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如何在教学中正确运用信息技术
信息技术应用于现代教育教学中,与学科整合是一种需要,更是一种必然的趋势.但在信息技术的使用实践中,我们发现课堂上的使用并非多多益善,而要高效合理的将信息技术运用到教育教学中,需要教师本身有很好的信息技术基础,更要求在教学过程中要以学生为主体,在学生缺乏兴趣、困惑不解、无法感知、主动参与等过程中,合理使用信息技术是实现学生知识 建构的重要因素.从学生的发展需要出发,合理运用信息技术,教学便会发挥事半功倍的效果.关键词:信息技术 合理 有效 辅助 在科学技术发展迅猛的今天,随着计算机及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无疑是给学校教育插上了一双有力的翅膀,成为教师进行教学模式变革的手段,使教育教学方式越来越多样化,也使学校变成充满活力和创意的学习场所,更是为学生提供开放性的自主学习环境和资源,更好的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态度和积极探索创新的能力.计算机辅助教学是教育教学改革的需要,是适应现代化教学的需要.但是如何合理有效的将信息技术运用到教学中,从而充分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学生自主的思考,培养学生的不断创新的能力?本文就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合理有效地运用信息技术作一些初步的探讨.一、提高的教师信息技术素养 现代化的教育手段给老师提出一个新的要求,那就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教师的素质也在随之提高,要与时代同步,适应现代教育的发展需要.计算机网络教学在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中的应用,促使教师必须掌握和运用电脑技术,一方面提高本身素质,另一方面可以拓宽学生的思维想象能力和知识面.我在学校培训教师信息技术课程的过程中,发觉很多有经验的教师都是第一次接触计算机,所以还需从最简单的入门,最主要是教师自己多操作,多练习,在操作中掌握要领,在操作中掌握技能技巧.有老师问电脑好学吗?我的回答是:只要你会汉语拼音、会汉字就能操作.所以,我愿意为大家学会电脑操作尽心尽力,为教育教学现代化努力奋斗.二、充分发挥计算机在教学中的辅助作用 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其作用是辅助教学,起主导作用的还是教师.利用多媒体技术来揭示知识的形成及来龙去脉,让人感到生动、形象、真实(实况录像),便于学生接受.但在学校组织的多次听课中,我发现大部分教师制作的课件的播放时间占了课堂的大部分时间,课件成了讲课的主体,代替教师上课,而教师则成了辅助作用的旁观者,解说员,或成为电脑的操作者,本末倒置,夸大了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作用.我认为多媒体课件要适量、适度,不是量越大越好,让他牵着鼻子走.有的教师在制作课件时,喜欢用大量的图片、动画、以及给文字加上不同的颜色,艺术效果,运用大量的声音效果,把课件搞得很花俏,结果整节课结束才发现,教学效果达不到目标.原因在于大量的媒体信息不但增加了学生的负担,还直接或间接的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重点不再突出,学生已经把大部分的精力放在了这些动画、文字颜色、声音上,内容对其已没有吸引力.其实一节课利用多媒体的教学形式,可以利用一个教学片断,一个具体事例,解决一个知识点,一个具体问题,这样的简单课件也同样是一个好课件,信息技术运用到教学中,现代教学手段与传统教学手段完美地结合在一起是很重要的,不是信息技术用的越多越好,信息技术是辅助教学的一种工具,要用到恰到好处,要与传统教学方式取长补短,交相辉映.三、多媒体课件在教学中的动静结合 利用多媒体课件的目的:是让同学们更容易领悟知识,并且深入地领会其内含,最后得到升华,也就是所说的创新,但有些课件过分强调课件的修饰,什么动画、影像、图片一起上,重视了它的信息技术含量,而忽视知识的掌握上,过分情境化,喧宾夺主.这样的课堂,自然课上气氛活跃,热热闹闹,有时甚至产生一些笑料,让人难以接受.这样的一节课学生自然是在轻松、愉悦的情景中度过.但课堂毕竟不是娱乐场所,不能被过份的活跃冲昏了头,让华丽课件修饰而忽略了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在动的同时要让同学们合理的静,要动中有静,让同学们静下心来开展自主学习,探索学习,让他们静上心来去想、去悟,给学生提供创造灵感的机会,给他们提供想象的空间和创造灵感的环境.四、要在教学过程中发挥多媒体的关键作用 多媒体技术把文本、图形、图象、动画、声音和视频集成处理,使信息更生动更丰富多彩.多媒体计算机网络应用在学科课堂教学当中,创设了理想的教学环境,取得更高的教学效率与效益.首先网络化的教学系统实现了高度的资源共享.如在备课时,我们有针对性地指导教师充分利用已有的优质教案库和计算机教学软件库中的资源,设计教案,以提高备课质量.教师通过浏览、选择、组编,设计成一个个符合本班学生实际的教学方案,既快捷又高效.课堂上应用这些教学方案进行教学,深受学生的欢迎.
❷ 如何在课堂教学中有效运用信息技术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如何有效地运用信息技术》
【内容提要】21世纪是信息技术占主导地位的世纪。计算机的普及应用给社会和科技带来了一次空前的发展,也给教育教学改革带来了历史的飞跃。但是如何能有效的运用信息技术,进行富有成效的小学数学教学创新实践呢?本文就如何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有效地运用信息技术作一些初步的探讨。
【关键词】信息技术 课堂教学
21世纪,是一个全球化、网络化、信息化的知识经济时代,时代要求教师更新教育观念、调整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模式。而教学模式转变的核心是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与实践能力。数学是抽象性、逻辑性很强的一门学科,小学生的思维正处于由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向抽象逻辑思维为主的过渡阶段,小学数学必须在数学知识的抽象性和学生思维的形象性之间架起一座桥梁,而信息技术正是这样一座桥梁。在新的形势下,掌握现代信息教育技术,并正确合理地运用到课堂教学中,这是信息时代的要求,也是创新教育的要求。但是如何能有效的运用信息技术,进行富有成效的小学数学教学创新实践呢?本文就如何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有效地运用信息技术作一些初步的探讨。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求知欲
小学生好奇心强,要想不断地启发学生的求知欲,只有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是课堂教学活动的策划者、组织者和指导者,如果教师能抓住教材中所蕴含的创造性因素,激起学生学习情感,创设富有变化、能激发新异感的学习情境,充分利用学生的好奇心,把学生引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过程,使他们在心理上造成一种悬念,处在一种“心求通而未得”的心理状态。
例如,在教学“平面组合图形的面积计算”这一课题时,先通过复习帮助学生理清“组合图形”间相结与内含的关系,再由观察计算机网络展示的各种组合图形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图,提出:如果要计算这些实物图形的面积,该怎么想?学生回答,看该实物图近似于什么图形,就运用图形面积计算公式进行计算。在计算机将实物图变化为规则图形后再提问:现在你会计算它们的面积吗?学生发现尽管变化成规则图形,但因为没有学习过它们的面积计算公式,故还是无法计算。此时我就追问:你们现在最想知道什么呢?这一问题引起学生议论纷纷,有些说我们先要把这个图形分割成几个以前学过的图形,并利用相加或相减来计算出这个图形的面积。最终师生共同归纳出“平面组合图形的面积计算”的方法。这一课题的提出是通过计算机网络展示出生活中的数学情境后,调动起学生的求知欲,再由他们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后,跃跃欲试地想去努力解决问题,这时学生的学习兴趣已达到最高点,他们的思维开始活跃,充分做好了全身心投入到新课学习活动中的准备。这种学生的思维,完全是主动学习的一种表现,更是培养创新意识所不可少的。
三、利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突破教学难点
小学生的思维正处在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时期,这就构成了小学生思维的形象性与数学的抽象性之间的矛盾。如何解决这一矛盾,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能够成功地实现由具体形象向抽象思维的过渡。由于多媒体形象具体,动静结合,声色兼备,所以恰当地加以运用,可以变抽象为具体,调动学生各种感官协同作用,解决教师难以讲清,学生难以听懂的内容,从而有效地实现精讲,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例如,在讲解"圆的面积"一课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圆面积计算的方法这一重点,我先在电脑上画好一个圆,接着把这个圆分割成相等的两部分共16份,然后通过动画把这两部分交错拼好,这样就可以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形。反复演示几遍,让学生自己感觉并最后体会到这个近似的长方形面积与原来的圆的面积是完全相等的。再问学生还发现了什么?这个近似的长方形的长、宽与圆的什么有关?从而导出求圆的面积公式。使得这课的重难点轻易地突破。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培养了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三、注重学法指导,变“授鱼”为“授渔”
法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一个不好的教师奉送真理,一个好的教师则教人发现真理。”在教学中,我们老师不仅要让学生了解一些现成的理论,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懂得这些理论是如何获得的。应该强调的是“发现”知识的过程,以及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形成探究的精神,而不是简单地获得结论。诺贝尔奖获得者丁肇中教授就曾敦促我们教师“不要教死知识,要授之以方法,打开学生的思路,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教师要认识到“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例如,在推导圆面积计算公式的教学中,学生通过分组进行剪拼、操作等活动,有的把圆剪拼成近似长方形;有的把圆剪拼成近似平形四边形;有的把圆剪拼成近似三角形;还有的把圆剪拼成梯形。学生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方法分别推导出圆面积的计算公式。在这一过程中,使学生尝到了独立思考的乐趣,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学生沉尽在胜利的喜悦之中。一般推导圆面积公式教学到此结束,可教师并没有就此罢休,而就此设问:"把圆剪拼成哪种图形的方法最为简单最易操作、推导?"教师这一提问把学生的思维兴趣推向高潮,这时教师充分发挥多媒体课件的优势,逐一展示推导圆面积公式的各种方法,学生很快归纳出最简单易行的方法并说明为什么。这样使学生达到了不但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把学生的思维提高到一个新台阶。
四、学生注意力不集中时运用多媒体,可以调整学生情绪,激发学生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人曾说:“没有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根据心理学规律和小学生学习特点,有意注意持续的时间很短,加之课堂思维活动比较紧张,时间一长,学生极易感到疲倦,就很容易出现注意力不集中,学习效率下降等,这时适当地选用合适的多媒体方式来刺激学生,吸引学生,创设新的兴奋点,激发学生思维动力,以使学生继续保持最佳学习状态。 学生学习有了兴趣,教学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根据情境教育的原理,创设充满美感和智慧的学习氛围,可使学生对客观情境获得具体的感受,激起相应的情绪,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去,使他们潜在的能力得到充分发展。
总之,恰当地选准多媒体的运用与数学课堂教学的最佳结合点,适时适量的运用多媒体,就会起到"动一子而全盘皆活"的作用,发挥其最大功效,就可以减轻学生学习的过重负担,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促进素质教育实施,培养学生非智力因素,符合现代化教育的需要,有效地培养更多的跨世纪的创造性人才。
❸ 如何发挥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作用
1、提高的教师信息技术素养
现代化的教育手段给老师提出一个新的要求,那就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教师的素质也在随之提高,要与时代同步,适应现代教育的发展需要。计算机网络教学在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中的应用,促使教师必须掌握和运用电脑技术,一方面提高本身素质,另一方面可以拓宽学生的思维想象能力和知识面。
2、充分发挥计算机在教学中的辅助作用
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其作用是辅助教学,起主导作用的还是教师。利用多媒体技术来揭示知识的形成及来龙去脉,让人感到生动、形象、真实(实况录像),便于学生接受。但在学校组织的多次听课中,我发现大部分教师制作的课件的播放时间占了课堂的大部分时间,课件成了讲课的主体,代替教师上课,而教师则成了辅助作用的旁观者,解说员,或成为电脑的操作者,本末倒置,夸大了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作用。
3、多媒体课件在教学中的动静结合
利用多媒体课件的目的:是让同学们更容易领悟知识,并且深入地领会其内含,最后得到升华,也就是所说的创新,但有些课件过分强调课件的修饰,什么动画、影像、图片一起上,重视了它的信息技术含量,而忽视知识的掌握上,过分情境化,喧宾夺主。
4、要在教学过程中发挥多媒体的关键作用
多媒体技术把文本、图形、图象、动画、声音和视频集成处理,使信息更生动更丰富多彩。多媒体计算机网络应用在学科课堂教学当中,创设了理想的教学环境,取得更高的教学效率与效益。
❹ 怎样在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
一、利用信息技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一种渴求知识,探索事物的心理倾向。学生一旦对学习发生兴趣。就会由被动学习转化为主动学习。兴趣能使学生萌发强烈的求知欲望,直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材的要求,运用信息技术展示一些与教材相关的内容,创造丰富的教学情境,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思维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以此来引发学生学习兴趣。如《三峡之秋》一文描写三峡秋天景色的勃勃生机,体会“三峡的秋天”景色特点,激发对长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因此教师可以运用信息技术制作声像并茂的电脑课件,向学生来展示长江两岸的风光,在学生兴致盎然之时,设问:此情此景该用什么语言来表达呢?学生对学习课文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二、利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思维都是从问题开始的,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只有大脑在积极思维,才能解决问题。所以说从某种意义上讲,提出一个有价值的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运动信息技术就能更好的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如教学《琥珀》一课时,可以运用信息技术制作一幅课文中介绍的那块琥珀图。教师先指导学生仔细观察这幅图,再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观察后学生纷纷举手提出疑问:苍蝇和蜘蛛怎么会在一起呢?它们是怎样被包裹起来的?是被什么包裹起来的?是什么时候包裹起来的?这个包裹着苍蝇和蜘蛛的透明东西叫什么?它会不会是无价之宝呢?通过解决这些问题,学生们了解到了这块琥珀形成的过程是多么奇异。它居然有很高的科学价值。
三、利用信息技术,突破教学的难点
在课堂教学中,许多学生因缺乏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感兴趣的材料而难以开展抽象的思维活动,从而影响了对课堂教学难点更深入的理解和准确的掌握。利用信息技术能为学生展示多方位、多角度、多层次的观察空间,创造真实的情境,让学生凭着真切的形象去感受、体验比较抽象的事物,从而突破教学难点,这样才能有效的提高教学质量、教学效果。如教学《琥珀》一课,在讲授文章中琥珀的形成过程时,那滴松脂是怎样裹住苍蝇和蜘蛛的,蜘蛛由为何和苍蝇在一起。这一部分是教学难点。如何才能够突破和解决教学的难点呢?我们可以利用信息技术观看一些动感连续的画面了解琥珀形成的过程和条件,体会这块琥珀的奇异。学生看着这一幅幅生动直观的动画,听着教师动情的朗读,深刻领悟了教学内容,突破了教学难点。
四、利用信息技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要想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真正学会学习,教师应努力把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学习愿望有机的结合起来,使学生感到只有自己主动、积极的参与学习才能很好地完成学习任务。如教学《长征》时,让学生课前搜集有关《长征》的资料图片,如:1934年10月,中国共产党的中央苏区在国民党第五次“围剿”中陷落,红军第一方面军(中央红军)主力被迫开始长征。10月上旬,各军团分别集结陆续出发,中共中央和红一方面军8万多人离开江西瑞金踏上征程。教师通过让学生观看网络上的音、视屏,那红军在长征路途中爬雪山,过草地的真实情景展现在学生眼前,那是用语言所无法形容的。通过在战争时期对长征的了解与我们现在美好生活的对照,激发了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和对侵略者强盗行径的仇恨。同时,学生能够在收集过程中积极参与,由被动接受知识的地位推到了主动获取知识的沿线上,学生能真正感受到了积极参与的乐趣与获得成功的喜悦,有效地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❺ 如何在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
一. 巧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对学生而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学生进入多媒体教室的时候,他们的心情往往非常愉快,兴致也很高,这时教师要将这种兴趣及时引到教学内容上来,效果就会很明显。通过教师的正确引导,新的教学情景的设置,新课的巧妙引入,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例如:我在进行“正态分布”这节的教学时,考虑到本节内容的知识点和图形较多,怕学生感觉到难,于是我精心制作了一份课件,在课件的开头以一些常见的生活实例的讨论调动了学生的兴趣,进而我把握这个机会,继续展示了正态曲线及其变化,让学生在变化中发现问题得出结论,从而成功地把知识点贯穿在其中,得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二. 再现过程,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数学教学中要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有效的途径之一就是再现数学知识的发现过程,让学生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猜想结论,发现定理和结论,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例如在进行双曲线的教学时,先借助几何画板作出已经学习过的椭圆的图形及将要学习的双曲线的图形,然后让学生结合图形各椭圆的性质,通过学生的独立思想猜想双曲线的性质,通过演示,再次展示其性质的发现、证明过程,这样可以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精神。
三. 化静为动,突破重点、难点
数学教学内容有时比较抽象,传统的教学手段有一定的局限性,而计算机可以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形象化,进行动态展示,加强学生的直观印象,这样可以弥补传统教学方式难以克服的重点、难点的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直线的斜率》的教学中,有一道题是“已知两点 、 ,直线 过点 且与线段MN相交,求直线 的斜率 的取值范围.”,教师可以用《几何画板》先画出线段MN,再过点 画直线 ,度量直线 的斜率,拖动直线 上的一关键自由点,直线 绕着点 转动,使直线 与线段MN相交,让学生观察直线 的斜率的变化情况,很容易得出答案,同时根据演示,找出斜率的变化规律。
传统的教学方式,教师只能在黑板上通过板书、作图来传递知识,而一些动态的数学知识教学,教师不得不借助口头语言、身体语言将动态画面说“动”,而这样抽象的知识学生仍只能够“感受”。这样既浪费了时间,又不能收到好的教学效果。例如三角函数的图象、圆锥曲线、简单几何体等等,用多媒体研究问题能够弥补传统教学方式的不足,发挥其特有的优势,如函数图象的平移,可以通过动态演示,学生很容易得出结论,还有圆与圆的位置关系的相互运动以及每种位置关系下圆心距d与两圆半径R、r之间的数量关系通过CAI的演示,以及旋转几何体的得法等等,都让学生能更直观理形象地接受和理解。
四. 创设悬念,引导学生探究问题
传统的教学一般只有教师的参与,学生很少主动参与,没有学生参与的教学是不成功的教学。因此,我们要为学生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增设问题,巧设悬念,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转化为主动探究问题,主动参与教学过程。
提供一个便于学生探讨的环境,创设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情景,例如在介绍“平行六面体”的概念时可以借助几何画板展开平行四边行的平移过程,这样给学生留下更多的思考时间与空间,让学生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能够解决新问题,并能够发现新问题,提出新的问题。
五. 互动学习,培养学生合作、自主精神
辅助的反馈系统可以使教学评价更加科学、及时,有利于学生意志的培养。例如在算法的教学中,如果没有计算机的话那么算法程序的教学也是没有什么意义的。借助多媒体进行本节教学时,可以让学生验证自己的算法语言写得正否正确,鼓励学生自己订正,反复练习,正确后学生会有一种成功的喜悦。还可以举行各种数学知识竞赛、兴趣小组等,培养学生的自觉性、自制力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当然还可以减轻教师重复的教学和辅导,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去思想,让教师有更多的时间与学生沟通与交流。
生活因网络而变得精彩,学习因信息技术而变得更轻松。信息技术给数学教学注入旺盛的活力, 随着网络教学的兴起,必将推动中学教育改革的进程。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的有机结合,是数学教学改革中的一种新型教学手段,在应用过程中,我们教师应该要注意一些问题:教师不能够充当放映员,要把学生的兴趣吸引在教学内容上;教师能够自制教学软件(课件)当然好,不过要提倡合理利用校园网和互联网上的共享资源;计算机不可能完全代替教师的教学,不可能代替教师的情感教育。相信只要我们大家共同为之去努力、去开发、去研究的话,信息技术能够更好地应用在数学教学中,数学教学的明天会更加辉煌、更加灿烂!
❻ 在教室里怎么上信息技术课
没有了教材的约束,这个范围就很宽泛了。我初步设想将课堂划分成四个版块。
第一版块,安排十分钟时间。在这十分钟里,我会让学生观赏一些当下网络上的热门视频,与学生就视频反映的问题做简短的互动讨论。向学生推荐一些实用的网站,教给学生一些如何快速下载网站中有用的资料的小窍门。在平常的教学过程中,我常会将时下很热门的话题引入课堂,但我发现学生对这些的了解是少之又少,在本学期初,需要确定杂志主题,很多男同学都选择了游戏这个主题,而女同学则偏向于动漫,明星,时尚等主题,很少有学生会关注时事新闻,我认为当下的中学生缺乏社会责任感,应尽自己所能去培养和引导学生形成这种责任感。
第二版块,安排十五分钟时间。这一版块主要是为提高课堂效率服务。在七年级下册的教材中,是以制作电子杂志为主线,来学习了解各种文字编辑工具,主要是教授学生对WORD的操作。若是碰到让学生在WORD中输入内容的任务时,学生往往不能按时完成,究其原因,是学生对键位不熟悉,打字速度慢。在教室上课时我计划设计一些趣味游戏,让学生熟记键位,并提供一些常用的按键快捷方式。
第三版块,安排十分钟时间。在课堂的最后十分钟里,我想给学生介绍一些最新的IT产品,每节课推出一个产品,可以是手机、笔记本,网络设备等,从多方面来展开,让学生感受当下快捷的科技发展。
第四版块,课堂最后五分钟我希望可以和学生来交流总结本节课的收获和心得,让学生提提对我的意见,说说对课程设置的想法,从与学生的交流中来不断提升自己和改进课堂教学,想学生所想,做学生所需,让信息技术课成为一门实用、学生喜爱的课程。
这只是我的初步设想,或许实践起来还会产生诸多问题,但是我会一直思索,力争做到最好。
❼ 如何在教学中更好的应用信息技术
一、我们必须明确,我们把信息技术引入语文课堂教学的目的为了更好的服从语文课堂教学,要结合语文学科的特征,让信息技术的使用能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性,从而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我们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但不能一味的让信息技术主宰我们的课堂。我们要明确资源的取用不能代替文本,更不能代替学生的个性。 我们应该明白信息技术的使用是教学手段的改革,是新课程下进行地课堂教学手段的改革,而不是为了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而进行课堂教学。
二、在语文教学中,只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设一种最佳的学习环境,学生才能乐于接受,从而自主地参与到学习中来。教学中恰当的将抽象的文字,符号,转化为形象、生动的画面,不仅能有效的调动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有助于学生加深对课文、生字的理解。而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整合,把多媒体的视听功能全部展现出来,使学生产生了强烈的兴趣,兴趣是获取知识的动力和源泉,有了学习兴趣,就有探求未知的欲望,有了欲望就能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渴求。
三、巧设疑难,自主创新
我们有意识地让学生自己去查阅资料或进行社会调查,将语文知识从空间和时间上向课外延伸,不仅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丰富了课余知识,并且可培养学生求得知识的能力,还可提高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四、利用优势,提高效率
由于多媒体具有直观性、形象性和生动性的特点,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可以利用多媒体将课文中抽象的内容、教学的重难点化难为易,以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感官去感知知识。再则,运用多媒体可使课文的语言材料变成可感的声音,让课文中的语言形象和情感迅速渗透到学生心里去,从而使学生耳醉其音、心醉其情。
五、恰当处理,把握有“度”
信息技术和语文课堂教学的整合,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信息技术和语文课堂教学的整合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的主导作用和信息技术的辅助作用不能改变。
六、找准契点,与教同步
信息技术与语文课堂的整合,要有效整合教学内容呈现方式;有效整合为学生搭建起理解、感悟、交流的平台;有效整合拓展学生学习的空间等,就必须找准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的契合点,使运用信息技术的各种现代化教学手段始终为语文教学服务,做到现代化教学手段所呈现的文字、图像、声音等内容与文本的内容,所表达的思想等同步;与语文教学目的同步;与文本审美价值和审美教育同步,避免使用过多的信息资源,造成“喧宾夺主”, 华而不实,无法实现两者的有效整合。
七、需要注意的
❽ 如何在教学中合理运用信息技术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信息技术在课堂 教学中的应用已越来越普遍。它具有一定的发展水平,它能突破时间和空间以及逻辑思维的限制,以直观或间接形象的图案、真实的人物、真实的色彩,逼真的声音适宜的光照直接或间接的展现客观事物,给学生提供完美的视觉美、形象美,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观察、思维、想象、创造等各种能力的培养,以及动机、兴趣、情感、意志等非智力因素都能参与学习活动并使之相互结合,形成心理最佳状态。同时,丰富多彩的荧屏,不断变化的事物,以及言简意赅的解说,优美动听的音乐增添了课堂 教学的气氛。那么,如何运用信息技术来改进优化课堂 效果。
一、利用信息技术,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能使学生萌发强烈的求知欲望,直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因此在课堂 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材的要求,运用信息技术展示一些与教材相关的内容,创造丰富的教学情境,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思维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以此来引发学生学习兴趣。如《秋天的图画》一文描写秋天景色的勃勃生机,体会“秋天的图画”色彩的美丽,想象秋天的图画,来表达的喜爱与赞美的情感。因此教师可以运用信息技术制作声像并茂的电脑课件,向学生来展示,在学生兴致盎然之时,设问:此情此景该用什么语言来表达呢?这样就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利用信息技术,培养质疑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思维都是从问题开始的,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只有大脑在积极思维,才能解决问题。所以说从某种意义上讲,提出一个有价值的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运动信息技术就能更好的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如教学《挑山工》一课时,可以运用信息技术制作一幅图:“矮个子,脸儿黑生生的,眉毛很浓,大约四十来岁,敞开的白土布褂子中间露出鲜红的背心”;“扁担一头拴着几张木凳子,另一头捆着五六个青皮西瓜”。教师先指导学生仔细观察这幅图,再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中描写这一部分情节,边读边想。读后学生纷纷举手提出疑问:为什么挑山工身担重物、走的路程比游人多一倍,但速度并不比游人慢呢?挑山工“不声不响”、“悄悄”走到前头,他当时是怎么想的?请同学们再读课文后结合当时的情境进行这样的设想:游人是来游览的,哪里好玩就在哪里停,目标散乱;挑山工有任务,要按时把货物送到山顶,目标专一,所以得一个劲儿往前走通过这样的质疑学生揭示了一个意味深长的哲理:无论做什么事,只要坚持不懈地朝着一个目标,脚踏实地地做下去,就一定能达到目的。
三、利用信息技术,突破教学难点
在课堂 教学中,许多学生因缺乏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感兴趣的材料而难以开展抽象的思维活动,从而影响了对课堂 教学难点更深入的理解和准确的掌握。利用信息技术能为学生展示多方位、多角度、多层次的观察空间,创造真实的情境,让学生凭着真切的形象去感受、体验比较抽象的事物,从而突破教学难点,这样才能有效的提高教学质量、教学效果。如教学《海上日出》一课,文章中有时太阳走进了云堆中,它的光线却从云里射下来,直射到水面上。这时候要分辨出哪里是水,哪里是天,倒也不容易,因为我就只看见一片灿烂的亮光。这一段也是教学难点。如何才能够突破和解决教学的难点呢?我们可以利用信息技术观看一些动感连续的画面了解海上日出的过程和景色,体会日出时的伟大奇观。学生看着这一幅幅生动直观的画面,听着教师动情的朗读,深刻领悟了教学内容,突破了教学难点。
四、利用信息技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要想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人体,真正学会学习,教师应努力把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学习愿望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感到只有自己主动、积极的参与学习才能很好的完成学习任务。如教学《长征》时,我们先指导学生通过,网络收集有关的图片和资料,1934年10月,中国共产党的中央苏区在国民党第五次“围剿”中陷落,红军第一方面军(中央红军)主力被迫开始长征。10月上旬,各军团分别集结陆续出发,中共中央和红一方面军8万多人离开江西瑞金踏上征程。我们还通过网络上的音、视屏观看那真切的红军在长征路途中爬雪山,过草地,那是用语言所无法形容的,通过在战争时期对长征的了解与我们现在美好生活的对照,激发了学生对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和对侵略者强盗行径的仇恨。同时,学生能够在收集、制作过程中积极参与,由被动接受知识的地位推到了主动获取知识的沿线上,学生能真正感受到了积极参与的乐趣与获得成功的喜悦,有效地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总之,利用信息技术,师生共同参与教学的全过程,取代了课堂 上教师繁琐的课堂 分析,减少 了一问一笔式的教学模式,能使学生处于一种动手尝试、探求发现的境界之中,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情景之中,主体作用得到充分、有效的发挥,课堂 教学得到最优化。
❾ 如何在信息技术教学中使用各种评价
传统的评价机制已不适应于信息技术的教学,我们要运用新的评价机制来改进教育教学、促进学生 发展 ,得到教与学的双赢。新的评价体系不仅重视 学习 成果更重视学习过程,只有这样才能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本文结合实践,主要论述在信息技术课中如何运用各种评价 方法 。
关键词:评价 教学 信息技术《普通高中技术领域课程标准(信息技术部分)》对课程评价的要求是:“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择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这一论述对新课程的教育评价改革指明了方向,也要求我们在平时教学中,不仅要重视终结性评价,更要重视形成性评价,综合使用多种评价方法来考查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课程目标的落实情况,以利于全面评价教学目标的实现程度。本文通过 理论 与实践,谈一谈在信息技术课教学中如何使用各种评价。
一、评价的重要性
(一)新课程需要新的评价体系
原有的教育评价体系与新课程的要求相关甚远,过于重视终结性评价,过于重视知识与技能的传授,而忽视了学习过程中方法、情感与价值观的形成。这就要求建立新的评价体系来适应新课程的要求。
(二)教学决策需要新的评价体系
在日常教学中,教师需要做出大量的决策。譬如:教学计划是否适合学生;学生在多大程度上达到了教学目标;学生是否做好了接受下一阶段学习任务的准备;我的教学效率如何等等,这些 问题 都表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多种类型的信息。那么,怎样获得这些信息呢?我认为仅仅依靠客观性试题、纸笔测验是远远不够的,因而就需要更客观、全面的评价体系出现。
二、评价的定义及目的
(一)评价的概念
评价:在获取关于学生表现的信息时所使用各种方法的总称。它包括传统的纸笔测验、开放性问题(如论述题)以及对真实性任务的操作(如上机实习)。评价是评定学生学习及发展的质与量的全过程,既要考查学习结果更要考查学习过程。
(二)评价的目的
根据评价的定义,我认为:评价本身并不是目的,它只是达到教学目的的一种手段,盲目地收集并堆积有关学生的信息,是对时间和精力的浪费,最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将评价看作是为教学决策收集信息依据的过程,并且认为它是有效教学的必要组成部分。我们使用评价,不但要评学生的学,而且要评教师的教;不但要评学生学得怎么样,还要通过评价指导学生应该怎么学;不但要评教师教得怎么样,还要为教师以后怎么教提供依据。对此,我将评价的目的大体 总结 如下:1、测试和衡量教学目标的实现程度。2、促进学生的发展。3、改进教师课堂教学。4、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三、评价的方法
在教学与评价过程中,教学目的与目标都起着关键的作用,所以我们在设计评价和选取评价方法时首先要考虑期望通过评价得到什么信息,是知识、理解、 应用 、思维能力、操作技能还是态度。只有这样,才能尽可能直接地将评价与期望的学习结果联系在一起。一般来讲,根据教学目标的不同,我们可以采用理论测试、上机考核、学生自评、小组互评、 电子 档案袋或观察等方法进行不同方面的评价,这些方法由于侧重点不同,评价所反映的 内容 与操作手段也会随之不同。
(一)理论测试与上机考核相结合来测试知识与技能地掌握情况
根据信息技术课的目标要求,不仅要理解有关概念及特征,还要熟练掌握常用信息技术工具的使用。这就要求我们在实际教学评价中,不仅要有理论测试还要进行技能考核。理论测试适合于短时间内对大量学生进行集中考察,主要是考查学生对信息技术基础知识的掌握和理解,但对于实际操作技能却不能很好反映出来,这就要求我们在平时上机中考查学生的上机技能。实际这两个方面是相辅相成的,对于上机考核不仅考查了学生的操作技能,还加深了对课本知识的理解。反过来说,理论测试不仅是对基础知识的考核,还对以后上机技能操作提供了理论依据,建立了知识基础。
例如在算法与程序设计的教学中,不仅仅是语法、算法的理论掌握,还要求设计的程序能在具体环境中的真实性运用。这就要求,理论与实践结合,给学生一个真实性环境,来体现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归纳出算法与程序设计应用的一般 规律 。
❿ 如何在信息技术课堂上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信息素养指的是一种可以通过教育培养的、在信息社会中获得信息、利用信息、开发信息方面的修养和能力。以培养学生信息技术能力为核心的信息素养,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目标之一。对学生进行信息素养的培养,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实验)》的字里行间都充满教师要树立“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促进学生多方面且富有个性的发展,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教育新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