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信息系统 > 有哪些虚假就业信息

有哪些虚假就业信息

发布时间:2022-10-24 19:27:45

❶ 就业信息如何去伪存真

一、虚假就业信息的基本特征

1、招聘单位只有手机单一联系方式;

2、收取服装费、伙食费、体检费、报名费、办卡费、押金等各项费用;

3、几乎不面试就给出录取通知,且到外地就职;

4、薪资明显高于同职位同工种薪资水平;

5、通知面试职位明显与实际工作岗位不同,向求职者索要烟、酒等礼品;

6、公司地址含糊不清,面试场所不正规,类似临时租借来的宾馆等地;

7、非正常工作时间段预约面试或者面试地点在偏远的地方;

8、扣押或是以保管为名索要身份证、毕业证等证件;

❷ 毕业生找工作,谨防招聘陷阱有哪些

.第一大类招聘陷阱:虚假工作信息以招聘为名窃取个人信息。当对方要求奇怪的证明材料时,你一定要多加注意。在任何情况下,你都不能向“招聘单位”透露任何你不知道的个人信息。一旦发现任何侵权迹象,你应该立即报警。根据对以招聘名义非法集资的调查,职场最大的诈骗是收取保证金,占28.16%。法律规定,用人单位不得向申请人收取任何费用(包括押金或保证金),因此公司在聘用初期需要缴纳各种押金是违法的;但规模小,态度不好,敢索要服务费的中介。


比如在发布招聘信息时,往往故意扩大用人单位规模和岗位数量,进行虚假宣传;或者把招聘职位写得冠冕堂皇,当你应聘的工作的薪资福利比其他工作高很多的时候要慎重。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出了事就会有恶。如果是网上求职,需要分析所应聘职位的要求和相应的薪资。如果一个非常普通的职位工资高得离谱,或者一个非常高级的职位几乎没有要求。

❸ 求职时常见的求职骗局,都有哪些

通过招聘销售个人信息的招聘公司,会在网上发布虚假的招聘信息,从而从求职者提交的简历中获取个人信息。毕业生看到招聘信息,一定要查询公司的相关信息,判断公司的真实性。招录虚假招聘人员以体检费、培训费、押金、手续费等名义向应聘人员收取费用。当钱积累到一定数量时,人就会变空。当人们遇到这种情况时,应该提高警惕,核实企业的资质和真实性。根据我国现行法律法规,如果企业要求员工在上岗前提交保证金或培训费,员工应坚决拒绝。

在加入公司之前,可以查询一下企业有没有吸取过去的教训。此外,考生必须仔细阅读劳动合同,合理使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招录企业违背了自己的就业承诺,会耽误申请学生的计划,导致部分应届毕业生放弃其他好机会,也失去了像学校招生一样求职的机会,只能参加社会招录。

❹ 简单回答几种常见的就业陷阱

简单回答几种常见的就业陷阱

简单回答几种常见的就业陷阱,求职,是利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和技能,来向企事业单位寻求为其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获取合理报酬,作为物质生活来源的一种过程。以下是简单回答几种常见的就业陷阱。

简单回答几种常见的就业陷阱1

一、大学生常见的就业陷阱

1、就业渠道陷阱

就业渠道陷阱主要是通过招聘网站、QQ信息、微信、微博等渠道发布招聘信息,通过这类渠道发布招聘信息的单位或个人由于监控不严,信息的真实性难以核实,信息发布者往往利用这一点,发布具有很大诱惑力的职位信息,吸引求职大学生的注意。

例如,某公司打出招聘“储备经理”的广告,并且许以高薪,而且条件也不苛刻,很多符合条件的大学生蜂拥而至,实际确实要干销售员的业务,所谓的高薪也要等到做到一定年限或职务之后才能享受

2、工资待遇陷阱

这类用人单位往往对求职的大学生许以高薪,但是不签订任何书面合同,等到应聘者领工资时,不是打折就是推脱,有的甚至以公司倒闭为由不发一分钱。

例如,2011年郑州市的年平均工资为35541元,如果有用人单位或个人给求职大学生的岗位年工资远远高于这个数,那么这些招聘单位往往存在很多的问题。

另外还有些用人单位和个人只许给求职大学生一个很高的工资总额和无据可查的升职加薪计划,而实际上这个总额包含保险金、养老金、失业金等等,左扣右扣到手的工资已所剩无几了,而升职加薪的最终解释权都由用人者说了算。

3、单位资质陷阱

有些用人单位或个人,在招聘时对自己的单位描述不切实际,把不属于自己的资质、荣誉、业绩等都攀龙附凤地附加得到自己的身上,给自己的单位人为地披上一件光鲜的外衣,让涉世不深的求职大学生觉得这个单位不错,有实力,将来一定能够有所发展。

而实际上确实一家不起眼的小公司或小单位,甚至是一个“皮包公司”。

4、介绍人陷阱

在大学生求职的路上总有一些人很主动热情的给他们去介绍好工作,而这些热情的背后都可能会隐藏着无法预知的危机。例如我们常说的传销。据有人研究,近几年经工商部门查出、遣散的传销人员,主要集中在18至25岁。

其中刚毕业的学生占了相当大的比例,有的甚至是在校的大中专学生和初、高中毕业生。2这类介绍人总是在求职大学生面前展示一种成功者的姿态,向求职大学生吹嘘自己工资高、工作轻,生活自由、发展空间很大,往往使缺乏生活经验的大学生上当受骗。

据有人研究,近几年经工商部门查出、遣散的传销人员,主要集中在18至25岁,其中刚毕业的学生占了相当大的比例,有的甚至是在校的大中专学生和初、高中毕业生。

这类介绍人总是在求职大学生面前展示一种成功者的姿态,向求职大学生吹嘘自己工资高、工作轻,生活自由、发展空间很大,往往使缺乏生活经验的大学生上当受骗。

二、就业陷阱的防范

1、学校层面

(1)、加强就业政策宣传教育。学校就业部门要及时对毕业大学生进行就业形势教育,让毕业生认清当前的就业形势,了解国家最新的就业政策,培养多次就业意识和创业精神。

例如,让学生了解国家确立的“劳动者自主就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方针,千方百计增加就业扩大就业规模的政策,同时也要让学生认识到目前供需矛盾还比较突出,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和创业观,培养学生创业思想和创业能力,鼓励学生勇于创业。

(2)、加强就业指导针对性。学校的.就业指导部门要把国家就业政策及时的`告知毕业生,把引导毕业生面向基层、面向西部就业与国家西部开发的建设结合起来,与对毕业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和人生目标规划教育结合起来,提高就业指导的针对性,不能笼统地号召,空洞地鼓吹。

(3)、多向学生介绍防范就业陷阱的知识。刚毕业的大学生的社会阅历较浅,再说还有一种初生牛犊不怕虎的闯劲和天之骄子的傲气,他们对于在就业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的陷阱不能及时识别。

学校应该针对就业陷阱的类型进行相关的防范教育,教会学生从国家、政府、学校或正规的人才交流市场获取就业信息,不要相信小广告和流动招聘者。

让学生学会根据实际情况辨别工资的可信度,对于公司资质的描述要多问几个为什么,还可以通过工商部门电话、网站等进行核实,不要轻易相信“老同学”“老朋友”,不要贪图一时的虚荣和小利。

2、学生层面

(1)、端正就业心态

在校期间要刻苦学习,努力掌握专业技术知识,贮备良好的就业能力,为将来的就业打下良好基层。要相信“一份耕耘,一份收获”,不要随便相信高工资、高待遇、福利好、挣钱快的招聘消息,坚信不有会天上掉馅饼的好事,任何成功都是要经过努力后取得的。

要认清自己,知道自己的真实水平,不要以社会精英自诩,当不法分子以不实夸大之词或甜言蜜语向你游说时能保持清醒的头脑。

(2)、不断提高法律意识

大学生要切实了解《劳动法》、《合同法》等法律的相关内容,在自己的就业过程中增加就业陷阱辨别力。另外,大学生要加强法律观念和维权意识,遇到权利受到侵害时能够敢于拿起法律武器来维护自身利益,不给违法分子以可乘之机。

三、就业陷阱的特征

1、欺骗虚伪性

欺骗虚伪性主要表现在用人单位以虚假宣传、不实承诺来取得求职大学生的良好期望,以此提高招聘条件,隐藏各种不法目的。

2、诱惑性

就业陷阱的诱惑性主要表现在不法单位用高工资、高待遇来吸引求职大学生的注意力。例如,某单位承诺待遇有多高多高,但求职者入职后却告诉他待遇里边包括的“五险一金”、食宿费等等,是工资的总值。

3、违法悖德性

就业陷阱的违法性,主要表现在违反《劳动合同法》,有的甚至违反了《刑法》。例如,用人单位想留住人才,而在招聘之时采用比较隐晦的手段扣押学生的身份证、毕业证书等证件,当学生有了其他好的工作选择时,欲走难行。

这就违反了《劳动合同法》第九条之规定:“用人单位招用劳动者,不得扣押劳动者的居民身份证和其他证件”。就业陷阱的悖德性,主要表现在利用社会对学生的认同和信任,诱骗学生从事推销劣质产品等,有悖社会公德,甚至走上违法犯罪道路。

4、模糊性

所谓模糊性,是指用人单位或个人在招聘信息中用词多含歧义,让求职大学生者感觉是有利的,但他们自己解释时又完全变得不利于求职者。

5、多面性

多面性是指就业信息的发布单位功能强大,往往表现为用同样的地址和电话注册多个公司,或一个公司业务涉及多个领域。

简单回答几种常见的就业陷阱2

据部分高校反映,近期福州迈博网络科技有限公司通过58同城、福州597人才网、校园招聘会等渠道发布大量招聘手机程序员、微信运营专员、计算机实习生等岗位招聘信息,以优厚待遇,吸引毕业生前往面试。

通过短暂考核,该公司要求每位毕业生签订《就业协议书》。《就业协议书》签订单位为福鼎市真善缘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协议约定,毕业生需先交几千至上万元的各种名目的费用,才予以技术培训和安置。

毕业生交完钱后,对方又以公司倒闭,等待安排省外就业等各种方式让毕业生自动离职。据初步核查,上述欺诈事件涉及多所高校,数十名毕业生上当受骗,金额达数十万元。

工作太容易当心有陷阱

成都某高校于同学,称自己去年12月份曾在某招聘网站投过简历,一直没收到回复。最近几天,接到一个“销售公司”的电话,称他们在长沙、贵州等地销售电子商品,在网上看到她的简历后,觉得很不错,希望她能够加入他们公司,加入后一年至少能挣几十万元。

在大学生求职高峰季,鉴于部分大学毕业生急于找到工作,在选择工作单位时难免会有些松懈,影响判断。对此,专业人士表示:“大学毕业生在选择公司时,要看对方是否有正规牌照或者正规证明。

在求职过程中,一旦发现对方出现‘一年就可以挣多少’等承诺时,要提高警惕。入职后,要对工作行为和公司的运作模式进行初步判断,是否存在虚假情况和违法行为。”

网上求职警惕网络传销

不少大学生过于信赖网上求职,将简历发到网上,自己的很多个人信息也同时曝光,难免不会成为网络传销组织的“目标下线”。对此,专业人士表示:“不排除某些网络传销组织假冒某企业,在网络上进行虚假招聘。”,“这些人是利用正规公司的名称将人骗进去。

然后引诱其加入传销团伙。如果求职者在网上看到打着创业、高科技、电子商务等旗号,以‘网络营销’‘网络直销’‘网店加盟’等形式从事网络销售工作的招聘信息,千万不可轻信,要多留个心眼。天上不会掉馅饼,一定要遵循生财有道原则,不能投机取巧。”

因此,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要提高自我保护意识,防止以缴交押金、保证金、扣压证件和参加培训、技术辅导等手段骗取钱财的行为发生,警惕皮包公司、非法传销等“就业陷阱”,增强反欺诈能力。我们也要提醒大学毕业生,求职要端正心态,处处留心,预防高薪等诱饵,以防误入骗局之中。

简单回答几种常见的就业陷阱3

(一)、虚假广告陷阱

一些用人单位在招聘会上为了招到条件较好的毕业生,会夸大或隐瞒自己的某些情况。比如:在发布招聘信息时,往往故意扩大用人单位规模和岗位数量,进行虚假宣传;或者把招聘职位写得冠冕堂皇,不是“经理”就是“总监”,但实际上却只是“办事员”、“业务员”,根本没有广告上写的那么诱人。

(二)、色情陷阱

一些用人单位利用招聘、面试等侵犯学生。有一些招聘广告上称招聘男女公关人员,月薪上千或上万,令一些涉世不深的毕业生调入陷阱。所谓“男女公关”实则是从事性服务;所谓“高薪”实则是从事性服务时客人所给的小费。面对这样的问题或遇到这样的情况,学生一定要提高警惕,不可随便跳入这种陷阱。

(三)、传销陷阱

所谓传销,本是指生产企业不通过店铺销售,而由传销员将本企业产品直接销售给消费者的经营方式。

该经营方式受到国家的严令禁止。现在的传销者首选对象常常是急于挣钱的打工者特别是刚刚毕业的学生,他们通过各种渠道得到欲骗对象的电话后,便打着同乡、同学、亲戚等幌子,以帮忙找工作为由,以高薪为诱饵,因人而异,投其所好。

骗求职者去进行非法传销活动。求职者一旦进入陷阱,便限制人身自由,被迫从事传销,要么交3000-4000元入门费,要么花3000-4000元购买传销产品作为入门条件。传销组织者还采取扣留身份证、控制通讯工具、监视等手段不让受骗者离开,强迫他们联系亲友前来,或者寄钱寄物从中牟利。

(四)、协议陷阱

就业协议是明确毕业生、用人单位在毕业生就业择业过程中权利和义务的书面协议。就业协议一经签订,对双方都具有约束力。按照有关规定,就业协议不能代替劳动合同或聘用合同,这样就可能在毕业生和用人单位之间产生纠纷。常见的毕业生签就业协议过程中遇到的陷阱又分为以下几种:

1. 用人单位不与毕业生签订就业协议书

2.用人单位不跟应聘者签订劳动合同

3.用人单位不将承诺写入合同

4. 用人单位与毕业生签订“霸王合同”

(五)、试用期陷阱

试用期,就是劳动关系的试验阶段,但决非是用人单位对劳动者的单方“试用”。我们这里所说的试用期,是指用人单位和劳动者为了相互了解而选择、约定的考察期。

一般来说,单位用人有试用期是正常的,试用期的薪水一般都不高,等到转正之后,薪水会有较大幅度提高。很多公司为了使用廉价劳动力,抓住毕业生急于找工作的心理,堂而皇之地打出试用期的牌子,看起来非常规范,待试用期一过,以种种理由告诉求职者不符合录用条件就将其解聘了。这样的公司不断地炒人,毕业生永远不会成为正式员工。

❺ 就业信息陷阱的类型包括什么

常见的就业信息陷阱有:

1、陷阱一:网络刷单兼职。

近日,王女士在社交平台上添加一名假冒社区工作人员的骗子为好友。很快,王女士被其拉入群聊中对短视频点赞,并按照对方要求下载了某APP开始刷单。后来她发现无法提现,至此意识到被骗,损失近20万元。

一些不法分子以“动动手指就赚钱”“高回报”“收益快”等噱头发布兼职招聘广告,待受害人上钩后,再通过“入职考核”“业绩考核”等名义诱骗受害人刷单,进而实施诈骗。“刷单”“刷信誉”本身就是商业违规行为,已被明令禁止,并非正当兼职。

2、陷阱二:网络“高薪”招聘。

一些中介机构在网络上发布“高薪”招聘信息,吸引人注意。很多招工信息写得天花乱坠,薪资水平、福利待遇非常好,让人看了就心动。当求职者在网上报名,去到线下公司后,才发现工资并不是发布信息所吹嘘的“高薪”。

求职者在应聘过程中应留意招聘地点、环境是否固定或正规;慎签用工合同,尽可能考察了解招聘单位的真实情况,不要因为急于工作而心存侥幸。

3、陷阱三:“见面交费”招工诈骗。

骗子诱骗求职者面试后,以交服装费、体检费等名义收钱或者承诺交了押金后就可以上班。求职者交费后,骗子要么找借口不给其安排工作,要么就是人去楼空,杳无音讯。

招聘单位以任何名义向求职者收取押金、保证金、报名费等行为,属非法行为。求职者遇到此类情况,要坚持拒交,更不要将身份证、暂住证等证件随意交给招工者。

❻ 常见的求职骗局有哪些如何帮助刚毕业的学生分辨求职骗局

哪些是招聘的陷阱?

1. 金字塔式推销漩涡

一些传销组织利用大学生没有经验,急于找工作的心理,打着高科技的幌子,引诱求职者参与传销等违法活动。

4. 吝啬担保金

有的企业先与求职者签订产品销售协议,要求求职者销售一定数量的产品才能被录用,并收取保证金。如果求职者达不到销售目标,就 "黑 "掉保证金。

5. 试用期陷阱

与正式员工相比,试用期员工的工资和福利较低,因此在试用期即将结束时,一些企业会以各种理由解雇求职者。劳动法》明确规定,试用期最长不得超过6个月。

6. 不签劳动合同

有些企业以试用期为由不与求职者签订劳动合同,有些求职者不想被 "套牢 "或缺乏自我保护意识,不签订劳动合同。

7. 不缴纳五险一金和住房公积金

有的企业在给求职者承诺待遇时,五项社会保险和住房公积金没有兑现,支付工资时却要扣除各种无关的费用,甚至不给加班费,剥夺假期,变相使用廉价劳动力。

8. 空壳公司

一些公司用虚假的身份和地址注册多家公司,对求职者承诺高薪,对学历和工作经验要求不高,到了发工资的时候就消失了,还设局骗取求职者的保证金等费用。

9. 提前付款

一些企业和中介机构要求求职者先交注册费、登记费、资料费、推荐费、登记费等各种费用,才能进入或实习,一段时间后又找理由 "辞退 "求职者。

❼ 常见的就业信息陷阱有哪些

常见的就业信息陷阱如下:
就业渠道陷阱主要是通过招聘网站、QQ信息、微信、微博等渠道发布招聘信息,通过这类渠道发布招聘信息的单位或个人由于监控不严,信息的真实性难以核实,信息发布者往往利用这一点,发布具有很大诱惑力的职位信息,吸引求职大学生的注意。 例如,某公司打出招聘“储备经理”的广告,并且许以高薪,而且条件也不苛刻,很多符合条件的大学生蜂拥而至,实际确实要干销售员的业务,所谓的高薪也要等到做到一定年限或职务之后才能享受。

❽ 常见的就业信息陷阱有哪些

常见的就业信息陷阱有:

1、陷阱一:网络刷单兼职

近日,王女士在社交平台上添加一名假冒社区工作人员的骗子为好友。很快,王女士被其拉入群聊中对短视频点赞,并按照对方要求下载了某APP开始刷单。后来她发现无法提现,至此意识到被骗,损失近20万元。

一些不法分子以“动动手指就赚钱”“高回报”“收益快”等噱头发布兼职招聘广告,待受害人上钩后,再通过“入职考核”“业绩考核”等名义诱骗受害人刷单,进而实施诈骗。“刷单”“刷信誉”本身就是商业违规行为,已被明令禁止,并非正当兼职。

2、陷阱二:网络“高薪”招聘

一些中介机构在网络上发布“高薪”招聘信息,吸引人注意。很多招工信息写得天花乱坠,薪资水平、福利待遇非常好,让人看了就心动。当求职者在网上报名,去到线下公司后,才发现工资并不是发布信息所吹嘘的“高薪”。

求职者在应聘过程中应留意招聘地点、环境是否固定或正规;慎签用工合同,尽可能考察了解招聘单位的真实情况,不要因为急于工作而心存侥幸。

3、陷阱三:“见面交费”招工诈骗

骗子诱骗求职者面试后,以交服装费、体检费等名义收钱或者承诺交了押金后就可以上班。求职者交费后,骗子要么找借口不给其安排工作,要么就是人去楼空,杳无音讯。

招聘单位以任何名义向求职者收取押金、保证金、报名费等行为,属非法行为。求职者遇到此类情况,要坚持拒交,更不要将身份证、暂住证等证件随意交给招工者。

阅读全文

与有哪些虚假就业信息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坏道硬盘的数据怎么导出 浏览:931
昆明西山区玩具批发市场在哪里 浏览:677
程序员发布会是什么 浏览:628
如何让小程序有黏性 浏览:981
碧水源属于哪个交易所 浏览:310
二手房交易哪些证 浏览:379
女性护理产品怎么用 浏览:338
段然技术怎么样 浏览:181
户户通电视信息弱怎么办 浏览:162
聚宝斋手游交易怎么样 浏览:768
天谕都能交易什么 浏览:433
武汉三菱文具批发市场在哪里 浏览:234
pmma产品用什么保护膜保护 浏览:137
怎么找太阳能预测数据集 浏览:770
爬虫解析数据有什么用 浏览:247
dota2代理商怎么样 浏览:106
市政府办公厅信息处有什么作用 浏览:178
会计信息质量控制变量有哪些 浏览:52
陌生人进来怎么发信息 浏览:825
大窖嘉宾汽水代理有什么弊端 浏览:6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