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信息系统 > 古代是怎么处理信息的

古代是怎么处理信息的

发布时间:2022-11-18 13:51:23

❶ 古人用什么来传递信息

1、快马

中国古代一般每隔二十里就有一个驿站,一旦而要传递的公文注明“马上飞递”的字样,按规定每天三百里,如遇紧急情况,可每天四百里,六百里甚至八百里。 传递紧急公文时每个驿站都用快马。

2、飞鸽

飞鸽传书与鸿雁传书是一个意思,就是古人之间联系的一种方法,将信件系在鸽子的脚上然后传递给要传递的人。古代通信不方便,所以聪明的人利用鸽子会飞且飞得比较快、会辨认方向等多方面优点,驯化了鸽子,用以提高送信的速度。

3、烽火

古代边防军事通讯的重要手段,烽火的燃起是表示国家战事的出现。古代在边境建造的烽火台,通常台上放置干柴,遇有敌情时则燃火以报警——通过山峰之间的烽火迅速传达讯息;古有周幽王为褒姒一笑,博烽火戏诸侯而失信于天下,导致周朝衰败的典故。

4、钟鼓传讯

钟和鼓,都是打击乐器,通过敲打可以发出不同的声响。除了作为乐器外,二者均可通过声音传递信息,尤其是鼓,在古代军事领域应用广泛。

5、个人长跑传书

这种方式主要是通过人的长途跑步来完成。如《水浒传》中,梁山好汉戴宗素有“神行太保”之称,能日行八百里。国外亦有马拉松的故事。

❷ 古代如何传递信息

人们交换信息、交流感情,离不开语言;文字发明以后,人类便可以进行远距离信息交流了,例如写信等。不仅如此,前代人的信息还可以留给后代,例如书籍、信札等。这样,便使信息交流的时空得到了扩展。

中国古代传递信息,主要靠人传递,交通工具是马匹,沿路设驿站。不过那时主要是为政府传递信息的。当然,还可以传递别的信息,例如,杨贵妃要吃新鲜荔枝,唐明皇便派人把这一信息传到南方,南方的州县便根据这一信息,立即在产荔枝的地方采购。然后便快马加鞭,日夜兼程,最后把新鲜荔枝送到长安城,以满足贵妃的需求。

驿站是周朝建立的通信设施。每隔一定的距离设一个驿站,备有马匹和供邮差食宿的设施。

在国外,也有与中国相似的通信设施。例如,古代罗马、埃及等许多国家,也是靠人送达信息的,马车和船便是主要的交通工具。

❸ 古代怎样传递信息

古人传递信息的方式:飞鸽,烽火,火箭、手语,书信,旗帜,鼓号、狼烟等。

特点:古代信息传递方式以人力或畜力为载体。传递速度慢,效果差,保密工作不能完全得到保证。

1、飞鸽:把书信绑到飞鸽腿上,利用飞鸽来传送传书信。

2、烽火:古代边防军事通讯的重要手段,烽火的燃起是表示国家战事的出现。

4、火箭:用弓箭向空中投射火箭,常在战场上表示某一个军团准备开始行动了,请及时配合

5、旗帜:用旗帜摆成一些造型,不同的造型传达不同的信息。

6、鼓号:古罗马军团的军号吹出不同的声音一般代表”龟甲阵“”进攻队形“”防守队形“等

7、狼烟:边防兵发现敌情发信号时在烽火台点燃的烟火,但不是燃烧狼粪而发出的烟火。

在我国古代,纸还没有发明以前,常见的“信”是用漆书写在薄木板上的,叫做木牍。由于木牍一般一尺长,故又称为“尺牍”。后来,有人把信写在绸子上,叫做“尺素”。

唐代张九龄诗云:“委曲风波事,难为尺素传。”尺素指的就是“信”。“鲤鱼”也可指代书信,典故出于汉乐府诗:“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

信笺:信笺指信纸。“花笺”是一种小篇的用华贵纸张制成,并饰有花纹的信纸。古时着名的花笺很多,有五色笺,锦色笺,百韵笺,凤尾笺等。或出之于吴,或出之于巴蜀。最着名的是蜀笺中的薛涛笺。

信封:我国最早的信封是用木板制成的。秦汉时,公私书信大多是写在竹简或木笺上,然后用两块刻成鲤鱼形的木板,作为一底一盖,将笺牍夹在中间。这种木板可算是历史上最早的信封。

到了唐代,自贞观年开始,就用朝鲜厚茧纸制信封,形若鲤鱼,两面俱画鳞甲,腹中可以藏书,名曰“鲤鱼函”。

信使:古代称使者为“信”或“使”,合之为信使。如司马相如《喻巴蜀檄》:“故遣信使,晓谕百姓以发卒之事。”相传三国吴人葛玄与河伯书信往还,令鲤鱼充信使。相传大雁也传书,因此,也称信使为“鸿雁”。唐代着名诗人王昌龄有诗曰:“手携双鲤鱼,目送千里雁。”

(3)古代是怎么处理信息的扩展阅读

在远古时候,我国使用击鼓传递信息,最早当在原始社会250末期。 到西周时候,我国已经有了比较完整的邮驿制度。 春秋战国时期,随着政治、经济和文化的进步,邮驿通信逐渐完备起来。 三国时期,曹魏在邮驿史上最大的建树是制定《邮驿令》。

隋唐邮传事业发达的标志之一是驿的数量的增多。 我国元朝时期,邮驿又有了很大发展。 清代 邮驿制度改革的最大特点是“邮”和“驿”的合并。 清朝中叶以后,随着近代邮政的建立,古老的邮驿制度就逐渐被淘汰了。

❹ 现在对信息安全非常重视,那么古代都是怎样保证信息的安全的

我国古代公文保密制度最早可以追溯到夏朝,夏朝时,史官已经开始对公文进行收藏、保管。到了商朝,设立了守藏史,专门负责保管政府文书与典册,并且将甲骨公文贮藏到有专门看守的王室宗庙等场所里,起到了很好的保密作用,此时古代公文保密制度已成雏形。到了周朝的时候,我国历史上最早的中央档案机构——天府成立,统治者将文书正本收藏于此,并派遣守藏史”专门负责与守护。周朝时期的另一大进步,则是为了可以辨别公文的真伪,创立了了公文的“封泥”及“用印”制度。周天子以及卿大夫在发出的公文上盖印防伪,而捆着公文书简的绳子在打结处也会粘上泥块。到了西周,还创造了用金属封缄的匮子,称“金藤之匮”,用来收藏一些最重要、最机密的档案,这也成为以后历代重要机密档案的收藏之所。

公文保密制度到了清朝,已经臻于完备,可以说集历朝历代之大成,已然形成了适应封建皇权高度集中体制下的系统完备的保密制度,如“实封进奏”、“廷寄”等文书保密方法,而最具代表性的,则是雍正时期兴盛的“密折制度”。密折制度的具体内容是,允许和鼓励四品以上的中央和地方官员,直接向皇帝呈递密折。雍正年间,每一个封疆大吏在上任前,皇帝都会把他叫他跟前,除了亲自训勉以外,还会给到他一个密匣,上面有两道锁,而钥匙则只有皇帝和拿匣子的大臣才会有。大臣在向皇帝呈递密折时,就会将折子放入匣子中,直接交于皇帝亲自开锁御览,批示之后再锁上密封还给上奏人,所有内容只有君臣两人知道。

另外,雍正皇帝设立了军机处,管理军事机密,办理朝廷的核心机密事件。嘉庆帝曾严令:“军机处为办理枢务、承写密旨之地,以严密为要,军机大臣传述朕旨,令章京缮写,均不应有泄漏。”机密公文在誊清后要密封呈递,在军机大臣用印密封之后交由兵部发出,底稿则要押封存记,等到事情任务完成以后才允许拆封登记档案,在这期间如果有泄露的情况,相关的章京也是要受到严厉处罚的。军机处的办公地点会派监察御史值班看守,无关人员严禁入内等等。

❺ 古代信息是怎么储存的

古代,将信息以书写、印刷等形式记录在石头~竹简~帛~纸上,形成书。

古代信息储存方法:

①结绳记事、石头代替法、在洞穴岩壁上绘画。之后,中国:竹简、木简、金属容器表面、帛、丝绸、蔡伦造纸。用这载体,用“以物记物”或“借物记物"即用更易于携带的事物代替所要记录的事物,但古时所有的“物”都是现实意义上的物。

②当时较为先进的是使用甲骨文在动物壳身上记录文字,存储信息。后来蔡伦发明造纸术,人们就开始在纸张上记录文字用以储存信息。

近代,以书写、印刷等形式记录在纸上。照相录像技术发明后,就可以记录画面信息了。现代,以打印和数据硬盘或云服务存储为主。

(5)古代是怎么处理信息的扩展阅读:

存储介质

纸张

优点:存量大,体积小,便宜,永久保存性好,并有不易涂改性。存数字、文字和图像一样容易。

缺点:传送信息慢,检索起来不方便

胶卷

优点:存储密度大。查询容易

缺点:阅读时必须通过接口设备,不方便,价格昂贵。

计算机

优点:存取速度极快,存储的数据量大

信息存储应当决定,什么信息存在什么介质行比较合适。总的来说凭证文件应当用纸介质存储;业务文件用纸或磁带存储;而主文件,如企业中企业结构;人事方面的档案材料;设备或材料的库存账目,应当存于磁盘,以便联机检索和查询。

参考链接:网络_信息储存

❻ 古代的通讯比较落后,那么古代人是怎么传递消息的

古代的通讯情况一般会分几种情况,因为古代都是皇权至上,等级制度森严。人群大部分分为四个群体第一个就是皇权至上的皇家团体,这一部分人拥有很多特权,利益享有最高权力。第二个是为皇权效力的官僚们,品阶从一品开始往下,依次享有权力,越往下享有的权力优先权越低。第三个团体就是平民,这是皇权社会最底层的的群体,基本享不到任何利益权力。第四种就是商人,虽然在古代商人的地位是最低的,士农工商。但是因为他们的金钱并不




商人一般都有自己的专门机构,有私养的信鸽或者专门送信的人,时效是专送专达那种。

❼ 古代是怎样传递信息的

古代信息传递的方式: 1.用候鸟,特别是鸽,雁等作传输工具 2.作内馅的方式,如藏在鱼肚,饼类,包子等 3.以特殊声音,如钟声,鼓声,鞭炮声等 4.以灯光,火光,如孔明灯.烽火台等 5.还有其他记号,摆设等,如诱敌的记号 6.官方专用信息的传递是驿道,主要是骑马,并且骑马也是最快,其次是水运 7.民间和官方都常用的:书信,飞鸽传书,有钱人家就直接让手下送过去 8.不常用;烽火传信息(以前长城就用过,还有打仗的时候),

❽ 古代处理信息的方式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建立有组织的传递信息系统的国家之一。早在三千多年前的商代,信息传递就已见诸记载。乘马传递曰驿,驿传是早期有组织的通信方式。位于嘉峪关火车站广场的“驿使”雕塑,它取材于嘉峪关魏晋壁画墓,驿使手举简牍文书,驿马四足腾空,速度飞快。此砖壁画图于一九八二年被中华全国集邮联合会第一次代表大会作为小型章邮票主题图案使用,由此看出嘉峪关是中国信息文化的发源地之一。
秦汉时期,形成了一整套驿传制度。特别是汉代,将所传递文书分出等级,不同等级的文书要由专人、专马按规定次序、时间传递。收发这些文书都要登记,注明时间,以明责任。
隋唐时期,驿传事业得到空前发展。唐代的官邮交通线以京城长安为中心,向四方辐射,直达边境地区,大致30里设一驿站。据《大唐六典》记载,最盛时全国有1639个驿站,专门从事驿务的人员共二万多人,其中驿兵一万七千人。邮驿分为陆驿、水驿、水路兼并三种,各驿站设有驿舍,配有驿马、驿驴、驿船和驿田。
唐代对邮驿的行程也有明文规定,陆驿快马一天走6驿即180里,再快要日行300里,最快要求日驰500里;步行人员日行50里;逆水行船时,河行40里,江行50里,其它60里;顺水时一律规定100到150里。诗人岑参在《初过陇山途中呈字文判官》一诗中写到“一驿过一驿,驿骑如星流;平明发咸阳,幕及陇山头”。在这里他把驿骑比做流星。天宝十四载十一月九日,安禄山在范阳起兵叛乱。当时唐玄宗正在华清宫,两地相隔三千里,6日之内唐玄宗就知道了这一消息,传递速度达到每天500里。由此可见,唐朝邮驿通信的组织和速度已经达到很高的水平。
宋代将所有的公文和书信的机构总称为“递”,并出现了“急递铺”。急递的驿骑马领上系有铜铃,在道上奔驰时,白天鸣铃,夜间举火,撞死人不负责。铺铺换马,数铺换人,风雨无阻,昼夜兼程。南宋初年抗金将领岳飞被宋高宗以十二道金牌从前线强迫召回临安,这类金牌就是急递铺传递的金字牌,含有十万火急之意。

❾ 古代是怎么传递消息的

古代传递信息的方式有很多种,比如说烽火信鸽,驿站,直道等等。其中烽火是最原始的传递信息的方式,这个平时不做,传递信息用,只是在有外敌入侵的时候才会点燃烽火,通知自己的友军敌人来入侵了,赶紧做好准备集结兵力,准备迎战。

而且在直道上不管是骑马还是飙车,都不用太大的心思,可以全力的提高速度,又一步的将马力提升了一个档次。

❿ 古代人是用什么来传递信息的

1、八百里加急

古代最快的信息传输就是这个了。一般每个传令官都会带两匹到三匹的马,以最快的速度奔驰,跑死一匹,就换另一匹,到了驿站以后,立即换三匹马继续奔驰。这种传递,一般用于军事预警,战斗动员等军事行动。

2、烽火狼烟

顾名思义,作为历代王朝最高级的预警措施,每个烽火台都会驻守30-50人,备有大量的干草料与狼粪。白天少狼粪,晚上烧干草。用来传达军事危险信息,吸引就近驻地的守军前来援助。

3、飞鸽传书

属于非正式传输手段,一般用于密探之间联系,多为朝廷鹰犬惯用手段。

4、钦差任命

一般是由中央下达地方信息的一种官方手段。一般用于官员调动,将领任命,昭告天下,对外交涉等。传输方式比较慢,经过地方钦差都要逗留数日,接受款待,收受贿赂。所以一般半个月的路程都需要三到五个月才能下达到位。

(10)古代是怎么处理信息的扩展阅读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建立有组织的传递信息系统的国家之一。早在三千多年前的商代,信息传递就已见诸记载。乘马传递曰驿,驿传是早期有组织的通信方式。

位于嘉峪关火车站广场的“驿使”雕塑,它取材于嘉峪关魏晋壁画墓,驿使手举简牍文书,驿马四足腾空,速度飞快。

此砖壁画图于一九八二年被中华全国集邮联合会第一次代表大会作为小型章邮票主题图案使用,由此看出嘉峪关是中国信息文化的发源地之一。

古代信息传递的出现离不开“上下五千年,纵横十万里”的长城。“长城”一词始见于战国时代的文献记载。在古代不通朝代有着不同的修筑形式。

所以对这种防御工程的称谓也有所不同,如:列城、方城、塞、暂洛、界壕、边墙等,实际上均指“长城”,其实广义的长城是对中国古代所有的巨型军事工程体系而言。

阅读全文

与古代是怎么处理信息的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数据线可以接多少个灯珠 浏览:524
大数据新冠肺炎能查什么 浏览:794
法人报个税投资信息怎么填 浏览:872
如何打开软件内的数据 浏览:490
无人机主要用到哪些技术 浏览:701
结算产品名称有哪些 浏览:611
applewatch能监测什么数据 浏览:514
本地信息站可以做什么 浏览:873
电信公司代理哪些业务最挣钱 浏览:356
化工产品销售属于什么销售 浏览:516
怎么查找已读信息 浏览:285
交易猫扣多少钱 浏览:29
洗洁剂泡黑的产品怎么办 浏览:809
期货交易需要了解什么线 浏览:957
北京哪个花卉市场有卖米兰 浏览:732
货代进化到什么程序 浏览:740
如何打造产品新奇特 浏览:206
施工员怎么看技术总结 浏览:776
松阳有哪些代理公司 浏览:373
兰州五金围挡市场有哪些 浏览:6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