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如何预防个人信息泄露
1、不要随便填写各种各样的调查问卷。现在在街上、校园、网上都会遇到各种问卷调查,那么此时一定要注意防范,不要轻易填写个人信息。
2、不要贪小便宜。对于一些留下联系方式或者注册某个APP就能得到一些精美的小礼品的活动,千万要注意,因为你的个人信息大部分就是这样泄露的。
3、不要随便扔快递单据。快递单那里会写上你的收货地址、姓名和联系方式,如果随便丢弃,就相当于自己主动泄露个人信息。
4、不要随意丢弃车票和机票。现在的飞机票和火车票都实行了实名制,上面有自己的身份证等信息,随意丢弃会导致信息泄露。
5、及时删除在打印店打印的资料。在打印店打印,很多人喜欢将U盘的文件拷到电脑上,打印之后又忘记删除,特别是一些简历等含有个人信息的资料。
6、网络上的个人信息也需要进行保护。
个人信息泄露八大途径及防范措施:
1、淘汰的旧手机
要谨慎处理自己更换下来的手机。现在手机升级换代速度快,有的人喜欢赶时尚,频繁更换手机,而对载有大量个人信息的旧手机大都采用一删了之的办法处理后,即拿到二手市场变卖,也有的随意送人。公开资料显示,我国每年都有上亿部手机被淘汰,二手手机成了个人信息泄露的“重灾区”。
有些收购二手手机的商贩,利用这一漏洞“倒卖”个人信息,他们只要利用简单的工具,就能轻而易举地恢复手机里的数据,然后再以几毛钱一条的价格打包出售机主的手机号、通讯录、支付宝账号等信息。这些信息一旦流向市场,个人的财产和人身安全难以得到保障。
警方提醒
在处理旧手机时,首先要将手机存储卡的数据拷贝备份后直接物理销毁。然后是处理手机本机存储的信息,这个可通过反复装满并删除内存、用第三方刷机工具进行一键刷机等方法彻底清除个人信息,从根源上避免个人隐私泄露。总之,旧手机不能随意扔弃,也不能未经处理个人信息就出售或者送人。
2、社交媒体软件
许多人在使用社交媒体软件时不注意保护隐私,随意添加不熟悉的好友,有的在聊天时不自觉地说出自己的姓名、职务、工作单位等信息。也有的将上述内容在QQ、微信中进行标注。
还有一些人经常在朋友圈晒自己的火车票、登机牌、出游地、美食,无意中泄露了个人信息。
另外,有的家长在网上发布孩子的图片或文字记录,泄露了孩子的相貌和姓名,而不法分子会利用这些信息进行诈骗、绑架等。
警方提醒
首先要将加好友的方式设置成验证模式,在QQ、微信等社交软件中采用昵称加自己为好友的,一定要询问对方的真实姓名,拒绝添加不明身份的好友。
其次是尽量不在QQ、微信朋友圈等社交软件中,通过视频、照片、文字等形式暴露自己的家庭住址、单位地址、子女情况等信息。
第三,不拉自己的好友进入陌生群,朋友拉自己进入陌生群时也不要参加。在与陌生人聊天时,要特别注意不要轻易说出个人的信息。
3、快递单和包裹皮
网购的繁荣催生了快递业的飞速发展,但很多人在发快递时,忽视对单据妥善保管,而这张小小的快递单上,至少包含了收件人的姓名、地址、联系电话三项重要的个人信息。在网上购物时,小件物品商家大都采用塑料袋包装后,由快递公司打印粘贴收件人信息的胶贴,当购买人收到快递拆开包裹后,将包裹封皮也随意扔掉,而封皮的粘贴上就存有大量的个人信息,比如姓名、家庭地址、电话,有的快递包裹还标注了购买物品的种类、购买时间,以及购买于哪个网物网站等内容。
‘贰’ 怎么防止个人信息泄漏
我国保密管理的本质特征是党管保密。
坚持党管保密,关键是贯彻落实保密工作方针政策,这就需要依靠制度和法治进行转化,需要依靠制度和法治来具体实现。因为制度带有根本性、全局性、长期性、稳定性等特征。
实现国家秘密的有效治理,只有靠制度办事,遵循法治方式,才能建立国家秘密治理的长效机制。
保密工作需要注意:
1、要遵守保密法规,不将工作中知悉的国家秘密泄露给无关人员。
2、要遵守上网规定,不将涉密计算机或涉密移动介质接入互联网。
3、要注意信息安全,不用非涉密信息设备存贮处理传输国家秘密。
4、要注意通讯安全,不用非保密移动电话普通电话谈论国家秘密。
5、要做到公私分明,不携带涉密载体探亲访友或至工作无关场所。
6、要遵守保密制度,不携带涉密载体回家或在家中处理国家秘密。
‘叁’ 防止信息被泄露的方法有哪些
防止信息被泄露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1、公共场所尽量不使用不需要密码的免费无线网;
2、请把智能手机的网络设置中的无线网自动连接关闭;
3、清除卡上联系人信息用户在更换手机号码之前,记得清除卡上的联系人信息;
4、解绑银行卡一般可以通过网银专业版或者银行柜台进行解绑。
《中华人民共和国保守国家秘密法》
第二十四条
机关、单位应当加强对涉密信息系统的管理,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有下列行为:
(一)将涉密计算机、涉密存储设备接入互联网及其他公共信息网络;
(二)在未采取防护措施的情况下,在涉密信息系统与互联网及其他公共信息网络之间进行信息交换;
(三)使用非涉密计算机、非涉密存储设备存储、处理国家秘密信息;
(四)擅自卸载、修改涉密信息系统的安全技术程序、管理程序;
(五)将未经安全技术处理的退出使用的涉密计算机、涉密存储设备赠送、出售、丢弃或者改作其他用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