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信息系统 > 过去环境变化的信息源有哪些

过去环境变化的信息源有哪些

发布时间:2022-12-27 23:31:32

⑴ 现在的生活环境与以前的环境相比较 有哪些变化

(一)衣:绚丽多彩的服饰

人们的衣着,基本上反映一家人,以及一个地区,一个国家的面貌。解放初期,城市居民穿的是侧面开襟扣钮扣的上衣。农村人男子穿中式对襟短衣、长裤,妇女穿左边开襟的短衫、长裤。城里人做衣服的面料多是机织的“洋布”;乡下用手工纺织的粗棉布、麻布。但很快城里知识分子和机关干部开始穿中山装、人民装。50年代后期,人们生活有了改善,年轻姑娘也穿起花布衣裙。

“文化大革命”时期,青少年喜欢穿绿色的军服,全国一样颜色。若穿戴式样和颜色稍鲜艳些,被视为资产阶级思想的反映,人们不敢讲究穿戴。

改革开放以来,服装也逐渐多样化,花色、款式更加多样化。现代年轻人的穿着,款式经常翻新,讲究艺术效果。男女老少都在追求穿衣服的艺术和品位。

(二)食:日益丰富的饮食

建国初期,饮食一般是粗茶淡饭。过年逢节能吃上饺子、红烧肉,很是高兴。后来,城镇居民粮食定量供应,农村是“够不够三百六”(即成人360市斤皮粮)。肉、蛋、糖等凭票供应。

改革开放以来,城乡居民饮食结构正在发生变化,多样化。主食比例逐渐下降,副食和果品比例增加。过去,南方人吃大米,北方人以面粉和玉米面、高粱米等粗粮为主。红薯、薯仔成了接济食物。现在,无论城乡,粗粮反而变成改善生活的调剂品了。

现在,居民不仅能买到新鲜的猪、牛、羊、鸡、鸭等肉类食品,还能买到各种新鲜的水产品。

过去乡下人家养鸡、鸭、鹅,所攒下的蛋吃不到,都卖掉换钱买油、盐、酱、醋了。

过去城乡蔬菜,以老三样为主。冬季储备大白菜、萝卜、薯仔子。新鲜蔬菜只能随季节而用。

至于水果,一般百姓很少涉及,即使到了时令季节,也只是买一点尝尝鲜为满足。乡下个别人家在庭园自栽的果树,主要都是为了买掉换点零用钱。

如今,各种水果,包括一些外来水果,时常进入百姓家。名目繁多的饮料,可乐,咖啡也都成为城乡居民喜欢的饮料。

(三)住:面貌一新的居民住宅

以前,城里人住房大多为面积很小的平房;乡下是土草结构的泥草房、干打垒房、窑洞。房屋里没有什么家具。

改革开放以来,城里人逐渐上楼了;乡下逐渐是自建的三合院。近几年来,基本上见不到茅棚草屋,都被砖瓦房所替代,而且自装土暖气。又进行了“厕所革命”,卫生间安装自动抽水马桶,取代了以往天天外倒的大小便的尿桶粪桶。

以前做饭烧水用的燃料,城里是烧煤球、蜂窝煤;农家是柴草。冬季取暖,城里用煤炭火墙或生炉子;农村用秆。

(1)过去环境变化的信息源有哪些扩展阅读

在以前,如果想要好好的做一次家务,可能会忙得手忙脚乱,让人感觉挤不出时间做其它的事情。而如今,人们可以将衣服放洗衣机里直接洗完至烘干;可以通过手机点外卖,以减少洗碗的次数;甚至于清洗地板也可以依靠智能的扫地机器人。但即便如此,现代人依然没有时间。正如我们所说的,智能设备的诱惑力真的太大了。

除了人类自身的变化,宠物的生活似乎也随着人类的变化而变化着。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宠物的衍生商品也开始不断的发展了起来。除了宠物店里的各种娱乐设施,养宠物猫的人,甚至可以为自己的宠物增添一些有趣的娱乐设置在家中,而在以前,喵星人甚至可能连一个窝都没有。

⑵ 环境信息主要包括哪些

按来源,环境信息可分为内部信息和外部信息;按信息的稳定性可分为固定信息和流动信息;按信息的加工过程可分为初始信息和派生信息.环境信息具有信息量大、离散程度高、信息源广、各种信息处理方式很不一致等特征,是环境检测管理、控制、统计的依据.环境信息的研究内容是关于环境科学的各类信息的形成、变化规律及发展趋势,并且帮助人们分析、判断和预测有关问题;它的研究目的是促进环境科学的快速发展,为国民经济建设服务,且超前地指导和带动环境科学发展.环境信息有以下特点.1)环境信息不同于其他学科信息,它具有多层次、多因素、多结构等特点,放信息源丰富,信息量大且分散.2)环境信息传递方式多样化.3)环境信息不是单一学科信息反映,而是与交叉学科、相关学科发展紧密相关.

⑶ 过去与将来的环境变化

中科院研究员:未来十年中国环境问题或将集中爆发 时间:2009-08-10 来源:环球时报 在过去三十多年的经济高速增长中,GDP增长的辉煌使我们有意或无意忽略了在资源环境保护方面的责任,必须指出,有些忽略是为了GDP增长的故意忽略。目前我国进入了环境灾难事件随时会密集爆发和自然资源极其短缺的阶段。如近期接连发生湖南浏阳镉污染事件,内蒙古赤峰市自来水受污染事件,又有消息称,哈药总厂“怪味”多年困扰哈尔滨居民。频繁的恶性污染事件以极端的方式反映出我国环境问题的严峻性。 我国的经济增长主要还是建立在丰富而廉价的劳动力资源和不十分丰富却较廉价的自然资源基础之上。这是过去30年资源、生态、环境过度消耗的重要原因。 中国现已成为世界资源消耗大国,进入了持续性生态资源短缺和大范围复合性环境污染的阶段,未来的持续发展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如果不采取综合而有效的控制措施,污染负荷将突破生态与环境承载的极限,并可能出现难以逆转的生态与环境困难。 就当前来说,水资源的短缺和水体污染已成为我国最突出的社会问题之一。从1980年到现在近30年期间,水资源消耗总量持续增加,随着社会经济规模的扩大,水污染出现了加剧的趋势,多数湖泊、河流受到污染或严重污染,经济的快速增长让我们已经付出了十分昂贵的水环境代价。同时,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化水平的加快、人口的增长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污染物排放现象非常严重,我国废水排放总量、废气排放量、固体废弃物产生量都在逐年增加。 笔者认为,1950年—1980年算得上是中国再繁荣的政治、经济、制度的准备阶段;1980年—2000年是中国再繁荣的起步阶段;2000年—2020年应该是中国快速繁荣的阶段。前20年的起步阶段,以经济发展为核心,可以牺牲资源、环境,也可以牺牲一部分社会公平,后20年的快速繁荣阶段,经济繁荣、社会公平和资源环境保障都不能偏废,即使为了刺激经济从世界金融危机中率先复苏,也不能忽视资源环境安全保障,否则会重演印尼、南美等国经过20—30年繁荣发展之后突然陷入衰败的过程。 而2000年—2020年是我国资源环境的战略关键期。首先我们仍处于快速工业化的阶段,这一阶段绝对需要消耗大量物质资源。其次资源的供给毕竟是有限的。对西方发达国家来讲,其实力、生产能力、在贸易秩序中的发言权等,基本上确保他们维持在高位的资源需求。中国是快速工业化的国家,作为“世界工厂”,需要在全球范围内配置资源,而中国真正融入到国际社会,参与自然资源的再配置仅仅才20 —30年左右,这无疑打破了原有资源配置流向,会或多或少受到抵制、排斥,这期间中国在国际范围通过合法国际规则获取自然资源保障的路途肯定充满种种摩擦。 第三,环境问题由于其科学上的复杂性,人们还难以非常准确地评估和判断环境污染程度是否已经威胁到我们整个国家的安全生存。但尽管这样,已经非常明显的是:(1)过去多年的污染和排放引发的环境后果会随时在今后10年—20年爆发,而且有可能无法治理;(2)我国本来缺乏的淡水资源受到了大规模的、严重的污染,已危及人们的生存;(3)在西方200多年工业化进程中陆续产生过的环境污染问题,有可能在2000年—2020年这短短的20年中在时间、空间上集中出现。 一个国家的资源环境目标往往会影响该国的政策和行为,中国正在崛起,也正在不可避免地遭遇强大的资源环境约束,中国要超越“大国崛起的资源困境”,所面临的压力是巨大的。由于资源环境问题本身的复杂性,相应政策时间上的不一致性,我国在过去 20年甚至50年中,资源环境战略的实施效果不尽人意,其原因主要在于资源环境治理目标过于宽泛和理想化,结果使实施过程政治化和形式化。基于人均资源短缺和经济快速发展的现实,中国有理由成为世界上最珍惜自然资源和环境的国家。对中国来说,环境问题具有至关重要的现实性和紧迫性,未来10年,中国环境问题将面临十字路口,走向何方,标志着这10年的成败。

⑷ 信息源的分类有哪些它的存在方式是什么有什么特点

信息源的分类有:记录型、智力型、实物型、零次型。

记录型信息源包括由传统介质(纸张、竹等)和各种现代介质(如磁盘、光盘、缩微胶卷、胶片等)记录和存贮的知识信息,它的特点是传播信息系统,便于积累,便于利用。智力型,这类信息源主要指由人脑存贮的知识信息。

由于这类信息源主要由人脑携带绝大多数内容难以捕捉,因此管理起来具有相当大的难度。实物型,这是由实物携带和存贮的知识信息。特点,实物信息源直观生动,含有丰富的信息,易于理解和吸收。

零次型,这种信息源是指各种渠道中由人的口头传播的信息,零次信息的存在形式、传播渠道具有较大的随机性,难以存贮和系统积累,给这类信息的管理带来了很大困难,需要采用特殊的方法搜集、记录、整理和存贮。

信息是事物现象及其属性标识的集合:

信息资源即“作为资源的信息”,可以理解为有价值的信息。然而信息的价值是体现在使用中的。这反映了信息的特性: 信息是具有语境(context,也译成“上下文”)的数据。从计算机操作的意义上说,信息资源可以是任何具有标识的东西,在互联网上,标识通常为由命名域给出的URI。

⑸ 过去一个世纪里出现的全球变暖有哪些可能的因素

1.人口剧增因素
近年来人口的剧增是导致全球变暖的主要因素之一.同时,这也严重地威胁着自然生态环境间的平衡.这样多的人口,每年仅自身排放的二氧化碳就将是一惊人的数字,其结果就将直接导制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不断地增加,这样形成的二氧化碳“温室效应”将直接影响着地球表面气候变化.
2.大气环境污染因素
目前,环境污染的日趋严重已构成一全球性重大问题,同时也是导致全球变暖的主要因素之一.现在,关于全球气候变化的研究已经明确指出了自上个世纪末起地球表面的温度就已经开始上升.
3.海洋生态环境恶化因素
目前,海平面的变化是呈不断地上升趋势,根据有关专家的预测到下个世纪中叶,海平面可能升高50cm.如不采取及对措施,将直接导致淡水资源的破坏和污染等不良后果.另外,陆地活动场所产生的大量有毒性化学废料和固体废物等不断地排入海洋;发生在海水中的重大泄(漏)油事件等以及由人类活动而引发的沿海地区生态环境的破坏等都是导致海水生态环境遭破坏的主要因素.
4.土地遭侵蚀、盐碱化、沙化等破坏因素
造成土壤侵蚀和沙漠化的主要原因是不适当的农业生产.众所周知良好的植被能保持水土流失.但到目前为 止,人类活动如为获取木材而过度砍伐森林、开垦土地用于农业生产以及过度放牧等原因,仍在对植被进行着严重的破坏.目前全世界平均每分钟有20公顷森林被破坏,10公顷土地沙化,4.7万吨土壤被侵蚀.土壤侵蚀使土壤肥力和保水性下降,从而降低土壤的生物生产力及其保持生产力的能力;并可能造成大范围洪涝灾害和沙尘暴,给社会造成重大经济损失,并恶化生态环境.
5.森林资源锐减因素
在世界范围内,由于受自然或人为的因素而造成森林面积正在大幅度地锐减.
6.酸雨危害因素
酸雨给生态环境所带来的影响已越来越受到全世界的关注.酸雨能毁坏森林,酸化湖泊,危及生物等.目前,世界上酸雨多集中在欧洲和北美洲,多数酸雨发生在发达国家,一些发展中国家,酸雨也在迅速发生、发展.
7.物种加速灭绝因素
地球上的生物是人类的一项宝贵资源,而生物的多样性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但是目前地球上的生物物种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消失.
8.水污染因素
据全球环境监测系统水质监测项目表明,全球大约有10%的监测河水受到污染,本世纪以来,人类的用水量正在急剧地增加。

⑹ 环境变化的历史记录

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两大部分。地球形成以来,自然环境就处于不断的演变之中。人类是自然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人类出现后,通过生产和消费,从自然界获取生存所需的各种资源,然后又将各种废弃物排入到环境中,这些物质参与了自然界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进而改变着人类自己的生存环境。特别是自工业革命以来,人类对环境资源的开发利用程度大大加强,生产和生活过程中产生的大量污染物不仅对局部的环境造成了污染,而且还引起了全球气候变暖、海平面上升、生态平衡恶化等一系列带有全球性的环境问题。因此,研究环境变化规律、揭示环境变化原因,预测环境变化趋势,已经成为地球科学界的重要任务。

(一)环境变化研究的内容

环境变化研究的主要目的是从空间和时间两种尺度上研究环境的变化规律,揭示引起这些变化的原因,预测未来环境变化的趋势,为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服务。

环境变化研究的主要内容有:①不同时空尺度上环境的演变过程,如大气圈的变化、海岸带的变化、动植物群落的变化等;②环境变化的驱动力和环境变化对人类的影响。

环境变化的研究途径:①环境变化的历史记录,即根据反映环境变化的各种载体中提取环境变化的信息,揭示过去环境的变化规律及其原因;②现代环境变化规律的动态监测和研究;③未来环境变化的预测。

(二)环境变化的历史记录

目前,用来研究环境历史变化的载体主要有两大类:①自然载体:它是指从过去某一时间形成并保存到现在的自然地质体,包括沉积岩、河流沉积物、湖泊沉积物、深海和浅海沉积物、黄土、古土壤和古风化壳、溶洞石笋、珊瑚、冰川冰心、孢粉、树木、植物残体以及地貌形态等;②人文载体:它是指记录人类活动的各种物质和文字的记录,包括古遗址和遗物、历史文献记载以及近些年来利用各种技术手段获取的气象观测资料等。

通过对各种载体中能反映环境变化的地质、地球化学和生物学特征进行研究,从中提取反映环境历史变化的信息,揭示引起环境变化的主要原因和驱动力。

1.树木年轮

树木年轮是树木周期性生长所形成的,在正常年份时,树木向外生长形成逐年套合的年轮。一个完整的年轮是由春季的粗细胞软材和夏、秋季的小细胞硬材构成,而年轮的宽度受温度和水分等环境因素的影响,因此,可利用树木年轮的宽度、密度等年轮指数的年际变化获取气候变化的信息。一般来讲,湿润的高山寒冷地区的树木年轮可反映温度的变化,而干旱温暖地区的树木年轮可给出雨量变化的信息。另外,还可通过对树木年轮的木质部分进行氢、氧、碳、硫、铅等同位素的测试分析,从中获取更准确的温度等环境变化信息和大气污染的信息。根据异常树木年轮还可揭示一些环境突发事件,如火山爆发、干旱和多雨等。

2.湖泊沉积物

河水中含有大量的易溶盐和少量的难溶盐,并夹带着大量的碎屑物质。当河水进入湖泊时水流逐渐变缓,其携带的碎屑物质沿湖边向湖心方向,其粒度从大到小依次沉淀下来。夏季,入湖的水量较大,沉积碎屑物的粒度较大,湖泊的面积也随之扩大,这样湖泊沉积物往往会超覆在河流沉积物之上。在秋冬季节,入湖的水量少,沉积的碎屑物质的粒度小,湖泊的面积也随之变小,这样,河流沉积物会超覆在湖泊沉积物之上。在潮湿的地区,湖泊中的易溶离子不易沉积,而溶解度低的Fe、Al等会以胶体形式沉淀下来。在干旱地区,易溶盐因蒸发浓缩而逐渐结晶沉淀。因此,根据湖泊沉积剖面中的沉积韵律、沉积物粒度、矿物成分以及沉积物中孢粉、介形虫等生物残体等均可获得气候、水量、水化学等环境变化的信息。

3.海洋沉积物

海洋沉积物分浅海和深海两类。浅海沉积物主要由陆源碎屑物质、生物残体等组成,由于海进和海退,造成陆相沉积与海相沉积呈互层出现。根据浅海沉积物剖面可提取海平面变化、海岸线迁移、海水温度、陆地环境变迁等信息。深海沉积物主要由细粒粘土、化学和生物成因的沉积物、陆源灰尘、火山灰以及生物残体等组成。根据深海沉积剖面中细尘砂的研究,可建立季风活动的历史;根据深海沉积物中有孔虫化石等生物残体的氧同位素组成等,推断古温度和全球的气候变化。

4.黄土和古土壤

关于黄土的成因,长期以来曾有不同的认识。目前倾向认为它是水成沉积作用形成的。而古土壤是在黄土的基础上经成土作用的产物。晚更新世黄土层与古土壤夹层的交替出现反映了冰期-间冰期环境周期性变化的特点。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科学工作者通过对黄土高原地区晚更新世黄土和古土壤的研究,得到了大量有关的古气候、古环境变化的信息,多种信息支持了黄土水成沉积的观点,而古土壤是在温湿的东南季风气候占优势的时期形成的。

黄土和古土壤中重要的气候指标为:黄土与古土壤的粒度与季风的强度有关;黄土层的磁化率可作为季风演变的指标;古植物中的有机碳含量和碳酸的δ13C、δ18O与植被、降水量、温度有关;黄土地层中的孢粉种类可推断古气候、古植被发育的广度和强度。

5.冰心

在南极、北极和中低纬度的高山地区,降雪长年不化,冰层常年累积形成的冰盖或冰川是古气候的重要信息库,气候变化的灵敏指示剂。冰心记录具有分辨率高、时间尺度长、环境信息多的特点。冰心中氧同位素可以反映气候变化,冰心中微粒的含量及化学元素含量是大气圈演化历史的记录,冰心中的10B反映宇宙事件的活动历史。

各种信息载体所能提供的环境变化信息量、时间分辨率和时间尺度见表5-3所示。

表5-3 各种载体时间分辨率、时间尺度和对环境变化的指示意义

⑺ 作文关于环境的从以前到现在有什么变化

1 环境的变化
在花园里、树林里,环境有许多的变化,比如:草变绿了,花变红了,树变多了,水变清了,草变少了,尾气变多了……
我先去访问了一下姑姑,姑姑说:"我们家前面以前的小花园,花特别多,但在最近,许多花都枯死了,有的已经被摘了,不过有些人还在种树、种花,绿化花园.”
我再去访问了一下爸爸,爸爸说:"在姑姑家前面的西桥的下面有一条大河,以前那里河水很清澈,像镜子一样.就因为乱丢垃圾、乱排污水、洗涤……因此河水变得很混浊、很黑、很臭,河里的小鱼小虾也无法生存了.”
我们应该做到保护环境、绿化环境、人人都能关心起来,才能让我们的环境更优美,大自然更加美丽.
2
家乡是花园,有着鲜花的芬芳;家乡是森林,有着绿树的清凉;家乡是田野,有着收获的希望;家乡是雪景,有着冰晶的闪亮.
回忆过去,家家户户都为了不愁吃,小院里满是瓜果蔬菜.一年四季,只要能种点什么,小院里就会满满的,瞧去,各种颜色掺杂交错,杂乱无章.好拥挤、好杂乱的小院.现在,各家都不怎么种蔬菜了,而是种花.一年四季,鲜花不断.春天,月季、玫瑰等竞相开放.夏天花儿更加繁盛,五颜六色.秋天,本该百花凋零,菊花却傲骨怒放.冬天,瑞雪纷飞,梅花却在枝头绽放.一年四季,芬芳不断.香啊,花园般美丽的家乡.
再想以前,村里村外都光秃秃的,几乎没有树.到了夏天,在外边聊天的大人都顺着墙边坐,小孩们大都躲在屋里扇扇子.屋里像蒸笼,屋外像热锅.而现在,房前屋后,街道两旁,村里村外,都种上了绿化树,虽说不像森林那样茂密,但也绿树成荫.夏天,大人们在树下乘凉,小孩们在树下嬉戏.茂密的树叶,送来了阵阵清凉.爽啊,森林般清凉的家乡.
回首以往,田野里种满了庄稼,密密麻麻的,有玉米、水稻、花生等.那时人们的种植技术还不是很高,虽然辛勤努力了,但收获的却不十分理想.那用一滴滴汗水浇灌出的庄稼,好像有意跟人们作对似的.现在呢,随着科学技术的普及,遍地都是绿色无公害作物,实现了机械化生产,省时又省力,农民的腰包越来越鼓,业余生活也丰富了.春天,水稻如碧绿的海洋,泛起阵阵波浪;秋天水稻垂下了头,大地一片金黄,真可谓是“春种满野皆碧绿,秋收遍地是黄金”.乐啊,田野般满是收获的家乡.
回首往事,垃圾拥有一片乐土——街道,任意呆在每个角落,有时还迎着风翩翩起舞,甚至在水里游泳,让人看了就想躲,真脏啊.现在呢,垃圾都有了自己的归宿——垃圾场,街道整洁了,铺上了水泥路,成为了一个耀眼的亮点.净啊,冰晶般闪耀的家乡.
家乡在不断的变化.在我心中,我从心眼里热爱我的家乡.

⑻ 环境变化原因分析

人类出于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利用大自然、开发大自然和改选大自然,必然会影响地球环境,使其发生变化,这是不可避免的。重要的是,要研究这些变化和恶化哪些是地球本身自然演化造成的,哪些是人类活动造成的。也就是说,要区别哪些是自然演变,哪些是人工诱发。对那些因人类无节制地利用地球资源和无所顾忌的生产活动所造成的环境恶化,如废气、废水对大气和水源的污染、石油对海洋的污染、森林面积的减少、淡水资源匮乏和植物灭绝等,显然需要人类猛醒,迅速采取有效措施加以改变。 对于使地球环境恶化的自然因素,人类应通过认识其规律,采取相应措施加以防范。例如,造成全球性气候变暖、海平面上升、土地沙漠化,灾害性天气、地震和火山爆发等,也有地球本身发展演化的因素,目前人类对其规律了解还很不够。就气候变暖来说,地球本身就存在着变暖、变寒的长周期交替过程。地球的气候变化,不仅与大气动力学有关,而且与海洋、陆地和生物圈都有密切的联系。因此,科学家们提出,要想从根本上全面保护地球环境,就必须把地球作为一个整体进行长期、连续、综合研究,区分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分别采取措施加以治理和改造。 近年来,通过各种观察和测量,科学家们认识到,构成整个地球的四个系统,即陆地、海洋、大气和生物圈之间的关系是非常紧密的,它们相互作用,循环变化。例如,大气成分中的云、气体、气溶胶和悬浮粒子等都与陆地和海洋相互作用,使陆地和海洋发生变化;同时,陆地和海洋的变化又给大气以巨大的反作用;生物依赖大气、陆地、海洋才是以生存和繁衍,同时也对这三个系统的变化施加影响。 为了深入了解全球环境变化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特别是人类行为对全球变化所起的作用,必须把地球整体作为研究对象,建立一个包括陆地、海洋、大气和生物圈在内的全球动力学模型。为此,首先就需要获取这几方面的各种数据和信息。但是,地球环境的变化是缓慢而漫长的,所以必须长期观测采集各种数据。数据采集工作在时间上必须持续不断,要保证每天24小时进行收集;在空间上,所采集的数据必须遍及全球陆地、海洋和大气层的每个角落;在时相上,对不同地点的观测必须同步、相关,以使数据具有可对比性;在观测谱段上,要尽可能利用不同频段(从可见光到微波)接受陆地、海洋、大气和生物圈等系统发射和反射的电磁辐射,以便更多地了解这些系统的化学成分、物理结构和其他参数。 要把地球作为一个整体来进行长时间、多谱段、全方位的观测,显然,最好的办法就是利用人造卫星和遥感技术从空间进行观测。

⑼ 常见的环境污染有哪些其来源有哪些

常见的环境污染有陆地污染、海洋污染、空气污染、水污染、噪音污染和放射线污染等。其来源分别为:

1、陆地污染:垃圾的清理成了各大城市的重要问题,每天千万吨的垃圾中,很多是不能焚化或腐化的,如塑料、橡胶、玻璃等人类的第一号敌人。

2、海洋污染:主要是从油船与油井漏出来的原油,农田用的杀虫剂和化肥,工厂排出的污水,矿场流出的酸性溶液;它们使得大部分的海洋湖泊都受到污染,结果不但海洋生物受害,就是鸟类和人类也可能因吃了这些生物而中毒。

3、空气污染:是指空气中污染物的浓度达到或超过了有害程度,导致破坏生态系统和人类的正常生存和发展,对人和生物造成危害。这是最为直接与严重的了,主要来自工厂、汽车、发电厂等放出的一氧化碳和硫化氢等,每天都有人因接触了这些污浊空气而染上呼吸器官或视觉器官的疾病。

4、水污染:是指水体因某种物质的介入,而导致其化学、物理、生物或者放射性污染等方面特性的改变,从而影响水的有效利用,危害人体健康或者破坏生态环境,造成水质恶化的现象。

5、噪音污染:是指所产生的环境噪声超过国家规定的环境噪声排放标准,并干扰他人正常工作、学习、生活的现象。

6、放射线污染:是指由于人类活动造成物料、人体、场所、环境介质表面或者内部出现超过国家标准的放射性物质或者射线。

(9)过去环境变化的信息源有哪些扩展阅读

一、环境污染的特点

1、公害性,环境污染不受地区,种族,经济条件的影响,一律受害。

2、潜伏性,许多污染不易及时发现,一旦爆发后果严重。

3、长久性,许多污染长期连续不断的影响,危害人们的健康和生命,并不易消除。

二、环境污染治理原则

1、是坚持排污者污染治理主体责任与第三方治理单位具体治理相结合,即污染者按照污染物的种类和数量承担污染治理费用,第三方单位按照有关法律法规、治理标准和排污单位的要求,承担合同规定的具体污染治理责任。

2、是坚持政策引导与先行先试结合的原则,有针对性地制定并完善绿色保险等措施,对第三方治理进行引导和支持。

3、是坚持监管执法和信息公开结合,全面落实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严格执行污染物排放标准,强化监管和环保执法,着力规范市场秩序,营造良好的第三方治理平台。

⑽ 你知道关于生态环境的信息有哪些吗

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先后实施“三北”防护林、大江中上游防护林、沿海防护林等一系列林业生工程,开展黄河、长江等七大流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加大荒漠化治理力度推广旱作节水农业技术,加强草原和生态农业建设,使中国的生态环境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并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产生了积极、深远的影响。但是,应当清醒认识到,中国的生态环境仍很脆弱,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还未得到遏制,生态环境问题仍很严重,主要表现在:
(1) 自然环境先天不足
中国土地总量虽然较大,土地总量位居世界第三,但人均占有土地面积只有0.8hm2,是世界平均水平的1/3。山地、高原、丘陵面积占国土面积的69.27%,所构成的复杂地形地质条件,在重力梯度、水力梯度的外营力作用下易造成水土流失,再加上地质新构造运动较活跃,山崩、滑坡、泥石流危害严重。同时,还有分布广泛、类型多样、演变迅速的生态环境脆弱带,如沙漠、戈壁、冰川、永久冻土及石山、裸地等面积就占国土面积的28%,此外还有沼泽、滩涂、荒漠、荒山等利用难度大的土地。特殊的地理位置使中国季风气候显着,雨热同季,夏季炎热多雨,冬季寒冷干燥。中国降水量地区有效期异和年内、年际变化大,导致全国范围内旱涝灾害频繁,严重影响工农业生产。中国暴雨强度大、分布广,是易造成洪涝、水土流失乃至泥石流、山崩、塌方、滑坡的重要在原因。在中国独特的地质地貌基底上,一旦植被破坏,水热优势则立即会转化为强烈的破坏力量。
(2) 水土流失仍很严重
据国务院公布的遥感调查结果,1989年底中国轻度以上的土壤侵蚀面积为367万km2,占国土总面积的38.2%,其中水蚀面积179万km2,风蚀面积188 km2,全国平均每年因人为活动新增水土流失面积达1万km2,每年流失土壤总量达50亿吨,占世界年流失量的19.2%,其中有33亿吨是耕地土壤。随着地表沃土的流失,带走了大量的有机质和碳、磷、钾养分,土层越来越薄,直接导致土壤肥力降低,耕地面积减少。建国以来因水土流失而毁掉的耕地已达4000千多万亩。经过建国50年来的治理,虽然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局部地区生态环境发生了明显的好转,但总体上中国水土流失仍然严重的形势并没有发生根本性的改变。80年代末到1997年底,中国七大江河治理水土流失仍然严重的形势并没有发生根本性的改变。80年代末到1997年底,中国七大江河治理水土流失面积共12.49万km2,只占七大江河水土流失面积的7.76%。
(3) 荒漠化面积呈扩大趋势
生态环境 中国是世界上荒漠面积较大、危害严重的国家之一,全国荒漠化土地总面积为262.2万 km2,占国土总面积的27.2%,其中风蚀荒漠化160.7万km2,水蚀荒漠化20.5万km2,冰融荒漠化36.3万km2,土壤盐渍化23.3万km2,超过全国现有耕地面积的总和,有近4亿人口受到荒漠化的威胁,全国每年因荒漠化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高达540亿元。荒漠化土地主要分布在华北、西北地区,涉及18个省(区、市)470个县(旗、市),形成万里风沙线。中国荒漠化不但影响范围大,类型多,而且程度严重。据综合评价,中国轻度荒漠化为95.1万km2,中度64.1万km2,重度103.0万km2,分别占荒漠化总面积的36.3%,24.4%和39.3%。该程度类型构成比例与全球相应的41.3%、56.5%和2.2%的构成比例相比,重度荒漠化治理虽然取得一定成就,但荒漠化的发生、发展并未得到有效控制,总体面积仍在扩大,且呈愈演愈劣的趋势,荒漠化扩展速度由50年代的每年1560 km2,增至70年代的2100 km2和80年代的2460 km2,相当于每年损失一个中等县的土地面积。据卫星遥感监测,从1983年到1995年,内蒙古自治区草地面积扩大了近1倍,共净增17.4万km2。
(4)水资源紧缺,污染严重
中国是一个水资源短缺、水旱灾害频繁的国家,降水资源总量约6亿吨,平均年径流总量为27115亿m3,扣除重复计算量,中国的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为28124 m3。按水资源总量考虑,中国居世界第六位,但中国人口众多,人均水资源不到世界人均水资源的1/4,人均水资源占有量在世界各国1997年排名中仅列第121倍,被联合国列为13个贫水国家之一。国际上认为人均水资源量2000 m3,为严重缺水边缘,人均水资源量1000 m3。为人类生存起码条件,如果按照这个标准,中国有15个省(市、区)的人均水资源量低于严重缺水线,有7个省(市、区)的人均水资源量低于生存地起码条件。到21世纪中叶,中国人均水资源量将降为1700 m3,水资源紧缺的形势将更加严重。而且中国水资源量地区分布严重不协调,东南水量占全国总水量的82.2 %,西北水量仅占17.7%。据有关专家预测,中国缺水高峰将在2020年至2030年出现,据估计中国将缺水2000亿m3,预计中国最大国发经济需水量约为7600亿m3。此外,城市缺水也相当严重,据1995年建设部的调查分析结果,1993年统计的500多座大中城市中有333座缺水,其中49个是由于水源缺乏,19个是由于污染导致可利用水资源紧缺。
(5) 森林覆盖率低,增长缓慢
自然保护区分布图 中国生态环境恶劣、自然灾害频繁的主要原因是森林覆盖率低,且分布不均。中国森林面积为134万km2,主要集中分布在东北和西南地区,华东、华中、华南地区的森林面积只占全国森林面积17.96%,华北和西北地区森林则更少。目前中国森林覆盖率只有13.92%(按郁闭度0.3计),为世界平均覆盖率的60.5%,人均占有森林面积和蓄积仅有世界人均水平的1/6和1/8,位于世界120位。广大的西部干旱、半干旱地区大片森林退化,覆盖率还不到1%。虽然中国每年都开展了大规模的植树造林,但由于成活率低,加上管理水平、乱砍滥伐等问题,森林覆盖率增长缓慢,从1993年到1996年一直是13.92%,某些局部地区森林覆盖率不断没有增加,反而减少了。长江流域森林覆盖率几十年来一直呈降低趋势,占长江流域上游面积56%的四川省,覆盖率有50年代的20%下降到80年代的13%;三峡库区从50年代到80年代森林面积减少了一半以上。据清查,1975年中国天然林面积为98.17万 km2,到1985年面积降为86.75万km2,平均每年减少1.14万km2。即使按照《全国生态环境规划(林业部分)》实现封山植树、退耕还林,禁止乱砍滥伐等破坏森林人为活动,到2050年实现宜林地全部绿化,中国森林覆盖率也才达到26%。(6)生物多样性减少
中国是世界上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国家之一,其丰富程度占世界第9位。中国的野生动物和植物分别占世界总数的9.8%和9.9%,中国陆地森林生态系统有16大类和185类,区系丰富,生态类型多,为野生动、植物栖息和繁衍创造了优越的条件,中国陆地的野生动、植物有80%以上物种在森林中生存。然而由于天然林生态系统的破坏,致使野生动物栖息繁衍地日益缩小,加上人为乱捕滥猎,导致物种数量减少和濒临灭绝。据有关资料,中国有15%-20%的物种处于濒危和受威胁状态,包括4600多种高等植物和400多种野生动物。近几十年已绝迹的高等植物就有200多种,野生动物有10余种,还有20多种濒临灭绝。

阅读全文

与过去环境变化的信息源有哪些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如何落实产品一致性检查 浏览:987
民房交易在什么地方办理 浏览:368
程序后面加点什么意思 浏览:346
小程序每日交作业怎么批改 浏览:99
交易成功结束是什么意思 浏览:652
poss机的代理怎么做 浏览:139
如何看懂交易所的k线图 浏览:320
朋友送的减肥产品怎么样 浏览:986
微信查社保的小程序是什么 浏览:810
政府名下房产交易有哪些规定 浏览:742
台风信息怎么查 浏览:686
记账代理哪个品牌好 浏览:75
程序员的手速怎么练出来的 浏览:660
银行卡如何修改手机号信息 浏览:15
饮料代理要什么车送货比较合适 浏览:926
现在市场上销售的哪个牌子银鳕鱼 浏览:466
如何解决后台程序加载问题 浏览:934
饮料产品提供不了三证如何处理 浏览:422
工银股混a基金如何交易 浏览:598
佛系操作期货市场怎么样 浏览:6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