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政府信息化的包含内容
政府信息化主要包括这样几个方面:
(1)电子法规政策系统。对所有政府部门和工作人员提供相关的现行有效的各项法律、法规、规章、行政命令和政策规范,使所有政府机关和工作人员真正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
(2)电子公文系统。在保证信息安全的前提下在政府上下级、部门之间传送有关的政府公文,使政务信息十分快捷地在政府间和政府内流转,提高政府公文处理速度。
(3)电子司法档案系统。在政府司法机关之间共享司法信息,通过共享信息改善司法工作效率和提高司法人员综合能力。
(4)电子财政管理系统。向各级国家权力机关、审计部门和相关机构提供分级、分部门历年的政府财政预算及其执行情况,包括从明细到汇总的财政收入、开支、拨付款数据以及相关的文字说明和图表,便于有关领导和部门及时掌握和监控财政状况。
(1)信息化最低限度是多少扩展阅读:
政府信息化规范管理:
以数字化管理为突破口,力促城市管理能力提升电子政务与政府传统管理方式相比,最大的改变就是使政府各类信息资源数据库互联共享成为可能,让政府信息资源利用更充分、更合理、更有效率,并且通过网络能够实现快速和大规模的远程数据采集和分析。
实现跨地域信息的集中管理和及时响应,大大增强管理者的核对、监管能力,大大提升公共管理能力。城市管理是公共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公共管理能力和水平的高低,体现得最直观、最直接、最有力的就是城市管理。通过电子政务系统建设提升公共管理能力,应首先从城市管理做起。
② 信息化战争的什么将降到最低限度
信息化战争的实践表明,非接触作战样式具有许多的优越性。一、能够充分发挥高技术武器的威力。二、战争的突然性增大。三、提高生存能力,减少伤亡。四、可实施全纵深同时攻击,增大作战效能。五、战争的政治风险小。
③ 信息化建设现状
信息化建设现状分析的目的是摸清“家底”,为确定系统建设目标和范围提供科学依据。现状分析是基于调研的数据进行的,在分析之前,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调研。
(1)基础环境设施状况(机房、配电等)。
(2)网络系统的拓扑、线路支撑、产品配置。
(3)应用系统技术路线、支撑产品、系统功能。
(4)信息技术应用发展的计划。
(5)现有信息系统的经验与制约。
而分析时,可围绕以下问题进行。
(1)技术是否单一、老化、落后。
(2)基础设施是否老化、不足。
(3)应用系统是否功能单一、不适应职能变化。
(4)体系结构是否落后,无法适应机构变化。
(5)系统是否缺乏体系结构,系统集成度是否较差。
(6)数据规范程度是否太低,数据是否不共享、不增值。
具体的分析内容,可参考下文。
3.1.2.1 具备基础条件
我国计算机网络系统经过若干年的建设,已形成了一定规模,部分省份的电子政务信息网的框架已经初步建立,可以提供及时、重要的信息,具备了全面开展社会保障信息系统建设的基本条件。
以广东省为例,其社会保障业务系统,特别是劳动和社会保险系统在大部分地区已实现了计算机化。如广东省社会保障局,1994年即启动了社会保险计算机管理系统,并不断地升级和改进,实现了基金征收、待遇审核、基金财务管理以及养老、失业、工伤等资金发放的网络计算机管理,在社会保险业务管理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再如深圳市劳动信息系统,已建立了全市劳动力信息管理系统、城市增容费管理系统等,市劳动信息系统共有31个网点,实现了职业介绍广域网系统、劳动法规系统、招调工管理、职业技能鉴定系统、企业工资管理系统、工资增长线管理和最低工资管理、劳动监察系统、信访、监督和审理、劳动安全系统、失业保险系统、失业登记、待遇发放等,这些业务系统的计算机网络化管理都为业务系统的管理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3.1.2.2 信息化建设仍未完善
由于近年来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保险的政策和相关劳动法律法规政策都发生了重大的改变,业务系统的管理模式也由单一管理型向多层管理型转变,并且业务量增长迅猛,现有的IT资源包括设备、网络、数据库、应用软件等已不能满足现有业务的需要。并且,受当时业务发展状况和通信网络技术发展水平的影响,现行网络也存在不少问题,主要表现在系统网络发展很不平衡。现行网络是依不同业务应用而各自分散独立,其特点是:网络结构简单,使用设备价格便宜;网络结构松散,缺乏灵活性、统一性;网络技术落后,设备陈旧,难以适应现有社会保障业务和信息化建设发展的需要。
由此可见,在统一规划、统一标准、充分利用、联合共建和分步实施、分级管理、网络互联、信息共享为基本原则的指导下,建设省级信息网络互联大平台,将各地分系统连接起来,建成一个统一的社会保障信息系统,是社会保障信息系统建设的基本目标。
在应用和网络方案设计时,应充分考虑现有的IT资源状况,把各期投资和未来发展的兼容性融合于系统方案中,以保护已有投资项目,特别是要充分利用已有的网络、设备和数据资源,并做好新老系统的平滑过渡。
3.1.2.3 社会保障业务变化产生的需求
社会保障政策的调整和变化,特别是公费医疗制度的改革、社会保险费税务征收的管理,以及国有企业职工下岗带来的就业压力等,促使社会保障的政策还会不断地调整和变化,这些调整和变化,必然影响到业务系统的变化,因此要求社会保障信息系统的体系结构必须具备较高的灵活性。
社会保障业务也正在发生着变化,业务管理由分散的、单一的管理向直接和间接相结合的多层次管理转变;同时,收支标准从单一标准向多元化标准转变,业务量的大幅度增长,业务分工更加详细,业务发展越来越多越快以及参保人数的急剧增加等,对计算机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促使业务系统也必须由单一业务向综合业务转变,局域网向广域网转变,局部服务向社会化公共服务转变,因此需构建统一的网络和社会保障信息系统的平台,实现信息互通、资源共享。
在社会保障业务的过程中将不断地提出新的业务系统需求,如:实现税务征收社会保险费系统,社会化发放的社会保障支付系统,决策支持系统(包括政策模拟系统),提供社会化服务的咨询、查询系统等,同时也会废除一些不必要的业务系统,如公费医疗等业务系统。因此,应用系统的设计必须立足于现在,着眼于未来,要求系统配置灵活、开放并具有可扩充性。
④ 信息安全如何进行体系化建设
信息安全建设是电子政务建设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电子政务信息系统承载着大量事关国家政治安全、经济安全、国防安全和社会稳定的数据和信息;网络与信息安全不仅关系到电子政务的健康发展,而且已经成为国家安全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缺乏安全保障的电子政务信息系统,不可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电子政务。
一、强化安全保密意识,高度重视信息安全,是确保政务网络信息系统安全运行的前提条件
目前,电子政务信息系统大都是采用开放式的操作系统和网络协议,存在着先天的安全隐患。网络攻击、黑客入侵、病毒泛滥、系统故障、自然灾害、网络窃密和内部人员违规操作等都对电子政务的安全构成极大威胁。因此,信息安全保障工作是一项关系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全局的长期性任务。
我们必须认真贯彻“一手抓电子政务建设,一手抓网络和信息安全”的精神和中办发[2003]27号文件关于信息安全保障工作的总体要求,充分认识加强信息安全体系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高度重视网络和信息安全。这是做好信息安全保障工作的前提条件。“高度重视”首先要领导重视;只有领导重视才能把信息安全工作列入议事日程,放到重要的位置,才能及时协调解决信息安全工作所面临的诸多难题。其次,要通过加强网络保密知识的普及教育,特别是对县处级以上干部进行网络安全知识培训,大力强化公务员队伍的安全保密意识,使网络信息安全宣传教育工作不留死角,为网络信息系统安全运行创造条件。
二、加强法制建设,建立完善的制度规范,是做好信息安全保障工作的重要基础
确保政务网络信息安全,必须加强信息安全法制建设和标准化建设,严格按照规章制度和工作规范办事。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信息安全工作尤其如此。如果我们能够坚持建立法制和标准,完善制度和规范并很好地执行,就会把不安全因素和失误降到最低限度,使政务信息安全工作不断登上新的台阶。
为此,一要严格按照现行的法律法规规范网络行为,维护网络秩序,同时逐步建立和完善信息安全法律制度。要加强信息安全标准化工作,抓紧制定急需的信息安全和技术标准,形成与国际标准相衔接的具有中国特色的信息安全标准体系。
二要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和日常工作规范。要根据网络和信息安全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紧密联系本单位信息安全保密工作的实际,本着“堵漏、补缺、管用”的原则,抓紧修订、完善和新建信息安全工作的各项规章制度及操作规程,切实增强制度的科学性、有用性和可操作性,使信息安全工作有据可依、有章可循。
三要重视安全标准和规章制度的贯彻落实。有了制度,不能把它束之高阁。不按制度办事,是造成工作失误和安全隐患的重要原因。很多不安全因素和工作漏洞都是由于没有按程序办事所造成的。因此,要组织信息化工作人员反复学习有关制度和规范,使他们熟悉和掌握各项制度的基本内容,明白信息安全工作的规矩和方法,自觉用制度约束自己,规范工作。
四要建立完善对制度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和激励机制。工作程序、规章制度建立后,必须做到行必循之,把规章制度的每一条、每一款落到实处。执行制度主要靠自觉,但必须有严格的监督检查。要通过监督检查建立信息安全工作的激励机制,把信息安全工作与年度考核评比及“争先创优”工作紧密结合起来,激励先进,鞭策后进,确保各项信息安全工作制度落到实处。各地、各部门要不定期地对本地和本系统的制度落实情况进行自查自纠,发现问题及早解决。
三、建立信息安全组织体系,落实安全管理责任制,是做好政务信息安全保障工作的关键
调查显示,在实际的网络安全问题中,约有80%是由于管理问题造成的。因此,建立信息安全管理机构,加强组织协调,发挥其统筹规划、科学管理、宏观调控和决策的作用,强化信息安全管理,形成全方位的信息安全管理组织体系至关重要。
一方面,要逐步建立和完善信息安全组织体系。该体系应包括各地、各部门成立的保密工作领导小组;有本部门主管领导参加的政务网络与信息安全协调小组;聘请国内外安全专家组成的安全咨询专家小组。根据建设和应用情况需要,还可建立相应的信息安全管理执行机构(如“政府安全中心”),负责整个政务信息系统中的安全保密工作,包括提供相关服务。
另一方面,要在健全信息安全组织体系的基础上,切实落实安全管理责任制。明确各级、各部门行政一把手(或主管领导同志)作为信息安全保障工作的第一责任人;技术部门主管或项目负责人作为信息安全保障工作直接责任人,强化对网络管理人员和操作人员的管理。切实把好用人关,对关键岗位实行A、B角色管理;对网络管理人员和涉密操作人员要签订保密协议,明确保密职责,实行持证上岗制度。要培养一批具有信息安全管理经验的复合人才,充实到关键岗位,为政务信息化把好安全关。
四、结合实际注重实效,正确处理信息安全“五大关系”,是确保信息安全投资效益的最佳选择
在电子政务建设中,信息安全方面的投资往往涉及很大金额。各地、各部门应紧密结合自身实际,正确处理和把握与信息安全相关的“五大关系”,使有限的资金发挥出最大的社会效益。
1、要正确处理发展与安全的关系。发展与安全是信息安全关系中最基本、最重要的一对关系,由此可以派生出其他一些关系。发展与安全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相辅相成的,其中发展是目的,安全是保证。二者关系处理得好,安全会有保障并能促进发展;处理不好,安全就会制约并牵制发展。正确处理发展与安全的关系就是要加快发展,确保安全。具体讲,就是在加快发展过程中确保安全;在确保安全的条件下加快发展。这里要注意克服两种倾向:一是过分强调发展而忽视安全;二是追求绝对安全而制约发展。为此,要坚持电子政务发展和网络信息安全“两手抓”。要在电子政务建设和发展过程中不断加强安全管理,完善安全措施,切实保障安全;同时要在适度安全、基本安全的前提下,培育业务需求,加大工作力度,促进电子政务事业加快发展。
2、处理好安全成本与效益的关系。成本与效益的关系是由信息安全基本关系派生出来的,二者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相反相成的。成本与效益的关系处理得好,安全成本就会下降同时效益提高;处理不好,安全成本就会上升同时效益下降。正确处理好安全成本与效益的关系,必须坚持综合平衡。要根据中办发[2003]27号文件中关于“信息化发展的不同阶段和不同信息系统不同的安全需求,必须从实际出发,综合平衡安全成本和风险,优化信息安全资源的配置,确保重点”的要求,一方面千方百计降低安全投入成本,另一方面努力提高安全措施的实际效果,确保满足重点项目、重点部位的安全需求,使有限的安全保障资金充分发挥出良好的使用效益。
3、处理好信息安全与共享(信息公开和保密)的关系。这也是从信息安全基本关系中派生出来的。开放和发展需要信息资源共享,而网络互联为信息共享提供了条件。但信息公开和信息保护是一对不可回避的矛盾。推进信息化建设既要强调资源共享,还要保证信息安全。我们应立足于电子政务建设的大系统,整体地、动态地看待信息安全与资源共享问题,用发展的眼光和辩证的观点去处理问题。在这对矛盾中,目前资源共享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当前我国各地方、各行业的信息资源建设普遍存在“数字鸿沟”、“信息孤岛”现象。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在处理两者之间关系时,应当紧紧围绕矛盾的主要方面,在确保国家安全和尊重个人隐私的前提下,把当前工作的重点放在最大限度地促进信息资源共享方面,消除数字鸿沟和信息孤岛,提高信息资源共享程度,使政务信息资源发挥更大的社会效益。
4、处理好安全管理与技术的关系。安全管理与技术的关系也是信息安全体系中的基本关系之一。在信息安全保障体系中,安全管理和安全技术是一个不可分割的统一体,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管理离不开技术,技术离不开管理;两者紧密相连、相互渗透、互为补充。因此,在信息安全工作中,我们要坚持管理和技术并重,做到管理手段和技术手段相结合,也就是在加强管理的前提下,采用先进的安全技术,在提升技术的基础上强化管理。信息安全问题的解决需要技术手段,但又不能单纯依赖技术。信息化的过程其实是人与技术相互融合的过程,如何使管理与技术相得益彰十分重要。在这方面,我们要同时注意防止和克服“重管理、轻技术”和“单纯技术观点”两种倾向,既要高度重视信息安全技术的重要作用,又要避免陷入唯技术论的怪圈。从理论上看,不存在绝对安全的技术;技术固然重要,但管理更不容忽视。虽然“三分技术,七分管理”的说法不一定准确,但从另一个角度说明了安全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因此,我们应以业务为主导,从全局的高度部署安全策略,采用先进技术,加强安全管理,把采取安全技术手段与加强日常管理和健全体制机制紧密结合起来,坚持一手抓安全技术手段开发,一手抓安全规章制度的建立与完善,提高政务网络信息系统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5、处理好信息安全工作中应急事件处理与建立长效机制的关系。要保证政务网络与信息系统的“长治久安”,必须着手建立一套长期有效的安全机制。但信息安全问题在信息化进程中广泛存在且突发性强,所以又必须强调和重视应急事件的处理。一旦出现影响到国家利益的网络安全与信息安全事件,必须能够立即采取有效措施,控制危机的发展,把损失减少到最低限度。
为此,首先要建立和完善信息安全监控体系,及时发现和处置突发事件,提高对网络攻击、病毒入侵、网络失窃密的防范能力,防治有害信息传播,增强对政务网络和信息系统的监控、管理和保护。其次,要重视信息安全应急处理工作,建立健全应急管理协调机制、指挥调度机制和信息安全通报制度。要制定完善信息安全处置预案,加强信息安全应急支援服务队伍建设,提高信息安全应急响应能力。
希望可以帮到您,谢谢!
⑤ 我国信息化战争的发展现状
1、“高技术条件下的局部战争”和“信息化战争”是内涵有复合的两个概念。局部战争是指范围,无论高技术战争还是信息化战争都有全面与局部之分,所以这个词可以拿掉不论,而只比高技术条件及信息化两个概念较清楚。我理解,“高技术条件下的战争”既包括高度信息化的战场环境,也包括快速精确打击手段等其它内容。所以“高技术条件下的战争”概念中包括了“信息化战争”的概念,后者是前者的最重要组成部分。
2、海湾战争虽然也算是多国部队以强凌弱,但更是一次新军事革命开始的标志。多国部队虽然数量上略超过伊军,但优势并不太大,绝对不会造成一边倒的战局。战争进展之迅速和双方伤亡比例之悬殊,主要是由于以美军为首的多国部队在军事技术上占绝对优势。这具体表现在:首先信息上多国部队取得战场单向透明,如果明眼人同瞎子打架。其次武器上多国部队精确制导武器和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开始广泛运用。第三是多国部队空地一体战战术明显比伊军的传统战术先进。光这三条,说海湾战争是新军事革命的开始并不过分。
3、信息化战争的威力=常规战力X信息化水平。信息化水平不过是把以机械化为代表的常规战力放大N倍而已。如果机械化这个基数是零,那么信息化不管放大多少倍,战力仍然是零。比如你即使能依靠信息优势及时发现敌人,但到不了,打不毁,也是枉然。美军机械化常规战力已经很强了,当然主攻信息化就行了。但我军机械化常规战力尚低,光搞信息化的倍增效应就不明显。因此乘号的两头都得同时发展,才能取得信息化战争威力的最大化。所以我军必然是机械化与信息化并举,两条腿走路。这既是我军机械化水平薄弱的无奈,也是信息化本身就应该有强大硬件平台支持的必然要求。
4、没有什么部队是不可战胜的,它只可能暂时领先。美军虽然貌似不可战胜,是因为它还没遇到机械化和信息化都很强的对手,它还没有跟人家打过对称的信息战,所以它的弱点或者说命门还没有机会暴露出来。近年我军机械化水平提高很快,跟美已无明显代差,如果今后提高常规部队的信息化水平,同时发展信息战能力,比如摧毁敌方卫星,发展电磁脉冲弹和提高电子对抗能力等,那么高度依赖信息化支持的美军一旦失去这种信息支持,就会陷入极大的混乱,不可战胜的神话也就破功了。 我坐在空调房子里,面对激光全息多媒体显控台,打个响指,克隆人部队就朝敌人杀过去了,消灭行进路线上所有可疑目标。如果喜欢的话,还可以通过芯片直接控制某个克隆人士兵,玩一局CS,反正死的不是我……嘿嘿 什么叫信息化战争?无飞就是利用卫星,飞机等侦察手段搜集情报代替过去的人工搜集情报,比如代替过去的侦察兵或间谍搜集情报,再就是通信手段该过去的有线电话为无线电话.海湾战争与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的打法没有两样.只不过是伊拉克的实力太弱而已.为什么这么说呢?第一,朝鲜和越南战争联合国部队的作战对象是中国和苏联,在军事力量上半斤对八两.海湾战争联合国部队的作战对象是一个小小的伊拉克,不用飞机坦克,用鸟枪和炸药包也能将伊拉克夷为平的.第二,海湾战争与朝鲜战争的战法没有两样,都是首先夺取制空权.美国在朝鲜战场投入了1700多架作战飞机,在越南战场投入了超10000架作战飞机,正常保持3000架以上的作战飞机.在朝鲜战场上,中国和苏联投入的作战飞机不比美国少,且性能占优,青一色的米格15比斯,美国战机能与米格15抗衡的只有数量不多的F-86,F-84和F-102不是米格15比斯的对手,所以经过几次大的空战后,形成了从鸭绿江到平壤的米格走廊,夺取了这一地区制空权,美国飞机不敢在来,来了也是有去无回.打到后来,美国只剩下100余架飞机,对陆军的支援不是很大.后来中苏战机虽然占绝对优势,但作战半径有限,且苏联空军不能支援志愿军前线作战,故双方都不能夺取对方制空权.后来解密,在朝鲜战场上,美国飞机被苏联空军击落1097架,被防空炮火击落222架,被中国空军击落332架.越南战场也一样,中国派出了高炮部队和工兵保卫北越大后方,苏军援助的米格21性能优于F-4/105/105,且苏联援助了大量的地空导弹,美国不但无法夺取制空权,而且损失战机超过8000架.海湾战争就不同了,多国部队出动战机1300架,直升机1500架,坦克和装甲车4000余辆.多国部队还是采取朝鲜和越南战场的老战法,首先夺取制空权,凭伊拉克那几架战机那是美国战机的对手,没打几下就被多国部队夺取了制空权,伊拉克军队完全暴露在美国1300架战机和1500架直升机的打击之下,哪有不败之理?其中最着名的就是伊拉克的坦克部队2800多辆坦克在撤退途中,被美国战机和直升机撩头斩尾,轮番轰炸,全部报销,被称之为"死亡公路".现代战争的实质就是谁夺取了制空权,谁就会取得战争的胜利. 俄罗斯第二次车臣战争时打了一次典型的信息化战.1996年4月21日,俄罗斯的A-50预警机截获了一个不停地发射的无线电信号,预警机将这个无线电信号传输到侦察卫星定位,卫星将定位锁定信息返回到预警机,预机机将信息传输到一架正在待命的苏25攻击机,苏25根据卫星锁定的目标发射了两枚空地导弹摧毁了发射无线电信号的村庄.事后确认,发射无线电信号的正是车臣总统杜达耶夫,正在用手机与各部队通话联络时被导弹炸死.从发现无线电信号到猎杀目标,前后不到几分钟,这就叫信息战.假如用人力侦察,确认,追捕,击毙需要多长时间?且还有被逃脱或被救出的可能. 本人也赞成楼上所说俄罗斯猎杀车臣总统杜达耶夫是一次漂亮的信息化斩首行动。美国后来为什么斩首萨达姆和本拉登斩了成百上千次不成功呢?通过查阅资料解开了这个迷。原来美国的预警机包括E-3C“望楼”在内,都没有A-50预警机那样的与卫星联网信息共享功能,所以不能象俄罗斯那样用空、天信息化手段捕获萨达姆和本拉登的行踪和锁定他们的指挥部或藏身之处。所以美国要打象俄罗斯那样的真正的高科技信息化战还需要升级信息化设备和信息化系统。 海湾战争与传统战争甚至于二战没有两样,都是首先空战,夺取制空权,然后飞机轰炸,再后地面部队进攻。所不同的是轴心国和盟国的空军力量势均力敌,谁也夺取不了制空权,因此只能空地混战。海湾战争多国部队空军与伊拉克空军力量对比太悬殊,无需大的空战就完全被多国部队掌握了制空权,伊拉克空军毫无还手之力,其陆军也就任凭美国飞机施虐。美国在海湾战争的战术战法与德国进攻英国的不列颠空战和进攻苏联如出一辙,也与朝战越战大同小异,没看出有什么新花样,容易得手只是没碰上对手,与战术无关。假如多国部队采取海湾战争那样的战术战法,也是同样的力量与俄罗斯打,结果绝对两样,说不定会败得很惨。 不知美军在阿富汗是否使用了信息化战?如果使用了说明是很失败的。据报道,去年美军进入阿富汗之前,专门邀请苏联老兵传授侦察、定点打击等战术战法。侦察和定点打击可是使用信息化战争战手段的核心内容。例如采用侦察卫星、电子侦察机、无人机等搜集对方情报和军事目标代替人工搜集情报等。定点打击则包括斩首行动和外科式手术打击等。而定点打击又以及时准确的情报为依托。美军对于这样的战术战法还要请求教前苏联老兵,说明美军此前在阿富汗的战术战法或说信息化战根本不管用,不得以只能采用前苏联的战术战法了。 美军在伊拉克和阿富汗战场都是“黔驴技穷”。美国开始进攻伊拉克时,与伊拉克一个叫什么城市来着的一个师的驻军干了10多天才拿下来,阵亡330多人。后来怕与伊拉克正规军共和国卫队交锋,于是花巨资买通伊拉克军总参谋长解散了共和国卫队,美国在没有了伊拉克抵抗力量的情况下才占领伊拉克的,说白了是美国的银子战胜伊拉克军队的。但美国并没搞定伊拉克,几年来,美军在伊拉克老百姓的打击下,阵亡4400于人,损失直升机80余架,坦克和各种军车近100辆,开战初期时还在巴格达上空被击落一架F-15E,到目前为止,战损消耗达7000多亿美元。在阿富汗战场上,多国部队已阵亡1300余人,其中美军800余人,损失直升机30多架,军车数百辆,战损达3000亿美元,还没有任何取胜的迹象,不得不请前苏联老兵传授战术战法。然美军学不到前苏联战术战法的精髓,得不到真传,阿富汗战场形势并没根本好转,同样吃败仗。 OperationFlashpoint + 战地2 吧 ,战术行动有无人机侦查支援,C4I系统到达小队一级的战术单位,单兵作战系统可以信息共享且对信息快速传达和处理,即空中单位或者炮火支援可以迅速准确的支援战场一线,前线作战指挥部可以掌握己方的参战力量和后备能量的信息,以及侦查获取敌方的部分信息,及时的将有关情报汇报给高级指挥部,以助参谋部作出符合战场形势的正确行动
至于 战略行动一级的作战任务,信息化的硬件+软件+有适应信息化思维的人和参谋部~~ 具体的“信息化战争”是什么样,是通过电视剧《DA师》才有所了解。 随便说两句。
机械化:战场上的军队的移动力要有质的变化,美国发展的是以空制地(海)战略,未来战争,主角将是空军,地面部队将逐渐沦为空军的附庸。
信息化:信息,顾名思义,就是情报嘛。信息化战争强调的就是先占据情报方面的优势,争夺情报战场上的胜利,然后再实施最后的火力打击。(情报比较狭义,信息应涵盖整个火力打击前的情报收集、分析、决策、指令下达等所有阶段)
机械化与信息化的关系是相辅相成,不可偏废的关系,中国目前机械化水平很低,但应用于防守,也凑合了,毕竟防守属于内线作战,对移动要求不是很高。中国军队的信息化水平要等战争检验了,不过个人感觉应该比美国低不了多少。
如果和美国打,中国处于防御,美国在信息化战争上将没有明显的优势。美国与中国的胜负将取决于战争目的,美国要有决心把中国打回解放前,否则搞信息化战争,总是要追求精确打击,美国必然被中国拖垮。
⑥ 信息化时代只有信息化战争这种战争形态。分析这个观点是否正确,简述理由
是。
信息化战争是信息化社会的主要战争形态。是在信息时代核威慑条件下,以大量装备和使用信息化武器装备的信息化军队为主体,以信息化战争理论为指导,在信息化网络化战场上展开的以夺取制信息权为核心目标,以信息对抗和知识对抗为主要对抗手段,附带杀伤破坏减到最低限度的多军兵种一体化战争。
战争形态是对一定时代里的战争运动进行客观描述的一个概念,是战争内容的表现形式与状态的统一。战争是一种社会政治现象,是政治斗争的最高形式,也是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所以不同的时代,有着不同的战争形态。
(6)信息化最低限度是多少扩展阅读:
注意事项:
在信息时代,数字信息技术广泛运用于战场侦察监测设备和信息快速传输网络,实现了信息的实时获取,实时传输,实时处理,使得信息流动速度空前加快,空间因素贬值,时间急剧增值,作战行动得以快速进行。另一个是战争的突然性增大,时效明显提高。
从近几场局部战争的实践看,各种信息武器具有快速的作战能力,使得作战行动的速度加快,时效性明显提高。广泛实施精确作战,毁伤效能剧增。
据有关资料介绍,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摧毁一个目标,大约需要900枚炸弹,到越战期间大致降到300枚。而摧毁一个目标只需要1~2枚精确制导炸弹。精确打击直接指向敌人的战争重心,迅速而有致命性,必然使得作战时间短促,战争持续时间大为缩短。
⑦ 信息化建设中应注意哪些问题
上周文章点击TOP 10:软博会的“人气”和行业意识什么是战略信息系统?什么是战略信息管理?企业信息化项目实施方案存有重大缺失什么是信息资源管理?贾永年:点评政府网络安全解决方案财务软件“标准化”破局通信业务在水利工作中的应用及问题什么是企业信息战略?企业战略信息资源从何而来? [5]准确及时地收集、整理数据 数据是信息化工程的基础,数据经过加工处理成为信息才能支持企业作出科学的决策。人们常说:“三分技术,七分管理,十二分数据”,就是这个道理。数据是否完整、准确、及时,直接关系到系统实施的成败。收集数据并不难,因为一个企业的内部、外部数据可谓成千上万,但关键是如何收集、整理得到有效的数据。如果收集到的数据本身不正确或已过时,即使加工处理地过程再正确,输出的信息也是错误的信息,只会对企业决策起误导作用,这也正是很多企业信息系统建设失败的原因之一。这个过程在我们信息领域有个很形象的专有名词,叫GIGO(Garbage in garbage out,即垃圾进垃圾出)。我们必须从全局、从整体出发,系统地掌握企业的信息流向,有针对性地开展信息的收集、整理工作,这也是我们下一步要做的主要工作,抓好数据的源头工作。 但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注意一点,不要一味地追求数据100%准确,否则为了搞准只占我们销售额最后百分之几的数据,很有可能要花去我们百分之几百的努力,控制成本将会大幅上升,得不偿失。我们要遵循2/8定律这一客观规律,有针对性地抓住主要矛盾,也采用ABC分类管理的思想,抓住了大型卖场、专营卖场店等,就抓住了大头,企业前进的方向就不会变。 [6]搞好培训工作 企业信息化建设是一个多学科、多领域、知识密集性的高科技领域,特别是相关知识的更新快,新理论、新概念、新方法、新工具层出不穷,因此在人才的培训上要注意分层进行培训,形成企业信息化建设的人才梯队,这既是企业发展的需要,也是信息系统成功的保证。从企业的高层领导到基层具体操作人员,都要经过基础知识培训,都要经过不同内容、不同深度的培训——包括现代管理知识、计算机软硬件、信息技术等。只有管理素质、技术素质提高了,才能真正用好系统。此外企业还要建立合理的、切实可行的政策激励技术骨干、留住人才。 [7]选择合适的软件和合作伙伴 现代化企业必须有现代化的管理,而要实现现代化的管理,须借助于现代化的工具。计算机、网络、通讯及相关技术的迅速发展,使我们的企业走向现代化成为可能。我们即可以自己组织力量或和科研单位联合开发自己的系统,也可以去购买软件。现在市场上商品化的管理软件有很多,但功能上有一定的差异,而且每套软件都有其比较突出的一面。我们首先应当企业自己的现状和发展计划,并确定好当前需求和将来需求的关系,并依此确立好软件选择的指标评价体系,如功能(适用性、可操作性等)、软件技术水平(包括软件内部集成水平、软硬件平台特点、先进性、安全性、开放性等)、实施服务质量(二次开发要求、实施顾问水平等)、供应商态度(签约用户反映、版本升级情况等)、投入产出效益(综合投资费用、内部收益率IRR、动态投资回收期等)。 若是购买软件必须要结合企业实际情况进行二次开发,因为企业所处的行业及历史背景各不相同,企业的运作模式即使有雷同,但企业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的需求是互异的,需要"量身定制",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任何一套管理软件都不可能是完全通用的,要量体裁衣实施二次开发,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如果借助外部力量,在企业信息化建设过程中,摆正企业与信息集成商之间的关系非常关键,企业一定要明白,企业的信息化建设不可能由信息集成商独立完成,企业信息化建设的"主角"是企业本身,而信息集成商仅仅是"配角"的身份,信息集成商因该放在咨询、顾问和具体实施的地位。摆正了关系,才能更好的进行合作,将双方的优势集中,实现"专业人做专业事"。 企业信息化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企业要树立技术先导、软件跟上,实施、培训和服务并重的整体规划,同时企业要树立,信息化建设过程中的服务是要企业进行投入的,根据成功实施的案例来看,无疑都是企业在注重选型的同时,更加注重的是最终实施效果。 [8]以人为本 我们在信息化工程建设过程中一定要注意以人为本,要理解人,尊重人,激发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挖掘人的潜能,充分发挥人的睿智和才干,以取得最好的工作绩效。注重情感管理,以塑造良好的人际关系;注重民主管理,提高企业职工的参与意识;注重自主管理,最大限度地调动人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注重人才管理,充分利用人力资源;增加人力资本,提高企业职工的素质;注重文化管理,建设企业文化,培养企业精神等。 不论在信息化工程的启动过程还是在运行阶段,要形成人人关心信息化工程的建设,人人利用信息化工程提供的信息和数据处理能力为生产服务,并在应用中不断丰富和完善系统的功能,信息化工程才能真正成为我们的得力工具和助手。 下一问:《IT不再重要?》影响如何?
⑧ 世界主要国家信息化武器装备介绍
1、军事技术:由工程革命走向信息革命
在西方国家,属于机械化军事范畴的工程革命始于二战期间。它的作用是, 通过不断采用新的工程工艺技术,使飞机、舰艇和地面战斗车辆等作战平台的性 能指标不断提高。属于信息化军事范畴的信息革命则始于70年代,分为军事传感 革命和军事通信革命两个阶段。军事传感革命的主要表现是:出现了计算机控制 的探测器材,以及单个作战平台和武器系统的计算机化,武器的命中精度有了极 大提高;单个作战平台的性能成倍地提升。据测算,装有新型传感器的作战平台 ,其探测距离相当于过去的5倍,探测范围和探测到的信息量是过去的25倍。军事 通信革命的主要成果是:数字技术广泛应用于军事领域,出现了可以处理大量数 据信息的指挥、控制、通信、情报与计算机系统(即 C 4 I系统)。目前,传感器 材可搜集超视距信息,卫星可搜集全球信息。但是,如果这些信息只供给单个作 战平台使用,目标识别和快速攻击问题就无法解决。解决这一问题,必须依赖于 “数字化的实时通信”,确保各种兵力兵器和作战系统之间在目标探测、情报、 跟踪、火控,指挥、攻击、毁伤评估等方面的信息畅通,从而实现“整体力量综 合”。
军事技术革命的发展在世界各国是不平衡的。西方发达国家早已完成了军事 工程革命,接近完成军事传感革命,正在全力推行军事通信革命。而广大发展中 国家则仍处于军事工程革命阶段,或刚刚开始军事传感革命。
2、武器装备:由机械平台向信息平台过渡
当前,世界各国武器装备发展的大趋势是,工业时代的机械化装备正在逐步 向信息时代的信息化装备过渡。这一过渡将持续很长时间,各国过渡的速度也会 有很大不同。西方发达国家的装备信息化建设起步早,进展快,其武器系统的主 体已经实现信息化。例如,美陆军的信息化装备已占其装备总量的50%以上,美海 、空军的信息化装备已达70%。虽然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大部分或绝大部分武器装备 仍然是半机械化、机械化装备,但是它们也已经不同程度地开始走上了装备信息 化的发展道路。
信息化装备是指,信息技术含量高,信息技术对军事装备性能的提高及对其 使用、操纵、指挥起主导作用,具有信息探测、传输、处理、控制、制导、对抗 等功能的作战装备和保障装备。主要有信息化弹药,信息化作战平台,军用智能 机器人系统,单兵数字化装备,以及 C 4 I系统。武器装备信息化是指,利用信息 技术和计算机技术,使预警探测、情报侦察、精确制导、火力打击、指挥控制、 通信联络、战场管理等领域的信息采集、融合、处理、传输、显示实现联网化、 自动化和实时化。武器装备信息化可能产生的影响是:作战保障装备的地位和作 用有很大提高,并成为作战系统的“眼睛、神经和大脑”;将产生软、硬杀伤概 念,出现软、硬杀伤兵器;在各类兵器中,电子信息系统的比重将越来越大,其 作用也日益重要。
3、军事组织体制:向“便于信息快速流动与使用”方向发展
一般来说,在一场全面军事革命中,最先发生变革的是军事技术和武器装备 ,最后完成变革的是军事组织体制。军事组织体制变革滞后的主要原因,是因为 改革军事组织体制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面广,牵扯的问题多,各种矛盾 集中。这次军事组织体制变革的实质,是使信息化武器装备和创新性作战理论所 蕴含的作战潜力实现“物化”,而“物化”的最终成果是信息化军事形态的组织 体制。
改革工业时代机械化军事形态,其大方向就是使军队体制编制“适于信息的 快速流动和使用”。一是变纵长形“树”状领导指挥体制为扁平形“网”状领导 指挥体制。适用于机械化战争要求的领导指挥体制已经暴露出信息流程长、信息 流动速度慢、抗毁能力差等弊端。为了改变这种情况,应逐步建立外形扁平、横 向联通、纵横一体的“网”状领导指挥体制。二是进行陆军结构改革。近十多年 来发生的高技术局部战争表明,陆军的地位和作用在下降。改变陆军结构就成了 各国面临的重大军事问题。小型化、轻型化、多能化,是军事强国陆军改革的大 方向。三是组建信息战部(分)队。为了实施和打赢信息战,一些国家开始组建 信息战攻防部(分)队,如建立专门负责实施进攻信息战的航空队,“黑客部队 ”与“反黑客部队”,各种计算机应急反应分队和计算机网络防护分队。
4、战争形态:机械化战争向信息化战争转型
机械化战争逐渐向信息化战争的转变,不会一蹴而就,要经过一个战争形态 从量变到质变、从部分质变到整体质变的漫长过程。随着时间的推移,其机械化 战争的成分会越来越小,信息化战争的成分越来越大。这种两者兼而有之的战争 形态,我们称之为高技术战争。高技术战争是从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过渡时期产 生的,既有机械化战争的性质又有信息化战争的特点,是一种混合型或过渡性战 争形态。
一般认为,高技术战争始于1982年英阿马岛战争。那么,高技术战争的终点 在哪儿?它何时才能过渡到信息化战争?对此要做出较为准确的预测,必须明确 打信息化战争应具备的最基本、最主要条件。这个条件就是出现信息化军队,有 信息化军队,才有资格打信息化战争。目前,军队信息化程度最高的国家是美国 ,美国计划到21世纪中叶建成信息化军队。届时,高技术战争将转化为信息化战 争。信息化战争是由信息化军队在陆、海、空、天、信息、认知、心理等七维战 略空间用信息化武器装备进行的,它有六个基本点:一是时代性。在信息时代, 有多种形态的战争,但信息化战争是最基本的、最主要的战争形态。二是交战双 方至少一方是信息化军队,机械化军队或半信息化军队打不了信息化战争。三是 要使用信息化、智能化武器装备,各作战单元网络化、一体化。四是要在七维战 略空间进行,特别是在航天空间、信息空间、认知空间和心理空间进行的战争要 占相当比例。五是在物质、能量、信息等构成作战力量的诸要素中,信息起主导 作用,信息能严格调制在战争中表现为火力和机动力的物质和能量。六是战争中 的必要破坏和“流血暴力”依然存在,但附带破坏将降低到最低限度。根据这六 条标准判断,迄今为止发生的所有战争都还够不上信息化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