个组成部分,会计信息的生产成本也很难准确计量。定性地来分析,会计信息生产成本主要由以下部分构成:

1.信息搜集与加工费用,包括计算机、传真机等信息办公设备、管理信息系统等软件开发与维护费用、信息处理人员工资费用。

2.信息对外报告费用,包括注册会计师审计、证券管理部门管理费用、在公开媒介上披露费用。

3.机会成本,由于对外提供信息造成竞争优势的丧失和潜在的损失。

从会计信息披露中谁会得到效益?得到的效益有哪些呢?作为信息供给者的企业、政府、外部信息使用者等都可从中受益。企业所能得到的好处是有助于树立良好的公开的透明的公众形象,吸引投资者,筹集资金等。外部信息使用者所能得到的好处是:投资者能够评价投资的价值,监督企业的经营效率,改善投资决策;债权人可以通过分析偿债能力来保证自身资金的安全性;政府可以更方便地对企业进行宏观调控,全面调整社会经济资源利用,加强税收、国有资产投资方面的管理。

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会计信息的生产与提供需要花费一定代价,为追逐经济利益的企业不愿无限地增加这种信息产品的供给,因此,会计管理机构在制定信息披露标准时,要充分考虑到成本效益比较的基本原则,为企业的利润着想,否则制定的标准将失去执行的基础。另一方面,会计管理机构应当制定一定的信息生产和提供标准,以便将会计信息的模糊性限制在一定范围之内,保护信息使用者的利益。

四、会计信息披露失真的责任主体

目前会计信息披露失真的表现形式有:人为捏造会计事实,篡改会计数据,为私利而编造假帐假表,虚盈实亏,虚亏实盈,便会计信息丧失真实性。其中最严重的是资产计价失真。很多企业的资产帐面价值已经不能真实反映资产实际状况。国有资产家底不清,管理混乱,补偿不足,大量资产流失,普遍存在帐实不符的情况。而且由于在资产计价过程中,某些环节存在主观假定的标准与方法,造成资产计价的伸缩性,发生人为的偏差。

在会计信息披露失真行为中,究竟谁应当负最终的责任呢?按照会计人员虚假披露的动机可分为故意失真与非故意失真。非故意失真是会计人员技术熟练程度不够、疏忽大意等非故意因素导致的,比较容易克服和纠正。故意失真是指在企业管理当局的授意下,利用会计规范给予企业的灵活性,有偏向性或诱导性地提供信息,或者违背会计规范制造假帐。这是危害最大、后果最严重、也最难以防范和察觉的失真行为。Watts和Zimmerman曾经撰文指出,管理人员比会计人员更关注会计信息反映的内容和结果,也必然会参与乃至干涉会计信息的生成与传递。另外在进行会计政策的选择时,会计政策选择的主体是管理阶层而不是会计人员闷。因此,故意失真与委托代理问题有密切的联系。

委托人——代理人关系本质上是市场参加者之间具有信息差别的一种社会契约形式,它是掌握较多信息的代理人通过合同或其他经济关系与掌握较少信息的委托人之间开展的各种关系。管理当局与特定信息使用者之间同样存在委托代理关系,政府会强制企业进行特定规范的信息披露,企业的大大小小的股东也会建议或呼吁提供他们需要的信息。由于会计信息披露会影响企业股票价格波动,干预信息使用者的经济决策,因此会计信息披露有着协调利益分配的功能,是利益分配财富转移的信息基础。这种利益分配过程中必然伴随着利益冲突,必然有人为维护特定利益集团而牺牲信息披露的真实性、透明性与公开性。关键在于,如果因提供虚假信息而付出的代价远远大于所得到的利益,就无人敢轻易采取虚假信息披露行为,否则,就总会有人在利益驱动下挺而走险。在市场经济发达国家,由于有着强大的社会监督机制、严厉的惩罚措施、成熟的执法系统等一系列完备的制度保证,能够把虚假信息披露的发生限制在最低限度。回顾一下委托代理理论的观点,委托人——代理人关系的核心是刺激一致性的信息机制问题。委托人为了使代理人在其不能观察的行为中采取与其自身利益最大化的目标相一致的个人行为,需要设计一种能够达到委托人的目的而且代理人愿意接受的合同或契约。外部硬性制约是一种可行的方法,但是更好的选择是,发挥内部激励的优势,使增加信息披露成本与增加代理人个人效益相联系,使代理人自觉地完善信息披露。

五、会计信息披露失真的规范

规范会计信息披露失真的核心是完善信息质量管理机制两方面,可以从建立内部约束机制和外部约束机制入手。

建立内部约束机制,即完善企业内部会计制度,严格会计核算的基本程序,健全财产物资、财务收支的制度,为提供真实的会计信息奠定良好的会计基础。强化企业约束机制,坚决制止管理者任意违反财务规定,自行支配企业财产物资和经营行为。

建立外部约束机制,完善社会监督体系是制止和防范信息失真的根本保证。首先是完善立法,创造良好的法制环境。通过法律手段强化管理者在信息披露中的法律责任,制定有关信息质量管理法规,对管理人员责任与权利、提供伪劣信息的惩处作出明确规定。其次,增强会计监督的全面性与权威性,加强对会计准则和财务会计制度执行情况的监督。约束企业会计行为,增强信息的客观性、可验证性、公开性。发展注册会计师事业,发挥社会审计的公证作用,健全以注册会计师为核心的社会监督体系。需要强调的是,会计师事务所在会计信息市场起着十分重要的中介作用,其职能是收集、评价、存储、周转会计信息,传递供需信号、疏通供求渠道,促进信息的交换或交易,形成公开的成熟的市场。会计师事务所在证券市场信息披露中起着独立审核、严格监督的外部审计作用。以外部审计为核心的社会监督体系,是会计信息到达外部信息使用者的最后一道关卡。这一监督体制的完善程度和运行效率,对于市场上的信息流通具有决定性的影响。第三,政府对信息市场进行适度管理,通过行政手段强化企业外部监督,通过政府审计机构、财税部门加强审计监督,并与会计管理部门合作,建立会计信息规范体系规范企业信息披露的内容与格式,披露会计政策选择与变更、重大环境变化对企业造成的影响。

另外需要引起注意的是,在会计信息披露制度的完善因素中,信息使用者的成熟程度所起的作用起来越大。西方的个人和机构投资者已经比较成熟,各种信息中介分析技术高超,对推进信息需求、影响信息披露起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其偏好已成为会计信息披露要求的晴雨表。

㈧ 如何提升lt公司的信息披露水平

制定准则和体系。
1、提升it公司的信息披露水平有两种方法,一是制定信息披露的准则,二是制定信息披露的规则体系。
2、信息披露准则是上市公司组织信息披露工作的基本原则和行为规范,是上市公司履行信息披露义务的准绳,只要是制定好这两项准则,水品肯定是有所提高的。

㈨ 重要性在信息披露中如何运用

一、对财务报表的审计过程中的重要性判断

财务报表审计的目标是对财务报表是否遵守公认会计原则在所有重要方面公允表述公司财务状况、经营成果以及现金流量表示意见。因此,各国审计准则一般直接沿用了会计文献中的重要性概念。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The American Institute of Certified Public Accountants,简称AICPA)在审计准则公告第47号(SAS No.47,Audit Risk and Materiality in Concting an Audit)中指出,“考虑重要性是一项职业判断,审计师需要判断合理的财务报告使用者的需要”。

SAS No.47认为“一些事项(不论个别还是累计)对于会计报告是否遵循公认会计原则的公允表述是重要的,而其他一些问题则是不重要的”。“在审计计划和执行过程中,审计师没有责任去合理保证能够发现不重要的错报或漏报”。

重要性标准具体运用于审计过程的两个阶段:一是在审计计划时,重要性是审计所允许的错报或漏报的限度。这时对重要性的判断决定所需审计证据的数量和审计风险的大小。二是在评价审计结果时,重要性是错报或漏报的个别或汇总影响财务报告使用者判断或决策的程度。这时对未调整的错报或漏报的重要性判断决定出具审计意见的类型。

二、信息披露的重要性标准

重要性标准不仅运用于财务报表的编报和审计,而且是证券市场信息披露制度中的关键问题。重要性标准首先决定了一项信息是否重要,从而影响到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范围,进而影响到上市公司是否有披露义务。区分信息是否重要的意义在于使证券市场的投资者得到投资判断所需要的信息,同时力图避免证券市场充斥过多的噪音。

美国关于重要性标准的定义首先是在根据1933年证券法的注册登记陈述中体现的。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以下简称SEC)在证券法颁布后的第一年规定:“一件事项如果得以正确地表述或披露,阻止或将阻止普通投资者购买该股票,则该事项为重要事项。”在20世纪80年代以后,SEC采用综合信息披露体系,在S-X规程(Regulation S-X)中将重要性标准限定为“一个理性投资者在决定是否购买注册证券时会认为该信息是重要的实质可能性”。

有必要指出的是,信息披露中重要性标准不仅适用于向证券监管机构公开报送的财务报表,还包括其他财务报告(例如年度报告中的管理层讨论与分析、盈利预测报告等)和非财务信息;重要性标准不仅影响证券发行的信息披露,还体现于二级市场的临时披露义务的履行。这些方面的重要性判断仍然贯彻“影响投资者决策”的标准,但具体方式有所差别(例如及时信息披露的可能性/重大性测试,二级市场信息披露“影响股票价格”和“影响投资者决策”并用的二元化标准等)。但由于超出了本文的范围,这里不再详细讨论。

综上所述,不论会计规则制定机构从用户需求观的会计目标出发对重要性下定义,还是证券监管机构基于投资者保护观界定信息披露的重要性,都得到一致的看法,即将“影响信息使用者的决策或判断”作为判断财务报表重要性的标准。

三、法庭对虚假陈述重要性的认定

财务报表的编报和审计人员站在财务信息使用者的角度作出重要性判断是一种事前判断。事实上财务报表的某项或累计错报或漏报是否构成重要性,只有在事后产生争议时通过法庭的认定来完成。因此重要性标准关系到对虚假陈述的认定和相应的民事救济和民事责任制度。具体就财务报表的错报或漏报的认定而言,各国的法律实践都认为至少需要具备两个要件:一是存在错报或漏报;二是错报或漏报具有重要性。在美国重要性标准的形成过程中,法院的判决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在证券法颁布后的首例财务欺诈大案——巴克雷斯建筑公司案(1962)中,法官裁定巴克雷斯公司发行债券上市申请表中的错误披露是否属于“重大”时,认为“每股收益”的高估15.3%不属于重大错误,营业净收益高估16.5%也不算重大错误,但流动资产和由此计算出的流动比率高估18.8%属于重大性错误。法官的理由是:与公司股东相比,债券持有人或未来投资者对公司资金流动状况高估的关心更甚于对公司收益的高估的关心,尤其对曾发生过资金流动困难和将面临严重营运资金短缺的公司更是如此。法官在判案中写道,“如果正确地陈述了或透露了事实,将会导致一般的精明的投资者推迟或趋向于推迟购买本案所涉及的证券。”

重要性判断在实践中的困难与矛盾

尽管FASB、AICPA、SEC和法庭在重要性标准的立场完全一致,但并未解决实务中的困难和矛盾:衡量重要性以信息使用者的判断为尺度,但实际操作中会计人员、审计师和证券发行人必须在会计信息到达信息使用者之前作出重要性的判断。他们如何把握信息使用者心目中的重要性?实证研究表明,不但会计信息编制人员、审计师与会计信息使用者(证券分析师)对同一问题的重要性判断存在显着差异,不同审计师的重要性标准也不一致(Woolsey,1973;Dyer,1975;Patillo,1976)。问题的严重性在于,如果法庭对会计信息存在错报或漏报是否重要的认定低于证券发行人或审计师把握的重要性标准,有关责任人就需承担重大虚假陈述的赔付责任。

为解决重要性标准在应用中的混淆不清甚至误用滥用,最简单的办法似乎是公布一套涵盖各种情况的、定量的重要性指南。但无论会计准则制定机构还是证券监管机构都认识到这种做法不可行。FASB认为“不可能制定通用的重要性准则,广收并蓄有经验人士在判别中的思考要点”(财务会计概念公告第2号)。讨论重要性标准离不开每个企业的特定环境,不同规模、利润和经营性质的企业的重要性不同,同一企业在不同时期的重要性也不同。因此在确立了重要性的原则规定之后,会计人员、审计师和信息披露义务人自身需要运用专业判断来评估特定情形中的重要性。

为克服既要代替财务信息使用者进行重要性判断,又要承担重要性判断不符合信息使用者期望的风险,职业界在长期实务中自发形成了一套判断重要性的便于操作的经验法则(Rule of Thumb),其中以净利润的5%或10%为判断重要性的标准应用最为广泛。

重要性标准的滥用及治理对策

如上文讨论,会计、审计及信息披露规则中的重要性概念是一致的,都是站在信息使用者的立场界定重要性做出实质性的概括。但这种抽象定义不可能具体指导每个特定情形下的重要性判断。长期实践中形成的数量化的经验法则便于会计和审计人员具体操作。但不可避免的问题是,对重要性的判断一旦沦为数量化的门槛,就容易被误用或滥用,成为不正当会计处理并且推诿责任的护身符。重要性判断的滥用已经引起美国证券监管机构的重视。SEC前任主席莱维特发表的题为“数字游戏”的讲演(1998年9月)中呼吁遏制美国公司的盈余管理行为,将“滥用重要性”列于五类重点调查对象。莱维特一针见血指出,“实践中,一些公司滥用重要性原则,他们刻意在财务报表中制造一些小错误,其金额尚未超过通常可接受的重要性界限。当受到审计师或者监管者质疑时,他们会轻描淡写地说:‘不过是小疏忽而已’。若真如此,他们为何煞费苦心地出错,并将错误大小控制在重要性范围内?”

以具体指导财务报告编制和审计过程中的“重要性”判断。SAB99并不否定职业界运用具体百分比对重要性进行初步判断,但强调重要性的判断必须站在财务信息使用者的立场上考虑综合因素进行具体分析。其主要内容如下:

1.强调了数量与性质并重的观点。SAB99列举了一些将导致数量上较小的错报或漏报在性质上达到重要性的情况,包括:(1)帮助实现预期盈余(earnings expectation)的差错;(2)改变收益趋势的差错;(3)达到扭亏为赢或者相反目的的差错;(4)重要分部或业务发生的差错;(5)违反法规的差错;(5)借以满足债务契约的差错;(5)实现管理者报酬(如股票期权)的差错;(6)隐藏非法交易的差错。

2.要求在判断重要性时应考虑管理当局的意图,即使差错金额微不足道,但如果出于管理当局的盈余管理动机,则应该作为重大差错对待。

3.在对待各报表项目的差错金额能否累计抵消的问题上,SEC持否定态度,认为分别各项目的错报或漏报、有关项目错报或漏报的小计、所有项目错报或漏报的汇总,要统统考虑,不应相互抵减或抵消。

4.具体项目的重要性水平还取决于该项目能够精确计量的程度。能够精确计量的项目(例如应付账款)与存在不确定性的项目(例如或有负债)相比,可以容忍的错报或漏报的程度更低。

㈩ 有哪些指标可以用来衡量信息披露质量

肯定是可以选择的!

阅读全文

与信息披露水平如何衡量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所需的五个数据在同一列如何引用 浏览:285
微商怎么做人脉代理 浏览:357
怎么去龙洞华侨职业技术学校 浏览:299
你是如何获取租房信息的 浏览:931
代理费多少钱什么意思 浏览:189
安信证券交易界面怎么显示 浏览:183
东阳卖狗的宠物市场在哪里 浏览:98
不当交易检察官最后怎么样了 浏览:964
xbox怎么交易 浏览:296
交易猫如何100退款成功 浏览:993
高中生信息泄露有什么后果 浏览:330
如何构建企业信息利用 浏览:976
线上怎么销售产品图片 浏览:14
电脑股票交易明细按哪个键 浏览:365
注塑产品如何开机 浏览:990
建设银行普通信息卡是哪个 浏览:369
电商黑马技术有多少 浏览:963
三圣花乡花市场搬到哪里去了 浏览:295
口腔医学技术多少人学 浏览:314
权健产品什么时候重新上市 浏览:6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