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现代社会,个人信息要怎么保护
第一,《公民个人信息保护法》应当在开篇列明公民个人信息的重要性,明确确保信息安全的相关举措,以提醒公民保护好自己的个人信息。个人信息的重要性是随着通讯手段的不断提升而逐步变得愈发重要。在高速发展的信息社会里,公民的个人信息与个人的人身、财产等切身利益紧密相连。平时我们觉得一些无关紧要的信息,如果通过相应的技术处理,比如大数据分析,就能在一些普通信息的基础上分析出事关个人隐私、信息安全的“敏感信息”,进而侵害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因此,我建议在未来的《公民个人信息保护法》中开篇即强调公民个人信息对个人、对他人、对国家的重要性,同时明确在现代社会保障信息安全的相关举措,以提升公民个人保护信息的意识和能力。
二、要明确法律要保护的公民个人信息的范围。我认为要明确法律要保护的公民个人信息的范围需要从两个方面进行考虑。
一方面,我们应当根据不同人群来界定出符合生活实际需要的由法律予以保护的个人信息,防止不根据实际情况,一刀切的现象出现。比如,对于党政官员需要受法律保护的个人信息范围就需要进行特殊规定。因为党政官员作为人民的公仆,作为国家的公职 人员需要接受广大人民群众的监督,就需要广大党政官员让渡一部分个人信息权利出来,让人民群众更加的了解自己的服务者的具体情况,这样既符合群众路线的要求,也更好的顺应了当前的反腐形势。
另一方面,法律需要保护的公民个人信息十分庞杂,有些公民个人信息直接关乎公民个人的人格尊严,个人隐私等核心利益,需要法律重点保护。但有的公民个人信息并不直接关系公民的切身利益,但经过数字化分析也能构成对公民的侵权,这类型的公民个人信息需要保护的程度无需如“个人敏感隐私信息”那么强,一般保护即可。因此,这就需要法律对其进行的分类,然后根据类别的不同规定不同的保护力度。
2. 身份信息泄露了要怎么处理
如果仅仅是泄露了身份证号或者单单只有身份证复印件并没有太大影响,因为如果犯罪分子只是单凭身份证号或者是复印件是无法办理很多业务的。但也要注意若需要用到身份证复印件,应该在上面注明其用途,不要给犯罪分子可乘之机。注意妥善保管自己的证件,泄露他人身份证信息,情节较轻处以10-15日行政拘留,并处5000元罚款,情节严重构成刑事犯罪者,处以3年以下有期徒刑并罚款。
法律依据:《刑法》第二百五十三条
金融、电信、交通、教育、医疗等单位的工作人员,违反国家规定,将本单位在履行职责或者提供服务过程中获得的公民个人信息,出售或者非法提供给他人,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
《中华人民共和国居民身份证法》(最新修正本)第十九条,
机关单位或金融、教育、医疗等单位工作人员泄露在履行职责或者提供服务过程中获得的居民身份证记载的公民个人信息,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尚不构成犯罪的,由公安机关处十日以上十五日以下拘留,并处五千元罚款,有违法所得的,没收违法所得。
3. 大数据时代下,如何更好的保护个人信息
在大数据时代下如何保护好个人信息?
大数据分析能够轻易计算出一个人的各种喜好,判断一个人做出某种行为的几率。可以说掌握了用户的信息就掌握了财富的密码。而网络的进步让原本就容易泄露的个人信息变得更加透明。如何保护成了人们指的思考的事情,以下几点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保护个人信息:
一、软件购物时避免使用真名
在软件上购物时用户姓名的位置可以是任意的名字,比如彭于晏老婆等等,但不要使用自己真实的姓名,姓名和手机号是很微妙的组合,通过快递公司等,这些信息很可能会泄露给电信诈骗方。
信息保护
4. 在这个信息化的时代,我们该怎样保护自己的个人信息
在信息化的时代,我们每个人个人信息都不在只是自己知道。随着网络的发展和进步,每个人的个人资料,都可以在网上查到。互联网不仅带给我们便捷,还给我们带来了一定要的隐患。。现在许多的犯罪分子都不再只是没有技术的罪犯。他们很多人都是拥有着高学历,高智商的犯罪者。特别是那些对互联网拥有大量了解和技术的人,对广大群众来说是非常危险的。只要他们知道你的一点个人信息,就可以运用互联网将你的个人信息进行挖掘。最后导致你的个人信息泄露。
在生活中保护好自己的个人信息,只要有自己的个人信息物品都要进行妥善处理。现在网购越发流行,我们在网购途中留下的个人信息也会受到泄露的威胁。在我们拿到快递之后,我们应该将自己留在快递上的个人信息清理干净之后再扔掉。
5. 身份信息泄露了要怎么处理
【法律分析】:如果仅仅是泄露了身份证号或者单单只有身份证复印件并没有太大影响,因为如果犯罪分子只是单凭身份证号或者是复印件是无法办理很多业务的。但也要注意若需要用到身份证复印件,应该在上面注明其用途,不要给犯罪分子可乘之机。注意妥善保管自己的证件,泄露他人身份证信息,情节较轻处以10-15日行政拘留,并处5000元罚款,情节严重构成刑事犯罪者,处以3年以下有期徒刑并罚款。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第二百五十三条 邮政工作人员私自开拆或者隐匿、毁弃邮件、电报的,处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犯前款罪而窃取财物的,依照本法第二百六十四条的规定定罪从重处罚。第二百五十三条之一违反国家有关规定,向他人出售或者提供公民个人信息,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情节特别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违反国家有关规定,将在履行职责或者提供服务过程中获得的公民个人信息,出售或者提供给他人的,依照前款的规定从重处罚。窃取或者以其他方法非法获取公民个人信息的,依照第一款的规定处罚。单位犯前三款罪的,对单位判处罚金,并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照各该款的规定处罚。
《中华人民共和国居民身份证法》 第十九条 国家机关或者金融、电信、交通、教育、医疗等单位的工作人员泄露在履行职责或者提供服务过程中获得的居民身份证记载的公民个人信息,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尚不构成犯罪的,由公安机关处十日以上十五日以下拘留,并处五千元罚款,有违法所得的,没收违法所得。单位有前款行为,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尚不构成犯罪的,由公安机关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处十日以上十五日以下拘留,并处十万元以上五十万元以下罚款,有违法所得的,没收违法所得。有前两款行为,对他人造成损害的,依法承担民事责任。
6. 身份证号码信息泄露怎么办
身份证号码信息泄露怎么办?公民发现个人身份泄露的,第一,有权要求网络服务提供者删除有关信息或者采取其他必要措施予以制止。第二,必要时可向网络安全事件处置相关机构进行举报或求援。第三,如果发现泄漏的身份信息被用于犯罪的,可以向公安机关报案。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居民身份证法》第十九条,机关单位或金融、教育、医疗等单位工作人员泄露在履行职责或者提供服务过程中获得的居民身份证记载的公民个人信息,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尚不构成犯罪的,由公安机关处十日以上十五日以下拘留,并处五千元罚款,有违法所得的,没收违法所得。不会给你带来什么伤害和损失,但是要告知亲属,防止坏人利用信息诈骗。
1、居民身份证号码,正确、正式的称谓应该是“公民身份号码”。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GB 11643-1999〗中有关公民身份号码的规定,公民身份号码是特征组合码,由十七位数字本体码和一位数字校验码组成。
2、排列顺序从左至右依次为:六位数字地址码,八位数字出生日期码,三位数字顺序码和一位数字校验码。
3、中华人民共和国居民身份证是国家法定的证明公民个人身份的有效证件。
4、居民身份证号码属于个人隐私号码,日常生活中居民应妥善保管。
5、个人信息泄露后应告知亲属,防止坏人利用信息诈骗。
(6)如何妥善处理居民信息扩展阅读:
1、个人隐私受法律保护。侵扰他人私生活、公开他人隐私的行为,既是违反社会道德的行为,也是违法行为。监视、窥视他人私生活,以偷看日记、私拆信件等手段千方百计刺探他人的秘密,都属于侵害隐私权的行为。当然,为了社会公共利益,执法机关依法调查和公开当事人的有关信息,则不属于侵权行为。
2、尊重他人隐私,需要强化责任和荣誉意识。个人隐私权里无不包含着两种最忠实的守护——责任和荣誉。亲人、朋友之间常常会分享一些个人秘密,这是基于彼此信任。
3、我们要承担起对这份隐私的责任和信誉,这不但能保护自己的隐私,也是对他人隐私的保护和尊重。人与人之间要互相尊重彼此的隐私。保护公民的隐私权,是道德的呼唤,有助于树立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
7. 我们怎么才能做好个人信息保护
是的,在生活中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妥善处理包含个人真实信息的缴费单据、快递单、身份复印件等物品,尽量避免在社交网站发布个人高清自拍照片,保护好个人信息,避免被恶意利用。最好通过腾讯手机管家等安全软件,可以智能拦截诈骗短信;若不慎点开了链接,手机管家会进行风险提示,告知用户该网站为恶意网站,不建议访问;如果继续操作,手机管家还可以查杀链接背后的木马病毒,识破骗子设下的每一环圈套并进行有效保护,避免隐私泄露和财产损失。
8. 作为公民,如何妥善保管好自己的居民身份证
(一)保管自己的身份证,谨防丢失盗用。保管不善是造成潜在隐患的主要原因。身份证作为日常生活最重要的证件,要妥善保管。切莫给不法分子以可乘之机。
(二)不随意出借身份证,谨防不当使用。随意出借身份证,既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居民身份证法》,也可能造成委托别人处理事务的表象,将承担相应的民事、行政法律后果,风险很大。因此,碍于情面、贪图小便宜的出借行为不可取。
(三)身份证丢失后及时报案,并留存证据,以尽可能降低风险。身份证不小心丢失后,要及时向公安机关报案,补办新证,作废原证。并注意留存证据,以便陷入纠纷时有据可查。
(四)发现被冒名使用后,及时咨询专业人士,依法维权。要及时报案,并积极咨询法律专业人士,通过搜集证据锁定侵权人、寻求行政救济、向法院提起诉讼等方式,依法维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