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会计的全称是什么或者说会计又叫什么
会计的全称是“月计岁会”(零星算之为计,总合算之为会).会计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据史籍记载,早在西周时代就设有专门核算官方财赋收支的官职——司会,并对财物收支采取了“月计岁会”(零星算之为计,总合算之为会)的方法。在西汉还出现了名为“计簿”或“簿书”的账册,用以登记会计事项。以后各朝代都设有官吏管理钱粮、赋税和财物的收支。宋代官厅中,办理钱粮报销或移交,要编造“四柱清册”,通过“旧管(期初结存)+新收(本期收入)=开除(本期支出)+实在(期末结存)”的平衡公式进行结账,结算本期财产物资增减变化及其结果。这是中国会计学科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大成就。明末清初,随着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出现了以四柱为基础的“龙门脉”,它把全部账目划分为“进”(各项收入)、“缴”(各项支出)、“存”(各项资产)、“该”(各项负债)中大类,运用“进-缴=存-该”的平衡公式进行核算,设总账进行“分类记录”,并编制“进缴表”(即利润表)和“存该表”(即资产负债表),实行双轨计算盈亏,在两表上计算得出的盈亏数应当相等,称为“合龙门”,以此核对全部账目的正误。之后,又产生了“四脚账”(也称“天地合账”),这种方法是:对每一笔账项既登记“来账”,又登记“去账”,以反映同一账项的来龙去脉。“四柱清册”、“龙门账”和“四脚账”显示了中国不同历史时期传统中式簿民的特色. 会计又叫“账家先生”。
‘贰’ 什么是会计信息为什么说会计是一个信息系统
会计信息是指通过会计核算实际记录或科学预测,反映会计主体过去、现在、将来有关资金运动状况的各种可为人们接受和理解的消息、数据、资料等的总称。
会计信息是反映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以及资金变动的财务信息,是记录会计核算过程和结果的重要载体,是反映企业财务状况,评价经营业绩进行再生产或投资决策的重要依据。
有一种会计理论把会计理解为信息系统,而在现代科学技术的背景下,这样的信息系统无疑就是计算机管理信息系统。
计算机会计信息系统以计算机为主要工具,对各种会计数据进行采集、存储和处理,完成会计核算任务,并提供会计管理、分析与决策相关的会计信息的系统,其实质是将会计数据转化为会计信息的系统,是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的一个重要子系统。
(2)会计信息原名叫什么扩展阅读
作用:
1、会计信息能帮助投资者和贷款人进行合理决策。在市场经济环境里,企业的资金主要来自股东和债权人,无论是现在或潜在的投资人和贷款人,为了作出合理的投资和信贷决策,必须拥有一定的信息,了解已投资或计划投资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
2、会计信息能评估和预测未来的现金流动。企业内外使用者对信息的需求主要是为了帮助未来的经济决策,预测企业未来的经营活动,其中主要内容侧重于财务预测,如现金流量、偿债能力和支付能力等。
通常预测经济前景应以过去经营活动的信息为基础,即由财务报告所提供的关于企业过去财务状况和经营业绩的信息作为预测依据。
3、会计信息有助于政府部门进行宏观调控。国家财政部门根据企业报送的会计报表,监督检查企业的财务管理情况;税务部门通过阅读企业的会计资料,了解税收的执行情况。
‘叁’ 会计信息包含哪些内容,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
会计信息(accounting
information)
为进行会计管理而搜集、加工、整理、存储、输出的各种数据资料。其内容有三:(1)输入信息,通过会计凭证输入会计账务处理系统的各种资料;(2)输出信息,最终输出的财务报表;(3)存储信息,包括输入以后未处理和处理后未输出的信息,如由凭证、账憨常封端莩得凤全脯户簿、文件、记录等所记载的有关会计主体资金、成本、利润等各种指标的会计信息。
会计信息有其质量特征,即会计提供信息,受两个条件制约:(1)有用信息应否提供,取决于该信息所能带来的利益是滞超过提供该信息所费成本;(2)会计信息满足使用者需要的误差只要不致降低信息的有用价值,不影响决策的正确性,就是允许的。
‘肆’ 什么是会计信息
会计信息是指按会计特有的处理方法(会计制度、会计准则等的规定)对交易
和事项的原始数据经过处理后产生的,为满足会计管理及经济管理需要的经济信息。由于企业与非营利企业所遵循的制度不一样,满足的需要也不一样,所以最终提供的会计信息也会有不同的特点。
企业会计(即财务会计)所提供信息的特点有:
(1)
财务会计的空间范围是某一个特定企业,它所提供的会计信息属于个别企业。
(2)
财务会计所提供的信息,主要反映已经发生的业务所导致的经济结果。
(3)
财务会计提供关于企业财务状况,其中包括资金流转的影响,以及经营成果的信息。
非营利企业会计所提供信息的特点则有:
(1)非营利组织会计所提供的会计信息空间范围也实在某一个特定非营利组织,其所提供的会计信息属于往往属于非营利组织以外的人或组织。
(2)非营利组织会计所提供的信息,主要不是已经发生的业务所导致的经济结果,而是组织里的资金流动、流向情况。
(3)当前我国非营利组织的会计信息披露比较繁杂,不同类型的组织会计核算的依据不同,核算基础不同,信息披露的基础也不同,这就导致其所披露的会计信息不具有可比性。
‘伍’ 什么叫会计信息系统
会计信息系统(AIS)是一种专门用于会计业务处理的应用软件,它是属于管理信息系统中的财务管理子系统。
它包括会计核算和管理会计两大部分,前者以账务核算为核心进行账务处理,并且设计工资核算、固定资产核算、成本核算、材料核算、销售核算等专项核算内容。
后者的内容有财务情况分析、预测和决策分析、资金管理分析、内部经济核算管理分析等内容。
《会计信息系统》既是一门跨学科的课程,又是一门专业理论、方法、实践都很强的课程,本课程介绍会计信息系统的基本概念数据。会计信息是企事业单位最重要的经济信息。
(5)会计信息原名叫什么扩展阅读:
会计信息系统的基本特点:
1、数据来源广泛,数据量大。
2、数据的结构和数据处理的流程较复杂。
3、数据的真实性,可靠性要求高。
4、数据处理的环节多,很多处理步骤具有周期性。
5、数据的加工处理有严格的制度规定并要求留有明确的审计线索。
6、信息输出种类多,数量大,格式上有严格的要求。
7、数据处理过程的安全,保密性有严格的要求。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会计信息系统
‘陆’ 什么是会计信息
会计信息系统(AIS)是一种专门用于会计业务处理的应用软件,它是属于管理信息系统中的财务管理子系统。它包括会计核算和管理会计两大部分,前者以账务核算为核心进行账务处理,并且设计工资核算、固定资产核算、成本核算、材料核算、销售核算等专项核算内容;后者的内容有财务情况分析、预测和决策分析、资金管理分析、内部经济核算管理分析等内容。
一个完整的会计信息系统应当由会计核算系统、财务管理系统和财务决策支持系统组成,但是由于决策层要考虑到的因素较多,本次只讨论会计核算系统。会计部分作为进行经济核算的职能部门与企业的其他部分有着密切的关系。它接受、传递和处理大量的资金运动的数据。这样就造成了会计信息系统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程序系统。
‘柒’ 会计信息系统的名词解释是什么
《会计信息系统》既是一门跨学科的课程,又是一门专业理论、方法、实践都很强的课程,本课程介绍会计信息系统的基本概念数据。会计信息是企事业单位最重要的经济信息。
会计信息连续、系统、全面、综合的反映和监督企业经营状况,并为管理、经营决策提供重要依据。会计信息系统在符合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规定的前提下,可以从所要达到的目标出发,设计出业务流程更加合理、更适合计算机处理、效率更高、计算更精确的会计核算形式和核算方法。
基本特点
一、数据来源广泛,数据量大。
二、数据的结构和数据处理的流程较复杂。
三、数据的真实性,可靠性要求高。
四、数据处理的环节多,很多处理步骤具有周期性。
五、数据的加工处理有严格的制度规定并要求留有明确的审计线索。
六、信息输出种类多,数量大,格式上有严格的要求。
七、数据处理过程的安全,保密性有严格的要求。
‘捌’ 会计在古代是叫做什么名字
会计在古代的名字
我国早在西周时代就设有专门核算官方财赋收支的官职——司会,并对财物收支采取了“月计岁会”(零星算之为计,总合算之为会)的方法;后来会计人员一般称为账房先生。
会计是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以凭证为主要依据,借助于专门的技术方法,对一定单位的资金运动进行全面、综合、连续、系统的核算与监督,向有关方面提供会计信息、参与经营管理、旨在提高经济效益的一种经济管理活动。
会计古义是集会议事。我国从周代就有了专设的会计官职,掌管赋税收入、钱银支出等财务工作,进行月计、岁会。亦即,每月零星盘算为“计”,一年总盘算为“会”,两者合在一起即成“会计”。
会计有以下五个基本特征:
(1)会计是一种经济管理活动。
(2)会计是一种经济信息系统。
(3)会计以货币作为主要计量单位。
(4)会计具有核算和监督的基本职能。
(5)会计采用一系列专门的方法。
财务部在古代的名字
户部。
户部起源源先于秦《周庄》记载此职为“地官大司徒”;秦为“治粟内使”,两汉称“大农令”和“尚书民曹”,三国至唐称“度支”“左民”“右民”等,唐永徽年初因避讳太宗皇帝世民名讳改称“户部”,五代至清光绪末年,改“户部”为“度支部”,管田赋,关税,厘金,公债,货币及银行等。
户部起源于周代官制中的的地官,汉成帝置尚书五人,其三曰民曹,主吏人上书事。后汉以民曹兼主缮依功作,当工官之任。三国魏置左民尚书,掌财政。晋初省之,太康中又置。惠帝时有右民尚书。东晋及宋、齐并置左民尚书,梁、陈并置左户尚书,并掌户籍,兼知工官之事。后魏、北齐有度支尚书,亦左民、左户之任。后周依《周官》,置地官府大司徒卿。隋初称度支部,开皇三年改为民部。唐太宗贞观二十三年改为户部,高宗显庆元年改为度支,龙朔二年改为司元,咸亨元年复为户部。光宅元年改为地官,神龙元年复故。后历代沿称。
唐代户部一般设有尚书一人,正三品;侍郎二人,正四品下。掌天下土地、人民、钱谷之政、贡赋之差。其属有四:一曰户部,二曰度支,三曰金部,四曰仓部。 户部巡官二人,主事四人;度支主事二人;金部主事三人;仓部主事三人。龙朔年间曾改户部曰司元,度支曰司度,金部曰司珍,仓部曰司庾。天宝十一载改金部曰司金,仓部曰司储。
明清时期户部掌全国疆土、田地 、户籍、赋税、俸饷及一切财政事宜。其内部办理政务按地区分工而设司。各司除掌核本省钱粮外,亦兼管其他衙门的部分庶务,职责多有交叉。例如清代户部总的执掌是管理全国疆土、田地、户籍、赋税、俸饷、财政等事宜,其机构按地区划分为江南、浙江、江西、福建、湖南、山东、山西、河南、陕西、四川、广东、广西、云南、贵州等14个清吏司,并设有八旗俸饷处、现审处、饭银处、捐纳处、内仓等机构,办理八旗俸饷、捐输等事。其部内的行政事务则由南、北档房、司务厅、督摧所、当月处、监印处分别管理。隶于户部的机构还有掌铸钱的钱法堂及宝泉局;掌库藏的户部三库;掌仓储及漕务的仓场衙门。
光绪三十二年(公元1906年),清政府宣布“仿行宪政”,进行官制改革,将户部改为度支部,并将财政部并入。户部遂废。
古代会计的历史渊源
中国原始社会末期的会计
会计作为一种管理活动,是人类生产活动的衍生物。在生产活动中,人们总是力求以较少的劳动耗费,取得尽可能多的劳动成果。[1] 随着社会分工的发展和劳动产品的分配、交换及消费等问题凸现,“计数”逐渐成为社会生活的必要,人们逐渐形成数量观念,并尝试着以实物、绘画、结绳、刻契等方式来表现经济活动及其所反映的数量关系。由实物记事(计数)、绘画记事(计数)、结绳记事(计数)、刻契记事(计数)等方式所体现的原始计量记录行为基本代表着同时期的“会计”行为,或者说,原始计量记录行为是会计的萌芽状态,成为会计的直接渊源。
奴隶社会时期的会计
奴隶社会取代原始社会后,在原始计量的基础上,逐步形成最早的会计制度。中国有关会计事项记载的文字,最早出现于商朝的甲骨文;而“会计”称号的命名、会计的职称则均起源于西周,其含义是通过日积、月累的零星核算和终的总合核算,达到正确考核王朝财政经济收支的目的。 据《周礼》记载,西周国家设立“司会”一职对财务收支活动进行“月计岁会”,又设司书、职内、职岁和职币四职分理会计业务,其中司书掌管会计账簿,职内掌管财务收入账户,职岁掌管财务支出类账户,职币掌管财务结余,并建立了定期会计报表制度、专仓出纳制度、财物稽核制度等。这表明大约在西周前后,我国初步形成会计工作组织系统。当时已形成文字叙述式的“单式记账法”
春秋以至秦汉的会计
在会计原则、法律、方法方面均有所发展。孔子提出了中国最早的会计原则:“会计当而已矣”,意思是会计要平衡、真实、准确。具体说是要求会计的收付存平衡正确无误。它与目前的“客观性”原则相似。战国时期,中国还出现了最早的封建法典——《法经》,其中包含“会计”方面的内容,如在会计簿书真实性和保管方面,规定会计簿书如果丢失、错讹,与被盗数额同罪;在会计凭证和印鉴方面,规定券契(当时的原始凭证)如有伪造、更改等情,重者与盗贼同罪论处,轻者以欺诈论处,如上计报告不真实,有欺诈隐瞒者,根据情节轻重判刑;在仓储保管方面,规定对于账实不符的,区分通盗、责任事故、非责任事故等不同情况进行处理;在度量衡方面,规定度量衡不准者,按情况不同实行杖打等处罚。秦汉时期,中国在记账方法上已超越文字叙述式的“单式记账法”,建立起另一种形式的“单式记账法”,即以“入、出”为会计记录符号的定式简明会计记录方法。它以“入-出=余”作为结算的基本公式,即“三柱结算法”,又称为“入出(或收付)记账法”。西汉时采用的由郡国向朝廷呈报财务收支簿——“上计簿”可视为“会计报告”的滥觞。南北朝时期,苏绰创造“朱出墨入记账法”,规定以红记出、以墨记入。
唐宋时期时期的会计
我国会计理论与方法进一步推进。首先,产生了《元和国计簿》、《太和国计簿》、《会计录》等具有代表性的会计着作。《元和国计簿》和《太和国计簿》分别为唐人李吉甫、韦处厚所撰,收录了唐代人口、赋役、财政、税收等方面的统计资料,按照国家财政收入项目分别记载其收入数字。《会计录》为宋人所编,是一种按照国家规定的财计体制和财政收支项目归类整理,并加以会计分析的经济文献。其内容可分为两大部分:一是会计、统计经济资料部分,包括户籍计账方面的.资料和当年财政收支的实际数额;二是会计、统计经济资料的分析比较部分,也可称为会计分析部分。其次,创立了“四柱结算法”。所谓“四柱”,是指旧管(上期结余)、新收(本期收入)、开除(本期支出)和实在(本期结存)四个栏目。这种结算法把一定时期内财物收付的记录,通过“旧管+新收=开除+实在”这一平衡公式加以总结,既可检查日常记录的正确性,又可分类汇总日常会计记录,使之起到系统、全面和综合的反映作用;可以说,“四柱结算法”的发明把我国的簿记发展提到一个较为科学的高度。四柱结算法中四柱平衡关系形成了会计上的方程式,这不仅成为我国传统的中式记账法(中式簿记)的一个特色,而且在世界范围内也一直沿用下来。 最后,在宋代建立了我国会计史上第一个独立的政府会计组织——“三司会计司”,总核天下财赋收入,提高了会计机构的地位;同时,随着人们对账簿的认识,宋代产生并流行着一些有关账簿的专门用语。此外,“簿记”一词作为我国最早的文字记载亦已见于宋代的文献中。宋代的会计凭证可分为收入与支出两类,皆有正副两联,凭证和账簿都作为重要档案一起由专吏负责长期保存。
元代的会计
元代承袭旧制,在会计方面无大发展。至明代,政府颇重会计报表,要求按旧管、新收、开除和实在四柱编报,报表逐级汇总上报,国家对报表有统一的编报格式和上报日期。明代代表性会计着作是《万历会计录》,按旧额、见额、岁入、岁出汇录了人户、田粮、军饷、俸禄及各种税收和交通运输等统计资料,编排井然有序,数据先后可循,并突出了财政收支项目的对比关系,便于分析研究。
明末清初时的会计
明末清初之际,中国又出现了一种新的记账法——“龙门账法”。此帐法是山西人傅山根据唐宋以来“四柱结算法”原理设计出的一种适合于民间商业的会计核算方法,其要点是将全部账目划分为进、缴、存、该四大类。“进”指全部收入,“缴”指全部支出,“存”指资产并包括债权,“该”指负债并包括业主投资,四者的关系是:该十进=存十缴,或进一缴=存一该。也就是说,结帐时“进”大于“缴”或“存”大于“该”即为赢利。傅山将这种双轨计算盈亏,并检查账目平衡关系的会计方法,形象地称为“合龙门”,“龙门账”因此而得名。“龙门账”的诞生标志着中式簿记由单式记账向复式记账的转变。到了清代,会计制度又有新的突破,即在“龙门帐”的基础上设计发明了“四脚账法”。四脚账是一种比较成熟的复式记账方法,其特点是:注重经济业务的收方(即来方)和付方(即去方)的账务处理,不论现金收付事项或非现金收付事项(转账事项)都在账簿上记录两笔,即记入“来账”,又记入“去账”,而且来账和去账所记金额必须相等,否则说明账务处理有误。这种账法的基本原理已与西式复式记账法相同。清末,随着西式会计的引入,中式会计趋于衰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