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数据处理 > 学生数据的分析是什么

学生数据的分析是什么

发布时间:2025-02-13 01:58:40

A. 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观念

随着统计教学实践的不断深化,人们逐渐认识到,统计学习的价值与目标不单单是形成“画统计表、求平均数”等技能,其核心价值在于“通过数据分析问题形成“数据分析观念”。《数学课程标准》中关于“统计与概率”强调在“统计与概率”的教学中,应帮助学生逐渐建立起数据分析观念,让学生知道我们不是为了统计而统计,统计就是为了分析,这样的表述体现了统计的意义和价值。
所谓数据分析,是指用适当的统计方法对收集的数、信号、图像等信息进行分析,以求最大化地开发数据资料的功能,发挥数据的作用。数据分析在课堂教学中更像是一种方法、能力的培养,需要教师引领着学生经历收集和整理数据、选择分析方法和工具、作出推断、获得结论等一系列具体的体验过程。
这种数据分析能力的培养,需要教师在教学中有针对性地创设引导情境,让学生能够从中悟出统计的价值,在交流讨论中逐步增强自己的数据分析观念。那么,如何使学生建立数据分析观念,提高数据分析等能力呢?
一 、设计情境,培养收集数据的兴趣。
统计观念绝非等同于计算、画图等简单技能,而是一种需要在亲身经历的过程中培养出来的感觉。要使学生建立统计观念,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培养他们有意识地从现实生活中去收集数据和分析数据,让他们真正投入到统计活动的全过程中去。
例如,在一年级“统计”的教学中,考虑到一年级学生特别喜欢看动画片,教师选取了四部动画片(《大头儿子》、《熊出没》、《猫和老鼠》、《喜羊羊与灰太狼》)为教学素材,让学生从中选择一部动画片在少先队队会中播放。刚开始,学生各持主张。后来看到老师面露难色,他们很担心看动画片的美好愿望会因为全班同学意见不一而落空。这时班长想出一个好办法:老师说出一部动画片名,喜欢的同学就举手,数出每部动画片喜欢的人数,哪部动画片喜欢的人数多就看哪部动画片。这样,通过调查统计活动,确定了观看的动画片,让学生感受到统计活动是决定大家观看哪部动画片的一种需要,初步体会到了统计是一种解决问题的好办法,又培养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又如教学六年级下册扇形统计图第1个例题时,教材中提供的是彩电市场各种品牌彩电的市场占有率情况,这个题材离学生生活还不是很近,正好这几天学校要组织一次春游活动,我灵机一动,何不让他们先在班级里做个调查,统计一下全班最喜欢的各种水果的人数,再根据他们的调查数据用多媒体技术现场制做出扇形统计图?学生们兴致很高,抢着说出自己最爱吃的水果,在制做扇形图时,我有意将好几种水果合并到“其它”一栏。
再让学生思考:1、你能判断出喜欢哪种水果的人数最多吗?2、你有什么修改建议?
由于不是老师提供的现成信息,而是学生自己统计得来的数据,并且与他们最爱的春游活动有关,所以学生的探索兴趣很高。他们很容易就发现,统计图里提供的数据“其他”这一栏比较笼统,没有完全展示同学们喜欢各种水果的完整信息,因此无法判断出喜欢哪种水果的人数最多。从而认识到:在根据统计图作判断和决策时,一定要仔细观察,注意从统计图提供的信息出发,不要单凭直观感受轻易下结论。这样,让学生亲历数据的统计、分析的过程,使他们更能体会数据中蕴含的信息,也进一步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确就在我们身边,我们的生活的确离不开数学。
收集数据不能由教师作为任务布置,应该是学生的自发需要。动机的激发与活动情境创设直接相关。好的活动情境纪要有数学味,也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
二、实践应用,掌握统计数据的方法。
要建立统计观念,必须真正投入到运用统计解决实际问题的活动中,让学生亲自收集、描述和分析数据。也就是说,不但要有从统计的角度思考问题的意识,还要有一些具体的办法。
例如,我组织学生调查我校各年段学生在学校阳光体育活动中“最喜欢哪项运动”的问题。学生就要从低、中、高年段活动项目中的“丢沙包、做游戏、跳绳、踢毽子、羽毛球、乒乓球、呼啦圈、篮球、排球”等多项活动进行分年段调查取样,也就是说,学生要懂得结合调查的目的及调查这个问题所涉及到的内容设计一份合理的调查表。其次要懂得如何去获取有效的原始材料,从经验上讲,不同年龄段的学生对运动的喜好程度有较大的差别,最好的方法是根据不同年龄段的学生的数量,按比例抽取样本,这样就能简单地收集到“好”数据了。最后还要懂得如何从原始材料的整理、分析中得出有说服力的结论,并根据各种统计图表的特点选择合适的图表来展示数据等。
我还结合学生生活中一些有趣的素材组织学生搞小调查。例如,调查统计学校周围道路交通(运输量、车辆数、堵塞情况、交通事故等)状况,调查统计学校食堂中最喜欢吃的菜,调查统计全班同学的压岁钱金额等,鼓励学生用多种手段整理和表示数据,使学生更好地体会统计的作用、理解统计的概念、把握统计的内涵、形成统计的观念。
三、合理质疑,理智的看待生活中的数据,。
我们身处在信息时代,每天都要接触到大量的统计数据,这些数据往往并不需要我们自己收集和分析,报刊、电视、广播、互联网都会给我们充分提供。那么,这些数据和解释都可信吗?
在学习“众数”这个内容时,学生曾经接触过这样的问题:
张三去找工作,看到两则招聘广告:
甲厂招聘广告写着:………月平均工资 1850元/ 人。
乙厂招聘广告写着:………月平均工资 3400元/ 人。
根据两个公司提供的“平均工资”信息,判断该去哪个公司应聘。其中一个公司因为有少数高薪者,平均工资较高,有些学生不了解平均数的确切含义,想当然就选择了这个公司。由于总体数据中有少数几个偏大的数,造成平均数“虚高”现象,导致学生做出了错误的判断。
因此,这就需要培养学生对统计数据进行理智选择和分析的意识,能对数据进行合理的质疑。
首先,我们要指导学生读懂数据,理解它所代表的信息。例如上述例子中的“平均工资”,它很容易受偏大或偏小数据的影响,它的高低并不能真实地反映公司其他员工的收入水平。在本题中,应该看大多数员工的工资情况,也就是“众数”更合理。
其次,我们要引导学生以理智的心态,进行合理质疑。当我们面对媒体公布的数据时,既要能从中获得尽可能多的有用信息,还要保持理智的心态,对数据的来源、收集数据的方式、数据的呈现方式、由此得出的结论要理智地看待生活中的数据,进行合理的质疑。
四、分析数据,作出大胆而合理的判断 。
现实生活中经常遭遇逻辑推理无解而只能通过统计求解的情景,因此,要能运用数据作出大胆而合理的判断,这种判断,虽然不像逻辑推理那样有百分之百的把握,但它可以使我们在常识范围内不能作选择的地方作出某种决策,从而提供足够的信心。
如在调查最近播出的综艺节目 “爸爸去哪儿”的儿童人物中,你最喜欢哪个小朋友?全班35名学生中,有10名学生最喜欢Kimi ,有8人最喜欢Angela,有6人最喜欢森蝶,有5人最喜欢石头,有4人喜欢天天,。从统计的数据中,可以看出,这个班的大多数学生最喜欢Kimi。从这个解释中又可以预测在这个群体中,Kimi将有较大的影响力。如果再进一步预测,那么投资Kimi将有巨大的潜力,或者说请他拍广告的人就多了。
因此,在教学中,我经常鼓励学生从多角度分析数据,光看见了还不够,还要去思考、去判断、去预测。包括能否回答开始提出的问题、能否解决其它问题、能否进行预测,为什么数据会呈现这种情况。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将数据与自己及周围世界统计数据相结合,从不同角度挖掘了数据的用处,能更加体会到统计的作用。
总之,统计与学生的生活联系很紧密,我们的教学就是使学生产生结数据的亲切感,愿意去分析数据提取信息,遇到问题时愿意去收集数据来帮助解决问题,真正投入到统计的全过程,体会到数学为生活服务,从而培养统计中的数据分析观念,提高数据分析能力。从而实现“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B. 问卷调查,“数据分析”具体指什么

数据分析是指用适当的统计分析方法对收集来的大量数据进行分析,提取有用信息和形成结论而对数据加以详细研究和概括总结的过程。这一过程也是质量管理体系的支持过程。在实用中,数据分析可帮助人们作出判断,以便采取适当行动。

数据分析的数学基础在20世纪早期就已确立,但直到计算机的出现才使得实际操作成为可能,并使得数据分析得以推广。数据分析是数学与计算机科学相结合的产物。

(2)学生数据的分析是什么扩展阅读

数据分析有极广泛的应用范围。典型的数据分析可能包含以下三个步:

1、探索性数据分析:当数据刚取得时,可能杂乱无章,看不出规律,通过作图、造表、用各种形式的方程拟合,计算某些特征量等手段探索规律性的可能形式,即往什么方向和用何种方式去寻找和揭示隐含在数据中的规律性。

2、模型选定分析,在探索性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一类或几类可能的模型,然后通过进一步的分析从中挑选一定的模型。

3、推断分析:通常使用数理统计方法对所定模型或估计的可靠程度和精确程度作出推断。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数据分析

C. 如何理解数据分析观念,举例说明怎样培养学生数据分析观念

通过观看视频学习,我了解到,数据分析观念包括:“了解在现实生活中有许多问题应当先做调查研究,收集数据,通过分析做出判断,体会数据中蕴涵着信息;了解对于同样的数据可以有多种分析的方法,需要根据问题的背景选择合适的方法;通过数据分析体验随机性,一方面对于同样的事情每次收集到的数据可能不同,另一方面只要有足够的数据就可能从中发现规律。数据分析是统计的核心。”下面浅谈自己在培养学生数据分析观念的一些做法: 第一、设计问题情境,使学生体会到生活和工作需要收集数据,需要分析数据,需要从数据中获取新信息,对问题作出决策。如:统计同学们的身高、体重、生日、爱吃的水果,统计商店里每个月空调的销售情况、一定时间通过十字路口的车辆情况、本地区的用电量、六一开展什么活动等例子,都是和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重要的相关数据。这些内容都从不同的方面吸引学生主动开展统计活动,通过对数据的收集整理分析,了解到周围的人和事物的相关信息,体验到统计的价值所在,从小培养统计观念。 第二、创设活动情境,让学生感受数据,形成数据意识。教师应该根据不同年级的学生设置学生喜欢的数据,从中体会数据蕴涵的信息,感受数据的作用,形成遇到问题能想到收集数据、获取信息的意识。比如:统计“我们最爱吃的水果”,可创设情境:元旦联欢会上,要为同学们准备一些水果,每种水果准备多少比较合适呢?要是知道同学们喜欢吃什么就好了?以此激发学生想到可以通过数据统计知道同学们喜欢吃水果的情况,让学生带着愉快的心情自主投入学习。这实际上就是培养学生的一种数据意识,是小学阶段统计学的最核心的问题,也就是我们不期望学生掌握多少种方法,但是他要有这样的想法,遇到这样的问题能想到去调查、能想到用数据说话。 第三、引导学生经历统计活动的全过程,发展学生的数据分析观念。观念的建立是人们不断地亲身经历而获得。要使学生逐步建立统计观念,最有效的方法是让他们真正投入到统计活动的全过程中去:调查研究、收集数据、整理数据、分析数据、获取信息、做出决策、进行交流、评价与改进。爱因斯坦说过:“纯逻辑的思维不可能告诉我们任何经验世界的知识,现实世界的一切知识是始于经验并终于经验的。”经验性的观察积累了数据,然后从数据做出某种判断,这种活动将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发现能力和创新精神。 第四、数据分析观念的培养需要贯穿整个教学的始终。在小学阶段,每个年级的教材中都编排了整章节的统计与概率的内容,这是培养数据分析观念的良好载体。可其他章节中的内容如“圆周率的求证、质数和合数的认识”等等,都可以通过数据分析来获得。教学中老师要善于把握教学内容,不断应用强化数据分析的方法,发展学生的数据分析观念。 第五、开展实际活动,积累数据分析应用的例子,增强统计观念和统计能力。在教学中,教师要通过实际活动,让学生通过观察和独立思考,对提供的数据进行符合其认识水平的分析和解释,作出一些简单的判断和推理,从而锻炼其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其独立思考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进一步体会统计的价值,增强了统计观念。 总之, 在现实教学中,还可以让学生收集报纸、杂志、电视中公布的数据,分析它们是否抽样得当,有没有提供数据来源,来源是否可靠等,这样能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促使学生更好地认识世界,同时理智地对待各种媒体公布的数据,对现实世界中许多事情形成自己的看法。这样,学生不仅学到了统计知识,还把统计的意义落到了实处,增强了统计观念,达到学生数据分析观念的培养目的。 数据分析观念的培养对学生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所以《课标》指出:“在数学课程中,应该注重发展学生的数据分析观念”。因此理解了数据分析观念的含义,这不但可以增强学生数据意识,能够通过调查研究、收集数据、分析数据、获取信息、作出决策,使学生认识到数据的作用,从而形成用数据统计分析思考解决有关问题的意识和策略,还可以让学生从个别现象去了解整体规律,学会归纳推理,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增强学生的成就感。

阅读全文

与学生数据的分析是什么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资质和信用信息系统怎么下载 浏览:405
如何做一个物流信息部 浏览:873
审核中的小程序在哪里 浏览:399
友爱职业技术学院多少个班 浏览:515
代理商是怎么工作的 浏览:638
哪里能查业主信息 浏览:271
程序员吃什么提升自己 浏览:295
产品和仪器如何选择 浏览:775
代理权授予范围及方式有哪些 浏览:104
休市为什么可以交易股票 浏览:999
如何创建数据宏 浏览:647
红字发票信息多久审核通过 浏览:467
autostart程序是什么 浏览:603
娇韵诗都有哪些产品 浏览:241
西宁市卖旧书籍市场在哪里 浏览:553
江西技术电子产品哪个好 浏览:825
如何把地图做成数据 浏览:637
kbaby童装怎么代理 浏览:606
纳米技术未来会发展到什么阶段 浏览:477
蜡油加氢裂化的产品有哪些 浏览:7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