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都有哪些APP涉及过度收集用户个人信息的问题
小红书,QQ音乐,腾讯新闻,网易新闻,网易音乐,58同城,等等,这些软件都涉及到了过度收集个人信息的情况。
Ⅱ 为什么现在很多app进去都要查看我们通讯录,通话记录
放在以前,各类APP安装时需要的权限其实没有多少。而现在,哪怕是一款简简单单的APP,我们在安装时会发现它申请的权限也很多。这是为啥呢?我是 科技 和软件行业的工作者,所以对这一块还是比较了解的,现在将一些原因告诉大家:
1、 收集手机号资源 :
其实很多时候,APP安装时提示需要通讯录权限,这个权限可能和它本身的功能并没有什么关系,而是 APP服务商为了收集客户的资料,为后续的营销助力 。
2、 风控要求 :
其实很多APP是涉及风控的,比如像金融类APP、小额借贷类的APP,它们 为了风控需要,是要读取你的通讯录的,以便必要时能联系到你或者你的家人朋友。
所以我们经常在网络上看见,不少年轻人经历了网络借贷,然后遭到电话轰炸。我们了解了这个原理,其实就可以避免了,比如在安装这类APP时,通过手机手机严格禁止此APP读取通讯录权限,或者做个假的通讯录即可。
3、 实名制要求 :
随着工信部对于固话和手机的实名制要求, 现在的手机号已实现全面实名制了 。不像以前在大街上可以买到未实名的临时手机号,现在行不通了。
因为手机号是实名制的,所以一些 APP就可以通过用户的手机号绑定来实现实名认证流程,这样对于用户而言更加便捷 。按现在的趋势,未来手机号可能能证明一个人的身份。
综上,现在各类APP之所以要读通讯录,主要原因就是: 收集信息+实名制要求 。为了避免我们信息的泄露,建议大家在安装APP时拒绝此权限申请。当然了,有些APP如果读不了通讯录权限,甚至都无法正常运行,对于这类APP,如果必要则开启通讯录权限即可。
经常会收到很多垃圾短信,比如,各种App所提供的“找伴侣”,贷款等等一些垃圾信息,烦不胜烦。可是,你又退订不了,因为即使它给你提供了什么发送“字母”退订,实际上反而中了它的圈套,可能它设定的是“你默认”。
为什么你的手机号码被泄露呢?被这些App知道呢?究其原因,还是在于我们下载一些App的时候,它会要我们进行手机验证,注册。
除了这些之外,它们还会题主提到的内容“读取通讯录等等”,原因有两种:
我们不排除有些App,读取通讯录是为了更方便我们找到朋友,能够更好的为用户服务,比如,支付宝,QQ以及微信通过读取,获得用户信息,能够更好的推荐朋友等等。
建议:有甄别App的能力,一些大企业App也应该尽量不让它们读取你的联系人信息,定位等等。
其实很多APP并非出于本身功能需要要求通讯录和通话记录权限,这两项信息都属于隐私级别很高的权限,但是很多人为了使用APP而不得不选择妥协或者忽视。
很多平台为了自身收集大数据和关联用户推广的需求,强行要求通讯录权限而不详细说明用途,这本身就是不合规的,侵犯了用户的选择权。只是目前我们国家针对这方面的立法不健全,也没有人去主张这个权限。李彦宏也因为说了一句真话:中国人爱用隐私换方便,而被很多人喷,真相本来就是这样,只是都不愿意承认罢了。
互联网时代,普通用户在平台面前就是处于裸奔的状态,没有人会为用户隐私负责。之前发生过的大量的用户隐私泄露事件,最终也只是几句道歉了事。所以希望大家应该有安全意识,不要轻易使用一些来路不明的APP,尽量拒绝获取通讯录的APP。
原因很多,这个要根据app的具体服务内容来确定,比如金融借贷相关的可能用于风控目的,社交类的可能主要是用于向你推荐朋友的作用。当然也不排除有些app涉嫌违法获取用户个人隐私数据并用做其他非正当目的,比如出售甚至直接用于电信诈骗等。
所以大家在选择app时尽量选择大公司开发持有的,也要在下载时避免山寨app。现在包括之前相当一段时间,中国的国内的app都是有过度收集用户信息的情况,而选择大的公司的app也是相对来说安全一些。
目前的情况是国家今年将花费一整年的时间来治理app过度手机用户信息的情况。相信随着法规和管理的深入,过度手机用户隐私数据的情况会得到遏制,保护数据不被泄露的措施也会更加完善。
对不起不是全部,因为那是发生在安卓系统里,ios不会有。
违法成本低,所以为所欲为。
这就是为什么国外总是控告国内公司窃取用户信息的因素!反映了国内公司根本没有法律观念,虽然表面上要征求用户同意,到你不同意就不让你通过!根本就是流氓行为!打死不承认!
商业目的为主,通过用户的通讯录做用户画像,然后电话营销或定向推送
金融类app的风控需求也是在无视和践踏个人隐私保护的基础上,个人工资是最基本的偿付能力证明,在国外工资贷也最成熟。中国的小贷行业除了几个有消费金融拍照的银行,剩余基本都是金融 科技 (皮条客)公司, 科技 就是获取你的个人信息做画像。期待2019隐私执法能遏制一下混乱的市场!
以上统统都是出于商业利益目的,除了个别APP确实需要某项权限才能正常运行外。
获取更多的用户数据,一方面是为了更好的了解用户行为,更好的改进APP,但很多都是为了掌握和贩卖用户资料。
Ⅲ APP是怎么窃取用户信息的如何防范
手机APP窃取隐私或过度收集用户信息现象,早已不是新问题。在智能手机已经成为人们工作生活必须品的背景下,人们对智能手机的深度依赖决定着其已成为人们的随身物品。
工作开会时携带手机,居家旅游时携带手机,甚至休息时也将手机放到床头。那么,一旦一些APP无视用户权益,随意窥探、收集用户隐私的话,消费者将毫无隐私和安全感而言,沦为被随意窥视隐私的“裸奔者”。
注销不使用App的账号
对于不使用的App,很多人选择直接卸载,腾出手机内存空间,但后续还可能收到相关的短信及电话骚扰。
建议大家在卸载不常使用的App前,首先将个人信息解绑(如银行卡等),然后再按照流程注销账号。
Ⅳ 为什么国内的应用都要窃取个人隐私
APP窃取个人隐私行为的背后有着巨大商业利益,部分应用程序像小偷一样窃取用户个人信息,或通过倒卖牟取非法利益,或用于商业广告投放。另一方面对相关行为的处罚力度较轻,不法分子有恃无恐。
APP非法采集用户信息的情况不容乐观,用户需加强风险防控意识,关键时刻要学会用法律武器保护自身权益。
事实上针对手机APP过度搜集个人信息现象,国家相继出台了《信息安全技术个人信息安全规范》和《网络安全实践指南——移动互联网应用基本业务功能必要信息规范》,对APP超范围收集、强制授权、过度索权等个人信息安全问题作了明确规定。
(4)为什么过度收取用户信息扩展阅读:
注意事项:
在安装手机APP时一定要细心看看,及时拒绝一些权限的申请,防止这些流氓软件在后台窃取我们的个人信息,泄露个人隐私而造成一定的影响,用户必须要从源头上杜绝。另外安装APP时要去正规软件市场下载,安装杀毒软件,防止软件后台自动安装。
要提高隐私权限的安全认知意识,在APP的下载安装和使用时提高警惕,甄别掉可疑APP。其次用户应从正规渠道下载手机应用。
要做到积极管理手机隐私权限,在APP安装时把重要的隐私权限统统禁止,在以后提示确实需要相关的隐私权限时再允许APP获取。最后用户还可以利用常用安全软件和隐私保险箱来协助甄别并关闭那些不必要的权限。
Ⅳ 中消协提醒:网络授权须谨慎,你如何看待手机APP过度索取个人信息授权
中消协的提醒并非是小题大做,软件的授权很多都是没有必要的,但为什么会想要你授权,更多的是从你的个人信息和其他信息里面汲取到很多重要的信息对你进行精准的推送,比如你的喜好,起床的时间,吃的东西,平常的消费和日常的消费能力等等,虽然这些东西都是从你的个人信息里面推算出来的,但不觉得很恐怖吗?你的所有信息APP都知道,这是非常吓人的。
中消协的这个提醒也是给很多不法APP敲响警钟,不要过度的去索取用户的个人信息,你需要什么就要什么,不需要什么就老老实实的放着别动,别到时候下了你的APP,结果你公司跑路了把用户信息泄露跟没事人一样,这种做法不道德,也不会受到原谅。
Ⅵ iOS 15成“照妖镜”——App过度收集用户信息何时休
每次iOS的更新都会带来新一轮热议,而近期iOS 15更新后的热度和持续时间却超出过往—这是因为“App隐私报告”的出现,如同“照妖镜”将App过度读取用户信息的问题再次曝光在大众面前。当手机已成为大多数人手中掌握衣食住行的工具之时,用户信息被如此轻易地获得,不得不让人担忧:各种App在带给我们方便之余,为何屡成用户隐私的黑洞?
图片
iOS 15变身“照妖镜”
没有硬件产品发布的WWDC 2021被人们调侃为近年来苹果最“软”的发布会,没有底层逻辑变化的iOS,iPad OS 和Mac OS的迭代更新似乎也未能在终端市场激起太多水花。不过随着近期iOS 15的推送和大量用户升级,它的热度突然爆表。
这得从苹果在iOS 15中引入“App隐私报告”(App Privacy Report)说起。通过它用户可以查看App在何时收集自己的数据,这些数据包括:位置信息、麦克风、照片、过去一周内的联系人,以及该App访问这些数据的频率。不仅如此,用户还可以找出这些App与哪些第三方共享了自己的数据。可以说在iOS 15的这项功能下,所有App的行为将一目了然。
iOS15新增的“App隐私报告”,让所有App的行为一目了然。
当苹果在WWDC 2021上介绍这项功能时,并没有激起太多水花,但随着越来越多苹果用户将手中的设备升级到iOS 15,美团、QQ、微信等“国民级”App过度读取用户信息的行为开始引发 社会 热议。以美团为例,有网友透过iOS 15中的“记录App活动”选项,发现美团连续24小时对其定位,每5分钟一次,让人忍不住发问:“这到底是要干什么?”。
拥有12亿用户的微信同样被发现在后台反复读取用户相册。此外,多名用户还通过“记录App活动”发现淘宝、QQ、微博、搜狗输入法等都在后台对用户反复定位或读取相册。
这些App读取用户信息的行为大多是在“用户不知情”的情况下进行,频繁地读取让用户非常反感,没有任何人希望自己保存在手机相册中的照片、当下定位信息等数据被App长期持续读取。当这些App的行为被公开后,自然引发大众对它们是否侵犯个人隐私问题的怀疑与担忧。
App过度收集信息并非“新鲜事儿”
一位美团工程师在10月11日公开回应称,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这类软件在单方面读取系统操作日志后,进行了选择性展示。经美团工程师测试,在相关权限开启且App后台仍处于活跃状态时,大部分主流App均会被该软件检测出频繁读取用户信息,且监测结果高度相似。
根据这些回复的逻辑,不考虑用户成本随时唤起、随时收集用户信息就可以更精准地实现用户画像,从而具有针对性地展开服务,但“方便用户”的初衷并不能划清与侵犯隐私的界限,消费者知情权与选择权始终应得到尊重。
可以看到,从索要非必要权限到过度读取信息,手机App这些年一直存在超范围收集用户信息、过度使用用户信息的情况。具体而言,App存在的问题大致分为“违规收集” 和“违规使用”用户个人信息两个层面。“违规收集”是指这些App私自收集、超范围收集用户信息。例如,未明确告知收集使用用户信息的目的、方式和范围并获得用户同意前,App就收集用户信息;或是在非服务所必需或无合理应用场景,超范围、超频次收集用户信息;“违规使用”则指私自共享用户信息至第三方、强制用户使用定向推送功能等。
App为何频繁越界
App过度收集用户信息饱受诟病,但为何各大App仍然在这个问题上频繁越界?在讨论这个问题之前,得先对个人信息的分类有一个了解。一般来说,用户信息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准静态信息,比如用户姓名、年龄、住址等,通常不会频繁变更,App采集一次后,信息便可长期使用。另一类是动态信息,比如用户的位置、移动支付情况、个人 健康 状态等信息,经常或随时处于变化之中。动态信息就需要App频繁访问方可获取。从技术上来看,App频繁访问用户信息确有业务需要的因素,比如导航路径规划,自然需要了解用户的实时位置; 健康 监测业务,则需要随时获取用户的运动数据以及身体状况等信息。
图片
App在用户信息收集上频繁越界,归根到底还是利益。
Ⅶ 众多APP“疯狂”索取用户信息目的何在
1月3日,支付宝开放年度个人账单查询之后,芝麻信用“搭便车”让消费者“被选择”授权获取个人信息的事实在网上曝光。随后,中国人民银行约谈支付宝和芝麻信用。近日,关于一些APP过度索权和个人金融信息安全的话题成为舆论焦点。
“新华视点”记者调查发现,为了收集用户信息,在大数据时代占据市场先机,一些APP过度索取消费者权限的情况近乎“疯狂”,相关法律和监管滞后。
“没人知道哪些数据会成为未来商业发展的重点,所以,拥有足够多的数据才是重点”
“大数据时代,没人知道哪些数据会成为未来商业发展的重点,所以,拥有足够多的数据才是重点。搜集的数据越多,营销价值就越大。”一位从事互联网营销的业内人士一句话点破了其中奥秘。
——法无“明”权,保护零散。我国目前对公民个人信息权利的保护始终是依附在隐私、网络安全等领域进行保护,尚未形成法定的独立权利,这直接导致相关保护规范力度不足,措施不够。“大多是概括性、原则性的规定,执行力非常缺乏。”中国政法大学法学院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法律研究中心主任汪庆华说。
——侵权普遍,维权困难。有专家形象地将目前消费者个人信息被侵犯的环境比喻为“温水煮青蛙”。在企业大量不同程度地违法采集使用个人信息的环境中,消费者不但难以知晓有哪些规范能够支持自己维权,甚至都难以知晓自己已被侵权。
——一些“实名制”规定有漏洞。汪庆华认为,目前,各种“实名制”相关规定质量参差不齐,有些地方的规定甚至成为授权企业过度采集信息的合法依据。
“越是大的平台、知名的公司,就越需要珍惜用户,保护和捍卫用户的个人信息,经合情合法授权利用,是一个企业不可动摇的理念。”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生活服务电商分析师陈礼腾表认为,掌握大量原始数据的企业,更应自觉承担起保护个人数据的责任,“APP中包含了用户诸多隐私信息,若不能好好保护反而‘偷偷摸摸’获取更多信息,将极大影响用户的使用安全感。”
强化监管势在必行
汪庆华认为,虽然我国已经有多部相关法律法规加强对个人信息和与互联网相关的消费者权益的保护,但随着互联网快速发展,需要确立一个和其他人格权区分的个人信息权,在立法层面将原本分散的保护规定整合起来,建立起专门的保护机制。
上海汉盛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李旻认为,支付宝年度账单默认勾选协议这类现象的发生不是偶然。“从用户服务协议的签订是否在醒目位置明示、协议内容是否合法合规等要素看,电商立法势在必行,以进一步完善平台条款的合法性,理清用户与平台的法律关系。”
此外,强化对巨头企业行为合法性的行政监管非常重要。尤其是针对消费者被侵权,但尚未察觉损失的情况,要有针对性地对企业展开检查,建立适当的个人信息侵权行为行政处罚机制。
1月2日,南京市中级人民法院对江苏省消保委诉网络涉嫌违法获取消费者个人信息及相关问题正式立案。“发展公益诉讼,塑造社会在个人信息领域维权意识,支持各地消费者保护协会代表消费者维权有积极的作用。”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未来法治研究院研究员熊丙万表示。
北京志霖律师事务所副主任赵占领说,虽然管理诸多应用程序不太现实,但监管部门可以从应用商店入手,通过管平台来间接管应用,加强应用商店的审核标准,不断改善应用过度索取用户信息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