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作为教师应该如何应对教育信息化的挑战
信息技术在当今社会各领域的应用已十分广泛,而教育信息化对学校教育所产生的影响也越来越大,尤其对转变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促进教学改革、实现教学手段的现代化等都能起到显而易见的作用。那么,作为一名教师,如何在教育信息化面前应对自如、如何通过提高自身的信息化水平来促进教学水平和教学能力,使之更能切合课堂教学的实际与学生的需求等等,诸如此类的问题必须进行深入的思考。
1.教育信息化对教师意味着什么?
教育信息化是将信息作为教育系统的一个基本构成要素,并在教育的各个领域广泛地利用信息技术,促进教育现代化的过程。教育信息化的技术特点是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和多媒体化,基本特征是开放、共享、交互和协作。教育信息化旨在把现代信息技术和教育技术应用于教学过程,其目的是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促使教育和教学在已有的基础上不断跨越新的台阶。当然,教育信息化对传统的教育思想、教育观念、教育模式、教学形式、学习方式等也会产生巨大的冲击,而且这种冲击已经形成。但它又是一种有利于教育健康发展和进步的冲击,因为我们的学校教育已从中初步尝到了甜头。
教师是学校教育教学的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教育信息化离不开广大教师的积极参与,由此也可以看出,教师又是推动教育信息化建设的主要力量。在信息化时代,一个教师如果不具备良好的信息素养,没有现代人必须具有的信息技术,难以立足于三尺讲台,也谈不上称职,更会贻笑大方。因为在如今的社会里,人人已经置身于信息化所覆盖的环境之中,从举手投足到待人接物,假如没有一些相关的信息技术知识和能力,恐怕会处处遭遇难堪。而校园更是信息化普及的先遣之地,教学大楼、教室、实验室、图书馆、办公室等等,哪一处没有信息化的痕迹?只不过程度有高有低而已。当然,我们的教师要完全适应教育信息化,也需要有一个过程。
那么,在教育信息化时代,教师在教育实践中应该有怎样的实际表现呢?首先,要树立现代化教育观念。教师应从传统意义上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习的组织者和协调者,即对学生的多种学习活动进行指导、计划、组织、协调,注重培养学生自我学习及获取信息和知识的能力。其次,要有应用现代信息技术的能力。教育信息化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利用计算机进行辅助教学,这就需要教师熟练掌握相关的电脑知识和有关的操作技能,了解和学习必需的软件,培养自己设计和制作课件的能力,做到能进行单机教学和网络教学。
2.教育信息化应该指向课程整合。
在实际教学中,对教师来说,课程整合是教育信息化的一个非常重要方面,如果他能很好地运用合适的教学软件进行课程开发,对于突破教材中的重点和难点、提高教学效率无疑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对改革现有的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也具有很重要的促进作用。
课程整合就是将各种技术手段完美、恰当地应用到课程中,使课堂教学从传统的教科书、讲义、粉笔和黑板中解脱出来,对教师而言,则是走向现代教学的开端。但要达到课程整合的目标,也并非轻而易举。教师不仅要掌握信息技术手段,还须深刻了解教育的本质、本学科教学所要达到的目标、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传统教学的优点和局限性。教师在课程整合的过程中,必然会碰到难以预料的问题和困难,这就要求教师注意积累,想方设法获取各种有用的信息,如有目的地经常上网搜寻信息或阅读有关纸质媒体、电视媒体、电子读物,对信息源的了解越多越好,要能从一般人不易察觉之处发现那些隐含的信息,并不断提高自身的分析和判断能力。另外,教师还要不断提高对相关信息的整合能力,能够创造性地策划、处理和加工所获得的信息,如设计课堂教学方案、撰写课件脚本,同时能从实际出发,考虑利用信息的最有效方式,体现崭新的教学理念与教学组织形式和方法。要能经常根据获取的教育教学的最新信息,组织和调整自己的教学思路、策略,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经常处于“否定之否定”的状态,对于特别适合运用计算机等现代媒体辅助教学的课程内容,要及时纳入到课件制作的范围,并尽可能地制作成相关的课件用于教学,达到提高教学的目的。
3.教育信息化最终要着眼于学生素质的培养。
注重对学生进行信息素养的培养,是教师面对教育信息化要注意的又一个重要方面。教育信息化的根本目的是推进素质教育,实现创新人才的培养。面向信息社会的人才应具备的一项基本素质就是信息能力,它是信息社会中每一个人赖以生活、学习的基本能力,是进入信息社会的通行证,是实现国家信息化的重要基础和保证。教育信息化应将每一位学生的信息能力培养作为一项重要的内容。在信息化社会里,一个人如果不能正确地选择信息、利用信息,就会有被信息淹没的危险。教师应注重学生信息能力的培养,要根据教学的需要,引导和指点学生学会搜集和处理信息,并转化为自己的一种能力;要引导学生正确利用网络、书刊、电视等渠道来开展学习(包括网络环境下的协作学习),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自己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造性思维能力。而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可以加快上述能力的培养。
在以知识的传递、知识的理解为中心的传统接受式教学中,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这与现代化社会的要求是有相当距离的。要扭转这种局面,促使学生主动地去获取知识,需要教师引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思维方法,并教会他们利用计算机技术和知识,主动地去探求未知世界。
㈡ 如何理解"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
1、教育信息化是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以教育信息化为龙头,带动教育现代化,实现教育的跨越式发展,已成为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战略选择。
2、 信息化人才培养是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重点,也是教育信息化顺利发展的根本保障和智力支持。信息化人才培养包括三个层面:提高全民信息化意识和素质,信息化专业人才培养,信息化师资队伍建设。最近几年来,高校广泛开设了信息技术相关专业和信息技术课程,加大了计算机相关专业的教学改革,设立了示范性软件学院35所、示范性软件技术学院35所、国家计算机技术与软件应用技能紧缺人才培养培训基地180个和国家集成电路人才培养基地,建设了全国教师教育网络联盟,举办了各种师资培训。总的来说,信息化人才培养规模在不断扩大,水平在不断提高。
㈢ 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表现在哪些方面
1、教师的信息意识。
在差不多过去二十年,我讲得最多的几句话,恐怕就是:“知之为知之,不知谷歌之”。毕竟,以搜索引擎使用为核心的信息检索,实际上就是教师信息素养的基础。因为,在今天这样一个开放的教育世界,我们根本就不缺少资源。在信息时代,我们缺少的是具有较高信息素养的一线教师。
2、教师的信息能力。
教师的信息素养的第二层,是教师的信息能力,也就是教师借助各种信息技术来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或者说是和信息打交道的能力。比如,信息检索、信息获取、信息加工、信息评价、信息分享、信息表征等具体的处理信息和加工分享信息的能力。
3、教师的信息伦理与文化。
教师的信息素养的第三层,是教师的信息伦理与文化,也就是教师和信息打交道的伦理和信息文化。
在过去这些年,有关信息伦理和信息文化方面的问题,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于是,各种肖像侵权、在网络上出现的知识产权纠纷、网络谣言的传播、创用共享版权的应用、个人隐私的保护等等。
教师提升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必要性:
全球开放教育资源运动的蓬勃发展,开放课程和在线课程的风起云涌,为生活在这个时代的每一个人,包括我们的教师,都提供了一个借助网络,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和技能,提升自己的信息素养的管道和机会。
在过去的差不多十年间,大规模开放在线教育课程,为每一个能够接入互联网的人,提供了学习的契机。今天,我们每一个可以接入互联网的人,都拥有了面向全球,向其他任何人学习自己想要学习的几乎任何东西的机会。其中,就包括信息能力、信息伦理和信息文化相关知识与技能的机会。
其实,教师的学习,除了向同行学习、在实践中学习之外,一个越发重要的途径边是在实践社群中的学习。透过网络,在实践社群中,我们可以向全世界的同行学习,学习他们的学科知识、学习他们的教育教学法的知识、学习信息技术的知识,提升我们的信息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