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孙膑减灶杀庞涓故事的启示是什么
减灶计是孙膑首创,其特点是隐强示弱,纵敌自骄。俗话说,骄兵必败,孙膑深知此理,又明悉庞涓骄横和急于求战的心理,于是将计就计,促其骄,纵其急,使其丧失理智。庞涓本来目中无人,又见齐军兵灶日减,遂被虚弱怯战的假象所迷惑,孤军深入。如此莽撞岂能不败?李温陵评论说:世上哪有10万大军,3日之内减到两万人,而竟然还不知道这是个计谋呢?
❷ 求减灶退敌的故事和意思
“减灶”这个典故出自于《史记·孙子列传》。
公元前342年,魏国的太子申和大将庞涓率领十万大军,前去攻打韩国,韩国决定向齐国求救。齐国答应了韩国的请求,于是任命田忌为大将,田婴为副将,孙膑为军师,领兵五万前去攻魏救韩。魏将宠涓与孙膑师出同门,知道自己不是孙膑的对手,赶紧下令从韩国撤回军队。而齐军早已悄悄地向魏国的都城大梁进发,为了麻痹敌人,孙膑向大将田忌献计说,魏国自认为强悍勇猛,天下无敌,一向不把我们齐军放在眼里,我们可以将计就计,兵书上常说,用百里速度急行军去追赶敌人,就会使部队前后无法接应,我军已深入魏国境内,可以用减灶之计来迷惑敌人,达到消灭敌人的目的。田忌认为孙膑说得有道理,于是采用了这一计策。
庞涓率领的大军从攻打韩国的路上赶回魏国,一直跟在齐军的身后,第一天见齐军的军队有十万的炉灶;第二天炉灶减为五万人的;第三天只剩下三万人的。庞涓得知此事后很高兴,他认为齐军胆小怕事,就丢下步兵,亲自率领一部分轻装精兵,直扑马陵。马陵地区道路狭窄,地形险要,孙膑早已在此设下埋伏,庞涓率领的军队进入埋伏圈后,一点防备都没有,最后被齐军打得落花流水,庞涓被迫拔剑自杀。
后来,人们用这个典故表示示弱欺敌。唐代李世民的《经破薛举战地》里就用了这个典故;“沉沙无帮迹,减灶有残痕。”
❸ 历史故事“增兵减灶”体现了信息中的什么性质
历史故事“增兵减灶”体现了信息中的真伪性的特征.
❹ 孙膑减灶退敌的时间地点人物和故事情节
公元前341年魏国攻打韩国,韩国再次向齐国求救。齐威王以田盼为主将,田婴,田忌为副将,孙膑为军师,决定派军继续攻打魏国都城大梁,此时魏国几乎已经取得了对韩国作战的胜利,结果齐国的出现让魏国不得不再次回援。前后两次出兵都让齐国给搅和了,这次魏国要回过头来收拾齐国了。于是派主帅太子申,主将庞涓率领10万精锐追击齐国军队。
齐国军队赶紧回撤,魏国主力持续追击,这次孙膑采用了减灶的办法来迷惑魏军,让庞涓认为齐军因为惧怕魏军而大龄逃亡。第一天10万灶,第二天5万灶,第三天只剩3万灶了,于是庞涓断定齐军已成惊弓之鸟,一触即溃。因此便决定率领轻装部队追击,企图一举击溃齐军。
而齐军在考察了地形之后决定在魏军的必经之路设置伏兵,并在一棵树的树干上写了“庞涓死于此树下”几个大字,以火光为号,只要看见树下有火便万箭齐发。庞涓携带少量部队追到此处后果然中计,庞涓眼看突围无望最后自而亡。孙膑则趁士气高昂之际回师猛攻后方的魏军,全歼魏国10万精锐部队。
(4)孙膑减灶退敌是信息的什么特征扩展阅读:
马陵之战实际上是魏国和其他国家矛盾的又一个爆发点,早在公元前354年的桂陵之战中齐国孙膑就采用围魏救赵的办法使得魏军回援,魏军回援时孙膑采用了小股部队佯攻溃败的办法使得魏军一意孤行庞涓率领轻装部队加速追击结果进入伏击圈被俘。公元前351年经过漳河会盟之后庞涓才回到了魏国继续为将。
桂陵之战虽然是魏军大败,但魏军主力部队依然存在,而且魏国的实力依然很强大,时不时的想要吞并其他国家。这也为下一次的马陵之战做了铺垫,因为魏国和齐国之间的矛盾迟早要解决的。
马陵之战不仅使得魏国损失了10万精锐部队而且使得主将庞涓自杀,主帅太子申被俘,魏国从此失去了成为霸主的机会,此战之后战国逐步形成了七国并存的局面。
❺ 信息的特征主要表现在那几方面
信息是以物质介质为载体,传递和反映世界各种事物存在方式、运动状态的表征。信息的载体可有如下诸多形式:消息、情报、数据、资料、知识、指令、图像等等。表现形式有:音讯、语言、文字、图表、符号等多种多样。有的信息本身就是新的和前所未有的,而对有的人来说,可能信息本身并不是新的,而是自己原先不知道、不了解的东西。信息的特征表现为:
普遍存在性
信息普遍存在于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类的思维领域之中。
可识别性
信息是可以识别的,识别又可分为直接识别和间接识别,直接识别是指通过感官的识别,间接识别是指通过各种测试手段的识别。不同的信息源有不同的识别方法。
信息的可处理性
玉不琢不成器,例如:孟浩然的诗词直白易懂,多为反复修改、推敲而成。
真伪性
人们接收到的信息,并非所有都是对事物的真实反映。
例如:孙膑“减灶退敌”、诸葛亮“空城计”吓退司马懿的故事。
可存储性
信息是可以通过各种方法存储的。
可扩充性
信息随着时间的变化,将不断扩充。
价值相对性
信息作为一种资源,具有相应的使用价值,但它价值的大小取决于接收者的需求,及对其理解、认识和利用。
“一千个读者,一千个哈姆雷特”。例如对于同一件事情,不同的人会用不同的看法。
可压缩性
人们对信息进行加工、整理、概括、归纳就可使之精练,从而浓缩。
可传递性
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利用各种媒介载体进行信息传播。
一传十十传百。例如:中国载人航天成功的消息已经广为人知
信息有共享性
信息作为一种资源,通过交流可以在不同的个体或群体间共享。
一人计短,二人计长。例如:“三个臭皮匠,顶一个诸葛亮”的俗语故事
可转换性
信息是可以由一种形态转换成另一种形态。
特定范围有效性
信息具有其生命周期,不是一尘不变的,会随着客观事物的变化而变化,一旦超出其生命周期,信息就会失去效用。
老皇历看不得。例如:找路时,使用旧的交通地图往往会误事。
依附性和可处理性
各种信息需要依附一定的载体才能为人们所接收,信息必须依附于某种载体,而信息如果经过人的分析和处理往往会产生新的信息,使信息增值。
信息无时不在、无处不在,信息对我们的学习生活和今后的工作有深刻的影响。因此,如何获得真实的信息、如何充分准确地表达自己的信息、如何加工信息等都需要我们在今后的信息技术课中不断学习和提高。
深入了解信息的各种特征,即用利于我们准确的把握和理解信息的基本内容,也有利于我们依据信息的特点,有效的获取信息、利用信息,新成新的知识,挖掘知识的有用价值,以便让我们在信息世界里更好的发展。
❻ 使用过期的地图,找不到地图上的某个地点,这提现了信息的真伪性
“找路时,使用旧的交通地图往往会误事,说明信息具有时效性.
“一千个读者,一千个‘哈姆雷特’”,说明信息具有价值相对性.
“孙膑‘减灶退敌’”,说明信息具有真伪性.
故选:B.
❼ 求减灶退敌的故事和意思
41 孙膑减灶
司马迁
本文写齐魏马陵之战。孙膑精通兵法,善于选择伏击的有利地形,抓住魏军轻敌的弱点,因势利导,用减灶的计策诱敌深入,终于使劲敌庞涓上钩落网,兵败自刭。孙膑智胜庞涓而名扬天下。这故事叙述完整,情节紧凑,人物形象鲜明,语言简洁。
选自《史记·孙子吴起列传》(中华书局1959年版)。孙膑,齐国阿(现在山东阳谷东北)人,战国时的军事家。曾与庞涓同学兵法。后庞涓做了魏惠王的将军,忌恨孙才能高于自己,便诳他到魏,处以膑刑(去膝盖骨),故名为“膑”。后来,齐国使者把孙膑秘密载回。
魏与赵攻韩,韩告急于齐。齐使田忌将〔使田忌将〕命田忌率兵。田忌,齐国的名将。而往,直走大梁〔大梁〕魏国国都。今河南开封。。魏将庞涓闻之,去〔去〕离开,撤离。韩而归,齐军既已过而西〔过而西〕越过本国边境,西行(进入魏境)。矣。孙子〔孙子〕即孙膑。谓田忌曰:“彼三晋之兵〔三晋之兵〕这里专指魏军。三晋通常指韩、赵、魏,因为这三国是从原来的晋国分裂而成的,历史上叫作“三家分晋”。,素悍勇而轻齐,齐号为怯〔齐号为怯〕齐军被叫做胆小鬼。,善战者因其势而利导之〔因其势而利导之〕顺着事物发展的趋势而引导它。因,顺着。。兵法:百里而趋利者蹶上将〔百里而趋利者蹶上将〕用急行军走百里去争取胜利,会使上将遭到失败(因与后续部队脱节)。蹶,挫折,失败,这里的意思是“使……遭到失败”。,五十里而趋利者军半至〔军半至〕部队(只有)一半人到达。。使齐军入魏地为十万灶〔为十万灶〕建造够十万人吃饭的灶。为,作,建造。,明日为五万灶,又明日为三万灶。”庞涓行三日,大喜,曰:“我固〔固〕本来。知齐军怯,入吾地三日,士卒亡〔亡〕逃亡。者过半矣。”乃弃其步军,与其轻锐倍日并行〔倍日并行〕两天的路并作一天走,指兼程前进。逐之。
孙子度其行〔度其行〕计算庞涓的行程。,暮当至马陵。马陵道狭,而旁多阻隘,可伏兵。乃斫大树白而书之〔乃斫大树白而书之〕就削去大树的皮,露出白木,在上面写上字。斫,砍。书,写。之,代白色木。曰:“庞涓死于此树之下。”于是令齐军善射者万弩〔弩〕古时一种利用机械力量射箭的弓。夹道而伏,期〔期〕约定。曰:“暮见火举〔火举〕点起火,即看见火光。而俱发。”庞涓果夜至斫木下,见白书,乃钻火烛之〔烛之〕照看树上的字。烛,照亮。。读其书〔书〕文字。未毕,齐军万弩俱发,魏军大乱相失〔相失〕彼此失掉联系,形容溃不成军。。庞涓自知智穷兵败,乃自刭〔刭(jǐng)〕用刀割脖子。,曰:“遂成竖子之名〔遂成竖子之名〕终于成就了这小子的功名。竖子,对人的鄙称,犹言“小子”。!”齐因乘胜尽破其军,虏魏太子申〔太子申〕魏惠王的太子,名申。以归。孙膑以此名显天下,世传其兵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