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数据处理 > 有什么数据显示猝死年轻化吗

有什么数据显示猝死年轻化吗

发布时间:2023-03-05 23:02:39

⑴ 年轻人猝死事件频发,全球每分钟近1.5人“过劳死”

年轻人猝死事件频发,全球每分钟近1.5人“过劳死”

年轻人猝死事件频发,全球每分钟近1.5人“过劳死”,仅一年中,全球有74.5万人死于长时间工作。平均每分钟,就有近1.5个人,年轻人猝死事件频发,全球每分钟近1.5人“过劳死”。

年轻人猝死事件频发,全球每分钟近1.5人“过劳死”1

又一家互联网大厂传出有员工猝死的消息。而这一次,是曾经被网友调侃,“字节和心脏,只能有一个跳动”的字节跳动。

28岁员工猝死

“字节又猝死一位,妻子怀孕两个月,惨……”2月22日深夜,网友在脉脉上爆料,字节跳动有员工猝死,随即引发热议。

随着事件不断发酵,越来越多的细节披露出来。

有网友表示事情发生在公司的健身房,并看到在做心脏复苏按压。

之后,网传该员工的妻子在社交平台上发声,出事的员工是字节跳动视频架构部门的图像算法工程师,入职字节跳动快四年了,今年只有28岁。

最关键的是,平常加班很多。

而现在,这位已经怀孕两个月的妻子,除了要面临失去丈夫的悲痛,还要面对每月21000元的房贷。

传猝死员工的妻子发声

2月23日早上8点,字节跳动在内网对此事进行辟谣,称因为事发突然,外界信息存在很多误解,目前该员工仍在抢救中。不过,说是正在抢救中,但据网传的妻子发声来看,目前已处于脑死亡的状态,抢救过来的可能性很低。下午,字节跳动在内网发文称,2月23日13时43分,从医院获知,在抢救41个小时后,吴同学不幸离世。

在截图上,字节跳动表示已承担全部医治费用,全力提供后勤支持。公司还将向吴同学家属提供抚恤和关怀,协助处理好相关事宜,尽力帮助其家人渡渡过关。

互联网大厂加班是常态

在传出字节跳动有员工猝死的消息之后,另一位字节跳动的工程师站出来,讲述了自己对抗加班文化的故事。

在这段发言中,我们可以了解到,至少在死者这个部门,加班是常态。

领导会要求每天晚上9点半以后在下班,不服从就会有小鞋等着给你穿。不由得让我想起去年六月,网传字节跳动有个一夜成名的实习生。只是因为在十二点前睡觉,没能及时回复消息、处理工作,第二天整个部门的人都知道了。

由此可以看出,在字节跳动,加班的现象早已经成为了常态。其实不止止是节跳动,可以说整个互联网行业都存在同样的现象。

B站审核员春节加班猝死的新闻,仅仅只过去了半个月,而B站的这位,年仅25岁。

半个月后,字节跳动又猝死一位,年仅28岁。不由得让我们想起前段时间,腾讯应届生因加班在大群内怒怼管理层,最后愤而离职。

“没有恶意,就是想单纯问问领导们,内测延期一天,企业微信是不是马上就会倒闭?官网延迟一天上线,客户是不是马上跑到钉钉飞书那去?是不是非得让开发人员加这20多小时的班,才能让这个版本满你们的意?你们做任务排期的时候到底有没有考虑过手下人的死活?”

这是对公司管理层的灵魂质问,互联网行业的野蛮扩张,是否就是用无数打工人的加班和健康换来的?在互联网行业高速扩张,“996福报”就开始盛行;但如今整个行业进入收缩期,加班文化却愈演愈烈。

互联网行业进入收缩期

从去年年底到今年,字节跳动进行了多次裁员。

从教育业务开始,之后是游戏,然后是本地生活,最近的则是字节整个战投部门被裁员优化。当初为了保持增长,字节通过内部研发、投资的方式将其版图一步步扩张到了医疗、教育、企业服务、社交、消费、房地产等各个领域。但这种抽奖式的打法,并没有收获到想象中的效果。教育、游戏业务纷纷折戟,房地产生意也频频受挫。除此之外,就在今天下午,字节跳动彻底剥离了证券业务。

副业没干好,核心业务也开始停止增长。去年11月18日,字节跳动商业化产品部召开全员大会,会上正式确认,其国内广告收入过去半年停止增长。而广告收入作为字节跳动的主要收入,其伤害是非常大的。除此之外,据证券时报报道,来自抖音的收入已经停止增长,而另一核心产品今日头条甚至处于亏损边缘。十年间,一路高歌猛进的字的字节,如今跳不动了。

哦不对,步履艰难的,其实是整个互联网行业。

之前同样传出员工猝死事件的哔哩哔哩,截至2月23日收盘,其股价为248港元,总市值963.54亿元。在去年6月底,哔哩哔哩的股价还高达1052港元。短短7个多月时间,暴跌76%,市值蒸发超3000亿港元。

从财报上来看,B站单第三季度就亏损26.86亿元,成为2021年最亏钱的钱频流媒体。从去年Q3财报来看,腾讯、阿里、网络等互联网企业都出现了增速放缓的现象。风光的互联网企业都一改之前的高调作风,更多在“塑造”不赚钱或者亏损的形象。2021年4月,阿里被罚182.28亿,然而这只是开始,后续花呗、借呗展开品牌隔离工作,相互宝被关停。

2021年12月23日,腾讯控股突然宣布以派息的方式减持京东集团,牵手十年终于分手。

换句话说,互联网企业也高调不起来了。而此时,当大厂在各方面的压力下,不得不放弃以前野蛮扩张抢来的利益时,内部员工的体会也会更明显。为了大厂的下一个增长点,留不下来的人直接被裁,能留下的人疯狂加班。但对于只想多赚一点碎银而过度加班的打工人来说,谁也不知道,哪一次加班,才是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年轻人猝死事件频发,全球每分钟近1.5人“过劳死”2

“字节跳动猝死员工”确认离世!

据界面新闻报道,2月23日,针对网传字节跳动吴姓员工猝死一事,字节跳动内网发布公告称,经过41小时的抢救后,该员工于13时43分不幸离世。

字节跳动表示,“ 公司已承担全部医治费用,全力提供后勤支持。公司还将向吴同学家属提供抚恤和关怀,协助处理好相关事宜,尽力帮助其家人渡过难关。”

字节跳动此前表示仍在全力抢救

2月22日晚间9点,该员工(吴伟)太太在其业主微信群发声求助,称“我的老公于字节跳动猝死身亡,年仅28岁,我自己也是28岁,目前怀有2个月的身孕。目前我们房贷每月21000有余,按揭30年,爱人的突然离世致使我无力承担房贷,请问各位友人我该如何办,是否可以退房退款。”

2月23日,字节跳动内网针对网传“字节28岁员工猝死”一事发文回应,称该同学21日在健身房运动时举止异常,由教练拨打120叫来急救人员到场救治后送上救护车,截至2月23日0时30分,该同学情况危重,仍在医院抢救中。

在字节跳动的说明中,2月21日18时,吴同学前往中卫通健身房运动。18时56分,吴同学在运动约1小时后出现头晕现象,进入茶水间休息。健身房教练发现举止异常,上前询问。吴同学自述可能是低血糖,教练随即为他倒了一杯糖水,并通知行政前台启动 SOS值班号。

19时09分,保安经理取得血压计到场支持,为吴同学测量血压后,建议联系同事陪同就医。在此期间,吴同学出现呕吐现象。19时18分,教练拨打了120电话。同期,保安经理与在场另一位安保对吴同学实施CPR急救(两人均持有急救证书)。

19时30分许,120急救人员到场救治,后将吴同学送上救护车。

95后建筑设计师或因加班过度猝死

据红星新闻报道,今年2月16日,上海尤安巨作建筑设计事务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尤安设计(78.590, 0.19, 0.24%))1996年出生的设计师赵磊被曝或因加班过度在出租屋内猝死,引发关注。

2月16日,有网友在微博上发布《尤安设计员工曝同事疑似被累死》一文,引起热议。文章显示,1996年出生的年轻设计师赵磊被爆或因加班过度在出租屋内猝死。文章还称,逝者过年前一直干投标到1月27日,还被扣了年终奖,过完年回来还继续加班。

随后,尤安设计向媒体三连否认:非工作时间、非工作地点、非工作原因。对于死因,尤安设计董秘表示正在等待法医鉴定。关于是否会对死者家属进行赔偿,尤安设计表示赔偿应该还谈不上,一切还要等法医鉴定结果再做决定。2月21日,逝者亲友告诉红星新闻,逝者亲属已经赶往上海,目前公司还在和亲属商谈。

天眼查显示,上海尤安巨作建筑设计事务所有限公司为上市公司上海尤安建筑设计股份有限公司百分百持股子公司。后者是一家工程咨询公司,法定代表人为陈磊,员工人数1286人,于2021年4月20日在深交所创业板市场上市。拥有建筑行业(建筑工程专业)甲级资质,主要从事建筑设计业务的研发、咨询与技术服务。

2月21日,逝者亲友告诉红星新闻,经警方调查取证,法医给出的逝世时间为2月14日晚。2月14日(工作日周一),未与公司请假,没有去上班,公司于2月15日(工作日周二)早上10点左右前往逝者家中寻找,发现逝者。逝者亲友还表示,“事发于出租屋内,同屋为其他租客,平日里几乎没有生活交际,经调查不存在矛盾冲突。”

逝者亲友认为赵磊猝死或因近年来在尤安设计公司的高强度工作。“从赵磊毕业到事发近三年的时间,多次听他提到高负荷工作,更甚的是事发前一段时间(2022年1月13日-2022年1月27号),组里接了一个投标,导致其一直高强度工作,下班时间经常为凌晨2点至4点。”

据赵磊生前聊天记录自述,其三年前毕业后进尤安设计,担任公司项目的骨干。工作三年间,“加班”、“熬夜”、“通宵”、“死亡”等词渐渐出现在赵磊的聊天记录中。

今年1月8日的聊天记录显示,赵磊和朋友说,“最近感觉要挂了,扛不住,人都懵了”、“最近感觉离死亡很近”。在今年1月下旬公司接了新投标项目后,赵磊和朋友说,“真要死了,周周通宵。”早在之前,赵磊就曾和朋友表示,“天天熬夜”、“命都快加没了”。

为记录上下班时间,赵磊专门买了个本子做记录。一份去年4月份的工时记录显示,他当月共上班276.5小时,其中只休息了4天,有7天日均工作时间超14小时。今年的聊天记录也显示,“元旦之后,1月16日-1月27日期间应该没有休息,多数时间上班在12小时以上,最少有两天超过15小时。”

B站因“员工猝死”事件陷入风波

2月7日,微博认证为职场博主的用户“王落北”称,据多名网友爆料,B站武汉AI审核组组长过年期间值班,在晚上9点到早上9点(12小时)的工作强度下,2月5日凌晨脑出血猝死。

事件引发舆论关注,随后,B站在内部信中否认了该员工因加班猝死一事,并表示逝者事发前一周内未存在加班等情况,“经内部考勤核查,员工按当日工作计划正常上下班,工作时间为9:30-18:30,做五休二。”

2月8日晚间B站再次发布通报表示,“暮色木心”去世后,家属、同事都陷入巨大的悲痛和震惊当中,相关沟通、善后工作一度面临混乱。对此,公司要向“暮色木心”的家属表示深深的歉意!

B站表示,今年将增加招聘1000名审核人员,同时从本月开始,组织内容安全中心的全员进行加强体检。

另外,B站官方微博在评论中回复网友表示,“我们从来没有删除或改动过考勤及加班记录,请大家不要轻易信谣言!”

全球每分钟近1.5人“过劳死”

长时间工作会导致心脏病和中风死亡风险增加。

去年5月,世界卫生组织(WHO)和国际劳工组织(ILO)发布了全球首份关于长时间工作对健康影响的.调查报告。

报告显示,仅一年中,全球有74.5万人死于长时间工作。平均每分钟,就有近1.5个人,因为加班而死亡。而这份报告中的“长时间”指的是每周工作55小时,比“996”还少17个小时。

报告称,有充分的证据表明,与每周工作35~40小时的人相比,长时间工作(≥55小时/周)的人,中风的风险增加 35%,死于缺血性心脏病的风险增加17%。

而解放军总医院第二医学中心副教授陈海旭此前在科普中国刊文称,据统计,约80%以上的猝死为心源性猝死。另据中国疾病死亡人数统计报告显示,我国每年发生心源性猝死的人数约为54.4万,相当于每分钟就有1人发生心源性猝死。

医学上心源性猝死是指心脏在短时间内停止跳动,呼吸停止,最终引起死亡。研究发现仅1/3的年轻人在猝死前有相关病史 (肥厚型心肌病、冠脉病变、癫痫等),而2/3猝死的年轻人,没有相关的疾病病史,即2/3的猝死发生于看似健康的人。而长期压力过大、熬夜、久坐不动等,都是可能引发猝死的危险因素。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心内科陈桢玥教授表示,长时间的久坐会对心脏、大脑造成一定影响,例如,增加血栓风险的形成。

研究表明,血液中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升高,会损伤血管,在血管壁上形成脂质斑块(即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逐渐增大,将导致血管狭窄,从而引发冠心病和脑卒中等心脑血管疾病。更危险的是,不稳定的斑块破裂或血栓脱落,会在短时间内堵塞血管,导致急性心肌梗死或脑梗死,危及生命。

“血管里的斑块好比定时炸弹,一旦破裂并形成血栓就可能堵塞血管,导致心梗的发生。如果救治不及时,有可能会导致死亡。”陈桢玥教授介绍。

年轻人猝死事件频发,全球每分钟近1.5人“过劳死”3

虽然目前各大互联网厂商陆续公开表示取消996、减少加班、强制休假,但互联网员工猝死消息却持续传出。

2月23日,字节跳动内网针对网传“字节28岁员工猝死”一事发文回应,称该同学21日在健身房运动时举止异常,由教练拨打120叫来急救人员到场救治后送上救护车,截至2月23日0时30分,该同学情况危重,仍在医院抢救中。截至目前,字节跳动方面尚未更新最新进展。

在抢救了41个小时之后,字节跳动一名28岁员工“吴同学”,已于2月23日13时43分不幸离世。

大厂内卷、过劳加班、高额房贷、小孩抚养,每一个压垮的当代年轻人沉重不堪的关键词,都叠加在了这位“吴同学”身上。因而,该事件瞬间引起了公众极大共情,触发大家敏感的神经。为此,字节跳动方面也两次就该事件在内网发布回应解释。

可以看到的是,即便是字节跳动已经于去年8月取消了“大小周”,并且严格规定了加班时间和加班机制,但这也未能缓解当前字节跳动,以及整个互联网行业高压工作的现实。

就在本月初,B站内容安全中心图文审核部员工“暮色木心”,因大面积脑出血经抢救无效,不幸离世,已经引起过公众对于互联网行业过劳现象的谴责、同情和反思。

据国家心血管病中心发布过的一组数据显示,我国每年猝死人数高达55万,而医院外发生猝死的救治成功率仅有1%左右。虽然65岁以上为猝死高发人群,但近些年也开始呈现年轻化趋势,情绪激动和劳累,则是造成猝死的主要因素。

年轻人需做好心脑血管保护

目前医学报告正在佐证着我国因心脑血管疾病而猝死人数的持续上升。《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2020》)显示,我国心血管病患病率处于持续上升态势,目前患病人数约3.3亿,其中脑卒中(又称中风或脑血管意外)1300万,冠心病1139万,心力衰竭890万。近十几年来,我国城乡居民心血管病死亡率也呈上升趋势,2018年心血管病死亡居我国城乡居民总死亡原因的首位。

丁香医生在一篇研究年轻人高猝死率的文章中称:30年来,我国整体心血管疾病的死亡率呈现出快速上升的趋势。从1990年的205/10万,增长到2019年的322/10万,每10万人死亡率是30年前的1.6倍。

同时需要注意的是,近二十年来,年轻人的死亡占比出现了较明显的增长,重要与主动或被动的不健康生活习惯密切相关。包括吸烟、饮酒、肥胖、不健康饮食、久坐不动等。其中长期的睡眠不足,不仅会增加因心血管疾病而导致的猝死,还会提升因认知功能降低而发生事故的风险。

调查显示,我国约八成的白领处于过度疲劳状态。慢性疲劳应激,既是中青年人早发冠心病的病因,也是中青年冠心病患者发生心脏性猝死的重要诱因,在心脏性猝死的案例中占 65%~80%。

在心血管患病率持续攀升背景下,注重健康与自我保护意识显得尤为重要。今年1月,一位腾讯应届生员工公开质疑公司高管只为赶项目进度,忽视员工健康而进行不合理的高强度加班。该应届生针对微信产品部针对“突破自我奖”中“连续20多个小时设计与开发”的评语批评称:“内测延期一天,企业微信是不是马上就会倒闭?官网延迟一天上线,客户是不是就马上跑到钉钉飞书那去?是不是非得让开发人员加这 20 多个小时的班,才能让这个版本满你们的意?你们做任务排期的时候到底有没有考虑过手下人的死活?”

随后企业微信负责人黄铁鸣在腾讯内部论坛上回应称:认可这位同学敢于直言问题的态度。持续、高强度的急行军是不持久的,也势必会影响到大家的工作与生活平衡以及健康。“从部门的管理者的角度,我的态度是,绝不会仅仅是根据大家的工作时长就来判断一个人的工作表现好坏或者绩效排名,这是不客观的,也是不可持续的。”黄铁鸣称。

⑵ 猝死,你知道多少

        随着35岁演员高以翔在录制浙江卫视《追我吧》节目时心源性猝死消息出来之后,人们除了惋惜年轻生命的突然离去之外,各类娱乐节目的录制因可能存在的安全问题,成为了众矢之的。“猝死”,这个似乎距离我们很遥远的事情,也被提到面上讨论,而“心源性猝死”这个词也反复出镜,刺激着人们的神经,引发了不少人的焦虑。

       而我,早在大学时期就让这个词,重新定义了生命的意义。同届中文系的一位女同学在非典期间猝死,至今还记得她在篮球场上英姿飒爽的身影;次年,新闻系的小学弟也在某个夜晚心源性猝死,他憨厚高大的模样,对我恭恭敬敬的样子,久不久和我唠嗑开玩笑的表情还时常飘荡在脑海中。他们都是和我有交集的人,他们都是我熟悉的人,他们的一颦一笑、一举一动因“猝死”永远定格在学校的宿舍里。  

       近几年来,全国各地发生猝死的案例不在少数,据国家心血管病中心统计,我国心源性猝死的年发病率为41.84/10万,每年的心源性猝死约54.4万例,相当于我国每天约有1500人发生猝死,全球最多,而且年龄呈现年轻化趋势。

       临床上,猝死一般分为两类,一类是非心源性猝死,包含脑出血等等;另一类是心源性猝死,占到猝死的70-80%。

         那么,什么是心源性猝死?它离我们有多远?又该如何预防呢?遇到的时候要如何救治呢?

        心源性猝死 ( SCD ) 顾名思义是因为心脏疾病引起的一种死亡。这种心脏疾病引起死亡分为心肌梗死或者恶性心率失常。心肌梗死一般是心脏血管我们叫做冠状血管堵塞导致相应的心肌供血阻断,心肌坏死造成心脏的损害,不能进行正常的心脏工作而造成的这种危害,导致患者的死亡就叫做心源性猝死,是心肌梗塞造成的。另外,心脏恶性心率失常,比如房颤、室速、室扑、甚至室颤等恶性心率失常,导致心脏血液动力学出血严重障碍,不能满足全身的血液供应导致的死亡也是心源性猝死。简单的说,心血管系统问题导致的猝死被称为“心源性猝死”。

                                                          与 猝死 擦肩 , 年轻人被“盯上”

        人们往往觉得猝死的高危人群是老年人,但专家表示,目前中年人乃至年轻人也成为猝死的高发人群。此外,不同于人们认知的是,发生心源性猝死的患者,此前多数从未被确诊过心脏疾病。猝死,看起来离我们年轻人很遥远,但它其实就隐藏在我们的身边。

       2016年中山大学发表的一项研究显示,在该校法医中心尸检的一千多宗心源性猝死病例中,主要的受害者是中青年男性,老人的比例反而没有那么多。

       今年6月29日晚,32岁的北京同仁医院的眼科医生王辉,在家中突发心脏骤停,送医院抢救3个小时,6月30日凌晨,不幸离开了人间。

         据统计,心源性猝死的高发年龄是40岁~50岁,其中,男性猝死风险是女性的4倍~5倍,但女性在绝经后患病风险也会增加。此外,无论男女,猝死的发病年龄都呈年轻化趋势,30岁猝死的比例正在逐年增加。

       长期熬夜、暴饮暴食、压力过大、烦恼过多、过于要求自己等,都有机会引发猝死。这在白领、明星、企业家中最为常见,他们的工作压力大使交感神经长期处于紧张状态,加上普遍的应酬多,高脂、高胆固醇食品的摄入,大量饮酒、过量运动,过度吸烟,忽视体检,往往就会增加猝死几率。

         一、长期熬夜,“猝死”推手

        熬夜和猝死有关系吗?熬夜会导致生物钟紊乱,交感神经过度兴奋,使心跳加速,引发室速、室颤。

        短时间内熬了几天夜,加了几天班,顶多加重你的黑眼圈,补补觉,调理几天,你依然可以生龙活虎、意气风发,走路带阵风。但可怕的是长期作息不规律,会导致大脑等重要器官处于供血不足的缺氧状态。体验过熬夜通宵的人都知道,隔天不补觉,常常会心跳过快、两眼发黑,持续性的睡眠不足,还会促进高血压、肥胖和糖尿病的发展,而高血压、肥胖或代谢综合症等疾患恰恰是诱导心脏病发作的因素。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内科进行的一项荟萃研究就发现,睡眠时间小于等于6小时或者5小时,都与高血压风险增高有关,而每晚睡眠时间不超过5小时的人,发生急性心肌梗死的风险是6-8小时睡眠的人的2.3倍。

         二、工作压力大,引发“猝死”

       如今不少生活在大城市的年轻人凭着一腔热血,为了获得更多的晋升机会、为了自己将来的成就、甚至为了自己能有所谓的经济自由的生活,无所谓996再加上通勤时间,透支身体努力工作。使得精神压力让全身内分泌发生改变,导致儿茶酚胺类物质增加,从而引起血管收缩、心跳加快、心脏负荷增大等,并导致心肌缺氧。殊不知心肌缺氧过于严重时会导致心绞痛、心梗发生,甚至发生猝死。

        三、 吸烟喝酒,加速“猝死”

       虽然很少有人因为抽一根烟突然心脏猝死,但吸烟对于心脏的损害是长期且顽固的,一天一包甚至几包烟,对人体健康的不利影响可想而知,吸烟的人发生心肌梗风险是常人的3倍。

        酒精,对心脏伤害极大,过量饮酒以及喝咖啡,会让人心率加快、血压升高,是扣动心脏病发作的扳机。而过量摄入酒精。很容易引发心肌坏死,久而久之导致心脏衰竭、心跳骤停。

       虽然在中国烟酒是桌上的礼仪文化,很多时候不可免,但无论如何,都要有节有度,尤其是心脏不好的人更是要少饮酒、少喝咖啡、少抽烟,以不引起心脏不舒服为宜。

        四、缺乏锻炼,触发“猝死”

        越来越多的“宅男宅女”和办公室“久坐族”,出行不是“坐”汽车就是“坐”地铁,500以外的超市直接网上外卖。不愿意走路,严重缺乏锻炼,大腹便便的年轻人随处可见,他们在享受“坐”得舒坦的同时,却忘了要防止“坐”以待病、甚至“坐”以待毙。久坐不动触发人体内新陈代谢的改变,影响脂肪代谢,减弱酶的活性,使得血压、血脂、血糖不同程度的升高,而这些都是易患心脑血管疾病的诱因。

        五、过量运动,导致“猝死”

        首都体育学院运动科学与健康学院的阎守扶教授曾说过:猝死是威胁运动员生命的“隐形杀手”。

        中国女排“五连冠”时期,美国着名女子排球运动员海曼因心脏病突发猝死在球场上;

         2001年,中国男排名将朱刚在训练场上猝死;

         2003年6月国际足联联合会杯的比赛中,喀麦隆球星维维安-福在周围没有其他球员的情况下突然倒地,随后医生证实维维安-福在送往医院的途中已经死亡;

         2016年,朱婷前队友、河南女排队长霍萱因心梗抢救无效在郑州去世,年仅28岁;

         2017年6月,中甲球队北京北控队(现北体大队)科特迪瓦外援蒂奥特在训练时,突然就倒地不起出现昏厥,当晚蒂奥特抢救无效不幸去世。

        这些例子看得人心生恐惧,剧烈的运动,会出现缺血性胸痛,容易引发缺血,继而引发恶性心律失常发生,甚至引起心血管系统或脑部血管畸形和心肌疲劳,导致身体内部器官的畸形,如果不做专门检查无法发现,某一次的运动或运动的负荷强度便成为“导火索”,引爆那颗“定时炸弹”。

       长期接受训练的运动员都如此,那么对于普通人来说,更是要根据自己的身体状况,选择合适的运动方式。剧烈运动会影响到心脏健康会加重心脏的负担,运动的强度与体育锻炼的方法讲究“度”,不要轻易超越上限。尤其是连续加班之后、精神状态不佳或者大病初愈之后的锻炼更要注意,避免剧烈运动引发心慌呼吸困难等表现,减少引起心脏性猝死的问题。

       六、膳食结构不合理,增加“猝死”

       现代社会人们生活习惯变得越来越不健康,尤其年轻人,早餐不吃,中午外卖,晚上火锅,工作一忙就用零食充饥,夜深人静的时候还来顿啤酒+炸鸡,逢年过节、会餐就胡吃海喝.....

        却不知自己的每一次胡吃海喝,都有可能在死亡的边缘疯狂试探!

       暴饮暴食、胡吃海喝往往导致人身体要么营养过剩,要么营养极度缺乏,再不然就是残留重油、重盐、重调料的食物。长期的这种不良的饮食习惯会导致血脂异常,血栓形成,增加猝死风险。

        我国医案典籍中有许多关于餐后猝死的记述,即所谓“饮食失常,以至亡命”。    

       年轻人不要以为自己年轻,就不爱惜自己的身体,或许你的身体还不如一个中老年人身体好。所以,一定要定期体检,改善生活习惯,做到饮食有节,切忌暴食暴饮。

                                                                            与死神赛跑,把握黄金 4分钟

        虽然心源性猝死“来势汹汹”,但仍有迹可循。卫生部中日友好医院急诊科副主任曾庆介绍,该病的临床表现主要有胸闷、胸痛、憋气、心慌,有些人会感到左肩背部疼痛,上腹部疼痛、咽喉痛、恶心呕吐,甚至牙疼等。

        侯耀文先生在猝死发生前曾经有过恶心、食欲不好等症状;王洪礼教练生前并没有任何心脏病史,但在去世的前两天,自己感觉心脏有点不舒服,家人提醒他去检查,他也没有在意,结果酿成了惨剧。

        数据显示,心脏骤停超过4分钟脑组织会发生永久性损害;超过10分钟就会脑死亡。心脏骤停最重要的抢救,在于复苏时间第一目击者能否进行有效的抢救措施将决定患者的整体预后及抢救成功率。

        因此,在心源性猝死急救中有“黄金4分钟”“白金10分钟”的概念,即心脏骤停4分钟后大脑将受到不可逆转的损伤而时间超过10分钟即使病人抢救回来,也很有可能是成为植物人。

        有多少人在看到身边人突然倒下时,觉得最可靠也最常见的反应大概是打120?可是对于脏骤停的人来说,救护车也是远水救不了近火,15分钟等来的救护车,给心脏骤停的人带来的只能是死神。

       《健康直通车》栏目曾经播报过一条新闻:一名年轻女乘客在首都机场的摆渡车上突然晕倒,心脏骤停,没了呼吸。万幸的是,同车的7名医生及时出手相救,姑娘与死神擦肩而过。

       无独有偶,一个清晨,北京广安门医院附近一名50多岁的男士晕倒,意识不清。人群中冲出两名护士,即刻跪在地上为患者进行胸外按压和人工呼吸,患者恢复呼吸后被送到医院,被诊断为冠心病。类似这样的事件总在发生,但不是所有的心脏骤停的人,都能如此幸运得到及时抢救。

       心源性猝死之所以如此难以防范,重要的原因在于高达87.7%的心脏骤停事件发生在医院以外,在最需要专业医疗救助时往往得不到专业救助,即使在健全的急救网络社区内,急救人员也很难确保每次在获得报告后4分钟之内到达现场。

       等不到救护车怎么办?路人来救。这才是大部分情况下,心脏骤停最有效的救助方式,如果身边的第一目击者立即心肺复苏施救,存活率就可以提升两倍到三倍。    

      若遇到有人突然倒地、意识不清这样的情况,应该怎样急救?

       首先要判断这个病人有没有自主呼吸。看胸口有没有起伏,口鼻有没有气流,如果没有呼吸,或者呼吸非常弱、应该立即采取胸外按压。按压的位置是两个乳头连线的中点,一只手的掌根放在上面,另一只手交叉放上,手臂垂直,用整个上半身的力量往下压。按压三十次之后,检查病人的呼吸道是否已经通畅,然后做人工呼吸。

       这种能救人命的技能其实并不复杂,心肺复苏无需高深的理论知识和昂贵的医疗设备,普通人就可以很容易地操作。但在中国,只有27%的中学生通过电视与书籍知道心肺复苏,但并没有受到过正规强制训练。全国经历过心肺复苏培训合格的公众仅有1000万,不到全国人口的1%。

        除了早呼救、心肺复苏,还可以使用救命神器AED——自动体外除颤器,专门用于除室颤(心室颤动),心源性猝死的患者70%都是心室颤动,这个时候有效地除颤,病人就更容易抢救过来。

        美国从1995年起,就立法展开了“公众可获取的除颤仪”计划,在公共场所安置AED,并鼓励非专业人员接受培训从而能随时使用AED。而在中国,截止2016年,公共场合配备的AED设备数目不超过1000台。尽管后来有所增加,但也只在上海、北京、杭州、广州、珠海、昆明、哈尔滨、成都等城市的部分重点公共场所有,且数量完全无法满足需求。而目前不仅AED的普及率令人心焦,即便是在有AED的地方,也不见得就有人敢使用它来抢救人。

        2015年8月16日,一位旅客在北京首都机场因心脏骤停倒地,救命神器AED虽然近在咫尺,最终却因无人敢用而死亡。首都机场早在2006年在二号航站楼内安装了11台AED急救设备,2019年已经达到69个,却成了摆设——不是不用,而是不会用、不敢用,大家都觉得救活了好说,万一用了救不活麻烦。

        AED的使用方法并不难,除颤器拿出来之后,会有语音提示,让你放在病人的胸口,它会自动分析病人的心电活动是不是心室颤动。如果是,它会自动帮助病人除颤。如果不是心室颤动,那AED就不能发生作用。我们仍然需要用胸外按压和人工呼吸的方法进行救治。

        Anyway,每个人在生活中都不是独立的,扮演着各种角色,服务者其他群体,若不幸降临,受影响的除了自身还有与之相关联的群体。负责任点说,人活着既要为自己而活,也要为他人负责。因此,要适当的注意劳逸结合,适当的调整生活习惯,适当的注意膳食结构,适当的减压放松心情。

        结束语:人生就是一本翻不完的书,只有珍爱自己的生命,才能在生命结束的时候知晓自己写的是虚还是实;只有珍爱自己的生命,才有机会书写更多绚丽多彩的美好篇章。

(以上图片均来自于网络)

阅读全文

与有什么数据显示猝死年轻化吗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学而思程序bug怎么反馈 浏览:766
怎么代理一个早餐店 浏览:504
信息存储技术的发展历程哪些 浏览:413
信息技术课怎么退出界面 浏览:814
市场法中参照物差异有哪些 浏览:93
宝鸡鸟市场在哪里 浏览:576
宁波三山村菜市场怎么样 浏览:509
申请执行有哪些信息 浏览:754
鸭产品有什么优势 浏览:262
还有哪些物体利用了纳米技术 浏览:548
微信如何防撤销信息 浏览:294
批发市场推销包怎么样 浏览:33
科罗娜啤酒怎么代理 浏览:696
推广自己的产品怎么操作 浏览:112
phpmysql如何进入数据库 浏览:891
临展如何写技术要求 浏览:56
服装市场如何砍价 浏览:27
你吃过什么减肥产品最有效 浏览:826
程序员哪个可以让你变富有 浏览:288
萧山狗市场在哪里 浏览:494