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昆虫也有语言吗它们是怎样传递信息的
通过声音传递信息是昆虫的一种“语言”形式.昆虫虽然不能用嘴发出声音来,却可以充分运用身体上的各种发声器官来弥补这一不足.昆虫虽无镶有耳轮的两只耳朵,但它们有着极为敏感的听觉器官(如听觉毛、江氏听器、鼓膜听器等).昆虫的特殊发音器官与听觉器官密切配合,就形成了传递同种之间各种“代号”的声音通讯系统.
我国劳动人民早已对不同种类昆虫声音通讯的发声机理和部位有所认识.我国古籍《草木疏》上说“蝗类青色,长角长股,股鸣者也.”《埤雅》上说“苍蝇声雄壮,青蝇声清聒,其音皆在翼.”已明确地将不同昆虫的“声语”分为摩擦发声和振动发严.
东亚飞蝗的发声,是用复翅(前翅)上的音齿和后腿上的刮器互相摩擦所致.音齿长约l厘米,共有约300个锯齿形的小齿,生在后腿上的刮器齿则很少,但比较粗大.要发声时,先用四条腿将身体支撑起,摆出发音的姿势,再把复翅伸开,弯曲粗大的后腿同时举起与复翅靠拢,上下有节奏地抖动着,使后腿上的刮器与复翅上的音齿相互击接,引起复翅振动,从而发出“嚓啦、嚓啦”的响声.
摩擦发声大多是由20一30个音节组成,每个音节又由80—l00个小音节组成.发出来的声音频率多在500一1000赫兹之间,不同的音节代表着不同的讯号.因此,音节的变换在昆虫之间的声音通讯联络中有着重要作用.
据报道,家蝇翅的振动声音频率为147—200赫兹.国内有人研究过八种蚊虫的翅振频率,不同种类、不同性别均不相同.八种蚊虫的翅振声频可达433—572赫兹,而且雄性明显高于雌性.农民有句谚语:“叫得响的蚊子不咬人”,就是这个道理,因为雄蚊是不咬人的.
大多数昆虫发出的声音是极小的,它们之间使用人类很难模拟的“语言”进行喃喃“私语”.但是,也有的昆虫能发出十分响亮的声音,蝉类就是它们的杰出代表了.雄蝉腹部有一个象大鼓一样的发声器,它们很象不知疲倦的“歌唱家”,夏季从清晨到夜晚到处都可以听到它们响亮的“歌声”.原来,仲夏季节蝉从地下钻到地面后,充其量也只能活到秋天.在短暂的一生中,它们不得不抓紧时间以没完没了的“歌唱”来召唤它的“情侣”(雌蝉).有趣的是,蝉的种类不同,呜叫时所发出的声波也不同,如夏蝉喜欢“引吭高歌”,而寒蝉的“歌唱”总带有低沉悲切的色调.这样一来,一种蝉的个体对另一种蝉发出的“求爱”歌声是不会给予理会的.就算是同‘一种蝉,假如雄蝉的“歌喉”出了毛病,由它“演唱”的”情歌”,也会失去对”倩侣”的引诱力.此外,斗蟋蟀时胜利者的得意呜叫,也许就是一种“凯歌”吧!
有发音器就有听觉器(耳朵).昆虫的听器请参看“千差万别的耳朵(听器)”.昆虫中“声音语言”的巧妙运用与灵敏度,已有点像人类、使用的“大哥大”和“BP机”,但其“语言”与听觉器官的相互作用,是否已具有人类发音与收音之间的那种密切连带关系,还需进一步探讨.
‘贰’ 信息传播的途径有哪些
信息的传播途径形态多样是指,信息传播的多媒体形式,不论文字、声音、影像、图片或数据,无所不包。
迅速及时指传播的时效性进一步提高,受众对于信息传播速度的心理期待,进一步提高,人们要求更快速、更准确地获得所需要的信息。
全球传播指任何上网信息都是全球性散布和全球性接收的。这使得对网络传播机构表现的评判和对信息内容的解读,都有可能成为全球性的行为。
各种标准和价值观之间的学习和冲撞,也无法避免。信息互动交流是网络传播的重要特征,这种特性的实现是建立在数据库技术基础之上的,也就是在电脑识读信息和数据的基础之上的。这保证双向即时交互传播,得到强大的科技力量的支持,从而成为现实。
(2)它们是如何传播信息的扩展阅读:
信息的特点:
1、信息具有不灭性。信息不像物体和能量,物质是不灭的,能量也是不灭的,其形式可以转化,但信息的不灭性同它们不一样。一个杯子被打碎了,构成杯子的陶瓷其原子、分子没有变,但已不成为一个杯子。又如能量,我们可以把电能变成热能,但变成热能后电能已经没有了。
2、信息具有无限复制性。可以广泛传播,信息的复制不像物体的复制,一条信息复制成100万条信息,费用十分低廉。尽管信息的创造可能需要很大的投入,但复制只需要载体的成本,可以大量地复制,广泛地传播。
3、信息具有指向性。某些信息的价值有很强烈的时效性。一条信息在某一时刻价值非常高,但过了这一时刻,可能一点价值也没有。
‘叁’ 各种小昆虫传递信息的方式有哪些
通过声、光、气味和特定的动作来传递各种信息。蟋蟀是借助腿与身体的磨擦而发出鸣声的。它们的声音响亮动听,能充分表现出自己的“感情”:在雌雄相处时,那幽静的音调犹如情人窃窃私语;独处1方时,会发出强音招引“朋友”;在格斗时,则以高亢的叫声来助威。萤火虫能发出美丽的闪光,通过控制光色、光频和闪光时间,相互进行信息传递和“对话”。在昆虫语言中,气味语言是最普通的通讯方式。很多昆虫都能分泌特殊的气味,传递信息。蜂王的下腭唾腺里能分泌出1种唾液,可以吸引工蜂为自己服务。雌蚕蛾会从腹尖上的腺体中释放出1种分泌物,勾引雄蚕蛾从遥远的地方飞向雌蚕蛾。蜜蜂除会发出“嗡嗡”的叫声外,它的盘旋飞舞也是1种语言:意大利蜂在9米之内发现蜜源,会跳起“圆舞”;蜜源超过9米它就改跳“镰形舞”。蚂蚁在找到食品后,就用触须去碰撞自己的火伴,火伴很快就明白了食品的方向、距离,而后1传10,10传百,浩浩荡荡的蚁群就开进食品之地参加搬运。
‘肆’ 动物如何传递信息
动物之间传递信息的方式有三种:物理信息、化学信息和行为信息。
例如蝙蝠的回声定位属于物理信息,动物通过分泌性外激素、标记激素等属于化学信息。有些动物常常以特殊的信息素来达到引诱异性、追踪目标、鉴别敌友、发出警报、标明地点、集合或分散群体等目的。蜜蜂跳舞、孔雀开屏、乌贼喷墨、豪猪竖刺、雄鸟震动翅膀向雌鸟发出信号等行为属于行为信息。
(4)它们是如何传播信息的扩展阅读:
注意事项:
动物的信息传播行为是一种先天的本能行为,其能力更多地取决于体内的信息功能和遗传基因,而不是后天的系统学习。
动物传递和接收信息的过程是基于条件反射原理的过程,而不伴随复杂的精神和思维活动,动物传播只是对自然界的一种被动的适应,而不能成为对自然界和自身进行能动的、创造性改造的因素。
‘伍’ 有什么动物或昆虫传递信息的方式
1、乌贼喷墨
乌贼身体扁平柔软,非常适合在海底生活。乌贼平时做波浪式的缓慢运动,可一遇到险情,就会以每秒15 米(54公里/小时)的速度把强敌抛在身后。有些乌贼移动的最高时速达150 千米。它不但逃走快,捕食更快。
乌贼是水中的变色能手,其体内聚集着数百万个红、黄、蓝、黑等色素细胞,可以在一两秒钟内做出反应调整体内色素囊的大小来改变自身的颜色,以便适应环境,逃避敌害。
乌贼的体内有一个墨囊,里面有浓黑的墨汁,在遇到敌害时迅速喷出,将周围的海水染黑,掩护自己逃生。
2、蝙蝠定位
蝙蝠中的多数还具有敏锐的听觉定向(或回声定位)系统,可以通过喉咙发出超声波然后再依据超声波回应来辨别方向、探测目标的。有一些种类的面部进化出特殊的增加声纳接收的结构,如鼻叶、脸上多褶皱和复杂的大耳朵。
由嘴发出高出两万赫兹的声波,叫“超声波”,人是听不见的。超声波遇到障碍物就会反射回来,传到蝙蝠的灵敏的耳朵里。蝙蝠通过大脑,判断出障碍物样子等,来判断是吃是逃。
(5)它们是如何传播信息的扩展阅读:
每种动物都有自己的通讯系统与同种的其他个体、异种或周围环境联系起来,以满足其生存发展的需要。根据信号的不同可将昆虫的通讯分为化学通讯、声通讯、视觉通讯、行为通讯、触觉通讯等等。
1、化学通讯:
是以挥发性信息化学物质作为媒介的通讯方式,是昆虫最常见和最有效的通讯方式。
化学通讯的优点是传送距离远、特异性高、隐蔽性好。该通讯方式在昆虫的生殖、觅食、追踪、聚集、报警、调整种群密度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2、声通讯:
是以音频信号作为媒介的通讯方式。这种通讯方式在直翅目、同翅目、半翅目、双翅目、鳞翅目等昆虫中较常见,主要功能是在昆虫的生殖、聚集和报警中起重要作用。例如雄蚊群的"嗡嗡"声吸引雌蚊前来交配;雄蝉的"知知"声引诱雌蝉来交尾等。
3、视觉通讯:
是以视觉信号作为媒介的通讯方式。这是昆虫近距离通讯的一种常见方式;但在萤火虫等发光昆虫中,它可以是远距离的通讯方式。
在萤火虫中,有的雌雄两性都发光,有的仅雌萤发光,其闪光是一种性信号,具有种的特异性,因此它们能准确地确定异性的位置并飞去交配。但是,一些种类的雌萤火虫可模仿近缘种的闪光,吸引异种的雄性,然后捕杀对方。
4、行为通讯:
是以行为作为媒介的通讯方式。大家最熟悉的是蜜蜂的舞蹈,它可以告诉其它个体关于蜜源和水的数量和位置。当蜜源距蜂巢不足60~100米时,觅食回来的蜜蜂跳圆舞;当蜜源距蜂巢远于100米时,觅食回来的蜜蜂跳摇摆舞。
同时,蜜蜂的舞蹈角度、频率、圈数及跳舞姿态等则可以进一步告诉对方准确的位置和蜜源的数量等信息。德国着名昆虫学家和动物行为学家弗里希因其这一重大发现而荣获1973年度诺贝尔医学、生理学奖。
5、触觉通讯:
是以接触感觉作为媒介的通讯方式,也就是昆虫靠身体的相互接触传递信息的通讯方式,只有当同种或不同种的个体接触时才能发生,是昆虫种内或种间近距离的重要通讯方式。
‘陆’ 信息是怎么传输的
任何信息传递系统,如电话、电视等都有一个发出信息的发送端(信源)、接受信息的接受端(信宿)、连接两者的通道(信道)及编译码器。信息要通过信道传输,须把它变换成适合信道传输的物理信号(如电信号、光信号、声信号等),编码把信息变换成信号,而译码则将信号还原为信息。信息只有通过编码,才能发出和传送,只有通过译码,才能被接受和理解。
‘柒’ 动物是怎么传递信息
①声音。
许多昆虫用身体各部摩擦发声,呼吸空气的脊椎动物发声器官,最成功的属鸟、鲸和人,人类借语言传递的信息量极大。
以声音为媒介的通讯方式有以下特点:声音包括频率、音质、清晰程度、响度、时间模式等,信息容量很大;产生和消失快,维持的时间短;接受者不一定要面向信号源,脊椎动物头部两侧有耳,还可定位声源。
② 视觉形象。
包括身体上的标志( 结构 、颜色等)、姿势、动作等。许多蜥蜴在求偶时会显露色彩鲜艳的腹部以吸引雌体。视觉信号较易定位,但只能直线传播,易为环境中的物体所遮挡,且受光线影响。
③化学物质。
动物产生一些化学物质,分泌到体外,用以传递信息,称为信息素或外激素。信息素用于性引诱,指明食源和休息场所,或用作报警信号、进攻信号、集合信号、驱散信号等。
④触觉信号。
触觉信号都在近距离传递,易于定位。多为身体直接接触,交配行为的完成有赖于触觉通讯。三棘刺鱼的雌体尾基部被雄体吻部触碰后才能排卵。触觉信号的强度和性质可以迅速改变,出现及消失快,有一定的信息量,便于传递定量信息。
⑤电信号。
即电鱼、美洲鳗等动物所采用的电通讯方式。电信号通讯不受障碍的阻挡,具有高度的方向性,不过作用距离短,这一点和触觉信号通讯相似。
(7)它们是如何传播信息的扩展阅读:
动物通讯功能:
1、种的辨认
大多数动物过着与同种其他个体有联系的生活;它们需要辨认其同类,而这几乎总是靠通讯来实现的。分辨同种的目的多种多样。其中最主要的是为了引诱异性进行交配和传种接代。
同种动物常集合成群,如鱼成群回游。集群一般靠化学和视觉信号。候鸟在迁飞时,靠鸣声互相联系,而失落或离散的个体会从鸣叫声中辨认出同种而加入迁飞群。蚁或蜂可从气味上认出不是同巢的个体而群起攻之。
2、性的引诱和辨认
性引诱信号常具种的特异性,在远距离常用化学信号(从原生动物到哺乳类)和听觉信号(昆虫和脊椎动物应用最多)。雄性成群飞舞也是引诱异性的通讯手段。
一旦同种个体相遇又必须作确切的物种和性别的辨认。萤用闪光,蚱蜢用声音,许多昆虫也常靠气味来引诱对方,而且往往是雌体引诱雄体。
3、求偶和交配
交配行为是一种复杂的过程,要求高度的协调,在动物界中很少有强迫的交配行为。较低等动物在交配前雌雄个体通常要摆好适当的姿势。为使对方在性状态上达到一致,许多物种要进行求偶表演。 对子嗣的抚育 有两
种亲子关系。一种是亲体产卵后即弃之不顾,则幼体与双亲之间没有联系,其间并未发展出通讯系统。另一种是由双亲在体外孵卵或幼体在母体内发育一个阶段。
有一些物种还由双亲筑巢加以照顾,由其中一个或双方来孵育。因此在双亲孵育过程中都进行通讯,以做到双方动作协调一致。当幼体孵出或产出后,不仅双亲的饲育行为要借助通讯协调,而且亲子间也发展出通讯行为。
‘捌’ 动物之间是如何传递信息的
动物之间传递信息的方式有三种:物理信息、化学信息和行为信息。
例如蝙蝠的回声定位之位属于物理信息,动物道物通过分泌信息素和标记激素属于化学信息。一些动物经常使用特殊的信息素来吸引配偶、追踪目标、识别朋友和敌人、发出警告、标记位置、聚集或分散群体。蜜蜂跳舞、孔雀展开翅膀、墨鱼喷墨、豪猪长出刺、雄鸟振翅向雌鸟发出信号等行为都是行为信息。
(8)它们是如何传播信息的扩展阅读:
动物的信号形式:
信息以信号为载体发送出去,为各种外感受器所接受。所用信号有以下各种形式:①声音。许多昆虫用身体各部摩擦发声,呼吸空气的脊椎动物发声器官,最成功的属鸟、鲸和人,人类借语言传递的信息量极大。
以声音为媒介的通讯方式有以下特点:声音包括频率、音质、清晰程度、响度、时间模式等,信息容量很大;产生和消失快,维持的时间短;接受者不一定要面向信号源,脊椎动物头部两侧有耳,还可定位声源。② 视觉形象。包括身体上的标志( 结构 、颜色等)、姿势、动作等。
许多蜥蜴在求偶时会显露色彩鲜艳的腹部以吸引雌体。视觉信号较易定位,但只能直线传播,易为环境中的物体所遮挡,且受光线影响。③化学物质。动物产生一些化学物质,分泌到体外,用以传递信息,称为信息素或外激素。
信息素用于性引诱,指明食源和休息场所,或用作报警信号、进攻信号、集合信号、驱散信号等。④触觉信号。触觉信号都在近距离传递,易于定位。多为身体直接接触,交配行为的完成有赖于触觉通讯。三棘刺鱼的雌体尾基部被雄体吻部触碰后才能排卵。
触觉信号的强度和性质可以迅速改变,出现及消失快,有一定的信息量,便于传递定量信息。 ⑤电信号。即电鱼、美洲鳗等动物所采用的电通讯方式。电信号通讯不受障碍的阻挡,具有高度的方向性,不过作用距离短,这一点和触觉信号通讯相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