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信息系统 > 一般信息类出版物是什么意思

一般信息类出版物是什么意思

发布时间:2022-10-31 23:46:49

⑴ 简要说明按出版社形式和内容划分信息(文献)最常用的4种类型有什么特点

如下:


图书: 图书的内容全面系统,基础理论性强,论点成熟可靠。

期刊:内容新颖,能及时反映最新研究成果和动态。

学位论文:硕士和博士论文具有一定的学术性和独创性,内容比较系统和完整。

专利:出版快、内容新颖、技术性强、实用性强并具有法律效力等特点。

基础构成:

各国学者给出版所下的定义尽管在文字上稍有差别,但对出版活动本质特征的描述却十分接近。各国学者都认为出版活动的内涵由以下内容构成:

出版是将已有的作品形成为出版物的过程;原始作品必须经过一个大量复制的过程,使其形成一定的载体形式,成为出版物;通过一定方式使公众获得这些出版物,也是出版活动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⑵ 出版是什么出版物又是指什么

通过一定的物质载体,用印刷或其他复制方法,将着作、图画、声频、视频、符号等制成各种形式的出版物,以传播科学、文化、信息和进行思想交流、发表见解的一种社会活动。 出版一词,英语为publication,来源于古拉丁语publ-icattus。据考证,出版一词在中国出现于近代。出版与印刷术的发明密切相关,一般来说,先有印刷术后有出版。所谓版,在中国古代,是指上面刻有文字或图形以供印刷的木片的称谓。用雕版印刷的书籍,称雕版书。中国早在五代时就有刻印板、镂板,宋代有开板、刻板、雕版(板与版在古代意通)等词,但未曾出现出版一词。有的学者认为,出版一词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从日本传入的。日本在18世纪50年代已出现了出版一词。今用出版一词,通常是指图书、报纸、期刊、音像、软件等的编辑(制作)、印刷(复录)和传播的统称。 出版物出版工作的成果和产品。分定期和不定期两大类。前者分报纸和杂志;后者以图书(包括书籍、课本、图片)为主。报纸按时间分为日报和非日报。杂志一般有周刊、旬刊、半月刊、月刊、季刊等。书籍有封面并装订成册。图片没有封皮亦无装订。按出版者的不同,可分政府出版物、机关团体出版物和一般出版物;按发行方式、发行范围和发行对象,分为内部读物和公开出版物。按装帧,书籍还分精装书和平装书。上述出版物均为印刷品。

⑶ 什么是出版物类型

不定期出版物 ;
以图书(包括书籍、课本、图片)为主。书籍有封面并装订成册。图片没有封皮亦无装订。不定期出版物主要指图书,图书一般与书籍为同义语,但在统计工作中,有时图书又作为书籍、课本、图片三者的总称。图书一般为不定期出版,但也有一些书事先规定大概出版日期、连续出版,称为丛书或丛刊。书籍又按页数分为两类:除封面外,正文页数超过48页的称为书籍;正文仅48页和不足48页的称为小册子。这种区分,由于比较繁琐,许多国家并不采用。同时,也不能把书籍和小册子理解为两个不相容的概念。实际上,小册子是书籍的一部分。不管页数多少,凡有封面并装订成册的都是书籍。无封面并不装订成册的挂图、单幅地图、单张图画(如宣传画、年画)等,都不算书籍。

定期出版物 ;
分定期和不定期两大类。前者分报纸和杂志;报纸按时间分为日报和非日报。报纸又按出版时间分为日报和非日报。凡每周出版4次以上的为日报,不足4次的为非日报。报纸又可分为内容广泛供广大群众阅读的一般报纸和内容专门供特定对象阅读的专业性报纸。杂志一般有周刊、旬刊、半月刊、月刊、双月刊、季刊、年刊等。年刊一般称年鉴。杂志也有个别不定期出版的。

狭义出版物 ;
狭义的出版物只包括图书和杂志,不包括报纸,因为报纸属于新闻工作领域,至于音像读物作为出版物,是否适当,也有不同意见。这些问题将在实践中逐步明确起来。

传统出版物 ;
传统的出版物,包括报纸、杂志和图书,都是印刷品。自19世纪末期发明留声机后,唱片的功用与生产方法,与图书相接近或类似,都是将精神产品转化为物质形态,制成原版,并加以复制便于在一定范围传播,因而将唱片的生产,也称为出版。唱片也成为出版物的一种。

新型出版物;
上述出版物均为印刷品。随着留声机、缩微成像技术、录音技术、录像技术和计算机的发明与应用,出现了新型的、非印刷品的出版物,即唱片、缩微胶片、录音带、录像带、光盘等,通称为缩微制品、视听材料和电子出版物。主要分为报纸、期刊、图书、音像制品、电子出版物和互联网出版物六类。20世纪初期和中叶相继发明缩微成像技术、录音技术和录像技术后,又有电子计算机成为传播各类信息资料的媒介。人们把经过不同的技术手段复制,具有一定传播功用,成为精神产品载体的缩微胶片(卷)、录音带、录像带、软盘的生产,也称为出版。这一类产品也被视为出版物,又合称为音像读物,或分别称为缩微制品、视听材料、电子出版物。随着现代技术的进步,出版物的物质形态和它所负载的内容将有许多新的发展。

按出版者的不同,可分政府出版物、机关团体出版物和一般出版物;
按发行方式、发行范围和发行对象,分为内部读物和公开出版物。
按装帧,书籍还分精装书和平装书。

⑷ 什么是出版物出版物有哪些属性这些属性有什么样的关系

  1. 出版物:出版物是指以传播为目的贮存知识信息并具有一定物质形态的出版产品。

  2. 出版物属性:精神产品属性(本质属性)和物质产品属性。

  3. 出版物是精神产品内核与物质产品形态的统一。两种属性是相互依存的统一关系。相互依存不可或缺。

⑸ 普通出版物什么意思

普通出版物与电子出版物的区别在于,
普通出版物,一般包括图书,报纸,传单等由传统印刷方式出版,载体是纸张
电子出版物一般包括光盘,磁带,电子存储器等电子载体,内容非常丰富,有音乐,电影,图书,语音读物,所以也称为多媒体出版物,发行方式有有形发行方式和无形发行方式两种,可以由电台,电视台直接发布(新闻)
可以由网络向外发布(电影),也可以由电子载体向外发行(歌曲),电子出版物时效性更强,传播速度更快
这就是电子出版物迅猛发展的重要原因

⑹ 文献信息源主要有哪几种类型

按载体类型划分 按出版类型划分 按文献内容的加工深度和内容性质划分 文献信息类型的划分

书写型文献: 手工书写或抄写方式记录在载体上。一般具有一定的保存价值。 例如:古代文献、书法作品、手稿、书信、原始记录。

按载体类型 印刷型文献: 以纸张为信息载体,形成纸质出版物,是图书馆收藏文献主要类型。 优点; 信息资源丰富,便于阅读; 符合人们的阅读习惯,利于深阅读。 缺点; 收藏、管理需较大空间和人力; 借阅不便,文献资源共享困难。

按载体类型 微缩型; 以感光材料为载体,用微缩照相方法为记录手段把文献缩小形成的复制文件。 例如微缩胶卷、胶片、照片等。 优点 体积小、存储密度高、节省空间, 缺点 单须借助显微阅读器才能阅读

按载体类型 视听型: 又称“声像资料”、“视听资料”,利用声像技术记录声音、图像,通过播放手段给人以听觉、视觉感受的文献。 分为录音、录像、音像资料, 包括;唱片、录像带、电影、电视片、录音带等。

按载体类型 电子型; 把信息和知识记录在计算机存储介质上或通过通讯网络传送到用户终端的出版物。 例如网络数据库、电子期刊、网络全文图书。

按载体类型 1、参考数据库 ⑴数目数据库 记录是对数据信息、知识的再 加工和过滤。 ⑴书目数据库 如图书馆的馆藏机读目录数据库。

⑵文摘和索引数据库 如SciFinder. 2.全文数据库 收录有原始文献全文的数据库,以期刊论文、会议论文、政府出版物、研究报告、法律条文和案例、商业信息等为主。

⑴电子图书 ⑵电子期例如CD-ROM. ⑶电子报纸 电子型文献按发布形式分类: 3.事实数据库 包含大量数据、事实,直接提供原始资料的数据库。

⑴数值数据库,如统计数据库 ⑵指南数据库 ⑶术语数据库,如网络词典、电子网络全书

⑺ 什么是信息产品信息产品又有哪些

一、信息产品

信息产品是指凝结着人类劳动的信息。信息作为产品是由信息内容及信息载体两部分构成。信息内容与信息载体是信息产品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没有载体,也就不存在信息,更谈不上信息产品了;没有信息,载体的独立存在只能称为物质产品,而不是信息产品。

信息产品可以从不同角度进行分类,例如,可以从信息的内容上,将信息产品分为政治信息、军事信息、经济信息等;从载体上,将信息产品分为印刷型信息,声像型信息等;从表现形式上,将信息产品分为语言、数字、文字、图形等;从商品化程度上,将信息产品分为商品化和非商品化的信息产品等。此外,还可以按时间、涉及范围、公开程度等标标准对信息产品加以分类。在众多的分类中,按对信息加工程度这一标准来划分信息产品,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从这个角度可将信息产品分为零次信息、一次信息、二次信息和三次信息。

零次信息是在人际交流中未经记录和加工的信息,这种信息通常是以物或者过程的直观形式表现出来,人们可以从交谈、聚会、参观、考察等方式中获得零次信息。零次信息的信息量一般都比较大,因此在信息产品的生产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但由于其未经记录和加工,所以也增加了提取信息的难度,因此,捕获有价值的零次信息必须具备较强的分析推理能力。

一次信息是人们对自然、社会进行有目的的调查研究并加以记录所获的信息。例如,科研人员直接记录自己的研究成果和研究进展,就属于一次信息。一次信息数量庞杂而分散,表现形式有科学着作、报纸、期刊、会议资料、研究报告、政府出版物、专利说明书、产品样本、标准文献、学位论文等等。一次信息是利用量最大的信息。

二次信息是以一次信息为依据经过专业人员加工整理而形成的信息。二次信息是对一次文献进行浓缩或有序化的产物,其特点是既传递信息、报导信息,又提供一次信息的检索途径。二次信息按加工形式和深度可分为题录、简介、摘要等。

三次信息是对零次信息、一次信息、二次信息进行分析研究、加工提炼而形成的信息。这种信息的特点是信息量大、实用性强。主要包括动态、综述、专题述评、进展报告、学科年度总结、数据手册等等。

二、信息产品的特点

(一)信息产品的风险性

信息产品与物质产品不同,在生产过程中人的智力因素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一方面,科学研究、技术发明不一定都能取得成功,而是有可能取得与预想完全相反的结果,甚至失败;另一方面,即使对现有信息的加工,也存在着因信息取材不全、分析方法不当、推理错误等原因而导致从正确的信息得出错误信息的现象。因此,信息产品的生产存在着一定的风险性,即信息生产的结果很有可能得不到预期的产品,或者得到完全错误的信息产品,而且,后者要比前者的危害性更大。

(二)信息产品的共享性

可以借用萧伯纳的名言来说明信息产品的共享性: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我们互相交换,每人还是只有一个苹果。如果你有一种思想,我也有一种思想,我们相互交流,每人就各有两种思想。由此可见,信息产品具有共享性。信息的共享性包括无偿共享和有偿共享两种情况。无偿共享是指信息使用者无需支付任何费用就可以获得信息,广播、电视等就属于这种共享。而有偿共享则是指信息使用者必须支付一定的费用才能获得某种信息,如从技术市场上获得的信息就是有偿共享。

(三)信息产品的社会性

信息产品作为凝聚人类劳动的信息,有明显的社会性。首先,信息是人类的财富,信息产品在生产过程中集中地体现了人的智慧。以科学研究为例,科学家必须要在大量吸收前人和同时代人的研究成果,取长补短,加上自身的思考,才能完成一项发明创造。其次,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整个人类生活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依赖于社会整体,人们相互依存、相互服务,人们必须用更多的精力和时间来获取、处理和利用信息。科学研究表明,处于与世隔绝的人即使有充足的物质生活保障,也会变得极度苦恼,甚至丧失理智。这充分证明了控制论创始人维纳的着名论断:“信息是社会的粘合剂”。最后,信息产品除在生产过程中要受人的智力因素影响以外,在交换与使用过程中也要受到信息接收者的心理因素、智力因素等的制约。例如,人脑接收信息的选择性,接收者对信息的“过滤”、心理上的障碍、因知识背景的不同而导致的理解上的差异等等,都会影响人们对信息的吸收和利用。

(四)信息产品的针对性和时效性

从效用角度看,信息产品具有时效性。从微观上说,各种社会信息只是在特定的时间对特定的使用者有用,当特定的用户产生了某一需求之后,只有能帮助他(她)解决问题的信息才是有价值信息,无论质量多好,价值多高,如果不是用户当前需要的信息,则对该用户没有任何意义。从宏观上说,在社会的信息传递过程中,存在着“当用信息”现象,并且“当用信息”随社会的发展变化而不断变化,具体表现在不断有新信息加入到“当用信息”中,同时有一部分原有的随时间推移而利用价值下降的信息,称之为“过时信息”或“老化信息”。

(五)信息产品的依附性

信息产品不是物质产品,但必须通过物质产品表现出来,换句话说,任何一个信息产品必定有相应的物质载体作为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信息产品要依附于物质产品,并且以物质产品为中介进行传递。既然信息产品有依附性,要依附于物质产品,那么,如何区分一个产品是物质产品还是信息产品呢?一般认为,应该以用途为标准。例如,图书是记载、传播知识的载体,是信息产品,这是由图书的用途所决定的。但有时情况又不那么简单,例如,同样一台机器,当把它作为生产工具时,它是物质产品,而当把它作为样机了解生产技术与工艺,则它是信息产品。

⑻ 什么叫出版出版物出版是指什么出版物是指什么

什么叫出版?这是出版学研究中首先要接触的问题。对出版活动内涵的理解不同,对出版学知识体系构架的认识也就不同。因此,中外出版界都很重视对出版内涵的研究,并形成了不同的认识。
日本学者认为:“采用印刷术及其他机械的或化学的方法,对文稿、图画、照片等着作品进行复制,将其整理成各种出版物的形态,向大众颁布的一系列行为,统称为出版。”(注: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编辑实用网络全书.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1994.7;150;161)英国学者认为,出版是指“向公众提供用抄写、印刷或其他任何方法复制的书籍、地图、版画、照片、歌篇或其他作品”(注:林穗芳.明确出版概念,加强出版学研究.出版发行研究,1990(6):14;23;15;20)。美国学者认为:“出版——公众可获的,以印刷物或电子媒介为形式的出版物的准备和印刷、制作的过程。”(注:彭建炎.出版学概论.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1992.8)1971年出版的《世界版权公约》等6条给出版所下的定义是:“可供阅读或者通过视觉可以感知的作品,以有形的形式加以复制,并把复制品向公众传播的行为。”(注: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编辑实用网络全书.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1994.7;150;161)韩国学者认为:出版是“以散布或发售为目的把文稿、文书或图画、乐谱之类印刷出来,使问世、刊行”(注:林穗芳.明确出版概念,加强出版学研究.出版发行研究,1990(6):14;23;15;20)。
各国学者给出版所下的定义尽管在文字上稍有差别,但对出版活动本质特征的描述却十分接近。各国学者都认为出版活动的内涵由以下内容构成:①出版是将已有的作品形成为出版物的过程;②原始作品必须经过一个大量复制的过程,使其形成一定的载体形式,成为出版物;③通过一定方式使公众获得这些出版物,也是出版活动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与国外学者对出版活动内涵认识较为一致的情况相比,国内出版界对出版活动内涵的认识则有着较明显的差异。现将国内学者对出版内涵的几种代表性观点陈述如下:①“凡将文字、图画或其他符号印刷到纸上,或把它们印成为图书报刊的工作,都称为出版。”(注:赵晓恩.出版词典.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1991.3;104~105)②“把着作物编印成为图书报刊的工作。”(注:辞海编委会.辞海(缩印本).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0;1094)③“把书刊、图画等编印出来。”(注:汉语大字典编委会.汉语大字典.武汉:湖北辞书出版社,成都:四川辞书出版社,1998.5)④“出版是指出版机构根据一定的方针和计划,选择、整理人类的思维成果和资料,通过出版生产赋予它们一定的物质形态,然后向社会传播。”(注:阙道隆、实用编辑学.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1985)⑤出版是“指将作品编辑加工后,经过复制向公众发行”(注:国务院.中华人民共和国着作权法实施条例.1991.6)。⑥“所谓出版,就是选择、整理着作物,通过一定生产方式将其复制在特定载体上,并以出版物的形态向社会传播的一系列行为。”(注:彭建炎.出版学概论.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1992.9)⑦“通过出版生产的手段,把着作物编印成图书、期刊、杂志等印刷品,经过发行渠道,把这些精神产品推向社会,供应读者,即为出版。”(注:严成荣,桑百安.图书发行词典.南昌:江西高校出版社,1992.12)⑧出版即“社会上各种作品,包括文稿、图片、信息、音响、录像制品等等原件,汇集到出版机构以后,经过审定、选择、编辑和加工,使用一定的物质载体,复制成各种形式的出版物,通过流通渠道传播到全社会”(注: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编辑实用网络全书.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1994.7;150;161)。
国内对出版活动内涵认识的诸种观点,大体可分为两大类型:一类观点认为出版活动主要是出版物的印刷工作,上述①②③种意见都属于此种类型。这类在我国出版界长期占主流地位的传统观点,是在我国出版发行实践活动长期按计划分工模式运作的条件下形成的,它将发行活动排斥于出版之外,缺乏出版内涵中最关键部分——出版目的的描述。很显然,这类观点对出版内涵的表述是不完整的。另一类观点吸纳了国外出版界对出版内涵认识中的合理部分,并结合我国出版业非常重视编辑工作的特点,对出版活动内涵进行了较全面的描述,这些表述已与国际出版界对出版活动内涵的认识逐步接近。林穗芳在为《编辑实用网络全书》所撰写的有关词条中,提出了将作品转化为出版物要具备的四个条件:①经过编辑,具有适于阅读或吸取的内容;②具有一定的物质形式;③经过复制;④向公众发行,如出售、出租等(注: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编辑实用网络全书.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1994.7;150;161)。这可以看成是第二类观点对出版活动内涵理解的代表性描述。
综合国内外专家对出版活动内涵认识的各种趋同化意见,我们认为出版活动的内涵,应由以下基本特征构成。
(1)出版是对已有的作品进行深层次开发的社会活动。出版不是对原始信息进行开发,而是对现成的作品进行开发。接受原始信息,将其归纳成知识,形成知识产品的任务,已由作者完成,或者说已主要由作者完成,已有作品的形成过程属于作者劳动过程,不归属于出版活动。作家创作、画家写生、音乐家谱曲等,都不能算出版,就是这个道理。
(2)出版是对原作品进行编辑加工,使其具有适合读者消费的出版物内容的过程。出版过程虽不是知识信息的主要形成过程,却是一个对知识信息体系进行选择的过程,这种选择是按照适合读者消费的要求进行的,并且,还要按照同样的要求对所选定的作品里的知识信息进行整理、补充、完善,也就是通过编辑工作对原作品进行编辑加工。纸质货币不是出版物,纸币的印制不是出版活动,就是因为没有对原作品进行编辑加工,从而缺少供读者消费的知识信息内容的缘故。
(3)出版是对加工好的已有作品进行大量复制,使其具有能供读者消费的一定载体形式的过程。无论采用何种方式对作品进行复制,都是使加工好的知识信息具有能供读者消费的载体形式的过程。只有经过大量复制,作品中所含的知识信息才能被众多的读者接受。档案工作也需要对原作品(文件)进行编纂、整理,使分散的材料能编辑成一卷一卷的案卷,但档案工作不是出版,因为没有大量复制的过程。在商品社会,作品大量复制过程也是出版物的商品生产过程。
(4)出版包括将出版物公之于众的过程。通过各种方式将大量复制的原作品广泛向读者传播,也是出版活动的重要内涵。从西方对“出版”这一词汇的演变来看,法语Publier和英语Publish均源自拉丁语Publiare,而拉丁语Publicare的本义却是“公之于众”。可见,在赋予“出版”的众多涵义中,“公之于众”的涵义更有着特殊的地位。
综合上述四个特征,笔者用如下定义对出版活动的内涵试加描述:所谓出版,就是将知识信息产品经过加工后,以商品生产的形式大量复制在一定的物质载体上,并使其广泛传播的过程。

⑼ 什么是出版物

什么是出版物:

出版物市场管理规定

第二条 本规定适用于出版物发行活动及其监督管理。
本规定所称出版物,是指报纸、期刊、图书、电子出版物等。
本规定所称发行,包括总发行、批发、零售以及出租、展销等活动。
本规定所称总发行,是指出版物总发行单位统一包销出版物。
本规定所称批发,是指向其他出版物经营者销售出版物。
本规定所称零售,是指直接向消费者销售出版物。
本规定所称出租,是指以收取租金的形式向读者提供出版物。
本规定所称展销,是指在固定场所或者以固定方式于一定时间内集中展览、销售、订购出版物。

何为电子出版物?

按照《国家税务总局关于明确电子出版物属于软件征税范围的通知》(国税函[2000]168号)规定:电子出版物属于软件范畴,应当享受软件产品的增值税优惠政策。

所谓电子出版物是指把应用软件和以数字代码方式加工的图文声像等信息存储在磁、光、电存储介质上,通过计算机或者具有类似功能的设备读取使用的大众传播媒体。电子出版物的标识代码为ISBN,其媒体形态为软磁盘(FD)、只读光盘(CD-ROM)、交互式光盘(CD-I)、照片光盘(photo-CD)、高密度只读光盘(DVDROM)、集成电路卡(IC-card)。

以录音带、录像带、唱片(LP)、激光唱盘(CD)和激光视盘(LD、VCD、DVD)等媒体形态的音像制品(标识代码为ISRC)不属于电子出版物,不得享受软件产品增值税优惠政策。

阅读全文

与一般信息类出版物是什么意思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什么是创新型产品 浏览:882
企业管理中企业信息的种类有哪些 浏览:999
今年资本市场怎么啦 浏览:805
四川省绵阳市区的宠物市场有哪些 浏览:516
数据通信有什么好处 浏览:103
什么是合同权利人的代理权 浏览:59
小程序怎么制作1717 浏览:715
市场上有哪些三缸suv 浏览:439
扫本人信息登记如何显示通过 浏览:852
流通代理商怎么提升 浏览:254
美颜说面膜如何代理 浏览:235
洗头发水怎么代理 浏览:346
国产信息技术为什么发现这么难 浏览:762
文明6交易bug怎么修复 浏览:16
哪些网上用别人的信息骗贷的 浏览:724
如何切换实名认证信息 浏览:25
苏宁易购为什么交易少 浏览:879
副食品代理商怎么赚钱 浏览:212
为什么我的数据连接会突然断 浏览:60
结束桌面运行程序按哪个快捷键 浏览:5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