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中药材、中药饮片的特征性状从哪些方面把握
中药饮片是中药材经过按中医药理论、中药炮制方法,经过加工炮制后的,可直接用于中医临床的中药。这个概念表明,中药材、中药饮片并没有绝对的界限,中药饮片包括了部分经产地加工的中药切片(包括切段、块、瓣),原形药材饮片以及经过切制(在产地加工的基础上)、炮炙的饮片。对于前两类,管理上应视为中药材,只是根据中医药理论在配方、制剂时作饮片理解。而管理意义上的饮片概念应理解为:“根据调配或制剂的需要,对经产地加工的净药材进一步切制、炮炙而成的成品称为中药饮片”。
Ⅱ 炒白芍与生白芍的区别是什么
1、生白芍和炒白芍之间最重要的区别就是加工方式不同,它们来源于同一种植物,是植物白芍的根,但生白芍是把植物白芍的根取出以后,去掉泥沙切片,晒干后直接得到的中药,而炒白芍则是把切好的生白芍用文火炒制加工以后得到的中药材。
2、生白芍和炒白芍在要有功效上也有一定区别,经过加工的炒白芍药性比较柔和,具有养血敛阴的重要功效,它在临床上多用于人类肝气不足和脾胃虚弱的治疗,而生白芍的药性较强,它的止痛效果特别好,是治疗人类胸类胀痛和经期腹痛的常用药。
生白芍饮片性状:
1、白芍呈类圆形的薄片。表面淡棕红色或类白色,平滑。切面类白色或微带棕红色,形成层环明显,可见稍隆起的筋脉纹呈放射状排列。气微,味微苦、酸。
2、炒白芍形如白芍片,表面微黄色或淡棕黄色,有的可见焦斑。气微香。
3、酒白芍形如自芍片,表面微黄色或淡棕黄色,有的可见焦斑。微有酒香气。
以上内容参考:网络-白芍
Ⅲ 药品检验报告书中说红花性状不符合规定,请问应以劣药还是假药论处另,中药饮片的性状包括哪些方面
这是药品检验报告书的格式,红花性状不符合规定,就是不合格,按假药论处。
药品检验中任何一项检验项目不符合规定,都是不合格药品。具体按劣药、还是按假药论处。参照《药品管理法》假劣药及其按假劣药论处的规定。
比如含量测定:含有标准规定的成分,但是成分的含量不符合国家药品标准的,为劣药。
药品所含的成分与国家药品标准规定的成分不符的。为假药。
性状的检测:对于西药和中成药性状的检测结果,如果与标准不符,不能都按假药论处。比如:有花片、碎片、裂片,性状不符合规定。但是含量符合规定,就按劣药论处。
但是中药材和中药饮片是特殊情况,它们的性状特征往往就决定了药品的真假。很多时候在从性状就能判断中药材和中药饮片的真伪时,就不需要再做含量或化学鉴别的检验项目了。比如你说的红花从性状上就能鉴别真伪,性状不符合标准规定,那就是假药。这一方面的例子很多,有丰富经验的老药工也是这样鉴别中药真伪的。比如:金钱草与伪品风寒草的鉴别,山药与伪品木薯的鉴别,山茱萸与伪品山葡萄的鉴别等等,都是单从性状上就能鉴别真伪,还需要做其他项目的检验吗。
Ⅳ 中药饮片外观检测中的颜色检测主要检查哪些内容
中药外观性状是中药质量重要评价指标 ,涉及到形态、色泽、 气味、 质地等方面。其中 ,颜色和气味是外观质量检查中的主要指标。由于目前仍是通过眼看、 鼻闻、 口尝的方法来控制中药的颜色和气味 ,检测结果不可避免的受到感观差异和检测环境的影响 ,客观性和准确性难以保证。
近年来人工智能技术快速发展 ,电子鼻和电子舌相继问世 ,并出现了成熟的商业化产品 ,在食品、 环境检测和医药等研究领域逐渐开始应用。
无论是汤剂还是成药 ,药材质量高低将直接影响临床用药的有效性。长期以来 ,药材质量标准的研究都以化学成分含量测定为中心。但中药是通过多成分、 多靶点的作用方式起效 ,其物质基础应当是中药的药效组分。通过测定药材单一或极少数几种化学成分来控制中药质量的方法一直备受争议。古人的经验鉴别是从整体上控制中药质量的方法之一。通过药材的外观性状 ,主要是从形、 色、 气、 味等方面来衡量药材品质。药材的形状主要影响有效成分的溶出 ,而色、 气和味与药材所含成分及其含量直接关联 ,可以作为有效组分的评价指标。
然而 ,传统的气味检测方式由人的感观控制 ,缺乏客观性 ,准确性、 重复性差 ,不能适应现代标准化控制的需要。电子鼻和电子舌不但可以实现气味的客观化表达 ,与普通的化学分析仪器 ,如色谱仪、 光谱仪等相比 ,它们得到的不是被测样品中某种或某几种成分的定性与定量结果 ,而是给予样品中与气味相关联成分的整体信息。
Ⅳ 中药鉴定学中,性状鉴定包括哪些内容
中药的鉴定包括真伪鉴定和优劣鉴定,常用中药鉴定的方法主要有基原(来源)鉴定法、性状鉴定法、显微鉴定法、理化鉴定法、生物鉴定法,简称为“五大鉴定法”。
中药资源的性状鉴定包括性状,大小,色泽,表面特征,质地,断面,气,味,水试,火试十项
中药饮片的性状鉴别,实际上就是传统的经验鉴别,是用人的感官,采用看、尝、嗅、听、手摸及水试和火试等方法,主要包括形状、规格、大小、表面或切面颜色、特征、质地、折断现象、气味,主要工具有放大镜,紫外光灯等。
性状鉴定是用眼观、手摸、鼻闻、口尝、水试、火试等十分简便的鉴定方法,来鉴别药材的外观性状。这些方法在我国医药学宝库中积累了丰富的传统鉴别经验,它具有简单、易行、迅速的特点。性状鉴定和来源鉴定一样,除仔细观察样品外,有时亦需核对标本和文献。
对一些地区性强或新增的品种,鉴定时常缺乏有关资料和标准样品,可寄送少许样品到生产该药材的省、自治区中药材部门或药品检验所了解情况或请协助鉴定。
必要时可到产地调查,采集实物标本,了解生产、加工、销售和使用等情况,以便进行鉴定研究。直观的性状鉴定是很重要的,也是中药鉴定工作者必备的基本功之一。
Ⅵ 中药材质量怎么辨别
外观质量
中药材外观质量依据其外观特征来判断的质量。中药材的质量取决于临场疗效,疗效是由中药材属性所决定。因此,从中药材外观属性的变化可间接地确定疗效、评价质量。人们在长期实践中认识到,中药材的疗效与其形、气、色、味等属性密切相关,传统的性状特征依然是目前评价药材质量的重要指标。如黄连味苦、色黄与小檗碱含量有关;延胡索块茎断面色黄,其延胡索乙素含量高;薄荷挥发油主要含与叶表皮的腺鳞及腺毛中,药典规定其叶含量不得小于30%。这些说明性状指标评价中药材质量是科学的。
2
内在质量
中药材的疗效和药效物质的含量密切相关。因此,中药材最科学合理的质量指标应是药效物质的含量。《中国药典》2005年版收载的551种药材及饮片品种中,规定了217种中药材有效物质的含量限度,如黄连中小檗碱的含量不得少于3.6%,国产沉香中醇浸出物的含量不得低于10.0%。
3
综合质量评价
由于中药材化学成分极其复杂,一味中药即是一个“大处方”,其临床疗效是多种成分协同作用的结果,单一成分或数种成分的含量不能说明中药材的质量。国家已经规定在中药注射剂中以指纹图谱作为质量控制标准之一。随着科技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中药材的药效成分被人们弄明白,中药材“疗效不清,成分不明”的状况将改变。
Ⅶ 中药鉴定学中,性状鉴定包括哪些内容
性状鉴别是对药材的形、色、气味、大小、质地、断面等特征,简单理化反应,直接观察药材,作出符合客观实际的结论,区分药材真伪优劣的方法,这是数千年劳动人民与疾病作斗争中总结的宝贵经验。
中药鉴定学的研究方法:在继承祖国医药学遗产和传统鉴别经验的基础上,运用现代自然科学的理论、知识、方法和技术,系统地整理和研究中药的历史、来源、品种形态、性状、显微特征、理化鉴别、检 查、含量测定等 ,建立规范化的质量标准以及寻找和扩大新药源的理论和实践问题 。
(7)饮片性状中获得的信息有哪些扩展阅读:
中药饮片的性状鉴别,实际上就是传统的经验鉴别,是用人的感官,采用看、尝、嗅、听、手摸及水试和火试等方法,主要内容包括形状、规格、大小、表面或切面颜色、特征、质地、折断现象、气味,主要工具有放大镜,紫外光灯等。它简便易行,在药房柜台即可进行,鉴别时可运用植物分类学、解剖学的理论知识进行鉴别。
Ⅷ 中药饮片的质量主要由以下哪些方面评判
中药饮片质量主要从净度
色泽
气味
水分
片型及粉碎粒度
灰分
浸出物
有关
成分
鉴别
包装检查
有毒成分等几个方面评价
.
易受中药材产地
储存方法
炮
制工艺等的影响
.
同一种中药饮片有多种炮制方法的现象很常见
,
因炮制方法的差异
辅料的差异
导致炮制品药性功效等发生相应变化
.
目前中药材的采收过程中普遍存在重量
轻质的现象严重影响饮片的质量。在中药饮片加工过程中
为提高中药饮片的疗
效
增加有效成分的浸出率
纠正药物偏性
需对中药进行炮制
D
前
我国中药饮
片大部分仍以个体小作坊的形式生产自动化的流水线作业较少见
因缺乏先进的
中药材炮制技术
规范化及现代化管理手段先进的加工工艺
导致
D
前在中药饮片
的生产过程中
易出现因操作不当引起药物有效成分流失的现象发生。为了使药
材更加美观并防止虫蛀
采用硫磺熏蒸药材
导致药材中有害物质严重超标对中
药饮片使用者的健康不利。
中药饮片中存在的质量安全问题及处理策初探
Ⅸ 中药饮片的鉴别方法
中药饮片的鉴别方法
中药材的来源、产地、商品规格、用药习惯的炮制方法等因素,产生了同一品种在形态特征上的差异、药材与饮片在形态特征上的差别,有的同一饮片又常是由多个品种混合而成,所以对真伪鉴别造成了一定的困难。下面是我为大家带来的中药饮片的鉴别方法,欢迎阅读。
01牢记药材主要特征
要想区分各种药材的真伪优劣,首先要努力学习中药鉴别的基础理论知识。同一种药材,无论产地有什么变化,规格有什么标准,其主要特征不会起根本的变化。每一种药材都有其各自区别与其它药材的主要特征。这些特征,是我们监管人员做好真伪鉴别必备的基本功。
形状鉴别:防风的“蚯蚓头”;潞党参的“狮子盘头芦”;野人参“芦长碗密枣核丁,紧皮细纹珍珠须”;海马的“马头蛇尾瓦楞身”;蕲蛇的“翘鼻头”。“方胜纹”。“连珠斑”。“佛指甲”;天麻的“鹦哥嘴”“肚脐眼”;槟榔的“大理石样花纹”。
颜色鉴别:丹参红色,黄连黄色,紫草紫色,乌梅黑色,血竭黑似铁,研末红似血。
质地鉴别:南沙参“松泡”;山药富“粉性”;当归“油润”;郁金、“角质有光泽”。
断面鉴别:杜仲折断时有胶丝相连;黄柏折断面是纤维性,裂片状分层;苦楝皮折断面分为多层薄片,层层黄白相间;大黄在光下有“星点”;何首乌可见“云锦状花纹”;苍术有“朱砂点”“起霜”现象。
气味鉴别:肉桂的浓烈特殊香气;阿魏的'大蒜样臭气;苦杏仁的苯甲醛样香气;穿心莲苦至咽喉,经久不衰。
02注重药材之间的比较
市场上销售的多为中药饮片,是将完整药材通过净制、切制或炮制制成一定的规格,故饮片不同于完整药材的鉴别特征,改变了形状、大小、颜色、甚至气味,加之机器切片改变了原手工饮片,这样将相似药材饮片进行比较尤显重要。在日常监管工作,要勤看多比较,从比较中找出药材之间的主要不同特征,关于分析总结,不断积累中药饮片外观鉴别经验。
原药材与饮片相似的类型有些药材与其饮片在外形基本相似(主要是花草类中药),记忆药材本身的特征及其不同点,就可正确认识中药。如徐长卿与白薇,二者根茎切面同为结节状,根表面淡黄棕色,横切面皮部黄白色,木部黄色。主要区别是徐长卿根茎结节小,有丹皮样香气,味辛而麻舌;白薇根茎结节粗大,无香气,味微苦。又如地骨皮和香加皮,二者同为卷筒状或槽状,表面灰黄色或灰棕色,质轻脆易折断。主要区别是地骨皮横切面明显分为内外两层,无香气;香加皮横切面为黄白色,有浓厚的香气。
药材本身不相似,但饮片相似的类型本类型应以记忆饮片特征及其不同点为主,辅助药材本身的特点。如前胡与防风,饮片同是表面灰棕色,根头片表面具密集细环纹及纤维状毛,切面有菊花心,棕色油点。主要区别是防风切面皮部有较多放射状裂隙,组织疏松,有清香;前胡根头处表的残留有浅紫色片状叶鞘(紫花前胡),切面少裂隙,组织紧密,有油腻。
药材名称相近,功效相似的类型如草乌、川乌,均是经加工后的横切片或纵切片,类圆形或圆锥形,表面灰黑或灰褐色,角质样,维管束呈点状或条状突起。主要区别是草乌饮片常因粉性差而干瘪,顶端无或偶有残留茎基,切面无纤维状突起。
03掌握药材经验鉴别方法
老药工们在我国传统医药宝库中积累了丰富的鉴别经验,它具有简单、易行、迅速的特点。除了掌握上面提到的外观鉴别方法和经验鉴别术语外,还要掌握某些药材的水试及火试方法。我们在日常监管工作中要多向他们学习,虚心请教,不断提高鉴别能力和水平。
水试方法:某些药材遇水能产生特殊现象,如西红花加水泡后水溶液成黄色;秦皮浸出液在日光下呈碧蓝色荧光;葶苈子、车前子加水浸泡,种子粘滑,体积膨胀;天然牛黄水湿后有“挂甲”现象;苏木投入热水中水溶液变成红色;乳香加水研磨后呈白色乳状液,而没药加水研磨后呈黄棕色乳状液;青黛放入水中后水不染色,且漂浮于水面之上。
火试方法:有些药材用火烧,能产生特殊的气味、颜色、烟雾、闪光和响声等。如降香用火烧则香气浓烈,有油流出,灰为白色;海金砂点燃发出爆鸣声和闪光;青黛燃烧有紫红色烟雾冒出;将烧红的针插入牛黄中,牛黄分裂成层,呈片状,气香。
1 药品真伪鉴别
1.1 麦冬与伪品 正品:纺锤形,两端略尖,较瘦,中柱较粗,显微镜下观察,韧皮部束16~22个,其他性状见药典。伪品:性状与正品基本相同,其不同点,两端较钝圆,比较胖,中柱细小,显微镜下观察,韧皮部束10多个。
1.2 桔梗与伪品 正品:根茎有芦头,上面生有多数半月形芦碗,表面白色或淡黄色,细嫩,全体有皱纹和须根痕,质轻易折断,断面皮层为白色,木部黄色,棕色形成层明显,整个断面似菊花纹,习称“金井玉兰”,味微甜而后苦,有菊糖反应。伪品:无芦头,顶端可见地上茎残基,表面栓皮已刮去显类白色,留有棕色栓皮残痕,较粗糙,全体有扭曲的纵沟纹,质坚实不易折断,断面黄白相间,为异型维管束,味微苦而麻舌,无菊糖反应。
1.3 胖大海与伪品 正品:椭圆形,表面皱纹粗而疏,手摇无响声,内有子叶二片,大而菲薄,有二片胚乳,水浸泡膨胀呈海绵状,膨胀速度较快,其体积比干品大2.5~3倍。伪品:类圆形或近球形,表面有细密的网状纹,手摇有滚动声,内有子叶二片肥厚,无胚乳,水浸泡呈现海绵状,但膨胀速度缓慢,其体积比干品大1.5~2倍。伪品:扭曲成绳状,外皮光滑,不易层层剥离,而易纵离,表面浅灰棕色无地衣斑块,皮孔少而大并有三角形叶痕,浅棕色圆形突起,皮孔少,质坚韧不易折断,味苦微涩,水浸液浅黄棕色无荧光,显微特征:薄壁细胞中含草酸钙簇晶。
1.4 党参与伪品 正品:外皮灰褐色或灰棕色,根头部有狮子盘头芦,根头下有致密环状横纹向下渐稀疏,有的达全体之半,全体有纵纹,散在有眉状的疤痕,支根断落后常见黑褐色胶状物,断面黄白色有裂或菊花纹,中央有黄色圆心,有特殊香气,味微甜。伪品:外皮黄色或棕黄色,根头部无狮子盘头芦,而具地上茎叶残基,近根头部有环状横纹,表面有明显的横向皮孔,质柔软,易折断,断面黄白色,中间本心黄色,味微甜后而苦。
1.5 苏木与伪品 正品:黄红色至棕红色,水浸液呈桃红色,加几滴石灰水即显玫瑰色。显微特征:有晶鞘纤维。伪品:红紫色或棕红色,水浸液呈淡棕黄色,加几滴石灰水即显浅黄色,加酸显黑绿色。显微特征:无晶鞘纤维。
2 药品掺假识别
2.1 掺假:(1)为盐、矾。砂烫后取出放入重盐水或白矾水内浸泡捞出晾干。(2)用塑料做的。识别:(1)日光下细看表面有一层亮晶晶的白色物。(2)用舌舔之,有明显的咸味或苦涩味。(3)塑料做的,用火烧之即可鉴别。
2.2 柴胡 掺假:(1)非药用部分,柴胡药用部分为根部。商品饮片中常混有地上茎。(2)其他假药:A、棉花茎秆及叶柄:表面红棕色有短距毛,断面黄白色,木质实心。B、花生秧子杆枝梗:表面黑褐色或黑绿色,披短距毛,断面中空。以上非药用部位和假药常与柴胡混合后切片冒充真品。识别:柴胡为地下根,具纤维性,切片后观察饮片常见类网状纹孔。上述伪品不见网状纹孔,多为木质实心或中空。
2.3 金银花 掺假:(1)喷洒高糖水。(2)喷洒糖蜜混合水,附加黄褐色细砂或玉米面类杂质。(3)喷洒盐水。识别:用手抓起,紧握则发现下列情况:(1)质脆易碎(夏天天潮除外)为高糖水。(2)有湿感为盐水。(3)手感有粉状物附着,为含有砂石粉或玉米面类杂质。(4)成团状或极缓慢的松散开或有粘手感,可能含有糖蜜水类杂质。
2.4 茯苓 掺假:一般产地加工没有假货。多为市场上药贩子自制假货混入。假货所有原料多为碎杂的茯苓面加面粉等加工制成。为不规则块状混入茯苓中。识别:(1)外观:真品为较规则的块状或片状,表面致密平坦或不规则的多棱角块状,白色或偶有带粉红色。假品一般无片状,只有六棱体或多棱角不规则块状,表面不平坦,白色或带有粉红色。(2)口尝:真品嚼之粘牙,偶有牙碜感或可见紧挟砂石粒。假品不粘牙,有牙碜者亦无明显砂石状物。(3)浸泡:真品经浸泡煎煮,除膨胀外,一般保持原物状,不散碎。假品经浸泡或煎煮即溶化为碎颗粒或团粉状。不再保持原物形状。
2.5 冬虫夏草 掺假:一般掺假为中间插有木棍或铁丝。识别:用手将冬虫夏草折断处掰开,即可发现。
2.6 鸡内金 掺假:主要是掺有鸭内金。识别:鸡内金较轻,个体较小,质酥脆,色黄,砂烫后起凸明显。鸭内金较重,个体较大且厚,质坚硬,色绿,砂烫后不易凸。
2.7 全蝎 掺假:鉴于加工特点,其掺假一是潮湿,二是盐多,三是全蝎腹内有金属或其他填充物。识别:潮湿和盐分直观可见,腹内金属物等可观其腹部是否有凹凸不平,手捏硬而鼓可掰开检查,亦可用磁石吸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