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信息爆炸时代,如何才能找到最有价值的信息
互联网50年,打破信息壁垒,让这个世界原有的信息生产、传播、分享机制发生巨变。
新事物总是这么美妙,虽说带来了信息爆炸,同时互联网也给予了解决方案,推出帮助我们筛选信息的 “ 推荐算法” ,根据每个人的个人兴趣和需求,从而进行个性化信息推荐,然而我们并不欣喜于被各种平台 “读懂” 。
说好的 “个性化信息流”, 为什么会变成 “信息肥宅水” ?
这也是在年初腾讯研究院第二届年度论坛里,网民们根据互联网发展20年,票选出的“最焦虑、最关心”的十大问题之一,也被称为 “互联网20年大哉问” 。
信息流就像护肤品,天天用,但不能多。
判断信息的重要性是一个高级的大脑功能,它能够帮助人们更好地适应环境,也控制着人们的注意力和学习能力。
在去年的文章《 如果用看待食物的方式看待信息,你会做出什么不同的选择? 》也提到:食物和信息一样,都通过某种形式或形态进入身体,食物是通过胃进行消化,而信息则是通过大脑处理。 从这个角度看,信息是我们大脑的“食物”
我们的肠胃“吃”食物;
我们的大脑“吃”信息。
那么,我们能否用对待“胃”的态度,来对待我们身体的司令——“大脑”?
食品里有 安全食品、有机食品、绿色食品、垃圾食品、有害食品 等分类标准,我们可以通过它的生产来源、成分、原料、厂商等多个维度进行区分。
那些我们每天都接触却不那么在意的“信息”, 它们究竟属于哪些 “ 食品类别”,营养几何 ?
每多思考一步,对于大脑都是一次锻炼。
信息,泛指人类社会传播的一切内容。20世纪40年代,信息奠基人香农(Shannon): “信息是用来消除随机不确定性的东西” ,但到了21世纪,信息同时也增加了不确定性——“ 真伪难辨” 。
传统媒体商业模式正在瓦解,如今 人人都是自媒体 兴起,信息生产的门槛大大降低,这样一来信息源的生产者,早已不全是记者编辑。再加上,信息的传播媒介也在更新迭代,就暴露了一个大问题,容易失真。
当互 联网发展到一定的高度,瓶颈就是真实性。
每个人都掌握了真相的重要一面。 在各大社交、信息流平台里的任意一个人都可以发表以文字、图片,视频等内容形式发表自己的观点,都可以作为信息传播的“源头”,甚至有可能成为 “热点” ,引起大众狂欢,这时所谓的 “观点” 就可能慢慢变成了多数人以为的 “事实” 。
这无疑对多数人的接收信息增加了难度,需要在接受某条信息前,再进行多一步操作——“ 辨别真假”。 正因为懒得去辨别真假,这一步其实隔绝了一批又一批人。
人类本质上对“信息”是有生物性需求的。但 比起“错误的信息”,人们更害怕接收不到信息。
所以,当错误的信息成为唯一信息来源时,我们也会更倾向于接受和相信。 久而久之,长期处于一个被信息隔绝的环境里,人自身局限性会自内而外开始显化,扭曲对真实世界的认知。
这是一个信息量级指数化,思考质量却浅层化的时代,对于海量的信息,不辨来由、不假思索地汲取逐渐成为我们的常态。
同时我们必须接受一个事实:
大脑接收信息的带宽是有限的,每天的时间更是固定。
我们的“大脑”最初的演化是没有目的的,更不会考虑到这个“信息时代”,它在演化的初始阶段根本没有想到会有今天,接收、处理的信息成千上万倍地指数增长,被浩瀚的信息海洋所淹没。
如果从食物的角度来思考,单个个体的问题主要不在于生产者,没有人会说食物过剩。但从根本上来说,这是一个 “摄入” 的问题。
当信息“过 载”,就要开始“过滤”,去发现“什么更重要”。
像对待胃一样去对待大脑,更应该开始思考自己的 “摄入”, 审视自己每天所接触到的信息,编织自己的 “过滤网”。
与其盲目追随大脑自动化的过滤机制和偏见,还不如建立我们自己的“信息过滤器”。
这也是过去两年里,我所做过最重要也最正确的事情。
我们的“信息环境”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状态?
人是一种社会性动物,不能孤立封闭地生存和发展。如果你在生活中遇到了一个危机,你会注意到一些事情:那些在微博上关注你的人不一定会过来坐在你身边。你在微信上的好友也不一定会帮助你去解决这个问题。
只有那些在日常生活中和你有真正紧密联系的朋友才会帮助你,同时在不经意间会潜移默化地塑造、影响着双方的决策质量,人与人之间就是这么奇妙。
接触最频繁的那几个人,就是自己“信息环境”最重要的构成。
当一个普通人由于信息过载导致无法消化信息,甚至无法辨别信息来源可信度时,他最可能做出, 也应该做出对他成本最低的选择,更可能是相信自己身边最亲近或最认可的人。
但如果你所处的信息环境里,有严重信息缺失甚至信息扭曲,那能够作出正确决策就是小概率的事件。
如何让自己的“信息环境”有所改善?
1、打破信息闭塞的束缚,首先就是对自己的“信息环境”多一点觉察。
要意识到自己面对这个世界的诸多应对方式中,有多少来自于哪些人的影响,又有多少是只来自于自己内心。
2、其次,你是有选择的。
你所选择阅读和传播的信息,造就的就是你的信息环境。 你怎样选择,信息环境便会发生相应的变化。
"You are what you read”。
当你选择做明智的信息消费者,支持好的内容,信息环境就会越来越好。当你选择做吃瓜群众,沉湎于标题党和谣言,信息环境只会越来越糟, 这到底是还是一个循环。
3、最后, 为自己的“信息环境”投资。
尽量成为个别高质量信 息渠道的付费用户, 支持生产优质内容的机构和个人,优质的读者和作者更是一个相互影响、双向塑造过程。
另一方面,最有价值的信息,往往是被拥有者隐藏起来的,只在特定的圈层内传播 ,这样才可以保持创作者本身的长期竞争优势。所以,不能光被动接受外界的信息,要主动探索优质信息源,否则将沦为那些一味迎合,投读者所好的媒体的受众。
拥有互联网的这20多年,社会信息传播结构一直在变化升级,导致社会资源的流动方向也随之一直在变,由此带来的一个重要结果就是:
整个社会财富分配的模型其实一直在变 ,机会真不少,自己看不到并不能说明不存在。
互联网打破了信息的壁垒,让全世界每个角落的人,都有机会获悉全球各地正在发生的事情,看到更大的世界。但问题是信息海洋不仅把人淹没,还会给我们带来更多的迷惑,真相到底是什么。
“信息素养”或许 是我们在信息海洋里的一个救生圈。
美国技术活动家Johnson 在《信息食谱》书中提到的两条核心建议:
1、Consume deliberately。我们要主动,刻意地去消费某些信息,哪怕我们不喜欢。
2、Take in information over affirmation。我们要去获取新的信息,而不是去为自己的旧观点寻找支撑。
“信息素养” 简单地说,面对汹涌的信息海洋,能够做出一定 “回应” 的能力:
1、主动探索自己需要的信息
思考是一件主动的事情,思考得多了,自然就会独立思考,深度思考,脱离量去追求质的提升, 这是逐渐思考的过程。
同时也必须掌握一些必备的搜索技能,知道信息在哪里远比信息本身更重要,多搜索一步,信息质量高一点。
2、信息渠道丰富多样化
在微信公众号、朋友圈、微博等地方,每天都能读到一些带着 “有色眼镜” 的内容,也就是带着某种偏见的内容。
因为只要稍加基于人性的营销技巧,我们的大脑很容易就会被植入一个错误观点,可能在往后的某个场景不经意触碰开关,导致一些意外事故。
3、高效辨别信息的真实性和有效性
对于信息源来说,我们应该学会选择和辨别。不可靠、信噪比低的信息源少看,用自己的 “过滤网” 进行过滤。
那么,面对各种媒体渠道的热点文,我们该如何辨别内容的可信度?
可以参考以下角度:
1、作者是否体现出对“常识”的了解。
2、文章的内容以“事实”为主,还是以“个人观点”为主,事实支撑点有哪些。
3、文章所体现的思维脉络是否有“逻辑”。
4、文章整体的出发点是“揭示客观存在的事实或问题”、“寻找可能的解决方案”,还是单纯地“宣泄情绪”。
——呦呦鹿鸣
这个主要侧重的是对于信息的认知过程, 也就是持续地输出远比单向的输入更重要,只有 “入局” ,参与到内容创作的过程,才能正在体会到信息产业链是如何运作的。
这几年在持续地写作,确实是个相当不错的输出模式,但到了今年,才算是真正“入局”,年初到了一家内容主导的平台,亲自参与到其中,才更深刻理解到 一个“信息工厂”内部到底是如何运作的。
同时也明白了一件事, 但凡真正参与过媒体相关行业其中的人,其实对这些热点文更容易无感。 他们会更清楚:
这些热点文背后的一个个光鲜亮丽的故事,不过是现代“信息工厂”内部一环环流程而已。
以上便是如今我在这个信息时代的生存指南:
信息在媒介的 传播过程中终究会“失真”,我们要接受“信息过载”这一既定事实,重视并改善身边的“信息环境”,努力去提高自己的“ 信息素养”,拥抱这个大时代。
理解这个世界运作的规律,不必去羡慕那些媒体吹捧的大人物们,不断灵活地调整自身的定位,以较小的代价获得实际上的舒适平和,这真是个非常重要的课题。
推荐阅读:
君子知命不惧,日日自新
27岁 | 处处失火,处处救火
盲人摸象 | 做好盲人,当好大象
在“腾讯们”中枪前,请让子弹飞一会儿
❷ 如何对待信息爆炸英语作文
Ways to Get Over Information Explosion
As a famous saying goes, “A wealth of information creates a poverty of attention”. Nowadays we are in the Information Age. Some people keep complaining about distraction by the information explosion.
Admittedly, the new information age has brought us so much convenience that we are allowed to get enough information just with a simple click sitting in front of the computers. Nevertheless, we are also confused, annoyed, distracted and upset by an incredibly large quantity of information. For example, when searching for something online, people are easily carried away by irrelevant information and forget their original plan. Besides, some information often turns out to be useless and actually advertisement. Therefore, it can be time-consuming and troublesome to search information online.
Then what we can do to avoid being distracted by irrelevant information? Here I have some useful tips: Firstly, make a list of what you really want before your searching. This will help you to refuse some appealing, yet irrelevant information. Secondly, find some trustful and professional sources or websites and then save and categorize them. In this case, you can easily leave some ads and useless information behind.
❸ 作为大学生,如今正处于信息爆炸时代,如何在网络平台中做到理性发言
树立文明意识,加强网络道德观念
常见的网络不文明行为有:使用网络暴力进行人身攻击,肆意传播谣言、虚假信息,强制下载、强制广告,传播网络病毒等。
我们应当树立文明意识,积极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觉遵守网络道德规范。不在网上谩骂、诋毁、诽谤他人,不造谣、不信谣、不传谣,坚决抵制色情、暴力、恐怖信息……要增强安全防范意识,避免泄露个人信息。
提高辨别能力,抵制不良诱惑
在互联网时代,每个人都能轻而易举地查询到自己需要的信息,也能随时随地在网络平台中发表自己的言论。面对网络上良莠不齐的信息,我们应当具备信息辨别能力,学习先进知识,善于明辨是非,摒弃虚假信息。同时,要学会抵制网络之中的不良诱惑,不贪图小便宜,不沉迷网络游戏,健康上网,让互联网成为自己的良师益友。
学会独立思考,避免趋同心理
对于广大学生尤其是未成年人,由于自身价值观可能还未定型,对某些事物的看法常常处于一种摇摆不定的状态,又容易担心因自己的想法与他人不同而被孤立。因此,往往在评价事物时趋于大众的看法。
要学会独立思考,不随波逐流,敢于提出质疑、追求真理,时刻警惕自己是否在不经意间成为了语言“施暴者”。
遵守网络礼仪,做到真诚待人
网络礼仪是互联网使用者在网上对其他人应有的礼仪,对于构建良好的网络秩序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我们在互联网上发表言论时,要言语有度、真诚待人。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在使用网络时同样要尊重他人的想法与意见,与人产生分歧时,要平心静气,以理服人。
❹ 在信息爆炸时代,我们应该怎么办
过去,阻碍我们学习的最大的门槛,可能是我们没有什么学习资源;现在,挡在我们学习面前最大的拦路虎,可能刚好相反——我们现在能够获得的学习资源有点太多了。
在这样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在这样一个号称“人人都是自媒体”的时代,我们能够很轻松地接触到各种学习资源。学PPT、学设计、 学写作、学演讲、学书法、学理财、甚至学泡妞,在现在的社会,只有你想不到,没有你找不到。只要你想去学,现在随机找一个在线教育平台,搜索关键字,准能找到一些相关的课程。在微信搜索中,你搜索相应关键词,准能找到各种网红推荐的所谓的“大咖课程”。
是的。我也一度很惶恐,生怕自己稍微一不留神,就被这个时代给淘汰了。每天看的微信推送,都是让我学习这个技能、那个技能,仿佛我不懂这些技能立刻就与世界脱节了。有一段时间,我在网上买了一些课程,有PPT设计方面的、有演讲口才方面的,质量有高有低,有好好坏。坚持过后,获得的是短暂的内心的平静。然后第二天,又会看到推荐学习结构化思考,学习DISC,学习PS——是的,我们正是生活在这样一个时代。
在这样一个时代,我们很幸运,我们享受到了此前人类无法想象到的资源,我们可以随时随地学习到任何我们想要学习的东西,觉得一个老师讲的不好,我们也很容易找到替代品,去换个别的老师的课程就好。
但是,也正是因为我们身处这样一个时代,我们也很容易迷失自己,在信息大爆炸的时代,我们太容易被一些“大牛”们牵着鼻子走。无论在知识储备上还是在人生阅历上,这些“大牛”们都远在我们普通人之上,他们确实在某些方面有一定的过人之处。但是,我这里想说的是,当我们看到他们在利用自己的流量不断地向我们这群人推销各种所谓的“精品课程”、“必修课程”时,我们也要保持清醒的状态,并不是我们每个人都需要去学习他们推荐的每一套课程、每一项技能——因为归根结底,我们的精力还是有限的。
在这样一个人人标榜“斜杠青年”的时代,如果我们能够踏实一点,问问自己的内心,问问自己真正想要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然后坚持下去,就有可能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成为一股清流。
❺ 面对信息爆炸的时代,你会如何应对
信息过滤能力
能否知道哪些信息和事物是自己不需要、不适合的,先将它们过滤掉,再从剩下的信息和事物中发现自己真正需要的。
需要凭借对自己的了解度和对目标的理解度来进行过滤。
需要更多了解自身以及想要达成的目标。
量化数据:
人类大部分在30-60%
——元吾氏反催眠游戏(可长按搜索)
在对信息的接收方面,个体可以像一个“开放的接收器”,或者在一个有无限信息量的环境里存在,而个体有无限获取的可能性。
所以单纯的“信息”,集中在一起,个体根据自身可以有选择的需要。
“信息”可以分为“催眠向信息”(使个体越入幻)和“催醒向信息”(使个体破幻)
——如:
1,“你不行”
2,“你可以试试”
这样的信息,一般有外在的间接获取和自我内在的“心理活动”。
对自身目标而言,信息也可分:可用的、没关系的
相对而言:个体会受到信息的影响
比如:
个体见到美食,产生食欲
个体见到美女/帅哥,产生性欲
个体见到自己不理解的,产生评判/疑惑/慌张
……
此类“信息”可以从外在来干扰
也可以由自我内在有利使用。
此时对您而言,“有利的信息”可以再次链接本文的最前面内容。
或者把您的疑问展示出来。
❻ 信息爆炸的年代,如何掌握快速阅读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无时无刻不在接收各种信息,这种碎片化的信息以五花八门的方式吸引着我们的注意力,这就意味着我们的注意力越来越宝贵了。
RIA便签读书法的好处是,让我们把书中读到的内容,和自己的实际经验融为一体,并且对将来可能出现的问题也有了指导作用。
这个方法真正做到了让知识学以致用,将知识转化为做事的能力。
用以上的三个步骤,我们完全可以做到用30分钟-1小时的时间读完一本书。
需要注意的是,因为人类有记忆曲线,所以在阅读书籍第一遍的9个小时以后,最好进行一次复习。
而如果你在阅读的时候使用了便签,那复习时就更好操作了,你只要把当时记录下来的几张便签浏览一下就可以了。
最后还要补充说明一下,这种快速阅读的方法,试用于一些实用类的书籍。如果你阅读的是小说、漫画、文学类图书,当然可以慢慢阅读让自己享受其中。
这就是我关于快速阅读的心得。
我是“强大的小萌萌”,用一年的时间成长为自己想要的样子,如果你有个人成长方面的问题,欢迎关注,我们来一起变强大。
❼ 信息爆炸时代,如何精准获取有用、有效的信息
一打开手机、电脑,各种五花八门的信息就从面八方一拥而来,凌乱地闯入你的世界,卷走你的时间,却给你留下一片空白,让你发愣。
每天被各种消息、文章刷屏,看完无所获,时间和精力却耗费了。
进入互联网时代后,信息爆炸随之到来,每个人都开始有传播信息,发布信息的机会。信息繁荣的背后,却是无数人的迷失。
如何从无数的信息中,拎出对自己有用、有效的信息。是个问题。
你为什么要筛选信息?如果你只是想娱乐性地浏览信息,打发时间而已,并没有想从中获得什么,那么筛选也就没有必要了。
但如果你想有所收获,那么首先是要明确自己想收获哪方面的知识,提高哪方面的技能,进行针对性的信息筛选,也就能事半功倍。
你得到的总是杂乱无章、看完就忘的信息,是因为你本身的生活就是杂乱而没有目标的,如果你找到一个目标作为锚点,那么信息就会在你的脑中自动归类了。
例如,最近你觉得自己需要补充理财方面的知识,那么理财类的信息自然也会立马引起你的注意,你可以在印象笔记中建立一个文件夹,专门收集理财类的信息。
当然这样的目标不能太多,否则就和没有目标一样盲目了,你的脑子里可以保持有3~4个目标,它们也就是精准信息的检索词 ,遇到相关的书籍、资料、信息,都能聚焦到这些目标上,还便于分类存储、累积使用、总结实践。
当你确定某个目标,就可以找出领头的专业网站,和业界大牛,他们的信息已经有一定的认可度,和粉丝群体,信息发布会更为严谨,可信性、可读性也越高。
如果你想了解创业,那么有对应的36氪、虎嗅等网站
如果你想学习营销,那么梅花网就是可以浏览的平台;李叫兽就是可以关注的大神
如果你喜欢看某个作者的工作号,就可以把它当做专栏置顶。
一般来说,每个领域都会有领头羊,当你想获取哪方面的知识,跟着他们走一截是没错的。但也要有自己的深入思考,才能将信息转换为自己的东西。
相应领域的经典的书籍也是不错的信息来源,能够让你获取的信息更系统,更容易学会。
大家一定有过这样的经历,在一次会议中,大家讨论着一个问题,说着说着就说偏了,结果巴拉巴拉讨论了一堆和目标无关的东西,浪费了时间和精力不说,还要绕很久才能绕回到正题上。
我们需要专注于能够实现我们目标的信息,以目标为中心去紧紧吸引相关的信息。
我们专注实现目标的信息同时,还要杜绝无效信息的侵袭。你有没有发现,很多时候,你拿起手机本来是想做一件事,但却一下子被另一个信息给吸引过去,看完之后还要想想:诶,我刚刚要做什么来着?
对于不需要的信息,立马删除,不要犹豫, 不要骗自己说以后还会看,结果堆积了大量信息,反而影响了那些有效信息的提取。
当你心中有几个阶段性的目标后,那么,就这几个目标的信息就够得你看了,学会聚焦到当下最重要的信息上,才能让你高效完成自己设定的目标任务,获得实效。
获取有效信息的目的不是为了储存起来,寻求自我安慰,而是要从中获取支撑我们目标的东西。
请看下面一段信息:
看了这条信息,你获得最重要的信息是什么?
如果你足够敏锐,就会发现,是:“下周四不用上课。”
举着个例子只是想说明,我们要有从信息中提取出最重要、最关键的部分,否则,再好的信息来了,也吸取不到其中的精华。
不要认为看一遍信息的内容就可以称之为”对信息进行了加工“。这还远远不够,信息的加工还要经过自己的思考,甚至通过分享、交流、写作来输出。
都以为信息的获取就是找到相应的信息,其实不然, 真正的信息获取应该是它能够为你所用。
在信息加工以及输出的时候,自己往往能够创造出与目标相关的新的观点,也就产出了属于自己的信息, 这样通过对外在信息的思考,从自身挖掘新信息的方式,是我觉得最酷的信息获取方式。
我们自己获得的信息可能是二手、三手、很多层传递下来的信息,可经由自己的批判、辩证的思考,我们就能成为信息的源头。
最可信的信息其实都来自于自己的深入思考。
管理好自己身边的信息,节约时间和精力,用精锐的信息做好当前的事。
你的生活本可以更精致一点
❽ 他山之石 | 如何提高公文写作水平,这几招干货学起来!
关注“文稿无忧”
公文写作是一项职场必备的基本能力,而绝不仅仅是机关干部或专门从事文字工作者的必需。
工作中常见的公文类型有:通讯稿、工作总结、事迹材料、演讲稿、发言致辞、党政材料等,把这些最基本的几种常用类型掌握好,相信你也可以成为公文写作的行家里手。
公文写作能力的提升,归根到底也是一个人思维方法、思考能力的提升,绝非一朝一夕之事,要沉下心、坐得住。长期的写作训练可以提升公文写作能力,同时会让一个人的思维更加缜密、思考更有深度、谈话更有逻辑,这种回馈是长久的、持续的,使人受益终生。
下面,我浅谈一下如何提高公文写作水平。
我们处在一个社会飞速发展的时代,处在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如何从浩如烟海的信息中摄取有用的营养,是一个值得思考的课题。
一要广。写作如同生火煮饭,“巧妇难为无米之炊”道理是一样,坚持听新闻、看电视、读报纸,增加信息量、知识量,才能信手拈来。二要精。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在大量的信息中,筛选有用的信息加以梳理、归纳、整理,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增厚知识储备。三要研。增强敏感性,寻找规律性,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
写好公文还有一条非常重要的就是收集积累。
一要多记录。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对听到的、看到的、想到的,包括领导说的、别人说的,动笔记下来。比较重要的领域,可以专门设个本子记录。二要多保存。养成存资料的习惯,对一些好的文章、比较长的文章,要作必要整理和简化,把其中的观点保存下来。三要勤翻看。存而不看,等于没存。对自己的资料,应定期整理,有用的留下,用处不大的淘汰。时间长了,归类立档,便于查找。
这里告诉大家我积累素材的方法,就是建立自己的素材库,在自己电脑上可以用一个专门的文件夹,对素材分类存放,分类越详细,用的时候才越容易找到。
公文写作没有捷径,动笔是提高写作水平最有效的办法,把所知所想写成文字,本身就是提高写作水平的过程。
一要勤动笔。有活马上就做,不拖拖拉拉。特别是一些随时想起来的东西,应当尽快记录下来。二是多修改。文不厌改,文无定法。要养成不交草稿的习惯,每篇文稿,都要至少改一至两遍。改起来要认真,争取一遍一个样,既改内容,又加工润色。三是多分析。对别人修改过的稿子,要认真学习,研究人家为什么这么改,用意是什么。必要时要找改稿的人当面请教研究,就像围棋当中的复盘,这是提高文字功力最好的办法之一。
天下文章一大抄,看你会抄不会抄。借别人的文章、观点、数据、文字,也是文字写作的有效途径之一。学会“为我所用”。
我们提巧借,既然是借,就必须巧,不然就会成为抄。
一是借观点。对一些正确成熟的观点,大胆拿来。二是借模式。对一些好的文稿,可以运用临摹的手法,认真分析其结构、布局、素材运用,甚至文风和写作手法,继而大胆模仿,照葫芦画瓢。三是借文字。好的文字段落,可以直接引用。特别是一些文件上规定的提法,要牢记于心,必要时可以引用。
❾ 新媒体写作者面对信息膨胀局面如何脱颖而出
现在由于信息的膨胀、文章数量过多,同一主题下读者选择太多,新媒体已经由需求导向转化为供给导向了。用户掌握了信息触达的按钮,你的文章能不能被他看到,完全取决于他自己,一个小小的不良印象都会让他一键取关,放弃这个作者。
这篇文章就是针对这个现象提出四点建议,还给出一些成功者的例子。
① 充分了解与梳理自己,找到自己独一无二的点
在个人崛起浪潮下,那些会发光的个体必定会崛起于众人之间,成为闪闪发光的个体。
新媒体对于创作者很考验的一点就是,能否找到合适的方向、找到自己的目标群体、坚持长期的投入、并且适合的文案表达自己的观点。想想网上做新媒体成功的,有爱画手账的,有爱跳舞的,他们通过写自己喜欢的内容结合自己的经验,不断深入挖掘,在网上有自己的粉丝团,成为闪闪发光的个体。
② 找到合适的方向后,增加投入持续进步
通过阅读书籍、搜索引擎、上课、请教业内人士、加入学习社群等方式学习你要投入的方向的知识,将知识作为写作素材,充足的输入是保证输出必不可少的条件。经常使用豆瓣列单搜集书单、参与付费讨论群或者网课等等,都是可以尝试的方法。
① 培养阅读习惯
许多人的现状是浮躁、迷茫、不踏实、基本功不扎实、缺少积累,他们选择功利性成长方式,加入好几个社群,这里学几个标题技巧,那里学几个涨粉思路,没有能够形成体系,缺乏深度的思考。写作者应该培养看书的习惯,学习作者的思考方式,可以自己去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而碎片化的知识不能形成体系。想要形成体系可以多啃专业书本而且绘制思维导图, 大量阅读各种专业书籍 ,将知识都画在属于你的导图里,例如想要学习写作的话上面这张图里讲写作的书可以挑选一些来学习。关于知识体系是个复杂的问题,有很多前辈已经讨论过了,大家可以搜一搜这方面的文章。
②学习大师、业内大咖的创作思路、表达方式、语言技巧等
可以先从模仿借鉴开始,看看他们的文章,进一步去想他们为什么这样选题,为什么这样开头,为什么这样组织语言,他们这样做的好处是什么,自己的文章可不可以借鉴他们的方法?有机会的话带上作品去 请教大咖 也是可以的,在行上做新媒体的专家有很多,你可以通过付费与他们见面或者在线交流。
①学习精准把握读者痛点的能力
多与自己的读者沟通——知道他们最想解决的问题是什么,知道他们喜欢的语言体系与风格,知道他们平时谈论的热点,痛点就是用户在体验产品或服务过程中原本的期望没有得到满足而造成的心理落差或不满,你的文章就是要击中他们的痛点。
阅读心理学方面的书籍,深入思考生活现象——例如《影响力》、《消费者心理学》这样的书籍,了解理论之后,与你观察的生活现象、用户行为等相结合去思考,深入思考各种现象背后的原因,想想读者喜欢传播的到底是什么样的文章,这些文章解决了他们什么痛点问题,到底为什么会喜欢传播?多这样独立深入的思考,你的写作会有很多角度。
抓住痛点常见的有两种方式,一种是 填补用户闲暇的时间 ,例如写段子、心灵鸡汤,都属于这种;一种是 帮用户省时间 ,写干货,做分享,《怎么样学习某某》就是这样的文章。这里分别举一个成功的例子。
咪蒙的文章被人称之为“毒鸡汤”,文章虽“有毒”,但却能引来众人追捧,这背后无疑是咪蒙善于击中读者的痛点。
咪蒙以及其他鸡汤文会受到欢迎,一方面是因为读起来轻松,文章的小故事跌宕起伏,逆袭的主角让人不由得代入自己,另一方面是它也或多或少地起到了某种精神慰藉作用,而带有情绪性、煽动性的文章往往能击中读者,情绪的感染力使文章呈现病毒式的传播。自媒体人赵锋认为:“咪蒙的文章之所以让人觉得不舒服,恰恰是因为其观点戳到了人的痛处,让人读罢产生一种原来真的是这样的感觉,遂马上转发。”
不是只有心灵鸡汤能击中用户痛点,分享干货也是一种方法。
硬派健身自媒体提供最专业、蠢萌、靠谱的运动健身科普,分享内容包括健身理论、部位、营养饮食等与健身相关的话题,硬派健身分享的健身知识兼具有趣味性和专业性。作者斌卡洞察到他们在自媒体时代、信息量爆炸、各种垃圾消息充斥、碎片化阅读的今天对于专业健身知识的需求,通过阅读大量中外健身文献并汇总编辑让用户可以接触到真正经过专家学者研究过的健身理论和学习到规范的健身动作,通过通俗易懂、易于用户接受的语言让新手、长期锻炼者都能有所收获。
②用创新的表达方式引起注意力,学习段子手的搞笑、幽默、脑洞大开
多接触创新的表达方式,像谷阿莫的视频,顾爷的画,还有各种知名段子手,你可以不是画漫画的,但是可以学习他们视觉化的表达方式。自己创新的独一无二的风格不一定找得到,这一点可以慢慢来。
举一个例子,以画漫画的形式讲故事的自媒体混子曰,先来感受一下他的画风:
这一公众号由陈磊独自运营,一周甚至两周一更。从2014年底注册直至2016年9月底,其粉丝数量已突破140万。历史、科技、汽车这些听上去有些枯燥的知识,到了他手里,就变成一篇图文并茂的文章,有好玩的故事、好笑的段子、好看的漫画,让读者不仅不觉得无聊,还觉得十分有趣。想学又没有时间,“娱乐化阅读”就是在消除这种矛盾,让学习变得没那么辛苦,更加轻松、有趣。表面上来看,大家觉得他读到的是一些好看的漫画,好玩的语言,有趣的段子。
我们的生活已经被各种信息充斥了,现在已经到内容供给超过内容需求的局面,人与人处于信息孤岛之间,隔着屏幕的两人、坐在一起的两人内心是孤独的,这时候,精神层面基于相同兴趣的人形成了社群再聚合,新媒体就是在链接信息,联系孤岛上的人。
《文案觉醒》这本书说:
每位订阅者一天的时间都是固定的,他到底能不能把注意力放在你精心生产的内容上,就看你带给他的精神归属感强不强烈了。
举一个例子:
罗辑思维 给粉丝打上爱智求真的标签,罗辑思维出品了APP得到,口号是为你提供省时间的高效知识服务。提倡碎片化学习方式,让用户短时间内获得有效的知识。从打开页面的“和你一起终身学习”就与用户建立了有效的沟通,在这里用户有归属感,里面的音频文字服务底下用户的评论部分也可形成学习社群,用户可以与导师交流沟通,可以分享自己的学习经历。
最后总结一下四条:
1、做好定位,实现自身优势与用户需求的一致
2、培养阅读的习惯,向大师取经学习用文字表达观点
3、掌握用户心理,学习创新的表达
4、学会营造归属感
希望这篇文章对你有帮助,我也在学习新媒体创作中,以后还会分享关于新媒体写作的内容,与你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